【陳碧涵專欄】美 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用閱讀陪伴幼苗成長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屏東縣潮州青年潘彥升。
潘彥升說,美不是遙遠的藝術,而是生活裡的一道光。從京都雪地的跌倒,到台東三仙台的浪花,他深深記得二十歲時,被海浪包圍的瞬間——熱血、青春、單純又深刻。美,不只是被動的欣賞,她會在當你全心投入生命時,感官被喚醒的那一刻,油然而生。
成長在屏東縣潮州鎮,童年的潘彥升沒有手機、也少有娛樂,唯一的樂園便是金石堂書店。下課與補習之間的空檔,他總是窩在書架之間,羨慕著那些被父母陪伴的孩子,而那份遺憾,卻成為他長大、學成回鄉推動「親子閱讀行動」的動力。他深信,「閱讀」是人生的轉機——它讓孩子看見更遠的世界,也讓家長在陪伴中重新學會專注與傾聽。
如今,身為青農行動者的潘彥升,不只耕作土地,也耕耘文化。他在潮州鎮的書店發起平日夜晚親子共讀行動,讓父母與孩子在繁忙日常中,靜下來閱讀一小時;為了支持書店,他提供自家種的芭樂,用義賣方式,化所得為兌換購書基金,讓閱讀變成一場全社區的串連行動;許多認同的善心人士也紛紛響應,甚至,有眼科醫師也加入贊助行列,只因,不想再看到孩子的眼睛被「螢幕」奪走光。
潘彥升心中有一幅最美麗動人的畫面:當人願意停下來,拿起一本書,輕輕地翻動書頁,⋯⋯那指尖輕觸紙頁的樣子,像極了我們對世界的種種溫柔;「只要常進書店,人就會變得有氣質。」身為大人,要為孩子們營造、陪伴和提供安靜、單純又深刻,被浩瀚無垠的書海包圍、被知性的浪花拍打、一次又一次可以看見更遠的世界的機會。在這個被短影音包圍的時代,潘彥升用最樸實方式,提醒我們:閱讀是對抗知識零碎化、思辨薄淺麻木化⋯劍指問題核心最有用的行動;美感亦從翻書的瞬間,靜靜甦醒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