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昨天宣布擴大「一次性有效台胞證」適用口岸,強調此舉旨在便利兩岸往來、促進交流。不過陸委會今天(16日)稱,兩岸直航點稀少,擴大口岸「毫無意義」。但事實上,陸方此前多次批評,台灣拒絕全面恢復兩岸直航航點班次,並指出民進黨當局企圖將雙方接觸政治化,設下條件限制,才造成小兩會僵局。 對於大陸推出的惠台措施,陸委會昨日不領情表示,「陸方推出相關措施的背後目的,不排除是涉台部門今年對台工作績效乏善可陳,只能不斷提出各種方案衝業績,相信對國人的吸引力仍然十分有限」。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今天在記者會上再度表示,當前大陸已有46個機場或港口可辦理一次性台胞落地簽,但台灣與大陸之間僅有15個直航點,且這15個早已包含在現有的46個口岸內,「你再擴大,也不會有更多台灣人飛過去」。 梁文傑強調,若要讓兩岸交流真正恢復,仍須先由小兩會協商觀光問題,等旅客往來頻密,直航點自然會擴大,才有實質意義,「現在就算從46個變成100個,那又怎樣,一點意義都沒有」。 然而,直航點稀少的根本原因,正是民進黨政府未全面恢復航線所致,大陸國台辦曾多次批評,台灣「拒不回應全面恢復兩岸客運直航航點班次的呼籲」,並持續維持旅遊禁團令與赴陸橙色警示。陸委會則回應,航點暫不全面恢復的主因是「陸客尚未開放來台」及「現有航線載客率不多」等因素。 不過,「觀光小兩會」機制遲未重啟協商,旅客自然難以增加,直航點也因此受限。陸方先前稱,是民進黨當局刻意曲解兩岸旅遊行業組織角色,將技術性接觸政治化,並設為恢復陸客赴台的前提條件,才阻礙兩岸協商交流。 回顧疫情前,兩岸直航網絡龐大,相關航點曾達61個(台灣10、陸方51個),2019 年全年航班達69068 架次、旅客量逾 1075 萬人次。疫情後雙方斷航多年,2023 年3月,陸委會推出「10+13」恢復方案,規劃新增10個定期航點與13個包機航點作為復航基礎。 不過該規劃中,部分陸方建議航點被我方列為「未選取」或降為包機,例如哈爾濱未被選取,無錫、合肥、長沙、西安、瀋陽等則改列包機。目前兩岸定期班機航點僅維持15個,且訂位率平均僅約兩成多。至於13個包機航點,至今仍未見航空公司提出申請需求。
旅遊
大陸國慶假期,各大景區人潮洶湧,「China Travel」在國際社群媒體上成為熱門標籤,吸引大量外國遊客來華觀光。根據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2.1%,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62.1%。依此推算,2025年全年外國入境人數有望突破3500萬人,接近日本觀光人數的水準(約3700萬)。然而,這股入境熱潮的背後,也暴露出外國遊客在中國旅遊與生活所面臨的一系列「便利鴻溝」。 近兩年,中國大陸大幅放寬外國人來華簽證與入境政策。2023年12月起,過境免簽時間由原先的72小時與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與此同時,中國與多國簽署互免簽證協議,單方面免簽國家與地區範圍也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9月底,中國已對54個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 這些措施推動外國人來華旅遊市場升溫。以上海為例,今年上海郵輪母港外籍旅客比例創歷史新高;北京、成都、桂林等熱門城市,也出現大批外國遊客穿漢服、打卡地標的景象。然而,外國旅客「進得來」,未必「玩得好」。 住宿和景區預訂是外國遊客最常遇到的「第一道門檻」。來自義大利、曾在北京與蘇州留學的戴樂表示,雖然部分住宿限制近年有所放寬,但許多民宿仍不接待外國人,導致他不得不選擇價格高昂的酒店。此外,部分景區的預約購票系統必須使用大陸居民身份證註冊,護照號碼無法通過認證。由於介面多為中文,不少外國遊客在預約過程中頻頻「卡關」。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雖在2024年底推出《關於完善入境旅遊服務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景區支持護照號登錄與多語言介面,但實際落地仍不均衡。部分熱門景區仍要求外國遊客現場登記護照,流程繁瑣。 旅遊體驗不僅取決於基礎設施,也仰賴語言與文化服務。中國大陸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資料顯示,2024年底持證導遊約66萬人,其中外語導遊僅占8.4%,雙語導遊更是鳳毛麟角。例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語導遊僅10人,遠遠無法滿足爆發式增長的外國遊客需求。 這種人力缺口導致許多外國遊客難以獲得深度的文化導覽。比利時籍旅客馬丁曾嘗試報名中文導覽團參觀少林寺,但導遊無法以英文傳遞歷史與宗教細節,只能依靠同行旅客即席翻譯,造成體驗打折。 相比之下,泰國、越南等亞洲旅遊型國家在多語言服務上更為成熟:主要景區與市中心餐廳普遍能用基礎英語或中文溝通。大陸在這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大陸的日常支付、生態服務高度依託二代身份證體系,這對外國人而言是一大挑戰。加拿大籍企業家彭家榮在中國生活超過20年,他曾因國際信用卡在網約車平台達到使用次數上限而無法支付車資,只能改搭地鐵回飯店。他表示:「拿著護照生活在中國,和擁有身份證的中國人,感受到的是兩個時代的中國」。 目前,大陸的金融支付體系主要圍繞本地銀行與移動支付平台構建,國際信用卡與本地銀行的數據仍未完全打通;外籍人士無法建立本地信用記錄,也就無法享受信用租賃、免押金等服務。此外,部分政府網站、樓宇訪客系統也僅支持輸入身分證號,外籍人士往往需要借用朋友的資訊代為操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這種「身份壁壘」部分源自國家數據安全考量。跨境支付與身分資料涉及國際數據流動,中國對外籍用戶設置了更嚴格的支付限額與驗證機制。 儘管存在結構性問題,各地政府與部門也在積極探索新解法。今年3月,瀋陽向外籍人士代表發放首批「證卡融合集成」社保卡,結合社保、支付與身份功能,為外籍人士提供「一卡通」服務;北京則推出「暢遊通」與「幂方卡」,集支付、通信、交通與翻譯等功能於一體,方便外籍人士日常消費。 此外,大陸稅務總局在2025年4月推廣「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政策,外國遊客購物退稅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機接收驗證碼、訪問海外應用等細節上,外國遊客仍面臨困境。 專家指出,改善外國人入境與生活便利度,不僅是為了吸引遊客,更關乎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當一名外國旅客能順利購票、輕鬆支付、無障礙溝通時,這些體驗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國家名片。
矗立於大陸貴州「地球裂縫」花江峽谷之上的花江峽谷大橋9月28日正式通車,成為全球橋梁史上的新里程碑。大橋橋面距江面625公尺,相當於200層樓的高度,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紀錄,並以1420公尺的主跨奪下「世界山區橋梁第一跨」,讓這座工程奇蹟備受矚目。 據央視新聞報導,花江峽谷地勢險峻素有「地球裂縫」之稱。以往兩岸居民往返需耗時兩小時,通橋後僅需兩分鐘,真正把「天堑」變成「通途」。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須克服14級強風、深達數百公尺的峽谷落差,以及極端山路運輸瓶頸。最終透過新型抗風設計與高精度吊裝技術,大橋成功「生根」於峽谷之上,被國際工程界譽為「挑戰不可能的典範」。 除了交通價值,大橋最受遊客關注的亮點,莫過於壯觀的水幕瀑布。瀑布從橋面傾瀉而下,高達625公尺、寬度300公尺。白天,水流如銀緞飄落,陽光折射出巨型彩虹,宛若天然IMAX巨幕;夜間,瀑布結合激光投影、音樂與燈光,呈現「銀河落九天」般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大陸基建美學的最新象徵。 更值得一提的是,水源並非額外消耗江水,而是來自施工中發現的岩溶泉水。透過4,000立方公尺的蓄水池收集,水體先供應農田灌溉與周邊設施,再用於水幕表演,演出後廢水回收澆灌綠植,實現「一水多用」,兼顧美景與生態。 花江峽谷大橋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座「空中景區」。橋上設有多元遊樂設施,包括:全球最高蹦極台(高度625公尺):讓勇者挑戰「躍入深淵」的極限體驗。塔頂高空咖啡廳(高度800公尺):乘透明電梯60秒直達頂端,在雲端喝著咖啡俯瞰群山。還有試膽的玻璃觀景走廊,腳下即是谷底奔流,挑戰心理極限。這些設計使花江峽谷大橋成為全球首個「超5A級橋旅景區」,將交通、觀光與體驗緊密結合。 在此之前,法國米約大橋以343公尺的橋塔高度被譽為世界橋梁工程巔峰;而大陸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則以高空觀景著稱。如今,花江峽谷大橋以橋面高度625公尺的紀錄,遠超國際同類工程,並在結構跨度與景觀設計上實現「雙料世界第一」。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的深溪、仙門城兩個社區,因在清朝末年結下用水、爭搶山林資源釀糾紛,積怨成仇,上百年來互不往來,甚至訂下「不通婚」的習俗。經過地方政府與鄉賢多年奔走,兩村終於在10月1日舉辦和解儀式,正式宣告破冰。 當地耆老回憶,清末年因氣候乾旱,兩村為了灌溉水源和山林資源爆發械鬥,造成死傷,自此,兩村形同陌路,連婚姻都被嚴格禁止。仙門城社區居民趙錫龍說,自己從小就聽父母講這段故事,「不論是做生意、交朋友,兩村總有隔閡,如今願意坐下來談,確實是一件大喜事」。 綜合陸媒報導,化解這段百年心結並不容易。2022年起,廣東潮南區把「歷史積怨村」治理列為專案,特別引入「民俗調解」機制,考量兩村信仰差異,設計祭拜先人、和解儀式,讓村民了解大家的祖先過去的相處情形。 地方還結合宗族文化與鄉賢力量,請出輩分高、德望重的「叔公頭」、「理事長」居中牽線,帶動社區轉變觀念。當地居民表示,以前互相不來往、不通婚,如今總算跨出重要的一步。兩村能放下歷史包袱,未來在生活、經濟甚至婚姻上的交流將不再設限,這對地方發展也是一種解套。 今年6月,仙門城社區和深溪社區的代表互贈「敦親睦鄰」牌匾,象徵兩個社區正式打破芥蒂,重修友誼。在環境共治方面,兩社區共同投入300餘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200餘萬元,攜手打造綠美家園;在基礎設施聯通上,兩社區合力推進關鍵公路的建設及周邊景觀亮化工程,並興修水利溝渠。 另外,雙方還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打造「翠湖旅遊區」。讓兩社區民眾可以透過休閒時互動,聯絡感情。
韓國國營機場管理機構「韓國機場公社」(Korea Airports Corporation)周三(1日)宣布,全國15座機場的2300名工會成員即日起展開罷工行動。工會要求改善薪資待遇、增加休假天數及提升工作環境安全,罷工將持續至與資方達成協議為止。 此次罷工正值韓國秋夕(추석,即中秋節)假期旅遊旺季,引發外界對機場運作及旅遊業的關注。 綜合路透、韓國《中央日報》與《韓國先鋒報》(The Korea Herald) 報導,韓國公共服務與運輸工人工會(Korean Public Service and Transport Workers' Union)代表向路透表示,參與罷工的工人主要負責機場設施維護,包括清潔、推車整理及停車場管理等業務。韓國機場公社強調,負責機場安全的安檢人員並未參與罷工,因此航班運作受影響程度有限。然而,罷工仍將導致機場環境維護工作延宕,影響旅客體驗。 전국 공항노동자 총파업‥연휴 앞두고 비상#MBC #뉴스 #뉴스데스크 #MBC뉴스 #뉴스투데이 ⓒ MBC & iMBC 무단 전재, 재배포 및 이용(AI학습 포함)금지 pic.twitter.com/QLpSdref4M — MBC News (MBC뉴스) (@mbcnews) October 1, 2025 此次罷工時機正值秋夕假期,恐對國內外旅遊造成不便,尤其國際航線旅客可能面臨清潔服務延誤或停車場管理混亂。報導指出,秋夕期間仁川國際機場每日客流量高達20萬人次,罷工可能加劇機場擁擠,影響韓國作為亞洲航空樞紐的形象。 分析人士擔憂,若罷工延長,可能衝擊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收益,尤其對仰賴節慶商機的零售及餐飲業者影響更大。韓國機場公社已承諾與工會展開緊急談判,盼盡快化解僵局,但當地輿論對談判進展持謹慎態度,認為資方與工會在薪資及福利上的分歧難以短期內解決。 此次機場罷工與數周前(8月中旬)首爾及京畿道地區的公車大罷工有著相似之處,皆由工會發起,訴求改善勞動條件及薪資待遇。公車罷工涉及約1.2萬名司機,導致首爾都會區交通癱瘓數日,影響數百萬通勤者,最終在政府介入及資方讓步下於3天內結束。 相較之下,機場罷工規模較小,且因安檢及航班調度未受影響,短期內對民眾的衝擊較輕。然而,機場罷工的時機更敏感,適逢秋夕假期,旅客的不滿情緒可能放大,對政府及機場公社的壓力更大。 《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分析,兩起罷工反映韓國勞資關係緊張,公營部門員工對低薪及高壓工作環境的不滿正逐漸浮現,若政府未妥善應對,類似勞動爭議恐頻發。 韓國機場公社表示,已啟動應急措施,確保航班運作不受重大影響,並呼籲旅客提前確認機場服務狀況。工會則強調,若資方不積極回應訴求,罷工可能升級。隨著秋夕假期即將於10月初展開,韓國政府及機場當局正面臨穩定運輸與化解勞資爭議的雙重挑戰。
從踏出機場的那一刻起,旅程就不該被疲憊與不安打斷。對許多旅人來說,初抵異鄉最不安的時刻,往往不是旅程將往哪裡,而是該如何拖著行李穿梭於陌生的交通中,如何找到下榻處,如何在異地安頓好第一個夜晚。 德國華人旅遊集團開元周遊再次升級服務,正因理解這份心情,因此要讓旅行真正做到「無縫開始」。 即日起至 2025/12/31,只要在上團前預訂一晚住宿,即可享有免費接機服務。 當你走出航廈,不必在人潮裡徬徨,也不必為交通煩惱,因為專車早已在外靜靜等待。它將帶你安全抵達住宿地,讓旅程從抵達的那一刻起就平順展開。一夜安穩的休憩過後,隔天清晨,你只需拉開窗簾,看見陌生卻令人期待的街景。帶著輕快的心情走上開元周遊循環巴士,你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一同啟程,環繞歐洲十條循環線,踏訪那些讓人心生嚮往的城市: 法蘭克福的現代秩序、布拉格的浪漫童話、羅馬的古老永恆、巴塞隆納的熱情奔放,每一站,都是旅人夢中的名字,每一段車程,都是風景與故事的流動。 這樣的安排,不只是便利,而是一份細緻的承諾。它承諾你的旅程將從容、安心,承諾你的每一步都能留有更多餘裕,去感受歐洲的廣闊與細膩。一晚住宿,換得的不僅是免費接機,更是一份從容與安心; 一次升級,帶來的不只是服務,更是旅行質感的全面提升。 旅行的美好,在於走進風景,也在於走進自己。而開元周遊讓旅人從踏出機場的第一步開始,把這份美好一路延續下去。 ▌開元周遊台灣 ▌開元周遊台灣 FB
如今,一種被稱為「窩囊游」的旅行方式在大陸悄然興起,追求「最小體力消耗、最大內心舒適」,與傳統「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遊玩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更具「治癒性」。自動檔爬山,減速版蹦極,躺平式漂流,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窩囊游三件套」,熱度頗高。 美團旅行數據顯示,今年8月以來,大陸「窩囊蹦極」搜索量比前一期增加62.6%,「窩囊漂流」搜索量比前一期增加133.6%,「窩囊爬山」搜索量比前一期增加84%。 提起蹦極,人們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從幾十乃至幾百公尺的高空一躍而下的畫面。有不少人雖「心嚮往之」,卻由於恐高、身體條件等原因望而卻步。而「窩囊版蹦極」的出現,讓這一項目不再只是「勇敢者專屬」的遊戲。 北京黃花城水長城、湖北黃石天空之城、湖南長沙石燕湖等多個景區紛紛推出「窩囊版蹦極」項目。這些項目的高度多不到傳統蹦極的一半,體驗者穿戴好專業安全裝備,從跳台輕輕躍出後,只在跳下的瞬間有失重感,隨後便會被彈力繩穩穩拉住,緩慢、勻速降落。 「高度剛夠你看清地面上的磚塊,下降速度慢到能數清山上的樹,『膽小星人』也能尖叫著笑開花。」北京黃花城水長城景區工作人員小娜(化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極力向網友們推薦「窩囊版蹦極」。小娜分享道,不少遊客落地後一邊拍著胸脯說「太小兒科了」,一邊卻轉身偷偷詢問工作人員,「能再慢點嗎?還不夠『窩囊』呢!」,常讓周圍的人忍俊不禁。 走進廣西桂林的貓兒山景區,常見到600米平緩河道上漂浮著一個個「大」字形的遊客的奇特畫面,這便是如今爆火的「窩囊版漂流」現場。這項「鬆弛感滿滿」的水上活動,用慵懶姿態顛覆了人們對漂流的認知:沒有尖叫吶喊,沒有急流險灘,只有臥躺水面隨波逐流的愜意。不少網友表示:這簡直是真正的「隨波逐流」,看起來爽翻了! 「放鬆身體的肌肉躺平,世界頃刻變得平靜舒快,身體隨著水流移動、旋轉,美景便被自然送到眼前。」現居住於北京的林木(化名)仍對8月在貓兒山體驗的漂流項目念念不忘。她分享道:「身邊飄滿一個個一動不動、滿臉祥和的人。大家一起『逃離現實』,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從中午兩點多玩到六點,還是戀戀不捨」。 當不少走到山腳的遊客們正準備大展拳腳時,卻發現爬山也有了「窩囊版」。 浙江千島湖畔的天嶼山,登頂需步行一個小時左右。而今,3段總長345公尺的景觀扶梯依山而建,只需10分鐘便可載著遊客抵達山頂。扶梯還自帶噴淋降溫系統,可在炎炎夏日將電梯遊人用水霧「包裹」起來,有效降低體感溫度,還能營造出「仙氣飄飄」的氛圍感。 不少景區在打造「窩囊」上下山體驗的同時,還注重趣味性,爭取讓遊客們「窩囊地開心」。杭州OMG心跳樂園推出的項目名為「天馬行空」,即是乘上造型可愛,童話氛圍濃厚的木馬,慢慢晃悠著上下山。若是想在下山時尋求一些刺激,便可選擇乘坐「天路飛車」下山,在旋轉S型賽道上,自行控制滑行速度,當一回「秋名山車神」。 迎合民眾喜好,長沙石燕湖景區推出「窩囊三件套」全套項目,遊客一次遊玩,即可盡興「窩囊」。據介紹,景區還計畫打造「最慢漂流紀錄」趣味挑戰賽,建立「窩囊認證」打卡體系,打造「窩囊三兄弟」IP形象,組建「水陸空窩囊項目」。 西北師範大學城市規劃與旅遊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李巍認為,「窩囊游」的核心是追求「情緒自由」、擺脫「意義綁架」的消費決策,其剛性指標不再是傳統旅遊看重的「增長見識」或「社交炫耀」,而是身體直接的舒適度與內心即時的滿足感。
在遙遠的北國,雪花鋪陳出潔白的樂章,冰層下的海洋正靜候一場壯闊的甦醒。這趟縱貫拉普蘭的旅程,從 赫爾辛基 一路向北,帶領旅人穿越城鎮、冰原與星空,彷彿進入一首只有冬季才會吟唱的詩。 拉普蘭(Lapland),位於歐洲北極圈內,橫跨芬蘭、瑞典、挪威與俄羅斯,是極光最常出現的地帶,也是世代居住於此的薩米原住民的故鄉。對世界旅人而言,這裡意味著聖誕老人的傳說、馴鹿雪橇的古老身影,以及與極光最親近的距離。如今,「拉普蘭」不僅是地理名稱,更是冬日童話與極境浪漫的代名詞,象徵著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北方詩篇。 在邊境小鎮 哈帕蘭達(Haparanda),日子緩慢如雪落,靜謐得能聽見自己呼吸。而當巨大的破冰船啟航,冰層碎裂聲響徹耳際,鐵甲之軀帶領我們闖入冰海深處。穿上浮衣漂浮在冰冷的水面上,那一刻彷彿與北極共呼吸,與海浪共心跳。 旅程漸漸引領我們來到 羅瓦涅米(Rovaniemi),這是聖誕老人的故鄉,世界寄夢的地方。雪中的木屋、點亮的路燈,讓人想起童年寫下的願望清單。夜幕降臨時,若能選擇入住玻璃屋,就能在透明的屋頂下,等待極光如絲帶般揮舞,將黑夜點亮成宇宙最溫柔的色彩。 在 薩利薩爾卡(Saariselk),馴鹿拉著雪橇緩緩前行,彷彿載著古老傳說穿越雪原。牠們的腳步輕盈卻堅定,仿佛每一步都在替我們鋪展極光的道路。而熱情的哈士奇,則會帶領你飛馳於雪地,雪霧在耳邊呼嘯,心跳隨之加速。若你更愛靜謐,可以穿上雪鞋,走進雪原深處,感受寂靜世界裡最純粹的白。 在 希爾克內斯(Kirkenes),海風與冰雪交織,孕育出帝王蟹的饗宴。捕撈的過程讓人驚嘆北極生命的韌性,而將剛捕獲的鮮蟹現煮成餐,熱氣升騰中,鹹香滋味滲入心底,成為最鮮明的極地記憶。 旅程的尾聲再度回到 赫爾辛基。這座城市用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樣貌,為整段冒險畫下溫柔的句點。街道的燈火,像是替遠行的旅人獻上的最後祝福。 拉普蘭的冬天,從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一種無可取代的感受。破冰船的轟鳴、馴鹿的腳步、極光的舞姿、帝王蟹的鮮美每一幕都是北方贈予的奇蹟。也因此,這片被稱作「拉普蘭」的土地,不僅承載了極地的傳統與文化,更讓每位旅人都能在雪白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開元周遊從交通安排到景點體驗都為你貼心規劃,帶你走進拉普蘭的傳說與極光秘境,不必花大把錢,1198歐元/人起也能享受極地的浪漫與奇蹟。各項自費活動自由搭配,破冰船、馴鹿雪橇、玻璃屋、帝王蟹饗宴想玩什麼、怎麼玩,由你決定。開元周遊更懂你的需求,讓每一次旅行,都能留下屬於自己的北極回憶。 ▌開元周遊台灣 ▌開元周遊台灣 FB
兩岸目前唯一的城市制度性交流平台「雙城論壇」近日延期舉辦後,金門縣長陳福海今天(26日)赴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參訪「關帝文化產業園」,交流宗教園區的經營情況,他也是「賴十七條」發布後第二位赴陸交流的縣市長,前一位是苗栗縣長鍾東錦。 總統賴清德今年頒布「賴十七條」後,縣市長赴陸交流情況大受影響,包括福馬磋商、海峽論壇、兩湖論壇、雙城論壇等運行多年的兩岸地方交流機制皆受衝擊,苗栗縣長鍾東錦則兩度率團赴陸參加產業交流等參訪活動,是17項國安因應策略後首位赴陸參訪交流的縣市長。 金門縣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設金沙鎮石雕公園,園區內將設置一尊高達33公尺的文殊菩薩石雕,計畫預計明年落成。為借鑑大陸在宗教園區經營與管理方面的經驗,陳福海率隊於26日至27日赴陸進行考察與交流,陳福海今天自金門搭船赴廈門,隨後轉往漳州展開參訪,並預定明天返回金門。 金門縣府此次行程重點鎖定在福建省漳州東山縣的「關帝文化產業園」,金門與漳州地緣接近,加上同屬閩南宗教文化圈,因此當地的園區管理模式,對金門未來宗教園區的營運頗具參考價值。 資料顯示,該產業園坐落於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占地超過420畝,園區的核心建築東山關帝廟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保存完好。廟宇內部雕飾精細,融合剪瓷雕、石雕、金漆木雕與鎏金彩繪等工藝,被譽為「閩南建築藝術博物館」。 而東山關帝廟與山西運城、河南洛陽、湖北當陽的關帝廟並列為大陸四大關帝廟,同時也是台灣多處關帝廟的溯源祖廟,沿著廟後石階攀登,可見一塊高約4公尺、重達200噸的巨石懸掛在崖邊,稱為「風動奇石」,其後蜿蜒延伸的則是明代抗倭遺留下來的銅山古城牆。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24年曾赴東山縣考察關帝文化產業園,特別點出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今年初,大陸國家文物局將「關聖文化史跡」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涵蓋四省六地八處歷史場域,東山關帝廟也名列其中,彰顯其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地位。
滾滾黃河東流不息,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項古老的交通方式——羊皮筏子,正以全新的旅遊體驗方式走進遊客的視野。在沙坡頭這種千年黃河運輸工具,隨波逐流的驚險與筏工高亢嘹亮的民歌,讓人仿佛穿越時光,重回黃河文化的原點。 羊皮筏子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先民渡河、運輸的重要工具,其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製作一隻羊皮筏子需經過選材、剝皮、鞣製、紮筏四道工序,製作工藝在寧夏、甘肅等地世代相傳。當地流傳的製作口訣:「竄死一隻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道出了這項傳統技藝的繁複與智慧。 每艘羊皮筏子由14個羊皮氣囊組成,單筏可載重達1噸。在沙坡頭景區,出於安全考量,一般每隻筏子僅搭載4名遊客,漂流全程約半小時。景區管理方定期更換老化皮囊,確保遊客安全。 乘坐羊皮筏子漂流黃河,是許多遊客的必打卡的景點。羊皮筏子在湍急的河水上顛簸前行,起初讓人心跳加速,但隨著筏工熟練地掌控方向,緊張感逐漸化為愉悅。耳畔響起筏工們豪邁的歌聲,如《花兒與少年》等寧夏民歌在河谷間迴盪,既抒發了西北人的豪放情懷,也展現了黃河文化的鮮活一面。 沙坡頭筏工的歌聲已成為旅程的最大特色之一。兩三隻筏子順流而下時,筏工還會即興對唱,讓遊客在漂流中感受濃濃的民俗風情。 沙坡頭位於騰格裡沙漠東南緣,黃河在此形成兩個S字形大拐彎,河道寬廣且曲折。此段黃河最窄時約500公尺,汛期可拓寬至千公尺以上。與上游蘭州段僅200公尺米寬、下游山東段數公里寬的河面相比,沙坡頭的河道兼具壯闊與險峻。漂流其間,遊客能夠清晰感受到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雄渾氣勢。 羊皮筏子已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了古代先民「以柔克剛」的生存智慧,也成為今日寧夏旅遊的重要代表。 一名遊客在體驗後表示:「坐在羊皮筏子上,既緊張又興奮。當筏工唱起民歌時,覺得自己不是在旅遊,而是在參與一場真正的穿越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