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教育

桃青局攜手日本西武集團 啟動青年赴日海外實習合作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今(24)日舉辦「洄游之光AI青年創意挑戰賽」頒獎典禮,市長張善政親自出席,見證桃園青年在AI應用與創意實作上的亮眼表現。典禮中,桃園市政府與日本西武集團旗下西武王子大飯店國際株式會社(SPW)及其治理子公司橫浜八景島株式會社正式簽署海外實習合作備忘錄(MOU),開啟桃園青年赴日實習的新渠道,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與競爭力。 張市長表示,本次挑戰賽鼓勵青年運用AI工具分享自身學習、實習或職涯成長經驗,獲獎作品展現桃園青年在AI世代的創新潛力。他指出,面對全球AI技術浪潮,市府除了強化青年AI應用能力外,也積極打造桃園成為青年連結國際的平台。此次與西武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為桃園青年爭取更多赴日實習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未來市府亦將持續鏈結更多國際企業,協助青年走向世界。 西武集團此次由西武王子大飯店國際株式會社、日本橫浜八景島株式會社、台灣橫浜八景島股份有限公司及SPW台北分公司代表共同出席典禮並參與簽署。雙方期盼透過合作促進青年人才交流,深化彼此的夥伴關係與國際理解。 青年事務局局長侯佳齡表示,自7月開放報名以來,挑戰賽吸引逾百名青年參加。脫穎而出的優勝作品不僅展現AI的創意運用,也真實反映青年在學習與職涯探索中的收穫與成長。除獲得1萬元獎金外,得獎者亦將擔任「洄游代表」回到母校分享經驗,持續推動正向的青年職涯循環。 青年事務局持續推動多元青年職涯政策,更多資訊可追蹤「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桃園青創事」Facebook 粉絲專頁,或加入「桃園市政府青創資源中心」LINE 官方帳號。

國家核心技術再擴大!軍工、太空10項技術入列

為強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保護,台灣已修《國家安全法》並列出「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32項,國科會昨日預告將修法再增10項、變更1項名稱,新增部分有軍用技術、太空共10項技術,其中軍用技術包括極音速載具、定向高能雷射武器技術、高能火炸藥CL-20合成製造技術等8項,太空包括衛星導航觀測地球環境參數、高精度衛星姿態控制等2項。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表示,為強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保護,避免遭受不法侵害,今年國科會已協同各部會滾動盤點符合《國安法》定義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並徵詢產業、公協會及學者專家等各界建議,完成本次預告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內容從去年的32項擴增至42項,預告期間國科會將蒐集各界意見交由技術主管機關研議,預定於今年底前召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認定與變更項目,並送行政院公告。 國科會表示,本次修正考量我國軍工與太空技術領域已邁入產業化階段,須加強保護軍工、太空及軍民兩用等相關技術的營業秘密,預計新增10項及變更1項技術項目,預告共4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及其技術主管機關修正草案,整體技術領域分為國防科技、太空、農業、半導體、資安、量子、能源、人工智慧等。即日起至12月8日止,公告內容可至國科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law.nstc.gov.tw/)「草案預告」專區與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ov.tw/b4n)查詢。 國科會並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科技產業發展、觀測國內外技術進展,協同各技術主管機關滾動調整關鍵技術項目與保護範疇,並與司法檢調體系共同合作,「以遏阻外國敵對勢力竊取關鍵技術之營業秘密,避免我國關鍵技術不法外流。」 新增部分,隸屬國防部包括:軍用多模態情資智慧化分析暨生成技術、軍用極音速載具之超音速燃燒衝壓引擎整合設計技術、軍用極音速載具之氣動力外型與飛行控制整合設計技術、軍用定向高能雷射武器系統之雷射功率提升技術、軍用定向高能雷射武器系統之高精密定位定向投射及追蹤技術、軍用定向高能雷射武器系統之精密低耗損雷射投射鏡製作技術、軍用高解析雷射雷達偵測技術、高能火炸藥CL-20合成製造技術等共8項。 隸屬國科會包括,運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掩星或反射觀測之地球環境參數測量技術,以及高精度衛星姿態控制與指向技術等共2項。

教團批教部「搶先公布教師解聘辦法」:教師壓力倍增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24日)召開「解決教師荒:校事會議檢討及策進」公聽會,全教總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建議校事會議應該廢除。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首先不滿表示,今天的公聽會日期早已排定,教育部卻在上周五搶先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及《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顯藐視立法院收集民意的制度,也完全忽視基層對校事會議的意見。 全教總副秘書長楊逸飛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楊逸飛表示,整個校事會議的系統,背後就是預設教師需要被監督、需要被審判,應該要廢除。 桃園市教師會理事長陳俊裕直指,校事會議已成「教師審判機器」,投訴被無限放大、教師安全感被壓到最低。全國近8成以上案件最後證明教師無過,卻仍被調查與貼標籤,形成扭曲的調查生態。他表示教育部草案未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要求政府正視制度失靈,盡速廢除校事會議,讓教育重回專業。 全教總理事陳葦芸建議廢除校事會議制度,現在教學現場連鼓勵學生都會害怕被投訴,調查門檻低,修改後的版本更是加劇小案大辦、情緒性濫訴,連同考核都必須受到更多調查,也未能抑止無成本檢舉。尤有甚者,一些小案也被教育局來回指導、退調查報告,讓老師受盡折磨。

教育部要求學校「強化檢核」學生赴陸 項目包山包海如「學術戒嚴」

教育部近期發函要求各大專院校對學生赴中國大陸交流,必須事前上平台登錄,並於活動完成後回報活動概況,還要求各大學「強化自我檢核」做為行政考核和獎補助款的依據。國民黨立委葛如鈞今天(20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根據教育部公文,連系學會與社團赴陸交流都包含在內,根本是變相政治審查、學術戒嚴。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數發部及NCC專題報告並備質詢,葛如鈞指出,教育部近期發函要求各大專院校對學生赴中國大陸交流,必須事前上平台登錄,並於活動完成後回報活動概況,教育部雖稱僅是「提醒學校自我檢核」,但實際卻發文要求學校回報學生行程,並將填報情形列入行政考核與獎補助款的參據:「這樣還不是審查,那什麼才叫審查?」 葛如鈞表示,教育部用這樣的行政手段對付學生,不僅沒有法源依據,更違反比例原則,造成校園恐慌,學生明明不是公務員,卻要接受政治式的檢查與通報,教育部公文更明確表示連系學會與社團交流都包含在內。 根據葛如鈞提供的教育部函文第3條,「學生請假參加校外機關(構)、單位、社團、系學會、民間基金會(或協會),或教師自行招攬校內外學生赴陸交流活動,」各校都要去平台填報。 葛如鈞更貼出教育部「公告及辦理兩岸教育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檢核項目有5大項,包括:第一,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內容(如活動目的、辦理單位、行程安排與文宣資料等)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例如主辦單位是否是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是否有明確專業交流主題及內容?活動名稱是否遭矮化(如:○台)?活動目的、行程安排與文宣資料是否涉有統戰或政治性內容 (如:安排參訪政治性交流基地、宣稱兩岸同根同源)?是否接受陸方不合常理的招待? 第二,是否涉及中國大陸招攬台灣青年學生赴陸就業、創業相關政策?第三,學生實習合約內容是否依照《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訂定?第四,交流活動內容是否涉及包含提供我方學生就業機會,涉及《就業服務法》第35條推介人才、職業介紹等業務範疇,有無違反《兩岸條例》第35條第2項規定之虞?第五,實習內容是否與課程相關? 葛如鈞表示,他強烈質疑教育部是否真的打算在校園思想審查?教育的本質應是培養學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而非以行政命令設下思想紅線。他呼籲教育部回歸教育專業,不要讓政治審查的陰影籠罩校園,他堅信自由的土壤才能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台灣要對自己有信心,加強兩岸交流最後一定是台灣文化在中國大陸發揚光大,「做為一個民主社會,我們不該禁止學生和對岸自由交流,害怕學生接觸不同聲音。」

處理不適任教師 教團、家長團體:不應輕言廢除校事會議

近期社會關注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是否廢除校事會議,鑑於近年來校園師對生不當行為與暴力事件仍時有發生,國教行動聯盟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今天(19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現行制度確有需要調整與精準分流之處,「但在沒有更完整、獨立且可替代的制度前,不應輕言廢除或弱化校事會議。」 兩會強調,國家人權委員會研究與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修法前後每年進入調查或校事會議程序的案件量約700至1000件之間,納入「師對生霸凌」後也沒有暴增,更談不上全面「濫訴」。真正需要檢討的,是前端分流與協調機制尚未完備,小案與大案混在同一套程序處理,造成現場負擔與誤解,而不是制度本身應被撤除。 兩會主張,在沒有更完整、獨立且可替代的制度前,校事會議應聚焦處理《教師法》第14、15、16、18條所涉的重大案件,並透過明確分流與檢核機制,把輕微爭議留在前端解決。如此既能保護學生受教權與身心安全,也能避免程序過度干擾教師專業與校務運作。 事實上,根據最新教育部統計:真正走到停聘、解聘者只占極少數。從2024年4月17日至2025年5月30日,校事會議投訴案共1372件、受理1124件,受理案件中,已有769件結案,約一半案件不成立,案件成立且有懲處311件、成立但不予懲處50件,合計361件成案或立案,最終僅26案達停聘、解聘程度,約占全部投訴案件的1.9%。 兩會指出,換算到全國約19萬名中小學教師,一年內真正走到停聘、解聘者約占教師總數的萬分之1.4,顯示校事會議主要針對極少數重大案件做為最後關卡,並沒有把大量教師推向解聘邊緣,更談不上「人人自危」式的濫訴風暴。 若再對照國教署公布的113學年度第1學期545件完成校事會議程序案件,其中送教評會與專審會僅41件,約占7.5%,多數案件仍止於學校層級,並未全面推向最嚴重的懲處程序。 不過,兩會也建議應該建置協調與濾訴機制,建立標準化的協調與分流SOP。受理前先行判斷案件是否屬於誤解、溝通不良、日常管理爭議,優先啟動親師溝通與輔導;並須明文規定:匿名檢舉不予受理、具名檢舉可採保密身分保護,應要求統一記錄、回覆與追蹤機制,讓家長知道案件去向,也避免「有案無回應」造成不信任。 兩會表示,支持建立更成熟的獨立制度,希望看到的是「把小案擋在前端、把大案辦到徹底」,而不是把整個制度砍掉。具體而言,重大情節交由校事會議與教評會、專審會把關,確保嚴重侵害學生權益者不被輕放;日常誤解與輕微爭議,則透過親師溝通、輔導與考核機制妥善處理,避免濫用最重程序;教育部應補上分流門檻、外部專業、程序時限與資訊回饋,而不是用「濫訴」標籤把家長與學生的合理申訴一筆抹煞。

史上最低!陸生今年僅註冊78人 不到全盛時期3%

陸生聯招會今天(18日)公布2025年招生錄取數據,碩博士生招生名額1437人,但僅78人註冊,包括博士班66人、碩士班12人,總數跌破百人,是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以來最低的數量,更不到2015年全盛時期3019人的3%。 根據「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官網,2025年招生錄取數據,博士班招生名額212人、報名109人、預分發正取87人、正式分發正取85人、註冊僅66人;碩士生招生名額1225人,報名20人,預分發正取18人,正式分發17人、註冊僅12人。總計今年碩博士生總招生名額1437人,報名129人,預分發正取105人,正式分發共錄取102人,只有78人註冊,註冊率76.5%。學士生則是零人。 今年是2011年開放陸生以來,首度註冊人數跌破百人。此前陸生來台全盛時期是2015年的3019人,2020年起斷崖式下滑,今年僅全盛時期的2.6%。 至於學士生則從2020年起就「零入學」。由於大陸指責我方邊境管控等措施苛待陸生,因此以疫情為由,於2020年4月宣布「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因此從2020年起台灣就只有原先已在台就讀的陸生(舊生),繼續升讀下一個學歷層級。

關注幼教發展 蔣萬安: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

社團法人台北市學前及中小學文教協會近日舉辦會員大會,共同關注幼教發展趨勢,交流寶貴經驗,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梅花新聞網》社長王綽中、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羅智強、台北市議員李柏毅等都到場致意。蔣萬安並表示,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幼教老師更在啟蒙小小孩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李彥秀表示,自己長期關心教育,幼教現在最大問題就是少子化,台灣已經到了出生率追不上死亡率、「生不如死」的年代,因此在修法層面,還需要在教學現場的幼師多多回饋。值得慶幸的是今年總算恢復了教師節,李彥秀說,這是國民黨立院黨團送給教師們的禮物,期待台灣能回到過去尊師重道的年代。 協會理事長陳婉貞表示,自從2年前的新北幼童餵毒案之後,鬧得人心惶惶,幼教產業及幼教從業人員受到沉重打擊,但近日看到法院判決還清白,根本是「大街打人、小巷道歉」,更何況根本沒道歉。 陳婉貞表示,現在人力難找,虐童、濫訴更是滿天飛,對教師心理造成重傷;尤其去年開始,濫訴頻率很高。身為理事長,她只能提醒園所落實巡堂、關注教師情緒,免得又遇上家長投訴四部曲;告老師、告園所、找警察、告到教育局。 身為三寶爸的蔣萬安表示,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幼教老師更在啟蒙小小孩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家裡老二、老三都是幼兒園生,他深知教導小小孩很不容易,因此對幼教老師特別感恩。 至於台北市給予幼教的政策支持,包括每年補助私立幼兒園學費最高5萬2000元;9月份起「生生喝鮮奶」向下延伸到幼兒園生,公私立都有;以及恢復教師節的敬師禮金,不只幼教師,教保員和教職工都有,蔣萬安說,這是一份心意,也是對教育人員的尊重。

賴政府推兒少家庭署 呂鴻基倡議終迎成果

少子女化被政府視為國家級危機,賴清德總統昨天(16日)宣布,衛福部將新設「兒少及家庭支持署」,整合兒童照護與家庭支持為單一專責體系。此項政策的幕後推手、兒童健康聯盟榮譽理事長呂鴻基多年奔走,他說:「沒有兒童就沒有國家未來」,並呼籲政府同步成立兒童研究中心。 賴清德昨日出席台大醫院「健康台灣深耕論壇」致詞時指出,台灣人口急速下滑,使兒少政策重要性大幅提升,但現行制度跨及醫療、社福、教育等領域,容易造成資源零散、新手家庭無所適從。新署將整合兒童保健、心理健康、早期療育及脆弱家庭支持等業務,讓兒童從出生、成長到學齡階段,都能獲得更一致與完整的照護。 賴清德也提到,呂鴻基多年帶著資料與國際案例向政府倡議,從他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到今日接任總統,呂教授都不斷提醒兒少政策的重要性。這次宣布成立新署,除回應專業建議,也希望改善家長在不同部會之間奔波的情況,讓行政體系能真正「接住每一名孩子」。 至於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短缺,賴清德表示,政府已積極提供住院醫師及研修醫師留任獎勵。截至今年十月,已有231名住院醫師及149名研修醫師因留任而獲得獎勵。 呂鴻基表示,少子化已不是單一人口問題,而是會全面牽動教育、醫療、人力與國家治理的長期危機。他指出,台灣目前缺乏一套長期追蹤兒童健康、心理與社會風險的科學資料庫,若未同步設立兒童研究中心,政策可能仍停留在短期補破網,難以真正回應孩子的需求。 衛福部說明,新署的組織法草案預計近期送入行政院審查,盼在明年立法院第一會期完成修法,使新署能及早推動跨部會合作。部長石崇良表示,兒科醫療在偏鄉與外島仍存在量能不足問題,加上兒童精神醫療需求快速增加,中央需要一個具整合能力的主管機關,協助地方建構更穩固的兒少支持網。

民調4成贊成停砍年金 首次超越反對人數!「蔡英文時代已過去」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17日)公布停砍公教年金民調結果,4成基本上贊成在野黨主張「停砍公教年金」,停止現行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政策,3成7不贊成;贊成停砍年金者小幅超越反對停砍年金者,以翻轉該單位在2016年到2024年的6次民調結果。基金會解讀,蔡英文時代年金改革獲台灣穩定多數民意支持,已成過去。 民調問,最近在野黨聯手推動「停砍公教年金」,亦即停止現行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政策。民調結果有4成贊成(12.7%非常贊成,26.8%還算贊成),3成7不贊成(20%不太贊成,17.1%一點也不贊成),14.4%沒意見,9%不知道。贊成比不贊成多2.4個百分點。 基金會解讀,這意味著國人對在野黨所提出「停砍公教年金」的主張,看法嚴重分歧,毫無社會共識可言,儘管目前在野黨在爭取民意支持上已稍居上風;同時,這項發現強烈暗示蔡英文時代年金改革獲台灣穩定多數民意支持已成過去。 該民調結果跟上次台灣民意基金會於2024年12月類似調查結果相比,台灣民意已出現重大變化,此次贊成「停砍公教年金」者上揚3.4個百分點,不贊成者下滑4.5個百分點,一來一往,使得贊成「停砍公教年金」一方彎道超車,暫居領先地位。 不過基金會也說,在野黨「停砍公教年金」的具體作法仍未確定,如果太過火,也不排除民意反撲。例如,國民黨主張停砍從2024年起算,民眾黨主張從2025年起算,政府須撥補相對金額,基金會認為這本身就具有重大爭議性。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從2016年到2024年共6次全國性調查,每一次調查都發現,多數或過半數人民都站在支持蔡英文軍公教年金改革這一邊。滿意者最高有55.9%,最低也有45.9%;同樣地,不滿意者最高達到44%,最低是33.3%。整體而言,軍公教年金改革曾一路獲社會主流民意力挺,軌跡相當清晰。 然而,最新民意顯示,贊成「停砍公教年金」已逆流而上,超越反對的一方,基金會認為這很可能是2025年「大罷免大失敗」所導致系統性全國政治氣候變遷的後果之一。蔡英文引以為傲的年金改革是否即將嘎然而止,走入歷史?值得關注。 本次調查訪問期間是11月10至12日,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20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為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 70%,手機30%。有效樣本1085人,市話760人,手機325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個百分點。

綠委加碼稱翁曉玲遭清大解聘?本人澄清了:只是沒開課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是新竹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昨晚有媒體報導稱翁曉玲的教職已經被清大科法所拔掉,而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今天(12日)也在臉書指出「清華大學不再合聘翁曉玲,這學期拔掉她的開班授課」。對此,翁曉玲上午特地在臉書發聲表示,她只是因為擔任立委之後太忙了,沒開課,並非被解聘;她並表示,綠媒新聞真不可信。 今日有不少媒體指出,近期有學生發現,翁曉玲的教職已經被清大科法所拔掉,並稱「清大證實,強調翁曉玲已經不在合聘教師名單中。」 翁曉玲上午在臉書回應指出,她要為綠媒不實新聞報導做些澄清。她表示,昨晚綠媒又在黑她,說她從這學期起不在清大科法所合聘,講得好像是她被清大解聘了。其實是她擔任立委後,根本沒時間回清大上課。 翁曉玲說,她原本是兩個單位合聘老師,在兩個系所都要開課,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她現在只能夠以她主聘單位通識中心為主,一年回去上一門課,盡義務,不領鐘點費。既然她沒空在科法所教課,結束合聘也是很正常的事。 翁曉玲說,看到這些綠媒對這點雞毛蒜皮事還要做文章,實在很無聊。她只是沒開課,就被形容成被解聘,綠媒新聞誇大不實,難怪被受批評,不值得一看。 雖然翁曉玲上午已經在臉書說明是沒開課而非被解聘,不過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下午還是在臉書表示「清華大學不再合聘翁曉玲,這學期拔掉她的開班授課」、「清大都不讓翁曉玲再誤人子弟了,但驚世立委卻執意繼續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