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與桃園市政府教育局指導的「114年度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已於昨(19)日在開南大學圓滿畫下句點。本年度賽事報名人數再創新高,吸引了全台近1200位學生參與,顯示新課綱中「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已在各級學校扎下卓越根基。 桃園賽區的頒獎典禮匯聚了近300位來自全台的師生與家長,並邀請到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吳清基、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劉仲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等重量級貴賓共同見證。活動強調,這些參賽學生在此積攢競爭力,未來將成為跨域實作人才,並是推動桃園市城市發展的關鍵力量。 組委會榮譽主席吳清基表示,擁有AI人工智慧能力,學生就能擁有無限的未來。他鼓勵學生從國小開始參與科技競賽,藉由善用3H(Head、Heart、Hands),達到「腦心手」三合一的學習效果,從而掌握主動學習的動機與成就感。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劉仲成則強調,這項競賽是學生標竿學習的重要平台,鼓勵學生從小培養科技素養,因為科技是桃園市政發展的重點強項。 主辦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鼓勵學生應從國小、國中階段就開始參加智慧科技競賽,充實學習歷程檔案。他指出,學生從小學習科技,代表其對「科技領域」有興趣與潛能,這不僅符合大學選才目標,更有助於未來頂尖大學的升學機會
教育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日前批評「校事會議制度造成濫訴與行政空轉」,人本教育基金會今(17)日引用教育部數據反駁,指校事會議受理比例極低,屬正常監督機制,反而保障教育現場公正與專業倫理。 教育部統計顯示,113學年度全國正式教師19萬6859人、長期代理教師3萬0988人,共22萬9647人。校事會議每年受理僅1124件,比例不到千分之六。人本認為,這在任何職場都難稱「浮濫」,反應制度運作下的常態監督。 針對全教總稱「高受理、高啟動」,人本以北市府資料指出,北市每年約8000件教育投訴,僅58件進入校事會議、受理51件,比例約千分之七,顯示「多數案件經初步篩減與溝通後已化解」。全教總若忽略投訴總量,只看受理數,結論自然失真。 至於全教總稱「有學校一年案件逾20件」,人本指出,此為極端個案。若全市僅58件,一校即占20件,顯示該校恐有治理困境,應由主管機關介入輔導,難以據此否定制度。人本並呼籲,全教總應公開該校名稱,以利分析原因與改善。 人本表示,全教總也承認逾半案件經調查確定有不當管教或違法情事,顯示制度具實質效能。若無校事會議,許多事件恐難公正處理,制度正是讓不當行為被揭露與糾正的關鍵機制。 關於全教總指「小案大辦」,人本舉例指出,高雄、台北與新北多起學生受傷案,調查僅認定為輕微不當管教或申誡一次,並未重懲。解聘案少反映制度偏向教師,難以說明處理過度。 人本批評,全教總以不完整數據批評制度、主張廢除校事會議,卻未提出替代監督機制,此舉無助教育專業。若個案確有程序瑕疵,人本願與各界研議改進方案,如借鏡幼教不適任人員集中審議制度,以提升透明與公信。 人本認為,若僅主張「廢除」而不設替代方案,將使教育現場退回校內自查、難以問責的舊模式,學生求助無門,教師形象亦受損。制度改革應朝更高透明度與公正性前進,兼顧師生權益,建立教育現場的信任與公義。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日排審《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在歷經超過半年的審查後,雖完成逐條審查初審,但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今(17日)指出,在審查過程中,竟然出現一條未出現過的「離奇條文」,從未列入任何版本,這件事極度離譜,讓她懷疑是否有業者施壓「偷渡」有利條文。 王婉諭指出,爭議條文的內容是「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令其暫停托育服務,經調查認定其未違反第四十六條第一項所定違法情事者,托育機構及居家托育人員所受之損失,得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請求合理之補償」。 王婉諭說明,這條文極為荒謬。現行法規中,主管機關在疑似兒虐或重大違規時勒令停業,是為了保護兒童;如果通過這項規定,即使主管機關是依法執法,最終若查無違規,仍須對業者進行「合理補償」。 王婉諭強調,這樣的設計將導致公務員擔心誤判後需負擔鉅額賠償,造成「寒蟬效應」,使得公務員「不敢介入、不敢停業」,延誤保護兒童的黃金時間,完全顛覆了現行《國家賠償法》的精神。 王婉諭痛批,這條文在審查初期根本不存在,卻在審查途中突然「空降」出現在螢幕上。雖然衛福部解釋是「不小心貼錯」,但她認為這種說法難以令人信服,質疑從未存在於草案中的條文是如何被貼錯的。 王婉諭指出,《兒童托育服務法》的審查長期受到業者干預與施壓,這次條文憑空出現,讓人高度懷疑是否企圖在業者壓力下,試圖偷渡條款,她要求衛福部必須向立法院和社會大眾說明真相,確保兒童權益不被犧牲。
大陸社群平台抖音、小紅書近年來盛行,但部分立委擔憂TikTok恐對兒少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建議校園內禁止使用。教育部長鄭英耀15日表示,學術網路本身無法連上抖音,未來會針對網路假訊息等議題進一步做適度的規劃;數發部則已對TikTok納管,但是否禁用需達社會共識,目前先朝保護兒少方向進行。對此,媒體人羅友志批「部長請不要跟特定博愛座老人一樣,老了,還要阻礙社會進步!」。 民進黨立委王義川7日在立法院總質詢時表示,抖音對青少年、兒童身心會有影響,但青少年、兒童「白目」,叫他們不用抖音卻偏要用,教育部應研議方法讓學生禁用抖音。鄭英耀昨日表示,本來在學術網路環境下,就不能使用抖音,且接觸過多抖音等社群軟體,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利,因此應審慎管控,並非針對單一平台,而是依據「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相關原則研議。 鄭英耀指出,目前校內學術網路無法連上抖音,但學生自行攜帶的手機不受限制,教育部今年規劃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採彈性、分階段管理,國中小學生未成年,帶手機到校須經家長同意,並採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高中生則已具備基本自主管理能力,學校須邀集親師生共同討論管理機制。 數發部長林宜敬說明,數發部已對TikTok納管,針對TikTok的疑慮包含資料儲存、股權是否主要為中資與對兒少的危害,而前兩項美國已在跟TikTok討論。至於在兒少部分,目前數發部積極與教育部等單位溝通,研擬規定12歲以下孩童不能建立TikTok帳號、13至15歲青少年開設帳號會受一定限制。不過,林宜敬指出,不會要求學校檢查學生手機,而是在校園的WiFi,以遮蔽方式限制學生使用TikTok。 對此,羅友志昨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要禁TikTok他沒意見,但TikTok快被川普「美國化」了,你是準備「反美」是嗎?全世界有40億TikTok帳號,你用鳥蛋大的腦袋想想,40億人選擇比較笨蛋,還是你一個人拒絕比較笨蛋?你知不知道,短影音除了TikTok,創作者同時會上傳YouTube 的shorts、FB跟IG的Reels? 羅友志指出,這已經是當前自媒體創作者的習慣,你封TikTok「傷害孩子教育」冠冕堂皇,讓「同樣內容」的REELS跟shorts,在你孩子的手機,就不會「傷害孩子教育」?這比趙少康說,3000人的YTR是「中共介選」,還要更笨、更不懂網路,「一個中華民國的教育部長,笨成這樣…對我們孩子的傷害,才是最恐怖、可怕的大吧?」 羅友志籲鄭英耀去研究高等學府,把「短影音營銷」、「短影音導流術」、「流量變現商業模式」等好好去重讀,「不要跟特定博愛座老人一樣,老了,還要阻礙社會進步!有罣礙的教育工作者!傷害無限大!」。
2025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自上周一(6日)起在8天內陸續公布,台灣時間周一(13日)下午5時45分時壓軸登場的是《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 Prize in Economics;正式全名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半獎金,由美國伊利諾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的莫基爾(Joel Mokyr)獲得,以表彰「透過技術進步確定了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另外一半獎金由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布朗大學的豪伊特(Peter Howitt)共享,表彰2人「透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成長的理論」。 BREAKING NEWS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5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to Joel Mokyr, Phi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for having explained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growth with one half to Mokyr pic.twitter.com/ZRKq0Nz4g7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13, 2025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科技日新月異,影響我們所有人,新產品和生產方法層出不窮,永無止境。這是持續經濟成長的基礎,它為全球人民帶來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生活品質。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恰恰相反,停滯是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時期的常態。儘管不時出現重大發現,有時可以改善生活條件並提高收入,但成長最終總是趨於平穩。 莫基爾運用歷史資料,揭示了持續成長成為新常態的原因。他指出,如果創新要在自我生成過程中相繼出現,我們不僅需要知道某些東西有效,還需要對其背後的原因進行科學解釋。在工業革命之前,科學解釋往往缺失,這使得新發現和發明的開發變得困難。他也強調了社會對新思想持開放態度並允許變革的重要性。 阿吉翁和豪伊特也研究了持續成長背後的機制。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於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當一種新的、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公司就會遭遇失敗。創新代表著新事物,因此具有創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壞性,因為技術過時的公司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3位獲獎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創造性破壞如何引發衝突,而這些衝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管理。否則,創新將被老牌企業和利益集團所阻礙,從而面臨被置於不利地位的風險。
今年是台灣光復80周年,大陸對此相當重視,各地、各層級的相關紀念展、座談會、訪談等可說是全年不斷。據瞭解,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將製作整版報導,另央視也有相關報導。 1945年10月25日,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華民國,隔年台灣設立台灣光復節,當天放假;2000年被民進黨取消放假後,等了25年,今年台灣光復節又恢復放假。 學者表示,由於紀念台灣光復可將台灣和中國大陸抗戰歷史連接起來,對兩岸來說意義重大,因此今年大陸相當重視,全年活動不斷。例如近日受到部分台灣歷史教師注意的紀錄片《阿公的戰場》,是6月29日由上海市台聯聯合多部門及機構共同承辦「從乙未抗戰到淞滬之役」主題座談會衍生而來,該活動是上海市台聯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主辦方請來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員及家屬分享家族抗日故事,之後都收入《阿公的戰場》當中。 知情人士表示,大陸對台灣光復80周年相當重視,像《人民日報》從今年6月起就不斷以社論、評論、新聞報導等方式,討論台灣光復的意義;據瞭解,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將罕見製作整版相關報導。 另央視9台從10月10日至15日於晚間8點黃金檔重播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該片共6集、每集48分鐘,是10年前台灣光復70周年時由央視和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攝製,講述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另下周六光復節當天央視也會有專題報導。
13日至14日,全球婦女峰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北京時隔30年再次舉辦全球婦女峰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上午偕夫人彭麗媛出席開幕式,並在致詞時承諾,未來5年,中方將再向聯合國婦女署捐款1000萬美元;提供1億美元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額度,與國際組織合作實施促進婦女和女童發展;邀請5萬名婦女到大陸交流研修。30年前,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並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 習近平在致詞時表示,30年來,在北京世婦會精神指引下,追求男女平等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被納入聯合國各項發展議程和重點領域發展目標,189個國家批准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190多個國家通過了近1600項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 習近平也提醒,實現婦女全面發展仍然面臨複雜挑戰,據統計,全球尚有超過6億婦女和女童深陷戰亂衝突,約10%的婦女和女童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同時,暴力和歧視痼疾難消,性別數字鴻溝加大,實現男女平等任重道遠。 為此,習近平提出4點行動建議:第一,共同營造有利於婦女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戰亂衝突、貧困災害地區婦女和女童的保護;支持婦女在預防衝突和重建家園中發揮重要作用;健全和完善反暴力機制,堅決打擊針對婦女的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 第二,共同培育推動婦女事業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能。要著力解決全球婦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全體婦女共用經濟全球化成果,有力促進婦女全面發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賦能婦女事業高品質發展,支持婦女在綠色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共同構建保障婦女權益的治理格局。要完善制度和法律,推出更多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讓更多優質的健康和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婦女,努力讓廣大婦女更加全面公平地享有各項權利;營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讓婦女免於受到歧視和偏見;拓寬婦女參政議政管道,支持婦女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 第四,共同書寫促進全球婦女合作的嶄新篇章。不久前,習近平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宣導以人為本,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婦女是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支持婦女擔當時代責任,深度參與全球治理。 習近平也提到大陸婦女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首先是打贏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戰,6.9億婦女同步邁進小康,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孕產婦死亡率比1995年下降近80%,婦幼健康核心指標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習近平強調,今天,中國婦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真正發揮著「半邊天」作用,中國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占比超過四成,網路領域創業者中女性超過一半,過去4屆夏季奧運會獎牌獲得者,女性占比超過60%。 而據央視報導,2024年大陸高校在校生女性占比超過一半,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這些年,大陸的太空人、戰鬥機飛行員、頂尖科學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女性身影,但全球女性在工程技術、數學和科學領域所占比例仍然不高。 而且,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全球尚有超過6億婦女和女童深陷衝突戰亂,20億婦女和女童缺乏社會保障,近10%的婦女和女童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當今世界婦女發展和男女平等方面的挑戰仍然嚴峻。
近日由兩岸合力製作的台灣抗日紀錄片《阿公的戰場》首映,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梅花新聞網》表示,台灣年輕一輩對日本統治、迫害台灣的殖民史幾乎都淡忘了,很多年輕學子甚至不知道何謂「台灣光復」?歷史必須被喚醒,然後才可能啟蒙、傳承。 《阿公的戰場》是由抗日家屬協進會做為合作方,採訪霧峰林家林祖密、林正亨後代,新竹姜紹祖家族、苗栗丘逢甲後代等,以及「八百壯士」謝晉元孫女還原死守四行倉庫歷史,強調兩岸一起抗日。 局部抗日vs全面抗日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的歷史教育教的都是「8年對日抗戰」,從1937年蘆溝橋事變起算;近年來大陸爭奪話語權,將對日抗戰拉長到14年,也就是從1931年918事變起算。吳昆財說,如果說918事變是「局部抗日」,那台灣的「局部抗日」早在1895年乙未戰爭就開始了。無論是蔣中正領導的8年全面抗日,或是大陸東北地區14年抗日、台灣地區50年抗日,都是以中華民族為主角,都是要喚起兩岸人民共同抗日史,強調愛國主義精神,更可說明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就不願被異族統治。 吳昆財表示,現在我們的總統媚日,連抗戰的對象是日本都不敢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七年之病怎求三年之艾?年輕一輩對日本人統治、迫害的殖民歷史幾乎都淡忘,兩岸中國人必須重新「喚醒」、「啟蒙」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然後才有所謂的「傳承」,這是歷史教育三步驟。 台灣「歷史大年」 吳昆財說,今年是台灣的「歷史大年」,包括台灣光復暨抗戰勝利80周年、台灣割讓130周年、台灣建省140周年。以前他很多學生以為國慶日就是台灣光復;有學生不知道台灣曾經割讓給日本、不知道何謂乙未戰爭;或是知道割讓給日本,但不知為何割讓。很難得的是今年是台灣光復節停止放假20多年後,再度恢復放假,這是立法上的重新喚醒,讓大家有機會講述台灣光復節由來,雖說講了年輕一輩也不一定會馬上了解,但是不講一定不了解。 《阿公的戰場》用了很多AI技術模擬歷史現場,吳昆財認為這除了可以克服紀錄片的素材問題,且不會讓人覺得八股,而是寓教於樂、讓學生重新認識台灣光復節。 同樣是日據時期,兩岸合製的《阿公的戰場》和台製的《聽海湧》相比,又是如何?吳昆財表示,很顯然高下立判,歷史影片一定要真實,就像最近《零日攻擊》也是被罵得半死。由此也可看出民進黨「洗腦」年輕人的效用遞減,因為現在學子可以很容易從網路上找資訊、反洗腦,說到底,歷史教育還是要實事求是,在理性的事實基礎上,從感性去打動觀眾。
由大陸《中國青年報》、全國台聯及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共同製作的台灣抗日紀錄片《阿公的戰場》近日首度播映,該片共5集,以18位抗日志士後人的口述歷史為核心,系統梳理1895年至1945年台灣同胞的抗日歷程,全景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記憶。由於製作方還做了繁體字版,不少台灣教師開心表示《阿公的戰場》可以拿來當補充教材。 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近日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紀錄片《阿公的戰場——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錄》在大陸全網播出。《阿公的戰場》聚焦台灣人民50年抗日鬥爭史,採訪對象涵蓋義軍領袖、隱蔽戰線工作者、文化守護者、台籍將士等群體後代,展現眾多首次公開的珍貴照片與絕筆信。紀錄片借助AI技術,還原「吞鴉片明志」、「疾寫遺書擲筆赴死」等震撼歷史場面。 18位抗日志士後人口述歷史 紀錄片第一集《乙未悲歌》以丘逢甲後代丘淑女講述的叔公組織義軍抗日、姜紹祖玄孫姜文滉回憶的19歲先輩壯烈犧牲故事為核心,再現1895年清廷割台後台灣同胞「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的悲壯抗爭。邱國霖曾孫女邱莞美則通過口述,還原義軍衝鋒陷陣的歷史場景。 第二集《誓不臣倭》中,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展示祖父「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的獄中絕筆;林祖密後代林光輝講述林家三代人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陳炳基之子陳小兵則回憶父親13歲就對抗「皇民化運動」的驚險歷程。 第三集《全面抗戰》以淞滬會戰為歷史座標,符岸壇孫子符立中講述祖父打響會戰第一槍;謝晉元孫女謝駿還原「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戰鬥細節;陳頤鼎之子陳萬中回憶父輩出生入死在抗日最前線的浴血經歷。 第四集《文傳薪火》聚焦文化抗戰脈絡,蔣渭水孫女蔣建春解讀祖父創辦文化協會的初心;林幼春之孫林銘聰誦讀《南強詩集》中的抗日詩句;廖進平之孫廖繼斌與謝南光女兒謝秋涵則講述先輩以筆墨為刃的抗爭故事。 第五集《回歸祖國》中,丘念台侄女丘淑女與蕭道應次子蕭開平一起回憶「東區服務隊」宣傳抗日的歷程;鄭堅之子徐波、高仲明之子高峰分別講述父輩參與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的經歷;陳萬中再次出鏡,還原父親率部接收台灣的歷史瞬間;林思平之子林天民追憶1945年台灣光復時的全民歡騰場景。 主辦單位表示,《阿公的戰場》不僅是對台灣同胞50年抗日史的系統梳理,更以「血脈記憶」串聯兩岸情感,用真實故事印證「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認同,為當下傳承民族精神、守護歷史記憶提供了重要載體,也為年輕一代瞭解這段厚重歷史打開了鮮活視窗。 特製繁體字版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由於抗日親屬協進會的要求,後製時特地另做了繁體字版,方便台灣民眾觀看。 不少台籍教師想要將《阿公的戰場》拿來做為上課時的補充教材,並開心表示「總算補足了這一塊」;有教師指出,台灣的108課綱因綠營意識形態而避談或輕描淡寫「抗」日這個部分,總統賴清德更是只說「終戰」而不說「抗日」,連抗戰的對象是日本都不敢講!想靠台灣的教科書是教不動抗日史的。
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釣魚台教育協會近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未竟的光復:保釣運動進行式與光復八十的當代反思」活動。活動以民俗小戲演出、紀實影片放映與座談交流多重形式,展現釣教協長年推動「保釣教育」與「文化啟蒙」的努力。現場吸引約250位來自學界、文化界及青年學生及各界人士在中秋佳節前夕,齊聚於1945年日本遞交投降書的光復廳,回顧歷史進行當代反思。 本次活動從人民觀點探討光復紀念意義的五大核心主軸:「人民的歷史」、「反美日霸權」、「啟蒙的精神」、「兩岸大團結」、「和平的願力」,彰顯其時代意義,並設有「未竟的光復」聲明連署書。 釣教協理事長呂欽文主持開場,強調「我們沒有資格緬懷勝利,因為釣魚台仍未光復」,他沉重提問:少了釣魚台,台灣真的光復了嗎? 隨後由協會與蘇澳聖湖社區合作演出《拚無人島》保釣民俗小戲揭開序幕;另外影片放映第一部是是釣教協出品,張釗維策畫、鄭澤文導演的紀實短片《重返無人島》,敘述漁民在釣魚台海域拚搏的歷程。影片第二部播放中華文化總會與CNEX出品、張釗維導演的抗戰空軍紀錄片《冲天》,記述空軍子弟的民族氣節與動人的生命故事。 婦聯會主委雷倩指出,今年同時是抗戰勝利與反法西斯戰爭80周年,提醒社會應超越戰爭思維,思考和平契機。她以多年關注釣魚台及東海情勢的經驗,說明日本藉由「暫定執法線」與漁船執法,有意識地逐步建立有效管轄的策略,台灣漁民往往成為犧牲者,顯現海洋主權的重要性。 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張鈞凱指出,保釣運動從來不是少數知識分子的行動,而是源自人民的抵抗與追求正義的精神,延續自80年前的反法西斯抗戰。他強調,歷史的重要性在於抵抗被遺忘與扭曲,唯有持續講述台灣人參與抗戰、守護海疆的歷史,才能避免被納入西方中心的戰敗者敘事。部分學界傾向以「終戰」取代「抗戰」,抹去台灣做為中國人共同抗戰的角色,這是極為可悲的現象。 釣教協創會理事長陳美霞強調,保釣運動不僅是維護主權,更是中國啟蒙運動的延續與升級,是一場人民史觀與思想解放的運動。五十年後的今日,台灣仍處於「去中國化」與親美、親日的主流意識形態中,釣教協正致力於延續這份啟蒙工作,以釣魚台為「照妖鏡」,揭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本質。她並引用調查數據指出,對李登輝的「釣魚台屬於日本」的說法是有近9成民眾反對與公憤,多數台灣民眾支持釣魚台屬於台灣、肯定保釣運動,顯示推動啟蒙仍具堅實基礎,呼籲大家持續努力,讓50年前的啟蒙精神在當代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