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剛過,現行「校事會議」讓教學現場哀鴻遍野,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1 日)發布嚴正聲明,強烈呼籲即刻廢除現行的「校事會議」制度。 此前在教師節當天,也有民間團體在教育部門口舉行「廢不公不義校事會議」集會,掛上訴求布條;數十名因校事會議受害的教師和聲援者前往教育部抗議校園濫訴,並提出不容惡意濫訴、廢除校事會議等訴求。 全教總今日召開各地方的討論會議,會議中指出,校事會議自上路以來,產生各種「小案大辦」、民粹至上、無差別受理,甚至「有罪推論」,已讓校園內哀鴻遍野。相關數據顯示,進入校事會議後,真實需要停解聘的比例不到5%,無效率的制度讓當事師生必須長期忍受事件懸而未決的痛苦,也讓許多好老師受到程序的折磨並嚴重侵害工作權益,浪費了學校與教育行政機關資源。 全教總強調,事實顯示現行校事會議已失敗,不但無法發揮應有功能,還變成濫權工具;且校事會議實施後,也證明了根本不存在「師師相護」的情況。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正視基層強烈反彈與實務混亂,立即啟動修法程序,廢除校事會議,讓教育現場回歸到以往的寧靜,避免更多師生權益繼續受到制度傷害。
教育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9月23日開記者會,抗議現行試務費用過低,教育部則稱會微調,不過教團今天(1日)表示,近日教育部發送各校的公文顯示,明年元旦起生效的《各級學校協助辦理各項試務工作相關費用支給表》數字,與現行版本一字不差,僅備註略做修改,教育部欺瞞、愚弄基層教師與社會大眾。 全教總表示,試務工作仰賴全校師生總動員,卻長期承受不合理待遇。例如國中會考,考場主任及試務工作人員試務費自2007年至今近20年僅調整10%;一般監試人員調幅19%,但同期間基本工資時薪卻調漲188%。 另外近日宣布調漲基本時薪,2026年起基本時薪196元,但試務人員招生及試務前的工作費每日僅825元,連一日工資最低標準都不到;試務期間1650元,僅比工讀生1568元多82元,把教師當廉價勞工。 全教總表示,教育部一方面稱「持續調整」、放假訊息,一方面拿出與舊版相同的公文,敷衍基層教師。且假日試務工作不給補休,教師長時間超時付出卻沒有合理補償,吃老師豆腐。 全教總呼籲教育部,停止玩文字遊戲,立即修正試務費用,且須比照基本工資漲幅;另需增加可報支的工作天數,假日工作者需比照《勞基法》給予補休;最後應建立定期檢討機制,每年主動檢視並調整各項試務費用,尊重試務專業。
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前台灣團結聯盟黨主席蘇進強今天(30日)批評,民進黨欠缺文化底蘊,導致有文宣卻欠缺文化自信,更對自由民主欠缺制度自信,把兩岸交流都視為「統戰」,又無法阻擋兩岸經貿的相互依存趨勢,只會拿弱勢陸配開刀,對依附在民進黨內部的共諜反而束手無策。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天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蘇進強討論時事。近年很少公開評論時局的蘇進強說,中華文化在台澎金馬巳內化為台灣人民、台灣社會的生活與文明元素,連大陸友人都認為台灣就是中華文化典範。照理說,台灣擁有文化詮釋權與主導地位,執政的民進黨卻棄之如敝屐,「這就是最大戰略錯誤!」而726、823大罷免結果,已證明「去中國化」不再受老百姓認同。 蘇進強曾任職於扁政府時期的國安會及文總,當時兼任文總會長的陳水扁並沒有要「去中國化」,對兩岸文化交流也樂觀其成,且當時文總成員有本土、有外省,如作家柏楊就是諮議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已故知名企業家辜振甫的妻妹、作家華嚴也是副會長;客家籍作家鍾肇政、台灣文學前輩作家葉石濤是副會長,種種都代表陳水扁當時對中華文化有充份自信。 蘇進強說,過去兩岸交流,對岸無論高、中、低層都有一個共識:「中華文化的頂尖堡壘在台灣」,在中華文化詮釋權上,台灣無疑是華人社會典範。即使後來前總統李登輝提倡「文化新中原」,都沒有要「去中國化」,而是要使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重心,進而與本土文化相輔相成。李登輝擔任文總會長時,任命蘇進強為《活水》雙周報第一任總編輯,「活水」一詞出於宋代理學家朱熹一句詩「為有源頭活水來」,哪有什麼台獨不台獨的問題? 蘇進強說,民進黨有「三個欠缺」:欠缺文化底蘊、欠缺文化自信、欠缺制度自信。他認同柏楊所言「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能忘記」,過去1970、1980年代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民進黨卻將「中國人」汙名化,非常不可取。 何志勇則感嘆,過去《光華雜誌》曾專訪蘇,表示兩岸問題解套不在統獨二分,而在中國人文化問題,當時蘇已是台聯秘書長。然而現在講中國人卻像逆風,20年過去,變化很大。 何志勇批評,民進黨現在連民主基礎都欠缺,綠營上台後很多法治原則都被打破,如維持法律安定性的不溯及既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甚至無罪推定等,以及追殺國民黨黨產溯自1945年,他譬喻:「一般老百姓報稅,所得稅資料維持5年就好,結果現在卻跟人家要80年前的資料,一旦交不出來就是違法,哪有這種事?」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要有第三方監管人執行契約;現在民進黨政府連這個角色都做不了。沒有法治,就不會有民主可言。 台聯初期並無台獨思維 另陳學聖提到,過去有一歷史懸案,稱2000年李登輝在國民黨敗選後,有想過要把藍營外省人推往新黨,進而讓國民黨本土化,變成民進黨跟「台灣國民黨」爭政權,外省人在新黨成少數。如果這件事有成,就不需要台聯,因為台聯只是圓李登輝「國民黨本土化」的夢。 蘇進強說,台聯成立後,中、晚期雖被歸類台獨,但初期並没有台獨思維,因為所有立案申請都是他做的,包括黨綱研討他也有參與,當中全未提到台獨,只是強調台灣主體。台聯中晚期因主事者與獨派靠攏,才被認為是台獨。他也解釋,台聯本來只是要成立「政團」,但因工時案逐漸成為政黨,甚至台聯剛成立時潛在黨主席人選不是前國民黨立委黃主文,而是前行政院長蕭萬長。 陳學聖表示,蘇進強過去成長在外省人居多的軍中,但投身於強調本土認同的鄉土文學;後來做台聯主席,幫過陳水扁,也幫過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蘇的選擇都比較本土,外界因此認為他在認同上有所妥協,然而這才是讓社會進步的偉大力量,「執政者應心胸要大、包容社會各族群與聲音!值得現在的民進黨政府省思。」
【臺北報導】臺北市教育局自113學年度起推動「親師交流道」計畫,補助學校進行空間優化與制度建置,期望透過家校合作、師生互動與教師支持,讓校園成為更友善、更溫暖的學習環境,臺北市立啟聰學校率先響應並於114學年度正式啟用,規劃三大溫馨主題空間。 啟聰學校此次打造「親師交流道」包含三大空間特色,讓交流更具溫度,特色一,「愛心交流道」是每位學生IEP會議的重要場域,家長與老師能在明亮舒適的空間中安心討論,為孩子量身打造最合適的學習計畫,這裡不只是會議室,更是共同關心孩子未來的溫馨角落。特色二,「暖心交流道」提供家長與教師自在互動的場域,學校更貼心準備咖啡與小點心,讓交流氛圍更輕鬆;同時,該空間也將成為學生跨科實作舞台,餐飲科學生提供輕食與服務練習,電商科規劃經營與行銷,多媒體設計科則負責空間設計,展現專業學習成果。特色三,「窩心休息站」則專為教師打造,讓老師在教學之餘能靜心閱讀、交流想法,並逐步規劃為專業成長活動的場域,讓同儕學習自然發生。 此外,在環境的配置上,為了滿足親師需求,特別設計了專屬的空間特色,首先,無障礙空間設計使得特殊需求者能夠方便地進出,這對於行動不便的學生尤為重要。其次,情緒舒緩區的設計則提供了多個溫馨的互動區域,讓家長、教師和學生能夠更自在地交流,促進情感的連結。最後,專業團隊聯合會談空間的設置,讓教師、治療師和家長能夠共同參與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這樣的安排不僅提高了會議的效率,也增強了家長對教育過程的信任感。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親師交流道」計畫不只是硬體設施升級,而是一項教育理念的落實,透過親師良性交流,能讓家長更即時掌握孩子學習狀況,教師也能在溝通中獲得支持,進而攜手陪伴學生適性發展,有助於建立家校互信、分享正確教養理念、即時解決學生問題,進而營造「親善師、親善生、親善家長」的校園文化。 臺北市啟聰學校表示,親師交流空間啟用後,親師的對話品質提升許多,除了隱私與信任感的提升使得家長在交流時能夠更坦誠地分享孩子的狀況,會談的品質亦得以提升,因為專屬的空間能夠讓雙方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的討論,以及空間設計減少了干擾,讓交流過程更加集中和高效。 親師交流道設計不僅強化了家校合作,也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更讓學生在實作中展現才能,三方互動形成良性循環,教師和家長的回饋也顯示出這些空間的價值,教師表示,這樣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更安心地與家長討論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而家長則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交流的氛圍也變得更加輕鬆。這些回饋不僅反映了空間設計的成功,也顯示出親師合作的重要性。 未來,教育局持續推動親師交流機制,並鼓勵更多學校響應此計畫,讓臺北市的每一所特教學校都能成為溝通順暢、關懷連結、學習有實踐的溫馨園地。當教育有了溫度,孩子的成長也必能更加茁壯。
「114 年度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新北賽區賽事今(28)日在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登場。本年度競賽報名隊伍數再創新高,近500隊參加競賽,足見新課綱「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已在各級學校扎根成效卓越。 這場賽事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共同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主辦,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承辦。 頒獎典禮上,在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吳清基、教育部前常務次長林騰蛟、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代表李姵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及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校長沈美華等重量級貴賓共同見證下,一群明日之星在此萌芽誕生,充實自己的學習歷程,一步步積攢競爭力,未來將成為跨域實作人才,一同變成推動新北市城市前進的關鍵力量。 教育是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礎,新北市近期以「AI未來∞素養」為主題,召開公私立學校校長會議,會議中,新北市長侯友宜宣布啟動全國首創「AI素養教育三年計畫」,對象涵蓋全市國小至高中階段的學生,培養學生「會用AI、善用AI、懂責任用AI」,展現新北引領AI教育轉型的決心與行動力。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持續響應計畫與各級學校合作結盟,現今「AI科技大聯盟」新北合作校已然突破30所學校大關,由協會名譽理事長吳清基親自頒發聯盟校證書,聯盟校將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競賽,成為新北市推動新課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已邁入第四年,得到多方關注與支持,現已收到 WRO 機器人大賽最大贊助商德國 fischertechnik 公司消息,菲律賓、印尼、香港等多國將於2026年3月組隊來台參加「未來工程自動駕駛車挑戰賽」,此賽事贊助方德國 fischertechnik 代表 Laurenz Wohlfarth 也將親自出席,屆時預計將會有國內外近百支隊共同交流與比賽,並與台灣學生進行互動,希望後續有機會與「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相互結合,邀請台灣學生參與國際組賽事。 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理事長伍必中表示,樂見其成,在AI的時代,學生能從小學、國中開始參加AI或智慧科技競賽,培養國際視野,對未來將有關鍵性的助益。 組委會榮譽主席吳清基表示,學生擁有AI人工智慧的能力就能擁有無限的未來,鼓勵學生從小學開始參與相關科技競賽,能因此掌握主動學習的動機與成就感。教育部前常務次長林騰蛟致詞時表示:AI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國家重要的競爭力,也是未來職場就業最基本的能力,現在新課綱已在原先的七大領域外新增第八「科技領域」,培養孩子具備新世代的能力。新北市張明文局長在致詞錄影中特別強調:新北市全力推動程式教育從程式設計到智慧教室,希望給孩子們一個沒有圍牆的學習環境,探索科技勇敢創造未來。 競賽主辦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則鼓勵學生從小學、國中開始參加智慧科技競賽充實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對未來大學升學有關鍵性的加分,因為學生從小開始學習科技,代表他對「科技領域」有興趣與潛能,符合選才的目標,頂尖的大學都希望吸收如此一流的學生,因此希望家長能支持孩子多參加相關競賽與學習,對孩子未來升學有關鍵性的幫助。
最低工資審議會今天(26日)上午登場,最終拍板明年最低工資調幅3.18%。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表示,這是自2016年以來迎來最低工資連10漲,相較於私部門勞動者,政府對自家公教員工的調薪態度,顯然完全不及格,凸顯政府虧待公教員工。全教總並重申,政府應帶頭為公教人員加薪,另調薪機制法制化並應納入員工代表 全教總指出,明年度公教人員待遇調整,雖一度傳出「不加薪」與「加薪3%」兩種討論方向,但最終的決定卻是「0%」。政府對公教不調薪提出多項解釋,包括經濟成長放緩、《財劃法》未修、稅收壓力,以及已連續兩年調薪云云。然而,根據主計總處數據,過去13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達43.04%、重要民生物價上漲26.63%、最低工資增幅達51.56%,期間軍公教薪資卻僅調升14%,遠低於經濟成長幅度與物價漲幅。 全教總表示,政府每每要企業給員工加薪,對待自家公教人員卻宛如「慣老闆」。與此同時,正面臨經營挑戰的台塑集團,儘管上半年仍處於虧損狀態,卻決議為員工調薪2%。企業回應通膨壓力的務實作法,對比政府聲稱要「帶動企業加薪」卻未能以身作則,無疑是極大諷刺。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現行調薪機制中,所謂「軍公教員工待遇審議委員會」不僅沒有法源基礎,更排除基層代表,最終仍由行政院長一人拍板,毫無實質功能。全教總重申政府應帶頭為公教人員加薪,調薪機制法制化並應納入員工代表,呼籲朝野與政府重視公教人員基本權益,善盡雇主責任。
今年教師節重返國定假日行列,就在教師節前夕,國教行動聯盟今天(26日)呼籲應推動三大KPI與兩項待遇改革力挺教師,並表示去年的今天教育部承諾改善行政表單減量後,一年後的今天教育現場卻仍受「通報量高、重複索資、表單臨改」所困,行政減量未見成果;同時導師費長期未調、輔導教師仍無加給,已衝擊IEP落實與高風險個案處理。 一位北市資深輔導主任表示,行政減量未見成果,教學現場仍受下列情況所困:性平案、申訴/再申訴報表與會議繁複,輔導人力被行政工作綁住;每月已提報大量成效數據,仍遭不同單位重複索資,且回覆期限偏短、表單臨時改版,導致二次蒐集;待遇結構斷層,導師費多年凍漲,專任輔導教師無專業加給,與實際承擔的情緒勞務與風險不相稱。 國教盟呼籲應推動三大KPI與兩項待遇改革。行政減量三大KPI包括:首先,表單總量管制+改版凍結,也就是公告每校每月新增表件上限,表單改版每學期至多一次,最短回覆期至少要7天。 其次是「一次蒐集、跨單位共用」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既已在「輔導工作成效表」回報的欄位,其他單位應由系統撈取,避免重複索資。 第三是「濫訴節流、案管分級」,建立投訴分級與受理門檻,先行教育性說明與調解,導入標準化證據清單/回覆模組,另外校事會、教評會、獎懲會報告一次產出、多端引用。 兩項待遇改革,首先是調高導師職務加給。國教盟指出,國中小教師擔任導師自2012年從2000元調整為3000元,已有13年未調整;高中職教師擔任導師自2017年從2000元調整為3000元,已有8年未調整。導師費調幅應反映現今教育現場班級經營、親師溝通、升學與輔導的隱形工時,且不與他項加給互斥。 其次是新增「輔導專業職務加給」。國教盟表示,「輔導專業職務加給」是校內第一線專任輔導教師的專屬加給,採月額基準並可依證照(諮商心理/社工)與案量、風險係數加值,才能穩住日益增加的IEP個案行為情緒支持、親師協作與校安銜接。 王瀚陽表示,行政減量不是口號,而是可被驗收的治理工程;待遇改革不是恩給,而是讓專業留在孩子身邊。國教盟呼籲教育部具體承諾、交付時程,並讓「導師費+輔導專業加給」與「社政主責家長服務」同步上路,讓教師回到教學,學生得到真實支持,親師生三贏,才是向教師致敬最佳的禮物。
當AI甚至可以教人自殺,人類要如何防範AI風險?香港、台灣、新加坡三地論壇「當人工智慧遇上東方智慧——如何建構AI 時代的人文價值」18日登場,與會學者指出,AI需有「護欄」,才能正確地發生福國利民的作用。 為何今天人們對AI特別緊張,甚至提防AI甚於核彈?主要是AI似人非人、似物非物,介於人與機器之間。為此,新加坡國家研究會基金主席、新加坡前副總理王瑞杰提出「四芯護欄」的概念,用以維繫人類使用AI時的邊界,包括:「法律法規」,是由政府驅動;「治理」,是以企業為中心;「道德、美德」,由學校、家庭教育承擔;最後是「社會文化價值觀」。 法律法規能夠規範AI嗎?1950年代科幻作家艾西莫夫預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當時已經設定機器人可以做出獨立判斷,且艾西莫夫努力要說明的是:其實沒辦法用法律管控人工智能。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舉例:AI能不能鼓勵人類自殺?人類可以設定讓AI不這麼做,但是總有其他方式迴避,例如AI僅教人自殘,而非一步致死。簡單地說,很難有一個法律去制止AI傷害人類,而且也沒辦法關掉AI;想把「法律法規」這個護欄套在AI身上,很可能最後還是套在人類身上。他認為,防範AI風險是當務之急,人類已經沒有時間了。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兼職教授顧凌雲提出一項憂慮:當今學校教育更重視理工、輕視人文哲學,因此當談到以道德、美德做為護欄時,會有學科壁壘,因為理工科的學生不討論,或說是對此沒有意識。這方面還需要社會大眾去努力。 英偉達高級資料科學家張家俊也表示,現在大家覺得人工智能很厲害,但其實只是某些領域,因此還是需要發展出可以規範的方向。 至於AI是否有極限?來自台灣的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表示,這就好像問諾貝爾獎有極限嗎?答案是沒有,各個領域都是一直往前推進。他表示,只有宗教研究到一個程度有止盡:「正道已成」、「信我者得永生」,但AI研究沒有終點,所以我們才要避免AI成為不可控怪獸。 顧凌雲表示,AI不只讓人類尊嚴下降,也讓人類的安全感下降。許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被AI搶走,人腦不如電腦;但是他認為,即使是目前狀況最好的AI模型,在某些層面表現還是不如人類。 顧凌雲舉例,有些歌詞一聽就可以知道是不是AI寫的。像有一首英文情詩:「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 Sun,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英文已經很美了,中文翻譯更令人拍案叫絕:「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與卿,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這根本不是AI寫得出來的。 湯紹成表示,AI剛開始發展時,被問一些敏感問題例如如何製造原子彈,它還會回答,但現在就不回答了。目前歐盟、中國大陸等都已經設定AI規範,但他認為法律和道德要雙管齊下,不能只靠其中之一。 論壇圓滿結束,新加坡科技大學校長方國光表示,會將論壇的內容整理成白皮書,提供給新加坡政府參考。
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將抗戰後輾轉移至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量遷至台北,希望借此延續「文化正統性」。但尷尬的是,故宮文物遷台70多年來,多次以「文化交流」名義遠赴歐美、日本等地,卻從未「回到」大陸展出。兩岸故宮文物是否可能合璧?學者專家認為,只要政治氛圍好,兩岸故宮完全有可能共辦展覽,何況此前就有《富春山居圖》在台北聯展的前例。 目前故宮文物若要「出差」去國外展覽,外借國一定要有司法免扣押的法律制度,這是當年國民黨執政時,擔心外界文物在國外被北京方面追討、扣押所致;這也是為何台北故宮文物從未赴大陸展出,就怕文物一去不回。 馬政府時期兩岸故宮4度合作 但法律僅是最低限度的規範;若兩岸之間有足夠信任,就不須司法去框限。以兩岸交流最熱烈的馬英九執政時期為例,兩岸故宮曾4度合作,包括:2009年10月,北京故宮和上海博物館借出37件文物給台北故宮,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還舉辦了「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帝其人其事及其時代」;2011年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北故宮6月到9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緊接著10月「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登場,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提供康熙朝文物33組件;2013年,台北故宮舉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北京故宮借出多達45件文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台北故宮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前半段(剩山圖)與台北故宮的後半段(無用師卷)合璧,是當年兩岸盛事。這幅宋末元初畫家黃公望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的作品,於西元1650年遭到火厄,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之後,300多年來首次在同一場地同一展櫃展出,也被寄寓兩岸重新「團圓」的政治期望。 「去中國化」自失立場 將讓故宮文物變贓物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故宮做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具體象徵,是改善兩岸關係的最佳媒介。高中教師區桂芝認為,當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時,甚至將中華民國變更國號、將大陸地區自憲政架構排除,從而與「中國」概念脫鉤時,其實難以主張對國共內戰時因權宜考量而運台的中國文物擁有「所有權」。 區桂芝說,今年是故宮百年,若不連結大陸,故宮哪來的百年?哪有里程碑?如果要切斷掉與「中國」的連結,那這批文物就變成贓物,這將讓全體國人情何以堪。 前立委陳學聖則表示,依照目前政治氛圍,很難期待兩岸故宮合壁,不過如果未來國民黨有機會執政,兩岸應該會有更多合作,屆時就可以文化先行,先從兩岸故宮交流開始著手,讓兩岸人民都可以接觸到對岸故宮文物。兩岸只要有善意,避免名稱上的國格爭議,這些都做得到,畢竟有《富春山居圖》的前例。
前言: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卻屢次拿象徵中華文化的故宮文物借展國外,以做「文化外交」,被抨擊是「精神分裂」。近日故宮文物又將翠玉白菜等重要文物借展捷克,再次引發討論。針對故宮文物外借的政治意涵、文物維護的管理面、以及兩岸故宮文物合璧的可能性,《梅花新聞網》做出以下探討。 今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為響應「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包括文化部長李遠、外交部長林佳龍和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等,9月11日帶著人氣國寶〈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131組件故宮文物,遠赴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不過此舉也引發批評,認為舉世稀珍的中華瑰寶,變成民進黨在台獨敘事之下,用來與外國交易的「政治道具」。 文物借展3要素:對等、互惠、司法免扣押 事實上,文物借展是各國博物館常態,台北故宮也多有前例。前立委陳學聖表示,故宮文物到國外展出,首先就是該博物館的「份量」必須跟故宮對等,不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博物館、美術館;第二要互惠,也就是對方也要有相同份量的文物來展,而不是我館單方面輸出;第三是司法免扣押,亦即借展地所在國家必須通過立法,保證在展覽期間及運送過程中,文物不會受到法律上的追訴或扣押。陳學聖說,司法豁免權這一點最重要,以確保文物安全歸還,否則文物一出國可能因各種政治紛擾而回不來,例如遭大陸扣押。 不過此次借展,主要批評是意識形態層面。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日前投書時直言:民進黨大搞「去中國化」,不光是在政治上反對一個中國,連唱大陸流行歌曲、使用大陸流行語,都會被網軍出征;但與此同時民進黨卻又把故宮國寶借展外國,把全球華人共有的文化遺產拿來「和親」,其「國格分裂」行為,令人歎為觀止。 大陸國台辦也痛批,歷史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共同記憶,兩岸同胞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但民進黨政府卻一方面極力推進「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又大肆利用中華文化瑰寶操弄台獨,「行徑何其諷刺,嘴臉何其醜陋!」 大陸輿論界則對兩點表示不滿:首先就是用中華文明瑰寶來服務所謂的「台灣文化年」;其次,選址捷克進行所謂「交流」,但捷克當前又扮演歐洲反華「先鋒」,賴政府此舉就是明顯離間中歐關係。 長期反對課綱「去中國化」的高中國文教師區桂芝也對《梅花新聞網》表示,故宮國寶代表中國文化,現在卻是去為台獨外交做宣傳,令人尷尬、氣憤、傷心;如果故宮文物有靈,這就是對它們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