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降臨,大陸公園夜遊活動悄然升溫。近一周來,上海植物園、辰山植物園、濱江森林公園等熱門公園的夜遊場次一上線即刻秒殺,引發上海市民「守手機搶名額」的熱潮。然而,在活動火爆的同時,人為活動是否干擾動植物棲息的爭議聲也從未停息。 在上海這座正全力打造「千園之城」的超大型城市裡,如何在城市綠地開放共享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 「剛吃完晚飯就沒名額了」「飯都沒吃,一直刷手機還是沒搶到」,近日社群網站與家長群內充斥這類抱怨。據《解放日報》報導,7月12日上海主要夜遊公園名額全數爆滿,有家長形容「比演唱會還難搶」。 目前,多數公園夜遊活動集中於暑期(6月至8月)的周五與周末夜間開放,每年整體活動不超過30場、單場人數嚴控在40人以下。這種低頻小量的策略一方面是基於生態壓力控制,一方面也為參與者保留高品質體驗空間。 《上觀新聞》指出,夜遊活動的最大看點——螢火蟲,正是管理單位「節制放行」的原因。「人造光源會干擾螢火蟲的求偶訊號,影響其繁殖與族群延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科普講師高潔解釋,活動中要求參與者關閉手電、手機閃光燈,僅由導覽人員手持低亮度手電筒帶路,進入「黑夜模式」,以降低對黃脈翅螢等本地物種的干擾。 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郭江莉進一步指出,為避免干擾夜行性動物,如刺蝟與貓頭鷹等,活動時間特意設在18:30至20:45之間,避開動物高活躍期。園區也關閉通往螢火蟲棲息地的所有路燈,施行夜間控光與人流限制。 但即使這樣的高標準控制,螢火蟲族群仍出現減少跡象。以2022年為對比「大年」,今年上海植物園夜間觀察的黃脈翅螢數量僅十數至四五十隻/晚,遠低於當年單晚幾百隻的紀錄。 為了讓自然恢復韌性,上海多座公園開始採取「無為而治」策略,即不打掃落葉、不除草、不噴農藥、不開燈等非干預性管理方式。 郭江莉指出,枯枝落葉是形成腐殖層的關鍵,有利於棲息昆蟲如螢火蟲、蜗牛與水螺等的繁殖與庇護,這些措施也讓原已多年未見的竹節蟲與飾紋姬蛙在園內重現蹤影。 夜遊活動的火熱,也反映出民眾對自然教育的強烈需求。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統計,2024年上半年市屬公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超過1800場,參與人次突破40萬。 上海植物園與辰山植物園近年已與社區合作,將生物多樣性活動引入街區,透過小區花園生境營造、社區夜間觀察、線上直播課程等方式,突破場地限制。 「真正好的自然教育,不是讓孩子看幾場演示就算完成,而是要啟發他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辰山植物園科教部王西敏表示,推動自然教育走向社區、學校與家庭,才是城市生態文明的長久之計。 夜遊爆紅,反映了城市居民對自然的渴望,也提醒城市管理者,在有限生態容量下如何設計可持續的「打開」方式。 正如《上海市城市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所強調,城市綠化不只為了「看」,更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核心。未來,要讓每一次與自然的接觸都不成為打擾,上海仍需在制度創新、民眾參與與科學監測之間,尋找那個「最大公約數」。
教育
教育部長鄭英耀9日宣布2週內盤點3800多所中小學的球具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後、假日借用,引發基層教師不滿。有校長表示,假日根本就沒有人力,「球具會自動回到器材室?」學校無法配合辦理。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10日表示,接到學校及地方政府的建議,認為容易引起誤解,後續將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114學年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連續兩天在嘉義市舉行,鄭英耀9日在開幕致詞提到,為落實全民運動、開放校園,已經要求體育署,在2週內盤點全台中小學器材,例如籃球、排球等,讓民眾在放學後及假日期間免費借用。教育部主祕林伯樵10日說明,會提供購球經費,且定義為消耗品,是類似「愛心傘」的概念,放在球場、警衛室供民眾借用,可以做一些標示,但不會要求學校的保管責任。 消息一出,引發教師團體不滿,紛紛跳出來批評教育部政策增加基層教師負擔,花蓮一名偏鄉老師表示,一旦買球具就是校園財產,怎麼可能當作「愛心球」不管理,現在連工友都遇缺不補,假日哪裡來的人力?宜蘭縣礁溪鄉龍潭國小校長廖世凱質疑,「我們是生活在晉惠帝時代嗎?」學校的體育器材都列入財產登記,假日沒有人支援協助,學校也沒有警衛室可以存放球具,建議優先編列專款提供學校雇工清理假期校園垃圾。 面對諸多質疑,教育部10日下午緊急踩煞車,張廖萬堅表示,因為接到學校及地方政府的建議,認為提供「校園公共球」給學生及民眾使用的補助計劃,立意雖佳,但容易引起誤解,後續一定會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張廖萬堅說,初期可能會先選擇有意願的縣市學校試辦,視結果再研議是否擴大實施。他強調,相關經費跟採購作業也不會讓學校來負擔,也絕對不會影響到學生上體育課的權益。
國內中小學教師結構正面臨雙重困境,包含少子化導致學生減少、學校縮編,整體教師需求縮減;以及偏鄉學校與自然、科技、特教等科目卻長期補不到人,出現「僧少粥多」、資源錯配的矛盾局面。教育部近日評估,2031年將迎來一波教師大規模退休潮,恐使既有問題更加惡化。 這樣的人力失衡,也被教育界稱為「師資錯置」:意指某些學校與科目長期缺人,而另一些學校或類科卻出現人多搶一職的情況。例如,自然科、資訊科等長期懸缺,而語文或社會科類則教師數量充足、競爭激烈,許多合格師資等候多年仍無法轉正。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昨(9)日在嘉市舉行,外界關注近年教師荒議題。教育部長鄭英耀說,上一波教師退休潮在1998、2001年左右,以一個世代30年來算,下個退休潮大概會在2031年,教育部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培養師資人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學年度全國約有500多個教師職缺長期補不到人,集中在理化、資訊與技術科目。而在人口集中的都會區,部分類科卻因師資飽和,使師培生畢業後難以順利進入體制,徒增待業壓力。 一位任教於台中市高中的教師坦言:「不是整體缺老師,而是人卡在錯的地方。」他表示,學校的資訊課已連續兩年只能靠代課老師上課,卻看到不少語文科教師等不到缺,只能四處兼課或繼續等待(遞補)。 除了類科失衡,城鄉差距更使問題加劇。南投、花蓮與屏東等偏鄉地區雖提供住宿與交通補助,但仍難留住新進教師。部分地方教育局表示,新聘教師常在服務一兩年內即申請調離,導致師資無法穩定。 而整體學生人數則因少子化逐年下降。統計顯示,國小一年級的新生人數已從2014年的逾20萬人減至2024年的不到14萬人,學校與班級陸續整併,使部分教師面臨超額調動壓力,增加流動意願。 教育部評估,下一波退休潮將於2031年前後出現,並已展開應對,包括擴大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招生(114學年度規劃招收1300人),以及推動業界人才轉任教師、開放短缺科目彈性培育機制。地方方面也因地制宜,台北市規畫教師租屋補貼,花東等地則持續爭取額外誘因。 不過,多位現職教師認為,補足人數只是基本,關鍵仍在教學環境與制度設計。一位任教18年的台南小學老師說:「行政負擔過重、教學支援不足、家長壓力沉重,這些才是老師離開的真正原因。招得來是第一步,但要讓人願意留下、教得下去,才是教育制度真正該面對的核心問題。」 學界也呼籲,師資問題不是單純的退休與否,也不只是人數多寡,而是如何建立合理分配、專業支持與城鄉平衡的制度結構,才能真正走出師資錯置與人力失衡的惡性循環。
分科測驗明、後天登場,苗栗縣私立建台高中卻爆出行政烏龍:校方錯誤報名23名頂標學生,其中3名學生數學乙科目完全漏報;另外20名學生原本應報考生物,被登記成歷史科,應報考歷史的學生則錯登為生物科,嚴重危害其升學權益。國教行動聯盟今天(10日)表示:追求醫師夢的學生,寒窗3年,如今竟要因學校行政錯誤被迫放棄理想或重考一年,誰來彌補損失?也要求教育部、高教司與大考中心勿推卸責任。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聯盟深入調查發現,此事關鍵在於該校某教師行政疏失,此教師聲稱使用「去年舊格式」造成報錯,但教育部高教司已明確表示:「並不存在所謂舊格式。」顯見校方推卸責任之嫌。事件曝光後,該名教師迅速辭職,轉赴公立學校擔任正式英文老師,學生與家長對此一無所知,感到無比震驚與憤怒。 建台高中家長會傅會長表示:「接獲家長陳情時非常震驚,學生求助無門,教務主任竟然拍拍屁股走人。學生考前3天即向學校反映,學校向大考中心尋求協助,大考中心卻只回應『系統已關閉』,毫無補救方案。難道苦讀半年準備考生醫類科目的學生,要在短短3天內改考歷史?難道不能為這23位學生緊急加開特殊教室?為何學校錯誤要苦讀3年的學生重考,再等待1年?」 對此事件,校方此教師甚至回覆家長稱:「責怪錯誤造成的人,對事情幫助不大,倒不如把握住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國教盟痛批,這種說法根本是推卸責任,對學生家長造成二度傷害。 針對大考中心與教育部回應指出:「報名系統已關閉,考量公平性無法更動」,國教盟駁斥指出,報名簡章明訂「非考生個人錯誤之試務瑕疵,大考中心可啟動重大事故應變機制進行補救」,教育部與大考中心以公平性為藉口,忽視簡章已有的補救空間,實屬行政怠惰,將行政錯誤責任推給無辜學生。 國教盟常務理事暨榮譽苗栗家長協會理事長黃正銘強調,目前尚未考試,大考中心仍有時間空間更正考科。錯誤不該發生但既已發生,就不要對學生落井下石;「如果教育部與大考中心願意彈性處理,學生將記得國家的善意,未來早一年出社會服務。」國教盟則嚴正要求教育部與大考中心立即啟動重大事故應變措施,給予學生真正公平的補救機會,絕不容許行政怠惰毀掉學生前途。
大學分科測驗將於明(11)日開始舉行,但建台高中卻發生學生考科集體報錯的事件。教育部今天上午表示,因為已於昨天將考生名冊、考卷及試卷傳送至全台各考區,考量考試的公平性,故無法讓受影響的23名考生改變考科。國教署也會調查,在報名過程中有多個確認環節,為何仍會發生失誤,並將對校方採取相關處置。 這起事件涉及苗栗私立建台高中,校方將學生的考科集體報錯,導致原要報考生物的學生變成考歷史,考歷史則報成考生物,共有23名考生受到影響,引起各方關注。 教育部主秘林伯樵指出,這幾天教育部已經與分科測驗的承辦單位進行密切討論。報名期間從6月5日至17日,學生透過學校集體報名,並在報名後可上網確認資料的正確性,學校也會收到大考中心的確認表,學生還需親自簽名確認。 林伯樵指出,在7月8日接到建台校方的告知前,均未收到任何反映,顯示在報名程序中多個確認點上,考生和學校都沒有發現,「應該都有一定的責任」,因為學生可能信賴學校,交由學校報名考試,輕忽了自行確認的必要。 林伯樵強調,報名過程中經歷多個確認檢查點,出現疏失讓教育部感到可惜。隨著考生名冊和考卷已送往考區,無法改變受影響考生的科目;至於學校方面,林伯樺表示,國教署將在事後瞭解報名狀況及是否有確保學生簽名確認的步驟,並對學校做出相應處置。
就讀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二年級的學生林亭萓,她來自弱勢的單親家庭,父親與奶奶都是重度殘障,家庭開支全靠政府補助。她今年榮獲「總統教育獎」,希望未來能脫離勞碌、貧困的生活,也能夠幫助別人,盼未來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 林亭萓來自低收入戶的家庭,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所有日常支出皆仰賴獎學金和低收入戶的補助。其雙親自她約就讀小學二年級時離異,法定監護人為爸爸,早已與印尼的新住民媽媽斷聯。且母親懷孕時,爸爸因工地墜樓造成脊髓損傷,成爲重度身障者,終生需仰賴輪椅渡日,受傷至今已20年。 林亭萓奶奶78歲,因從樓梯摔下,傷到頭部,也成了重度身障者,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有困難。由於林亭萓到台北求學,家中只剩爸爸,沒有能力照顧奶奶,因而入住安養機構,安養院的開銷都是藉由政府和補助勉強支付,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經歷許多艱澀的挑戰,包含生活不易、母親的離去、親人的傷病等,但林亭萓並不氣餒,反而要求自己更努力讀書,未來脫離貧困的生活。且林喜歡寫作,每次拿起筆,便覺得自己離光明璀璨的未來更接近了一點。她認為,生命如荒漠之花,若經歷諸多摧殘折騰,不畏阻擾而萌芽,便能成為逆境中最絢麗的光景。 對於未來,林亭萓想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往老師或諮商心理師方向發展,她相信一句話:「我們眼裡的苦澀艱難,通常是經過偽裝的祝福。」林也期許自己未來成功了,也能從事助人工作,回饋社會。 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林亭萓榮獲總統教育獎,這是教育界至高殊榮,不僅是個人努力的成果,更是宜蘭堅毅精神的寫照。林在逆境中堅持理想、不屈不撓,用行動證明困難無法阻擋追夢的步伐,展現出無比堅韌的生命力。期許林亭萓持續帶著希望與勇氣,迎向更加燦爛的未來。
醫界強烈反彈教育部擬打破醫學生員額管制,招生額度從1300人增至1600人,更有急診醫師指出,醫師不能只看表面數量不夠,熱門科別集中等結構性問題更該解決。行政院長卓榮泰今(30)日親上火線主持跨部會凝聚共識,拍板醫學生總額維持1300人不變。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旋即發出聲明稿,肯定並感謝行政院即時協調,同時也強調「醫師養成關乎公共利益與安全,不容隨意更動」。 教育部日前同意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及中山大學3所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將原本的公費生名額改為自費一般生,並將招生名額從原先的23名增至35名,同時將國防醫學系自醫學生總量管制中排除,導致醫學生總員額從既定的1300人暴增至1600人,引發醫界強烈反彈。 臉書粉專「超級白急診醫師」發文指出,非醫療體系的人可能會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擴招醫學系會引發這麼大的反彈,一部分的人甚至會覺得,「你們不是缺人嗎?招人有什麼不好?」、「你們是不是怕別人搶你們飯碗?」 他指出,表面上看起來「醫師確實不夠」,似乎擴招是合理選項,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城鄉分布不均、熱門科別集中、人力誘因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從未真正解決。最近台灣也出現急診、神經科醫師大量流失的警訊,這不只是人數的問題,而是沒有人願意在該出現的地方、該承擔的崗位上留下來。 為化解爭議,卓榮泰親自主持跨部會凝聚共識,衛福部薛瑞元與教育部鄭英耀2部長今日進行面對面協商,並達成共識,即醫學系招生總名額將維持現行的1300人不變。 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堅守1300名額制度,並非為醫界自身利益,而是基於對民眾健康權益與整體醫療環境的守護。醫學生教育資源本就有限,過度擴充將嚴重壓縮教學品質、增加訓練負荷、衍生其他醫事人力問題,最終導致醫療品質受影響,造成政府、社會與醫界「三輸」局面。放眼國際,各先進國家對醫學生名額皆有嚴格控管,正因醫師養成關乎公共利益與安全,不容隨意更動。 醫師公會全聯會亦重申,「品質」是醫學教育制度的第一原則,醫師人力規劃更應以科學實證為基礎。國衛院所進行的醫師人力評估研究已清楚指出,目前醫師總供給已足以支應未來需求,重點應在「人力分布與誘因設計」,而非盲目擴招。此外,醫學生名額之設定與學校評鑑應由專業協助把關,應由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MAC) 參與獎優汰劣與實質審查機制。
據《北京日報》報導,廣西壯族自治區6月25日公布高考(大學聯考)分數線。此前因用扁擔挑行李回鄉而成為網路焦點的「扁擔女孩」劉燕,再度引發輿論關注。劉燕所在學校的班導師陳老師表示,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劉燕所在班級的整體成績「好於預期」,劉燕也「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劉燕就讀於廣西百色市靖西市一所普通高中。6月初,劉燕高考結束後,背著書包、用木扁擔挑著鋪蓋與行李獨自返家的畫面被路人拍下,因其堅韌身影與真實狀態引發廣泛共鳴。網友親切稱她為「扁擔女孩」,相關話題一度登上微博與抖音熱搜。 她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坦言,自己家境清貧,父母均從事農業,家中兄弟姊妹多,自己從不覺得「辛苦」是壞事。她還透露,為了節省學費與幫補家用,暑假期間正在做一份時薪12元人民幣的臨時工。 「扁擔女孩」的堅韌不拔感動全網,隨著輿情發酵,不少公益機構與志工也表示願意提供資助。不過,劉燕在受訪中表態稱,願意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不給社會添麻煩」。她的堅定與自尊精神進一步贏得網友尊重。 靖西市教育局相關人士也表示,已對劉燕情況予以關注,後續將在政策允許範圍內給予幫扶,確保其有良好升學條件。 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山區女孩,用一根扁擔觸動全網,劉燕的故事勾勒出大陸無數邊遠地區學子追求夢想的努力。她用行動證明,腳踏實地、扛起扁擔,也能挑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光明道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高華日前透過檢索系統發現,有兩大學的學生碩士論文引用他的文獻,但他卻從未撰寫過相關文章,質疑學生用AI撰寫論文,且未查證文獻真實性。此事曝光後,屏東大學與南華大學均回應已展開調查,並要求相關學生重寫論文,同時加強 AI(人工智慧) 教育與學術倫理課程訓練。 葉高華透過「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檢索發現,他沒寫過此論文,但卻被說是發表在《地理學報》的文章「南台灣海港變遷與地名演進研究」,他質疑可能使用 AI 工具虛構引用文獻,於是聯繫兩校校長反映此事。 屏東大學回覆,已請該生重寫論文,並納入 AI 使用與學術倫理課程;南華大學則對該生處以不及格,強調會宣導師生審慎使用 AI 並加強學術倫理教育。 屏大調查,這名學位生為在職碩專班二年級學生,在口試後才被發現引用瑕疵,口試委員並不知其引用文獻並非真實存在。事後,校方找來指導教授與學生開會,學生承認使用 AI 工具生成參考文獻,卻未查核其真實性,因此決議要求重寫並未授予學位。 校方指出,該篇論文口試通過後已上傳至國家圖書館,但當指導教授發現後即主動撤回,校方並要求學生全面重寫。同時,為防範濫用 AI,學校將於下學期開設學術與 AI 使用倫理課程,並要求教師與學生接受 AI 有關的風險訓練。 葉高華說,AI 不僅可能抄襲、重組內容,更嚴重的是會捏造不存在的引用文獻,這部分社會應提高警覺。他認為:「AI資訊來源查核是一門重要功夫,各校應迅速將查核訓練納入教學」。 此事也引起網友議論,有網友在臉書上說,「AI不是不能用,但老師要教孩子不能亂用」、「不要等發論文才上源頭查核課」。另有人在社群軟體 Threads 分享:「屏大碩士論文被發現 AI 捏造文獻,結果要重寫,提醒大家不要這樣搞」。 學界一名副教授也說,他早就發現AI的利弊,會出一些無法用AI軟體衍生文章的作業,讓學生好好做學問。
前總統蔡英文2019年爆發出疑似根本沒有畢業論文的「論文門」疑雲,其後蔡努力想回母校倫敦政經學院(LSE)舉行高規格公開演講,卻一直無法成行;上月LSE高層總算同意讓蔡英文在校園演講,但根據旅美教授林環牆致函LSE,該場演講已被LSE歸類為蔡英文的私人活動(private event),不是校方邀請,而是蔡英文自己爭取要來,「講白點,就是與LSE校方無關。」 林環牆近日以〈LSE已正式承認蔡英文最近LSE校園演講純屬個人私下活動〉為題在臉書發文表示,過去15年來(自2011年算起),蔡英文一直處心積慮,想要在LSE校園演講,因為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總統都已先後在就任總統前接受LSE的正式邀請,受到校方高規格的接待,並在LSE校園發表公開演講。那樣高規格接待的公開演講,屬於LSE行事曆的正式校園活動,一點也不含糊。 林環牆說,2011年6月,蔡英文率領張祥慧、陳其邁、蕭美琴、張小月、謝志偉等一行6人抵達英國倫敦時,LSE校方與蔡英文這一邊卻一直無法協調出一場同樣高規格的校園演講。當時,蔡英文僅能私下低調地與校方個別人士會面。原因其實就是LSE高層一直不想去碰觸蔡英文假博士醜聞,以免未來未爆彈炸開時受到波及。 更何況,稍早之前的2011年3月,LSE當時的校長Howard Davies,才因LSE被疑收受海外金錢販賣學位的所謂「格達費醜聞」而狼狽地下台走人。 林環牆說,15年後的今年5月,蔡英文仍然不放棄前往LSE發表演講的念頭。儘管蔡英文透過事前照會與多次溝通協調,LSE高層仍舊不願給予高規格的接待,風光地讓蔡英文在LSE校園發表正式公開的演講。最後,LSE高層雖同意讓蔡英文於5月17日周六在校園演講,但這項演講已被LSE歸類為蔡英文的「私人活動(private event)」。講白點,就是與LSE校方無關。 林環牆說,儘管如此,已經陷入學倫詐騙42年的蔡英文,還是樂此不疲地繼續騙下去。今年5月17日周六,2000年才進入LSE任教的LSE法學教授Andrew Murray帶小抄照稿唸,並在純屬私人性質、不對外公開的演講場合,與蔡英文聯手唱雙簧,裝神弄鬼班地愚弄欺騙台灣人民。 「為什麼我知道呢?」林環牆說,因為今年5月19日,他寫了一封電郵給LSE的校長Larry Kramer,提出兩個問題的FOIA資訊請求。第一個問題最是關鍵,要求LSE說明:「倫敦政經學院有邀請台灣的前總統蔡英文前來訪問LSE,並於2025年5月17日周六發表校園演講嗎?(Did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vite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Tsai Ing-wen to visit LSE and make a speech on Saturday, 17 May 2025?)」 林環牆說,經過了25個工作日,代表校方的「LSE資訊權利小組」(Information Rights Team, LSE)終於拖到6月20日做了以下的答覆: “LSE was approached by alumna,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Tsai Ing Wen, to host an event. Following discussions between her office and ours, LSE agreed to host a private event on Saturday 17 May 2025.“ 林環牆把上面的英文回覆翻譯如下: 「LSE是事前被台灣的前總總統蔡英文接洽,並被要求接待一項活動。經過蔡英文辦公室與LSE雙方之間數次的商討,LSE同意接待2025年5月17日的一項私人活動(a private event)」 林環牆說,上面的關鍵語就是「approached」,「discussions」,以及「private」。很清楚,蔡英文的所謂「LSE校園演講」,其實是她個人幾經爭取的私人活動,也難怪LSE校長與LSE法學院的院長都雙雙缺席。同時我們也可明白為什麼蔡英文所謂「LSE校園演講」在LSE的官網與LSE法學院的官網完全看不到任何相關報導。 最後的大哉問是:為什麼LSE高層仍然不願主動正式邀請當過台灣總統的「LSE傑出校友蔡英文」發表校園公開演講?林環牆說,歸根究底,問題還是出在蔡英文的「假博士論文門」。很丟臉,台灣媒體蜂擁失格地為學術不倫的蔡英文搽脂抹粉、妝點門面,但LSE高層對這個失德騙子顯然還是鄙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