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為世界長者日,台灣也於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高齡帶來的相關疾病,也成為醫界的重要課題,尤其神經退化相關疾病,更是嚴峻的挑戰。日本住友製藥(Sumitomo Pharma)已正式向官方提交全球首款iPSC衍生細胞療法的上市申請,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為年長病患帶來佳音,更凸顯iPSC對於退化性疾病的巨大潛能。台灣iPSC儲存領導品牌三顧(3224)公司(以下簡稱三顧)表示,iPSC新藥的上市,不僅是再生醫療的勝利,更預告未來將有更多疾病的新解方,若能「預先儲存個人專屬iPSC」,形同掌握更多健康自主權與治療的可能性。 住友製藥此次申請上市的細胞療法,其技術源自京都大學的開創性臨床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這個創新療法已被納入日本「SAKIGAKE審查體系」,享有優先審評資格,可望加速上市。此外,住友製藥更成功將在日本製造的細胞產品送往美國完成患者移植,展現了iPSC療法全球化供應的實力。 從臨床突破到工業化生產 產業鏈已然成形 iPSC療法的成功,不僅仰賴前端的臨床研究,更需要強大的後端「工業化製造」能力作為支撐。再生醫療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高品質的細胞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的量產。為此,日本大廠日立(Hitachi)已開發出符合GCTP(再生醫療等製品之製造管理及品質管理)標準的iPSC自動化培養設備,並已交付住友製藥使用。此舉被視為iPSC細胞治療產業化的「第一槍」,象徵全球iPSC細胞治療產業鏈已趨於完整,商業化浪潮蓄勢待發。 全球產業鏈成形 台灣生技廠卡位戰已悄然開打 這股國際趨勢,也牽動台灣生技產業的布局。三顧集團不僅是台灣取得iPSC技術發源地——日本京都大學iPSC Academia Japan, Inc.合法商業授權的企業,更領先同業推動「iPSC家族儲存」的商業模式,在健康台灣的政策方向下,提供一個由市場機制帶動,較有彈性,且得以永續營運的幹細胞儲存解決方案。 精通中醫與西醫的抗老醫學專科醫師潘天健指出:「日本的臨床進展讓我們第一線的醫師非常振奮,這為過去許多束手無策的疾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然而,再生醫學創新療法的關鍵,在於能否普及。從臨床角度看,若患者能在健康時就預先儲存自己的iPSC,未來不僅能省去免疫配對的漫長等待,避免異體細胞的排斥風險,更能確保細胞來源的品質與健康狀態,大幅提升治療的成功率與可及性。現在正是儲存iPSC細胞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三顧不僅提供「儲存」服務,更已為未來的「應用」做好準備。子公司樂迦再生位於竹北的全自動化PIC/S GMP廠預計明年啟用,將成為未來iPSC衍生療法的製造基地,實現從前端儲存到後端製造的一站式垂直整合,搶攻龐大的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商機。 三顧:儲存健康的iPSC 是布局未來的最佳策略 面對全球iPSC應用的飛速進展,三顧執行長楊瀅臻表示:「住友製藥的藥證申請,等於是為iPSC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鳴響了起跑的第一槍。這讓我們對客戶所傳達的理念——『為未來儲存一份健康的希望』——變得無比真實與迫切」。 楊瀅臻進一步解釋:「iPSC是從血液或皮膚細胞逆分化而來,它相當於每個人最原始、最年輕的生命備份。如果能預先將這些充滿細胞製成iPSC並儲存起來,就等於是為自己建立了一座個人專屬的『自體細胞銀行』。未來,當像帕金森氏症這樣iPSC衍生的細胞療法上市時,您就可以想像從銀行中『提領』出自己最健康的細胞來進行治療,就不是遙遠的未來了。自體的細胞不僅沒有免疫排斥的問題,更掌握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這就是為什麼民眾做三顧iPSC儲存服務的原因」。 三顧強調,目前已經有許多iPSC衍生療法進入臨床試驗後期,預期在住友製藥之後,將有更多新藥上市,個人的iPSC儲存將如同個人保險一樣,成為健康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高齡化浪潮,台灣正走在一條「短期靠預防,長期望治療」的雙軌道路上,而三顧將透過iPSC儲存服務,在再生醫療蓬勃發展後,成為國人最堅實的健康後盾。
醫療
很多長輩習慣把心悸、頭暈或走路會喘,歸咎於年紀大、體力差,卻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時機。三年前,68 歲的吳先生經常感到心悸與頭暈,但並未在意。直到某天突然中風,他才發現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也差點因此喪失行動能力。 65 歲的李女士則因手麻長年困擾,甚至接受過「腕隧道症候群手術」,後來卻逐漸出現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經亞東醫院團隊深入檢查並搭配基因檢測,才確診為「成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沈積症造成的心肌病變(ATTR-CM)」。李女士分享,原本以為只是手部問題,沒想到真正病因在心臟,真的感謝亞東醫院幫忙找出問題。 這些個案都顯示心血管疾病的隱藏危機。為提升民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亞東醫院今(10/2)日響應世界心臟日,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衛教講座,由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團隊分享「心房顫動」與「認識 ATTR-CM」,提醒民眾掌握早期警訊、降低延誤診斷風險。 心臟潛在危機 ATTR-CM不容忽視 講座中,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張藝耀指出,ATTR-CM 是少見但嚴重的心臟疾病,由異常蛋白質沉積於心肌所致,會導致心臟肥厚、心律不整及心衰竭。典型徵兆包括「三心」: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肌肥厚與「兩異」:神經病變、腎功能異常。雖然病程無法逆轉,但若及早診斷並配合藥物治療,不僅能延緩病情惡化,也可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維持心臟功能穩定,降低併發症風險。 新一代口服抗凝劑 守護心房顫動患者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林恆旭醫師指出,當心跳忽快忽慢時,血液容易滯留於心房內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跑到腦部將會引起腦血管栓塞,會大幅增加中風風險。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以上,且多數中風後難以完全恢復,易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能積極控制心律搭配使用新一代口服抗凝血劑,將可有效降低血栓與中風風險,維持心臟功能穩定。 掌握早期警訊 守護心臟每一天 心臟疾病並非遙不可及,早期可能僅出現輕微疲倦、心悸、頭暈或走路易喘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年紀大、體力差」而忽略。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許榮城提醒,唯有正視症狀、主動檢查,包括定期量血壓、心電圖及必要的心臟影像,才能有效預防病情惡化,守護心臟健康,降低中風或心衰竭風險。 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不適,背後可能潛藏致命風險。副院長林子玉提醒,民眾應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以及戒菸限酒等,並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檢查。及早察覺問題並及時治療,往往能大幅降低心臟疾病帶來的嚴重後果,提升生活品質。 亞東醫院將持續透過衛教推廣、健康講座及線上資源,陪伴民眾掌握早期警訊、正確就醫與治療,協助建立全面的心臟健康管理觀念,確保心臟長期穩定,生活更安心。 烤肉配酒、胰臟殺手!醫籲避開地獄大餐 八旬翁行動認知突退化如失智 竟是大腦動靜脈畸形作祟 38歲輕熟女捷運站內突暈倒 這因素讓冠狀動脈全部堵塞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中秋節烤肉迎來永續新風潮!響應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及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十二項關鍵戰略的淨零綠生活,家家戶戶的烤肉文化正從「大火快烤」邁向「永續慢食」。臺中榮總營養室指出,許多民眾誤以為「低碳」就是不要用木炭,其實真正的低碳是指「減少碳排放」,即降低溫室氣體的產生。中秋烤肉的碳排放來源不只是調整烹調方式,食材選擇更是關鍵。營養師提醒,民眾在團聚同樂時,可把握三大原則:「選用當季、在地好食材」、「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具」以及「美味無剩、零浪費」,讓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時光,也能守護地球健康。 臺中榮總營養室營養師林柔懷說明,牛肉是「碳排放之王」,每公斤牛肉約產生60公斤二氧化碳,是雞肉的8.6倍(雞肉:6.9公斤二氧化碳/每公斤)。相較之下,植物性食物的碳排放量比動物性食物低10至50倍,其中蔬菜與水果更是最佳低碳選擇。除了以電烤爐取代傳統木炭烤爐(可減少約70%碳排放)外,也可提高蔬菜比例、以白肉取代紅肉、並選用在地當季食材,減少運輸的碳足跡。透過烹調方式與食材配置的調整,一場烤肉活動的總體碳排放量可望減少30至40%。 民眾若以100公克牛肉改為100公克去皮雞胸肉,不僅油脂可減少約13至17公克,相當於117至153大卡熱量;同時碳排放量也可降低約5.31公斤二氧化碳。這樣選擇不僅吃得更健康,也自然而然實踐低碳飲食。 改善脂肪肝 不能只靠藥物減重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這些人吃柚子要小心 亞東醫院教您避免「藥效超速」 急診醫師提醒鏟子超人 救災也不忘自我保護 護理師穿梭災區「受傷請找我」 鏟子超人最堅強的後盾
中秋節聚餐,少不了烤肉配酒的組合,但這樣的組合卻暗藏危機!多數人以為節日飲食主要考驗的是腸胃,但其實胰臟也在默默承受壓力。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楊宗勲醫師表示,臨床曾收治過因飲酒過量引發急性胰臟炎的患者,導致上腹劇烈疼痛、噁心,甚至痛到冒冷汗。因此,楊宗勲醫師提醒,節日若大量飲酒,再加上烤肉油膩、月餅高糖等警訊,對胰臟來說,幾乎就是地獄套餐,恐讓胰臟默默承受「三重負擔」。 急性胰臟炎的典型症狀包括上腹劇烈疼痛、噁心、嘔吐,通常疼痛會放射到背部,有時甚至伴隨發燒,嚴重時還可能危及多重器官功能,甚至有休克風險。因此,楊宗勲醫師提醒,高危險群須特別留意,尤其是膽結石、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或長期飲酒習慣者。當大量油膩食物搭配酒精,將刺激胰臟分泌消化酵素,甚至引起酵素攻擊自身胰臟組織,造成急性發炎。 楊宗勲醫師強調,很多人以為酒只傷肝,其實最先傷的可能是胰臟,或是認為天天喝酒才會有問題,但其實是平時的壞習慣,加上節日的放縱,才容易讓胰臟亮紅燈。光田綜合醫院林淑雯營養師也補充,胰臟本身負責分泌消化酵素與胰島素,若長期承受油膩飲食與酒精刺激,將增加胰臟負擔,甚至誘發胰臟發炎或血糖失衡。她建議,中秋聚餐可掌握「三少一多」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多蔬果;烤肉時選擇去皮或去油的肉類,並搭配高纖蔬菜,避免胰臟過度分泌消化酵素;飲品則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酒精與含糖飲料,才能減輕胰臟與代謝系統的壓力。 至於節慶常見的月餅雖然應景,但糖分含量高,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腸胃不適。林淑雯營養師建議月餅淺嚐即止,一次一小塊即可才能守住健康。 另外楊宗勲醫師也提醒,若在聚餐後出現持續腹痛、噁心嘔吐或發燒等症狀,也務必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烤肉可以香,酒杯可以舉,但要給胰臟留點喘息空間,才不會把佳節變成驚魂記。 改善脂肪肝 不能只靠藥物減重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這些人吃柚子要小心 亞東醫院教您避免「藥效超速」 急診醫師提醒鏟子超人 救災也不忘自我保護 護理師穿梭災區「受傷請找我」 鏟子超人最堅強的後盾
全球肥胖及糖尿病人口增加,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Metabolic-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簡稱脂肪肝炎也隨之盛行。台中慈濟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許景盛指出,脂肪肝炎病人若未控制,會持續發展成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 許景盛醫師表示,肝臟缺乏痛覺神經,許多人是健檢抽血才發現罹患脂肪肝炎,若延誤到出現多種併發症時,代表肝臟已經硬化、衰竭到失去功能。因此要儘早控制甚至逆轉脂肪肝炎,治療方向分為控制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針對脂肪肝炎治療;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仍是治療核心,若病人減少7%10%體重,發炎與纖維化就能明顯改善。 許主任呼籲,千萬別忽視脂肪肝隱藏的風險。他強調,建立並維持健康生活是經濟實惠、負擔最小的治療,也是避免肝臟惡化的最大保障。飲食方面可採用地中海飲食或原型食物,少糖少油;咖啡與檸檬則有助於脂肪肝的保健;每週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務必戒酒,因為酒精會增加肝臟負擔,即使少量也可能加速纖維化發展。 許景盛表示隨著醫學界對脂肪肝炎病理機轉的深入研究,近年已有新型藥物獲得國際核准,用於脂肪肝炎的治療,例如作用於甲狀腺荷爾蒙受體(THR-)的藥物及部分原本用於糖尿病與體重管理的藥物(如GLP-1受體促效劑)。臨床研究顯示,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改善人體代謝,減少肝臟脂肪、肝臟發炎與肝臟疤痕(纖維化)的產生。 許景盛主任提醒,藥物能輔助治療脂肪肝炎,但必須考慮病人對藥物的各種限制與副作用,最重要的是不宜長期依賴藥物,緩和病情之餘更應該建立、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這些人吃柚子要小心 亞東醫院教您避免「藥效超速」 急診醫師提醒鏟子超人 救災也不忘自我保護 護理師穿梭災區「受傷請找我」 鏟子超人最堅強的後盾 想要長高高?中醫轉骨療法助突破
85歲的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一直以來身體十分健朗,不僅思緒清楚,還能自主往返台菲兩地。不料在三個多月前,逐漸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的情形。察覺異狀後,李爺爺除了前往骨科檢查,也至神經內科接受巴金森氏症用藥,但因治療效果不彰,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劉修勳主任門診。劉主任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引起的退化。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步態與認知功能大幅提升,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隨著社會人口老化,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視力與聽覺減退、憂鬱、失眠、失禁、骨質疏鬆、跌倒及多重用藥等。而年齡的增加也伴隨神經功能逐漸退化,進而引發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常見疾病,或出現神經血管病變,使大腦在運動控制、認知及情緒調節方面的能力下降,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 特別是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表現上常有相似之處,例如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手部顫抖或僵硬等症狀,因此容易在早期被混淆,造成診斷困難。因此,劉修勳主任說明:「基於上述特徵,使李爺爺最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因為病程發生僅三個月,退化速度明顯過快,這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相符,才警覺可能另有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因微血管的發育不全或缺失讓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湧入靜脈,造成腦壓升高並影響腦細胞功能,全球盛行率小於0.01%,相當罕見。當其壓迫到額葉,可能出現反應遲鈍、判斷力下降或個性改變;顳葉部分則會引起記憶退化或語言理解困難;若是基底核與神經迴路受到干擾,則可能出現走路緩慢、動作僵硬等狀況,病人可能出現與巴金森氏症相似表現。 修勳主任指出,若未能及時發現與治療,異常血管隨時可能破裂,導致腦出血,甚至造成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診斷與介入非常關鍵。臨床上,大腦動靜脈畸形主要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進行診斷,並透過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降低並改善因腦功能受影響而出現的行為、認知問題,術後仍需接受長期影像追蹤,確保血管完整栓塞。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出現功能退化是常見現象,10月1日為世界老年人日,長者除了注意飲食均衡外,也要定期運動,照顧身體健康。劉修勳主任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行為與認知變化,若發現上述異常,應及時前往相關科別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也能大幅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38歲輕熟女捷運站內突暈倒 這因素讓冠狀動脈全部堵塞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男子回國發燒喉嚨痛 雖有用藥仍染虐疾 無人機送藥首次在台灣實現 災區送藥三分鐘精準送達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458萬,占總人口19.64%,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10月1日「國際老人日」將至,新竹臺大分院高齡團隊提醒,國人飲食習慣中潛藏著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 一位72歲長者過去習慣早餐僅吃稀飯配醬瓜,認為清淡即是健康。近年卻感到走路不穩、上下樓梯困難,甚至曾在浴室滑倒。經新竹臺大分院高齡團隊評估後,發現其肌肉量不足,屬於肌少症高風險族群。在營養師指導下,她開始於早餐加入豆漿、雞蛋與蔬菜,並搭配彈力帶運動。三個月後,肌力與平衡感明顯改善,行走更穩健,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新竹臺大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賴秀昀醫師指出,肌少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高齡健康的重要議題,直接影響長者跌倒、行動力與失能風險。臨床觀察發現,不少長者在就診時已出現明顯肌力不足,卻未意識到與飲食習慣相關。肌少症若未及早預防,將成為高齡社會中失能與照護負擔的隱形推手。 新竹臺大分院營養室鄭千惠主任說明,國人雖已普遍認知蛋白質的重要性,卻常忽略「三餐平均分配蛋白質」的原則,尤其早餐最易被輕忽。鄭千惠主任建議,早餐應至少攝取2份蛋白質(約14公克),例如:一杯約200毫升的無糖或低糖豆漿,即可提供一份蛋白質,搭配雞蛋、魚肉、豆類製品等,簡單又方便。台灣素食人口約300萬人,更需積極補充優質植物性蛋白,以維持肌肉健康。 鄭千惠主任也提醒,日常飲食應搭配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果,並多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烹調油建議選用初榨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植物油,素食者則可選擇亞麻仁子油補充Omega-3,有助於降低慢性發炎風險。 除了飲食,規律運動也是預防肌少症不可或缺的一環。研究證實,結合重量訓練、彈力帶運動或簡單肌力訓練,不僅能維持肌肉量,也能提升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新竹臺大分院高齡團隊持續推動社區「樂齡健康促進」活動,協助長者建立安全有效的運動習慣。 新竹臺大分院高齡團隊呼籲,飲食與運動是日常的保健投資,從早餐開始把關,才能有效維持肌肉健康,降低跌倒與失能風險,迎向健康老化的生活。 38歲輕熟女捷運站內突暈倒 這因素讓冠狀動脈全部堵塞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男子回國發燒喉嚨痛 雖有用藥仍染虐疾 無人機送藥首次在台灣實現 災區送藥三分鐘精準送達
38歲的林小姐平常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是追星,雖有高血脂及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於捷運站內突然喪失意識,站內人員立即協助施行CPR,隨後EMT前往接手急救與電擊,並立即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一連串急救處置後,經心導管檢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由於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其中最主要的左前降支近端更呈現完全阻塞狀,已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心臟血管外科宋鎮宇醫師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她免於因持續灌流不足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術後經歷拔管、病房積極的心肺復健,於兩週後返家。後續門診持續藥物治療,並與宋醫師一同討論調整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病況穩定後順利重回追星生活,但也因此更重視健康的飲食與人生。 在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缺乏運動與長期壓力等。宋鎮宇醫師表示,過往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多被認為是高齡者疾病,但近年來因生活作息不規律及飲食習慣改變,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2010年的統計,冠狀動脈疾病在大於65歲的族群為20%,極少數發生於18至45歲者,機率仍有1.8%,是值得被關切的一群。 「通常需要做到緊急手術的,大多是急性心肌梗塞。」宋醫師說明,緊急心臟手術為了減少缺血休克時間,通常得由正中打開胸骨,快速建立體外循環,進而施行繞道手術。以林小姐為例,醫療團隊當下以主動脈氣球幫浦與強心劑協助穩定血壓,再採取內胸動脈及大隱靜脈完成所有血管的接合,阻塞的左前降支則以內胸動脈供血,讓足夠的血流能夠重新灌注缺氧的心肌,重獲新生。 國外統計指出,以此方式接合的血管,十年暢通率可維持達90%。此外,若是穩定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病人可在與醫師討論評估後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的方式以小傷口進行,但此項手術仍然有條件的限制,得考量病人的體型、病灶的位置,且需在資格認證的醫院及醫師指導下進行。 50歲以下族群因身處中間世代,工作壓力大,容易忽略飲食及健康管理,因此當有突發的心臟健康狀況時,往往相當危急;此外,三高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但多數人不會每年健檢追蹤,因此無法察覺到危險。宋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除了常規心電圖及X光檢查,必要時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肌攝影,讓潛藏疾病及早現形。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男子回國發燒喉嚨痛 雖有用藥仍染虐疾 無人機送藥首次在台灣實現 災區送藥三分鐘精準送達
中秋節一到,市場和餐桌上總會出現黃綠色、氣味誘人的文旦、白柚,多汁又清爽,是許多人解膩、補充纖維維生素的必備水果,也是許多人中秋必備的應景水果。但您知道嗎?不是每個人都能放心大口吃柚子,它可能和您的藥物「打架」,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健康。 亞東醫院藥學部林怡伶藥師分享,一位長期服用降血脂藥的老婦人,因出現肌肉痠痛、尿液深褐色而就醫。醫師原本以為是藥物副作用,深入詢問後才發現,原來在中秋期間,她每天固定吃一顆柚子,導致藥效「過頭」,出現不適症狀。 吃柚要小心 藥師提醒藥效可能「開快車」 家中長輩常提醒「吃藥別配葡萄柚汁」,林怡伶藥師解釋,那是因為葡萄柚、柚子中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腸道內負責代謝藥物的酵素CYP3A4。簡單說,這些酵素就像藥物在體內的「交通警察」,控制藥物進入體內的速度和數量。當酵素被呋喃香豆素抑制時,好比警察不在崗,藥物得以「快速通行」,容易在體內累積過量,增加副作用或毒性風險。 不只是葡萄柚,柚子,苦橙也含相同成分,同樣可能引發藥物交互作用。換句話說,柚子就像一個「不速之客」,悄悄讓藥物在體內濃度升高,使得藥效過強或副作用增加。 錯開時間就沒事? 柚子影響藥效長達數天 很多人以為「只要將藥物與柚子錯開時間吃就沒問題」,但亞東醫院藥學部林怡伶藥師指出,葡萄柚與柚子對藥物代謝的影響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長達兩三天,因此即使錯開服用時間,仍可能改變藥效。最安全的方法,是服用相關藥物期間「完全避免」食用柚子或葡萄柚。 至於份量,研究顯示一杯 200 毫升葡萄柚汁就可能產生明顯影響,而柚子研究有限,目前尚無明確安全界線。藥師建議,中秋節應景「淺嚐一兩瓣」即可,若一次吃到半顆以上,就可能導致藥效過強或增加副作用風險。長者代謝較慢,更需格外小心,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吃柚安全指南 哪些藥物要特別注意? 長期服用降血脂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藥的民眾,尤其要注意柚子與葡萄柚可能帶來的交互作用。此外,免疫抑制劑、部分鎮靜安眠藥,以及部分癌症標靶藥物,也可能因過量攝取柚子而使藥效過強或副作用增加。 林怡伶藥師提醒,正在服用上述藥物的患者,在中秋佳節享用柚子前,最好先釐清正確的食用原則:究竟需要完全避免,還是僅能少量淺嚐。 藥袋看清楚 用藥找藥師若想確認手上的藥品是否可能與柚子等水果產生交互作用,林怡伶藥師提供以下小方法: 1. 查看藥袋或仿單說明 檢查藥袋或仿單上是否有「避免與葡萄柚汁併用」、「避免與柚子同時食用」等提醒。藥品資訊通常會標示可能的交互作用及注意事項。 2. 有疑慮主動諮詢藥師 若不確定藥物是否受影響,可主動向藥師詢問,藥師能提供專業建議。 唯有事先了解,才能既享美味,又守護用藥安全。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男子回國發燒喉嚨痛 雖有用藥仍染虐疾 無人機送藥首次在台灣實現 災區送藥三分鐘精準送達
七十多歲的劉先生退休後最愛騎腳踏車,三年前一次意外摔倒時本能地以手撐地,雖然當下並沒有骨折,但自此手腕便時常隱隱作痛,起初認為只是扭傷並未積極治療。直到近兩個月疼痛逐漸加劇,甚至連拿水杯和開門的日常小動作都變得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陳重宇醫師門診求診,診斷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經採用「舟狀骨切除合併四角融合術」,六週後即可開始輕度活動訓練。隨著復健進展,疼痛大幅減輕,重新能輕鬆拿水杯、轉門把,生活便利度顯著提升,劉先生開心地說,現在又能自己做事,真的方便多了。 陳重宇醫師指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Scapholunate AdvancedCollapse, SLAC)是舟月韌帶損傷後常見的後遺症,因韌帶受損導致八塊腕骨間排列失衡,使關節承受異常壓力,軟骨逐漸磨損,最終引發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包括:手腕隱隱作痛,用力或活動時更明顯;握力下降,拿重物困難;手腕腫脹、活動度減少;嚴重時連轉水龍頭、開門都會受限。 陳重宇醫師說,對於這類退化性病變,若藥物、護具或復健無法有效改善,便需考慮手術。早期病人可以透過藥物、護具或復健治療控制症狀,若病程已進入中後期,則常需手術,例如:一、「全腕關節融合術」,優點是止痛效果佳,能提供較高的穩定度與力量,但會完全失去手腕活動度,較適合勞力工作者;二、「部分腕骨融合術」,優點是能有效止痛,同時保留約八成力量與六成活動度,在功能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陳重宇醫師表示,傳統的融合術多以鋼釘或螺釘固定,依最新研究顯示,環狀鋼板能提供更佳的初期穩定性,提高骨頭癒合成功率,並讓病人更早開始復健,降低僵硬與肌力流失的風險。由於劉先生的症狀是手腕腫脹、活動受限和握力明顯下降,X光檢查顯示已進展至中後期病程,經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後,劉先生接受「舟狀骨切除合併四角融合術(scaphoid excision and fourcorner fusion)」,並使用新型環狀鋼板固定,復原順利。 陳重宇醫師提醒,民眾若長期手腕疼痛伴隨腫脹或僵硬,切勿拖延,應該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MRI)檢查,能釐清是否為韌帶損傷或退化病變,並選擇合適治療方式。慢性手腕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盡快就醫接受妥善治療,不僅能有效止痛,也可保留手腕功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銀髮族看過來 蛋白質不夠是肌少症危機 這些人吃柚子要小心 亞東醫院教您避免「藥效超速」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 男子回國發燒喉嚨痛 雖有用藥仍染虐疾 無人機送藥首次在台灣實現 災區送藥三分鐘精準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