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驚!少女梅毒罹病例十年增加53倍

自2025年9月起,台灣成為東亞首個針對113學年度入學的國中男女生,全面提供公費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政策的國家,並以校園集中接種為主。未滿15歲前完成第一劑者,多數只需兩劑;若滿15歲才開始接種,則需接種三劑。聯新國際醫院兒童感染科李尚謙醫師提醒,若錯過學校統一施打時間,仍務必帶孩子至合約診所補接種,才能提前建立防護力。 李尚謙指出施打HPV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口咽癌、肛門癌及生殖 器疣。臨床試驗顯示沒有性行為或未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接種HPV疫苗預估可預防60至70%的子宮頸癌,男性則可降低癌症風險與病毒傳播,形成群體保護。他也強調,HPV疫苗僅對部分病毒株具保護力,且對於梅毒、淋病等性病無效,因此安全性行為仍是遠離性病最重要的防線。 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 1324 歲梅毒通報已連續 4 年攀升,2024 年較 2023 年增加近兩成,2025 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上升 13%,成為上升最快的年齡層,衛福部資料亦指出近十年15~19歲青少女梅毒案例爆增53倍。李尚謙分析,社群軟體與網路資訊發達,導致青少年性觀念較開放、性行為年齡下降,加上校園宣導性教育不足,缺乏相對應的保護意識與正確知識,讓性病「低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青少年常見迷思如下: 不同性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如梅毒約為26 週;淋病/披衣菌為214 天;皰疹為212 天;HPV則可能潛伏數月到數年。臨床症狀包括潰瘍、皮疹(手掌腳掌)、異常分泌物、水泡反覆、疣狀增生等。 臨床觀察上,許多青少年因害怕被責備而隱瞞病情,拖延就醫不僅影響心理造成壓力,也增加傳染他人與提高公共衛生風險。 李尚謙表示青少年若能及早就醫,大多可獲得良好治療成效,相反地,拖延比疾病本身更危險,如梅毒可能造成神經與心血管創傷,淋病與披衣菌感染恐導致不孕,HPV則提高癌症風險,對日後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後果。 青少年性病防治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責任。政府現已推出「匿名聊聊」與「年輕族群免費梅毒篩檢」服務,確保民眾能獲得私密且專業的資訊。 李尚謙建議青少年應落實安全性行為,包括正確使用保險套,當身體出現異狀或懷疑有風險時,及早篩檢;家長面對孩子的青春性事,以理解代替責備,陪伴孩子面對治療,才能讓他們卸下心防、勇敢求助;校方與教師則不要讓性教育僅停留在「不要做」,更要提供正確知識與就醫管道,三管齊下才能真正讓年輕世代建立事前防護與事後應對的能力。 手術前這些藥要停 麻醉風險藏在日常用藥中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停經後出血不是回春 要小心這些癌症找上門

58歲張阿姨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團,卻忽略近月來出現多次陰道異常出血症狀,直到下腹嚴重疼痛才趕忙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子宮內膜癌且出現擴散跡象,評估後決定手術切除子宮、卵巢,同時搭配化療輔助,醫療團隊指出,隨著精準醫療科技進步,同時針對腫瘤的多種關鍵致病途徑或抵抗機制進行治療,可提高療效、延緩抗藥性,讓患者人生重現曙光。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表示,患者個性活潑外向,退休後仍經常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唯獨對自己身體健康卻總是不上心,甚至連續多天異常出血、全身痛到冒冷汗,依舊堅持出遊,直到同伴發現臉色不對,才勸她盡快就醫檢查,這才找出真正病因。 葛裕民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女性,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據統計,國內有7%發生在40歲以下,至於高風險群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曾生育、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等,具有家族性癌症病史如林奇(Lynch )症候群,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葛裕民說明,患者來診後,透過陰道超音波、子宮內膜切片或子宮鏡等詳細檢查,並以子宮內膜搔刮術在子宮內膜採樣後,將檢體送至病理科化驗,確認是子宮內膜癌,正子影像檢查更發現有擴散到骨盆腔淋巴結、肝臟,確認為第四期,相較於早期診斷存活率,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明顯下降至20~50%不等。 雖然患者得知病情後十分驚訝且沮喪,但仍表示會全力配合醫療建議,同意手術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手術過程順利,住院期間恢復狀況穩定,考量「基因檢測」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決策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檢測癌細胞是否具有POLE突變、p53異常、配對修復系統MMR 缺失等基因變異,以協助風險分級並挑選最合適治療策略,因此在手術治療後也安排患者接受檢測。 最終確認腫瘤組織有配對修復系統MMR缺失,醫療團隊決定合併化療藥物包括鉑類(如Carboplatin)與紫杉醇(Paclitaxel)並結合免疫療法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藉此改善療效,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目前已經順利出院,正持續治療中。 葛裕民提醒,女性一旦停經進入更年期,若仍有出血量過多、天數超長等情形,一定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鐵齒認為沒有大不了」,因為週期太密集或出血量大,都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或子宮內膜癌造成,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癒率都極高。 他也呼籲,即使面對晚期或復發疾病,都可利用基因檢測、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方法,將化療、免疫、抗血管新生、抗體-藥物複合體、PARP抑制等不同抗癌機轉的藥物,一種或結合數種藥物給予適合的患者,有助提升生活品質與存活率,患者務必保持抗癌信心。 手術前這些藥要停 麻醉風險藏在日常用藥中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手術前這些藥要停 麻醉風險藏在日常用藥中

手術前都會有麻醉評估,麻醉醫師的問話一定要聽清楚,尤其是平常有慢性病的民眾更要小心。因為有些長期服用的藥物,可能會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 65歲張先生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病史,平時規律服藥控制良好。近期因膽結石困擾,安排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但由於從未接受過全身麻醉,而且聽聞「某些藥吃了會影響手術」,擔心麻醉會睡不著或醒不過來,術前一週出現焦慮及失眠。所幸在家人的建議下,張先生前往新竹臺大分院麻醉術前評估門診,透過專業麻醉團隊的協助,安心完成手術,並於術後兩天順利出院。 新竹臺大分院麻醉科陳柏思醫師指出,張先生所服用的藥物中,包含一項近年廣泛應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又稱排糖藥)。這類藥物具有穩定血糖、護心護腎及體重控制等多重益處,使用人數逐年增加。然而,研究指出,SGLT2抑制劑在手術期間有增加發生正常血糖性糖尿病酮酸中毒(euDKA)風險,需特別留意。 「這類藥物的潛在風險,在於手術前的禁食及手術壓力反應可能加速酮酸中毒的發生,即便血糖正常,也可能進入代謝危機。」陳柏思醫師說明,多國臨床研究與指引建議,SGLT2抑制劑應於非緊急手術前至少停用72小時(即三天),可有效降低術中與術後併發症風險。張先生於術前即時接受麻醉評估並調整用藥,術程平穩、恢復順利。 除了糖尿病藥物外,其他常見慢性病藥物及保健品亦需審慎評估。陳柏思醫師提醒: 高血壓藥物:如血管張力素抑制劑(ACEi)、利尿劑,建議術前當天停用。 抗凝血劑:依手術類型與藥物種類,建議術前2至7天停用。 中藥與保健食品:如銀杏、大蒜、人蔘、當歸、麻黃等具活性成分者,建議術前停用兩週,以避免影響凝血功能或藥物交互作用。 陳醫師強調:「許多病人以為麻醉只發生在手術室,事實上,真正的麻醉,是從麻醉醫師與病人第一次見面時就開始了。」他呼籲病人務必詳實提供所有中西藥品與保健品資訊,讓醫師根據個別用藥情形給予適當建議,降低術中風險、提升整體安全。 停經後出血不是回春 要小心這些癌症找上門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女子30年眩暈 竟是偏頭痛惹得禍

現年五十多歲的吳小姐即是典型案例。她自三十多年前便因頭暈、耳鳴與聽力下降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長年接受藥物、高壓氧、中醫、針灸等治療,效果始終有限。今年7月,她因嚴重眩暈就診光田綜合醫院,經核磁共振與頸動脈檢查均無異常,且聽力並未進一步惡化。楊鈞百部長研判,此次眩暈主要與偏頭痛相關,診斷為「前庭性偏頭痛」。 許多人一旦出現反覆性眩暈,就直覺到「梅尼爾氏症」。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楊鈞百部長提醒,眩暈的成因複雜,除了耳科疾病外,「偏頭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偏頭痛患者會同時出現眩暈、噁心、怕光甚至耳鳴等症狀,臨床上容易與梅尼爾氏症混淆。兩者雖有重疊,但梅尼爾氏症以「反覆性眩暈、聽力逐漸下降並伴隨耳鳴」為典型表現,而偏頭痛則偏向「頭痛伴隨眩暈及其他神經症狀」,病因及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近年來,「CGRP單株抗體藥物」的引進,為慢性或頑固性偏頭痛患者帶來契機。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是一種與偏頭痛高度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會造成血管擴張並傳遞疼痛訊息,引發頭痛與眩暈。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阻斷CGRP與其受體結合,形同「鎖住頭痛開關」,有效降低頭痛發作頻率與強度,並進一步改善眩暈症狀。 楊鈞百部長表示,雖然個案患病與偏頭痛有關,卻會合併反覆發作或是持續性的眩暈或頭暈。但大約只有一半的病人在暈眩時會同時出現頭痛。另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暈眩與頭痛是分開發生的,也就是暈眩時不頭痛,頭痛時不暈眩。此外,還有一些病人幾乎很少出現頭痛,這也使得臨床診斷更具挑戰性。 遂建議使用CGRP單株抗體治療。施打兩週後,吳小姐症狀明顯改善,不僅能自行駕車,不再需要家人攙扶,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提升,並感動表示:「困擾我三十年的偏頭痛與眩暈,真的改善了!」 楊鈞百部長強調,偏頭痛並非單純頭痛,若民眾經常出現反覆頭痛合併眩暈,甚至影響生活與工作,應盡早尋求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評估,不要自行忍耐或僅依靠止痛藥。透過正確診斷與新型治療,患者有機會擺脫長年的頭痛與眩暈困擾。 停經後出血不是回春 要小心這些癌症找上門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一位75歲女性患者,不菸不酒,今年安排健檢LDCT肺癌篩檢,發現左下肺葉有一顆接近3公分的惡性腫瘤,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謝義山,醫病溝通後,執行達文西手術,由於患者曾在十多年前罹患肺結核,因此,肺部淋巴像石頭一樣硬,甚至出現與血管沾黏的情形,經過約4個小時手術,病患住院三天後出院,恢復狀況良好,目前持續追蹤。 胸腔外科醫師謝義山表示,在執行達文西肺葉切除手術,發現病患因為肺結核感染的病史,造成縱膈淋巴結跟石頭一樣硬,與血管沾黏嚴重,一旦手術時分破血管,瞬間可能就是數千甚至上萬cc的大流血。幸好透過達文西手術,在機器手臂輔助下進行血管分離結紮,左下肺葉有3條主要肺動脈分離後,雖然兩條分支分破流血,但順利止住流血,最後只有200cc的出血量。開完刀建議要努力深呼吸,咳痰,盡早下床活動, 休息兩周即可以從事輕便的工作,建議2-3個月後再從事粗重工作或是運動。 謝義山醫師提醒,根據統計,曾經得過肺結核患者,肺部都會有小的病灶,得到肺癌的機會,大概是正常人的40倍到200倍之多,所以如果有罹患過肺結核的話,肺部受過傷,需要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台灣女性得肺癌百分之80~90以上,都是不菸不酒,可能跟基因遺傳有關,而女性有家族史或是肺部有節結,建議每年要做檢查肺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肺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或無症狀,但可能包括慢性咳嗽、咳血、胸痛(尤其在深呼吸、咳嗽或大笑時)、呼吸困難或聲音沙啞、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和食慾不振等,有時也可能出現反覆的支氣管炎或肺炎。若出現上述任何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心房顫動易中風 大林慈院助病患遠離威脅 高齡嬤罹肝癌不自知 腫瘤突爆裂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攝護腺肥大 用「蒸」嘛A通

67歲許先生,攝護腺肥大長期解尿困難,服用藥物數年僅些微改善症狀,想接受攝護腺手術又怕手術麻醉風險,最近聽聞衛生部臺南醫院有引進新術式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 therapy),可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麻醉風險,因此前來求醫。超音波下的攝護腺肥大100ml,尿路動力學的檢查下有明顯的阻塞性流速,許先生於113年7月接受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 therapy)。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water vaportherapy)可局部麻醉或靜脈舒眠麻醉施做,而許先生因為怕痛選擇靜脈舒眠麻醉,經尿道手術因此身上沒有傷口,手術時間過程僅10分鐘,當天手術完即帶尿管尿袋出院。許先生於術後一周回診時順利移除尿管,一個月後解尿順暢再無過去的阻塞感覺,目前已不用再服用攝護腺慢性處方用藥。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王彰德醫師說明,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近幾年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新潮流,強調的是微創、省時與安全。適用於高齡、不適合長時間麻醉或麻醉風險高的患者,同時也可以保留性功能、降低傳統手術所產生的逆行性射精等副作用,對於存在生育或是性功能是否受影響之疑慮的患者而言較為有益。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原理主要是利用手術設備產生高溫、高壓的水蒸氣,水蒸氣被精確導入病變組織區域,因其高溫與潛熱特性,能迅速傳遞大量熱能。水蒸氣在接觸組織時,產生微小氣泡,形成氣泡膨脹並破壞細胞膜,使病變組織細胞凝固死亡。經破壞的組織隨著身體的自然修復機制,逐步癒合並恢復正常組織結構。過去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會在半年內達到令人滿意的「噓噓樂」效果。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的優點: 手術時間短:治療過程約5-10分鐘 麻醉風險低:可於輕度麻醉甚至局部麻醉下進行 住院時間短:患者若無不適可不住院,當天返家 有效造成攝護腺肥大組織萎縮、改善下尿路症狀 較少術後出血風險,平時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有機會手術前不須停用抗凝血劑 較無明顯性功能相關副作用 5年內接受再次手術治療機率僅為4.4%,相較於其他攝護腺微創手術效果佳。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治療的缺點: 攝護腺體積非常大的患者可能不適合。 術後通常需要留置尿管一周左右待局部組織消腫。 治療後可能還是會出現輕微的解尿不適、血尿症狀,但過一段時間會改善。 需要時間待攝護腺組織萎縮吸收泌尿道症狀才會慢慢改善,一般於手術三個月之後達最明顯症狀改善。 不適合尿道解剖構造異常的患者,因其治療的效果與安全可能受影響。 「血栓」險奪孕婦命 下肢水腫是警訊 男子腦組織掉出來 腦積水五個月頭骨蓋不回 名醫會客室/四步驟,幫您心臟病發作時保命! 名醫會客室/我需要凍卵嗎? 凍卵知識報你知 健保給付肺癌免疫藥 患者年省二百萬藥費

男嬰極大型心房中隔缺損 仁醫妙手開心救命

男嬰出生兩個月即因心房中隔缺損導致呼吸窘迫、心跳過快,長期受感染困擾。今年七月感染新冠病毒病情急轉直下,經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高崇智醫師檢查,發現孩子心房中隔缺損直徑達四公分,幾乎沒有中隔,且合併肺靜脈出口異常與肺高壓,必須立即接受傳統開心手術。 在心臟外科鄭伯智醫師、郭家誠醫師率領團隊的努力下,成功修補了這顆小小心臟的大洞。術後雖仍面對肺高壓、肺積水與心律不整等挑戰,但在心臟醫學中心黃碧桃執行長指導下,醫療與加護團隊悉心照護近一個月,終於讓小男嬰逐步康復,於9月2日順利轉出加護病房。 巧合的是,9月3日正逢孩子滿一週歲生日,醫療團隊與家屬齊聚病房,唱生日快樂歌、切蛋糕,並送上禮物與卡片,祝福他健康快樂成長。現場洋溢著笑聲與淚水,父母與親友的感動與感謝,讓醫護團隊的辛勞化為最珍貴的回報。 高崇智醫師表示,心房中隔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小於0.5公分的破洞多數能自行癒合,但大型缺損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心衰竭與肺高壓。李小弟因缺損過大,必須採傳統手術方式修補。雖然術後變數多,但孩子展現了非凡的韌性,讓人動容。 郭家誠醫師補充,小弟弟因嚴重的血液分流與肺靜脈出口異常,導致心臟擴大與肺部壓力升高,危及生命。幸好手術順利,他的堅強也給醫護團隊滿滿力量。 鄭伯智醫師指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小型缺損可用心導管封堵器或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微創修補,但超過3公分的大型缺損仍需傳統開胸。李小弟同時合併多重病變,經團隊合作才順利完成救命手術。至於超過30公斤以上的青少年青年,中老年患者,如果有心房中隔缺損,或是心室中隔缺損,本院的達文西微創心臟手術,僅需四個一公分的傷口,就可以完成修補手術。 黃碧桃執行長感性地說:「這麼大的缺損,在我近五十年的行醫經驗裡極為少見。幸好團隊緊密合作,一一克服難關。這場生日會,不只是慶祝孩子的一歲,更是象徵他重獲新生的開始。」 「血栓」險奪孕婦命 下肢水腫是警訊 男子腦組織掉出來 腦積水五個月頭骨蓋不回 名醫會客室/四步驟,幫您心臟病發作時保命! 名醫會客室/我需要凍卵嗎? 凍卵知識報你知 健保給付肺癌免疫藥 患者年省二百萬藥費

「血栓」險奪孕婦命 下肢水腫是警訊

35歲孕婦王小姐第二胎懷孕,孕期中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後期出現雙下肢水腫狀況,認為只是孕期正常現象不以為意。因胎位不正於38周行剖腹生產,手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入產後護理機構。不料隔日早上自行下床後突然昏厥,幸好護理人員巡視發現及時送醫治療。醫療團隊透過電腦斷層確診為肺栓塞,立即給予抗凝血藥物,並安排入住加護病房治療,後續順利出院於門診繼續追蹤。 孕產婦「血管栓塞」死亡率高,居第二大死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 1 ,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肺栓塞」高居第二位,佔比高達23.1%,其發生突然且死亡率極高,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提醒,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靜脈血栓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表徵,若血栓脫落進入肺臟,將造成致命的「肺栓塞」,症狀包括胸悶、喘、咳血甚至突然昏厥,死亡率極高。 彭依婷醫師解釋,這與Virchows triad(菲爾紹三要素)提到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液容易凝固。懷孕期間,女性身體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加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此外,生產過程中的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以及產後的活動量減少,都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若再加上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症狀現形!警覺「腫、痛、紅、喘」及時求援 彭依婷醫師強調,早期發現靜脈血栓的症狀,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常見的徵兆包括:單側肢體(特別是小腿)出現腫脹、疼痛、皮膚發紅或有發熱感。若這些血塊不幸脫落,隨血液跑到肺部,便可能引發致命的肺栓塞,這時會出現嚴重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咳血,或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一旦出現上述任何警訊,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安產御守」這樣做!預防勝於治療的母嬰守護術 為了有效預防靜脈血栓,臺灣婦產科醫學會提出了「安產御守」的預防策略,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卻能大大降低風險:  最高風險者(有血栓病史或靜脈栓塞病史者):建議穿著醫療級彈性襪,並在醫師嚴密監測及指導下,使用預防性抗凝劑。  高風險者(肥胖、35歲以上、人工生殖、多胞胎、抽菸、長期臥床者):應戒菸、穿著彈性襪,並盡量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  所有產婦:盡早下床活動。自然產後建議在6至8小時內下床,剖腹產後則建議在24小時內盡早下床,並盡早進食。 男子腦組織掉出來 腦積水五個月頭骨蓋不回 名醫會客室/四步驟,幫您心臟病發作時保命! 名醫會客室/我需要凍卵嗎? 凍卵知識報你知 健保給付肺癌免疫藥 患者年省二百萬藥費 空中救援真實版 海外發病的救命三關鍵

主動脈剝離免縫合 台中慈濟醫院成功率百分百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血管,掌管全身血液輸送,一旦發生剝離,血液會衝進血管壁間隙,造成撕裂與阻塞,嚴重時恐在極短時間內致命。最兇險的「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更是分秒必爭的緊急狀況,若無法立即手術,病人存活率極低。鄭伊佐醫師指出,傳統手術需要長時間縫合,手術耗時長達8至12小時,且出血風險極高,對病人與醫療團隊都是嚴峻考驗。 慈濟團隊研發的「免縫合式主動脈弓混合型手術」勇奪第26屆亞洲血管外科年會(ASVS)主動脈組論文首獎!負責發表的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獲獎意義在於讓臺灣心臟外科的創新技術受到國際肯定,新手術突破傳統縫合方式,讓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急救過程更快、更安全。 台中與大林慈濟醫院團隊研發「免縫合」手術改變了困境。鄭伊佐醫師說明:流程可分三大步驟,第一步是使用「血管環接合器」連接人工血管與剝離主動脈,省去繁複縫線,顯著縮短手術時間並減少出血量。「血管環接合器」在臺灣已使用多年,並納入健保,安全性早獲認證。 第二步是最關鍵的腦部供血重建。鄭醫師指出,醫療團隊透過即時影像導引,置入支架到精準血管正確位置,避免誤入錯誤血流通道,確保腦部與其他重要器官持續血液供應,大幅降低術後中風風險。更重要的是,手術過程仍保持心臟跳動,病人不必長時間依賴人工心肺,恢復速度因此更快。 第三步要透過血管內支架,連接人工血管與主動脈,鞏固血管壁結構,避免再次剝離。鄭伊佐醫師強調,三項技術整合,讓大動脈弓修復過程實現「全免縫線」的新技術。團隊自2022年至2024年底已完成35位病人的創新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百。研究數據顯示,完全免縫線手術的平均時間僅約6小時,只有傳統手術時間的一半。更值得肯定的是,所有病人術後均未因出血再度開胸,顯示安全性大幅提升。 鄭伊佐醫師表示,所有病人術後追蹤檢查結果非常良好,皆無癱瘓,腦部、頸部及手臂的主要血管在重建後保持百分之百暢通,沒有新裂口或支架堵塞;大動脈壁術後呈現良好的「自我修復」現象,結構更加穩定,顯著降低長期併發症的風險。研究成果證實,免縫線術式是一種安全、可行且高效的治療方案,已成為處理主動脈弓病變的重要選擇之一。 慈濟醫療團隊的創新術式在國際醫學年會獲得高度肯定,證明臺灣醫療團隊在心臟外科領域的卓越實力。鄭伊佐醫師表示,獲獎不僅是對個人及團隊多年來努力的最佳回報,更代表臺灣醫療技術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突破。 15歲少年嚴重貧血 竟是幽門桿菌造成潰瘍與出血  心房顫動易中風 大林慈院助病患遠離威脅 高齡嬤罹肝癌不自知 腫瘤突爆裂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老闆娘嗜睡、胃口差 檢查發現竟然「雙肺全白」 攝護腺癌治療新選擇 水凝膠植入術守護腸道

男子腦組織掉出來 腦積水五個月頭骨蓋不回

今年初,47歲的楊先生在朋友公司閒聊時,突發口齒不清、神情恍惚。朋友見狀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腦中風。雖已第一時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取栓搶救,但隨後併發嚴重腦水腫,必須暫時取下頭骨降低腦壓。然而術後腦水始終未能自體吸收,導致頭骨無法蓋回及氣切管難以移除,甚至出現腦組織掉到頭蓋骨外的狀況,令家屬焦急萬分。 「那時候真的很擔心,不知道他還能不能恢復正常生活。」當時在他院的楊先生媽媽提到。在多方打聽之下,楊先生家屬來到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經陳子勇院長評估後發現,患者長時間腦積水滯留,使腦部組織無法回到原本位置,頭骨修補困難重重;延遲數月未覆合頭蓋骨,流失復原及復健時機外,也易因長期臥床引發肺炎、尿道感染及褥瘡等併發症。 陳子勇院長進一步說明,腦殼是固定的空間,一旦腦腫或掉出原位,就必須創造條件復原腦組織。於是陳院長設計出「腦水引流+體位調整」的術式,先抽除腦水,再利用姿勢改變使腦組織滑回頭顱內,趁組織回到頭顱同時,趕緊進行頭顱骨修補。從楊先生轉院至光田到頭蓋骨覆合及氣切管順利移除,不到3週便突破5個月的困局。 這段過程中,陳院長展現專業外,也用行動支持家屬。楊先生媽媽感動說到,住院期間院長忙完後,還會半夜12點多來巡房。如果沒空也會打電話來追蹤說明,真的很感謝他。 陳子勇院長也特別提到,這次楊先生的手術是光田重症團隊的合力成果。加護病房醫師、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一起評估拔管可行性,病人帶了5個月呼吸器,不能說話非常痛苦,結果轉來10天就成功拔管,後由復健團隊立即接手。從原本只能躺在床上,到如今可倚靠自身力量坐著。雖然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但在楊先生與家屬的努力復健下,已有明顯進步。 腦中風的治療與復健講求「搶時間」,若病人因腦水腫需移除頭顱骨減壓,通常須於腦壓穩定後3個月內放回,以免腦組織因受壓缺血。同時,復健的黃金期是發病後2週到半年內,若錯過,恢復力將大幅下降。面對楊先生的狀況,陳子勇院長抱持相當樂觀態度,指出患者雖在外院臥床多月,但轉入光田後不到2週就能拔除呼吸器自主呼吸,並逐步恢復坐立能力,顯示復原潛力良好。 復健是所有治療的根本,越早開始,就越有機會恢復生活自理。陳子勇院長也強調,復健是終生的事。急性期需要醫療團隊全力介入,後期則仰賴患者與家屬共同努力,才能逐步重建生活品質。他同時提醒,若發現親友出現中風徵兆,務必立即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名醫會客室/四步驟,幫您心臟病發作時保命! 名醫會客室/我需要凍卵嗎? 凍卵知識報你知 健保給付肺癌免疫藥 患者年省二百萬藥費 空中救援真實版 海外發病的救命三關鍵 下肢腫脹險發血栓 急裝支架消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