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將於明年迎來創院 50 周年,今(7日)中午舉辦「羅大佑音樂分享會」,邀請知名音樂人羅大佑老師親臨現場,以音樂獻上對醫療團隊的祝福。羅大佑除慷慨捐贈1000張最新黑膠專輯《季春四望夜雨愁》支持長庚醫療公益外,也親自分享創作理念與生命視野,場面溫馨。活動吸引逾600名同仁聆賞,會場座無虛席。 此次分享會由長庚醫療體系多位主管出席,包括董事長王瑞慧、決策委員會陳昱瑞名譽主委、程文俊主委、陳建宗副主委、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許智超副總執行長,以及台北長庚院長黃集仁等,共同見證醫療、藝術與公益跨界結合的特別時刻。 長庚醫院表示,為迎接2026年50周年院慶,特別邀請同樣具醫師背景、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羅大佑創作全新院歌。羅大佑以細膩旋律與人文書寫,刻劃長庚五十年來以「守護生命」為核心的創院精神,詮釋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 這首院歌將於2026年12月的長庚50周年院慶活動中,由羅大佑本人親自獻唱,象徵長庚新里程碑的起點。 分享會中,羅大佑將親筆簽名的黑膠專輯贈予長庚醫院,由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代表受贈。程文俊表示,羅大佑身為醫師出身,他對醫療工作的理解與敬意深切,以音樂作為橋樑,讓醫護人員在旋律中再次找回使命與初心,「這份祝福對長庚具有非凡意義」。 長庚醫院進一步指出,羅大佑捐贈的千張黑膠未來將作為公益用途,所得將投入長庚持續推動的偏鄉兒童早療及弱勢關懷計畫,讓音樂的力量延伸到更多需要幫助的角落。 今日分享會現場湧入超過 600名長庚醫療人員,羅大佑除介紹專輯創作背景,也播放《雨夜落花》、《望青春風》、《月夜愁眠》、《四季戀紅》等曲目,帶領聽眾進入充滿情感層次的音樂世界。 羅大佑出道近50年,以《鹿港小鎮》等作品深刻影響華語音樂發展,他的人文視角與社會關懷,也與長庚長期重視的「以人為本」理念相互呼應。 長庚醫院表示,五十年來全體同仁秉持創辦人王永慶先生「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醫療、研究與教學領域持續創新精進。此次羅大佑以音樂獻上祝福,象徵長庚醫療體系持續前行的力量,也將陪伴長庚醫院邁向下一個充滿希望、關懷與榮耀的五十年。
醫療
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今(7)日出席「健保制度永續發展研討會」,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健保不能倒」是所有政策出發點,改革是為讓制度財務永續、穩健照顧更多弱勢,「去留從不在心中,只有想把事情做好」。 石崇良說,健保制度雖推行逾30年,但仍面臨人口老化、醫療支出快速增加、財務結構失衡等挑戰。「改革不會停」,未來將持續蒐集各界意見,凝聚社會共識,讓制度能長久運作。不過,健保若不及時調整,將可能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甚至危及照護品質。 據審計部網站的稽核報告,健保基金長期以來處於收支緊張的狀態,雖已於2021年調整費率,但仍未能完全反映實際醫療支出。報告指出,基金短絀風險未除,部分年度仍須動用安全準備金支應支出,財務平衡機制尚未落實。 衛福部統計,健保收入主要依賴保費及補充保費兩大來源。2022年受惠於工資調升與投資收益增加,補充保費收入達新台幣653億元,創歷史新高,使該年度財報轉虧為盈。然而,醫療支出持續攀升,醫療給付總額年增約5.5%,長期財務壓力依舊存在。 至於外界關注的補充保費修法爭議,衛福部規劃將原「單筆超過2萬元」課徵標準改為「年度累計超過2萬元」即課徵2.11%補充保費,並擬將上限由1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此舉被部分民眾批評為加重中產與存股族負擔。 石崇良說,此次修法並非「全民加保費」,而是希望經濟能力較佳者能適度承擔,使制度得以延續。他強調,健保的核心價值是「共擔風險、照顧弱勢」,改革方向將兼顧公平與永續原則。 醫界人士認為,石崇良的表態顯示政府有意從「調整費率」走向「結構改革」,包括強化分級醫療、減少重複檢驗與醫療浪費。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暨經管所副教授吳建德指出,健保是台灣社會安全網的重要制度,必須建立更透明的收支機制與合理給付架構,才能避免陷入「漲費救急」的惡性循環。且一些老人、民眾動不動就往醫院跑,造成健保的負擔,令健保的美意不復存在。
肝癌長期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前幾名,慢性肝病與肝硬化也名列十大死因。隨著肝癌早期篩檢日漸普及,許多病人在發現肝癌時能接受手術或射頻燒灼等治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對於部分居住在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治療方式相對受限,也面臨更高的治療難度。 新竹臺大分院收治一名63歲男性,先是得了淋巴癌,而後在治療期間又發現肝腫瘤,確診肝癌。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充分討論後,安排進行鎖骨下導管置放於肝動脈灌注化療,歷經兩次療程腫瘤明顯縮小。 新竹臺大分院影像醫學部游加樂醫師表示,肝動脈內灌注化療(HAIC)技術近年在台灣逐漸興起,已成為無法接受根治性手術或栓塞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的重要治療選項之一。 肝動脈內灌注化療(HAIC)減少副作用 游加樂醫師說明,HAIC技術的原理在於通過置放管路,將化療藥物直接送入肝動脈,使藥物高濃度集中於肝臟腫瘤細胞,能達到比傳統靜脈全身化療更高的治療效果。由於藥物集中於肝臟,病人全身性的副作用會大幅降低,與全身化療相比,治療過程中的不適與併發症也明顯減少。 然而,傳統的HAIC技術需通過鼠蹊部插管來放置長期導管,這不僅可能引發導管移位、堵塞或感染等後遺症,還會限制病人的日常活動,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解決傳統治療痛點治療過程更精準 為了解決傳統HAIC導管所帶來的不便,新竹臺大分院引進改良式「鎖骨下導管置放技術」。與傳統的鼠蹊部插管不同,改良版的導管是經由左鎖骨下動脈放置,每次治療後可迅速移除導管,避免長期放置導管所帶來的血管阻塞等風險。此外,這項技術減少了病人的活動限制,並且治療後的復原時間也更短。病人在住院期間能夠保持較高的活動自理能力,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透過可移動式的導管放置,每次治療後都可以重新調整導管的位置,若導管移位或堵塞,可以迅速處理,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並且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臨床上,不少病人對治療產生良好反應,部分病人在影像追蹤中可見腫瘤縮小或消失,顯示治療具相當潛力。 多管齊下提高疾病的控制率 游加樂醫師強調,除了HAIC治療外,許多中晚期肝癌病人仍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來達到最佳效果。當HAIC治療結束後,醫師可依病情需要進行肝動脈栓塞術或免疫藥物等輔助治療,這些治療的綜合應用,能夠大幅提高疾病的控制率,改善病人的生存機會。然而,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此技術,仍需由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個別狀況規劃治療,病人的積極態度與家屬的支持也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中晚期肝癌病人的治療方式愈加多元與精細。鎖骨下導管置放肝動脈內灌注化療(HAIC)作為除根治性手術與傳統治療外的重要選項,能為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治療,希望帶來更多生存契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人工關節置換眉角很多 老翁嘆:換了比沒換更糟 妙齡女罹直腸癌 首例「子宮轉置手術」保住生育希望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新利器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42歲王姓男主廚,原本體重高達125公斤(BMI 38),在燙傷住院期間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HbA1c)達11.3%)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四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出院後,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的即時數據結合瘦瘦針(GLP-1 +/- GIP受體促效劑)的精準治療,展開個人化的生活型態轉型。 三個月後,王主廚成功停用胰島素;六個月後,糖化血色素降至5.9%,體重減少近23%(目前體重96公斤),搖身一變成為型男主廚。因治療效果卓越,王主廚更不遠千里,從花蓮來到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持續由主治醫師彭瓊慧追蹤治療,歡慶成年後體重最輕盈的時刻。目前王主廚僅需口服一顆降血糖藥與每週一次瘦瘦針,血糖穩定、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讓血糖數據化、飲食科學化 彭瓊慧醫師指出,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能幫助病人「看見」自己的血糖曲線。傳統指尖血糖多在測量空腹值,但餐後與點心時段才是血糖大波動的盲區。最新的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已建議任何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病人,甚至使用口服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可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來達成血糖監測與控制。 彭醫師分享,許多病人以為「番薯」是健康食物,但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的數據化觀察,卻發現番薯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暴衝」。若搭配蛋白質、脂質,或將番薯冷藏再食用,升糖幅度就明顯降低。這說明了個人化控糖的重要性,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幫助我們真正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讓「飲食不再只是理論,而是科學。」 讓藥物簡單化、減重大進化 彭瓊慧醫師強調,瘦瘦針最初是為糖尿病控制所研發的藥物,如今更成為結合減重與代謝控制的重要利器。這類藥物的控糖效果在施打第一天就可見,若與胰島素並用,必須謹慎監測血糖並逐步調整劑量。此時,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正是同時使用胰島素及瘦瘦針的「最佳安全夥伴」,能即時偵測血糖變化、避免低血糖,並協助醫師個別化調整治療策略。 彭瓊慧醫師強調,雖然高劑量瘦瘦針可達到類似減重手術(20至25%)的效果,但為避免停藥後的體重與血糖回升,奇美醫院的治療更注重生活習慣的建立。彭醫師會在治療前指導病人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了解食物與運動的血糖反應,像是「飯後超慢跑10分鐘就能讓血糖下降」,或「水果加無糖希臘優格比單吃水果穩定得多」,這些體驗比任何口頭衛教更能讓病人理解,也讓控糖與減重變成可練習、可看見、可堅持的習慣。此外,施打瘦瘦針後食量常會下降,因此彭醫師與營養師也會教導病人在熱量減少的同時維持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避免肌肉流失與減重停滯,讓身體更健康地瘦下來。 奇美醫院以科技人文雙軸,打造全人代謝照護 彭瓊慧醫師表示,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與瘦瘦針不只是醫療工具,而是協助病人改變生活的契機。奇美醫院結合高科技監測與專業團隊,將糖尿病與肥胖治療推向「直覺化、簡單化、個人化、精準化」的新世代。奇美醫院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在這裡找到專屬自己的控糖節奏,活出輕盈、自在、可持續的人生。 人工關節置換眉角很多 老翁嘆:換了比沒換更糟 妙齡女罹直腸癌 首例「子宮轉置手術」保住生育希望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新利器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更換人工膝關節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手術後仍有一至兩成病人對結果不甚滿意。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醫師趙子鎔分享人工膝關節置換失敗案例,提醒大眾術前評估與精準手術規劃才是成功關鍵。 七十七歲林先生,去年因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走路疼痛,到醫院院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術後六個月膝蓋仍持續腫脹、走路歪斜,難以上下樓梯,甚至反覆積水,每周需兩次回院抽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林先生非常失望,直言:「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 林先生經由親友介紹,轉到台中慈濟醫院趙子鎔醫師門診檢查。X光與電腦斷層顯示,原本置換的人工關節角度出現偏差,導致膝關節軸向錯位、受力不均。趙醫師表示,人工關節應與人體重心軸線垂直,但病人術後角度卻反向歪了約十度,造成走路一踩就歪,膝蓋反覆發炎積水而疼痛。 趙子鎔醫師與林先生反覆分析溝通後,進行「人工關節翻修再置換」手術,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規劃,重新調整關節角度與力學軸線。術後第二天,林先生便能下床行走,一個月後腫脹消退,不再反覆積水,已經能獨自行動,甚至可以搭公車回診。他開心表示:「不再腫、不再痛,走路終於又有力量,非常感謝趙醫師。」 趙子鎔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手術並非百分之百成功。排除組織感染、沾黏等因素,約有百分之一到五的病人,可能因角度偏差或骨質問題導致置換失敗,需再次手術。他提醒「人工關節置換並非愈快開刀愈好,術前醫師的評估與精準手術過程,才是成功關鍵。」 他進一步說明,現代膝關節手術可藉電腦導航輔助,如Rosa機械手臂導航系統,在術前模擬手術角度與軟組織張力,協助醫師術中更精準地置換關節。趙子鎔強調,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推動「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理念與技術並進,希望病人不輕易開刀;若確實需要開刀,就應縝密規劃、精準執行,避免病人再次承受疼痛之苦。 連續血糖監測器+瘦瘦針 糖尿病患減重「最佳安全夥伴」 妙齡女罹直腸癌 首例「子宮轉置手術」保住生育希望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新利器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良性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年齡增加,攝護腺體積會逐漸變大,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頻尿、夜尿及膀胱排空不全等症狀。成大醫院泌尿部謝宜珈醫師指出,輕度或中度攝護腺肥大可採取藥物治療,但若效果不佳,則需考慮手術介入。傳統手術如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或雷射手術,雖能改善症狀,但可能伴隨術中出血、術後短期膀胱刺激性症狀、逆行性射精及性功能影響等副作用。 微創、安全的新選擇 謝宜珈醫師表示,「水蒸氣消融術」是一種近年發展的微創攝護腺治療技術,利用內視鏡將水蒸氣經尿道注入攝護腺,數秒即可完成一次注射,通常僅需注射4~6針。水蒸氣能使增生的攝護腺細胞壞死並自然吸收,達到縮小體積、改善排尿的效果。 手術後因局部腫脹,患者需留置導尿管約一週,待腫脹緩解後移除。與傳統手術不同的是,水蒸氣消融術並未直接刮除或汽化組織,因此症狀改善通常於術後1~4週內逐步顯現。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優點 1. 手術及麻醉時間短、出血少:約10-15分鐘可完成,可在靜脈鎮靜或局部麻醉下執行。 2. 無需住院:術後當天即可返家,迅速回歸日常生活。 3. 性功能保留佳:大幅降低勃起障礙與逆行性射精的風險。 4. 效果穩定持久:4年追蹤的再治療率僅約4.0%~4.4%。 適合族群 1. 攝護腺體積約30~80 cc的患者。 2. 重視性功能保留者。 3. 不適合長時間麻醉或傳統手術的多重慢性病患者。 臨床追蹤結果顯示,水蒸氣消融術能帶來顯著且持久的症狀改善。治療後4年,病患的國際前列腺症狀指數(IPSS)下降48%,生活品質提升48%,最大尿流速(Qmax)改善51%,餘尿量(PVR)降低48%,國際性功能指標(IIEF)則無明顯變化,逆行性射精的副作用僅約2%。這些數據顯示,水蒸氣消融術在改善排尿功能的同時,仍能兼顧性功能與生活品質。 謝宜珈醫師強調,水蒸氣消融術兼具微創、安全與恢復期短等優勢,透過15分鐘的門診手術,能有效改善排尿不順與頻尿等困擾,讓患者重拾順暢與自信的生活。謝醫師也提醒,男性若出現排尿遲緩、夜尿頻繁或無法排空膀胱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別讓攝護腺問題影響日常與健康。 連續血糖監測器+瘦瘦針 糖尿病患減重「最佳安全夥伴」 妙齡女罹直腸癌 首例「子宮轉置手術」保住生育希望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新利器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年僅23歲、剛大學畢業的程同學,本該迎接人生新階段,卻因連續數月肛門異常出血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第三期低位直腸癌。傳統骨盆放射治療雖能控制腫瘤,卻可能對卵巢與子宮造成不可逆損傷,使年輕患者失去自然生育能力。為守護程同學未來生育希望,亞東醫院婦產部與直腸癌團隊突破傳統治療框架,成功完成全台首例、亞洲第二例「子宮轉置手術」,完整保留她的子宮及卵巢功能,為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帶來全新希望,並於今(2025)年榮登國際期刊發表。 女性直腸癌治療困境 傳統手術恐失自然生育能力 直腸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癌症之一,且有年輕化趨勢。治療多仰賴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但骨盆放療可能損傷卵巢與子宮,使自然排卵與懷孕能力受到威脅。以往,女性患者若想保留生育能力,僅能透過「卵巢轉置手術」將卵巢移出骨盆腔,雖可保留卵巢功能,卻無法完全避免子宮受輻射波及,仍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失去自然懷孕的可能。 全球罕見技術 亞東醫院率先突破 在世界婦癌年度研討會上,婦產部主任蕭聖謀教授注意到,國際間僅有少數成功案例的罕見技術「子宮轉置手術」。這項微創手術能將子宮暫時移出骨盆腔,待放射治療完成後再復位,不僅可保留卵巢功能,更維持子宮完整性,讓患者保有未來自然懷孕的希望。蕭聖謀主任指出,凡需接受骨盆放射治療的癌症患者(甚至包括早期子宮頸癌與陰道癌),皆有機會透過子宮轉置手術保留子宮功能。經與程同學及家屬充分討論後,她決定接受這項突破性治療。 2023年4月,蕭聖謀主任率領婦產部團隊完成全台首例、亞洲第二例子宮轉置手術。手術中,團隊運用靜脈注射循血綠(ICG)螢光顯影,即時確認子宮血流灌注,確保移位後子宮健康無虞。術後程同學順利完成直腸腫瘤切除,追蹤顯示子宮與卵巢功能良好,完整保留生育希望,為年輕女性癌症患者開啟新的生育曙光。 獲國際期刊肯定 刊登《Fertility and Sterility》 蕭聖謀主任將「子宮轉置手術」的突破性技術與成功案例撰寫成論文,於2025年6月獲國際頂尖生殖醫學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正式刊登。不僅象徵台灣婦癌治療技術已達國際水準,也讓亞東醫院成為全球少數能執行此手術的醫療團隊之一。文獻統計顯示,全球僅約25名患者接受過此手術,成功案例更是寥寥可數。亞東醫院的成功不僅創下台灣里程碑,也推動亞洲婦癌治療邁向新里程。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新利器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是潔癖?還是強迫症?精神科醫師解析差異 名醫會客室/退化性脊椎滑脫:病因、微創治療與術後復健
不論是公園裡運動、跳廣場舞、擔任社區志工服務民眾的長輩們,還是返台參加金鐘獎,以緊實二頭肌與凍齡體態驚豔眾人的76歲女星潘迎紫,都展現強韌不老的美好景象。然而這些充滿活力的背影也提醒著大家,唯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撐起自由行動的人生。對此,聯新國際醫院骨質疏鬆門診主治醫師黃淳邦指出,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台灣女性約三分之一、男性約五分之一,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骨鬆性骨折,顯示「骨本」健康已是影響高齡生活品質的關鍵課題。 許多長輩將「背痛、駝背、老倒勼(身高變矮)」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黃淳邦指出這些其實是骨質流失導致骨頭結構塌陷的警訊。脊椎、胸椎壓迫性骨折是骨鬆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病症,約六至七成患者在發生骨折時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檢查才發現問題。他提醒若出現下背痛持續兩週以上未改善,就應儘快尋求骨質疏鬆專科醫師的協助。 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在於它不痛不癢卻會在骨折後引發致命後果。一旦發生髖部骨折,長輩活動力將急遽下降,長期臥床更易引發血栓、肺炎、泌尿道感染等致命併發症。臨床統計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女性死亡率從3%飆升至11.2%,男性更從4%飆高到18%,死亡風險是未骨折者的近四倍。黃淳邦強調患者往往不是死於骨折本身,而是死於骨折帶來的併發症。 身體骨骼的骨質在 20~30 歲達到高峰後便逐年流失0.5~1%;女性在更年期期間流失速度加倍,成為第一高危險群。黃淳邦建議以下十類族群應定期量測骨骼密度:身高減少(4cm)、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內分泌代謝疾病者 (Ex. 糖尿病、甲狀腺、副甲狀腺等內分泌問題)、長期抽菸喝酒、體重過輕、缺乏運動者,以及有髖部骨折家族史等。黃醫師提醒部分乳癌病人因長期使用賀爾蒙抑制劑,也容易導致骨密度流失,應定期追蹤。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最準確的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以腰椎與兩邊髖骨的骨密度T值為標準,T值介於-1至-2.5之間的民眾已出現骨質缺失的現象,可透過日常飲食跟運動去防止骨質繼續流失,一旦骨密度T值低於 -2.5,即是罹患骨質疏鬆症。 黃淳邦提供三大保骨對策,從日常生活中進行「骨本存摺」儲蓄: 均衡飲食不菸酒:每日攝取足夠鈣質(10001200毫克)、維生素D( 8001000單位),補充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與魚類,並適時曬太陽。 規律運動強骨力:持續快走、負重訓練與核心運動都有效。長者也可運用公園「漫步機」器材,每日鍛鍊35分鐘強化下背肌群與平衡力。 加強防跌要落實:改善居家照明與地面環境,從根本上減少意外發生。 骨質疏鬆並非無法逆轉的宿命,而是一種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黃淳邦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久坐少動者更應提早介入。只要早期發現、持續治療並改善生活型態,骨密度是能恢復的。守住骨本,就是守住能跑能跳、行動自由的快意人生。 唇顎裂兒治療需要配套 台中仁愛醫院開啟在地照護一條龍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婦人無痛血尿竟是罹癌 手術根除病灶並保留腎臟 紅斑性狼瘡好發女性 出現這警訊應立刻就醫 成大醫院導入即時影像導航 脊椎手術更精準與安全
在急救現場,每一秒都攸關生死。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自2023年底起導入「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技術,成為急救流程中精準又關鍵的「眼睛」,幫助醫療團隊即時掌握心臟狀況、快速找出致命病因,讓搶救生命更有效率、更有希望。 急診部江承漢醫師指出,傳統心肺復甦術(CPR)時,醫師只能依據胸口外觀推測心臟位置進行按壓,無法直接觀察心臟的實際反應。導入TEE後,醫師可在不中斷CPR的情況下,透過食道中的探頭即時看到心臟收縮與血流情形,立即判斷壓胸是否有效、心臟是否仍有搏動。這項技術更能在急救現場快速辨識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或肺栓塞等致命疾病,減少搬運檢查的時間與風險,為病人爭取寶貴的黃金救命期。 「以往我們得中斷CPR七、八秒確認是否有心跳,現在只需一秒就能看出結果,救命的效率天壤之別。」江醫師說明,TEE過去多用於心臟外科與麻醉領域,如今隨著技術普及,逐漸在急診重症醫學中展現重要價值。 TEE的導入不僅提升了急救品質,也讓醫療團隊對死亡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江醫師分享,自大林慈濟使用此技術以來,發現約每十位到院前死亡的患者中,就有一人死於主動脈剝離。過去這類病因往往需仰賴解剖確認,實際發生率可能被低估。「有了TEE,我們能更早辨識出病因,或許能提前挽回更多生命。」江醫師說,也因此提醒民眾,平日應加強高血壓、戒菸等與主動脈疾病的預防觀念。 此外,TEE也能協助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病人是否適合開胸手術,或在葉克膜(ECMO)置放時即時確認導管位置,拓展重症照護的應用層面。目前大林慈濟急診團隊已完成超過110例TEE臨床應用案例,累積豐富經驗,未來將持續拓展於更多重症病患的即時診斷與監測。 五歲女童染A流併腦炎 中西合療奇蹟康復 坣娜因肺腺癌病逝 醫揭兩大成因 是潔癖?還是強迫症?精神科醫師解析差異 名醫會客室/退化性脊椎滑脫:病因、微創治療與術後復健 「產婆」再現江湖 台中慈院推醫師與助產師共照降低生產風險
唇腭裂原因雖然以遺傳和環境相關,但個案形成的因素並不一致,可以確定的是,胎兒和腹中就可以知道寶寶的上唇有沒有緊密閉合,一旦出現問題就可以及早擬定治療策略;台中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顱顏團隊,在盧亭辰醫師帶領下今年夏天正式展開唇顎裂手術服務,迄今已順利完成兩例唇裂手術與一例顎裂手術,象徵台中地區顱顏醫療正式邁入新紀元。 其中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四個孩子,原本為手術奔波焦慮,如今只需30分鐘車程就能完成手術,讓寶寶能在家附近治療,心裡踏實許多;另一位大里寶寶於產檢即發現唇顎裂,由婦產科和顱顏團隊提早介入,出生後立即安排評估與手術,讓家屬感受到「從產檢到手術」的一條龍式照護。 盧亭辰醫師表示,唇顎裂手術的挑戰極高,年紀小的病人需要小兒麻醉團隊嚴密規劃,術後照護也必須完整落實。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的護理團隊特地北上至桃園長庚顱顏中心學習,從傷口管理、餵食與家屬衛教流程複製到台中。整形外科、小兒科、麻醉科與護理的跨科合作,再加上與桃園長庚的密切支援,確保醫療品質與國際同步。 盧亭辰醫師指出,唇顎裂治療不是單次手術,而是一條長期「成長路徑」。該院依循長庚體系,結合婦產科、整形外科、矯正牙科、小兒科、麻醉科與護理團隊,從產前到成年提供階段性治療,並與長庚體系病歷相通,確保完整照護。 1、產前與新生兒期─透過產檢超音波,多數唇顎裂可在孕期早期被偵測出。大里仁愛婦產科特別邀請林口長庚許晉婕醫師支援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進一步判斷胎兒唇顎裂的型態與嚴重程度,讓準媽媽能更安心,也能及早與顱顏團隊討論治療計畫。新生兒出生後,顱顏及小兒科團隊會立即訪視,協助餵養與照護;必要時,矯正牙科也會介入進行鼻牙槽塑型,確保後續治療順利銜接。 2、嬰兒期(312 個月)─35個月進行唇裂修補,912個月完成顎裂修補,恢復口腔並利於語言發展。 3、幼兒期至學齡前(16 歲)─持續關注中耳、牙齒與語言,若鼻音過重或發音困難,必要時進行語音矯正手術,目標是進入小學前具備清楚完整的語言功能。 4、學齡期(612 歲)─911歲進行齒槽骨修補與第一階段矯正,並給予心理支持,幫助融入校園。 5、青少年期(1218 歲)─完成第二階段矯正,必要時進行正顎、鼻整形或唇部修正手術,改善咬合與外觀。 6、成年期─多數患者已完成主要治療,僅需追蹤或細部調整。 盧亭辰醫師提醒家長,唇顎裂應該提早治療、定期回診,依照醫師建議分階段完成,並注意語言發展與口腔清潔,降低併發症風險,而且心理支持同樣重要,陪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楊佳叡主任強調,未來將持續拓展顱顏相關醫療,包含:完整的唇顎裂治療流程(唇裂、顎裂、齒槽修補、正顎手術);顱顏畸形及顱顏部美容整形手術(削骨、下巴整形、鼻整形、額頭美化、天鵝頸手術);多專科跨領域合作,涵蓋小兒科、牙科、語言治療與心理支持。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婦人無痛血尿竟是罹癌 手術根除病灶並保留腎臟 紅斑性狼瘡好發女性 出現這警訊應立刻就醫 成大醫院導入即時影像導航 脊椎手術更精準與安全 名醫會客室/家族性類澱粉多發性神經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