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全身出現紅紫斑 女子被診斷患甲狀腺亢進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到住家附近診所進行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皮膚科洪翊騰醫師診察發現,小芳身上多處的皮疹雖然像蕁麻疹,但是卻多了紫斑樣變化,同時也觀察到小芳還有甲狀腺腫大、呼吸急促和心搏過速的症狀。經抽血檢查發現甲狀腺素過高還有抗甲狀腺抗體,配合皮膚切片結果後診斷為甲狀腺亢進(葛瑞夫茲病)相關的蕁麻疹性血管炎。小芳住院之後由皮膚科與內分泌科醫師共同治療,甲狀腺功能漸趨穩定後康復出院,而且皮膚紅疹也消退,只有留下些許色素沉澱。 洪翊騰醫師表示,蕁麻疹性血管炎和大家耳熟能詳的蕁麻疹其實為不同皮膚疾病。蕁麻疹儘管會在皮膚的不同部位反覆發作,但同一位置的風疹塊通常24小時內就會消失且不留下痕跡,臨床上則常伴有搔癢或燒灼感;然而蕁麻疹性血管炎因小血管壁發炎破壞,血管內的紅血球滲漏到血管外,因此造成紫斑樣的變化,同一位置皮疹不會在24小時內消退,且常在紅疹消退後會留下深色的發炎後色素沉澱,病人也較常抱怨有疼痛感。 洪翊騰醫師說,發生蕁麻疹性血管炎是因為免疫複合體引發第三型過敏反應造成血管發炎,和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又稱為立即性過敏反應)的蕁麻疹不同。蕁麻疹性血管炎不同於蕁麻疹以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藥物,通常還是得在急性期使用口服和外用類固醇,嚴重或是治療頑抗的案例甚至需要免疫調節藥物。某些嚴重蕁麻疹性血管炎可能會有關節炎和腹痛的症狀,且常和其他疾病有相關性,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感染疾病和甲狀腺疾病。 洪翊騰醫師表示,曾有相關研究指出,高達四成的蕁麻疹性血管炎病人被檢測出抗甲狀腺抗體,但後續仍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證實其相關性。因此若只單純治療皮疹而沒有治療相關疾病,效果通常不好且可能造成後續併發症。當診斷出蕁麻疹性血管炎時,必須謹慎評估病患有無合併其它疾病或症候群,才能提供完整治療,讓病患順利恢復健康。 原文出處

WHA連八年不邀台灣 新衛福部長邱泰源將率團到場宣講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27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但衛福部至今未收到邀請函,這也是台灣連續八年被拒於WHA之外。按慣例,屆時將由新衛福部長邱泰源率「台灣世衛行動團」赴日內瓦現場宣講。 衛福部長薛瑞元24日證實台灣今年依舊未受WHA邀請,今年將延續慣例,由衛福部長率領「台灣世衛行動團」前往日內瓦,分享台灣的醫療貢獻及學術成果。因WHA是5月27日召開,在新內閣就任之後,屆時將由新衛福部長邱泰源領隊前往。 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在兩岸的默契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9年將台灣列入國際衛生條例(IHR)之實施對象,並在同年起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時至2017年,因蔡總統執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WHO就未再邀請台灣出席WHA。

長照與健保永續改革 台灣長照醫學會發布十大醫療建言

新政府上任在即,台灣長照醫學會發布《2024守護健康台灣》十大醫療建言,呼籲全民關注國家健康政策,包括老年長照、醫護權益、健保永續改革、菸毒品進入校園等議題,希望新政府能聆聽醫界心聲。 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劉伯恩提出改變台灣老年照護方式建言,包括長照納入家屬參與照護體系。接受培訓的家庭成員可整合進專業照護團隊,緩解照護人員短缺問題。增加照護員臨床實踐課程,提升照護技能與專業知識。增加在宅醫療比例,分流長期照護需求,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長照醫學會副理事長陳桔旺醫師表示,韓國醫療罷工事件喚起對台灣醫療人力配置與健保費用率關注。陳桔旺醫師提出3項建議,政府需確保健保點值維持1點1元,另建立特別預算達到醫病雙贏。放寬醫療法規,設立自費特別門診,允許部分或全部醫療過程自費,並調整勞基法,將工時規定設定上限範圍,不過度細化細節。 宜蘭仁愛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于念主醫師表示,目前護理人力短缺導致病房關閉,許多急重症患者無法住院,只能在急診室留觀,這不僅減少對慢性疾病及時干預,也增加醫院運作壓力,新政府應實踐有效的分級醫療政策,改善醫療就業環境,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回流。 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楊勝雄指出,抽菸就像煙燻鮭魚,長期危害肺部機能,相關單位應從學生時期就積極介入菸害防制,否則未來將成為健保重擔。馬偕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鍾心珮醫師也指出,防止毒品和新興菸品入侵校園,才能守護年輕ㄧ代的健康資本,透過社群媒體和公共教育強化青少年對新興菸品危害認識,降低好奇心。 其他建言包括強化慢性病管理和預防、提升醫療資訊化等,希望政府與社會各界多加重視,共同為提升國民健康和生活品質努力。

近視率在全球名列前茅 台灣雷射手術夯

台灣近視居世界之最!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資料顯示,全球近視人口約在30%,臺灣18至24歲者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盛行率約87.2%,被列為世界近視前三名!國健署統計顯示,106年兒童青少年在國三已達89.3%;高度近視兒童青少年 (度數>500度),小六有10.3%、國三竄升到28.0%,台灣兒少高度近視比例直逼三分之一。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謝宜靜醫師指出,近年適逢全球疫情,大家都缺少戶外活動,台灣不論老少近視度數都有快速加深的趨勢,採用近視雷射、角膜塑型片矯正等都是治療近視的選項,然而成人與兒童治療近視方針不同,在選擇近視治療時必須與醫師進行詳細評估,以保護自身的角膜安全。 謝宜靜醫師表示,年紀滿18歲的成人,在眼角膜健康的前提下,皆可考慮近視雷射手術,由於角膜的結構非常脆弱,近視手術與矯正,謝醫師提醒需經由角膜專科醫師執行手術,除了熟悉角膜結構,也能儘早處理相關併發症,例如表皮癒合不良、發炎、感染等狀況,才能提供術前、術中、術後嚴謹安全的照顧。 29歲的陳小姐,近視700度,下班閒暇喜愛投入潛水活動。但戴隱形眼鏡下水又要承擔感染風險,至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諮詢近視雷射,在謝宜靜醫師的評估建議下接受SMILE Pro(全新全飛秒近視雷射),於今(113)年農曆年後接受手術,術後第一天雙眼裸視即可到1.0,可正常上班,術後第七天雙眼裸視可到1.2,可以完全擺脫近視束縛、自在潛水! 謝宜靜醫師說,施做雷射手術時,最擔心眼球定位時眼球移動產生位移,造成雷射位置偏移影響成果,中醫大附醫近視雷射中心備有最新式SMILE Pro(全新全飛秒近視雷射)及trans-PRK(全自動導引零接觸近視雷射),以SMILE Pro雷射時間快,單眼平均僅需8至10秒,代表病人需要保持眼球注視的時間變短,因此,術中發生眼球偏位的風險也會降低,對於容易敏感緊張、怕眼球亂動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另一特點是加入視軸與散光軸輔助導航的功能,讓整體精準度提高。謝宜靜醫師進一步指出,SMILEPro利用雷射在角膜內掃瞄出近似超薄隱形眼鏡的形狀,稱之角膜透鏡,醫師取出角膜透鏡,讓角膜呈現凹透鏡的形狀,達到視力矯正效果。 另一個案為8歲的星星,小小年紀近視達150度,一開始遵照醫師指示,每晚點低濃度長效的散瞳劑來控制近視度數增加。醫師除了糾正星星趴著寫字、滑手機的壞習慣,也建議星星多去室外跑跑跳跳、曬曬太陽、舒緩用眼過度問題,一年後仍發現星星近視度數又增加100度。苦惱的父母經過與謝宜靜醫師討論後,選擇角膜塑型片治療,中醫大附醫耗費整個下午,精密確認散瞳度數、眼球構造檢查及角膜特殊檢查,與一系列鏡片試戴,檢查星星角膜與鏡片是否合適。治療一年過後,星星不僅度數沒有增加,也沒有出現角膜的併發症,星星跟爸媽都很開心。謝醫師仍然提醒,各式各樣的近視控制至少要到15歲,希望星星及同接受近視治療的學齡兒童都能努力堅持視力控制,也需持有兒童眼科專科的醫師來治療,確保角膜安全。 謝宜靜醫師說,角膜塑型片及近視雷射均與角膜接觸,若無定期追蹤或及早處理,可能產生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等嚴重併發症,需轉診至醫學中心做進一步處理,若未及時發現及處理,常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傷害,門診中亦不乏遇有配戴塑型片後,造成嚴重角膜潰瘍,至謝宜靜醫師門診時眼睛又紅又痛,視力只有0.08,根本無法上學,細菌培養結果為綠膿桿菌感染,幸好經過治療後能恢復到1.0,但因角膜結疤,也無法再配戴塑形片了。 謝宜靜醫師呼籲,近視是疾病,須及早防治!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有10%可能導致失明。除了減少3C產品使用外,更要增加戶外陽光接觸時間及注意用眼習慣,國際近視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IMI) 2021分析歸納了幾種控制方式,包括行之有年且延緩度數效果顯著的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夜戴型硬式隱形眼鏡),及新興的軟式多焦點隱形眼鏡、光學離焦蜂巢式鏡片。上述治療方式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均有提供,且依照兒童不同度數、生活習慣、家庭照顧會給予不同建議及治療。 中醫大附醫眼科醫學中心除兒童眼科團隊外,更有完整角膜專科,可跨領域防治近視度數增加並照顧角膜健康,有任何視力問題皆可儘早處理,避免角膜嚴重結痂,影響視力。 原文出處

關懷縣民「代謝症候群」 雲林縣府宣導活動開跑

為增加代謝症候群的認知,雲林縣衛生局於22日上午在雲林縣政府第一辦公大樓親民空間舉辦「代謝在變 健康不變」宣導活動記者會。衛生局表示,自4月22日起到5月31日,凡雲林縣民或在住者,至雲林縣衛生局臉書留言分享,參加預防代謝症候群心理測驗並參加抽獎活動,獎品有自行車、健康福袋及商品禮券。 據雲林縣111年成人預防保健篩檢服務結果顯示,40歲到64歲有代謝症候群人數比率為32.9%、65歲以上人數則為41.4%。雲林縣長張麗善提醒代謝症候群是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總稱,而非疾病名稱,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都較一般民眾高。 近年雲林縣十大死因中,就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加總死亡率已高達30.2%,成為縣民最大殺手。共通的危險因子如空腹血糖偏高、血壓偏高、腰圍過粗、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等,五項若有三項符合者,即為代謝症候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健康保險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具健保資格、且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民眾,跟診所醫師討論共同訂定健康目標、定期追蹤回診評估,了解代謝症候群是否已改善。 衛生局曾局長春美表示,為了鼓勵民眾及診所加強篩檢及改善代謝症候群,特舉辦「預防慢性病健康篩檢、管理龍做」獎勵措施,針對本縣40歲的民眾首次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篩檢可得禮券100元,鼓勵診所醫事人員主動協助本縣民眾完成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收案者,給予500元商品禮券,最高可領2,500元。 除了民眾及診所外,針對職場也辦理「樂活職場龍健康」篩檢獎勵措施,鼓勵本縣職場培養員工定期篩檢習慣,提供員工個案管理改善代謝症候群,共同齊心營造健康職場,建立健康的支持性工作環境。 提醒民眾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定期量測腰圍、體重及血壓,每天運動、均衡飲食,並就近利用政府提供40歲以上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如有代謝症候群可及早介入代謝症候群追蹤管理,才能有效預防三高慢性病。 雲林縣衛生局FB:https://www.facebook.com/ylshb.gov.tw 成人預防保健醫療院所連結: https://ylshb.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9670s=370843 代謝症候群計畫防治診所連結:https://ylshb.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5227s=416836

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 適用中風風險高心房顫動患者

重度二尖瓣逆流及心房顫動,傳統以開胸手術或使用人工心肺機讓心臟停止的微創手術,都讓患者與家屬有疑慮。近日林口長庚醫院以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以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有效解決二尖瓣逆流問題,降低了未來中風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葉集孝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不要因害怕手術而延誤就醫,年紀越大,心房顫動的發生率越高,應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及治療。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亦會增加中風風險,讓患者中風機率增加5倍。研究表明,心房顫動所產生的血塊大多源自於左心耳,因此關閉左心耳可以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引進了新式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為心房顫動患者提供了微創治療新選擇。這項手術可在不需要開胸、不需讓心臟停止跳動的情況下完成,透過左胸側邊3個小傷口,利用胸腔鏡輔助下的新式器材關閉左心耳,有效降低手術時間及出血風險,目前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已成功完成了100例新式左心耳夾手術。 葉集孝教授進一步說明,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矯正心律及使用藥物來預防中風。矯正心律方面可嘗試口服藥物或使用電燒手術,降低心房顫動發作的機會。預防中風可服用抗凝血劑,以及接受左心耳關閉術治療。因為左心耳是心臟發育的遺跡,其內壁凹凸不平容易形成血栓,利用手術關閉左心耳,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對於中風危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血劑仍反覆中風的患者、以及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可以考慮接受左心耳關閉術。

耳力下降要注意 「聽神經瘤」嚴重恐致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李先生才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門診。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徐賢達主任確認李先生罹患的是「聽神經瘤」,遂安排「耳朵後入路手術」將腫瘤移除,術後李先生恢復狀況良好,不僅顏面神經沒有受傷,耳朵不再聽到吵雜聲,聽力檢查也顯示沒有進一步受到損害。 人體總共有十二對腦神經,聽神經是其中一對感覺神經,位於內耳,由掌管聽力的耳蝸與負責平衡的半規管所組成,周圍還有顏面神經,分別從小腦連接到腦幹。「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 徐賢達主任說明:「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 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 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以李先生為例,首先醫師會在後顱窩處劃一7公分開口,在高倍率顯微鏡的輔助下,磨掉內耳道骨骼並深入病灶,同時利用監測器探測腫瘤是否有與周邊神經沾黏,最後再將腫瘤移除。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 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原文出處

愛吃的胖貓阿C 天生好命由浪浪變霸王

現年2歲半的黑貓阿C,靠著天生的好運,原本剛出生就被棄養,阿C應該是要過著「魯蛇」的貓生,卻靠著兩個女孩的接力收養,讓阿C好運爆棚,變成了一隻7公斤的胖喵仔,真應了那句老話命好不怕運來磨。 阿C是隻全身漆黑的喵喵,剛出生不久就被棄養,小小的貓仔在生死邊緣掙扎著,已經養了兩隻貓咪的郭小姐好心地把牠收養了,給牠一個閩南名字就叫阿C。 原本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但有一天郭小姐談戀愛了,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但問題來了,郭小姐的男朋友也養著兩隻貓咪,一旦結婚,兩個人五隻貓,沒辦法只好請同事傅小姐幫忙收養,就這養阿C換了主人,也開啟牠的霸王時光。 傅小姐回憶起剛剛收養特別愛吃的阿C,小時候在郭小姐家的時候貪吃的牠從籠子外偷另一隻貓的點心,靠著身體旋轉瓶蓋偷點心來吃。為了食物阿C也是「處心積慮」的拚命。 別看牠現在體重已經7公斤,卻是一隻超級膽小的小貓咪,剛到我家的時候,每天都躲在窗簾後面不敢見人。」現在卻是傅小姐家裡面的小霸王,見到家中有陌生人來到,就會大聲哈氣,還會上爪爪「伺候」來客,當然事後傅小姐也會來個「無影掌」給阿C「按摩」一下,以示懲罰⋯⋯。 讓傅小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阿C帶著便便在家裡亂跑,沙發、睡床無一倖免。剛開始以為阿C是生病拉肚子了,但後來發現是因為吃了傅小姐掉落的長頭髮無法消化,便跟著阿C的排洩物跟著髮絲掛在了屁屁上,也造成家中遭「污染」的慘狀。隨後,傅小姐變得積極的注重家中的清潔,也讓傅小姐養成了勤勞打掃的好習慣。 胖貓阿C沒有什麼愛好,是一隻貪吃的貓,吃了睡、睡了吃的幸福貓咪,雖然有時候會故意搗亂(偷吃人類的食物、把桌子上的東西弄倒)但看在這麼可愛的樣子上,就還是會傅小姐是原諒他啦~~,就因為太貪嘴,傅小姐鐵了心要牠減肥,如果看到傅爸爸也在偷餵食物,他們就都會被「連坐處分」傅爸爸被罵,連阿C也會罵得慘兮兮的⋯⋯。 傅小姐全家都喜歡阿C,但也是知到阿C太胖對身體不好,她們希望阿C能健康長壽,能多陪伴全家人更多幸福美滿的時光!

男子突發心梗OHCA 「ECPR」聯手救命

56歲陳姓男患者,在家昏倒並在送醫途中心跳停止(OHCA),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收到通報後,提前通知葉克膜團隊到急診待命,當患者送到急診並確認病況後,除施以心肺復甦術(CPR)外,也即刻在急診室裝設葉克膜(ECMO),待患者甦醒後,再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住院19天後即返家休養。 這名患者是農曆年前於家中客廳突然暈倒失去意識,幸好妻子及時發現求援,然而救護車載送患者到急診室途中失去呼吸心跳,緊急救護技術員除了進行CPR搶救外,也通報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急診室接獲消息後,立即聯繫心臟外科與葉克膜團隊,當患者送抵急診後,黃泰霖主任、高國峯醫師與急診醫護不停歇施以CPR急救,並協助心臟外科郭家誠醫師與葉克膜團隊直接在急診進行葉克膜置放,迅速讓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心跳,經心臟內科劉誌宗醫師行心導管檢查確認雙側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再由郭家誠醫師進行緊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住院19天後出院返家,目前恢復良好且回診檢查心臟功能逐漸恢復。 陳姓患者與家人為了感謝童綜合醫院各科團隊無縫接軌的搶救,在陳秀寶立委、伸港鄉王水泉代表的陪同下到醫院送花表達感謝。陳姓患者表示,昏倒的前一天有感覺到心臟不舒服,沒想到隔天就發生這樣的事情,當下昏倒沒有意識,醒過來時已經在加護病房;真的很感謝急診、心臟內外科醫護團隊的救命、護理人員悉心照護,還有陳秀寶立委與王水泉代表多次的關心,未來也會更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急診醫學部緊急救護科黃泰霖主任指出,在ECPR(ECMO加上CPR)的接力合作救命下,能夠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這次在急診團隊與心臟內外科團隊配合下,及早辨識出疑似心肌梗塞,在患者送抵急診前就先啟動葉克膜團隊準備,急診醫師協助葉克膜前置作業,心臟外科醫師直接在急診進行葉克膜置放,大幅的縮短打通血管時間,讓患者的心肺功能提早恢復運作,爭取即早進行手術治療,讓預後效果更好。 心臟外科郭家誠醫師表示,心臟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當產生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切勿錯過黃金搶救時機。若患者冠狀動脈有多處嚴重阻塞,外科手術仍然為目前治療首選。此次所幸在急診、手術室與加護病房團隊悉心照護下,患者能在抵達醫院10分鐘內裝設完成葉克膜,避免腦部缺氧損傷,再進一步接受心臟手術使心臟功能恢復,於手術後5天順利移除葉克膜,讓患者能於農曆年前返家與家人團圓。 鄭伯智副院長指出,嚴重冠狀動脈阻塞除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外常會併發猝死,如果惡性心律不整和心臟猝停不立即矯正,恢復正常心跳與血壓,就會使全身細胞瀕臨缺血 缺氧死亡。所謂「黃金三分鐘」就是要在三分鐘內要迅速恢復病患的呼吸,心跳與血壓,缺一不可。這時有經驗的醫師執行高品質CPR就很重要了。如果CPR與AED電擊施行後都無法奏效,馬上葉克膜置放就是唯一的救命契機。童綜合醫院擁有24小時運作的急診室、葉克膜團隊、心導管室和重症照護團隊,對任何中台灣危急心臟病患都能即刻救援。 吳肇鑫副院長強調,到院前啟動葉克膜、急診醫師協助葉克膜前置作業,可有效縮短救命時間,童醫院急診與心臟內外科緊密的合作,可挽救更多心肌梗塞患者;並且患者在急診接受高品質CPR,並快速裝置ECMO,將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與預後成效。未來童綜合醫院將不斷串聯院前院後的無縫接軌,守護民眾的健康。 原文出處

大腸激躁症造成腹部絞痛 SGB治療有效改善症狀

22歲的賴小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及拉肚子,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曾到外院做胃鏡、大腸鏡、大便和血液檢查都正常,結果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治療,醫師只能安慰她說此病不會致命,最好想辦法適應,再加上合併失眠、胃脹、胸悶、手腳冰冷及麻木、手汗多、記憶力無法集中、心煩氣燥、嚴重時臉色發白和喘不過氣等症狀,不但讓她感到失望且造成生活莫大困擾。 賴小姐在某次機會閱讀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副董事長詹廖明義博士著作內容,提到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治療這種疾病而燃起希望,決定到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葉宏軒醫師門診求診,嘗試接受SGB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後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上班和生活皆順心如意,享受健康幸福人生。 葉宏軒醫師表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了消化道的開始端(食道,如吞嚥)和末端(肛門、排便)可以由自己自主控制以外,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自己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簡稱腸躁症,即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 葉宏軒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特性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 葉宏軒醫師表示,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事實上腸躁症不是腸道有病灶、而是腸道的功能性障礙所引起的。診斷準則包括:一、解便後疼痛會減緩;二、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三、軟便;四、明顯的腹脹;五、大便有黏液;六、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使症狀加劇,在治療上建議患者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除此以外,就是症狀治療,如緩瀉劑、抗痙攣藥物、纖維性食物與多喝水,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 葉宏軒醫師強調,SGB能夠改善下視丘的自律神經混亂狀態,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效的方法,因此不難理解SGB對腸躁症的治療功效。SGB可說是腸躁症的特殊療法,建議腸躁症病患不妨接受SGB治療,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