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專欄

【陳碧涵專欄】美 是在人生的難處 釀造努力突破的甜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人李凱琳。 一腳跨進藝術創作的 視障柔道選手李凱琳,出身柔道世家,爺爺、叔叔、父親以及哥哥都是柔道選手,她自然而然的也走入柔道競技之路。無論是尋常比賽,帕拉林匹克和倫敦帕運奪銀,每一次上場都是與自己身體極限的對話。視覺模糊、聽力退化、身體痛楚……這些都沒有令她退縮,反而讓她在武道的禮節與規訓中長出勇敢。柔道教會她專注、尊重、也教會她在混亂中保持沉穩。她說,說柔道是一種武術技藝,更是一種內在的修行。 東京帕運之後,她迎來人生的另一場翻轉:踏進藝術創作的世界,從視障非視覺藝術課程開始,在有限的視覺下,一點一滴摸索線條、光影與情緒的重量。人生初次離開運動員的環境,這讓她感到極度的焦慮,但很快的發現:藝術能讓她找到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當身體無法再進行激烈訓練時,在顏料與觸覺感知裡,她可以重新與自己相遇,可以找到另一種自由和快樂。短短三年中,她舉辦了四場個展,與觀眾的互動中,理解到作品能溫柔地伸出手,陪伴他人也療癒自己。 美,對李凱琳而言就是「夢想」的本質與本體!身為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者和運動人平台專欄作者,她透過藝術創作、文字書寫,將運動員精神、生命的重量與光芒,用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在夢想成真的過程中釀出了甜和美。她深信:運動員不應只被定義在賽場上,只要主動擴大探索的觸角,使出突破難處的決心,夢想將隨著信念逐漸具體,展現才華和抱負的舞台也會因此而升起。 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事,在願意嘗試時就能逐步靠近。那些曾被認為不可能的夢想,也會在堅持與創意中化為可能。只要願意相信,人就能在生命的難處裡找到新的路,走向屬於自己的光亮。

【張瑞雄專欄】數位時代的鏡頭與陰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叡揚資訊顧問 在這個所有事物都能被上傳的年代,世界彷彿成了一座巨大的攝影棚。從家庭日常到社會議題,從職涯選擇到私人情感,愈來愈多生活片段被轉化為內容,被計算、被推播、被變現。聚餐時「相機吃先」,這句戲謔本是網路潮語,如今卻成了一種象徵,一種每個人都可能是網紅的世界。 數位創作者經濟蓬勃生長,吸引無數人投入,但在華麗的光影背後是難以忽視的代價。最清晰的警訊是來自那些自幼被推上鏡頭的孩子,小孩網紅揭露了父母將孩子生活變成商業素材時所造成的心理撕裂。成長經驗不是尋常家庭中的親密陪伴,而是一種日復一日的表演、重拍、販售。當童年被當成內容庫,所失去的不只是一段無憂歲月,更是親子關係的根基。而且政府並未保障這些孩子的收益與權益,甚至可能讓他們成年後一無所有。 創作者經濟的另一個側面,是內容製造者不再侷限於傳統媒體。很多記者成為「創作者記者」,同時在社群、自媒體或電子報上發表作品。這看似讓新聞自由度增加、讓個人擁有更多自主空間,但背後反映出新聞業的結構性衰弱。自媒體中的「可見度邏輯」迫使記者既是記錄者,也是品牌經營者。這種角色混合,看似解放,實則可能讓報導方向不得不隨社群演算法而轉彎,讓職業操守被逼進角落。 同一時間,大眾的隱私成了稀缺資源。創作者經濟所依賴的是精準追蹤、演算法推算與情緒化的曝光。當許多個體把人生逐步包裝成影片或貼文,私人生活不再純粹,而成為能夠交換的「素材」。這個世界以注意力為貨幣,讓每個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平台的無薪勞工。一旦演算法要求更多貼近生活、更多脆弱呈現,分享就變成工作,沉默反而成了奢侈。 這樣的文化並非從職涯開始,而是從家庭蔓延。當父母一開始為紀錄生活而拍攝孩子,逐漸轉為以流量為考量,拍攝與不拍攝的界線便愈來愈模糊。心理學家曾提醒,自我意識尚未成形的孩子,無法理解公開曝光的後果。等到他們長大,才發現自己的尷尬時刻、情緒表現、醫療狀況甚至青春期轉變,全都成了網路永久留存的素材。一位受訪的前創作者兒童提到,她甚至不願再使用自己的法律姓名,只因名字背後牽連著網路無法抹除的痕跡。 這些故事揭露了核心問題,也就是人類在社群化世界中愈來愈無法分辨「生活」與「內容」的邊界。創作者可以靠分享維生,記者可以靠自媒體獲得自由,企業可以透過影響力行銷獲利,平台則以巨量資料賺取廣告收入。但孩子能選擇不被拍嗎?普通使用者能停止被追蹤嗎?創作者能拒絕演算法對曝光的飢渴嗎?當世界以「可視性」為指標時,那些選擇保持安靜或保持匿名的人,反而成了最脆弱的一群。 這不是要否定創作的價值,歷史上每一波科技變革都讓新職業誕生,也讓個體得以用更自由的方式表達。但自由必須伴隨規範,創意也須有倫理做底。若所有參與者都被吸入「永遠在表演」的生活,創作便不再是表達,而是消耗。 「擁有隱私,才有真正的自我」。在演算法驅動的世界中,這句話更像是一種提醒。真正需要被珍惜的,不只是創作者的可見度,而是每個人選擇不被看見的權利。 面對新興的數位秩序,社會需要新的保護機制,包括保障兒童的收益與隱私、提升內容經濟的透明度、要求平台負起資料治理責任,以及建立讓創作者不必以過度曝光換取機會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家庭與教育必須重新教孩子理解什麼是內在生活、什麼是公共空間、什麼是值得留下而什麼必須保留在心底。 在這個鏡頭無所不在的時代,也許最珍貴的能力,是在人群喧囂中守護安靜,在光影誘惑中保持真實。當下一次拍攝按鍵在指尖彈跳時,也許值得問問自己一句話「這可以分享嗎?這是我想分享,還是被迫分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蔡鎤銘專欄】川普的致命誤判:美中貿易戰讓美國陷入自傷局面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當川普(Donald Trump)在2025年重返白宮後,再度啟動新一輪對中國的貿易施壓,被外界形容為「貿易戰2.0」。他宣稱這將「重振美國製造、削弱中國崛起」,但現實卻顯示,美國經濟正在承受愈來愈沉重的代價。從通膨壓力、企業外移、消費者成本上升,到盟友信任流失,川普的貿易政策正在演變成美國自傷的戰略誤判。 根據美國商務部2025年9月公布的數據,美中雙邊貿易額雖較2022年的高峰下降近18%,但美國對中貿易逆差依然高達2790億美元。這顯示關稅壁壘並未改變結構性依賴,反而使通膨與生產鏈成本更為惡化。川普以「強硬」為名的貿易戰,正讓美國經濟陷入持續的內部消耗。 關稅報復的惡性循環 川普上任後立即恢復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高額關稅。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2025年報告,平均稅率重新上升至約21%,為美國半世紀以來最高水準。他同時威脅對中國汽車與綠能產品課徵額外關稅,導致市場緊張與供應鏈重新洗牌。 然而,美國企業並未因此受益。由於多數製造業依賴中國原材料與零組件,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M)在2025年8月公布的調查顯示,約62%的美國中小企業表示關稅提高了營運成本,47%計畫縮減雇用。結果是,美國通膨率在2025年第三季重新升至4.3%,遠高於聯準會2%的長期目標,也抵消了部分經濟復甦成果。 中國大陸方面則採取有節制的反制措施。北京未重啟全面貿易戰,而是針對美國農產品與晶片出口設限,並透過「中歐替代市場」分散風險。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至2025年間,中歐雙邊貿易成長11.5%,顯示大陸迅速填補美方市場空缺。美國的報復性政策,反而讓自身出口商喪失競爭力。 產業鏈重組的代價:外移、通膨與效率損失 川普政府宣稱關稅可促使美國製造業回流,但實際效果有限。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25年統計,美國製造業新增就業僅約9.8萬人,遠低於川普所承諾的50萬人。更現實的是,大部分產能並非回流美國,而是轉移至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低成本國家。 以電子產業為例,蘋果、戴爾與惠普等企業在2024年後加速將組裝基地外移至印度南部與越南北寧省。根據路透社2025年5月的報導,中國製造比重雖下降8%,但美國國內製造比重僅上升2%。這顯示「去中國化」並未變成「再美國化」,反而成了「區域外包」。 此外,供應鏈的分散增加了成本。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估算,全球製造商在2024年至2025年間因美中關稅摩擦而新增的物流與關稅成本,每年約達1200億美元。這些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使消費品價格普遍上漲,形成惡性通膨。美國民眾在食品、家電與汽車等日常消費上感受到更強烈的價格壓力,導致實質購買力下降。 綠能與科技戰:自我封鎖的戰略錯誤 川普政府的另一大政策焦點是限制中國綠能與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特別是電動車與太陽能板。2025年3月,美國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懲罰性關稅,並進一步限制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等企業在美投資。 但美國國內產能難以填補缺口。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美國2024年電動車銷售中有47%零件來自中國供應鏈。關稅實施後,特斯拉與通用汽車被迫上調售價,導致2025年上半年美國電動車銷量下滑18%。太陽能產業也出現同樣困境,國內模組產能不足使再生能源轉型延宕。 相對地,大陸企業迅速將過剩產能轉向歐洲、拉美與中東市場。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5年報告,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比上一年增加42%,全球市占率突破66%。美國的封鎖策略不僅無法削弱大陸企業,反而使美國在新能源競爭中落後,喪失全球市場主導權。 地緣經濟與盟友信任的流失 川普的「美國優先」策略不只影響美中,也衝擊盟友關係。2025年初,美國對歐盟鋼鋁再度課稅,引發歐洲強烈反彈;同時要求日本與韓國配合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卻未提供相應補貼,使亞洲盟友陷入兩難。 根據德國IFO研究所調查,近六成歐洲企業認為美國已非穩定貿易夥伴。更具象徵性的是,東盟與中國在2025年8月正式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數位貿易章節,美國則被排除在外。這顯示川普重啟貿易壁壘的同時,也削弱了美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美國內部政治也面臨反彈。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10月調查,54%的美國民眾認為貿易戰對生活成本造成負面影響,支持繼續加徵關稅者僅剩31%。在此情勢下,川普政府的貿易戰更像是一場「政治秀」,而非可持續的戰略。 結語:從經濟強硬到戰略孤立 川普的貿易戰原意在削弱中國大陸,卻最終讓美國陷入通膨、產業外移與盟友疏離的多重困境。美國經濟雖仍具韌性,但其全球供應鏈與技術創新體系正在被政策誤判削弱。大陸則透過市場多元化與科技升級化解衝擊,展現更高的戰略調適力。 當前的局勢顯示,美國若持續以關稅與制裁作為經濟主軸,最終將在國際分工中被邊緣化。川普的「致命誤判」,不是低估中國的反應,而是高估了美國獨自改寫全球經濟秩序的能力。貿易戰或許能贏得政治掌聲,但長期代價,終將由美國自身承擔。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李貴敏專欄】經濟學人警告台灣病:數字耀眼 生活卻讓人喘不過氣

李貴敏/現任律師 當國際媒體的目光,以「晶片王國」的金色光暈籠罩台灣時,彷彿置身一場宏大的經濟幻術。檯面上的GDP數字雖然超韓趕日,經濟成長率也持續大幅成長;但權威的《經濟學人》雜誌卻直指台灣正承受一種名為「台灣病」的結構性失衡,還表示四大症狀清晰而殘酷。也就是:新台幣長期偏弱;經濟成長果實未能公平分配,導致薪資多年停滯;市場流動性氾濫,催生的房價高到全球罕見;以及巨額貿易順差在金融體系內部累積系統性風險。其實,這些都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每個家庭購物時的猶豫、每一位上班族月底看著存摺的無奈、每一個年輕人談到未來時的長長嘆息。事實證明,經濟數據再亮眼,也無法掩蓋生活體感的沉重。或許這就是《經濟學人》要提醒的真正重點。 新台幣長期偏弱,成了這場結構失衡的起點。《經濟學人》認為,巨額順差、龐大外匯存底與資本項目不夠開放,讓新台幣長期呈現低估狀態,使出口看似更具競爭力,但也讓整體經濟的負擔落在家庭與勞工身上。雖然《經濟學人》援引大麥克指數,直言台幣在全球被極度低估,但我們也聽見了央行緊急而堅決的反駁,他們強調匯率受多重因素影響,單憑一個大麥克的價格來論斷匯價並不科學,甚至搬出iPhone指數來證明台幣可能實為高估。這場辯論很可能還會繼續,但台幣是否被低估,說到底並不是最攸關人民生活的部分。真正讓人肝腸寸斷的,是其餘三項失衡,它們如同頑固的腫瘤,真實而疼痛地橫亙在每一個家庭的面前。 首先是薪資的停滯。《經濟學人》揭示的數據如同鐵證,狠狠敲碎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幻想:自1998年以來,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早已翻倍,但在多數已開發國家薪資同步攀升之際,我們的勞工報酬卻遠遠落後。更荒謬的是,衡量工人貢獻與所得的「單位勞動成本」竟在同期間下滑了四分之一,也就是勞工分到的相對報酬反而變少。很多人每天早起晚歸,付出所有力氣,卻發現薪水的成長永遠追不上物價的腳步。每年公告的基本工資調漲,總是被視為「重大利多」,但有多少人因此而漲工資?反而是食品、房租的漲幅比基本工資漲得更兇。當努力不再換來應有的生活品質,當辛苦成了一種常態,人們自然會懷疑經濟成長究竟落到誰的口袋裡。 比低薪更讓人絕望的,是對「家」的渴望被無情扼殺。從 1998 年到現在,房價上漲四倍,台北房價所得比衝到 16 倍,遠遠超過許多國際城市。這代表什麼?代表年輕人想買房不是難,而是幾乎不可能。也代表一個家庭的未來,往往不是由能力決定,而是看出生背景。有人因此推遲結婚,有人不敢生孩子,有人乾脆放棄購屋,把人生寄託在租屋市場裡的小小空間。居住原本是最基本的保障,在台灣卻成了壓在心頭的巨石。房市政策說了許多年,但房價依然扶搖直上,就像是一場永遠追不上的賽跑。 更不容忽視的是,這場「台灣病」還在金融體系深處埋下了系統性的風險。台灣的外匯存底和順差看似代表國力強盛,但其中大量資金透過壽險業投向海外,使台灣形成新台幣負債搭配美元資產的脆弱結構。一旦國際局勢急轉,匯率向不利方向劇烈波動,壽險業的資產負債表將面臨毀滅性的衝擊。這威脅的不僅是金融數字,而是數百萬台灣家庭賴以安身立命的保單儲蓄。這些風險未必天天浮上檯面,卻像懸在半空中的巨石,讓整個體系隱約多了一份不安定。 凡此種種,都是台灣人民每天感受的現實。即便不去指責誰做得好或不好,人們心裡自然會生出一種疑問:為什麼這些問題拖了這麼久,卻始終沒有改善的跡象?難道台灣的經濟,只能靠股市的指數創新高來證明繁榮,而不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好? 也因此,一棟棟高聳的住宅,不再是遮風避雨的所在,而是體制失衡所產生的巨大負債。它吸乾了青年世代的夢想,壓垮了中年家庭的脊樑,讓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階梯徹底崩塌。高房價與低薪,已然成為壓在台灣人身上最沉重、最真實的兩座大山,讓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國家所謂的「經濟成就」,究竟成就了誰?又是為了誰的繁榮而存在?姑且不論新台幣該升值或是該貶,但也祗有在實質薪資所得提高和房價不再瘋狂飆漲,被壓抑已久的集體焦慮才能得到釋放,人民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否則,這場延宕已久的惡疾,終將讓這座島嶼在國際的讚譽聲中,成為失落的家園,徒留下一代人無盡的嘆息與悲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蔡鎤銘專欄】太平洋陷阱:美國準備用狹窄航道扼殺中國海權夢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太平洋,長久以來是全球權力最隱秘也最關鍵的舞台。美國的航空母艦與潛艦在這片海域巡弋近八十年,如今卻面臨中國大陸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南海向外延伸的藍水海軍力量,正在測試美國的海上防線,也迫使華府重新思考太平洋的防衛邏輯。 在全球海權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本文根據凱倫·勒瑪(Karen LeMaire)、大衛·拉格(David Lague)與麗莎·瑪麗·大衛(Lisa Marie David)於 10 月 31 日在路透社的特別報導,解析美國軍方如何把目光聚焦於一條位於南太平洋、看似不起眼的狹窄航道,將其視為扼殺中國龐大造艦計畫與海軍擴張的戰略樞紐。 這條航道不僅關乎軍事封鎖與地緣控制,更可能成為 21 世紀海權重組的臨界點。美中之間的海上競逐,正在從航母與導彈的表層對抗,轉向後勤、能源與補給鏈的深層戰爭,揭示出太平洋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 地理格局與戰略要衝 位於台灣南方與菲律賓呂宋島北端之間的巴士海峽,是中國大陸海軍由南海進入西太平洋的必經之路。報導指出,該海域周邊的巴塔內斯群島(Batanes)距台灣僅約90英里,地勢複雜且水流湍急,但正因如此,成為控制區域海權的天然喉嚨要道(chokepoint)。 此海峽亦屬於「第一島鏈」的一環。這條由日本列島、台灣、菲律賓至婆羅洲的防線,被美國與盟友視為封鎖大陸海軍進入外洋的重要屏障。美方認為,只要掌控這些島鏈節點,就能在戰時切斷大陸海軍的出海路徑。 對中國大陸而言,突破巴士海峽不僅是戰略投射問題,更關乎能否成為真正的遠洋海軍。若受困於島鏈之內,其海上力量再龐大,也難以對西太平洋形成實質影響。反之,對菲律賓與美國而言,該海峽與群島則構成一道可防禦台海及南海的重要前線。 美菲聯手的防禦網 美國與菲律賓在該區的軍事合作顯示,雙方已將北呂宋島及巴塔內斯群島視為共同防禦的核心地帶。報導提及,美軍近年頻繁在當地展開聯合軍演,並於 2025 年成功將「NMESIS」地基反艦導彈系統空運至巴塔島進行實彈演習。這一舉動象徵,美方已具備在短時間內封鎖航道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美菲軍事合作已逐步制度化。雙方計畫於 2026 年進行超過 500 場聯合行動,涵蓋空中偵察、海上防禦、島嶼防衛及後勤支援等多項任務。美方更獲得進入菲律賓新增四個軍事基地的權利,其中三個位於北呂宋島,與巴士海峽距離極近。 這樣的部署不僅提升了防衛層級,也讓該區成為美軍可迅速介入台海衝突的前進據點。若戰事升高,巴塔內斯群島將是監控中國大陸艦隊行動與封鎖航道的理想位置。對美方而言,這不只是防禦措施,而是戰略主動權的象徵。 中國海軍的突破與挑戰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正積極強化其海軍力量,尤其是在航母與潛艦方面。報導指出,2025 年 6 月,中國航母「山東號」戰鬥群通過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並於日本以南海域展開長時間演訓。這顯示大陸海軍正努力熟悉外洋作戰環境,並測試遠離本土後的後勤與指揮能力。 然而,這種擴張亦暴露出戰略脆弱點。若發生衝突,巴士海峽的封鎖將使中國艦隊難以補給與調度。美菲所部署的反艦飛彈與監測系統,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海上拒止區」,大幅削弱其遠洋投射能力。 此外,中國大陸也在外交上面臨壓力。對於美菲在該區的軍事部署,北京方面多次表達不滿,警告其「挑釁行為將導致嚴重後果」。然而這些警告並未改變菲律賓的態度,反而促使菲方加快與美國的軍事整合,凸顯區域對大陸軍事擴張的警惕心理。 戰略意圖與地緣政治計算 美國的核心戰略是「限制而非對抗」。藉由島鏈布局與多國合作,美方試圖在不引發全面衝突的情況下,限制大陸海軍的行動空間。巴士海峽正是這一策略的支點,能在必要時封鎖中國大陸南海艦隊進入太平洋的通路。 對中國大陸而言,突破第一島鏈意味著進入真正的「藍水時代」。這不僅關乎海軍榮耀,更關乎能源航線、貿易通道與戰略自主。中國大陸長期依賴馬六甲海峽等易受封鎖的路線,其對外貿易與能源供應高度集中,一旦巴士海峽亦遭控制,戰略安全將進一步受限。 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雙方在該區的行動難以緩和。美方強調防衛與威懾,而大陸則視之為遏制與挑釁。報導指出,雙方軍機與艦艇在海峽周邊的遭遇頻率已明顯上升,擦槍走火的風險亦在升高。 未來風險與區域影響 隨著美菲合作深化,北菲群島的軍事化已成事實。報導顯示,當地居民對此態度分歧,有人視之為保障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有人擔心成為戰爭前線。巴塔內斯地區政府甚至開始進行戰時疏散與物資儲備計畫,顯示社會層面已受到軍事局勢牽動。 對整個亞太而言,巴士海峽的緊張局勢可能成為連鎖反應的引信。日本與澳洲已在該地區強化情報共享與聯合偵察;同時,南海局勢的變化也可能使越南、印尼等國重新調整立場。倘若中國大陸採取更具攻勢的海上行動,美方及其盟友勢必進一步強化軍事存在。 此外,該地的戰略競爭還可能擴散至經濟與科技層面。例如衛星監控、無人偵察系統與量子通訊的部署,都可能被視為新一輪軍事博弈的延伸。此種全面競爭結構,預示著太平洋已不再是和平的藍色海洋,而是一場無形戰爭的舞台。 結語 巴士海峽的地理位置賦予它超越自然界限的戰略價值。對美國而言,它是封鎖中國大陸海權的關鍵門戶;對中國大陸而言,它是通往外洋、擺脫被圍堵困境的唯一出口。雙方在此角力,不僅象徵兩國軍力的對峙,更是全球秩序重塑的縮影。 未來的亞太安全格局,將在這條僅百餘公里寬的航道上浮現答案。若美菲成功建立穩固防線,將長期牽制大陸海軍的行動自由;若中國大陸能突破封鎖,則意味著其海上實力正式進入與美國抗衡的新階段。這條狹窄的海峽,或許正是決定 21 世紀太平洋力量平衡的關鍵一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十六:扮演關公的敬畏與禁忌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在民間信仰中,關公的地位至高無上,成為戲班中最尊貴的角色。無論是台前幕後,還是觀眾席上,人們對關公懷有深深的敬畏,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禮數與禁忌。這些規矩不僅是對神聖角色的尊敬,也是對演員自身的保護據說,若不敬關公,便可能招來關公的懲罰。 齋戒與祭禮:演關公的前期準備 演出關公戲並非普通的表演,而是如同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傳統上,扮演關公的演員在登台前需提前三日進行齋戒沐浴,穿上乾淨的新內衣,以表潔淨虔誠。演出服飾如頭盔和鎧甲,需用柚子葉清掃淨化,同時在關公神像前上香,告知將扮演其神聖形象。 演出當日的祭禮更加講究。後台設案,燒香殺雞祭聖,並特別為關公臉上畫上金線俗稱「破臉」據說,這道金線若不畫,演出便可能出現意外。從化妝開始,飾演關公的演員需全程保持肅靜,避免多言多行,直至卸妝為止。其所用的道具,尤其是青龍偃月刀,更被視為關公的化身,禁止隨意觸碰。 關公的特殊稱謂:敬語中的深意 扮演關公的演員從不直呼關公之名,而是自稱「關某」。其他人則以「關公」或「夫子」、「君侯」、「將軍」、「大帝」等代稱,這些敬稱不僅表達了對角色的崇敬,也避免了因隨意呼喚而冒犯神明的禁忌。 皇家敬仰:從皇帝到太后,誰也不敢怠慢 清朝宮廷內,關公戲更是備受尊崇。據記載,每當關公登台,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妃子,都需起身離座幾步,以示對關公的敬仰。慈禧太后甚至會特意站立片刻,再回座觀戲,這種禮節充分顯示出皇家對關公的尊敬。 在民間,這種尊敬更為極致。茶館內,原本嗑著瓜子的觀眾在關公登台那一刻,紛紛跪下,雙手合十,默念關帝爺的神威法語。這不僅是一場戲,更像是一場神靈降臨的儀式。 禁與不禁:清廷對關公戲的矛盾心態 關公戲不僅具有娛樂價值,還承載著驅邪、教化的功能。然而,正因關公戲的神聖性,有時被認為過於莊嚴,甚至可能威脅清廷的權威。雍正年間,皇帝曾以「尊崇聖賢」為由,頒布禁令禁止關公戲,但是,他的兒子乾隆帝身為戲迷,卻命人在宮廷恢復演出,成為變相開禁的舉措。 無論是禁還是演,其背後皆是對關公的崇敬之情。這些禁忌與規範,使關公戲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成為一種融合信仰與文化的儀式。 舞台上的禁忌:敬畏與細節 除了上述祭禮,演關公戲的禁忌還包含眾多細節:包括, 禁止吸煙及鴉片:演關公的演員需保持身心潔淨,以示對神聖角色的尊敬。 焚香叩拜:開演前,後台必須焚香禱告,並在兩張黃裱紙上,正面寫著「協天大帝」字樣,背面寫下「金木水火土」五個字,一張藏於胸前將軍服內,一張藏於頭盔內,象徵神靈護佑。 禁忌繩索:後台掛晾衣物的繩子必須全部取下,避免犯下「絆馬索」的禁忌這暗指關公在麥城被擒的歷史事件。 關公戲的文化意義 關公戲不僅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場神聖的文化儀式。它不僅傳遞了忠義精神,也承載了驅邪鎮煞與教化世人的功能。對關公的敬畏與禁忌,早已融入舞台與民間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傳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蔡鎤銘專欄】行政規畫下的海洋布局:從自然保護區看大陸釣魚台戰略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9月,中國大陸在南海黃岩島設立自然保護區,引發外界對其海洋政策下一步走向的關注。此舉被視為不僅具有環境治理意涵,也與大陸的國家海洋行政體系改革密切相關。由於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同樣位於大陸主張的「管轄海域」範圍內,相關行政動向自然成為各界觀察焦點。 若從國內行政運作與制度演進的角度分析,大陸的海洋治理正朝向以「國土空間規畫」為核心的整體化體系發展。這種制度安排強調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並以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科研活動等為政策手段。釣魚台是否會被納入類似黃岩島的「自然保護區」架構,已成為評估大陸海洋政策未來方向的重要觀察點。 海洋行政體系的制度重組 理解大陸的海洋行動,首先需掌握其行政體系的變遷。2018年的中央機構改革是關鍵轉折點。原本負責海洋業務的國家海洋局被撤銷,其職能由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分別承接。其中,自然資源部負責統籌陸地與海洋的空間利用,並推動「國土空間規畫」的整合設計。 同時,執法層面的主力中國海警,也在2018年劃歸人民武裝警察體系,納入中央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之下。雖屬準軍事單位,但其仍肩負海洋行政執行與監督職責,包括漁業管理、海洋資源保護與生態執法等。這種兼具軍事與行政雙重屬性的設計,使得海警在執行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也反映大陸在制度上追求「統一指揮、分層管理」的原則。 從「功能區劃」到「國土空間規畫」 大陸的海洋管理始於1980年代末的「海洋功能區劃」,該制度將近海海域依用途劃分為不同功能區,以規範開發與保護活動。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生效後,相關區劃具有法律效力,為後續的海洋行政奠定基礎。 進入2010年代後,第三期「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度)擴大至涵蓋幾乎所有主張海域,並與「海島保護規畫」並行實施。後者依據2010年制定的《海島保護法》,以明確各島嶼用途與保護原則為目標。這些制度使得大陸在行政層面具備全面管理海洋與島礁的框架。 不過,2020年代以降,大陸轉向更高層級的「國土空間規畫」體系,試圖整合陸、海、空及海底空間的用途管理。根據官方說明,2021至2025年為制度基礎建設期,2026年起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自然資源部於2025年5月宣布,全國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畫審批已基本完成,顯示此體系已進入準備就緒的階段。 制度化管理的擴展邏輯 從已公布的《國土空間調查、規畫、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2023年版)可見,大陸在用海分類中新增「科研教育用海」、「海洋保護修復用海」及「水中文化遺產保護用海」等項目。這些分類反映了治理理念由單純的經濟開發轉向兼顧環境與科研活動,並為今後的海洋行政提供政策依據。 以黃岩島為例,大陸將部分區域劃為自然保護區,強調生態修復與漁業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此舉顯示,在新制度下,「保護」已被納入行政實施的重要面向。若依此邏輯推演,釣魚台及周邊海域未來被納入「生態保護」或「科研用途」範疇,將屬體制內自然延伸的可能發展。 這樣的行政布局有助於形成可持續的管理機制,使大陸能在各類用途之間保持政策連續性,也顯示其海洋治理已進入制度化階段。 科技與海洋治理的結合 海洋行政的推進與技術能力密不可分。自第12次五年規畫以來,大陸陸續完成「北斗」衛星系統建設,並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網,包括浮標、海底感測器及無人潛航器等。第14次五年規畫更提出「軍民融合」的科技發展方針,使相關裝備兼具科研、環境監測與能源開發等多重功能。 2025年2月,自然資源部與多個部門共同發布《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發展潮汐、波浪與小型核能發電裝置,以支援遠海平台與島礁設施的能源需求。這些裝置的普及,將使大陸具備在偏遠海域長期運作的技術條件。 例如福建省2024年啟用的「閩投秀嶼1號」半潛式養殖平台,集養殖、旅遊、教育與觀測功能於一身,展示了「多用途、可移動」的海上治理理念。若此類技術被運用於東海或其他海域,將進一步豐富行政規畫的執行工具。 釣魚台海域的政策推演 釣魚台自2012年被納入大陸宣布的領海基線後,已具備行政納入的法理基礎。從制度邏輯推估,隨著「國土空間規畫」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大陸可能會對該區域提出新一輪用途設置,包括科研調查、環境監測或保護性管理等。 若以黃岩島經驗為參照,大陸或將採取「分區管理」模式,部分區域設定為生態保護區,其餘區域保留科研與監測活動。這類措施的主要特徵在於行政合法化與政策連貫性,而非直接的地緣政治對抗。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曾出現中國海警直升機進入釣魚台上空的事件,顯示其對海空域的監測能力已具操作基礎。考慮到「國土空間規畫」涵蓋陸地、海面、水下及上空,大陸未來在該區的行政活動,可能不僅限於海面管理,也包括海底觀測與空中監測等多層次行動。 區域影響與政策觀察 從學術觀點觀察,大陸的海洋治理呈現兩個明顯特徵:一是制度導向,二是技術支撐。其政策目標在於以規畫化手段強化行政能力,並以科技提升海洋監管的精準度。這樣的發展對區域海洋秩序將產生長期影響,特別是在漁業管理、環境保護及科研合作等層面。 對日本而言,若釣魚台被納入大陸的生態或科研規畫範疇,將增加雙方在海洋管理領域的互動與協調壓力。未來的重點,應放在如何透過國際法與多邊合作,確保環境治理與主權主張之間維持穩定平衡。 同時,其他周邊國家亦可藉此觀察大陸在海洋治理上的制度推進路徑,評估其對區域海洋公共政策的潛在影響。無論結果如何,行政制度的成熟化意味著東亞海洋議題將更加制度化與技術化,這對區域治理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深化對話的契機。 中國大陸的海洋政策正由傳統的開發導向,逐步轉向以生態保護與空間治理為核心的制度化模式。「國土空間規畫」的推行,使陸海整合治理成為行政現實,而「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則可能成為具體的政策表現形式。 釣魚台未來是否被納入此體系,仍取決於國內政策節奏與區域外交環境。然而,從行政邏輯觀之,這樣的發展屬於大陸治理體系自然延伸的結果,並非突發性的政治行動。對區域國家而言,理解這一行政演化的邏輯,將有助於更理性地評估海洋秩序的變化,並為未來的合作與對話建立制度化的基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陳碧涵專欄】美 是看不見的細膩與連結;看得見的歡笑和陪伴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秘書長張維庭。 玩具是跨越年齡與語言的魔法,能讓年長者找回童心,讓人與人得以重新連結。當玩具車駛入偏鄉的長者中心、當陀螺在掌心中旋轉、當布袋戲偶被重新擎起,那些被生活壓抑的笑聲與回憶,就此被喚醒了!長者阿公阿嬤們眼睛一亮,開懷大笑的時刻,對張維庭來說,那便是最美的畫面。 會加入「玩具圖書館」協會,是源自於張維庭對「陪伴」的深刻認識。大學時期主修物理的他,因為喜歡狗,曾帶著狗兒當「狗醫生」到安養機構陪伴長者與身心障礙朋友,那是一種愛屋及烏的溫暖陪伴。他深深體會陪伴不必靠言語,只要有「適當」的真誠與關懷的媒介,就能觸動人心,安慰彼此。後來,他接觸到玩具圖書館,發現玩具與狗兒一樣,都能成為愛的橋樑——更簡單又簡便、易普及、更能引發快樂。從此,他在玩具堆裏找到人生方向,在服務的路上找到了真我的「社會實驗室」。 二十多年來,「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從小小的回收站,發展成爲擁有60多位工作人員、5000名志工的組織,每年回收高達88公噸玩具,再生逾十萬件送到全台各角落需要的地方。從分類、清潔、修復到再分配,打造出全球獨步的玩具再生系統。玩具依照不同的功能與材質,分為:給長者的「懷舊」系列、給嬰幼兒的「木質」玩具、給身心障礙孩子的「觸覺探索」玩具。每一件玩具都被珍惜對待,因為它們承載的也許是主人的童年記憶,也許更是一段深刻的生命故事。張維庭記得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孩子來捐玩具,那些「小家具與人偶」是她早逝的孩子最愛的玩具物件,她們一家人將玩具整理乾淨,帶著滿懷心意前來贈予,只為讓孩子心愛的玩具能再陪伴新的小主人成長。那一刻,玩具成了愛的延續,也有了最溫柔的告別。 玩,不是小孩的專利,而是讓生命能重新柔軟的方式。當我們願意重新用好奇、充滿玩心的眼光看世界,願意珍惜與分享,真稚和童心便能帶領我們重新與生活共舞。「一沙一世界,一笑一溫度,讓我們都成為會玩的大人。」那份單純的快樂,正是最深的美感和力量。

【蔡鎤銘專欄】當威懾失靈 美中如何終結戰爭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中美競逐日益激烈、亞太安全局勢緊繃的當下,台海已成為全球最危險的潛在引爆點之一。隨著中國大陸持續強化軍力、推進海空優勢與政治影響力,美國與盟友的嚇阻戰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華府與北京之間的軍事互信急遽下滑,戰略誤判的風險不斷升高,「台灣戰爭」如何爆發與終結,成為國際戰略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講師扎克‧庫珀(Zack Cooper)於2025年11月6日發表在《Foreign Affairs》上的文章〈台灣戰爭如何結束:如果威懾失敗,美國能挫敗中國嗎?〉的文章,綜合整理並延伸其主要觀點,探討在嚇阻失效後,台海戰爭可能的終結路徑、美國及其盟友的應對選項,以及台灣在這場潛在衝突中可能面臨的抉擇。 美中戰略平衡的崩塌 長期以來,美國試圖透過「戰略模糊」維持台海和平,一方面提供台灣防衛支持,一方面避免明確挑釁北京。然而,這套模式正逐漸喪失效力。中國大陸解放軍已能在短時間內封鎖或癱瘓台灣的主要港口與通訊設施,使美軍難以在戰爭初期介入。 美國雖不斷強化印太聯盟與軍事部署,但在地理距離、後勤運輸與政治共識上都存在明顯限制。華府的戰略焦慮在於:若中國大陸決意採取武力行動,美國是否有足夠意志與能力阻止戰爭失控。這種不確定性使威懾力量出現裂縫,也讓北京相信時間可能站在自己這邊。 當嚇阻失靈的那一刻到來,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軍事互動將迅速進入「衝突與控制」並存的局面。戰爭初期的行動不僅關乎軍事勝敗,更關乎雙方政治決心的較量。 戰爭初期的美中算計 如果台海衝突爆發,戰爭初期的目標將不在於全面佔領,而是塑造政治現實。中國大陸可能以快速斷電、網攻、導彈封鎖與奪取離島等方式,試圖讓台灣陷入癱瘓,並迫使美國面臨「介入或退讓」的艱難抉擇。 對華府而言,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動員盟友、維持後勤線與資訊優勢,是能否避免被動的關鍵。若日本、澳洲與菲律賓不願立即參戰,美國在區域的行動將大受掣肘。此時「戰爭節奏」的主導權將落入北京之手。 然而,中國大陸也面臨高風險。若其初期攻勢未能迅速達成政治目標,台灣的抵抗與美軍的介入可能使戰事拖長。隨著傷亡上升與經濟受創,國際制裁將重創北京的戰略資源。這場衝突很可能演變為一場「誰能撐得更久」的消耗戰。 代理戰爭與全球風險的擴散 台海戰爭不僅是地區衝突,更可能引發全球戰略震盪。美國若選擇避免與中國大陸直接交戰,將傾向採取「代理支援」模式,提供台灣大量武器、情報與後勤協助,類似於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但台灣的地理孤立與補給困難,使這種模式難以長期維持。 此外,戰爭將迫使美國重新配置全球軍力,削弱其在歐洲與中東的存在,並推高能源與物價,造成通膨壓力。若全球供應鏈因台海封鎖而中斷,電子與科技產業將陷入全面混亂。華府將面臨國內政治與國際承擔的雙重壓力。 對大陸而言,即使軍事上占優,也難逃經濟與外交代價。亞洲鄰國可能因恐懼而加速軍備,東協與印度將重新審視與北京的關係。戰爭一旦拉長,北京的「戰略勝利」將逐漸轉化為「戰略孤立」。 結束戰爭的可能路徑 庫珀指出,台海戰爭若爆發,最可能的終結並非「全面勝利」,而是「不穩定的停火」。當雙方在軍事與經濟上皆難以承受時,國際調停與政治談判將成為唯一出口。這可能出現幾種情境: 其一,雙方在外部壓力下同意停火,以現狀為基礎建立「準分裂」局面。其二,美國透過秘密談判接受有限讓步,換取北京停止進攻。其三,若戰爭造成嚴重人道危機與經濟崩潰,聯合國或中立國介入,形成國際監管的過渡安排。 然而,任何停火協議都不意味著和平。戰爭後的台灣可能面臨國際承認減弱、經濟重建困難及社會分裂;大陸則需承受長期制裁與外交孤立。真正的結束,取決於雙方是否能在戰後建立新的安全架構,防止戰火重燃。 結語 台海的危機從來不只是軍事問題,而是一場政治、認同與國際秩序的多重博弈。當威懾失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全身而退。美國若高估自身干預能力,將陷入戰略泥淖;中國大陸若低估國際反彈,則可能失去數十年累積的全球地位。 最終,戰爭的終結方式將顯示各方的理性邊界。唯有在嚇阻與對話之間找到平衡,讓台海維持「不完美的和平」,人類才可能避免陷入一場沒有贏家的災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 蔡鎤銘專欄】美國「先買後付」的雙面人生:從BNPL到軍售誠信的反諷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人擅長消費,也擅長延後付款。「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不只是金融創新,更是美國生活的日常哲學。從信用卡到房貸,從分期手機到線上購物,延遲支付的文化早已滲透每一個家庭。而據政治學者布雷默(Ian Bremmer)11月5日在《GZERO Media》的評論指出,這套慣性邏輯如今正從消費領域擴散到國際政治,形成一種顯而易見的矛盾。 當美國在國內鼓勵「先享受、後付款」,在對外軍售上卻採取「先付錢、慢交貨」,這不僅是一場金融與軍工的對比,更是一場價值與信用的反諷。 延後付款的國民信仰 美國長期以信貸推動經濟。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25年8月的統計,美國家庭債務在今年第二季已攀升至18.39兆美元,較前一季增加1850億美元,再度刷新歷史高點。從表面看,這是繁榮的象徵;實際上,卻意味著美國家庭幾乎以債務支撐日常生活。 BNPL的崛起更將這種「以未來換現在」的邏輯發揮到極致。金融科技公司與零售平台讓消費者只需幾次點擊,就能分期取得商品。許多用戶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同時背負多筆分期債務。監管機構警告,這些交易的違約紀錄往往未被完整納入信用評等,導致整體債務風險被低估。 然而,這樣的體制仍在被鼓勵。因為在美國,債務並非恥辱,而是一種「信任貨幣」:市場相信你明天有能力還錢,政府相信國債仍有人買單。整個國家以信貸維繫繁榮,形成一種「延後支付的國民信仰」。 軍售的另一面:先付後交的現實 與國內「先買後付」的寬鬆不同,美國在軍售上卻採取相反模式。近來媒體揭露台灣在多項對美軍購案中,雖已支付或核定款項,美方卻遲遲未交貨,形成明顯的反差。 根據喬治梅森大學安全研究中心於2025年3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台灣目前尚未交貨的對美軍售訂單金額約為215億美元。這項數據顯示,美方在對外軍售上存在顯著延遲,而台灣雖已完成大部分款項支付,卻遲遲未能收到相應裝備。 路透進一步指出,原訂2026年前交付的66架F-16V戰機,由於產線調整與供應鏈瓶頸,恐延後數年。這些延遲使外界質疑,美國是否在「先收訂金、後看情勢」的基礎上運作軍售,讓盟友淪為被動等待者。 在消費市場,美國企業以BNPL滿足顧客的「立即擁有」欲望;但在軍售市場,美國卻讓買家承受「延後交付」的焦慮。這種對內與對外態度的差異,正好折射出美式交易邏輯的雙面性。 信任的天秤:誰欠誰的信用 從信用的角度看,美國的雙重標準再明顯不過。在BNPL模式中,商家願意信任消費者的未來付款能力;而在軍售中,美國卻要求買家先付錢,以保障自身風險。兩者的角色一正一反,卻都建立在「時間差」之上。 美國企業對國內消費者寬容,因為違約的代價可由利息、罰金與催收吸收;但對外軍售,美方堅持付款先行,因為那攸關國家利益與政治風險。結果就是,美國在國內成為「寬鬆的債主」,在國際上則是「嚴苛的收款人」。 這樣的信任不對稱也反映出權力關係。當美國要求他國先付再等,實際上是利用其軍工壟斷地位換取外交籌碼。盟友不敢催貨,只能默默等待;而美方則以制度與安全為由,維持「延遲即正當」的話術。這樣的交易邏輯,既有金融意味,也有政治意圖。 軍工體制的延遲與藉口 當然,延遲交貨不全是惡意所致。美國軍工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雷神(Raytheon)確實面臨人力不足、零件短缺、物價上漲等問題。但這些理由並不能掩飾制度上的傾斜:美方始終掌握主導權,買方只能被動承受。 以台灣為例,雖然部分飛彈系統已開始交付,但主力裝備如戰機與戰車仍遙遙無期。官方雖解釋為「排程調整」,但實際上反映出美國軍售的政治優先序。當戰略焦點轉向歐洲或中東,亞洲盟友的訂單自然被延後。 若美國長期維持「收錢容易、交貨難」的體制,勢必影響其在盟友間的信任度。當承諾的武器無法按時到位,「安全保證」也將失去說服力。這正是信用政治的最大風險:一旦信用成為工具而非契約,信任就會變得廉價。 信用政治的鏡像 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建立在信用之上。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美債是世界金融的安全資產,美國企業的品牌代表可靠與誠信。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他人相信美國會履行承諾。 如今,無論是國內債務高漲還是對外軍售延遲,這種信任都出現裂痕。當美國一方面宣揚市場信任,另一方面卻在具體交易中失去誠信,其「信用帝國」的基礎將難以持續。 BNPL的盛行象徵著一種延後現實的文化;軍售的拖延則象徵一種延後責任的政治。兩者合在一起,構成了美式信用的兩面鏡:一面是以債養消費的幻象,一面是以承諾換時間的外交。 從BNPL的消費熱潮到台灣軍售的延遲,美國的「先買後付」文化展現了獨特的信用哲學:對自己有無限信任,對他人卻要求預付現金。這種反差不僅揭示經濟體系的矛盾,也揭開了外交交易的真相。 當一個國家習慣把未來抵押給現在,它也可能習慣讓別人為自己的未來先埋單。BNPL不僅是支付方式,更是一種時代隱喻。若美國繼續在信任與責任之間失衡,最終被追討帳單的,或許正是它自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