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專欄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4】撫今憶昔 難忘雞蛋與我的點點滴滴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五年級,家境尚稱優裕。我們一家住在長春路吉林路口、庭院深深的「日式豪宅」裡,那段時間,母親一直都養著雞。我幼小的心靈裡,百思不解,我們家環境不錯,幹嘛還要養雞?直到這些年,民進黨執政,沒事就猛鬧蛋荒雞荒,恍然大悟,半個多世紀前的台灣,民生經濟還在那要起飛、尚未起飛的階段,雞隻雞蛋供應不足,只能靠人們自力救濟了。 那時,很少人家不養雞。早上上學,從家門口走過松江路,再走到今天正在都更的六福客棧對面的長春國小,一路上,都能瞧見好多人家院子裡,都養著三、五隻的雞。回想起來,謝東閔還沒提倡「客廳即工廠」前,養雞應該家家戶戶的副業吧! 家家戶戶養雞的那些日子裡,每天清晨,天還未破曉,附近鄰居飼養的公雞便扯著喉嚨,此起彼落地啼叫起來了。我問父親,天還沒亮,雞怎麼這麼早啼叫?父親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三更是指夜裡十一點到一點,五更是三點到五點,古人用功讀書得讀到夜裡十一點以後就寢,清晨三點到五點,公雞啼叫了,就得起床梳洗做早課了! 每天早上,早餐前,母親都會到雞籠底下取出母雞剛剛產下的雞蛋,新鮮的雞蛋,帶著微微的溫度,蛋殼上常帶些血跡。早餐的雞蛋,不是荷包蛋,白煮蛋沾鹽巴,就是單面煎的「月亮蛋」,再不然就是將蛋打散,加點冰糖,用開水沖開,配上吐司果醬。 遇上我在學校要參加演講比賽的當天早上,媽媽會讓我吞下一顆新鮮的生雞蛋,保養喉嚨。好多年、好多年以後,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洛基」在台上演。其中有一幕,洛基清晨出門跑步鍛鍊前,一口氣吞下好幾顆生雞蛋,銀幕底下的我,不禁回想起小時候母親要我生吞雞蛋的情景。 住在長春路時,庭院甚寬,母親將雞養在後院的籠子裡,白天放他們出籠,覓食、運動帶戲耍,傍晚再將他們趕回籠裡安眠。照現在的標準,不知道這樣飼養的雞算不算得上是半土雞? 後院裡,除了雞舍外,母親還帶著我和弟妹,拿著切下的空心菜根和蔥鬚,栽種了一方空心菜和青蔥,也算是另類的家庭自然課。我們會在小小的菜園周圍,用竹條樹枝,圍起圍籬。不過,圍籬終究擋不住放養雞隻的奔襲,剛剛冒出芽的空心菜和青蔥,往往慘遭雞隻悉數剿滅。 記憶裡,後院栽種的空心菜和青蔥,似乎從未長成。但念在那些雞隻每日貢獻雞蛋數顆,惠我良多,不忍心苛責,更別說將它們宰來吃了!不過,天生我材必有用。母雞生蛋日久,雞齡漸長,雞蛋產量銳減,到頭來,還是得奉獻肉身的。 母親殺雞的身手,甚為俐落,一手抓起雞隻,一手揮刀,割斷雞的脖子,再將雞隻擱進滾燙的熱水裡,三下兩下,便將雞毛拔得乾乾淨淨。一旁的我們,帶著佩服的眼神問母親:「媽,妳是怎麼學會殺雞的?」母親說:「媽媽小時候, 外祖母走得早, 媽媽看鄰居殺雞,學著學著,就會了!」「會怕嗎?」「當然啦,剛開始,手也是會抖的呀。」 記不得那些雞是如何來到我們家的?是買已經養大的雞還?是買來雛雞自個兒養大的?小學六年級時,舉家搬遷到通化街的侷促的二層小洋樓,沒有後院,鋪了水泥的前院,不甚大,也不適合養雞。母親決定在二樓的陽台,繼續養雞,想著給五個孩子補充營養。 我們是秋天搬到通化街的,安頓好了之後,母親買來雛雞,擱在陽台的雞籠裡飼養。不多久,冬天來臨,寒風呼呼,我們將雛雞搬進屋內,還在雞籠上吊了一盞一百燭光的燈泡,幫雞隻保暖。不料,清晨醒來,赫然發現,前晚還瑟瑟發抖的小雞,竟然活活地被電燈烤死了! 開春後,母親動心起念,又買來一批雛雞,準備東山再起。不料,這回,小雞慘遭蚊蟲叮咬,來不及長大就夭折了!再次確認通化街環境不適合養雞後,母親放棄了養雞的念頭,從那時起,我們再也沒吃過微溫的新鮮雞蛋了! 在我青少年的記憶裡,雞蛋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家裡頭有米沒菜時,蛋炒飯是最佳選擇。醬油炒飯,再加上一顆荷包蛋,也不錯。再不然,豬油拌熱飯淋上蛋汁,也能讓我們幾個孩子大快朵頤。遇到爸媽手頭寬裕些,紅燒肉裡鹵上好幾顆滷蛋,那就更棒了。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長身體,活動量大,容易餓。父親和母親會用麵粉和水,打顆蛋,加點糖,小火油煎,攤成一張張的蛋餅,就成了咱家自製的下午茶點心。有時候,父親也會將饅頭切片,沾上蛋汁,用炒菜鍋,小火油煎或烘烤,再沾點白糖,也很受我們兄弟姊妹的歡迎。 從民國50幾年到我大學畢業,雞蛋的價格一直都很親民,是尋常百姓補充營養的最佳選擇。小學六年級,惡補正夯,每天要帶兩個便當到校。兩個便當裡,總有蛋的影子,荷包蛋、滷蛋、番茄炒蛋,甚至就是滿便當的蛋炒飯。 服兵役擔任三民主義巡迴教官,巡迴各營區講演,每逢自行在外覓食時,總喜歡叫上一盤蛋炒飯,配上一小碟燙空心菜和一碗魚丸湯,便是人間美味了。 孩子上小學後,幫他們準備便當。有一陣子,兩個孩子愛上了蛋包飯,為父的我,怕他們營養不夠,常常用上兩顆蛋攤煎成厚厚的蛋皮,包覆著蝦仁或是肉絲炒飯,再淋上鮮紅的番茄醬。每回幫孩子準備蛋包飯,就不由得想起家境困頓時,母親為我準備的蛋炒飯便當。 家裡環境最差的那段日子裡,母親絞盡腦汁用非常有限的菜錢,為全家準備三餐。廉價的雞蛋在母親的手裡,也能變出好些花樣。三、四顆雞蛋打散,兌上水,便能蒸出好大一碗蒸蛋,起鍋前淋上麻油、醬油和蔥花,鮮美極了。直到今天,只要是吃日本料理,必點蒸蛋。滑嫩的蒸蛋,擱上一顆蛤蜊、一片魚、一粒小冬菇,分外鮮美,讓我百吃不厭。憶苦思甜,或許有著對艱困歲月的緬懷吧? 那天,聯合晚報的「退除役官兵」在南京東路的祥福樓聚餐。第一道菜居然是日式蒸蛋,江浙菜館提供日式蒸蛋,不知是在蛋荒時期,刻意滿足饕客對雞蛋的想念,還是炫耀餐廳不缺雞蛋? 讀政大時,王子麵正夯,指南路上的幾家小店,入夜後都提供開水泡王子麵,熱騰騰的泡麵,在碗裡打顆生雞蛋,或是請店家加一粒水煮蛋,就是豪華的宵夜了!印象無誤地話,石油危機還未來臨時,一顆雞蛋要價五毛。王子麵配雞蛋,比起一餐五塊錢的自助餐,還是很划算的。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我在金門料羅灣兩棲偵察營服預官役時,每天早上,廚房邊上,胖胖的伙食兵和老士官長,圍在大臉盆旁,兩手不停地剝著白煮蛋;一旁幾位老士官長,掰著饅頭,夾上一顆白煮蛋、生辣椒和蒜頭,大口大口地咬著。兩棲營的官兵,每天早餐都能享用一顆白煮蛋。軍中伙食艱難,一天一顆蛋,是特種部隊的「特權」,不是一般部隊的阿兵哥都能享用的。 一九八二年,我從中國論壇轉進聯合報,一九八三年,再從聯合報轉進中國時報,直到那時,方才知道,每天的報紙都會刊登的全省蛋價資訊,一般讀者壓根兒不會留意的訊息,竟是兩報系在地方上爭奪報份的重要工具。那時,全省幾萬家雜貨店,都得靠報紙刊登的蛋價,決定雞蛋的進貨量。完整的蛋價訊息,關係到小小雜貨店的營收利潤,報禁時代,再怎麼精簡版面,蛋價資訊絕不可廢。 超市和大賣場沒有闖進台灣前,買雞蛋都是到鄰近的雜貨店或是菜場裡專賣雞蛋的攤商那兒去買。散裝的雞蛋,擱在鋪了一層稻米穀殼的竹編的大盤裡,消費者從竹盤裡,一顆顆挑選,論斤論兩,秤重買賣。散買雞蛋的年代,店家會提供馬糞紙糊成的紙袋,方便消費者拎著雞蛋回家。 超商和大買場興起後,只剩下尚未轉型的雜貨店和傳統市場的批發商,還能散買散賣雞蛋。不過,少有店家提供馬糞紙袋。好一陣子,通化街菜市場有一雜貨店還提供馬糞紙袋,後來,店家要求消費者重複使用馬糞紙袋,消費者若忘了攜帶馬糞紙袋,就只能用塑膠袋裝置雞蛋了袋裡,走在路上,危危顛顛,雞蛋堆疊在薄薄的塑膠,深怕雞蛋碰撞破了。 70、80年代,黨外運動和農民與勞工抗爭,風起雲湧。那段日子裡,雞蛋是街頭運動的主角之一。忠孝東路上的來來飯店、中山南路、濟南路的立法院、杭州南路上的糧食局,都曾在聲嘶力竭的街頭抗爭中,留下斑駁的蛋液痕跡。當年還是國貿局局長的蕭萬長,參加前身WTO關貿協定談判返國時,慘遭蛋洗,留下微笑老蕭的招牌影像。 戒嚴時期,街頭抗爭的群眾,扔擲一箱又一箱的雞蛋,絲毫不覺得糟蹋天物,當時,雞蛋供應無缺,蛋價低廉可見一般。今昔對照,號稱民主轉型、民生富裕的今日台灣,雞蛋缺缺,人人求蛋不得,有若大旱之望雲霓,就連拿雞蛋丟擲執政者都成了奢望,真不知進步何在? 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王朝敗亡更迭,絕大多數都起因於農民革命。我未能細查各個朝代的《食貨誌》,不知古代中國的農民革命,有沒有因缺蛋而起的?不過,我很確定的是,廟堂之上,渾蛋越多,笨蛋越多,那個王朝離覆滅之日也就不遠了! 本文取自《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專書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交流 會讓兩岸更美好

張偉棟/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14年前的2010年5月1日,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此屆世博會的主題是「生活,讓城市更美好」。其中,台灣館以「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為參展主題,由山形建築體、點燈水台、巨型玻璃天燈與 LED燈心球幕組成。我在參觀台灣館放天燈時,曾許願:希望未來兩岸民眾多交流。因為「交流,會讓兩岸更美好。」 14年來,兩岸曾經有過大交流、大合作的歲月。根據大陸統計的資料顯示,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的總數為985.61萬人次。其中,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達340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當時,台灣民眾充分享受了兩岸各界密切交流所帶來的「和平紅利」。同樣,2015年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總額超過44億美元。截至2015年,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95298個,實際使用台資626.9億美元。大陸的經濟發展也有台商的努力和貢獻。 但近年來因為多種原因,致使雙方的人員往來和交流活動大幅下降。其中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往年面對面的交流被線上的視頻對話所替代。2023年起,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平穩後,兩岸各界在時隔3年再度逐步恢復了線下多種形式的交流交往,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開始回升,逐漸正常,全年兩岸人員往來約300萬人次。不過,這與2015年的985萬人次相比較,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同樣,2023年台商對大陸的投資額約為27億美元,與2015年超過44億美元的總額相比,也只有60%左右。可見,都有很大差距。 現在兩岸正值一年一度的春暖花開季節。在過去幾年的這個季節,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施虐的影響,即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仍然難以驅除人們心中的陰霾。好在這兩年的春暖花開季節,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完全遠去,大家又可以在明媚的陽光下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快樂地外出觀光旅遊。 可喜的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連續兩年的初春時節,都率數十位台灣青年赴大陸進行參訪和交流。這不僅對於近年來風高浪急的兩岸關係具有推動和平發展的意義,而且也猶如初春時節裡的一股暖風,讓人感到非常溫暖。特別是同為「小紅書世代」的兩岸青年在一起座談和交流,與當前春暖花開的季節更加應景。 彼此間的交流可以增加瞭解、增進友誼、增強互信。就兩岸學子而言,台灣青年到大陸來,可以走出書本,更加直觀地瞭解中國的現代歷史,而且還讓他們可以近距離接觸華夏文化。大陸青年到台灣去,也可以跨過海峽,看到中華民族的瑰寶,瞭解台灣寶島的風土人情。所以,希望兩岸這樣的交流交往能夠更加多一些,給兩岸民眾帶來更多的暖意。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這不僅僅是台灣同胞的主流民意,而且也是大陸民眾的共同願望。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由衷地希望海峽兩岸各界的往來能夠像大交流、大合作的年代那樣熱絡,給百業帶來生機。過去的經歷充分證明,雙方的交流不僅可以給兩岸帶來和平與穩定,而且也一定會增加民眾的福祉。相信「交流,會使兩岸更美好。」

凌絕頂 覽眾山 盪胸襟 擁天人合一之美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專訪建築師、登山家吳夏雄。吳夏雄是一名建築師,著名登山家,還是一位為我國高山打造山屋的領頭羊。對他而言,大學時期老師常提及的「天人合一」美,原來就藏身在他所深愛的、為之著迷的當凌絕頂大自然中。那是身心五感與當下時空:山嶺景觀和氛圍產生的和諧共感,所獲致的天人合一境界!美的最高處! 吳夏雄與山的緣分很深,小學時,父親寫的校歌描繪,「東望玉山峰,西臨鯤鯓海」讓他對玉山充滿好奇和嚮往。高中畢業,第一次登上了玉山。大學時,希望能帶著更多同學一起親近山,創設了「華岡登山社」,走遍了中國文化大學周邊的大屯群峰。返鄉就業時,也在南部,創設了「南瀛登山社」讓更多人能一起體會山岳之美。 人生中有許多成就,但讓吳夏雄最感動、有感的是:歷經八年的時間,他和建築團隊改建「天池山莊」,成為山友們口中的五星級山莊。設計高山山屋時,與一般的建築是相當迥異的,需要符合環境評估、動物保護、生態平衡等法規要求。天池山屋與周圍鐵杉林生態共生、共榮、共平衡,吳夏雄認為,山屋不僅僅提供登山者休息、避難空間,更是一座能維繫感情的基地,在山屋中,有歌聲、歡笑、重逢、夢想、砥礪,更希望它能保有、散發豐富的教育意義。 建造一座高山山莊並不容易,雪霸國家公園「三六九山莊」也面臨改建,吳夏雄抱著一顆「愛山的責任心」接下任務,並期待賦予三六九山莊嶄新的教育意義:除了原來倡導的「垃圾帶下山」之外,更希望教育登山者將自身的排遺妥善處理帶下山,以維護真正的「無痕山林」,保護下游珍貴的櫻花鉤吻鮭。目前,已邀請社會公益促進團體挹注資源,學習先進國家的做法,如火如荼的推動中。 吳夏雄愛山、親近山、分享山;奉獻建築專業智慧,將一磚一瓦和珍貴建材,克服萬難運至高山,數十年如一日的,打造與大自然共融的山屋,讓每一位來到山裡的登山者,能在舒適、環保的山莊當中,度過充滿幸福的夜晚,如願以償的探幽訪勝,迎向朝陽並安全返家。吳夏雄更鼓勵國人,一起來感受山帶來的寧靜與變化,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給予人類的無聲啟示!

梅花社論: 建請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上釋放兩項善意

日前前總統馬英九總結他此次「和平之旅」,在臉書貼文,呼籲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應回歸中華民國憲法,依據憲法「一中」架構,確認兩岸不是兩個國家,並保證不走台獨道路,讓兩岸回到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對等、尊嚴展開各項交流。遺憾地是無論是賴清德或民進黨都沒有對此做出正式回應。習近平利用「馬習二會」的場合宣示對台政策的調整,向台灣遞出橄欖枝。民進黨與賴清德不宜輕忽此重大訊息,輕者內外交迫,重者恐生事端。 中美競爭日漸白熱化,但是中美都意識到必須對風險進行管控,尤其是台海議題極為敏感,在中方視為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能有任何閃失。再者,北京認為台灣問題是「內政問題」必須操之在己,不能隨美方起舞。加上,今年大選賴清德雖然連任,台海危機未有稍解,但六成希望兩岸和平交流的台灣民意,也足以成為降低兩岸緊張的後盾。 基於上述原因,北京領導階層認為基本上形勢可控,仍以穩步實現民族復興大局為重,評估做出適度調整統一基調擴大交流應是可行,於是有馬習二會的順利舉行。習近平明顯透過二人會面釋放對台善意。習近平表示,兩岸一家,既是一家人就有話好談,「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 習近平已經表現出這近幾任中共領導人罕見的柔軟身段與溫和語氣,中共官媒也配合推出重要文章呼應,網路上過去充滿殺伐之氣的言論也銷聲匿跡。顯然北京是真心誠意希望台灣回到中華民族的認同與立場,重新開展交流對話。這當然不是作給馬英九的面子工程,而是拋球搭橋給即將上任的賴清德。 希望降溫的不是只有北京,華盛頓也同樣希望兩岸不要擦槍走火,特別是俄烏與以哈兩場戰爭已經讓美方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又逢大選將至,自然希望賴清德的520就職演說不要有意外。 而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罕見地半年內來台多次,奔走大洋兩岸,顯然就是對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存有疑慮。近日美國亞太助理國務卿康達訪問北京,外界認為交換賴清德520演說恐也是此行目的之一。這些都可見美方對賴清德演說內容的關切。中美也恢復軍事高層對話,就是希望避免一切可能的誤判。 在今年大選前,三位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美國重量級學者就在媒體共同發表文章,呼籲賴清德要對台海和平提供「再保證」,最具體的做法就是凍結台獨黨綱。在美國官方的關注與輿論的呼籲下,「再保證」應是賴清德520演說無法迴避的話題。 這次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可能是台灣總統民選以來最重要的一場就職演說,賴清德必須審慎以對。因為如果他堅持蔡英文路線甚至更趨向台獨,對內他將無法面對六成的民意與控制國會多數的在野陣營,勢必造成朝野衝突,民意盡失;對外則失去華盛頓信任與耗盡北京耐心,在欠缺軍事互信機制下,一旦擦槍走火,恐怕引發戰端。 賴清德要怎樣才能過關,建議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 賴清德應回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以將兩岸同源,文化同根或至少華人的概念帶入,不宜置之不理,甚至重提反中立場。 二、 習近平在馬習二會曾提樂見大陸民眾多去寶島看一看,商總主席賴正鎰也呼籲新政府上台後儘速開放台灣團客赴陸。兩岸要有善的循環,賴清德可主動宣布開放台灣組團赴陸,如此一來大陸必也能開放團組來台,營造兩岸善意循環。若由台灣主動示好,更能彰顯賴上台後願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的決心,也符合美國國務院「歡迎馬習二會」的發言立場。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馬習二會讓台灣人民看到兩岸和平契機再現,台灣人民從這幾年來的區域衝突與戰爭見識到戰火的無情與國際政治的險惡,普遍希望兩岸和平繁榮。賴清德應回應各界意見,為台灣人民找尋出路,方才不負所托。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追憶在長春路生活的日子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完成「夢迴昔時邊緣地帶的通化街老家」一文後,小學同學昭祥留言「我忘不了的是長春路上的宅第!」昭祥和我是小時候的鄰居兼同學。他說,他懷念他家的老屋,也忘不了我家在長春路的大宅。長春路的老宅,周遭盡是政府官員和美軍顧問團的宿舍,日式木造房屋,很舊,庭院很大,昭祥一言,喚起了我兒時模糊的記憶。 到底是什麼時候搬到了長春路的,我毫無印象。只記得,幼稚園畢業、要上小學前,父親將老舊的房屋做了一番整修,打掉了原有的大門,改成一面左右對開、帶有鐵栓的大門,門柱和門楣是洗石子的,門楣底下安裝了日光燈。大門平常不開啟,遇有車輛進出、搬運貨物時才會開大門走大路。大門旁邊,另外做了一個有彈簧鎖的小門,供平日進出之用。 房屋修葺完工,正巧是我上小學報到註冊那天,臨出門前,背著書包,穿著制服,在新修的大門內留影。半個多世紀過去,照片泛黃,人像模糊,已看不清自個兒幼時的清秀模樣。 改裝後的庭院,除了2株原本就有的、高達2、3層樓的大王椰外,小門入口到客廳進門台階前,種植了幾株桂花、茶花和木槿,還搭建了一座葡萄架;大門入口,水泥鋪成的「迎賓大道」直達台階,兩旁種植了夜來香。葡萄攀藤,覆蓋了整座葡萄架,葉蔭疊疊,夏天午後,涼風習習,大王椰搖曳,葡萄架下,成了外公最佳的午憩場所。 民國39年,父親和四叔逃難來台,不久,四叔染疫病故(我們長大後,拼湊若干蛛絲馬跡,合理懷疑,來台時服憲兵役的四叔,很可能是白色恐怖的犧牲者。)父親孤身在台,和母親結縭後,侍奉外公如生父。那時,外公還在台北縣政府服務,每個周末,父母親都會邀請外公來家用餐,用餐時,父親會奉上一瓶紅露酒,餐後,微醺的外公躺在葡萄架下的涼椅上,酣然入睡。 迎賓大道的另一邊,是一座鋪了高麗草的花園。父親不知從何處買來一組鞦韆,蹺蹺板,還有一個手搖的旋轉椅,整個花園,就像是個具體而微的兒童樂園。小小的兒童樂園裡,我和弟妹留下了許多兒時的記憶和影像。 長春路老家的庭院,是絕佳的賞月場所,也是元宵節玩花燈的好地方。小時候的台北,不似今日的酷熱。中秋夜,夜涼如水,爸媽帶著我們,在院子裡擺上桌椅,月餅、柚子,舉頭望著月裡嫦娥和月兔杵臼,聽著父親講述兒時在武穴老家過節的日子,無比逍遙。元宵節當晚,父親放完一串鞭炮後,我和弟妹,拎著彩色玻璃紙和竹篾扎成的飛機、輪船和關刀的燈籠,繞著院子遊行,不出門,也能體會上元燈節的快樂。 在模糊又似清晰的印象裡,整建後的「新房」,加蓋了一間敞開的餐廳,餐廳臨著後院那面,是一排落地窗,另一邊,隔著一條頗長的走廊,則是客廳。餐廳裡,父親擺上了一張頗為氣派的長條桌,足足可以容納8到10人同桌用餐。 來過我們家玩的小學同學,除了在那小小的兒童樂園玩耍外,幾乎都曾經在寬敞的餐廳裡,嘗過媽媽親手做的小點心。暑假將盡,有些特別要好的同學也會相約到家裡趕暑假作業,趕工的場所,首選餐廳那張長桌。 小學時,經常被指派參加國語演講比賽。比賽當天,一大早媽媽就會去自家雞窩那兒,掏出一個熱呼呼的生雞蛋,打散了,用開水沖開,加點冰糖,讓我一口吞下,據說可以保養喉嚨。接著,媽媽會坐在餐桌的一頭,扮演聽眾,我則站在長餐桌的另一頭,試講給媽媽聽。 那些年,父親事業頗為成功,時常呼朋喚友來家打打牌、吃個便飯。氣派的餐廳,正好派上用場。父親在家宴客應酬,或是母親親自下廚,或是叫外賣。那時候的外賣送餐,老闆或伙計都提著一個長方形的大木盒,裡頭裝著各色菜餚,打開木盒,擺上餐桌,一頓豐富的晚餐於是開席。 打麻將的人,其實不太在乎餐飲的內容,比較在乎的是茶水香菸是否供應無缺,在乎的是麻將間通風與否、溫度是否宜人。新房子的客廳,方正又寬大,一邊擱著鋼琴、落地燈,和最新的飛利浦出產的落地豪華收音機與留聲機;沿著2面窗戶,是4把精雕的太師椅和茶几,邊上還有一張厚實的書架,書架上,擱著好些日文雜誌、兒童繪本和有注音符號的書籍。客廳中間,放得下牌桌和兩張擱茶水與菸缸的小桌外,還容得下2張大塑膠澡盆,澡盆裡放著一座小牆似的冰塊,兩架電風扇對著冰牆直吹。民國50年代初期,這樣的麻將間,怎能不吸引人。 沒有牌局的日子,客廳是弟妹練琴的場所,是我閱讀課外書籍的地方,也是父母親訓誡我們兄妹的所在。冬天裡,父親便會拿出一個乳綠色、類似青花瓷的火盆,升起炭火,擱上一個圓形的鐵架,一面烤火,一面燒著開水,等水燒開了便可用來沖自製的麵茶。小弟出生後,火盆上換上了小弟的尿布和未乾的衣物。隔年,父親生意受挫,舉家搬到通化街,火盆依舊在,炭火不再,再過幾年,古意的乳綠色火盆,不知所終。 就像日劇裡呈現的那樣,大門穿堂,邊上有一鞋櫃,進了門,脫了鞋,換上拖鞋,還得上2個台階,才算進了家。老家房子內室的地板,全是長長寬寬的雙層木板條拼成的,深褐色的地板,打上蠟,光彩奪目,很是高級。我們小時候,常穿著襪子,在屋裡的長廊上玩起溜冰的遊戲,惹得媽媽拿著雞毛撢子,忙著制止我們,怕我們跌跤,也因為洗襪子累人。 進家門後,一邊通往客廳,另一邊則是兩間臥室,外帶一間小的書房。臥室裡的格局,全然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時有張大床,爸媽常在睡前帶著我們4個毛頭孩子,窩在大床上,唱歌講故事。冬天,我們兄妹喜歡將冰冷的小腳,擱在父親的暖烘烘的肚子上取暖。 50年代,環境衛生不甚乾淨,庭院草叢,屋宇高架地板下,蚊蟲特多。夏天裡,蚊蟲特愛叮咬孩子白嫩嫩、幼咪咪的皮膚,一不小心,手臂上、小腿肚上,甚至大腿上盡是「紅豆冰」。洗完澡後,我們4個小孩,一字排開,站在臥室的大床邊,輪流讓媽媽為我們擦藥。遇到已經化膿的苞苞,媽媽用縫衣針戳破膿包,擠出黃色的膿和紅紅的血,再塗上紅藥水,撒上白白的消炎粉末。 新房子的浴室,用磁磚砌了一個可以深坐的直立式浴缸,後院加裝了燒熱水的鍋爐。抗戰爆發前,父親被送到日本讀書,這一去,整整8年,直到抗戰勝利。留日8年,父親特別喜愛泡澡。寒冷的冬夜,父親帶著我們兄弟,在熱氣騰騰的浴缸裡泡澡,是最幸福的回憶。 忘了浴室和廁所是分開的還是在一塊兒,廁所門邊牆壁上,掛了一幅小尺寸的水彩畫。那幅畫,畫的是靜物,皺褶的桌布上,擺著2顆蘋果,花瓶裡插著一束鮮花。那幅畫是世界知名畫家李芳枝阿姨的傑作,李阿姨是媽媽北一女高中的同學,赴法國深造前,特地畫了那幅水彩畫,送給媽媽當結婚禮物。媽媽說,我很小的時候,坐在小小的痰盂上學著自己排便,排便完畢,不知怎地,就會抬頭望著那幅畫,大聲喊道「鮮花蘋果,好囉」。日後,「鮮花蘋果,好囉」便成了我們小孩排便完畢的通關密語。 54年,搬離長春路時,那幅鮮花蘋果也隨行到了通化街,因無處懸掛,收到樓梯下的儲藏間,時日久了,芳蹤杳然。2022年,媽媽溘然長逝,整理爸媽遺物和家中雜物時,赫然發現,失蹤已久的那幅鮮花蘋果,就收藏在書櫃頂上。 住在長春路時,家裡環境頗為優渥。課餘,我跟著媽媽北一女的同學、當時在北市商執教的周月坡阿姨學畫,大弟和妹妹則跟著長安國校的官老師學小提琴和鋼琴。 北市商位於大龍峒,孔廟的對面,周阿姨的畫室也在學校旁。上課的日子,我得帶著畫具,從長春路走到中山北路搭公車,東轉西轉,轉到大龍峒。應該是周阿姨教導有方吧,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五年級,我年年參加全國學生寫生比賽,年年優勝,家中獎狀,厚厚一疊。轉學到東門國校後,在升學主義「荼毒」下,童年的繪畫生涯,於焉告終。 大弟和妹妹學琴,媽媽身兼交通大臣和隨堂督學,還趁著弟妹上課時,學得一招半式。平日在家,媽媽以身作則,嚴格督促弟妹練琴,兩三年的功夫,儘管媽媽功夫未臻化境,拉琴彈琴,自彈自唱,完全難不倒媽媽。 大弟的小提琴功夫,雖然還不及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地步,闖蕩各類比賽,綽綽有餘。印象中,搬遷通化街前,似乎也曾另投名師。大弟後來進入華岡藝校,也在藝校的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當時,華岡藝校與國立藝專齊名,師資傑出,藝校培養的不少音樂家,至今仍活躍在台灣樂壇。 妹妹後來有機會跟隨長春國校的徐欽華老師學琴,日後,妹妹也曾有機會請日籍鋼琴大師藤田梓,指點琴藝,卻因家裡經濟不允許,沒能追隨名師。妹妹念北一女和台大時,都擔綱學校合唱團伴奏,也藉著教授鋼琴賺取學費。徐老師已登耄耋,直到現在,妹妹每由美返台時,都會登門探望恩師。2023年,徐老師在加拿大辭世。 除了學畫,我還有一項由父親主持的「晨間課外教學活動」。小學二年級後,父親嚴格規定,每日清晨,由他親自授課,「點閱」教授《幼學瓊林》和《論語》,一天背誦一段,次日驗收,驗收不過,戒尺伺候。父親授課、驗收、懲罰,都在書房裡進行。父親幼時接受私塾教育,授課時,真的是用紅墨水筆,逐字「點閱」,翻開當時我念過的「仿線裝書」,內頁斑斑點點,盡是父親的墨跡和筆跡。有些時候,父親前晚應酬,宿醉半醒未醒,次日清晨,父親依然準時起床授課,父親身上的酒味混著嘴裡的菸臭,至今難忘。 我四、五年級時,兄妹3人同時就讀長春國小,是代表學校參加校際作文、演講、小提琴、鋼琴音樂比賽的常勝軍。不過,學校師長眼中的好學生、風雲人物,未必就能贏得所有同學的好感。記憶中,我和大弟都曾在學校被別班的學生霸凌過。在我幼小心靈上,留下很壞的記憶。不過,父親要我們發揮阿Q精神,就當他們是亂吠的野狗。我雖不解阿Q精神是什麼意思,對他們的霸凌,倒也因而釋懷了。 住在長春路的童年,無憂無慮,有著滿滿的幸福。每周假日,母親和好友們相約,支開各家的老爺,帶著一票小傢伙,到陽明山、天母或是植物園郊遊、寫生和野餐。不郊遊時,父親出馬,帶著我們兄妹和三弟,或遠征福隆海水浴場,或是到西門町的中國大戲院、萬國大戲院看電影。有一回,父親帶著我們,才走到南京東路、吉林路口的公車站,路口新開張不久的第一大飯店,祝融到訪,熊熊烈火夾著黑煙,滾滾而上,把我們嚇壞了。 住長春路時,我們小孩有個傷風感冒、或是要打預防針,媽媽都會帶我們走到南京西路、美而廉西餐廳再往下走幾步的黃小兒科掛號看診。醫生伯伯很兇,看診時,我們都乖乖的,不敢調皮。看診完畢,如果病情輕微,媽媽會帶我們走到圓環邊上的赤峰街喝碗紅豆湯或花生湯。甜甜濃濃的紅豆湯和花生湯,祛除了吃藥的苦味兒。 除了喝紅豆湯、花生湯,爸媽也常帶我們到圓環逛夜市、看電影。記憶中,圓環那時有2家戲院,日新國校旁、首輪的遠東戲院,和放映二輪電影的中央戲院。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在遠東戲院看的。看完電影,不解人事的我,認定費雯麗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美麗的費雯麗勾起了我閱讀原著「飄」的濃厚興趣,不多時,我便看完厚厚一本、中文翻譯的「飄」,似懂非懂。 中央戲院看的電影,印象最深的,一是李行導演的《婉君表妹》,一是凌波和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2部電影看完後不久,我就轉學到東門國小了。就在那時,梁兄哥的黃梅調「瘋」靡全台,收音機裡點唱的聽眾,絡繹不絕,儘管父母嚴禁我們收聽靡靡之音,耳濡目染,我居然也能哼上幾段《遠山含笑》呢。 民國54年,9月1號,新學期開始,我和弟妹轉學到東門國校,一個多月後全家遷居到通化街,無憂無慮的童年,戛然結束,等著我的,是晦澀煩惱的青少年歲月。 舉家搬遷通化街後,不知是屬於父權主義者的愧疚,還是試圖東山再起的雄心依舊,好長一段時間裡,父親老喜歡在日曆紙背後,畫著各式房屋的草圖。我問父親「畫這幹嘛」父親有些靦腆又充滿著憧憬對我說「爸爸有錢後,再買一棟大房子,等你們結婚後,全家可以住在一塊兒」。儘管在日本接受過高等教育,少小離家的父親,思想還是很傳統,老念著全家族都住在一塊兒。 父親的豪宅夢,終究沒能實現。年歲漸長,午夜夢迴,除了經常夢到回到通化街的老家外,也時常夢到自個兒返老還童,穿著制服,走過松江路,沿著長春路,回到了老家。老家前面的大馬路上,畫上了停車格,我推開老家的大門,2株大王椰依然在風中搖曳著,草坪碧綠,茶花怒放,桂花飄香,兒時居住的日式房屋,夢裡卻幻化成一棟5層樓的電梯大廈。 父親的豪宅夢,到底還是反射到我的潛意識裡了。 本文取自《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專書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鐵肺會計師黃鴻隆 榮獲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成立27年來,持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目前已表揚橫跨七大洲、79個國家、459位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今天(15 日)表彰鐵肺會計師、東海大學EMBA 企業二代組授課教授黃鴻隆提前榮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美國傳愛博士邱伯安更以「奇蹟」、「永恆」二幅詩畫祝賀黃鴻。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行黃鴻隆提前榮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記者會,由唐寶寶大器樂團吹奏希望樂章開場,邱伯安還以「奇蹟」、「永恆」二幅詩畫肯祝福鐵肺會計師提前榮獲2024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肯定黃鴻隆「三敗死神,活出極限」。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指出,黃鴻隆為現任東海大學EMBA 企業二代組授課教授、誠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黃鴻隆26歲時考到會計師執照,成為全台最年輕的會計師,歷經5次脊椎側彎手術、3次重度昏迷插管,是全球唯一併用正負壓呼吸器的患者。 黃鴻隆還從會計跨入法律,推動《公司法》修正,守護隱形的冠軍企業,更邀集多家企業募資—成立公益信託基金,贊助國內財經法律環境研究發展,促進建構台灣企業需要的法律財經環境,為台灣企業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落實「利他」與「共好」,形成「善的循環」,不愧為「鐵肺會計師」。 劇悉,黃鴻隆提前榮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主因,為9月20日至28日將有德國敘裔難民市長阿爾謝布爾(Ryyan Alshebl)、無國界記者貝爾科達(Maysoun Berkdar)、南非剛果難民保全博士卡皮亞(Fabrice Kapya)、厄瓜多義肢模特兒黛安娜·阿米霍斯(Diana Carolina Armijos Bone)、墨西哥八指鋼琴勇士大衛·岡薩雷斯、印尼雙胞胎媽媽天使羅莎蒂(Sri Rossyati)與伊利雅寧希(Sri Irianingsih)、中國大陸母愛先鋒張銀俊等生命鬥士會師台北與賴總統對話生命。

修復師還原舊書風采 延續珍貴作品

美,是跨時空的相遇、修復、續命與傳承—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臺灣圖書館特藏組圖書醫院修復師徐美文。 四季像彩筆,把猶如畫布的廣闊稻田,分別抹上油綠和金黃,一畦畦的色塊,既美麗又浪漫。農村生活,是徐美文童年的日常,夏夜,會坐在爺爺的牛車上,看著清澈蒼穹中掛著的繁星點點,一閃一閃地對望倆不厭,這些最美、最難忘的童年生活,影響了徐美文對紙張的喜愛和對色彩的敏銳觀察力。 國立臺灣圖書館是唯一有圖書醫院的圖書館,修復師不僅要修復書籍,更要了解書本的歷史與裝幀風格。書本會因所存的時代或地域,而使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無論是西式、中式線裝或是和式裝幀都各具特色,修復師要飽含專業,佐以精心,致力延續書籍的生命,讓更多人能與一本本珍貴的知識載體,跨越時空相遇,激出生命之花。 要成為一位書籍修復師,也有些條件限制,例如,為避免汗水浸濕紙張,不可以流手汗;舊書經歷時光更迭,會累積不少黴菌,所以也不能有對灰塵過敏的體質。修復師更要兼具細心、耐心和能解決跨越時代問題的能力,去面對一本本脆弱、破舊、褪色、受了傷的書。修書並不是把書變成嶄新的面貌,而是要「修舊如舊」,以最低干預為原則,去展現她的原貌風采。面對種種前難,徐美文抱持著不斷學習的態度,視修復師為一生所愛的志業。 美是究極細節,成就無瑕。透過修復師每一個細節的追究,延續了本本珍貴的創作、知識、生命經歷和期待,讓書本再次被現代人看見且閱讀。國立臺灣圖書館每周都有圖書醫院開放日,徐美文邀請大家前往參觀、認識書籍修復之美!

喜憨天使迎向陽光 考取23張街頭藝人證照

「只要給我機會、並給予正面的態度肯定我,縱使要不斷地、反覆地練習,我也願意努力的學習、賣力的演出,只因為我要笑得更燦爛。」—周以嘉 在賣力演出的藝人中,演奏陶笛的周以嘉,很難不引人注意。其實在各街頭藝人表演場地,可欣賞到周以嘉吹奏陶笛的身影,也能聆聽到輕快的樂音。周以嘉雖是唐氏症患者,卻以音樂吸引人駐足,聆聽她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 缺憾還諸天地 周以嘉在眾多親友的祝福下來到這個世界,一切是那麼的美滿。但是出生四個月後,在一次的感冒中被醫生診斷出疑似唐氏症的各種徵兆,包括兩眼間距比較大,易吐出舌頭,鼻子較塌,那是人體第21號染色體發生不分離異常現象所造成,患有此症狀的病童會生長遲緩,有嚴重的智能不足,甚至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等,當醫生建議周以嘉媽媽帶她到大醫院複診,確診為唐寶寶後,周以嘉媽媽痛切心骨,整天以淚洗面。 縱使難過、不想面對,但該來的還是會來,路還是得繼續往前走,周以嘉媽媽只好接受事實、改變心態,為了讓周以嘉能夠在屬於她自己人生的舞台上閃耀,周以嘉媽媽開始讓她學習生活自理、自力學習等,其中,陶笛是周以嘉所學才藝中最引以為傲的。現在周以嘉不定期於南投縣溪頭妖怪村、埔里18度C巧克力工房,表演時觀眾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及熱烈的迴響。現場圍觀的人愈多,拍手愈熱烈,周以嘉就跳得愈賣力,吹得更起勁,表現愈來愈有自信,還出書自傳《第一道陽光》:見證把缺憾還諸天地、讓歡樂永留人間激勵許許多多人迎向陽光,不愧為「陽光喜憨天使」,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6年第1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台中唐寶寶揮別單親陰霾 再奏希望樂章

「媽媽陪伴我戰勝人生風雨的撲簌淅瀝,成就我堅忍不拔的毅力,還能分享生命的芬芳。」—紀芃逢 畢業於台中特殊教育學的紀芃逢,出生第3天,即被醫生診斷為唐氏症。單親媽媽吳玉梅有如大地一聲震雷在面前烙下,一度不敢面對現實。 母愛戰勝一切 紀芃逢從小體弱多病,先天就有雙眼斜視、散光、弱視、心臟破洞、智能不足等問題。至3歲時無法走路,4歲時不會口語,光認識紅綠燈顏色—就花了長達12年。紀芃逢雖然求學時,遭受過同儕孤立、歧視,但是他不放棄自我,努力學習扯鈴、陶笛、電子琴、游泳、跑步等,見證生命價值,並在林啟通老師的教導—先後考取電子琴街藝證照、11張陶笛街藝證照。 讓紀芃逢逆流而上的表現,最大功臣,就是單親媽媽吳玉梅,吳玉梅白天照顧紀芃逢,晚上出門上班養家,她一肩扛起照顧孩子的重責大任,並默默打敗乳癌,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活出希望。紀芃逢成為唐寶寶樂團一員後,更積極投入公益活動逾百場—送愛校園、偏鄉做生命教育分享,同時永續送愛安養院、教養院、育幼院。 在家境清寒逆境中成長的紀芃逢,化母愛為力量,揮別單親陰霾,歷經風雨而茁壯,奮力不懈跨越障礙,創造生命的無限可能,陸續榮獲扯鈴、游泳、百米賽跑等第一名殊榮,還特別珍惜送愛國內外的機會,以自身生命激勵生命,有愛無懼,撒播正能量,見證天生我材必有用,叫我第一名,不愧為「單親第一名唐寶寶」,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1年第2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孜孜不倦 多障唐寶寶迎來多藝人生

「音樂讓我散播愛與善的種子、游泳讓我身強體健、畫畫讓我勤奮不懈,勇敢面對人生。」—周則翰 畢業於南開科技大學的周則翰,出生時即面臨先天性心臟病,隨之而來的是,檢測為唐氏症伴隨重度智能障礙。 堅持造就無限可能 周則翰除了須長期接受復健治療,還得練習克服先天身體受限的能力和智力理解的困難。儘管如此,他從不輕言放棄,以勤奮不懈的精神,再三的努力練習,在智力侷限下,仍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突破文字障礙書寫心情感受;學游泳鍛鍊體能、從畏懼,到能悠游水中;從口水直流,到陶笛、爵士鼓駕輕就熟,吹奏美妙的樂章;從作畫生疏,到游刃有餘,也畫出第一名彩繪人生,這樣的堅持、不放棄,造就周則翰—開創無限的可能,榮獲多張街頭藝人證照,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多障多藝撒播愛 迄今,周則翰成為唐寶寶樂團公益義演固定班底,時常送愛至各個安養機構、及校園裡與師生分享生命教育,散播愛的種子,還考取多張街頭藝人證照,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最難能可貴的是:周則翰常常與學弟學妹們分享學習與成長的心路歷程,激勵學弟妹積極向上;同時,他也立志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自助天助、自助助人、自娛娛人,不愧為「多障文武唐寶寶」,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9年第22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