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清/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
近期,內政部長劉世芳要求陸配任公職必須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爭議,以及可能參選桃園市長的王義川高喊「台灣國立委」,不僅明確定義了明年縣市長選舉黨內初選的主軸,更映照出台灣民主政治中,認同動員的精準算計與預期成效。兩起訴求雖各異,但都可視為民進黨巧妙將兩岸關係與主權議題地方化,以達成特定選舉目的的策略。
法制之力:劉世芳的行政算盤
內政部作為台灣戶政、移民與國籍認定的主管機關,其立場具有政策與行政的雙重權威。針對陸配擔任村里長或民意代表等公職時,要求放棄中國國籍,無疑將認同政治推向新的領域。劉世芳的主張,不再只是候選人個人立場,而是國家法律與政策執行者對公權力的具體展現,直接挑戰《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對兩岸定位的原規範。
根據現行規定,《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視為外國籍,因此陸配理論上無須放棄中國國籍。引用《國籍法》要求放棄國籍的行政作法,可視為對「一國兩區」概念的實質否定,使國家認同分歧不再僅是言論論辯,而成為行政權力界定主權的工具。這也讓劉世芳無論未來是否參選,都可在本土支持者心中確立堅定本土捍衛者的形象。
激情之聲:王義川的動員策略
相對於劉世芳的體制內法制作為,王義川以「台灣國立委」的口號展現體制外的激情衝撞。他的策略在北台灣關鍵搖擺區桃園發揮作用,透過意識形態爭辯將選舉引導至主權議題,意圖在黨內初選乃至未來市長選舉中取得先機。這種直接訴諸選民對「台灣國」的認同與渴望,能有效激發深綠及年輕族群的熱情,進而挑戰現任者的選情優勢。
劉世芳從法制角度建立台灣主體性,明確國籍管理內在界限;王義川則以口號勾勒國家名稱的外部邊界,鼓動支持者熱情,將地方選舉議題升格至主權層次。綠營認同論述因此滲透到社會各層面,不論是重視行政規範的建制派,還是追求行動激情的群眾,都被有效納入動員體系。
精算政治的長期影響
有意參選地方首長者,透過將中央層級的主權議題轉化為符合地方選民情感結構的動員語言,可視為經過精算的認同政治工程。此策略固然能有效凝聚支持者熱情,但無形中壓縮了對地方治理、經濟發展等務實政策的討論空間,使台灣民主政治始終無法脫離身分認同與務實治理之間的長期矛盾與拉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