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間,一輛裝載近500隻貓咪的可疑貨車途經貴州時,在多方志工與有關部門協調下於貴陽將軍山收費站被成功攔截。這批疑似遭偷盜的貓咪被立即轉送至觀山湖區耶比動物醫院進行臨時安置與緊急處理。截至7月4日凌晨2點,490餘隻小貓已完成分類檢查並分流至貴陽市十餘家寵物醫院安置,進入後續救治與建檔流程。 據現場志工介紹,該車原計畫從四川開往廣西,途中經貴州,被四川地區反虐待動物志工發現端倪。根據線報與網友留言,車上貓咪多為家養品種,有些疑似近期失蹤的寵物。經與相關部門配合,在貴陽將軍山收費站攔截該車後,志工們在現場統計出車上共有十餘個鐵籠,共裝載490餘隻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報導,志工諶女士表示「如果沒能攔下來,這些貓極可能被送往屠宰場或進行非法交易。」,此次行動不僅是對動保志工網路合作的考驗,也再次曝光潛藏的「貓狗肉產業鏈」。 當晚來自貴陽各區的寵物醫院、志工與市民迅速集結,協力完成小貓的初步檢查、健康分類與裝籠。據現場記者觀察,小貓中有生病、受傷甚至懷孕的,部分貓咪因應激反應極度驚恐,需要立即醫療與安撫。 不少熱心市民自發捐贈物資前往現場支援,包括貓糧、貓砂、醫療護理墊、航空箱與運輸籠等。有市民選擇外賣或跑腿服務送達,現場堆滿一座座愛心「物資山」。志工根據分流醫院所收容貓隻數量進行分裝配送,確保每隻貓都能獲得基本生活與醫療保障。 目前,志工正在對小貓進行詳細體檢、救治與建檔編號,尚未開放認領與領養。據悉,部分貓咪來自四川近期走失案例,已啟動協查比對機制。 「貓車」事件再度引發社會對流浪動物保護與非法交易鏈的關注。據《中國青年報》2024年調查數據顯示,大陸部分三四線城市及鄉鎮仍存在貓狗偷盜與地下交易現象,涉及屠宰、加工及非法買賣等灰色鏈條,且大多缺乏有效監管與執法力量。
寵物
你以為狗狗只會搖尾巴賣萌?那你大概還沒見過傳說中的「約克夏心機王」──小包。 來自溫馨家庭的小包,不僅擁有天使般的外表,更是一隻會看人臉色、精於社交的狗界小才子。據主人爆料,小包最愛跟著主人出門,一遇見牠覺得「氣場對」的人,立馬開啟貼貼模式,黏上去就不放,彷彿在說:「哎呀,請收下我這隻貼心小狗吧?」 不過,這位社交高手也有軟肋──怕鞭炮,尤其怕那種敲鑼打鼓的遊行隊伍。一聽到聲音,小包會立刻躲起來,啾啾啾地縮成一團,彷彿整隻狗都化作問號。但有趣的是,只要主人在身旁,牠就會勉強勇敢地靠窗偷看;一旦主人沒反應,牠便會悄悄轉頭、離窗遠遠的:「我只是路過,不是我膽小,是我怕吵。」 作為一隻正宗的約克夏㹴(Yorkshire Terrier),小包天生擁有一副「人狗共嘆」的好皮囊——絲絨般的毛髮、斑斕的毛色,連主人都感嘆:「要把小包的髮色挑出來,美髮師恐怕得花上一整天呢」! 約克夏原是英國的貴族犬種,擅長抓老鼠,也深受皇室貴婦喜愛,講究氣質與外貌雙修。如今在寵物圈中,們憑藉「輕巧便攜+可愛滿點」的雙重優勢,成為出門旅遊、網美拍照的最佳拍檔。而小包更是約克夏中的精品版本,不僅會選人貼貼,還意外解鎖了泳池小王子技能。最近夏日炎炎,小包剃去厚重毛髮,露出纖細修長的脖子與高挑身形,一跳入水中,姿態優雅,讓眾人驚呼:「這身材也太好了吧?」 別以為小包只是個可愛的存在,牠在家中地位堪比王子。據說牠遠在海外的爸爸,每天不問美麗的老婆過得好不好,反而天天視訊關心:「小包今天吃飽了嗎?牠有沒有想我?」讓狗媽媽在一旁忍不住酸言酸語:「那我呢?!」 如此會撒嬌、又如此聰明的小狗,小包簡直是狗界的社交名媛、泳池精靈與心機王子三合一。有人說,約克夏的特色是「體型小、膽子大、毛色美、個性強」,但若說這世界上最會利用這些優點的約克夏,小包肯定當之無愧。 所以,下次你路上看到一隻看起來楚楚可憐又精明可愛的小型犬,不妨想一想──牠,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小包呢?
近年來,斑鳩在各大城市中愈見常見,尤其以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最為普遍。在大陸浙江北部一帶,這種鳥幾乎成了街道、公園與舊社區周圍的「常駐居民」,標誌性的「咕咕聲」更成為城市傍晚最熟悉的自然聲響。 根據科普自媒體「怪羅科普」2025年6月28日發布的觀察文章指出,珠頸斑鳩之所以能在都市生態中快速擴張,主要仰賴牠們驚人的適應力與高繁殖效率。 與大多數鳥類需依賴昆蟲等高蛋白食物才能育雛不同,珠頸斑鳩屬於鸠鸽科,其親鳥擁有嗉囊腺,能分泌富含蛋白質的「鴿乳」哺育雛鳥。這種方式使牠們不需依賴特定食物來源,即使在昆蟲不活躍的冬季,也能持續繁殖。此外,珠頸斑鳩為一夫一妻制,雌雄鳥共同孵蛋、共同餵食,一對成鳥全年可繁殖多胎,形成高效率的生育迴圈。 在築巢行為上,珠頸斑鳩顯得格外隨性。牠們對巢穴位置與材料毫不講究,甚至常在曬衣繩上的褲子、冷氣機頂部、電線桿、陽台角落築巢。巢形簡陋,有時僅由幾根枯枝草莖隨意拼搭而成。這種低標準築巢策略意味著牠們能快速投入下一輪繁殖。即使部分雛鳥可能因巢穴不牢靠而面臨風險,但以整體數量而言,頻繁繁殖所帶來的存活個體仍具備顯著優勢。 過去,斑鳩因易於捕捉而成為餐桌上的「野味」。但隨著都市生活水準提升、動物保育觀念普及,加上城市中天敵數量有限,例如猛禽類與貓的密度雖高但活動空間受限,使斑鳩得以在都市中穩定繁衍。 斑鳩並非「聰明鳥」,面對威脅時往往選擇棄巢逃離,缺乏如喜鵲、烏鴉等鳥類的反擊本能,但其「以量取勝」的生存策略,讓牠們在城市生態中成為相當成功的定居者。隨著都市綠化持續推動,這些「雜食、好生、不挑巢」的鳥類,或許將成為人類社會中最貼近的野生鄰居。
據《北京青年報》近日,一名曾在大學期間多次毒害流浪貓的考生蘇某,雖通過2025年度桂林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筆試與面試,最終卻因「道德品行不達標」被取消錄用資格。事件引發全網關注,掀起對公職道德標準、心理風險控管與動物保護立法的廣泛討論。 根據《平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7月1日發布的通報,蘇某參加桂林市2025年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雖通過筆試及面試,卻在考察階段遭取消資格。人社局指出,蘇某不符合招聘公告中「遵紀守法,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之第四條,以及第十條所列「不得報考的11種情形」之一規定。 事件導火線為蘇某於2024年就讀華中農業大學期間,涉嫌將數種人用藥物碾成粉末後摻水餵食流浪貓,導致至少20隻貓中毒死亡。校方調查後予以「嚴重警告」處分,惟未確認外界所傳「折斷貓腿」、「將貓屍擺放展示」等行為。 2025年6月30日,蘇某進入考察名單消息曝光後,社群平台迅速爆發大量網民舉報與關注。隔日,桂林人社局完成事實查證後宣布取消其資格。 多數支持者認為,事業單位作為政府代表,工作本質要求高度責任感與公共服務倫理,蘇某過往行為已顯示其缺乏基本同理心與生命敬畏,難以承擔公職角色。 北京時間評論區網友評論指出:「今天敢虐貓,明天就敢虐人。把公權力交給冷血者,人民怎麼安心」? 儘管輿論多數支持取消資格,也有部分學者與媒體人表達不同觀點。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撰文指出,若校方已處分並無更多新違法事實,應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避免「舆論追殺」讓年輕人一失足成千古恨。 另有網民質疑,部分網傳細節如「灌喉腐蝕液」、「拍攝虐殺影片炫耀」並未經警方或校方證實,網路情緒可能被誇大。 本次事件亦暴露現行制度的漏洞。《南方日報》指出,目前大陸尚無《動物保護法》,導致虐待動物行為無刑事處罰依據,僅能依賴高校或招聘單位自由裁量,執行上標準不一。 同時,現行的「道德品行審查」缺乏量化標準,易受輿論影響,媒體與學界呼籲建立更科學的品行評估機制,結合「錯誤性質、悔過態度、行為改正」等綜合指標進行評估。
2025年6月,中華田園犬(俗稱「土狗」)是否應列入城市禁養犬種,再度引爆中國大陸網路輿論風暴。以合肥為例,早前《禁養犬名錄(徵求意見稿)》中將中華田園犬列入禁養名單,引發民眾大規模反對聲浪「在中國不能養中國狗?」成為網民最常見的論戰。 中華田園犬,意指中國歷史上原生並廣泛分布於農村地區的本土犬種,包含俗稱的大黃狗、柴狗、黑背狗等,是中國農耕文明長期演化下的伴生物種。牠們的祖先多被認為來自東亞狼,經過數千年自然與人工選育,擁有強健體格、忠誠性格與高度環境適應力。這類犬種與主人感情深厚,特別善於看家護院,是中國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守護者,也因此有「中華國犬」之稱。 在台灣,類似的犬種多被統稱為「米克斯犬」(Mix),即混種犬之意,泛指非特定品種的本土犬或流浪犬。並非所有米克斯犬都有中華田園犬血統,但其中相當一部分,確實與中華田園犬在形態與性格上極為接近。 因此,中華田園犬可視為台灣「米克斯」的一類代表或近親,但定義略有差異,主要反映出兩地文化背景與飼養觀念的不同。 澎湃新聞報導在中國大陸,各地對中華田園犬的禁養政策並不統一。例如: 【禁養】合肥、湖北等地曾將中華田園犬列為「烈性犬種」,主因為其部分個體對陌生人具攻擊性、基因穩定性差,易產生城市安全隱患。 【解禁】深圳、南京、廣州等地則根據實證與市民呼籲,陸續將其移出禁養名單。例如2025年1月,廣州市公安局與農業部門聯合公告,正式將田園犬移出危險犬名錄。 禁養派多以城市安全為出發點,認為狗狗行為不可預測,需以最高風險管理標準處理;而反對者則強調文化情感與犬隻個體差異,批評「一刀切」為簡化式懲罰。 動物行為學家指出,問題不在於犬種,而在於飼主管理。無論是田園犬還是其他犬種,若無牽繩、無免疫措施、隨意放養,皆有潛在風險。 正如,譚天道地網易號在其專欄評論指出:「與其禁狗,不如管人。」理性制度應包括:犬隻註冊、強制牽繩、攻擊犬評估機制、飼主培訓等措施,讓城市能與犬類和平共處,而非粗暴封殺本土物種。
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2021年救援照顧養育的石虎「豆棗」,自2022年野放3年多,期間至少5度育幼,但2年前一場雜草火警,牠目睹無情大火吞噬2幼子,事後牠呆望現場令人鼻酸,當時引發社會關注,如今卻傳出牠慘遭犬殺,而解剖後更發現牠體內殘留鉛彈,疑似遭到人類射擊。而當初身為監製紀錄片《十二夜》的小說家九把刀(本名柯景騰)也被網友怒喊:「出來面對」。 「豆棗」2021年4月18日,由苗栗後龍居民發現一隻尚未開眼的失親石虎,通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前身)救援。小石虎獲救時體重僅246公克,推估僅7至10日齡,因牠身上有很多跳蚤,所以取名為「豆棗」。 經特生中心照養訓練,「豆棗」在2022年4月繫上發報器順利野放,同年10月成功育幼,成「二寶媽」;不料,隔年2月在南投市郊二度育幼卻碰上雜草火警,叼救2隻寶寶未果,目睹孩子葬身火窟,事後牠呆望現場令人鼻酸,也引發關注。 而在農業部生多所追蹤「豆棗」野放3年多期間,至少記錄了牠5次生產,其中2次雖育幼失敗,但牠仍努力傳宗接代,讓研究團隊對野外石虎的育幼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各界正視農地焚燒、溪流水泥化等過去被忽視的潛在威脅。 然而,29日「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石虎個體「豆棗」已確認死亡。「豆棗」倒臥在人跡罕至的雜林中,身上有明顯傷痕,屍體附近明顯被踩踏過,附近樹上都有明顯爪痕,以及斷裂的枝條,「帶回後剝皮發現許多傷口,從傷勢可確認死因為犬殺,解剖時也發現體內殘留鉛彈—她曾遭人射擊,卻依然在野外堅強求生」。 粉專提及,在2025年4月16日最後一次再捕捉「豆棗」換發報器,獸醫進行X光檢查就看到兩處金屬,但當時不確定是何物,解剖後確認是鉛彈,但已被組織包覆,顯示牠曾遭人射擊仍在野外堅強求生,悲嘆「牠是帶給團隊無數驚喜與知識的傳奇石虎」。 粉專表示,「她的努力與堅強,讓我們更靠近這個神秘物種;她的離去,卻再次提醒人類活動帶來的致命威脅。」團隊人員也痛心呼籲,遊蕩犬貓不只是浪浪,也是野生動物的殺手,不棄養和不放養家犬貓,且不餵食遊蕩犬貓,才能守護生態平衡;並且禁止非法獵捕,支持友善農業,還給野生動物安全家園,請不要讓「豆棗」的犧牲,成為無聲的結束。 「豆棗」的離世,也引發網友議論,《批踢踢實業坊》(PTT)鄉民表示,「石虎記得託夢 十二夜導演劉新銳、監製九把刀」、「真的瀕危就不要再野放了」、「野外活超過3年很難啦,野狗野貓也是」、「愛狗團體大勝利」、「貓狗對台灣來說是外來物種」、「好可憐..九把刀真是促成環境生態毒瘤的禍首」、「以後都剩光電板 所有動物都不用爭生存空間了」、「石虎跟穿山甲 一直受到野狗貓的威脅」、「謝謝丸把刃」、「愛媽愛爸 網紅 九把刀無視中 呵呵」、「九把刀出來面對 浪浪安樂死應該恢復」。 紀錄片《十二夜》2013年上映,由小說家九把刀監製、劉新銳Raye執導,把流浪動物在收容所內12天內無人領養就要被人道安樂死的殘酷實況帶到大銀幕上,引起社會大眾關注。2015年初,在動保團體的推動下,《動物保護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廢除了俗稱的「十二夜條款」,零撲殺政策正式上路。 然而,禁止安樂死後,造成許多收容所容量有限,放養、遊蕩犬貓數量增加,大量「放養浪浪」回到野外,獵捕野生動物,包括石虎、穿山甲、藍腹鷴等,造成生態浩劫,再加上「不棄養」執行力不足,遊蕩犬貓持續繁殖,而九把刀和《十二夜》在社會輿論上扮演了重要催化角色,因此被網友抨擊是「環境生態毒瘤的禍首」。
台北市大安區一間寵物旅館近日被爆出嚴重疏失,7個月大的母犬「妹妹」遭同時安親的一隻8歲公狗性侵長達17分鐘,現場竟無人即時處理,事後飼主要求業者提供監視畫面,也三番兩次推拖,甚至老闆娘稱「最近心情不好,無法處理工作」,氣得飼主到該店Google評論留負評,也引發全台飼主公憤。 飼主在Google評論中控訴,她家愛犬「妹妹」第一次送寵物旅館安親,已再三提醒櫃檯「狗狗未結紮,請多留意」,但剛進去就被一隻8歲貴賓犬盯上,讓她在監視器畫面目睹愛犬被強暴,當下不斷撥打旅館電話,卻始終沒人接聽。直到17分鐘後,才終於有員工出現將兩犬隔離。 更離譜的是,晚班員工竟又把加害公狗放出來,導致愛犬再度遭受侵害,「妹妹一直掙扎逃離被逼到牆角,妹妹個性溫和不知道怎麼抵抗」,只有飼主看著監視器心急如焚,明明看得到多名員工卻沒人處理、沒有人接電話,直呼「實在太可怕了」。 事後,飼主擔心愛犬可能懷孕,要求業者提供完整監視器畫面。對方卻遲遲不肯,僅允許到現場觀看、不給影片檔,老闆娘更是神隱、不接電話、見不到人。最後飼主揚言要報警並且向媒體投訴,業者才回稱:「她最近心情不好,無法處理工作的事,抱歉。」 被害飼主氣得在Google評論留下負評,「我從來不寫評價,但這次我必須用慘痛經驗提醒大家,這裡不能來!不能來!不能來!」 飼主也說,過去曾養過一隻狗到該店住宿,結果不僅被咬,還因照顧不周得了胰臟炎,送去醫院差點死亡,當時老闆娘還會道歉,現在已經不理不睬,「要賺錢卻不肯負責」,希望大家多注意,不要再出現受害者。 而查看該間寵物旅館其他評價,有不少人點出這間其實有很多問題,不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五星評價,「狗狗去安親過一次 狗狗很多 都請年輕妹妹照顧 感覺只是為了賺錢而已 很不細心 真的不用為了省錢讓狗狗去這裡 」、「住宿三天,第一天有狗狗騎我們家的狗還咬他耳朵把他逼到角落,反應之後得到的答案是在玩」、「服務人員態度惡劣,狗狗會一直發抖,而且整個環境不佳、尤其臭味非常嚴重」、「非常惡劣的態度,住前講好的事項住後一概不理,直接要把狗關籠七、八天,想溝通還會被整家店的瘋狂傲嬌態度敵視」、「奇怪,對於這家旅館好多的讚美評論,怎麼我們帶狗狗去住宿的結果不是如此⋯⋯住宿完帶回家後,原來漂亮活潑的狗狗明顯的瘦了,潔白的毛色變髒了,身上更有了以前沒有過的蟲子」。
近日,上海野生動物園非洲象展區陷入輿論漩渦。一段被指「大象霸凌」的影片廣為流傳,畫面顯示園中母象「丹妮」與公象「本本」疑似遭同伴推擠、驅趕,甚至頻頻被逼跪地防禦,引發網友對圈養環境與動物福利的論戰。對此,園方、專家與動保人士紛紛發聲,針對事件的「自然行為」與「管理疏失」展開激辯。 據封面新聞等媒體報導,自2022年起,多名遊客陸續拍下非洲象「丹妮」(一頭無象牙母象)與「本本」(一頭年輕公象)遭群體圍攻的畫面,包括被推撞至電圍欄邊緣、被迫長時間跪地防禦,甚至有象隻出現踱步等刻板行為,以及明顯消瘦、肋骨可見的身形。 從2023年至2025年6月,相關影片屢次在網路上曝光,引發公眾擔憂是否存在象群內部長期欺壓的情況。 面對質疑,上海野生動物園於6月25日與26日連續發布聲明,強調象群間互動屬於非洲象爭奪地位與交配權的自然行為,並非人類意義上的「霸凌」。園方表示,針對爭議中的母象「丹妮」,已完成健康體檢與行為評估,體況屬正常範圍;公象「本本」也暫停展出,象群動態將進一步調整。園方強調,目前園內共有12頭非洲象,每日供應每象約200公斤飼料,涵蓋牧草、蔬果、樹枝與營養補充品,並實施豐容訓練與醫療合作行為管理。 中新網27日專訪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教授田秀華指出,動物行為學中並無「霸凌」概念,象群中等級爭鬥是社會性動物的自然現象。她認為,不能將人類倫理套用於野生動物行為上,應以生態學與物種特性作為評判基礎。 不過,包括《南方日報》與《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也引述專家質疑,指出上海野生動物園的象群為2016年自津巴布韋引進的人工組群,社群結構不自然、公象比例過高(佔12頭中的多數),導致社會性壓力過大,容易引發激烈衝突。此外,由於圈養環境封閉,電圍欄阻隔象隻逃避行為,亦加劇受壓個體的行為異常與健康風險。 根據上海野生動物園官網27日公告,展區未來將擴建升級,增設遮蔽物與豐容設施,強化行為監控系統,同時定期發布健康報告,提升透明度與科普教育功能。園方表示,也將根據專家建議調整象群結構、優化個體配置,避免社群衝突重演。
在生育率屢創新低的台灣,愈來愈多人選擇先養毛孩、延後甚至放棄生兒育女,讓家庭樣貌與價值觀正悄然轉變。面對房價高漲、育兒成本高昂、生活壓力沉重,不少人認為養小孩是一種奢侈選擇。而當單身生活與自我實現成為新世代的優先選擇,傳統的婚育期待逐漸被挑戰,也讓「要不要生」的思考,從過去的社會責任,轉變為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抉擇。當人口負成長成為不可逆的現實,年輕人對生育的態度,或許正揭示了台灣社會下一階段的發展樣貌。 台灣少子化嚴重,而台灣毛小孩登記飼養量已超過每年新生兒,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指出,台灣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高達279萬隻,其中家犬148萬637隻、家貓131萬1449隻,全國飼養寵物戶數達28.3%,平均每3戶至4戶就有1戶飼養寵物。 何宗勳表示,台灣2020下半年出現黃金交叉,全台犬貓隻數首度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2021年1月至9月新生兒11萬2000人,同期間貓、狗認養登記數量卻達15萬8000隻。而2024年數據顯示,台灣全年累計犬隻登記8萬6523隻,貓兒14萬6447隻,合計23萬2970隻,遠高於同年新生兒13萬4856人,多出近10萬。其中,台中是領養貓隻最多的城市,共登記2萬1968隻、犬隻則是新北市最大宗,共1萬1617隻登記。 在經濟壓力、房價高漲與生活不穩定感交織下,「生孩子」對許多台灣年輕人而言,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選項,而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奢侈決定」。一名受訪的27歲上班族黃小姐表示,主要是經濟能力影響生小孩的意願,和各種生活成本是否足以負擔,再來是生小孩對工作的影響程度。 另一名經營義式餐廳的葉姓老闆娘也表示,經濟穩定後才會考慮生小孩,但仍盼望35歲前結婚生小孩。她認為,房價應下降、物價不要上漲,且改變城鄉差距大的問題,嘆「留在鄉下只能領低薪,但搬去台北就要背巨額房貸,這樣誰敢生小孩?現在僅有錢人敢生小孩,而政府人員領薪水只會講一些不切實際的話,都沒講到用處上。」 此外,轟動社會一時的國三生割頸案,當時就不少網友感嘆「含辛茹苦養到國三,一切都沒了」,加劇年輕世代的心態「不想生、不敢生」,當社會安全感不足、地緣政治緊張與養育成本居高不下,「不生」或「晚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理性選擇。 針對現實中哪些因素會影響生小孩意願,受訪者紛紛表示,「還不想被小孩束縛,還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想做、想自我實現,有小孩就沒有自己的時間了」、「擔心身材走樣、產後不適、產中不舒服」、「金錢以及個人生涯願景本就不包括小孩」;至於是否擔心因為懷孕或照顧小孩,在職場上被影響,受訪者認為,「會,但現在職場的保障都很完整,不太會擔心這個」、「人家說一孕傻三年,懷孕的辛苦完全不想體會,照顧小孩可能還比上班累」、「育嬰假希望能休好休滿」。 對於提高生小孩意願,政府應該優先做哪件事?受訪者普遍認為,育兒的各項補貼應該是最為迫切,也有人認為代理孕母合法化也是必須正視的議題。此外,當被問到願意「先養毛孩還是先養小孩規劃」,28歲徐姓受訪者表示,「至少我現在負擔得起一隻貓,但不敢想像一個孩子的開銷」。 雖然毛孩飼養趨勢高於新生兒,但有人擔心,選擇養寵物而不是生育子女可能會對台灣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產生長遠影響。一些專家也認為,政府和社會應該提供更多支持給有意生育的家庭,以保持良好的人口平衡。 當「先養毛孩、再想小孩」成為新世代的生活寫照,不只是育兒觀念的轉變,更折射出台灣社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從經濟壓力到社會安全,從職涯規劃到生活品質,每一個讓人猶豫生育的理由,都是對制度與環境的回應。少子化不只是統計數字的下滑,更是國家發展的預警。唯有正視年輕世代的真實需求,改善制度、提升生活保障與安全感,才可能扭轉生育率低迷的現況。(待續)
在這個連貓都要搞直播的時代,大陸的老虎也要開始「活躍」起來啦!這說的可不是網紅虎,而是全世界最瀕危的虎亞種——華南虎。 根據大陸國家林草局與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數據,截至2024年,大陸僅存活247隻華南虎,其中野外個體已經功能性滅絕,目前全部倚賴人工圈養與繁育。 央視新聞指出,福建龍岩梅花山地區1998年率先啟動華南虎拯救工程,成立華南虎繁育研究所。如今,梅花山共成功繁育了76隻華南虎寶寶,堪稱「華南虎專業戶」。 2025年6月,占地1500畝的華南虎野化訓練基地正式開放,為「大貓們」打造了從虎舍到叢林的「高級住宿」。這裡有:幼虎區:專屬2歲以下虎寶寶的快樂幼稚園;檢疫隔離場+適應場:像老虎的「月子中心」與新生適應教室;野化訓練區:仿真叢林場,讓老虎找回打獵本能、練肌力、強腦力。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為老虎們設計了高標準搬家流程,包括三道安全鐵門、雙層防護網、巡護通道,堪稱「高規格房產交付」。而且,每隻虎還配有定製版「野外模擬虎穴」!根據虎的生活習性打造,既可躲太陽,也能看風景,簡直是叢林版「觀景房」。 在這個「練野」基地裡,科學家不僅定期投放兔子、野豬、梅花鹿等獵物,還會記錄老虎的捕食表現,訓練牠們重新找回「王者本能」! 在這園區裡,老虎的戀愛都經過科學計算。華南虎的婚配不靠眼緣,而靠「配對系數 ≤ 4」的基因演算法!中國動物園協會每年都會更新虎族譜系,進行血緣計算,安排「最佳虎CP」。 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老虎的懷孕期大約為93至112天,生產過程靠自己扛,還要自己處理胎衣胎盤,堪稱虎界超人媽媽。獸醫們會在旁密切觀察、24小時待命,確保母子平安。 從繁育、搬家、野化訓練,到戀愛配對、生兒育女,大陸對華南虎的保育,不只在數量上見成效,更在品質與系統化上努力。或許將來某一天,真能在的山林間,再次看到野生華南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