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知名騎行博主「趙朔西行漫記」透過抖音沉痛宣布,一路同行的貓咪夥伴「悟空」不幸在新疆若羌縣附近遭遇車禍身亡,引發廣大粉絲與網友哀悼。消息一出,登上多個社群網站熱搜,也引來討論與爭議。 悟空是一隻橘白相間的狸花貓,2024年10月的一個凌晨,在新疆喀納斯地區的一個帳篷外,闖入了趙朔的生活。當時的悟空瘦小虛弱,卻展現出極高的親和力,一頭鑽進了趙朔的睡袋。趙朔悉心照料牠,給牠取名「悟空」,寄託「七十二般變化、七十二條命」的美好期望。 從那時起,這段「一人一貓」的西行故事被趙朔記錄下來,分享到短影音平台,短短數月累積超過200萬粉絲,話題播放量突破上億。悟空時而撒嬌、時而傲嬌的模樣,讓牠成為深受喜愛的「旅伴貓」、「最會演戲的貓」。趙朔就在「趙朔西行漫記」中說過:「我走到哪裡,牠的梅花腳印就跟到哪裡」。 根據趙朔於4月16日凌晨發布的影片說明,悟空是在夜間偷溜出帳篷,躲進一輛停放車輛的車底,由於車主未察覺便發動車輛,導致意外發生。趙朔表示他不責怪車主,並在第一時間趕往縣城,為悟空尋找冰箱臨時安置遺體。 「悟空」離世後,眾多網友表達哀傷,不少人留言表示:「從冬天來,從春天走,留下的是春意盎然」。也有網友寫下詩意留言:「請分給路邊的毛團半塊饢餅,那會是我驮著九條命的輪回」。 但隨著熱度攀升,也有部分網友對趙朔提出質疑,認為他未替悟空進行絕育導致牠常外出遊走,是間接造成悲劇的原因;甚至有人批評趙朔以貓搏取流量,對悟空的感情不夠真摯。 對此,支持趙朔的粉絲群體提出反駁,指出趙朔對悟空一向細心,旅途中不僅配備定位器,也避免讓悟空靠近車流密集區。關於絕育問題,趙朔曾表示考量到貓咪的健康與野外求生能力,才做出不絕育的選擇。 趙朔是一位退伍軍人,獨自騎行穿越大陸西部一年多,生活節儉艱辛。有了悟空之後,無論是帳篷生活、還是野外晚餐,他總是先為悟空準備食物,再處理自己的晚餐。從雞胸肉、牛羊肉到抓飯、黑虎蝦,趙朔從未怠慢這位旅途上的小夥伴。 如今小貓離世,趙朔將面對失去「旅伴」的寂寞與現實的衝擊。粉絲留言希望他能振作,表示「悟空已圓滿功德,去做齊天大聖了」,「牠會在喵星等待師父再會」。
寵物
4月16日是大陸斑海豹(Phoca largha)保護宣傳日。作為大陸唯一能在本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近日再次現身於遼寧盤錦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當地觀測數據,今年該區域斑海豹數量接近400隻,顯示出穩定增長趨勢。 據新華社報導,春季是斑海豹洄游的重要時期。每年11月至12月,斑海豹會洄游至渤海遼東灣,在冰面上繁殖、育幼,至翌年4月至5月再遊離北上返回太平洋。遼東灣為其八個全球繁殖區中最南端,也是唯一位於大陸的繁殖地。 斑海豹種群數量穩步回升,與近年來生態保護措施密切相關。自2015年起,盤錦市陸續推行「退養還濕」和「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累計恢復濱海濕地8.59萬畝,新增自然岸線15.77公里,顯著改善斑海豹的棲息與繁殖環境。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自1992年起,已救助337隻斑海豹,並透過健康評估、野化訓練等手段,逐步放歸自然。今年已有5隻寶寶被救援,並依照節氣命名為「湯圓」、「雨水」、「驚蟄」等。這些斑海豹在斷奶、體重達標、具備游泳與獵食能力後,會被貼上衛星信標進行追蹤,協助科研人員掌握其洄游行為與分布狀況。 根據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統計,目前全球西太平洋斑海豹約存2000餘隻,其中相當比例在大陸海域活動。大陸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指出,斑海豹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冰減少、人類海上活動干擾以及棲地破壞,顯示其保育仍需長期持續努力。
貓貓是全世界都喜歡的寵物,而卻只有越南是世界上唯一慶祝「貓年」的國家,在越南也有「十二生肖」,有十個與中國相同,兩個生肖存在差異:貓取代兔子、水牛取代牛。 據《參考消息》報導,在越南農業社會中,貓因具備捕鼠能力而被視為守護稻田、保障豐收的吉祥象徵。相較之下,兔子在越南自然環境中相對罕見,無法引起民眾相同程度的文化共鳴。 越南文化深受漢字影響,但語音在本地化過程中發生變化。中國十二生肖中,「兔」所屬的地支為「卯」,而「卯」在越南語中發音接近(貓)。《每日經濟新聞》引述越南學者阮孝天的觀點指出,「卯兔」在語音理解上的誤讀,很可能是貓取代兔的直接原因。 每逢貓年,越南街頭洋溢貓主題裝飾,商店熱售貓形燈籠與剪紙,媒體也大量報導貓年相關習俗,形成獨特的年節景觀。這種文化轉化反映出越南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再創造,即使是移民他國的越南人,在同胞群眾的社區中也保存著過「貓年」的習慣。 不過,儘管貓在越南具有吉祥象徵,但仍保有吃貓肉的傳統。越南老一輩人認為貓是老虎的化身,食用貓肉可以增強體魄。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越南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貓肉在當地成為了一種並不罕見的食物,引發動物保護團體關注。 即使在和平年代,糧食問題得到了緩解,吃貓肉的習慣卻依然在部分越南人的飲食文化中。越南貓肉的來源主要是捕捉流浪貓。由於本土的流浪貓數量難以滿足需求,甚至出現了從鄰國泰國和寮國走私貓隻的情況。
據澳洲《The Conversation》科學網站近日刊登的一篇專文指出,目前全球寵物狗總數已突破10億隻,遠高於寵物貓約2.2億隻的規模。這一迅速增長的人類夥伴數量,正在對地球上的野生動植物與生態系統造成出人意料的巨大壓力。 儘管貓常因獵殺鳥類而被視為生態殺手,但狗在某些環境中對生態系統的衝擊甚至超過貓。雖然狗已馴化數千年,但祖先為灰狼(Canis lupus),依然保留了追逐與捕獵的本能。根據澳洲野生動物學者Woehler等人研究(《Pacific 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在塔斯馬尼亞(Tasmania)未拴繩的狗是小企鵝族群急遽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寵物狗的飼養成本不僅限於糧食與醫療,牠們對水質與土壤的汙染亦不容忽視。美國約有9000萬隻寵物狗,英國1200萬隻,澳洲600萬隻,大陸則高達1.2億隻。根據估算,每隻狗每日產出約200克糞便與400毫升尿液,13年壽命下總量約一公噸糞便與2000公升尿液。這些排泄物會增加水道氮汙染,影響土壤化學組成,並有可能傳播超過80%可感染家畜與野生動物的病原體。 此外,驅蟲藥物在狗的皮膚上殘留時間長達數周,當狗進入溪流或湖泊時,這些藥劑會流入水體,對水生無脊椎動物具強烈毒性,威脅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 狗以肉類為主食,意味著龐大的動物飼料需求。狗並非「壞動物」,其忠誠、陪伴與幫助人類的能力不可取代。然而,當狗的數量突破10億隻大關,其集體影響力不可小覷。簡單行為改變即可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包括:外出時務必拴繩,避免驚擾與獵殺野生動物 、妥善清理狗便、選用對環境友善的驅蟲產品、避免讓狗接觸水源與敏感保護區。調整與狗相處的方式,也為地球留下更多生機。
近日大陸北方受到極端大風襲擊,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指出,11日北京遭遇罕見強風,延慶閆家坪風速達23.3米/秒(9級),西部山區陣風或超13級。生存在大自然中的鳥類如何應對風暴?別擔心牠們自有「抗風秘笈」。 在人類嚴密部署防風措施之際,野生動物的生存智慧更值得人類參考。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次系統披露鳥類應對極端大風的四大「生存法則」。 1.精準氣流感知:鳥類自帶「風力預警系統」,研究顯示,鳥類頭部的「赫氏小體」(Corpuscles of Herbst)能敏銳感知氣壓與風速變化。「相當於內置氣象雷達,當風速超過飛行極限時,鳥群會提前6-8小時集體轉向避風區。」此次大風來臨前,北京觀鳥協會已觀測到市區麻雀、喜鵲等留鳥向低樓層遷移,雨燕群則提前鑽入城樓簷角縫隙。 2.仿生學啟示:羽毛結構暗藏抗風黑科技,每片羽毛都是微型減震器。絨羽層:蓬鬆結構可緩衝60%以上的瞬間衝擊力;廓羽鉤狀結構:遇強風自動緊密鉤連,形成抗撕裂「防護甲」;尾羽調節:像飛機襟翼般調整角度,維持飛行平衡。研究證實,鴿子在9級風中可通過收縮肌肉改變羽毛密度,將受風面積減少40%。 3.群體智慧:從「V字隊」到「防風盾」的即時切換。北京濕地保護協會的無人機追踪畫面顯示,原本呈V字形遷徙的豆雁群,在大風逼近時迅速變換為緊密橫排。前排鳥類承受風壓時,後排會以特定頻率扇翅產生反向氣流,類似「人工風牆」。 4.城市適應:建築物成新型避風港,現代城市反而為鳥類提供了更多避險選擇,高層玻璃幕牆間的夾角形成「靜風區」,成為猛禽臨時棲息點;地鐵通風口湧出的暖氣流吸引小型鳥類聚集;公園仿古建築的瓦片結構,與天然岩洞具有相似防風效果。
看著一起長大的伙伴,被主人剁成一塊塊放在鍋子裡,牠兩隻大雞腳不停地顫抖著,看起來好像是為同伴傷心,更像是為了怕保不住自己的「雞命」而嚇得發抖。 據《江南都市報》報導,4月8日貴州畢節,一隻公雞因目睹同伴被宰殺而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影片在社群網站上熱傳。據主人描述,兩隻雞從小在同一個籠子長大,後因健康問題分開飼養。這隻幸存公雞目睹同伴被宰後,出現雙腿持續顫抖、焦躁不安的行為。 網友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公雞行為表明動物具有情感認知能力,甚至調侃「雞的智商突然占領高地。」也有以幽默口吻虛構「雞語」,如「殺了牠就不能殺我了哦」。也有人認為雞的群體中存在等級制度,同伴消失可能引發短暫不安,但解讀為「恐懼死亡」則屬於擬人化想像。 其實,雞是種聰明的動物,根據美國《動物認知》期刊(Animal Cognition)曾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顛覆傳統認知。文章作者——科學家Lori Marino(洛麗·馬里諾)認為,雞的智力被端低估。雞有獨特的個性,會運用策略智取對手。牠們懂得在啄食順序中的地位,還能演繹推理,這是人類到7歲才逐漸形成的能力。 《Animal Cognition》指出,雞的思考模式,其實跟哺乳類和靈長類相當類似,甚至懂得「權謀」,研究發現,公雞會發出假的啼叫聲吸引母雞,「假裝這裡有食物」,藉此吸引異性靠近。雞的智商約略相當於7歲小孩,能辨別簡單的數字,例如「小雞有幾隻」,另外還會有類似於人的情緒,例如焦慮和恐懼等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於9日中午接獲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部落顏姓族人通報,在梅山農路邊坡發現一隻台灣黑熊受困陷阱,這是高雄首次具體發現黑熊,不再只是監視器拍到足跡。屏東分署動員22人前往救援,所幸經獸醫麻醉檢視,黑熊僅右前肢略有皮肉傷,於簡單處理後於當晚原地野放。 通報的梅山部落顏姓族人,是高雄市桃源區南橫傳統領域文化自然資源自治協會的會員,該協會自113年起即參與林業保育署的「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成員協助政府執行黑熊棲地巡守與監測,也了解若發現黑熊受困要及時通報。 顏姓族人9日因與桃源區公所人員辦理原住民保留地勘查工作,回程經過梅山2號農路發現下邊坡有隻黑熊受困套索,立即通報屏東分署。分署獲報後邀集屏科大收容中心前往,除了通報的族人及區公所人員持續在現場守護,南橫自治協會也趕赴現場,總計有22人投入救援。 救援人員於9日下午5時抵達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原保地,受困黑熊經獸醫師以吹箭麻醉後檢視,確認是已獨立生活的亞成年母熊,體重約45公斤,右前肢因套索纏繞造成些許皮肉傷,但無其它嚴重傷害,因而在簡單清創處理並待黑熊甦醒後,即於原地野放。 屏東分署特別感謝通報的顏先生與協助的族人,將頒發獎勵金鼓勵。顏先生則表示:「能略盡山林保育棉薄之力,身為高山之子理當如此」。 屏東分署說,包含南橫自治協會在內,目前高屏地區共有4個部落組織參與林業保育署的「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成員協助巡守監測工作,除了以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的獎金外,政府亦會提供相對的「生態薪水」,期待更多山村部落投入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行列。
牠們是寵物,更是家人。據《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指出,2023年大陸寵物犬數量達5175萬隻,寵物貓6980萬隻,龐大的寵物群藏著「身後事」服務的需求。預計2025年大陸寵物殯葬市場規模將突破50億元(人民幣,下同),2030年或超100億元。 藍鯨新聞表示,在大陸寵物行業,飼主更常被稱為「家長」,而不是「主人」越來越多的飼主將寵物視作自己的孩子或家人。寵物離世時,希望用一場體面的告別儀式紀念它們的一生。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專業的寵物殯葬機構正在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超過1000家寵物殯葬相關企業在近半年內成立。據悉,寵物殯葬服務基本設有個性化選擇,所對應的價格浮動範圍大多在千元以內,價格更高的私人訂製主要指向的是寵物殯葬的衍生產品。 截至2025年4月,大陸寵物殯葬相關企業超4.1萬家,其中僅2025年新增註冊企業約2100家。2022年行業進入爆發期,當年新增企業1.5萬餘家,隨後兩年平穩增加,年均新增約7000家。近半年內,北京、上海等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新增企業超1000家。 寵物殯葬業在大陸爆發式成長,現象背後既有寵物經濟整體發展的推動,也折射出社會情感需求的變化。紅星新聞稱,寵物殯葬基礎服務多樣化,包括遺體清潔、告別儀式、單獨火化(200-1800元)、骨灰寄存等標準化流程,平均客單價約1000元。部分機構提供「全流程陪伴」,允許主人觀看火化過程以緩解信任焦慮。 當然也有高端定製的版本,儀式升級:樂隊演奏、豪車接送(保時捷等)、4名抬棺師護送靈柩的「豪華送別套餐」標價近萬元。衍生產品:骨灰製成琉璃手串(數百元)、人工鑽石(價格堪比天然鑽石,最高達數萬元),以及毛髮滴膠項鍊、鈦鋼吊墜等紀念品。 如何體面地送走「家庭成員」,也成了成為許多寵物主的「困擾」,由此催生了寵物殯葬行業的興起。中新網訪問了西安一家寵物生命紀念館負責人,他說在創辦紀念館的6年中,已為離世的寵物舉行數千場告別式,其中包括貓、狗、倉鼠等。服務內容上提供遺體清潔、火化、寄存骨灰、紀念工藝品製作等,同時也為城市中的流浪動物提供具有公益性質的服務。目前,雖然大陸寵物殯葬行業正在逐漸興起,卻也面臨著諸多發展「窘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並無相關法律法規,市場監管處於「灰色地帶」,導致行業無標準、經營不透明等現象層出不窮。
美國達拉斯生物技術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3隻已滅絕的恐狼(Aenocyon dirus)寶寶。這是繼長毛象(Mammuthus)、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和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復活計畫後,該公司在「反滅絕」(De-Extinction)領域的新突破。恐狼因《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陸譯:《權力的遊戲》)中「冰原狼」的原型而廣為人知,其真實物種約在1.25萬年前滅絕。 CNN科學專欄指出,研究團隊從一顆1.3萬年前的恐狼牙齒化石和一顆7.2萬年前的頭骨化石中提取DNA片段,結合灰狼基因完成基因組裝。恐狼與現存灰狼的基因相似度達99.5%。對灰狼細胞進行14個基因的20處修改,替換為恐狼特徵基因(如下顎肌肉強化、體型增大等)。基因編輯後的細胞被植入家犬卵細胞,並由混血獵犬作為代孕母體。 達拉斯生物技術公司表示,3隻恐狼(Aenocyon dirus)寶寶目前居住在占地2000多英畝(超過809公頃)的「安全廣闊的生態保護區」,有10名全職工作人員為它們提供全天候照顧。生物學家稱,恐狼比灰狼體型大25%,下顎和肩部的肌肉更發達。有美國媒體預測,狼崽成年後體重或將達到約140磅,比灰狼同齡時大20%至25%,肌肉強度接近史前恐狼。該公司計畫將相同技術用於2028年長毛象復活項目,目前正與阿拉斯加政府協商棲息地試點 達拉斯生物技術公司項目顧問、斯德哥爾摩大學古遺傳學家Love Daln坦言:「這並非真正的恐狼,而是攜帶部分特徵的雜交狼。科學界需重新定義『滅絕物種復活』的標準」。
3月24日凌晨,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一家養殖基地疑遭縱火,8個大棚被燒成廢墟,數百隻白獅頭鵝成為「烤鵝」,其中一隻全身65%三度燒傷的白獅鵝奇蹟生還。這隻被網友稱為「鵝堅強」,歷經72小時黃金搶救期後,應該能活了下來。 據紫牛新聞報導,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一家養殖基地3月24日凌晨發生火災,8個大棚被燒成廢墟,數百隻白獅頭鵝成為「烤鵝」,有一隻大鵝身上多處被燒熟,肌肉都顯露了出來,不吃不喝在被燒死的同伴身邊守候了3天,讓公司負責人楊先生感動落淚。4月3日晚間,經過多日搶救,這隻「鵝堅強」開始慢慢恢復,已經可以進食,獸醫說活下來的希望很大。 飼主楊先生表示,農場全年365天無休,沒想到一把過都燒沒了。此前說這次火災造成的損失達到2000多萬元人民幣,實際上還有跟多被燒毀的東西沒算進去,如文玩玉米種子損失了數萬粒,稀有雞鴨鵝種蛋上萬顆。白獅頭鵝養了六年才積累到500多隻,很多是優良的原種,很難擴繁。 清理現場時,楊先生發現有一隻白獅頭鵝被嚴重燒傷,身上多處被烤熟,但牠一直不吃不喝守候在被燒死的同伴身邊,讓他心疼落淚。為了保住這大鵝,楊先生這些天請獸醫為牠治療,打消炎針,用碘伏等外敷,放在大棚裡讓牠養傷。經過努力,情況逐漸好轉。 獸醫說:「牠的皮膚乾燥了,不再淌水和冒膿。現在吃東西和喝水都正常了,前幾天排便是拉綠水,現在也成型了。估計腳掌能長出新肉,鵝冠的皮會掉,但烤熟的皮掉了才能活,只是外觀可能不太好看。原來以為牠活不了太長時間,應該沒什麼大事了。」飼主楊先生說,好在這只「鵝堅強」創造了奇蹟,如果能活下來,也算是一點安慰。 大陸農業大學臨床獸醫學教授李振強指出,禽類大面積燒傷存活率不足3%,此案例將改寫《禽類創傷救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