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搭上AI大勢!武漢大學宣布成立機器人學院 聘業界頂級人才任師資

大陸強勢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當局將機器人技術視為「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重要項目,近期更舉辦世界AI人形機器人運動測試賽(3對3足球賽),受全球矚目。武漢大學今天(2日)也宣布,將成立機器人學院,並從頂尖科技企業小米、宇樹、樂聚、優必選等地聘請10名相關產業的教授。 武漢大學2024年3月才宣布與小米合作成立機器人系,並設立機器人技術碩士,啟動以機器人為主的人才培養工作,專業領域包括理論研究、技術探索、應用創新等,全力栽培新時代領域的尖端人才,機器人學院的設立顯示出大陸對機器人領域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重視。 綜合陸媒報導,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執行院長、教授肖曉暉在會上介紹,新成立的機器人學院今年將招收90名大學部新生,會藉由武大多學科交叉優勢,融合控制、機械、測繪遙感、電信、人工智慧等學科力量,為機器人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的探索、培育,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該校在機器人領域成果頗豐,學生曾在2023年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大賽斬獲2項國家一等獎;2024中國機器人暨RoboCup世界盃中國賽中也斬獲3項一等獎,在大陸各大學中不容忽視。據學校規劃,新學院將重點放在機器人平台設計、機器人規劃控制、機器人感知互動、機器人智能決策四大基礎研究方向;並聚焦「機器人+工程應用」、「機器人+空天地海資訊」、「機器人+智能醫療」、「機器人+數字(數位)人文」四大特色發展方向。 據陽光高考平台資訊,大陸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在內,共有20多所大學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大陸在該專業招生規模也逐年擴大,據百度公開資訊,武漢大學成立機器人學院後,大陸目前共有9所該產業學院。 被視為「機器人大腦」的AI領域也同樣受到重視,北京近日公布「中小學人工智能(AI)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2025年版)」,今年9月開始,全北京市中小學校都將展開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節課。 根據北京市政府官網資訊,相關課程目標為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識與思維能力、人工智能應用與創新能力、人工智能倫理與社會責任3個方面,幫助學生從「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創新應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項目實踐中,鍛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以學習歷程來說,小學階段,課程規劃透過「體驗式課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與特點;國中階段則是「認知類課程」,學生須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內容創作,至於高中階段是「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不僅要求熟悉數據處理與標註、機器學習算法原理及深度學習入門知識,具備一定開發人工智能系統的實踐能力。

【張瑞雄專欄】當AI不只是工具 將面臨詐騙、作弊與誠信的挑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我們還在驚嘆生成式AI如何為人類帶來便利、創造力與生產力的同時,另一場潛藏在螢幕背後的暗流正迅速成形,那就是「AI詐騙」的全面擴散與制度性的道德瓦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失控,更是人類社會在倫理與制度上失速的寫照。 AI詐騙的真正問題不在於「AI騙過人」,而是「AI騙過系統」。在一個「一鍵支付」和「零摩擦體驗」成為主流的數位世界中,當詐騙者結合生成式AI與即時操控軟體進行詐欺,不僅是長者難以防範,連資訊安全專家都可能一時疏忽。更駭人的是,這種攻擊不再只是針對個體,而是直指整體金融與數位驗證系統的脆弱本質。 更令人心寒的是,我們並非只是被動地成為詐騙的受害者,而是在某些層面上成為共犯。最近矽谷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竟投資一間名為Cluely的AI新創公司,標榜「Cheat at Everything」,明目張膽地將作弊變成商業模式。他們開發的AI桌面助手能在會議或談判中即時輸出「專業答案」,讓使用者看似機智過人,實則全靠AI幕後運算。這不僅使個人思考能力退化,更將整個專業環境推向虛假與表面功夫的深淵。 我們可以將Cluely視為現代資本主義對效率與成果的極致追求,不問過程、無視倫理、只求「表現」。而當這類產品獲得風險資本支持並擴展至企業與教育場域時,它所釋放的訊息是「你不需要學習,你只需要看起來像是學會了。」在這樣的風氣下,AI技術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成了道德真空中的操控裝置。它不僅破壞了誠信,更侵蝕了專業的價值觀。 這正是為什麼丹麥政府最近提出要修改著作權法,明定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臉」、「聲音」與「身體樣貌」的所有權。這項法律雖然看似針對深偽(deepfake),但實際上是對當前生成式AI技術「任意模仿人類」的反制,也是一種法律與倫理防線的重建。這項立法將賦予個人主張移除未經同意的AI模仿影像或聲音的權利,違者甚至須賠償損失。丹麥文化部長的發言更是直言:「人類不該被數位複製機任意運作。」 這項措施點出了全世界都需面對的問題,我們是否願意為了方便與效率,犧牲倫理、隱私與人性?當AI可以模仿一個人的語氣進行詐騙、偽造影片讓政治人物說出未曾說過的話、或是讓求職者靠AI在面試中「假裝優秀」,那麼「真實」與「誠信」這些社會運作的基石,還能持續多久? 值得反思的是,這些問題其實並非AI所創,而是我們的制度選擇與設計所導致。過去十年對於「無摩擦」的追求,導致我們建構了一個對詐騙友善、對風險無感的環境。我們太快將科技整合入日常,卻沒來得及設計對應的防護機制。這就如同當年美國為了解決不繫安全帶的問題,發明了「自動安全帶」,看似創新,實則愚蠢且無效。 那麼,解方是什麼?第一,重新評估AI在關鍵系統(如金融、教育、人力資源)中的應用邏輯,建立「人機協同」而非「機器代理人」的原則;第二,立法者應從丹麥的經驗出發,制定明確的個人影像與聲音所有權法制,讓AI模仿行為可被追責;第三,企業應擺脫「快速獲利」的心態,轉向「可信賴AI」的研發方向,強化資料來源與輸出內容的可追溯性與透明性。 社會教育亦需與時俱進,AI素養不該只是操作技術的學習,更應涵蓋判讀能力、倫理判斷與資料辨識力的養成。政府與學界可考慮將「AI詐騙模擬」納入公民教育,讓每個人都能識破「太完美」的對話與畫面背後的危險。就如同學會辨識假新聞,我們也需培養辨識「假對話」、「假真人」的能力。 AI的發展不該淪為詐騙工具的放大器,我們終究必須在這場「科技便利」與「人類尊嚴」的拔河中做出選擇。否則下一個被騙的不只是我們的長輩,而可能是我們自己。每個人在一場以效率為名的科技幻術中,被奪走判斷力、被取代意志,最終連「是誰說了這句話」都無法確認。 在這個真假難辨、AI真假難斷的未來,或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聰明的AI,而是更清醒的自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9成詐騙廣告都在臉書!Meta再遭重罰 累計1600萬

近來不時傳出臉書(facebook)涉嫌一頁式的廣告詐騙,許多民眾被騙。數位發展部昨(6月30日)認定違反《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打詐專法),違規情節重大,祭出1500萬元重罰,並限期30日內改善。若屆期未完成改正,將可按次連續處罰。 加上今年初遭罰的100萬元,Meta在台灣已累計被罰1600萬元,是目前唯一遭兩度開罰的國際平台。 數發部指出,臉書的廣告投放與審核機制存在重大缺陷,使大量詐騙廣告長期於平台上露出,危害用戶財產與資訊安全。且Meta未依專法規定,落實「應盡注意義務」,包括建立有效的廣告審查、下架處理與受益者識別機制,顯已違法,處以最高級別罰鍰。這並非首次提醒,而是針對持續違規的懲處。 數發部說,將持續依據專法加強查核各大平台履行防詐義務,確保民眾在網路空間不致成為詐騙目標,也呼籲用戶在使用社群平台時提高警覺,不輕信來路不明的廣告訊息。 據數發部與刑事警察局聯合建置的「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統計,在每周下架的詐騙廣告中,Meta平台占比常年超過九成,遠高於其他業者,如Google、LINE及TikTok,成為詐騙資訊傳播的重災區。 Meta回應,對主管機關的關切予以重視,強調持續強化防詐機制,並會與數發部、刑事局等機關密切合作,提升平台環境的安全性與透明度。該公司正努力讓用戶能更清楚辨識臉書與Instagram上廣告的出資者與受益者資訊。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自去(2024)年底施行以來,賦予政府對網路平台業者的管理權限,包括要求建立防詐制度、接受查核及違規處罰。專法指出,平台業者若未能即時阻斷詐騙資訊擴散,將負相當責任。 警方也藉此呼籲,請民眾勿輕易相信一頁式廣告,像是名人理財、購物等,若是涉及投資、買賣與轉帳等行為請三思,避免上當。

【有片】大陸辦AI機器人足球賽 跌倒會爬、受傷還躺擔架 吸引線上1.36億人瘋看

2025RoBoLeague機器人足球聯賽總決賽28日在北京亦莊登場,比賽過程中,機器人展現出超越以往的組織配合、靈活動作,也有機器人受損倒地,竟「躺擔架」被抬出場外,比賽吸引線上超過1.36億人次關注。 此賽不僅是大陸首場3對3全AI操控的機器人足球比賽,也是「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首場測試賽,共有四支大學隊伍參加,包括清華大學火神隊、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Power智能隊、大陸農業大學山海隊,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Blaze光熾隊。最終,火神隊以5比3擊敗山海隊,勇奪冠軍,山海隊獲亞軍,Power智能隊與Blaze光熾隊並列季軍。 比賽強調完全由AI自主運行,所有機器人不需人類操控,能自動完成開球、進攻、防守、射門及跌倒後爬起等動作,機器人選手展現出不少靈活表現,模擬人類球員的動作與配合,比賽過程也不乏出現有趣場面,例如同隊三名機器人爭球時擠成一團,彼此卡位影響進攻節奏;也有機器人意外摔倒後自行站起來繼續比賽,甚至「受傷嚴重」需緊急「退場維修」,現場觀眾也笑稱,現場最忙的是幫忙抬擔架救援的人類。 此賽事也使用新式的自動判罰機制,對於輕微碰撞等情況不予犯規,提升比賽流暢度與對抗性,陸方透過比賽,展示人形機器人目前在運動控制、視覺感知、導航定位及多機協作等方面的技術突破。 對此,大賽組委會執行主任程昊指出,全部參賽機器人採用AI策略自主運行,無需人類保護員干涉,自主完成跌倒爬起動作,綠茵場上的「機器人總動員」,是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也標誌大陸在智慧體育及機器人自主決策領域的重要進展。

極地勝利隧道刷新三項世界紀錄 深逾1000公尺 過天山只要20分鐘

作為大陸交通標誌性工程之一,位在新疆的天山勝利隧道項目再迎重大突破。繼去年底全線貫通後,2號通風豎井近日正式貫通落底,標誌該項目8座豎井全部完工。《環球時報》現場直擊現場施工,最大量深逾1100公尺,建成後過天山只要20分鐘。大陸「大國重器」再發威,讓外界驚艷。 這一世界最深高速公路豎井的貫通,是由「中交集團」(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全球首台高寒高海拔超大直徑硬岩豎向掘進機「首創號」完成。 天山隧道的「呼吸中樞」 天山勝利隧道全長22.1公里,最大埋深超過1100公尺,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此次2號豎井順利貫通,確保了烏尉高速公路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烏尉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從烏魯木齊到南疆庫爾勒的駕車時間,將從7小時大幅縮減至3小時。 烏尉高速公路是新疆「六橫六縱」高等級公路網的重要組成,路段連通天山南北,全長約 319.7 公里,起點為烏魯木齊市,位於G30連霍高速的倉房溝互通立交(或稱烏魯木齊西繞城高速西段起點),終點在尉犁縣東側瓊庫勒村。 與傳統「雙洞對挖」隧道開挖方式不同,天山勝利隧道採「三洞+四豎井」的創新佈局。「三洞」包括左、右兩主洞,作為車輛通行的主幹道,及中間服務功能中導洞。「四豎井」則是隧道通風通道,堪稱隧道的「呼吸中樞」。隨著掘進距離增加,施工面遠離洞口,煙塵等有害氣體無法自然排出;隧道後期運營也需解決通風與排煙問題。8座豎井的設計,確保了隧道內的縱向通風,為施工和運營提供了關鍵保障。 「中交建」新疆烏尉公路包PPP項目總經理部總工程師劉開之表示,2號豎井深達707公尺,比廣州塔「小蠻腰」還高出100多公尺,是當今世界最深的高速公路豎井。「這一選址經過精密計算和實地勘察,並非為追求『世界之最』,而是基於工程需要,恰恰凸顯建設的極高難度。」 高寒高海拔的極限挑戰 2號豎井位於海拔近3700公尺的天山南麓深處,這裡曾是「無人、無水、無路、無電」的無人區。6月正值初夏,施工現場卻寒意逼人,氣溫常跌至零下,剛下過雨後更是低至零下數度。媒體說,記者身著羽絨服勉強禦寒,仍因高反感到頭暈心悸,行動艱難。很難想像施工人員常年駐紮於此,需克服高寒高海拔的惡劣環境,確保工程進度。施工區內設有制氧室供隨時吸氧,旁邊還停放著配備急救設備和醫護人員的急救車,以應對突發狀況。 據知,豎井施工區年平均氣溫僅-5.4℃,極端低溫可達-40℃,強風和缺氧環境更是家常便飯。新疆烏尉公路包PPP項目WYTJ-05標段豎井工區主任董嘉梁回憶,初到工地時,生活區僅有簡陋板房,水暖設施尚未完善,夜晚需裹多床棉被取暖。後期才逐步建成水電暖齊全的規範化生活區和辦公區。 天山的惡劣自然環境、複雜地質條件以及項目高標準的建設要求,對施工技術和裝備提出巨大挑戰。專門從事盾構機研發的「中交建」旗下「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副總工程師高迎可說,2號豎井開挖直徑達11.4公尺,出渣量大,豎向運輸壓力極高。相較主洞和中導洞的水平掘進,豎井施工的廢渣和物料需依靠提升設備從近千米深的井下逐一運出。 此外,豎井穿越多層複雜岩層,岩石強度最高達200MPa,掘進中易發生堪比四五級地震的岩爆,且地下水豐富,高迎可回憶,越往深處掘進,裂隙湧水風險越高。「最嚴重的次湧水,每小時水量達30多立方公尺,若不及時排水,設備將被淹沒。」 「首創號」:無先例可循,刷新三項世界第一 「首創號」是專為天山勝利隧道2號豎井量身打造的超大直徑硬岩豎向掘進機,整機高44公尺,重約1350噸,刀盤直徑11.4公尺。這台「大國重器」首次將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TBM)的破岩工藝與豎向掘進技術結合,實現超大直徑豎井「一鑽到底」,刷新了豎井深度、直徑和施工海拔三項世界紀錄。 《環時》記者在「首創號」內部看到,這座「垂直鋼鐵堡壘」佈滿電器設備和作業系統,空間狹窄,施工人員需低頭側身通行,衣服沾滿厚厚灰塵,滲漏的地下水不時滴落在安全帽上。機器轟鳴聲震耳,環境極其艱苦。與其樸實的外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開創性技術:它不僅避免傳統鑽爆法對岩層的擾動,還實現了井下無人化操作,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中交天和」設計院副院長張新坦言:「全球無先例可循,連設計規範都是空白。」儘管團隊此前已開展超大直徑豎向掘進機的排渣等研究,但技術落地和工程驗證仍充滿挑戰。 在「首創號」研發過程中,團隊聯合國內供應鏈廠家攻克了泥漿出渣系統、刀具、控制系統等難題,持續優化設備性能。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康健表示,過去高速公路豎井多採用人工鑽爆法,而「首創號」的成功應用,將豎向掘進機施工從圖紙變為現實。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楊立雲親歷「首創號」刀盤破岩而出的瞬間,稱這是建井史上的「歷史性一刻」,並期待豎井掘進機在行業內的廣泛應用。 大國重器國產化 基建自立自強 「首創號」的成功,離不開大陸國產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中交天和」團隊在花崗岩地層作業時,解決了泥漿泵軸套磨損嚴重的問題,將其成本從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級降至約20萬元,壽命同步提升,實現了自主供應鏈的高效替代。此外,天山勝利隧道使用的「天山號」和「勝利號」TBM掘進機同樣由中國自主研發,顯著降低設備成本,提高了供應穩定性。 康健認為,國產高端裝備的全面推廣將帶動供應鏈整體升級。「過去我們多是學習別人,現在別人開始跟著我們學。」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中國基建裝備的技術水準,也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範本。

「津味」科技飄香夏季達沃斯 AI與智能機器人成亮點

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又稱新領軍者年會)6月25日在大陸天津正式揭幕。本屆論壇以「新前沿、新經濟、新夥伴」為主題,匯聚來自近80個國家與地區的1,500餘位政商領袖、科技專家與媒體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綠色轉型、地緣政治變局下的全球合作機遇。 中新網指出,在科技展區中,天津企業展示的智能化成果成為矚目焦點。雲聖智能公司推出的全自動無人機巡檢系統,外型如一朵緩緩綻放的蓮花,無人機能自主飛行、巡檢,電量不足時可自動返航,並在1分鐘內完成電池或任務吊艙更換。該系統已應用於電力、油氣等場景。 《天津日報》報導,菲特(天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則展示了「人工智慧+數位孿生」應用方案。董事長曹彬介紹,系統可即時分析30餘項設備運行數據,並在1分鐘內完成設備虛擬建模,提前預警故障,有效降低停機風險,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汽車零部件生產線。除了AI與無人機技術,來自天津的高科技展品還包括仿生機器手、多維觸覺感知系統、氣象衛星成像技術、全息影像顯示等。 其中,一款仿生機器手能夠同步模擬人體手部動作,精細度達毫米級,被業界譽為「工業版的靈巧之手」。現場還有「AI老中醫」為來賓提供健康諮詢,融合中醫知識圖譜與機器學習診斷模型,開拓智慧醫療新應用。 自2007年以來,大陸已連續主辦多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並於天津與大連輪流舉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史瓦布(Klaus Martin Schwab)表示:「中國正處於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交會點,天津展現出的城市創新能力與產業轉型成為全球關注的模式。」 當達沃斯的思想激流遇上河海津韻的深厚底蘊,天津這座600多年歷史的大陸北方重鎮,正以創新為筆,書寫產業升級與開放合作的新篇章。從煙火氣十足的老城記憶,到炙手可熱的智能製造,這場科技盛宴不僅有視覺震撼,更有創新有內涵的時代回響。

AI浪潮新動力!「2025人工智慧暨商業發展影響力論壇」聚焦商醫雙軌創新

國內缺工常態與高度仰賴原料進口,國際關稅與以伊衝突波動,服務業為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支柱,正承受原料人力萬物齊漲,成為運營高風險的行業之首,卻常被認為是轉型落後者。儘管AI浪潮席捲全球,從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全球最新調查,近八成企業期盼AI提升競爭優勢,其中46%已導入;AI商機與風險並進,為此,與產官學各界的 先進專家齊聚召開論壇,協助產業訂製智能路徑,實現永續轉型。 6月25日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盛大登場的「2025 AI 人工智慧暨商業發展影響力論壇」,由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Associ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Taiwan ;ASIT)(以下簡稱協會)舉辦,論壇以「科技力・創造力・決策力」為主軸 ,聚焦生成式 AI、Agentic AI、AI-CRM 以及 AI 遠距醫療等前沿應用,吸引來自醫療、科技、零售、投資及學研界數百位專業人士齊聚,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翁文祺參事、財團法人商研院王建彬院長、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林崇傑局長 、協會榮譽理事長劉福財、商研院所長朱浩,協會總顧問李培芬、秘書長韋文敏,以及主講嘉賓為The BOARD 國際私董會創辦人徐竹先、台灣創意工場創辦人何明彥、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威力先進總經理熊思愷、Dr.PAIN 總監蔡承志,共同探討如何落實 AI 賦能企業策略決策到應用商業、醫療服務與病患照護,並有效降低人力溝通成本。 在醫療領域,AI 更被視為改善醫療資源分配、提升健康公平性與提早預測疾病的重要引擎。例如導入 AI 聊天機器人處理掛號、術後關懷與衛教問答,不僅將護理師與行政人員的溝通負荷減半,也讓病患得到即時、連續且一致的資訊服務;再如運用 AI 藥物研究分析,巨量文獻探勘、AIoT實驗室與虛擬篩選,加速人類對抗疾病,AI 正改寫醫療產業的運作模式,為全球精準健康,嶄開永續新契機。 論壇首場以「AI決策」解放思維 ,由 The BOARD 創辦人徐竹先 以「專業經理人的人工 ASIT&Leo PR 250622 智慧策略」開場 ,指出 AI 發展已進入第二波深化階段,企業領袖須從組織結構、資料治 理到職能再設計同步部署,並善用 AI-CRM 與智慧助手,將高頻重複的溝通交給機器處理,把人力釋放到更高價值的創新與關懷工作上。隨後台灣創投公會副理事長何明諺 以「迎向智慧邊緣新時代的 Agentic AI 應用戰略」說明分散式智能代理人如何自主處理 客戶查詢、即時風險控管與後端回報,為企業開啟第二成長曲線。 AI應用主題分享,跨足商業與醫療應用,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 以「AI 跨國應用服務」 分享其企業如何透過 AI 平台在不同國家間串接醫療機構,並提升臨床協作效率;威力先進總經理熊思愷博士同為美國馬奎斯世界名人錄成員,分享AI應用於基因醫學研究; Dr.PAIN 疼痛照護平台總監蔡承志 則以「AI 連鎖醫療應用」解析 Dr.PAIN 如何以 AI 管 理多診所據點、自動化病患溝通與個人化療程規劃,不只解決表象病徵透過數據技術找出病根,讓醫護團隊能把更多精力投注於精準健康與專業照護。 不同產業,兩大醫療專題演講不僅凸顯 AI 在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潛力,也展示 了 「AI 減少人力溝通成本」 的即戰力成果,呼應論壇核心:以科技力與創造力打造新型 管理與服務效率,為台灣與全球健康照護及永續發展注入關鍵動能。

【張瑞雄專欄】AI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人工智慧(AI)無疑是21世紀最顯著的科技革命之一,其帶來的變革幅度可能遠超工業革命,並成為自網際網絡出現以來最重要的成長動力之一。儘管地緣政治與貿易限制帶來的短期壓力仍存在,但AI資本投資持續快速增長,領軍企業如台積電(TSMC)、xAI和OpenAI等更是積極擴張,預期將持續到2026年。 AI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以美國為例,川普政府透過推動「星門計畫」(Project Stargate)顯示其決心保持美國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但美中之間持續緊張的貿易關係及AI技術出口限制,也凸顯出AI發展並非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安全考量。 AI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科技與經濟層面,它也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結構與人際互動模式。AI的普及已經開始引發許多社會議題,例如就業市場的變動、財富分配不均及倫理道德的爭議。許多勞動密集型工作已逐步被AI和機器人取代,這在汽車製造業與零售業尤為明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交流也被逐漸弱化,AI介入日常生活可能進一步削弱人際關係。 另一方面,AI的進步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正面可能性,尤其是在醫療領域。例如AI快速而準確地輔助醫師診斷,降低人為失誤,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如達文西系統,顯著提升了手術精確度和安全性,甚至連遠距醫療也因AI技術而得以普及,突破空間限制,使專家能隨時隨地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儘管AI擁有眾多潛力,其風險卻不容忽視。AI發展如未妥善管理,可能帶來兩大主要風險:一是惡意行為者(包含國家或個人)濫用AI,二是AI技術本身可能突破安全防護,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因此國際社會應該展開密切的合作,透過靈活且全面的監管體系,避免AI成為威脅人類的利器。 AI的高速發展,勢必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倫理與道德問題,建立一套全新的AI倫理原則,強調AI技術應以人類福祉為最終目標,不得造成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傷害。此外AI的運作必須透明且可追溯,防止其失控或遭到誤用。 AI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透過有效的監管與道德規範,引導AI走向真正有利於全人類的道路。AI可能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飛躍,為我們解決疾病、能源短缺、氣候變遷等重大難題,帶來史無前例的繁榮,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積極規範並負起相對應責任。 未來的AI發展必須融合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確保這個強大的工具不會被濫用或錯用,而是作為提升全人類福祉的重要資產。台灣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據點,在AI應用和半導體製造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政府及企業界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AI的倫理與監管體系的建立,並利用自身優勢促進AI技術在醫療、環保、教育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不僅保持領先,更成為科技與人文融合發展的典範。

頂不住競爭壓力 蘋果加入大陸「國家補貼」分一杯羹

大陸數位產品消費補貼政策實施近半年後,蘋果大陸官網昨天(24日)正式加入「國家補貼」(陸稱「國補」)行列,此次政策覆蓋iPhone、iPad、Mac等核心產品,最高可享人民幣2000元(約新台幣8200元)優惠。據陸媒《界面新聞》分析,蘋果藉由縮小與大陸本土手機的價格差距,將目標瞄準大陸中階手機市場。 蘋果先前官方通路不參與國補,造成部分消費者轉向其他電商平台,在市場競爭壓力下,蘋果官方也接受國補,不過目前僅支援Apple Store線上商店(北京為主)及上海實體旗艦店。 根據大陸國補規則,購買6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的產品,最高可獲15%補助,每件最高額度不超過500元,而蘋果iPhone16的128GB機型恰巧在5999元,國補後價格降至5499元,降幅達8.3%。 蘋果今年第1季在大陸手機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是同比唯一下降的,且市占率年減10個百分點至13.7%,被華為反超。 蘋果官網接受國補後,可縮小與大陸本土品牌的價格差,與其他品牌在中階手機戰場上爭奪用戶,不過目前其他電商平台的蘋果手機「疊加優惠」仍更具價格競爭力,如京東、天貓等平台透過「國補+平台券+以舊換新」組合拳,部分機型優惠超過2000元。 陸媒《每日經濟新聞》則提到,蘋果在大陸不僅面臨價格戰劣勢,AI應用上,其「Apple Intelligence」功能,雖在台灣等海外市場可使用,但遲遲未能在大陸上線,大幅削弱產品競爭優勢。 據市場調查機構Omdia的最新報告顯示,大陸消費者將手機的AI功能列為購機考慮的一大因素,在蘋果遲未推出的情況下,用戶紛紛轉向字節跳動的豆包等軟體,與此同時,華為等大陸廠商加緊提升AI功能,蘋果已出現戰略性風險,可能將流失重要市場,在全球AI接受度最高的市場之一,蘋果卻武功盡失,發揮不出競爭優勢。 本月上旬舉行的蘋果2025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25)上,蘋果也未展示關於Siri的新功能,作為蘋果手機的重要功能,Siri遲未升級的延遲也將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及購機意願。

AI產業強勁!張一鳴首躍創富榜首富 DeepSeek梁文鋒殺進前10

大陸《新財富》雜誌昨天(24日)公布今年「500創富榜」,其中排名前十的富人產業大多與AI有關。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以4815.7億元人民幣(約1.9兆新台幣)持股估值首次攻頂,此次DeepSeek(深度求索)創辦人梁文鋒也以1846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上榜,且入榜即殺進第十名。 綜合陸媒報導,500創富榜以持股總市值來估算財富,排行前10名依序為張一鳴、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騰訊科技創辦人馬化騰、拼多多創辦人黃崢、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小米集團雷軍家族、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美的集團創辦人何享健與兒子何劍鋒、網易創辦人丁磊、梁文鋒。 張一鳴登上首富,主要來自他字節跳動的持股股權,公司曾公布,張一鳴持股達21%,員工持股21%,機構持股58%,張一鳴2018年首次擠進百富榜,當時身家僅有120億元,如今在AI助攻下,股權價值大爆增。 在大陸用戶前十名AI軟體中,字節跳動就包下豆包、即夢AI、豆包愛學,其中,豆包的活躍使用者高達1.16億人,僅次於DeepSeek,讓字節跳動的價值再度提升,在公司產品、服務與AI敘事功能結合下,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網易公司執行長兼董事丁磊等財富值也都明顯提升。 此前已蟬聯四屆首富的鍾睒睒今年則降至第二名,持股市值為3624.1億元,較去年4562.7億元減少21%。鍾睒睒控股的主要公司包括農夫山泉和萬泰生物,不過今年公司未有突出表現,持股市值下降。 此前從未進榜的梁文鋒今年第一次進榜即名列第十名,憑借「低成本+高性能」的DeepSeek-R1大模型迅速崛起,該產品更被譽為國家級的科技成果,推出隔月的月活躍使用者即突破1.8億,DeepSeek的橫空出世也增強了全球投資者對大陸經濟的信心。 從產業分布來看,TMT(高科技、媒體、電信|產業)、醫藥生物、日用消費成為創富榜前三大類別,分別貢獻110人、54人、53人。 其中,TMT行業以110人上榜,較去年同期新增22人,總財富高達3.34兆元,是上榜人總财富的四分之一,為榜內第一大產業。據統計,今年上榜的晶片產業鏈企業家高達36位,挑起行業大樑。 陸媒《證券時報》則提到,以區域分布來看,此次榜單前10名有4位來自浙江杭州(鐘睒睒、馬雲、丁磊、梁文鋒),而距今18年前,2007年的創富榜前十中,有6位來自廣東(主要為地產開發商),不過當年的首富楊惠妍如今身家僅為124億元,縮水至全盛時期的十分之一,更多的房地產富豪已消失在產業不斷發展更新的長河中。 今年上榜的500位企業家(或家族)總持股市值為13.7兆元(約56兆新台幣),年增11%,平均持股市值273.8億元,上榜門檻為6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