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杭州數位博覽會登場 機器人大秀肌肉 《紐時》質疑「誰買單」

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球數位貿易博覽會」,上週以龐大規模及炫目的科技展示,成為中國對抗美國科技圍堵的最新舞台。現場展出從能打拳擊的機器人、能清潔廁所的自動化設備,到協助長者情感支援機器人、自駕遊艇,以及超過百家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新款車型。 《紐約時報》表示,展區面積超過21個足球場,象徵中國從「廉價製造」轉向「科技創新」的野心。來自俄羅斯的官員與商界代表大舉現身,甚至包括俄羅斯副總理格里戈任科(Dmitry Grigorenko),但現場唯一可見的美國元素,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隔空現身」——以錄音推銷「人形機器人」。 然而,在華麗展演背後,核心問題難以忽視:即中國企業能否真正找到買家?而在激烈內卷的市場競爭下,這些公司能否賺到錢? 美中角力下的科技競賽 特斯拉展區的主打明星是Cybertruck——這款外型如裝甲車的電動皮卡,尚未獲得中國監管批准,無法銷售。即便在中國上市的特斯拉車款,也因本土車廠提供更低價格與更高配置而銷量下滑。 浙江省委書記王浩在開幕致詞時強調,浙江數位經濟已占全省GDP一半以上,中國願與「所有夥伴共同開拓數位貿易藍海,實現雙贏合作」。然而,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來說,這樣的合作意味著「中國剝削我們,讓我們一敗塗地」。 在廁所清潔機器人展區,一名銷售人員向現場說明:「沒有人喜歡刷馬桶,讓中國機器人來做這種苦工,有什麼不好?」他的公司「星種機器人」(目前主攻國內市場,但也計劃拓展海外。博覽會主辦方強調,美國孤立中國的企圖失敗,聲稱今年有 1.1 萬名國際買家註冊參加,比去年增加 64%。 iFlyTek:從黑名單到市值翻倍 在合肥,AI企業科大訊飛(iFlyTek)以嶄新的園區和多項產品展示,成為對川普政策的「反擊案例」。該公司早在 2019 年就被美國列入涉及人權爭議黑名單,禁止採購美國產品。然而,訊飛不僅未受阻礙,反而開發出自動批改試卷機、能以多語回答問題的 AI 聊天機器人等新產品。 訊飛消費業務總經理程晨表示,新技術是協助教師「把時間用在更具創造性與必要的工作」,而非取代他們。她強調,即便美國限制出口AI晶片,華為已能提供可行替代方案。自制力強化下,訊飛股價自制裁以來已翻倍,並獲國企中國移動的支持。 習近平強調「自力更生」戰略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自力更生」,這與毛澤東時代的閉關自守不同,而是要求建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慧硬體與軟體生態,確保中共能掌控關鍵技術,不受外部挑戰。 但限制依然存在,報導說,許多中國企業在博覽會現場積極尋找海外買家,顯示其出口需求依舊迫切。中國去年龐大的貿易順差,占 GDP 成長的一半,抵銷房地產危機衝擊。雖然美中貿易自川普上任以來顯著下降,但中國對其他市場的出口保持強勢,總體貿易盈餘仍可能再創紀錄。 在 AI 領域,報導表示,大陸企業是否能完全脫離美國晶片仍有疑問。比如四足機器人公司「優必選」(Unitree Robotics)雖展示可跳舞、打拳的仿人機器人,但對美國晶片出口限制問題,公關人員僅回應「不便回答」。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初創企業 DeepSeek,該公司去年因利用輝達晶片開發出媲美OpenAI和Google的AI系統而震驚矽谷。但在杭州展會,DeepSeek展台無人值守,只留下簡單的logo海報,對是否因國產晶片不足而延遲新品發表避而不談。 外部封鎖與內部競爭 上海市府官員孔繁表示,即使遭遇封鎖,中國也總能「找到繞行之路」,並推出新型簽證政策,吸引全球科技人才。這與美國在川普主政下對外籍勞工設限形成鮮明對比。 但真實挑戰或不在國際,而而在國內。《紐時》認為,超過百家中國電動車品牌陷入削價競爭,利潤稀薄;許多新興 AI 產品缺乏穩定的消費群。雖然中國製造能力無庸置疑,但如何避免「內卷」並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才是棘手的問題。

西湖「機器魚」能撈手機?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

近日網路上流傳「杭州西湖裡出現了鯊魚狀機器,可以幫遊客撈手機」的說法,引發廣泛關注。不過,陸媒查證發現,這一說法存在誤解。所謂「機器魚」其實是由西湖景區公安會同大陸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發的仿生裝置,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主要功能在於水下探測與生態監測,而非直接打撈手機。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這款機器魚長約60公分,外層採用仿真硅膠魚皮,尾鰭柔軟擺動時幾乎不產生水流擾動。研發團隊特意模仿了西湖鯉魚的外形,使其能夠靈活進入淺灘與水草叢中,不會驚擾水鳥或破壞水生植物。這也是其「魚形」設計的初衷——在科技應用中最大程度減少對西湖自然生態的干擾。 《北京時間》指出,機器魚搭載了高清攝像頭與多組感測器,能實時定位落水物品,誤差小於10公分,並可進行水質監測、物種識別與外來物種預警。但需要指出的是,機器魚只能定位,無法直接撈起手機。真正完成打撈工作的,是景區保安與工作人員。 西湖景區日常使用的設備包括,伸縮桿配備實時攝影鏡頭,能快速鎖定手機位置。再利用吸附裝置在短時間內撈起手機。2023年1月,就曾出現30秒成功撈手機的案例。在高峰期,景區每天能撈起多部手機。2024年春節兩天就成功撈出17部手機。 雖然西湖「機器魚」傳聞引人注目,但機器魚更大的價值在於生態保護。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與生物圈保護區,湖內擁有56種魚類與72種水生植物。景區公安表示,機器魚未來將更多用於長期水下巡檢與環境監測,而非僅僅服務遊客的打撈需求。 在2025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上,兩條灰色機器魚首次亮相,靈活的魚形外觀引起各國代表關注。評論員段玉龍指出,機器魚的價值從不在「撈起什麼」,而在「守護住什麼。 西湖「機器魚」撈手機的傳聞,實際是一場誤解。它並非真正的「水下打撈工」,而是「生態哨兵」。真正完成打撈的,仍是人工與簡易工具的配合。

【張瑞雄專欄】矽盾變薄牆?從「五五分」看晶片地緣政治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美國一紙「五五分」構想,把台灣的晶片優勢瞬間推向地緣政治的險境。這場看似產能調整的政策,其實是一場深刻的戰略佈局。從表面上看,美方希望在晶片製造上達到與台灣「五五分」的平衡,以降低對單一區域的依賴。但從骨子裡說,這是一場以安全為名、經濟為實的主權再分配行動,其後座力不僅可能動搖台灣的產業根基,更可能重塑全球半導體版圖的權力秩序。 自古以來,強權爭霸的手段從未離開「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半導體即是當代國際角力的核心。美國從2%產能要躍升到40%,甚至50%,在極短時間內幾乎是天方夜譚,除非以強勢政治力量挾其盟友而行。於是台灣就被推上了談判桌,晶片成為談判的籌碼。表面上是合作,實際上強壓的讓步。台灣晶片生產的每一分產能調動,都是一場戰略上的讓渡。 台積電不僅是一家企業,它承載的是台灣整體在全球科技分工中的主動權。將一半產能移往美國,不僅會削弱本地供應鏈的完整性,也可能動搖台灣「護國神山」的地位。當美方開始以國安為名重塑供應鏈時,實際上是在將全球自由貿易的共識拆解為地緣政治的壁壘。美國不是在搭建矽盾,而是在築一道自保的高牆。一旦築成,外面的世界不再具有戰略價值,只剩生產外包的角色。 更可議的是,美方提出的五五分,不只是產能分攤的建議,而是一種語言陷阱。當一方掌握資源優勢時,最常見的談判手法就是創造「合理的比例幻覺」,讓對方以為「各半」是公平,其實是在不對等的基礎上拉平分潤權限。 台灣晶片技術、製程、效率、良率、人才密度皆為全球第一,憑什麼要與一個剛起步、成本高昂的市場「對半分」?這就好比小溪要求江河共用水源,無理蠻橫。 美國擁有技術封鎖、設備控制、出口限制等手段,對台積電而言,每一項都可能是壓力的來源。即便台積電可以將成本轉嫁給客戶,但當全球政治風向使得「非美地區」不再被視為可信賴供應地,訂單自然轉向,美方也可扶植其他國家廠商分食市場。這一切並非發生於未來,而是已經在悄悄發酵。所謂「溫水煮青蛙」,正是這場晶片轉移的真實寫照。 台灣政府若一味忍讓,只求眼前不吵不鬧,不僅失去談判籌碼,也會讓整個產業失去方向。從長遠來看,產業政策與外交戰略應該同步調整。在維持與美國合作的同時,也應擴大與日本、韓國、東協乃至歐洲的實質合作,不讓自己淪為單邊依賴體制下的附庸。過去強調「去中」的戰略布局,是否也該思考「去美」的選項?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平衡。 這次「五五分」風波,不單是一場產能分配爭議,而是對台灣整體國家戰略的考驗。要理解,美方關注的從來不是台灣的產業活力,而是其戰略穩定性。當美國提出「五五分」的同時,也是在釋放訊號:晶片不只是科技商品,更是國安資產。台灣若看不清此局,繼續把矽盾當作保護傘,終有一日,會發現那傘已不在自己手上。 所幸,台灣並非毫無籌碼。高階製程技術、專業工程人才、先進封裝研發等,都是不可複製的核心能力。在全球供應鏈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技術不可替代性」才是談判桌上最堅固的籌碼。因此,與其消極應對,不如主動布局,以科技外交為骨幹,結合經濟、教育與安全戰略,重新定義「矽盾」的意義與內涵。 「小國無外交」早已是過時的說法,今日的台灣,若能善用科技力量、智慧戰略與國際協調,不但能在矽盾之下自保,甚至能在變局之中開創新局。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只有抓緊主動權,才能不成為別人桌上的籌碼。真正的矽盾,不是工廠的鋼筋水泥,而是決策者的格局與遠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114年科技競賽報名再創新高 「AI科技大聯盟」合作校突破30間

「114 年度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新北賽區賽事今(28)日在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登場。本年度競賽報名隊伍數再創新高,近500隊參加競賽,足見新課綱「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已在各級學校扎根成效卓越。 這場賽事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共同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主辦,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承辦。 頒獎典禮上,在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吳清基、教育部前常務次長林騰蛟、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代表李姵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及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校長沈美華等重量級貴賓共同見證下,一群明日之星在此萌芽誕生,充實自己的學習歷程,一步步積攢競爭力,未來將成為跨域實作人才,一同變成推動新北市城市前進的關鍵力量。 教育是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礎,新北市近期以「AI未來∞素養」為主題,召開公私立學校校長會議,會議中,新北市長侯友宜宣布啟動全國首創「AI素養教育三年計畫」,對象涵蓋全市國小至高中階段的學生,培養學生「會用AI、善用AI、懂責任用AI」,展現新北引領AI教育轉型的決心與行動力。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持續響應計畫與各級學校合作結盟,現今「AI科技大聯盟」新北合作校已然突破30所學校大關,由協會名譽理事長吳清基親自頒發聯盟校證書,聯盟校將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競賽,成為新北市推動新課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已邁入第四年,得到多方關注與支持,現已收到 WRO 機器人大賽最大贊助商德國 fischertechnik 公司消息,菲律賓、印尼、香港等多國將於2026年3月組隊來台參加「未來工程自動駕駛車挑戰賽」,此賽事贊助方德國 fischertechnik 代表 Laurenz Wohlfarth 也將親自出席,屆時預計將會有國內外近百支隊共同交流與比賽,並與台灣學生進行互動,希望後續有機會與「智慧科技素養與程式設計創新應用競賽」相互結合,邀請台灣學生參與國際組賽事。 台灣校園人工智慧教育協會理事長伍必中表示,樂見其成,在AI的時代,學生能從小學、國中開始參加AI或智慧科技競賽,培養國際視野,對未來將有關鍵性的助益。 組委會榮譽主席吳清基表示,學生擁有AI人工智慧的能力就能擁有無限的未來,鼓勵學生從小學開始參與相關科技競賽,能因此掌握主動學習的動機與成就感。教育部前常務次長林騰蛟致詞時表示:AI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國家重要的競爭力,也是未來職場就業最基本的能力,現在新課綱已在原先的七大領域外新增第八「科技領域」,培養孩子具備新世代的能力。新北市張明文局長在致詞錄影中特別強調:新北市全力推動程式教育從程式設計到智慧教室,希望給孩子們一個沒有圍牆的學習環境,探索科技勇敢創造未來。 競賽主辦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玉山則鼓勵學生從小學、國中開始參加智慧科技競賽充實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對未來大學升學有關鍵性的加分,因為學生從小開始學習科技,代表他對「科技領域」有興趣與潛能,符合選才的目標,頂尖的大學都希望吸收如此一流的學生,因此希望家長能支持孩子多參加相關競賽與學習,對孩子未來升學有關鍵性的幫助。

沙漠海鱸魚上市!新疆「鹽鹼水養殖」突破困境 

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水產養殖基地傳來好消息:3萬尾在鹽鹼水中培育的海鱸魚經過半年養殖,近日正式「搶鮮」上市。這一消息引發外界關注:在「死亡之海」旁邊,為何能養出肥美的「沙漠海鮮」? 新華社報導,新疆和田地區原屬重度鹽鹼地,地表水體pH值曾高達9.5至11,不適合魚蝦生長。當地科研團隊引入「降鹽」「脫鹽」技術,並利用淡水混合調控,最終將水質穩定在pH7.5至8.5,達到海水魚蝦的適養標準。 根據新疆農業農村廳公開數據,2024年和田地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2萬噸,產值約3.8億元人民幣(下同),逐漸形成特色「沙漠海鮮」品牌。 「這裡原來是重度鹽鹼地,沒有利用價值,如今卻成了我們的飯碗。」和田地區某水產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輝表示,目前基地已提供上百個就業崗位,人均月薪超過3600元。 除了海鮮養殖,新疆在沙漠邊緣推動多樣化農業。在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經過土地改良和水源調控,水稻單產已提升至600公斤/畝。在策勒縣大規模引入指針式噴灌技術,成功推廣玉米、苜蓿等耐旱作物。另外, 玫瑰、中藥材、棉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達184.5萬畝,帶動年產值43.7億元。 新疆自2024年完成3046公里防風固沙「綠色鎖邊林帶」合龍後,不僅扼住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擴張,也為後續「沙漠經濟」奠定基礎。如今,新疆各地正從「治沙」走向「用沙」,讓曾經的荒漠成為農漁並舉的新型產業帶。 「沙漠海鮮」並非噱頭,而是新疆利用鹽鹼地資源化的成果。隨著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沙漠邊緣的「魚蝦稻花田」正逐步變為推動綠色經濟的新引擎。

陸無人機大疆敗訴!美國法院維持「中國軍企」認定

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陸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挑戰美國國防部將其列入「中國軍工企業」名單的訴訟,於美國當地時間9月26日遭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駁回。法官裁定五角大廈提供了足夠證據,證明大疆與中國軍方存在關聯,並對中國國防工業基礎有所貢獻,因此維持其黑名單地位。 美國聯邦法官弗里德曼(Paul Friedman)在裁決中指出,大疆本身亦承認其技術具備軍事應用價值,且已有產品被使用於衝突場景。雖然大疆主張公司內部禁止軍事用途,但法官認為這不足以改變其產品「在理論與實務上均具重大軍事應用」的事實。 大疆去年10月18日向法院提告,要求將其移出「中國軍工企業」名單(即美國《國防授權法》第1260H條清單),理由是公司既不屬於中國軍方,也不受軍方控制。然而法院最終駁回訴求。 針對裁決,大疆表示對結果「感到失望」,但仍將致力於美國市場,並正在評估進一步法律選項。大疆發言人指出:「法院雖然駁回了國防部大部分理由,但仍維持公司被列名單,這項裁決僅基於一個適用於許多從未被列入名單的公司的理由」。 美國司法部則在法庭文件中強調,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科技企業與中國政府關係所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表示嚴重擔憂」。 美中關係惡化,大疆近年來早已深陷的風暴中心。先是美國國防部2017年以「數據安全疑慮」禁止美軍使用大疆無人機。美國商務部2020年又將大疆列入「實體清單」,限制美企與其交易。2021年,美國財政部將其納入「中國軍工複合體公司」名單,理由涉及新疆人權問題。隔年2022年,大疆被正式列入五角大廈的「中國軍企」清單。去年美國海關一度在邊境扣留大疆消費型無人機。 近期,美國還對中國雷達製造商禾賽科技(Hesai Group)採取類似行動,並於今年7月在法院同樣獲得支持,顯示美方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審查與制裁趨勢持續加強。 儘管屢遭美方限制,大疆仍主導美國商用無人機市場。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數據,大疆產品在美國商用無人機領域市占率高達九成,廣泛應用於農業、建築、能源檢測與公共安全等領域。專家認為,在短期內,這一市場格局難以被改變。 美國國防部將大疆列入「中國軍企」清單的影響,主要在於禁止其獲取美國政府合約、撥款及相關項目。長遠來看,若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進一步推動禁令,可能對大疆在美國的商業布局造成更大壓力。 目前,大疆尚未確認是否會提出上訴,但外界普遍認為,隨著美中科技脫鉤趨勢加劇,無人機產業將成為下一個持續對抗的戰場。

俄羅斯傘兵低空跳傘戰力獨步全球 共軍長期取經

美媒披露,俄羅斯正在提供共軍傘兵裝備及訓練,以便閃擊台灣;俄軍傘兵獨步全球的戰技是低空跳傘,早在2014年,俄軍就已經成功測試一種名為D-10P型的降落傘,能將跳傘最低極限由150公尺降至50公尺,而包括「中國軍網」在內的共軍網站長期關注俄軍傘兵的發展情況。 俄羅斯官媒2014年就報導,D-10P降落傘已經完成真人試跳,其設計人員將其歸功於降落傘上採用的新型材料和經過改進的外形設計,這型降落傘經過2年的測試,於2016年開始裝備俄軍;在此之前,俄軍傘兵就裝備全球最先進的降落傘,D-10P型降落傘之前的D-10降落傘從2005年起裝備傘兵和特種部隊,它的最低安全開傘高度是200公尺,改進後的D-10P的最低跳傘高度為50公尺,整個降落過程僅7秒。 俄軍2014年攻占克里米亞首府、2022年攻占基輔安托諾夫機場,都是由空降兵打頭陣,顯示俄國長期以來特別重視發展傘兵,而俄軍傘兵的裝備及訓練都是獨步全球。 早在2013年的俄羅斯警用裝備展,俄方就推出低空突擊用的降落傘。據了解,一般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需要時間讓氣流吹開,因此最低跳傘高度限制在150公尺以上,而D-10P採用了一個強制開傘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藉助外力強制降落傘完全張開,從而可以從超低空跳傘。 俄羅斯開發人員說,作為D-10P型降落傘的原型,D-10型突擊傘在多年使用中已經被證實安全可靠,根據供應商網頁公布的資料,D-10型降落傘的最高跳傘高度8000公尺,最低200公尺,安全儲備年限14年。 2013年起,俄羅斯傘兵部隊還開始裝備另一種新型降落傘,代號為D-12,其主要特點是將主傘和備份傘都放在背後,讓傘兵更方便在胸前攜帶武器和物資;這種傘採用了葉片狀設計,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可在空中完成180度轉彎等動作,甚至能夠逆風飛行。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俄羅斯正利用其戰場經驗,提供中國空降部隊裝備、訓練與技術支援,使其具備閃電作戰能力;根據2024年10月的合約,俄羅斯同意向中國空軍出售37輛BMD-4M兩棲輕型戰車、11門Sprut-SDM1自走反坦克砲、11輛BTR-MDM空降裝甲運兵車,以及指揮觀察車與特製降落傘系統,總值約5.84億美元。 報導點出,對共軍而言,上述交易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裝備,而是俄軍的訓練與空降部隊指揮管制程序,因為俄軍具備戰鬥經驗,而解放軍尚無。

醉男在副駕睡覺 靠「智駕神器」行駛20分鐘 拘役45天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是交通安全鐵律,但浙江杭州一名男子卻心存僥倖,酒後使用所謂「智駕神器」躺在副駕駛座睡覺,任由汽車自動行駛近20分鐘。最終他因危險駕駛罪被判刑並罰款,案件也引發社會對智能駕駛安全風險的高度關注。 據杭州市臨平區檢察院公開資訊,案情如下:9月13日凌晨2時許:警方接獲群眾報案,一輛小客車停在馬路中央並打著雙閃,阻礙後方通行。現場發現副駕駛座上有男子酣睡,主駕駛座則空無一人。 監控回放顯示,該男子王某某於9月13日零點半駕車進入某小區,凌晨1點17分離開後不久,從主駕駛位挪到副駕駛位休息。其間,車輛在高架橋行駛近20分鐘,直至1點38分才停下。當日凌晨3點11分,警方抽血檢測,王某某血液中乙醇含量達114.5mg/100ml,屬醉酒駕駛標準以上。 《人民日報》指出,王某某購買的車輛僅搭載L2級輔助駕駛系統,本應要求駕駛人隨時監控並操作。一旦雙手脫離方向盤超過2分鐘,系統會發出警告並自動退出。 然而,王某某為了「解放雙手」,在方向盤上安裝網購的「智駕神器」,欺騙系統以為駕駛人始終握住方向盤,從而實現無人駕駛狀態。據《新京報》調查,此類配件在多個電商平台仍能輕易購得,部分商品銷量過百,商家甚至提供安裝與駕駛示範視頻。 檢方指出,根據大陸《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L2級以下的輔助駕駛必須「人機共駕」,駕駛人需對行車安全承擔首要責任。王某某在醉酒狀態下違規操作,嚴重危害公共安全。 法院審理後,以危險駕駛罪判處王某某拘役1個月15日,並處罰金4000元人民幣(約合1.7萬新台幣)。考慮到其2024年已有一次酒駕行政處罰,從重處理。 臨平區檢察院表示,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智駕神器」的技術監管與市場整治,並推動普法教育。交警亦提醒:智能駕駛不是「自動駕駛」,使用輔助系統仍需人類全程監管。無論生產、銷售還是使用此類違規裝置,都可能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數據(2024年通報),近年大陸涉「智能駕駛誤用」事故頻發,多數原因是駕駛人錯將L2或L2+級別的輔助駕駛誤認為「自動駕駛」。專家提醒,真正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L4或L5級技術尚未大規模商用,過度依賴輔助系統等同於將生命交給「幻覺」。

蘇聯搶先發射衛星的「惡夢」再現 大陸核融合技術大突破

中國大陸在超強磁體的傳統核融合技術上,獲得大突破,今年1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這一進展被西方業內人士稱為「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即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先美國成功發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但對於美國來說,「惡夢」才剛開始。 比核分裂能量更大、更清潔的核融合(大陸稱核聚變)發電被各國視為下一波能源革命,但由於技術及資金的高門檻,目前僅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研發。大陸「參考消息」網27日轉載英國媒體的報導稱,中國正以閃電般的速度加強對核融合工業供應鏈的控制,目的是在該技術從理論科學邁向實際供電之際超越美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23日報導,中國發起了相當於「曼哈頓計劃」的行動來主導下一階段的核融合,它有望比廣泛理解的更快開始顛覆現有能源秩序;美國新創企業太平洋融合(Pacific Fusion)公司創始人雷根(Will Regan)說,中國在核融合方面的崛起,對美國的能源主導地位構成了生存威脅,中國自2023年以來加大投入,想要系統性搶佔專業領域,為大規模建設核融合電廠奠定基礎。 西方商用核融合公司CFS執行長穆姆加德(Bob Mumgaard)更驚嘆中國的速度:「他們的設施規模太大了,從太空中都能看到」,這是一場由國家組織的協調一致的行動,旨在贏得核融合競賽,這是價值數兆美元的高風險競賽,「中國有能力獲勝,美國卻沒有」。 穆姆加德指出,中國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活絡核融合產業的所有基礎結構中,而美國根本沒有這樣的計劃,「我們的核融合專案看起來還和十年前一樣,支離破碎、資金不足、設備落後,仍然只專注於科學研究」。 報導指出,日前,穆姆加德在美國國會關於核融合競賽會議上,做了以上警告,但出席者寥寥無幾,這種低迷氣氛與幾乎同一時間在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與會者 那種令人興奮的必勝心態,形成鮮明對比。 在浦江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說,中國正在快速開發一種雷射融合技術,其加熱效率比美國競爭對手高30倍,並有望以每兆瓦時25美元左右的價格提供動力。 報導指出,中國這種核融合效能如果實現,將打敗全球能源領域的所有競爭,並確立中國作為電力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就像張傑說的,核融合能帶來的工業革命將超越迄今為止所有三次工業革命影響的總和。 今年1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這一測試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實現核融合發電併網的時間可能比幾乎所有人認為的要快,更重要的一點是,一旦中國實現這一點,它將以西方無法企及的速度大規模建設核融合電廠,除非西方也全力投入核融合的「再武裝」。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的一項研究結論指出,中國已經主導了六個支撐核融合大規模商業化的關鍵產業中的三個,並接近主導另外兩個。 由於高速鐵路網路和可再生微電網的大規模擴張,中國占據電力電子領域的一席之地,報導稱,西方開始窺見美國長期固守傳統化石燃料技術將付出潛在代價,而同時中國正全力押注新的電力技術。

【張瑞雄專欄】改變企業遊戲規則 AI重塑職場的未來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叡揚資訊顧問 隨著人工智慧的浪潮席捲全球,企業內部正在發生一場深層的變革。從辦公室運作模式到人力資源配置,從董事會的戰略思考到基層員工的日常任務,AI正在悄然而快速地重寫企業的遊戲規則。這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關於價值觀、組織架構與人性角色定位的革命。 技術工具是為了輔助人類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而AI則進一步挑戰了這個邏輯,它不再僅僅是協助,而是能夠直接取代、重構甚至預測。據專業機構估算,企業內多達六至七成的任務理論上可以自動化。這樣的現實,讓「工作的本質」成為重新定義的對象。 但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將被排除於工作的核心之外?答案或許並非如此簡單。那些能夠與AI協作、懂得如何運用工具解決複雜問題、擁有溝通與變革管理能力的人,將在未來的職場中更具競爭力。AI可以簡化資訊的蒐集與決策流程,甚至完成企業長期忽略但應該做的工作,如契約驗證、合規檢查等。但這些技術依舊需要人類的判斷與倫理引導來確保其結果可用且可信。 更關鍵的是,AI不只是技術的問題,它是組織文化與治理模式的考驗。企業領導人是否具備「膽識與謙遜」的雙重品格,成為推動AI轉型的關鍵。膽識,讓他們能勇於喊出顛覆現狀的願景;謙遜,則提醒他們,這是一條沒有地圖的道路,沒有人能保證每一步都正確。 董事會在這場革命中,也不再只是被動的審核者。他們開始要求對AI策略有全局視野,不只看效率提升,更看企業的永續價值與風險控管。他們思考的不只是現在能做什麼,而是未來該如何轉型,包括是否需要外部併購、內部培育新的人才、或重整業務架構。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古人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提供的是格局與方向。 這也讓我們思考,未來的企業會是什麼樣貌?當組織越來越扁平化,當決策越來越依賴演算法,那麼領導力是否也會被重新定義?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際互動、情境理解、倫理判斷將成為AI無法替代的價值核心。那些能夠平衡效率與人性、科技與治理的領導人,將成為未來組織真正的中流砥柱。 AI帶來的變化,也對年輕世代提出新的挑戰與機會。入職門檻不再只是學歷與經歷,而是對數位工具的掌握程度與快速學習的能力。未來的職場不再只是靠「做中學」,而是要「學中創」,能夠與AI共創價值的人才,才是組織不可或缺的資產。 AI無疑是一種強大的器具,但如何用得其所,則端看人類如何引導與規範。從工具的使用者變成共創者,從職位的執行者變成價值的設計者,是每一位職場人在AI時代的功課。 值得提醒的是,企業在擁抱AI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社會責任的承擔。AI的導入勢必帶來結構性的失業壓力與技能淘汰風險,如何透過教育再訓練、社會保障與組織文化轉型,才能讓這場技術革命走得更穩更遠。這不只是管理的問題,更是價值選擇的問題。 AI或許能重構流程,但真正能重構未來的,依然是人。企業若能以人為本,善用AI為翼,不僅能翱翔於效率的雲端,更能築起兼顧創新與關懷的新世代組織文化。在這條科技與人性交織的道路上,慎思但勇於行動,以形塑我們未來工作的模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