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屏東的攝影家劉安明(1928-2022),畢生致力拍攝台灣南部山海間的鄉村小鎮地方的風俗與生活,扛著黑鮪魚的漁工、美濃惜字亭「送聖蹟」的祭典、香蕉採收者的休憩身影,這些勞動者及南台灣傳統產業風景,呈現著多元而鮮活的地方日常,在他的鏡頭下顯出純樸且自然的樣貌。 劉安明15歲時在日本人所開設的「本多寫真館」擔任學徒,開始接觸攝影;1954年因台灣全面換發國民身分證,對於攝影證件照需求大增,他隔年便自立門戶開設「真藝相館」。劉安明以攝影謀生,同時探索著攝影創作的可能性;1960年代,他積極連結南部攝影同好,許多經典的作品在此時期完成,投稿國際攝影競賽亦屢獲佳績。劉安明以攝影紀錄了台灣城鄉風貌的轉變,亦以寫實的精神,展現出社會的現實以及時代的純真。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別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魏竹君助理教授,從其撰研的劉安明攝影作品詮釋資料中,策劃「寫實的純真:劉安明的紀實散策」線上展,以「勞動、休憩與祭典的組曲」、「成長的印記」和「觀看的姿態」三個子題,在無遠弗屆網際網路中,提供大家閱讀劉安明作品的三種途徑。 本次線上展覽由兩千餘幅的影像中精選39件,展現攝影家跨越40年的創作歷程,以及他長期走訪包括美濃、旗山、東港、萬丹等高雄、屏東一帶的鄉鎮,用鏡頭所捕捉的台灣南部閩、客以及原住民族等多元族群的生活面貌。 在劉安明所持續關注的數個主題中,例如東港的漁業、王船祭,隘寮的原住民移墾區、美濃的惜字禮讚「送聖蹟」祭典,表現出台灣社會在產業、宗教、水文地理上與生活的緊密連結,亦可察覺彼時樣貌與今日認知的差異。劉安明晚年在訪談中曾說過:「寫實啊,越挖是越深吶,還是回到我們純真吧!」線上展覽網址:「寫實的純真:劉安明的紀實散策」 https://ncpi.ntmofa.gov.tw/News_Content_OnlineExhibitionLit.aspx?n=8008s=223838
藝文
北美館推出「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首次嘗試在地下樓打造一座獨特的藝術影院,通過跨領域策展合作,邀請亞歐為主之重量級導演及影像藝術家,以「類影展」的型態為觀者精選多部難能一見,或甚至是台灣首映的作品,涵括錄像藝術、短片、紀錄片、動畫、藝術電影及實驗電影等,表達對另類浪潮的致敬,以及對藝術定義的不設限。 第一階段的選片包含17支獨具特色之長、短片,聚焦在較難在一般影展或商業性影院所能觀看到的作品,導演國籍橫跨台灣、中國、日本、越南、法國等地,並可區分為「羊皮紙」及「白噪音」等兩大放映單元。「羊皮紙」片單包含尚盧.高達《電影史精選時刻》、蔡明亮《你的臉》《是夢》《化生》《漫不經心》、楊福東《陌生天堂》、陳界仁《殘響世界》。 其中,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監製的鉅作《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ma),據統計,片中有著多達495部電影、148本圖書和眾多圖像片段被重新剪輯混接。《電影史》可說是一件大型創作計畫,事實上,這件鉅作除了影片,還曾公開發行過圖文專書及音樂唱盤。由其法文片名「加s的複數型態」可知,對高達而言,歷史是可被多重組構成不同版本的複合式意涵,曾受法國龐畢度中心邀請展映的《電影史精選時刻》便是其中一套再衍生的方案。 另外蔡明亮《是夢》,內容帶有創作者自傳色彩,來自導演童年時代的老戲院印象。有別於坎城影展60週年的3分鐘紀念短片,本次選映22分鐘的長版本,原為錄像裝置,曾在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 陳界仁《殘響世界》則拍攝樂生療養院被迫拆遷的五年後,興建捷運機廠的情景與殘餘院區的傷痛形成鮮明對比。此片首先作為四頻道錄像作品發表在美術館,其後亦曾出現在雙年展、紀錄片影展、或甚至在樂生療養院旁的空地實體播映,傳遞藝術家結合複數展映形式與實踐、藝術、行動的多形態創作。 「白噪音」單元則從美國文學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於1985年出版之小說《白噪音》為靈感,選片聚焦在人類世的當代處境,單元片單包含:鍾孟宏《逃亡》《驅魔》《慶典》、荒木悠《炉》、趙亮《無去來處》、蘇匯宇《未來的衝擊-永恆的消逝》《未來的衝擊》、曹斐《霾》、阮純詩《賓童龍的來信》、螺旋槳小組《生者要光,死者賞樂》。 本次也難得一窺鍾孟宏較少曝光的三部早期短片《逃亡》、《驅魔》、《慶典》,這三部曾獲金穗獎的影片拍攝於1993至1994年間,是他進入廣告業前那段探索時期的創作,多方嘗試聲音及影像組合之可能性。中國紀錄片運動的先驅趙亮,其與楊福東《陌生天堂》同樣為臺灣首次放映的《無去來處》,以一男一女串連起人類核災害的歷史軌跡及現狀,運用日本能劇的舞臺元素、大量的全景式的無人物空鏡頭,及挪用紀實寫作《車諾比的悲鳴》的部份內容作為人物對白,嘗試透過音像書寫人類的近未來寓言。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區分為三階段選片,延續至2025年6月,第一階段將從10/12起至12/29為止,放映時間為每周二至日下午2時至4時,及周六夜限定時段晚上6時至8時。詳細節目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展覽頁面(https://reurl.cc/bYeGd3)、Facebook與Instagram粉絲專頁。
因高雄暴雨延期,「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第二輪最後一場演出將於10/10在高雄永安舉行。高雄永安最終場「在地故事」段落除了演出「高雄的故事」,用戲劇述說高雄的歷史沿革、風土民情,更將加入烏坵的故事。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表示,2011年8月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搭軍艦到烏坵島演出,61位設籍烏坵的鄉親跟團員一起搭金門快輪返鄉,包括演出當天還一百多名駐軍跟跟烏坵孩子們一起看戲。任建誠說,因為368藝術工程這次沒有去烏坵,前陣子劇團透過各種管道號召烏坵鄉親來永安看戲,吸引不少當年參與過的民眾和軍中弟兄來話當年,感嘆:「好懷念喔,你們還要再來表演嗎?」相信368演出創造了「人與人的連結」,這份連結不分年紀、不分你來自哪裡,「就像我們一直說的,每一個觸動心靈的地方,都是故鄉」。 「紙風車兒童藝術工程」透過民間捐款,前往臺灣各鄉鎮市區演出。18年來有超過16萬人和團體捐款,促成777場演出,累積觀賞人次超過160萬。這次高雄永安最後一場演出,基金會設計了「永保平安水晶貼紙」(限量),要送給10/10來永安看戲的孩子。另外,當天演出前將抽出20位幸運觀眾,可以和《台灣幻想曲》靈魂人物「巫嬤嬤」合照拍立得照片作為特別紀念,更多詳細資訊見紙風車劇團FB粉絲專頁或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官網 https://paperwindmill.com.tw/paper368
為了加強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與推廣,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於韓國首爾的同德美術館舉辦「2024台中市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這場展覽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公辦美展之一,自2007年起,每年選出大墩美展歷屆得獎及受典藏作品進行國外巡迴展出。這些作品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展出,足跡遍及15個城市,廣受好評。 文化局指出,大墩美展將於2025年慶祝其30週年,這段期間內,它已發展成為全國藝術創作者交流切磋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的優秀藝術家積極參與。今年的總獎金高達569萬元,創下全國公辦美展的最高紀錄。文化局希望透過此次展覽,促進與韓國藝術界的深入合作,吸引更多韓國藝術家共襄盛舉。 此次展覽展示了60件精選佳作,其中包括來自大墩獎的五件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來自於墨彩、書法、篆刻、膠彩等11大類中經過激烈競爭的優秀作品。每件作品都展現出不同的風格與卓越的技法,透過各式媒材與主題,充分反映出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的繁榮與多樣性。 此次展覽標誌著大墩美展首次進軍韓國,文化局期待未來台中市與韓國在藝術文化領域能夠展開更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文化局表示,透過這樣的國際展出,不僅能提升台灣藝術作品的國際能見度,也能讓台灣藝術家與國際同行進行更多的互動與學習。 在展覽期間,文化局也計畫舉辦相關的交流活動,邀請韓國藝術界人士與台灣藝術家進行對話,分享彼此的創作理念與藝術觀點,進一步促進雙方的文化理解與合作。 「2024台中市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不僅展示了台灣豐富的藝術創作,也為未來的國際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文化局期望能透過這樣的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藝術魅力,並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展示台灣的藝術作品於國際舞台上。
《人間條件一-重返人間 還你三千萬》以全新的卡司結合舞台及音樂效果,每一幕都有驚喜包讓現場觀眾給予高度評價,台北場兩週演出日前結束後即將南下,10/4 -6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10/11-13日於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以及11/2-3日於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劇中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宥心,剛好演出期間第四度被宣布入圍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第一個反應是泣不成聲,謙虛感謝《人間條件一》的劇組演員:「是你們每一個人的好運借給我了。」 飾演新興里里長的洪都拉斯劇中為鄉里跟家庭兩頭燒,情景彷若真實生活,而淡水真正有一個新興里里長吳錦泉也前來觀賞演出,邊看邊擦眼淚地頗有感觸地說:「當里長後,沙發就是我的床!我真的就是每天一坐下,醒來就天亮了。」許多觀眾看完此劇無不讚譽:「洪都拉斯的演技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完全就是里長的化身。」吳念真導演表示這就是戲劇的本質「戲劇如果是在真實上演過程中,跟你的生命經歷有重疊,那就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 綠光劇團23年來《人間條件》系列演出達到407場,觀眾累積數逾60萬人,造就驚豔的「人間狂潮」,不過仍有人是第一次看這齣《人間條件一》。像是這次前來朝聖的媒體人尹乃菁表示敬佩吳導說故事的方式「上半場的極度喧嘩,更突顯下半場裡有多少壓抑的情感,其實在平常都來不及說。」細緻描繪的家庭關係,將人喜歡隱藏自己,話說不口的本性,透過不管是衝突還是原諒,都在彼此坦承中獲得釋放。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宣布將於今年12/21至2025年5/4推出「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展覽,特別重製1998年台北雙年展《圓點的強迫妄想》來揭開序幕,聚焦她1951年至2005年間的重要創作轉折,展示近70組/件精選作品,涵蓋繪畫、版畫、拼貼、軟雕塑、大型裝置、行為展演錄像、服裝等多種創作形式。 本展奠基於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從W Collection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北師美術館亦與草間彌生工作室緊密合作,除重製《圓點的強迫妄想》之外,並借展10餘組鮮少曝光的偶發展演紀錄及服裝展件,聚焦藝術家早期行為實驗對形塑其藝術生涯的重要性。總策畫林曼麗從「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及「Love Forever」四個子題切入,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展現出草間彌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框架的企圖。 「草間的綻放」呈現她在1985年後至1990年代頻受世界各地邀約,以鮮豔的色彩與大型裝置作品重回國際觀眾視野。「圓點.原點」回溯草間早期的創作軌跡,標誌性的圓點源自她童年的精神幻覺,也是她探索無限的創作原點。 「草間的蟄伏」則聚焦她1973年返日後的創作歷程,身心上的恐懼、焦躁、絕望與想望,反映在多件粉彩、墨彩與拼貼形構的平面作品上。「Love Forever」則呈現草間在1960年代紐約前衛藝術圈的行為展演,這些激進的行動藝術作品,以反戰、性別、身體與愛為主題,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激發了觀眾對當代社會的反思。 除了觀眾熟悉草間彌生的圓點與網狀圖案如《花》《南瓜》等平面繪畫,此次展覽也將帶給你不曾見過的草間彌生,從小生長於長野縣松本市育苗場和採種場的她,時常聽見植物與其對話,因之將自身幻化為植物的《自畫像》(1953),甚至是試圖抹除物我界線的《花強迫(非洲菊)》行為錄像(1999);將圓點滿佈人像和周遭環境的大型裝置《幻影的彼方》(1999),高跟鞋上交織填充了無數陽具形狀的軟雕塑《性的強迫妄想》(1997),以及60年代草間彌生於紐約策畫「乍現」(happening)行為演出時,設計繪製的《無題(彩繪上衣)》原件。 為了提供高品質的參觀體驗,展覽將採預約時段售票制,觀眾需在購票時選定日期時段參觀。首波早鳥票特別回饋觀眾獨享指定月份任選日期時段參觀,自10/1中午12:00起,限時七日,早鳥票快閃售價300元(原價380元),購票請上時藝多媒體官網與KKday,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總策畫|林曼麗 策畫|北師美術館團隊 展期|2024.12.21-2025.5.4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貔貅一直被視為添喜添財的祥獸。它的造型並非天生,而是經過無數想像和文化融合的結果。藝術家王曉青以油畫形式,將貔貅這一古老的象徵融入西方藝術,為傳統文化注入全新生命。 王曉青的創作不僅具備歷史意義,還為觀者提供了一個想像的空間。以往,藝術家多以石雕、木雕或玉器來表現貔貅,而王曉青則獨樹一幟,開創了以油畫為載體的先河,並成功將貔貅的形象帶入現代藝術視野。 貔貅傳說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外貌兼具獅子、龍和鳳的特徵,因為觸犯天條而被玉皇大帝懲罰,讓它只能吞食金銀財寶卻無法排泄。這使得貔貅成為聚寶盆,象徵財富的守護者。貔貅的兇猛性情也使它成為鎮宅避邪的吉祥物,受到華人的廣泛喜愛,尤其在台灣,貔貅的研究已成為顯學,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貔貅造型的吉祥物及擺放知識。 隨著貔貅的熱度不斷上升,王曉青的藝術創作為貔貅賦予了新的意義與生命。她的油畫作品色彩鮮艷且極具美感,當觀者欣賞這些畫作時,不僅能感受到傳統貔貅的氣息,還能激發對其全新的想像和詮釋。王曉青的畫中,貔貅不再只是吉祥物,更是一種文化與情感的象徵。 此外,王曉青在作品中對女性髮型的刻畫也相當引人注目。她認為頭髮是女性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畫作中表現出多變的髮型,成為另一亮點。這些元素使她的作品不僅富有文化深度,還充滿視覺吸引力。 王曉青的創作主題涵蓋家庭、夫妻、母愛、子女等多種情感,尤其是人與貔貅之間的融合,展現出不同形式的愛。過去在印尼或新加坡的個展中,作品均受到當地媒體和企業家的高度讚譽,許多人選擇收藏她的畫作,希望能帶來好運。 王曉青早期的作品以鋼筆畫為主,特點是一次成畫,難以修改。這一創作方式到後來的人物畫及貔貅畫,展現了她在「真實與虛幻的夢境」之間的探索。她的《貔貅家族》讓人窺見其獨特的藝術視角,並展現了她的創作歷程。
鳴蟲自古以來便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合作策劃「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聚焦於蟬、螽蟴與蟋蟀三類鳴蟲,透過精選標本與文物,結合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從藝術、生物學及保育層面介紹鳴蟲文化及生態現況。 本次特展共規劃「鳴蟲的相關故事」、「鳴蟲的詩詞」、「鳴蟲的文化與藝術」、「鳴蟲的生物學」、「鳴蟲的保育」等五大單元主題。精選232件鳴蟲標本及台大知名昆蟲學者楊平世收藏的鳴蟲文物。楊平世表示,這個展覽最大的目的就是普羅化,在古老的國家,如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等都有賞玩鳴蟲相關的蟲具。本次展覽除了個人的收藏,還結合台大的館藏標本,搭配各種影像和聲音,其中玉唅蟬、範製雞心形蟈蟈葫蘆罐及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等,均是難得一見的亮點展品。 玉唅蟬是陪葬玉器組中的一件,蘊藏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古人認為玉有除凶去害和避邪擋煞效用,用玉器塞住死者的九竅,可使屍身不腐、精氣長存,進而獲得永生的機會,九竅玉中最講究的是口唅,最常見的造型為蟬,又稱為唅蟬。本次展出的玉唅蟬,表面呈現沁色和鈣化現象,為典型的「漢八刀」玉蟬。 雞心形葫蘆罐是飼養蟈蟈的實用蟲具,本次展出的「範製富貴有餘銘文雞心形蟈蟈葫蘆罐附木口琥珀雕花高蒙芯」造型典雅端正,銘文清晰深刻,蒙芯用琥珀鏤雕蒼松和3隻可動的飛鳥,象徵長壽、堅韌不屈,和遠離官場、推崇自然的志趣。 「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顏色及造型極為仿真,竹筍殼皮紋理細膩且層次分明,蟈蟈不僅具有體節和翅脈且還附上一對長觸角,是非常精細寫實的作品,使用產量有限的紫砂土,是相當罕見的文物,並巧妙搭配自然界中常見的鳴蟲(蟈蟈)和食用的植物(竹筍)。展覽即日起至114年5/11於台博館一樓西展間展出,更多展覽及相關活動詳情請至台博館官網>教育活動查詢(http://www.ntm.gov.tw)。
故事工廠重啟經典作品《男言之隱》,邀來温貞菱、邱勝翊(王子)、梁正群、王樂妍、朱陸豪、劉珊珊、郭耀仁、百白等人於上週末連續3天(9/20至9/22)在城市舞台開演,4場演出也吸引近百位藝人到場支持。邱勝翊(王子)邀來50幾位藝人、加總逾100名的親友支持,尤其曾之喬挺著孕肚特地到場,讓他最為感動。王樂妍邀請了伊正、陳謙文、楊雅筑等好友,「大家一致認同上半場很想揍我,下半場我最後的分手戲讓他們很感動,謙文還跟著我一起哭了。」百白則邀來同公司的林辰唏,「演後還回家喝酒聊戲,分享了很多劇場與影像表演方法的差異,也覺得《男言之隱》這個舞台劇本很有電影感。」 導演梁修身以行動表達對兒子的支持,梁正群說:「家父沒和我說什麼,倒是看完馬上傳來一篇心得及圖片,要身為小編的我貼上他的社群。看來他是喜歡的。」温貞菱的媽媽也有到場,她表示:「媽媽看完很開心想要二刷,還有很多親朋好友偷偷買票來看。收到很多回應是問我怎麼可以記得起來這麼多台詞!」邱宇辰也力挺哥哥王子,看戲前在IG發文開玩笑吐槽:「來驗收一下吉他彈得怎樣,每天在家耳膜快爆了。」引來王子回覆:「你才吵」。展現兄弟倆鬥嘴日常。 2024年版的《男言之隱》不僅有嶄新的演員組合、還有全新製作的旋轉舞台,温貞菱揭露:「很多來看的朋友以為舞台是電動的,其實是由6名工作人員全手動推台,每次轉到後面,看到他們正在辛苦賣力地轉動舞台都會很感動。」首演當天,温貞菱與邱勝翊(王子)特別到慈祐宮拜拜求平安符,温貞菱希望讓大家可以放在身上以及道具機關裡,祈求劇組平安。 這次的旋轉舞台換景複雜、小道具也多,梁正群坦言:「首演第一場上台就忘了帶小道具,以至於後來心裡慌亂到把「你好我是蘇名揚」說成「你好我是ㄕㄨˉ名揚」。王樂妍自曝對温貞菱「來真的」,兩人第一場戲要先互推、後賞彼此巴掌,「正式演出前都是假打,首演那晚一出場看到那麼多觀眾,整個太嗨,直接真的打到她巴掌,內心有嚇了一跳,後來我們討論後就都來真的。」表演經驗豐富的百白也直呼旋轉舞台很像在跑跑步機,「好不容易被轉出來,結果我站錯位置,差點又被轉進去,差點嚇死!」 值得一提的是,《男言之隱》第一版的女主角楊千霈特別來看首演,導演黃致凱透露,她對這齣戲特別有感情,台詞到現在都還記得,坐在台下看戲,心中卻一直默默的跟台上的演員對詞,往事歷歷在目,看得她淚流滿面。黃致凱也提到這次邀請王子飾演男主角,就是透過楊千霈的引薦,「當年千霈演這齣戲時,王子看完很感動,還自彈自唱主題曲把影片寄給我。時隔九年,王子來演出,這是很美好的緣份,也看見了他的蛻變與成長。」 《男言之隱》接下來10/5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2場;11/2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11/30衛武營、12/7在桃園展演中心、12/14在台南文化中心各演出1場。凡演出日購買《男言之隱》節目冊或劇本書還可限量獲得與演員近距離「拍拍樂」的合影資格。詳情請洽TixFun售票網:https://tixfun.com/UTK0201_?PRODUCT_ID=Q01HPHR5
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睽違8年再度重演,由原班人馬王琄、譚艾珍、羅北安、曾少宗、張靜之再度演譯,演員們提到當時成立的群組一直都在,甚至每年大家都會聚餐相聚,即便是一齣悲傷的戲,但大家卻感到充滿愛跟歸屬感,是一個難得的緣份。 《當妳轉身之後》是綠光劇團改編自美國劇作家Margaret Edson的作品《W;t》,本劇於1999年獲得普立茲獎等多項大獎,並曾在2001年翻拍成電視電影《心靈病房》。劇中探討死亡、醫德倫理、生命價值等議題,劇情描述一名50歲的文學女教授突然罹患卵巢癌,住院接受治療期間,不但逐漸失去教授光環,還得面對主治醫師竟是過去學生的窘境,開啟對人生和自我不同的反思與對話,並逐漸走向生命旅途的盡頭。 為符合戲中女主角姚教授(王琄飾)舉辦「最後一個派對」,記者會選在教堂舉辦,特別邀請到單程旅行社社長小冬瓜來主持,他本身是一位送行者,他一直推廣在生活中就要即時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才能不負此生。 飾演女主角的金鐘女演員王琄,傳神的揣摩出癌末病患化療時的各種不適反應,治療時的恐懼、徬徨、淡定、起伏等心理狀態,並隨時抽離以第二人稱與現場觀眾閒話家常,緊湊且精彩的情緒轉換,以及一戲到底無中斷的流暢演出,獲得高度滿堂彩。 今日記者會上,她自曝重新再看劇本,台詞竟然很陌生,懷疑當時自己是怎麼做到的。王琄表示:「這個文本相當有重量,重新演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印記。」8年後王琄自認自己更勇敢、坦然、也更接近死亡,但還是會持續鍛鍊身體,重訓跳舞超慢跑,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她也鼓勵面對癌症的病友,把癌症當作是人生中的一封情書,趁這個時候好好的抱抱自己、傾聽自己。 重新製作這齣戲,身為導演的吳定謙提到:「面對死亡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齣戲探討生死與人際連結的深度,觸動了許多人的心,也讓導演吳定謙對生命態度有了新的理解。而編劇吳念真跟大家分享這齣戲時提到,希望觀眾能透過這齣戲去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也表示非常喜歡吳定謙面對死亡練習的結論,就是自我精進、與人為善。 《當妳轉身之後》11/29-12/8台北城市舞台、12/21-12/22衛武營戲劇院搶票倒數,購票請上Opentix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