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這是兩岸首度共同合作,完整梳理故宮文物歷經戰火、遷徙萬里的艱辛歷程。本次展覽特別補齊了文物遷台後的區塊,以及南遷時的典藏文物,不僅讓南遷史料更加完整,也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免紫禁城內的國寶受戰火波及,故宮博物院展開了一場長達20餘年的文物大遷徙:期間包括南運上海、籌設分院;西遷東歸,以至遷台北返,過程中先人們以生命典守文物,在動盪年代裡守護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命脈。 本次展覽,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以其多年來對遷台歷史的研究與紀錄,策劃「文物遷台」展覽區塊。透過豐富的口述歷史影音、珍貴的典藏文物等多元形式,呈現當年故宮文物遷台、以及遷台後在霧峰北溝沉潛、於台北外雙溪建制的過程。當年參與押運國寶的莊尚嚴、那志良、索予明等三位先賢的生平與收藏,也分別收錄於此次展覽中。 開幕式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主持,現場致詞嘉賓包括院長王旭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徐立京及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總經理向陽。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於開幕式致詞時表示,基金會長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近年來更透過口述歷史影像、檔案整理與數位化工程,記錄時代親歷者的生命故事。在籌備此次展覽的過程中,特別訪問了親歷故宮文物遷台的前輩與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們,像是索予明老先生、莊靈先生、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等等,石靜文強調,唯有忠實記錄,才能讓珍貴的歷史被留存、讓未來有根可循。 開幕式上聚集了許多兩岸文化界、學界等重量級人士,台灣多位與故宮文物南遷史有深刻淵源的貴賓,包括莊尚嚴先生之子莊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曾參與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的朱惠良、井迎瑞及學者陸仲雁,都共同出席了這場盛會。 【北京故宮文物南遷小檔案】 1933年:為避免對日抗戰戰火波及,故宮博物院將文物自北京運往上海、西安、貴陽等地分散保存。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部分精選文物運至台灣,先存放於台中霧峰北溝。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於外雙溪正式落成,南遷文物成為今日館藏核心。
藝文
為慶祝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自9月30日起於午門展廳開幕。其中,素有大陸「國寶中的國寶」之稱的《清明上河圖》,在沉睡十年後再度全卷展出,吸引高度關注。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清明上河圖》上一次公開展出,已是2015年北京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當年觀展人潮洶湧,每位觀眾平均僅能停留三分鐘,甚至出現「故宮跑」與「通宵排隊」的盛況。今年適逢院慶百年,故宮將《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等重量級文物同時亮相,展覽自9月30日至12月30日,部分書畫僅限期展出。 由於《清明上河圖》屬極為脆弱的古代絹本長卷,依照故宮規定必須「展一次、休眠三年」,近20年來僅在逢五年份全卷開展。自2015年後,此圖再未公開,至今已闊別觀眾整整十年。 《清明上河圖》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全卷長逾5公尺,描繪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內外與汴河兩岸的市井百態。畫中共繪人物五百餘名、舟船二十五隻、房舍百餘座,細膩刻畫市民生活,宛如一部「宋代社會全景圖」。 此圖自宋徽宗時期入內府,歷經金、元、明、清多次流轉,清末曾被溥儀攜出宮外,1958年由文化部撥交故宮博物院,迄今保存完好。除張擇端原作外,明清兩代亦有多幅仿作傳世,如仇英版本及清宮合作本,展現不同时代的城市風貌。 長久以來,《清明上河圖》被視為盛世圖景的象徵:街市繁華、商旅雲集。然而部分學者提出另一種解讀——畫中隱藏着對北宋社會危機的警示。 北京故宮前研究室主任、美術史家余輝指出,畫卷中可見「驚馬闖市、船橋險情、酗酒成風、占道經營」等場景,甚至有「屏風苫布」細節,或暗示當時因黨爭而焚毀文物書畫的歷史事件。他認為,張擇端藉此傳達對北宋末期政治鬆弛、社會隱患的憂慮。 明代禮部尚書邵寶亦曾評語,該畫「明盛憂危之志」,提醒觀者盛世背後潛藏危機。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描寫市井風貌的長卷,更是中國繪畫史中突破性作品。其「散點透視法」與「像素級」生活刻畫,使繪畫承載了更豐富的社會意涵。「張擇端在畫卷結尾寄寓了他的憂患、期待與迷茫。」余輝強調,「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份儒家士人的精神遺產」。
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攜手味全共同主辦的「味全沃鄉 挺農好食集」在天母棒球場圓滿落幕。這場以「台灣味 × 永續」為核心的市集,吸引上萬名民眾參與,並讓食物文化、在地故事與企業倡議在公共空間中同場交織,成為一次兼具美味與意義的實踐。 好食好事基金會以推動食農創新與永續發展為使命,這次特別設置基金會形象攤位與4大ESG主題攤位,帶領大眾親身體驗在地食材採購、循環再利用、青農扶持等永續議題,在攤位中透過互動遊戲與展示,讓來訪民眾了解永續不再只是遙遠的概念,而是能夠真實被感受的日常行動。 同時,市集更集結了20家台灣在地品牌共同亮相,其中包含基金會輔導的團隊,如「日日好食」、「Kitchen Lab」、「望山穗」、「寶奇生技」、「原味千尋」、「泉發研茶」、「上安農場」、「李記烏魚子」、「新和春醬油」、「順成油廠」、「田野勤學」、「黃金蜂園」等。他們不只帶來特殊風味產品,更透過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及品牌理念之展示,說明了台灣飲食文化如何兼顧在地特色與永續價值。 同時,好食好事與味全更一同邀請輔導團隊創辦人及台灣食品及餐飲通路業者於天母棒球場貴賓室中進行一場別出心裁的交流活動。透過特邀五星級飯店主廚的巧手,將團隊食材轉化為一道道的驚豔料理,展現團隊們的特色食材如何與通路、餐飲專業緊密結合,推動台灣食農從產地走向餐桌的更多可能。 在好食好事攤位裡,舉辦了「你所認識的台灣味」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者將「小吃、醬香、家常料理」視為最能連結記憶與味覺的風味線索。這份調查不僅再次突顯了台灣飲食文化的核心意涵,也為未來「台灣味」產品設計、包裝企劃與市場定位提供了具體的方向。 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的好食好事基金會,自 2017 年以來持續推動加速器與食農創生計畫,陪伴超過100家新創與地方團隊成長、茁壯,並透過這次「味全沃鄉 挺農好食集」,展現多年深耕成果,更立下新的里程碑:讓市集不只是販售的平台,而是一個推廣ESG、永續飲食、連結社會大眾的品牌舞台。 未來,好食好事將持續與企業、青農與新創攜手合作,把永續飲食從理念化為日常行動,將「台灣味」推向國際。讓美食不只是味蕾上的滿足,更成為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環境與產業共好的力量。
教師節當天,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秘書長蘇進強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素行引路~生活行者的智慧》新書發表會,前商總理事長張平沼、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前國安局長李翔宙、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和前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到場致詞,逾百位各界好友齊聲祝賀;不克出席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和現任立法院長韓國瑜、桃園市市長張善政則送上花禮致意。 蘇進強表示,《素行引路》是個人超越過去的生活法則與生命經驗,超越黨、政、軍、文化、媒體的外相,重新觀照自己,以及對「素行」的思考、辨識,開啓一道生活、生命的路徑,它不是絕對的,或許只是一盞小小的光明燈,可以照亮、引進過去被遮蔽的微光;他並強調,素行引路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或許是盞微光,卻足以成為我們心中的光明燈,讓我們在亂世中依然能安然前行。 蘇進強在書中自述,素行最高引路人、社團法人素行生命能量協會創辦人張一天,和他的想像有很大差異,不但言語不涉怪力亂神,關心事務從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到兩岸和平、社會趨勢,兩人互動話題更是涵蓋國內政局、老莊學說到現代人養生之道;他由半信半疑到參悟素行之道,2024年8月開始參與素行的蘇進強,11月就獲授「太素大覺者一天書」的法名,並慨允撰寫以生活行者為主題的專書。 與蘇進強相交超過30年的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理事長彭百顯對《素行引路》有極高評價,他指出,此書不僅涵融了作者的文學造詣與學術研究精神,更有著對素行義理的辨證與體驗,將「靜定、簡單、觀心、順隨」八字箴言,含英咀華衍繹為人生法門,也就是一本能引導現代人點燃生命智慧光明燈的生活指南。 蘇進強以「履彊」筆名多次榮獲小說獎、文學獎,自軍旅離退後,歷任報社總主筆、社長、智庫執行長,又因先後獲得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的倚重,曾先後擔任台聯黨主席、文化總會秘書長、國安會諮詢委員等職。 新書發表會不只溫馨熱鬧,還串起種種殊勝因緣,像燿華企業集團會長就在彭百顯和蘇進強的力邀之下,同意成為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的榮譽顧問,並在會中獲頒聘書;而與一天大人相知甚深的慧吉祥大活佛欣然贊助活動場地,使得新書發表會與推廣和平及孝道的嘠檔文化節融為一體,在在反映濟世利人的正能量在聚合、在崛起。 素行生命能量協會指出,《素行引路》既是蘇進強人文關懷的思想精華,也是混沌世局中清淨人心的法寶,因此,協會後續將安排多場巡迴全台的新書發表會、簽書會,盼能讓更多民眾認識素行,進而實踐素行精神,引燃更多生命智慧的光明燈。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今(27日)上午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辦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曾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林中森也到場發表專題演講;林中森表示,希望能促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讓中華民族榮光照耀天下。 林中森在論壇中指出,中文從最簡單的甲骨文演變到今天的行書、楷書,甚至還有繁體字及簡體字,兩岸雖有繁體及簡體之分,但對於傳揚中華文化都有卓越的貢獻。 林中森續指,年輕一代的朋友以鍵盤輸入取代書寫,所以更顯得傳揚中華書寫文化的重要性,近400年來,兩岸經歷多次分合,所以中華文化的傳承對兩岸來說是很重要的考驗。 林中森表示,故宮有計劃的與兩岸和世界進行文化交流,而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書畫等文物流落街頭,但有很多人當時透過收購,順利的將過去的文物保留下來。 林中森繼續說,在民國76年,政府開放到大陸接觸之前,我國採取不開放不接觸,民國77年後才開始慢慢開放交流,不過必須要有專門機構協助,兩岸官方各自成立半官方的組織,台灣成立海基會,大陸則成立海協會,成為兩岸交流協商的服務平台;1992年達成了「共識」,也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各自表述,台灣認為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大陸雖然不認同,但尊重,這就是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林中森表示,兩岸交流頻繁對增進互信很有助益,中華正體漢字在台灣保留下來,對中華古籍研究有很大貢獻,大陸的簡體字幫助外國人免去學習中文的艱辛。 林中森最後說,非常期盼兩岸炎黃子孫可以心平氣和,相互競爭,共同發揮中華文化的軟實力,研究最優的福國利民之路,共同締造中華太平盛世,兩岸同胞及天下蒼生共享民族榮光,讓中華民族的榮光照耀天下。
1957年,在陝西華縣的田間地頭,一位農民原本只是在犁地,卻意外「挖」出了大陸國寶。 陝西華縣村民殷思義用牛耕田時翻出一件奇特陶器,造型像只昂首佇立的鷹,腹部又深又空。他一度想把它當雞食盆來用,誰知「盆太深」,餵雞並不方便。正是這份「不合適」,無形中救下了這件珍貴文物。這就是今天收藏於大陸國家博物館的陶鷹鼎。 央視新聞報導,陶鷹鼎高35.8公分、口徑23.3公分,是迄今唯一一件以鷹為造型的陶質容器。工匠們讓鷹身化作鼎腹,粗壯的雙腿和下垂的短尾變為三足支撐,昂首的頭部則自然銜接為鼎口。近看更有細節:喙部鋒利,雙目圓睜,胸背雕刻羽毛紋,既有猛禽的威嚴,也帶點憨態。 考古學者推測,它並非日常器物,而是隨葬禮器,折射出仰韶文化對猛禽的崇拜與「萬物有靈」的信仰。 1958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到當地調查時,殷思義將陶鷹鼎主動上交。經專家鑒定,它的身分瞬間翻轉:從田間農具到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陶鷹鼎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成為大陸國博「古代中國」展廳的明星展品。 陶鷹鼎差點被拿來餵雞的故事,不僅見證了考古的機緣巧合,更提醒我們:地下文物看似沉睡千年,但守護它們的關鍵,常常就在普通人的一念之間。 如今,陶鷹鼎還被「活化」為文創衍生品,比如發條玩具和動態模型,讓年輕人也能在日常生活裡與國寶「對話」。
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將抗戰後輾轉移至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量遷至台北,希望借此延續「文化正統性」。但尷尬的是,故宮文物遷台70多年來,多次以「文化交流」名義遠赴歐美、日本等地,卻從未「回到」大陸展出。兩岸故宮文物是否可能合璧?學者專家認為,只要政治氛圍好,兩岸故宮完全有可能共辦展覽,何況此前就有《富春山居圖》在台北聯展的前例。 目前故宮文物若要「出差」去國外展覽,外借國一定要有司法免扣押的法律制度,這是當年國民黨執政時,擔心外界文物在國外被北京方面追討、扣押所致;這也是為何台北故宮文物從未赴大陸展出,就怕文物一去不回。 馬政府時期兩岸故宮4度合作 但法律僅是最低限度的規範;若兩岸之間有足夠信任,就不須司法去框限。以兩岸交流最熱烈的馬英九執政時期為例,兩岸故宮曾4度合作,包括:2009年10月,北京故宮和上海博物館借出37件文物給台北故宮,舉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還舉辦了「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帝其人其事及其時代」;2011年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台北故宮6月到9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緊接著10月「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登場,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提供康熙朝文物33組件;2013年,台北故宮舉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北京故宮借出多達45件文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台北故宮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前半段(剩山圖)與台北故宮的後半段(無用師卷)合璧,是當年兩岸盛事。這幅宋末元初畫家黃公望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的作品,於西元1650年遭到火厄,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之後,300多年來首次在同一場地同一展櫃展出,也被寄寓兩岸重新「團圓」的政治期望。 「去中國化」自失立場 將讓故宮文物變贓物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故宮做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具體象徵,是改善兩岸關係的最佳媒介。高中教師區桂芝認為,當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時,甚至將中華民國變更國號、將大陸地區自憲政架構排除,從而與「中國」概念脫鉤時,其實難以主張對國共內戰時因權宜考量而運台的中國文物擁有「所有權」。 區桂芝說,今年是故宮百年,若不連結大陸,故宮哪來的百年?哪有里程碑?如果要切斷掉與「中國」的連結,那這批文物就變成贓物,這將讓全體國人情何以堪。 前立委陳學聖則表示,依照目前政治氛圍,很難期待兩岸故宮合壁,不過如果未來國民黨有機會執政,兩岸應該會有更多合作,屆時就可以文化先行,先從兩岸故宮交流開始著手,讓兩岸人民都可以接觸到對岸故宮文物。兩岸只要有善意,避免名稱上的國格爭議,這些都做得到,畢竟有《富春山居圖》的前例。
此次故宮借展捷克,大陸輿論反對,但台灣社會卻少有討論;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2019年台北故宮將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真跡〈祭姪文稿〉等借展給東京國立博物館,在兩岸民間引起巨大反對聲浪,當時更擔心珍貴文物遭日本「狸貓換太子」,畢竟日方此前曾有不良紀錄。學者專家則指出,要避免國寶被莫名調包,唯有落實「大盤點」。 2019年顏真卿墨寶借展日本,引發重大反彈,大陸民眾痛批台北故宮輕率借出國寶,台灣方面,此事也成為立法院質詢焦點。 兩岸民間不滿之處包括:第一,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的〈祭姪文稿〉,創作於公元758年,距今已逾1200年,早已瀕臨紙張壽命上限,每展出一次就多受損一次,不宜外借;其次,外借給日方不僅無法妥善保存,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維護措施,任憑參觀者拍照;最後,〈祭姪文稿〉是限展品(按每次只能展出42天,展後需休息3年以上),很多國人一生都未必見過一次,台北故宮博物院卻輕易出借,對象還是與中國有民族和歷史衝突的日本,在兩岸許多民眾心中,這就是妥妥的「獻媚」。 日對待中華文物「前科」累累 上述憂心並非無的放矢,此前日本確實有不少不良紀錄。1983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在日本展覽時,一位日本遊客砸碎玻璃保護罩,將兵馬俑推倒在地,造成兵馬俑嚴重損壞,還讓陸方提前運回兵馬俑,事後日本外交部則專程派人到中國道歉;2011年,台北故宮將中國印學經典〈西泠八家印存〉和北宋蘇東坡〈寒食帖〉借給日本篆刻聯盟副會長內藤富卿展示,結果內藤富卿竟宣稱將珍貴孤本「遺失在酒店廁所」、不知所蹤,且只肯賠償200萬日幣,〈寒食帖〉則因展出時強光照射而損壞;2012年,大陸杭州靈隱寺銅殿複製品,在日本參加「浙江省.靜岡縣結好30周年名品展覽會」時,4尊重近80公斤的菩薩銅像不翼而飛。 除了日本紀錄不佳,民進黨政府對待故宮文物也是「前科」累累。2021到2022年間,故宮就被踢爆在清點時摔破「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時任故宮院長吳密察下令「不典藏、不舉報」,試圖掩蓋這件事,藍委蘇清泉日前投書表示,據了解事後調查報告也不全,關鍵影片未留存,遭質疑文物被「狸貓換太子」。 陳學聖:大盤點要落實 由於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使然,民眾顯然高度不信任綠營執政後「守護國寶」的決心,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是:民進黨政府可能藉著故宮文物出國借展、修復或是遷至南院時,化整為零、一點一滴將國寶調包。對此,前立委陳學聖表示,民進黨劣跡斑斑,上述確實是合理懷疑,但他也相信故宮工作人員不會讓此事發生:「故宮內部長久以來傳承了一種以守護故宮文物為榮的『故宮人精神』,從故宮成立到遷台以來一直未曾斷過,甚至有父親和女兒兩代都是故宮人的美談,我認為這才是故宮品質的核心精神。」 不過陳學聖也說,除了故宮人精神之外,當然還是要有制度來保障,包括不定期的「大盤點」。據了解,明年故宮將再展開「大盤點」,陳學聖說,上次大盤點是十幾年前,只有看外觀、沒看內件,他鄭重呼籲這次大盤點必須認真執行,包括:要找客觀公正人士組成盤點委員會:不能抽檢,也不能只是看外包裝,而必須每個文物都要拆開外包裝、確實檢查內容物,否則某些文物可能來台幾十年都沒人知道內容物是甚麼。他重申,多年一次的大盤點,一定要落實,雖然會耗時較久,但至少盡人事,比較可以令人安心。 故宮遷台至今歷經3次盤點 根據本報整理,故宮文物1948年遷台至今歷經3次盤點,依序是:1951年至1954年杭立武院長時期;1989年至1991年秦孝儀院長時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周功鑫院長時期。
前言: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卻屢次拿象徵中華文化的故宮文物借展國外,以做「文化外交」,被抨擊是「精神分裂」。近日故宮文物又將翠玉白菜等重要文物借展捷克,再次引發討論。針對故宮文物外借的政治意涵、文物維護的管理面、以及兩岸故宮文物合璧的可能性,《梅花新聞網》做出以下探討。 今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為響應「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包括文化部長李遠、外交部長林佳龍和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等,9月11日帶著人氣國寶〈翠玉白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131組件故宮文物,遠赴捷克國家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不過此舉也引發批評,認為舉世稀珍的中華瑰寶,變成民進黨在台獨敘事之下,用來與外國交易的「政治道具」。 文物借展3要素:對等、互惠、司法免扣押 事實上,文物借展是各國博物館常態,台北故宮也多有前例。前立委陳學聖表示,故宮文物到國外展出,首先就是該博物館的「份量」必須跟故宮對等,不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博物館、美術館;第二要互惠,也就是對方也要有相同份量的文物來展,而不是我館單方面輸出;第三是司法免扣押,亦即借展地所在國家必須通過立法,保證在展覽期間及運送過程中,文物不會受到法律上的追訴或扣押。陳學聖說,司法豁免權這一點最重要,以確保文物安全歸還,否則文物一出國可能因各種政治紛擾而回不來,例如遭大陸扣押。 不過此次借展,主要批評是意識形態層面。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日前投書時直言:民進黨大搞「去中國化」,不光是在政治上反對一個中國,連唱大陸流行歌曲、使用大陸流行語,都會被網軍出征;但與此同時民進黨卻又把故宮國寶借展外國,把全球華人共有的文化遺產拿來「和親」,其「國格分裂」行為,令人歎為觀止。 大陸國台辦也痛批,歷史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共同記憶,兩岸同胞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但民進黨政府卻一方面極力推進「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又大肆利用中華文化瑰寶操弄台獨,「行徑何其諷刺,嘴臉何其醜陋!」 大陸輿論界則對兩點表示不滿:首先就是用中華文明瑰寶來服務所謂的「台灣文化年」;其次,選址捷克進行所謂「交流」,但捷克當前又扮演歐洲反華「先鋒」,賴政府此舉就是明顯離間中歐關係。 長期反對課綱「去中國化」的高中國文教師區桂芝也對《梅花新聞網》表示,故宮國寶代表中國文化,現在卻是去為台獨外交做宣傳,令人尷尬、氣憤、傷心;如果故宮文物有靈,這就是對它們的褻瀆。
澄泥硯文化園是一座以中華傳統文房文化為核心,集 歷史傳承、工藝展示、文化體驗與觀光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園區。澄泥硯源自唐代,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四大名硯」。其製作工藝講究,以細膩純淨的河泥為材,經過淘洗、澄清、製胎、雕琢、燒製等多重工序而成,質地溫潤細膩,發墨如油,被歷代文人雅士推崇為「文房至寶」。 澄泥硯文化園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平台,也是結合觀光休閒與文化教育的特色園區。園區內山水相映,環境優雅,成為民眾親近傳統藝術、感受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理想去處。 澄泥硯起源於唐代,至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唐代工匠以黃河、渭河等地所產的細膩河泥為原料,經過「淘洗—澄清—和泥—製胎—雕琢—燒製」等十餘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因泥質潔淨、色澤古雅,且磨墨細膩、發墨如油,自古便享有盛譽,被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台灣中華關聖帝君公益弘揚總會一行在游同人理事長率領下親見中華製硯之美,讚嘆澄泥硯文化園的建設,保存與傳承這項千年工藝,同時結合現代文化創意與旅遊休閒,讓古老的文房藝術重新走入大眾生活,讓參訪者能夠親眼觀賞、親手體驗、親身感受澄泥硯的魅力。 其表示澄泥硯不僅是一方硯台,更是中華文人精神與書香文化的象徵。澄泥硯文化園承載了歷史記憶,也為後世提供一個認識、學習與弘揚傳統工藝的平台,讓「文房四寶」中的智慧結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