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藝文

「限日令」啟動 上海同一天突然取消濱崎步等多位日本藝人演出

28日,突然有多個日本藝人在上海的演出被取消,包括歌手濱崎步、natori、樂團chilldspot、SID的演唱會,以及替《犬夜叉》動畫配樂的作曲家和田薰的動漫交響音樂會。同一天,有這麼多日本藝人演出突然被取消,顯示禁止日本藝文界在大陸公開演出的「禁日令」已經正式啟動。 中日關係因「台灣有事」論述而陷入緊張,上週起,已有多位日本藝人被取消在大陸的演出,即將上映的日本電影也被下架。面對外媒體的提問,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5日只回說,日中關係惡化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論「影響交流氛圍」,不證實「限日令」的存在。 不過,不承認不等於沒有,例如「限韓令」,2016年,由於韓國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大陸大減韓國藝人的演出機會、停止播放韓劇和韓國綜藝節目,禁止韓國文化產業公司在大陸投資;儘管大陸官方否認存在「限韓令」,但這項禁令至今仍然沒有取消,韓國政府多次爭取都無效。 承辦濱崎步演唱會的大陸公司28日公告,原定29日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舉辦的「濱崎步2025亞洲巡迴演唱會—上海站」,因不可抗力因素取消,已經啟動退票機制。 濱崎步則在個人IG表示,「關於上海公演,請原諒我必須給出非常艱難的通知。與以往演出相同,我們日本與中國的工作人員合計200人彼此合力,花了五日籌備上海舞台,然而今天上午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取消演出。」 濱崎步說,「我不打算去干涉我不熟悉的部分。只是,對於為了濱崎步舞台而辛苦付出、約100名來自中國的工作人員,以及從日本一起跨海而來、同樣約100名的工作人員、舞者、樂隊成員無法完成演出,感到深深歉意。更何況,從中國各地、日本以外其他國家遠道而來、共計數萬名粉絲,卻沒有機會親自向他們致歉。至今仍難以置信,也難以用言語表達,真心向各位道歉。」文字暗示,演習會被取消是她不熟悉的(政治因素)。 已經跟著濱崎步到上海準備聽演唱會的粉絲在x平台的留言處替她抱不平:「她人都提前到了,昨天甚至還發文提醒要去演唱會的歌迷們,因為香港大火的關係請以黑色系衣服為主,她跟表演團隊們也會把紅色系衣服跟火有關的特效全部取消,然後,團隊花了五天架好的舞台就這樣又要拆掉。」 除了濱崎步的演唱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8日也宣布,接獲主辦方的通知,原定於30日晚間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和田薰x犬夜叉30周年的音樂世界 原版動漫交響音樂會」,因不可抗力遺憾取消。這場動漫交響音樂會原定28日在北京的演出,已於26日宣布取消;當時,一些網友就希望盡快通知上海站是否還能如常舉行,但是主辦方遲至28日才宣布取消。 其他日本藝人在上海的演出也在28日同時宣布取消,例如,natori在11月28日的演出、SID在28日的演出、chilldspot在12月4日的演出。可見,背後是有統一的指示。

針對文馨獎遭撤銷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正式提出訴願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於今年10月16日以「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獲文化部第17屆文馨獎,並受邀出席11月21日頒獎典禮。然而文化部於11月17日發文撤銷該獲獎資格,本會認為此撤銷處分在法律上有重大瑕疵,已正式向行政院提出訴願,期能捍衛民間文教團體的權益及應有的公正評價。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訴願書之內容重點如下: 一、原處分違反「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原則」,為不合法,應予撤銷。 文化部撤銷本會獲獎資格是援引114年6月14日訂定之「文馨獎獎勵要點」第8點第2款:「得獎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之負責人,如有違反性別平等、勞工相關法令或其他相關法令規定,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或主管機關認定者,本部得視情節輕重撤銷或廢止其得獎資格及追回獎座」,但本會董事長沈慶京遭檢方提起公訴日是113年12月,將以此案件作為撤銷獲獎理由明顯違反「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原則」。意即不適用於原處分所述,此於法規生效前已終結之事實,故原處分為不合法。 二、獎勵要點第8點規定違反「明確性原則」,原處分基此規定作出,為不合法,應予撤銷。 法律限制人民權利,它應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使受規範者可預見他行為的法律效果,並使執法有所依據。但獎勵要點中「其他相關法令規定」是指何法令?範圍如何?一般受規範者難以預見或理解,其文義不清顯有違法律明確性原則,因此,據該要點作出之原處分,自然不合法。 三、原處分內容違反「明確性原則」,為不合法,應予撤銷。 行政處分應於書面載明主旨、事實、理由及其法令依據,原處分內容未能具體敘明本會負責人是「違反性別平等、勞工相關法令或其他相關法令規定」的那一條款或事項,僅依「提起公訴」、「確屬情節重大之事由」為據撤銷資格,因此,原處分內容違反明確性原則,為不合法。 四、原處分適用獎勵要點第8點規定撤銷得獎資格,為不合法或有違誤。 參酌原文馨獎舊法「文化部表揚出資獎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辦法」第7條之1規定:「..如有違反性別平等相關法令規定..本部得撤銷或廢止其得獎資格」為類似規定,兼及立法理由顯係針對「違反性別平等相關法令規定」;因此,要點第8點第2款規定:「如有違反性別平等、勞工相關法令或其他相關法令規定」中的「其他相關法令規定」即係性平、勞工相關法令,而本會負責人並無違反以上法令之事實,原處分自有違誤。 五、原處分違反「不當聯結禁止」原則,為不合法,應予撤銷。 文馨獎為文化部獎勵推動文化平權、擴大文化參與等理念而舉辦之,本會申請之「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先前經文化部公告獲獎,理由為「建立系統化的典藏資料庫,兼顧多元族群視角,保存戰後重要史料,為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建立長期典範。」。原處分卻以本會負責人之個人事由撤銷獲獎,有悖行政法中「不當聯結禁止」原則。 故綜上所列,原處分確有不合法或違誤之處,因此請行政院准以撤銷處分。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係於今年8月提出文馨獎申請,報名資料包含本會立案證書、董事長暨董事名單與申請之專案計畫執行成果,文化部已完全掌握相關資訊,在審查、評選、公布獲獎名單、通知出席頒獎典禮、委託團隊製作頒獎影片等一系列流程皆完成後,於頒獎前三日突然撤銷獲獎資格,如此先認定後否定的行政行為,除欠缺一致性外,文化部應盡的事前資格審查作業顯出現瑕疵。 面對突如其來的撤銷處分,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秉持依法行政與程序正義之立場,正式向行政院提出訴願,期盼行政院能釐清事實、回歸法治,給予本會一個合理、公正的判斷。無論訴願結果為何,本會將秉持初衷,持續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歷史記憶傳承之工作,不因外在變動而偏離公益理念的初衷。

三毛親筆信被標價35萬拍賣 上海警方火速追回家屬安心

曾經有廣告語說,網路上什麼都賣,只有你想不到。近日,在大陸上海竟然出現已故作家三毛與「上海爸爸」張樂平的往來親筆信,被放上交易平台並標價人民幣35萬元,消息曝光後,引發家屬震驚。張家報警後,上海徐匯警方24日表示,已成功尋回全部信札並返還家屬,正追查信件外流來源。 這批信件約80頁,多為三毛晚年寄給張樂平的私人通信,內容涉及創作交流、生活近況及出版商談,被視為重要文獻資料。張家說,這批信件原本妥善保存於家中,從未授權公開或交易,因此看到信件被明碼標價販售,感到意外與不安。 陸媒報導,該筆標售最初出現在二手交易平台。賣家以「三毛親筆信全集」上架,附上部分信件照片與內容截圖,引發收藏界與網友討論。由於價格高昂且來源不明,不少人質疑流通過程是否正當,也有人提醒可能涉及隱私權、著作權與文物管理等規範。 張家得知後隨即報案。徐匯警方調閱平台資料並循線追查,最終尋回全部信件。警方表示,已依程序將信札返還張家,後續將持續調查是否涉及竊盜、非法販售文獻資料或其他不法行為,必要時將依法究責。 事件曝光後,也引起出版界與文化界關注。有出版人士指出,私人往來信件具有高度敏感性,涉及作者隱私與家屬權益,應受到妥善保存與尊重;若未經授權便公開交易,不僅可能違法,也恐造成文化資產外流風險。 目前張家尚未決定這批信札後續去向,但表示會以「妥善保存」為最高原則,並在法律框架內評估將信件交由合適的文化或研究機構保存。此事件也再次引發社會對文學遺稿、私人通信流通規範的討論,有藝文人士說,應建立更明確的法律與管理機制,避免類似情況重演。 三毛的本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1943年生於重慶,幼時遷居台灣,在台北成長。她自小喜愛閱讀,文筆早熟,卻不喜制式教育,求學時先後進入東吳、輔大與文化大學等校,皆因性格或興趣不合而離開課堂。三毛成年後旅居海外,先赴美國,再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學習語文與藝術,也曾在德國短居,開啟她跨文化的人生視野。 1970 年代,她與西班牙籍夫婿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把異域體驗化為《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等代表作,使她成為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散文作家之一。1991年,三毛在台北辭世,享年48歲。

河南淅川溝灣遺址發現距今4500年青銅器 重寫長江中游冶金史

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近日公佈一項重量級考古成果,確認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青銅鏃與青銅棒形器,經科技分析可追溯至距今約45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晚期。這是目前長江流域發現年代最早的青銅鑄件,意味長江中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已掌握銅錫鉛三元合金鑄造技術,改寫既有學術界對中國青銅文明起源版圖的認識。 據中新社報導,研究團隊指出,這兩件青銅器皆出土自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地層,青銅鏃殘長3.66公分,形制與同時期石鏃一致。青銅棒形器亞圓柱狀殘件,長6.45公分。 器物表面可見明顯範縫與鑄造痕跡。金相檢測及成分分析顯示,均為銅錫鉛三元合金,但雜質含量較高、質地酥鬆,呈現典型早期冶金工藝特徵。 長期以來,中國最早的青銅遺存多見於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如馬家窯文化青銅刀。此次在長江中游地區發現年代更早的青銅鑄件,使學界必須重新檢視青銅技術在南北區域的傳播與發展。 研究團隊表示,溝灣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中游並非被動接受北方冶金技術,而是可能同步或獨立發展。45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已進入早期金屬時代,為中國文明「多元起源、一體發展」提供關鍵證據。 溝灣遺址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2007至2009年因工程建設而展開考古發掘,併入選「2008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 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兩件小型青銅器,雖不起眼,卻足以將長江流域的冶金史向前推進近半個千年。

向生命鬥士致敬!「腦麻女孩」包錦蓉自傳發行、「自閉多障畫家」黃清棣獲熱愛生命獎章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今(25)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三樓四展廳盛大舉行畫出希望感恩聯展記者會,向全球233個國家的生命鬥士致敬,並響應「國際身心障礙日」系列活動。活動聚焦兩位傑出的生命鬥士:包括腦麻畫家包錦蓉,她的勵志生命自傳《我可以》同步發行;以及自閉多障畫家黃清棣,提前獲頒「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共同見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動人力量。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並提倡天生我材必有用,29年來,已表揚橫跨七大洲、81個國家、481位熱愛生命獎章得主。今天特別由「陽光喜憨天使」周以嘉吹奏希望樂章《我的未來不是夢》開場,同時為「聯合國未來之星」包錦蓉出版2千冊勵志生命自傳《我可以》嘉惠台美弱勢圓夢。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也誠邀各界代表為「國際身心障礙日」開鑼,及提前頒發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肯定自閉多障畫家黃清棣,黃清棣也在記者會上以烏克麗麗彈唱一曲《知足》,以及包錦蓉也在台上朗誦一曲《小草》,皆獲台下熱烈掌聲。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表示,包錦蓉(Lisa Baw)1985年出生台北,包錦蓉因難產缺氧導致極重度腦性麻痺,16歲又歷經服藥中毒進行肝臟移植。她立志為捐肝者而活,遠赴國外留學並成為畫家。她的油畫作品曾被紐約市立大學列入「亞洲藝術-當代觀瞻」展出。更難能可貴的是,包錦蓉透過義賣畫作成立了「夢想成真基金會」(Wish Dreamer Foundation),以行動實踐「身心有愛、一切無礙」的信念,見證藝術改變人生。她曾於2001年榮獲第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另一位獲得高度肯定的生命鬥士是年僅20歲的黃清棣(Huang, Ching-Ti)。他目前就讀新北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部三年級,3歲時確診中度自閉症,並伴隨智能障礙、妥瑞氏症等多重障礙。在母親的薰陶與老師的栽培下,黃清棣發揮美術天分,以細膩的筆觸畫出海洋生物、非洲大草原等栩栩如生的動物世界,獲獎無數。郭盈蘭肯定黃清棣揮別自閉陰霾、勇敢展現天賦,決定提前頒發2026年第2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給這位「自閉多障畫家」。 此外,中國國民黨社會部主任水雲翔、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張惠君、臺北市政府參事王泓翔、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長黃月麗、梅花傳媒集團總裁王綽中、合正巨霸集團總裁蕭義明、前台南市美術館長林秋芳、新北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洪雅玲、Hi-Q總經理陳樹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董事長郭盈蘭等人也共同啟動國際身心障礙日活動。 其中,梅花傳媒集團總裁王綽中致詞時表示,今年非常高興跟周大觀基金會走一趟馬祖東引,不分國界、地域、意識形態到偏鄉捐贈書籍,看到周大觀爸爸媽媽的善心,是台灣最美麗的地方,將一生奉獻給予社會,最後他笑稱,「還是希望大家多捐發票!」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表示,歡迎各界於11月25日至12月3日免費至中正紀念堂參觀。恭請大家捐贈電子發票給愛心碼:525,大家永續匯聚愛心,支持全球233個國家的生命鬥士陸續會師台北展開全球關懷生命系列公益活動。

是義士還是叛國賊?王水泊《他們選擇了中國》刻劃戰俘故事

加拿大籍華裔導演王水泊,拍攝了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講述韓戰結束後22個英美戰俘留在中國大陸,面對兩種意識型態之間的掙扎。王水泊今天(18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與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討論兩岸議題,直言在大時代的悲劇之下,戰爭沒有贏家。 王水泊18歲就想當導演,30歲到加拿大後,受兩屆奧斯卡獎得主、加拿大著名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貝克(Frederic Back)邀請,成為其唯一的助手,1998年並以短片《天安門上太陽升》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該片是自傳體動畫紀錄片,講述這代人從紅色夢到美國夢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創作中恆常的主題:新移民在不同文化地域的衝擊、東西方文化下的碰撞與角色。 《他們選擇了中國》源自於王水泊小時候的經驗。那是1971年的濟南,王水泊在兒童藝術中心學畫畫時,見到一位穿著工作服、騎著腳踏車的老外,名叫溫納瑞斯,是韓戰的美國戰俘,3年戰俘營生活後,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選擇留在中國。當時像溫納瑞斯這樣留在中國的有21名美國戰俘、1名英國戰俘。 1966年大陸文革,這些外國戰俘多半回到美國,被以叛國罪開除軍籍,在美國社會也很難生存。王水泊說,這就是冷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人性百態,令人感嘆。影片結尾,王水泊表示,對他來說,他們是一些「試圖在敵人之間建立橋樑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 陳學聖表示,《他們選擇了中國》有兩大啟發:第一,片中美國黑人士兵亞當斯,在美國由於種族問題沒有受過好待遇,來到中國才被平等對待。冷戰時美國民權運動還在起步階段,社會主義對有色人種是有吸引力,這是大時代的特殊狀況;第二,台灣過去強調的1萬4千名反共義士,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陳學聖曾採訪一名士兵,在日本殖民時當日本兵,戰敗後被俘;國共內戰後送大陸打仗,又被共軍俘虜;抗美援朝時為換取自由加入志願軍,後又被美軍俘虜,他選擇回台灣,就成為反共義士。繞了一大圈、橫跨數十年回到家,今非昔比,這是大時代的悲劇,戰爭沒有贏家。 何志勇認為,探討歷史是為了溯古追今、展望未來,歷史要客觀了解,不能任由政客詮釋。現在兩岸關係不佳,雙方常常誤判,大家都說「兩岸要對等交流」,然而去年一整年陸客來台僅38.2萬人次,比最盛時期的2015年420萬人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此缺乏民間交流,怎麼可能消彌雙方誤會?他呼籲民進黨政府重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才是正辦。

「花數千元只看到舞台鐵架」消基會揭演唱會申訴案件暴增

近年台灣演唱會市場蓬勃發展,韓流、華語、日系及跨國藝文活動頻繁舉辦。然而,隨著高價票券熱賣,消費糾紛也隨之攀升。消基會今天(17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光是今年度就接獲多起「演唱會座位視線不良」的申訴案件,消費者共同的困惑是:「花了數千元購票入場,卻只能看到舞台後方鐵架、攝影機或LED牆背面,這樣合理嗎?」 根據消基會彙整資料,消費者投訴主辦單位包括理想國演藝股份有限公司、拓元股份有限公司與寬宏藝術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等。案件顯示,即便主辦單位事前公告「部分區域視線遮蔽」,但實際現場的遮蔽狀況往往超出預期,舞台設計、道具升降、燈光吊架、攝影機軌道等,均可能讓消費者在整場演出中無法清楚觀看表演。 例如有主辦方公告「開演十分鐘內可向工作人員反映並調整座位」,但當日現場滿場,工作人員回覆「無其他座位可調,僅能退票或原位觀賞」。消費者無奈表示:「退票等於錯過難得的演出,不退又看不到舞台全貌,只能吞下委屈。」 依據文化部公告的《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2點規定,業者應於票券銷售資訊中載明票價、演出時間、演出地點、座次、節目名稱及「其他應告知消費者之事項」。然而,「視線遮蔽」是否屬於「應告知事項」之一,實務上並無明確定義,也無強制揭露方式。 消基會指出,若售票資訊揭露不完整,恐違反《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第5條規定。消費者購票時基於信賴,合理期待所購座位能有正常視野;若因資訊不足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應由企業負起賠償之責。 觀察近年案例,歌手江蕙《無‧有》演唱會,主辦單位於部分場次出現主螢幕被舞台道具遮擋情形,經消費者反映後,業者主動重新安排場次並升等座位補償,展現正面處理態度。 另外像韓團2NE1《WELCOME BACK》台灣場與Trendy Taipei Boom等案例,主辦方則以「舞台設計依表演需求」為由拒絕退費,並表示「各項設置均經藝人方同意」,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救濟。 消基會指出,這顯示出目前缺乏一致的補償標準與認定依據。所謂「視線不良」究竟是舞台遮蔽幾成、主螢幕被擋多久才構成退票事由?現行法無從判定。消保官與調解單位在處理時也因缺乏客觀標準,常需仰賴主辦單位提供照片、影片佐證,導致調解過程曠日廢時。 消基會呼籲,文化部應立即檢討《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增列「視線揭露與補償」條款;售票平台與主辦單位應自律建立「視線保障機制」,並落實資訊揭露與現場補償;消費者在購票時應注意票面公告、舞台設計圖及遮蔽警語,保留購票證明與現場紀錄,以利日後申訴。

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 年輕世代鏡頭紀錄滇藏民族風貌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今(15日)舉辦開幕茶會。本次展覽集結了兩岸年輕世代的視角,記錄下這條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化浪潮下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本次攝影展展期為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展覽作品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行腳茶馬古道」活動的兩岸大學生;在今天的開幕茶會上,多位參與行腳的青年分享了他們的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現場還有音樂家進行提琴演奏。 滇藏線沿線民族風貌 年輕世代鏡頭下的傳統與現代碰撞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橫貫大陸西南,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豐富的民族聚落。年輕一代的觀點,正是在記錄這些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之間的碰撞與張力。 特邀非遺傳承人 尼西黑陶見證古道歷史脈絡 展覽內容除了近百幅視覺作品外,更加入了對文化變遷的深層思考。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後,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的獨克宗古城轉變為熱鬧的不夜城,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者也多被遊客取代,顯示文化變遷速度之快。 其中一位同學記錄了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該名同學指出,他看到了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堅守,他們不只是守舊,而是在創新中讓傳統活下來;另外一位參與計畫的同學則回憶稱,在拍攝獨克宗古城鍋莊舞時,鏡頭中遊客的笑臉與藏族老人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讓他突然理解了發展所帶來的複雜面。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參與展出。作為湯堆村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他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黑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其樸拙典雅的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了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此次的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過去九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茶馬古道沿線的許多畫面已經消失,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蔡佳麟重申,活動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展覽旨在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 兩岸青年展現時空變遷與文化脈動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於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本次展覽以「行走、凝視、記錄」為主軸,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兩岸大學生作品,呈現這條橫貫大陸西南、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所面臨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以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三大主幹道聞名,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聚落,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生活風貌。多年來協會徵集兩岸曾踏訪古道青年的攝影作品,以年輕世代的眼光記錄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的碰撞。今年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即是他們在行旅途中以鏡頭捕捉的珍貴片段。 展覽將於11月15日下午2點30分舉行開幕茶會,屆時多位參與「行腳茶馬古道」的青年將分享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每一個快門,都是無法再現的瞬間。」他表示,過去九年大家看見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很多畫面已無法再現,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以來,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悠遠的獨克宗古城變成熱鬧的不夜城。過去在四方街常見的藏族居民跳鍋莊,如今大多被來自八方的遊客取代。文化變遷的速度之快,令當地生活樣貌呈現截然不同的面向。本屆攝影展除呈現視覺作品,也期望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今年展覽亦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肖巴)參與展出。他為尼西鄉湯堆村的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位於舊時茶馬古道必經之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黑陶工藝,是滇西北與藏區文化的重要象徵。尼西黑陶樸拙典雅、耐火性佳,烹煮食物能保留特有的泥土香氣,其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蔡佳麟表示,協會之所以每年持續徵集兩岸大學生作品,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交通改善、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他強調:「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 「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透過影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見證茶馬古道的古老記憶與現代脈動,歡迎社會大眾踴躍前往參觀。 活動資訊 一、展覽日期:2025 年 11 月 13 日至 19 日 二、開幕茶會:11 月 15 日(六)14:30 三、展覽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 號 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 四、主辦單位: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

故宮百年院慶 范寬、郭熙、李唐國寶級巨作南院登場

國立故宮博物院歡慶百年、南院十年,推出重磅特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眾所矚目的鎮院國寶北宋巨碑式山水名作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今天(11日)日起首度於故宮南院盛大展出,限展42天至12月28日止。故宮表示,3幅巨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重要經典,也象徵故宮百年典藏的深厚底蘊,邀請觀眾蒞臨近距離感受跨越千年的山水巨作。 故宮南院今日上午舉行「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北宋山水畫」開展典禮,故宮蕭宗煌院長表示,北宋這3件巨碑式山水畫名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經典,更代表畫家對自然、宇宙與生命的深層體悟。范寬〈谿山行旅圖〉筆下崇山峻嶺的壯闊,展現天地大觀的氣勢;郭熙〈早春圖〉描繪雲煙流轉,蘊含天人合一的哲思;李唐〈萬壑松風圖〉則以斧劈剛勁筆法,開創承先啟後的山水風貌。北宋這3幅山水畫也是經文化部指定公告為「國寶」的限展書畫藏品,至少3年為期,每次限展42天,過去雖曾合體展出過3次,而這次特別規劃至南院展出,是因為南院擁有挑高清透的玻璃展櫃,將呈現最優質的展示效果。今天在嘉義合體極具歷史性,將成為故宮百年及國際藝術年表上的重要篇章。 故宮總策展人余佩瑾副院長指出,故宮百年歷程自開館以來,見證皇室文物匯聚與傳世。郭熙〈早春圖〉在開館首日展示於坤寧宮第一陳列館,堂堂大山成為觀眾爭相欣賞的焦點;透過公開展覽與觀眾對話,詮釋方式得以與時俱進。范寬筆下的山勢雄厚、意境悠遠;郭熙描繪早春山林的生機與靈動;李唐則以斧劈皴開啟南宋新風格,三者構成山水畫境的巔峰。余副院長表示,這三幅山水畫在藝術史上占重要地位,多次展出不僅激發研究討論,同時深化觀眾對於這三幅作品的藝術欣賞與認識。 故宮南院呼籲,千年畫作保存不易,被列為限展品的3幅國寶一次展出,機會極為難得,限展至12月28日止。為維護參觀品質,參觀北宋山水畫的S203展廳採線上預約制或配合人流管制於現場排隊入場,詳情查詢故宮南院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