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藺奕專欄】為了換季搜出一堆老照片,當年的愛情如古文物就這樣出土了,之七。 送母親去搭機。機場是個奇妙的地方,那裏經常有久違的親人、情人、好友,莫名感覺他們是從時空裡,突然浮現出來的;上次也是這裡,他們就從我的眼前消失了。 於是,機場是體會斷絕和連接的修煉場,都想緊緊地抱一抱,真是忍不住的。 我曾經在機場接送過一位女孩,肉肉的視覺感、骨骼感偏低,但有一雙骨碌碌的大眼睛,只要挨得近一點,鏡頭一有焦,立即變3D。 她的留言習慣是最後用三個句點,每次看都很想笑,好像大眼金魚吐泡泡。 那個女孩剛剛結束一段愛情,濃烈過後又徹底破碎了的那一種。 它就像我們為自己築起的一個島,就算被時空帶走帶往遙遠、面目全非,你心裡知道那個島不會變,一直在那裡,只要午夜總能夢迴,這本身是美好、也很傷感的事。 於是,機場不但是一座城市的最前線,它是心情上的陪都、是大後方。 就像小時候原生家庭是你的大後方,結婚之後,你和另一半建立陪都關係。 大後方飄忽不定、總是拖後腿,那會非常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生活品質以及事業發展。 人的大後方越穩、越厚,自身的安定感就越踏實,內心越有底氣,就像是巴比倫神廟的磚石。 也越容易無後顧之憂地向前走、心想事成。 又是一個新的長假模式,願大家心念成雙,假期平安。 作者為文學奬得主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藝文
【愛傳媒樂風專欄】1926年日本大正天皇去世,因受中國儒家守孝三年思想的影響,繼位的昭和天皇到昭和三年才舉行登基大典(御大典),為此,當時日本勢力所及之處,都有相關紀念活動,其中,位於彰化縣員林市的員林神社便是此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員林神社座落在百果山,近員林市源水路與湖水巷,1931年3月29日鎮座。主神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分靈自臺中神社,例祭日為10月28日。原為無格社,1942年列格為鄉社(日本時代神社有等級之分),自1930年動工,官方編列預算一萬多元,另有民間寄附金,不過似乎是「不樂之捐」,所以當時員林地方基督宗教人士還群起到役場抗議,看起來應該是攤派到他們頭上了,所以群情激憤。當然,「徵用」民力是少不了的,1930年的臺灣日日新報有以下數語:「......現該郡下小公學校兒童及青年團,在鄉軍人會員等,每日到現場,奉仕作業云。」 完工後,該神社成了學童遠足的好場所。而每年例祭日都有盛大活動,甚至還有「員林神社例祭奉納野球大會」,以1934年為例,該年在員林公學校舉行,冠軍戰由公學校團以五比四擊敗溪湖明治製糖會社團。其實臺灣的寺廟也可以多多採用這個辦法,比如「十八王公盃高爾夫球賽」、「關聖帝君盃卡丁車大賽」、「齊天大聖盃撞球大賽」......。1939年原本打算遷移,以配合「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事業」,不過並未實現。 光復後,在1960年拆除本殿,和許多神社的命運一樣,改建為忠烈祠,中華民國的烈士住在日本的神社地,想來也實在是有趣,上了天堂就不分你我了。 臺灣留存的神社中,員林神社的遺物算多的,目前尚有石燈籠殘件若干、參道、狛犬一對、銅馬一匹、神社名稱座以及三座鳥居,或許因為較佳的保存狀況,所以2006年被列為歷史建築,是目前彰化縣唯一被列為歷史建築的神社。 根據「尋找老彰化─彰化縣老照片特輯(一)」一書所載,民國1960年員林鎮長林朝業上任不久,省政府來函必須「消滅日本軍國主義遺毒」,林鎮長遂將鳥居改為中式;石燈籠圖案改為梅花,本殿拆除改為忠烈祠。另根據「探索泉州寮─百果山的春天」一書,鳥居之所以未直接拆除僅予改建,是因為經費不足。 目前鳥居龍邊有被改過的神社名稱座,鳥居前原有小巧神橋。根據舊照片來看,應該在龍邊還有疑似社務所的建築,入口從照片研判應該是唐博風式。 而留存的石燈籠只剩竿與基座的部分,寶珠、笠、火袋之部分皆已被拆除,外表的洗石子看起來好像是新貼上去的。至於狛犬還保存的不錯,頗有美感。 神社中一般都會有銅馬,屬於神明的腳力,有些神社是飼養真馬,但不是每個神社都有這個條件,所以便有銅馬的產生。員林神社銅馬也被留下來,下方字跡被改成扶輪社,身上的社紋遭挖除。 拜殿已經不見蹤影,本殿則改建為浩然臺。浩然臺二樓有三神位,中為明延平郡王靈位、龍邊為革命先烈靈位、虎邊是國軍陣亡將士靈位。內部看來已經很久沒人進去了,積水也未清除。 「探索泉州寮─百果山的春天」書中說到員林神社曾有兩段有趣的傳說,現抄錄如下: 其一是神社落成後,地方耆老流傳,夜裡隱約看到白馬在水源地奔跑,還聽到馬鳴聲。 其二是日本時代神社旁有防空壕,進入後可直通神社。戰後神社之金轎被閒置在防空壕入口,有三名男子進入防空壕企圖竊取金轎和「棧板」,結果被壓死。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幌馬車之歌」是日本昭和年間的一首名曲,也是台灣光復時期,省立基隆中學前校長鍾浩東最愛唱的一首歌,誰能料到,這首歌,竟然成了他被槍決前的鎭魂曲。 鍾浩東出生在台灣屏東,他有一個知名的作家哥哥鍾理和。年輕時,他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偕妻子蔣碧玉(蔣渭水養女)和多名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潛回大陸,從事抗戰工作,抗戰勝利後,他回到台灣擔任省立基中校長,但因此時思想左傾加入了共產黨,民國三十九年十月,被政府逮捕繫獄,後來依「叛亂罪」,送台北馬場町刑場槍決,享年才三十五歲。 知名作家藍博洲,曾以「幌馬車之歌」做書名,寫了一本有關鍾浩東生平的小說。他的文筆流暢生動,一字一淚,讓人讀之鼻酸。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引用了鍾浩東夫人蔣碧玉的話,大意是說: 「1950年10月14日清晨6時,吃完早餐,牢房的門「喀拉、喀拉」的被打開了,「鍾浩東開庭」。門外站著兩名端著槍臉孔稚嫩的憲兵,牢房陷入一片死寂,鍾校長和同房難友-一握手,人人眼眶含淚,心知肚明。此時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唱起了「幌馬車之歌」,伴隨著鍾校長踉蹌腳步的腳鐐拖地聲,歌聲越來越響亮,越來越悲壯」。(文字記不周全,略有增刪)。 年紀輕輕的鍾浩東魂斷馬場町,他一定心有不甘吧?「幌馬車之歌」,成了他生命最後的樂章。據說,他的母親至死都不知道兒子已成槍下亡魂,猶倚閭長望盼兒歸,他的妻子蔣碧玉,含悲忍淚,將三名兒子撫養成人後,才撒手人寰,享年七十四歲。幾十年後,導演侯孝賢將這個冰冷的故事拍成了「悲情城市」和「好男好女」兩部電影,賺取了世人不少的眼淚。  幌馬車之歌的歌詞: 感覺好像才是昨天的黃昏,卻是好遠的事,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奔馳並排銀杏路上,塵土齊飛舞,傷心駕著幌馬車,讓我送別您,去年互道暫別離,如今成永離。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多少懷念的回憶徘徊山崗地,遙望他國的天空,想起遠方的家園,抬頭望青天,憶起夢中消逝的一年,就像夢裡雲霧中,悄悄已一年,空虛漂無日子裡,熱淚湧心底,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砂石路上轍輪聲常留我心中,奔馳並排銀杏路,塵土齊飛舞,仰頭嘶叫駿馬聲,回響滿山谷,遙向無盡的大地,消失雲端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知名攝影家胡毓豪的「攝影融合人生」新書發表會,於3月31日下午在時報本鋪舉行,團隊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大家為他唱歌慶生,其樂融融。 攝影快門,陪伴胡毓豪,走過大半人生,從媒體工作,到精神嗜好,甚至準備留名青史的藝術創作,他一氣呵成,成績斐然。 長年與人群共舞,留下許多珍貴煞那,也獲奬無數,尤其以攝影會友,相知滿天下,可說快逸無比。 胡毓豪拍了很多動人好照片,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讓他感悟特別深,連飛機的起降,他都可以聯想到航高下降,坐以待終,從原點開始,也終於原點。 影像,果真是人生縮影,煞那即永恆,胡毓豪有感而發,他直說,人生精彩在利他,扶貧濟弱,為善最樂! 飛機即將降落,航程將盡,景像卻是一片模糊。若說飛机離開跑道,如同人離開子宮,那麼降落就是終點,也可算是死亡。 航班再出發,等同轉世又重生。飛機上,有美食、美酒,也有電影可欣賞又有無微不至的服務,簡直是天堂。 過程很美好,宣佈要降落,美好一一被沒收。航高下降,除了坐以待終,還得綁上安全帶,失去自由,人老似這般。人生的過程,像極了航班,一生的精彩到了航站。步上空橋,除了當下,一切已歸空。 百味皆自嚐是人生,歸途自理是清醒,活太老,絕對不會變成寶,生自生,亡自亡,黑白兩頭盲。人生精彩在利他,扶貧濟弱最容易,因為世間苦人多。親手做服務,熱情最感人,此生如此不虛過,保證上天堂。 摘自胡毓豪「攝影融合人生」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縷衣〉) 筆者初次見到傳說中的「金縷衣」--那從小朗朗上口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唐詩「金縷衣」時,心中既恐懼又好奇。圍繞著金縷衣的棺槨,走了好幾圈,將它整個深深烙印在腦海,才依依不捨移動到下一個歷史物件。 金縷衣內部顯然用個黑色的充填物撐起,成為視覺上立體的﹅以鋪滿的玉作為編織材料的衣物,包裹著看似人的形體,除了年久鬆脫的縫線區域,否則沒有明顯縫隙。或許在墓中很久之後才被挖掘出土,那一小片片﹅長方形的玉,成色混濁而不透明,透過不知名的暗黑線(或許因年代久遠而變黑)串聯在一起。文獻紀載,能穿玉衣下葬的多為極高位置的王宮貴冑。當時筆者在私人博物館研習,館藏說明此西漢金縷衣為成年男子所用,身高目測與筆者相仿,大約是現在台灣女性的平均身高。 筆者曾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看過所謂的「鎮墓獸」,知道西漢傳說墓葬諸多陰間鬼怪,故以鎮墓獸驅邪。加上對亡者敬重的社會觀念,金縷衣包裹位高權重的亡者,自然讓人害怕,但也充滿獵奇。 少年小說《空空如也博物館2》(聯經),筆者再次看到圖繪金縷衣與墓葬亡者故事,透過博物館背景作者的歷史奇幻寫作鋪排。小說中呈現四位遠古女性的故事: 西漢中山靖王竇王妃、外性諸侯王妃利蒼夫人,帶來詛咒的埃及女貴族,古樓蘭美女等,先秦到西漢時期東方考古界名媛的物件,再現不同區域女性生活與信仰。 金縷衣故事的主人,正是這位西漢王室諸侯中山靖王的竇王妃,而中山靖王之所以被關注,可能因為三國劉備來自於中山靖王劉勝的血緣系統。王妃竇綰則出身漢景帝母親竇太后家族。考古出土的墓葬文物,正顯示了這對身份顯赫夫婦當時的經濟﹅階級條件與西漢對死亡世界的信仰文化。 第二位歷史名媛,西漢非劉姓諸侯王妃利蒼夫人辛追。利蒼早年跟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夫人辛追流轉在幾個西漢開國功臣間精彩的愛情故事,死後古屍保存完整,而有「睡美人」稱號。辛追墓葬物件T形帛畫為藝術史研究西漢早期視覺表現的重要物件,一般認為表現了西漢時期對於天上﹅人間﹅地下黃泉世界的想像。 第三位歷史名媛,來自埃及的女祭司亞曼拉。亞曼拉死後,棺槨被盜,凡接觸棺槨者,必受到詛咒,輕者受傷,重者家破人亡。亞曼拉因此被稱為「不幸的木乃伊」。古埃及墓葬壁畫上的冥界之神意象,被來自西方白人研究者賦予靈異般神祕感。亞曼拉的傳說似乎呼應了當代對於古埃及墓葬文化的刻板想像。古埃及木乃伊棺槨上的畫像,傳說即為死者本人的畫像,雖然距今已經三千年,我們卻仍然可以想像亞曼拉生前的樣貌。 第四位名媛為樓蘭古國美女。樓蘭古國在今天的新疆,也就是漢朝時的西域,在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往來貿易的古老國家。樓蘭國美女墓葬距今三千八百年,大約為先秦時期,被發掘時屍身乾燥且保存完好,面貌姣好,而被暱稱「樓蘭公主」。從樓蘭公主的穿戴,可以推論她的身份﹅當地氣候及貿易經濟樣貌。 我的愛人曾含淚將我埋葬 用珠玉用乳香將我光滑的身軀包裹 再用顫抖的手將鳥羽 插在我如緞的髮上 他輕輕闔上我的雙眼知道 他是我眼中最后的形象 把鮮花灑滿在我胸前同時灑落的 還有他的愛和憂傷 夕陽西下樓蘭空自繁華 我的愛人孤獨地離去 遺我以亙古的黑暗 和亙古的甜蜜與悲凄 而我絕不能饒恕你們 這樣魯莽地把我驚醒 曝我於不再相識的 荒涼之上 敲碎我 敲碎我 曾那樣溫柔的心 只有斜陽仍是 當日的斜陽 可是 有誰 有誰 有誰 能把我重新埋葬 還我千年舊夢 我應仍是 樓蘭的新娘(席慕蓉,〈樓蘭新娘〉) 小結 《空空如也博物館2》書寫博物館名媛的文化再現故事,由於這些名媛在各領域文化史都具有偶像級的知名度,處處可見小說創作者謹慎處理歷史文物的詮釋,與文學幻想虛構間的關係,也就是力求科學考掘知識與奇幻小說趣味並存。適合開始想要閱讀長篇文字的少年兒童,以及喜歡在輕鬆好看的故事中擴大人生視野的讀者。 少年奇幻小說延伸閱讀: 1《長生石的守護者》,小麥田出版。先秦時龜殼占卜﹅青銅與玉器文化。 2《靈山採藥》,小兵出版。先秦到始皇的道家思想與文化。 3《少女夢婆》,小兵出版。先秦到唐朝的佛道思想混融後的冥間文化, 4《空空如也博物館1》,聯經出版。青銅器文化。 參考資料: https://kknews.cc/culture/p8prap8.html 圖像出處:黃愛真攝影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藺奕專欄】為了換季搜出一堆老照片,當年的愛情如古文物就這樣出土了,之六。 都忘了青年節,我也來替大家緬懷一下,校園裏的愛情。 如果是住校生、或是外宿,那麼這場戀愛,就是兩個寢室軍師之間的較量。 但可笑的是,幾個軍師湊起來可能根本沒談過一場真正的戀愛。 他們會給你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察,比如中指不留指甲的女孩,不是單身就是拉拉,或者男朋友要挑鼻子又大又肉妳懂的。 這豬隊友的神奇組合,真以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男方這裡,只要和你稱兄道弟過的,都自動請纓當你的僚機。 每個都像情聖似的,熬夜替你兵推,宛如一個義務性質的劇組,書信或手機訊息交給編劇組,約會地點的場勘有場務也有機動組,吃飯花錢要靠財務組。 都沒拿錢,那他們圖什麼? 除了看熱鬧,有的自甘犧牲深入敵營,誘引女方軍師以「洞燭先機」。 女方這裡也有夢幻劇組,除了導演組,還側重梳化、妝髮和造型。 妳的閨蜜無所不用其極,紛紛掏出最昂貴的化妝品、衣服、鞋子、甚至性感小褲衩替妳開路。 在眾人的起鬨之下,男的真以為自己爭取到演男主角了,結果人家哄你是愛情動作片,你也飄飄然,結果才發現題材是NTR。 大學生的愛情戲經常如此,戲不夠、鬼魂湊。 從春分到冬滯,一路混沌。 現在回頭看,如何押對一個男人、希望他有所成就,不單是看他家境或個人的富有或名氣,這些都是波動的、隨時可能歸零。 我的建議,是仔細觀察這男孩在原生家庭的基礎上,已經做出多大的突破。 總之。學生時期有太多暗戀式的愛,我知道要不到你的愛,你的愛太難了、太純淨了、也太晚了,那是一種無法觸摸的曖昧,形同以手動方式就想打發一大盆蛋清、堪稱極刑。 但沒關係,我只要你在面對我時,有顯露一絲絲的猶豫,就好了。 作者為文學奬得主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據比利時La Libre報道,支持和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收藏家米莉恩尤倫斯( Myriam Ullens,1952-2023),於3月29日在布魯塞爾南部奧漢村的家中,被射殺身亡,享年70歲。 該意外事件的兇手,是她的繼子尼古拉斯尤倫斯(Nicholas Ullens,1965-)。 米莉恩尤倫斯的丈夫蓋伊尤倫斯(Guy Ullens,1935-)在事件過程中幸存。 La Libre在報導上指出,當米莉恩和蓋伊夫婦,在家門口的汽車裡,尼古拉斯向繼母開槍,導致米莉恩當場死亡。 市場老早傳出,尤倫斯夫婦在其他時尚領域的投資失利,需金孔急。尼古拉斯尤倫斯是蓋伊與第一任妻子米其林弗蘭克斯(Micheline Franckx) 所生的4個孩子之一,曾是比利時國家安全特工,尼古拉斯長期因為繼承問題,爭執不休,與繼母米莉恩更是反目相向。 米莉恩出生於德國科隆,早年在食品行業取得成功後,她嫁給了比利時商人蓋伊男爵,並致力於藝術,時尚和慈善事業,曾推出了Maison-Ullens品牌。全盛時期:夫婦倆的慈善活動,無遠弗屆,還包括在尼泊爾開辦尤倫斯學校等教育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自1999年米莉恩和蓋伊尤倫斯結婚以來,迄今廿多年,與藝術收藏家的角色長相左右,他們最初收藏中國古典捲軸畫,後來把注意力,轉向了中國當代藝術。2007年挾著財富以及豐富收藏,在北京開設「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了他們超過2 千件藏品中有關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聲名遠播。 當時,他們邀請旅法華裔評論家費大為策展及主持學術研究,當時推出的開幕大展,被視好成就中國當代藝術史的臨門一腳,為混沌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取得國際與學術認證,甚至在藝術家的篩選與排名上,呈現決定性影響。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成立,除了持續推出動磅展演活動,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飈升的濫觴,在開幕展覽中被提及與論述的藝術家與作品,水漲船高,成為爭逐焦點。 來自藝術界的高度評價,也使「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贊助者,絡繹不絕,成為擠身社會名流的平台,各行各業人士趨之若鶩。 然而好景不常,2017年,尤倫斯夫婦以年紀大、健康理由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出售給一群投資者,並將其更名為「UCCA當代藝術中心」,雖說博物館在重組幕後老闆與營運團隊後,持續運作,但聲勢大不如前。 尤倫斯夫婦回到瑞士總部,以「Guy&Myriam Ullens基金會」的旗號,繼續活躍,也對外表達藝術收藏的興趣與腳步,沒有停歇。 但來自國際拍賣界的宣傳,打著「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收藏品標籤的作品,以飆升後昂貴價錢,成批大量釋出,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大咖收藏家倒貨、落袋、籌款的作風,幾乎台面化,在各國際大拍賣公司也以專拍、高調運作、宣傳。 尤倫斯夫婦變賣畫作籌款,已經是藝術市場公開秘密,而且持續多年。家族茶壺風暴,也甚囂塵上,雖然3年疫情肆虐,把風暴壓低,但似乎沒有停歇。 在尤倫斯88米壽的此時此刻,傳出噩耗,對一向注重形象的歐洲爵士尤倫斯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截至,Guy&Myriam Ullens基金會,尚未對該意外事件,表示任何意見。 我個人曾以典藏雜誌社長身份,成為「尤倫斯藝術中心」的贊助會員之一,也是當時唯一的台灣贊助會員。當年勤跑兩岸,我天真地期待,贊助點經費,讓台灣當代藝術,可以名正言順透過「尤倫斯藝術中心」的平台,跨躍兩岸,走向國際。但事與願違,10萬元人民幣繳清後,反而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氣會員,頗有被打秋風的上當之感。回眸往事,唏噓不已!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羅文嘉專欄】我的陽光男孩會永遠在嗎? 羅小弟幼兒園戶外教學活動,我帶著相機隨行。如今,透過這些照片,再度看到他的陽光燦爛。 進入青少年後的他,一切有了大幅變化,從外觀到心智,都逐漸朝獨立自主的方向發展,現實環境的挑戰,也越趨真實而殘酷。這本來就是成長之必然,也是生命自我實現的意義。 我只希望,不管歲月怎麼變,環境怎麼現實,永遠保持正面陽光的生命態度,那是別人永遠拿不走的。 正向才能產生力量,正向才是善的循環,環境不是全部你能掌握,心境卻是屬於你自己擁有。 作者為民進黨前秘書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杜睿展專欄】別懷疑,先父杜成山當年在台灣野戰部隊時期陸軍第十師28團2營4連做野外訓練時,晚上部隊有時是成建制睡墳墓! 記得我學生時期,先父常常講起軍中往事,其中有令先父特別興奮的回憶,就是睡墳墓。 先父回憶部隊在野外訓練時,有時會睡在荒郊野外紮營,其中最好睡的地方就是墳墓,而且特別好睡!一覺到天明,沒人來打擾,連好兄弟也不會找你聊天,隔天起床時精神特別的好,整個人特別亢奮,一直強調好睡得不得了(寫到這,我感覺我在寫靈異故事劇情)........ 睡墳墓時,有被鬼壓床嗎!半夜好兄弟會找你聊天嗎?會被鬼附身嗎?會特別倒楣嗎? 上述狀況都沒有! 先父在述說睡墳墓時的神情是異常興奮,令我印象深刻,至今歷歷在目。 有人一定會問:日後的運勢會變差嗎? 來研究一下先父後來的經歷:民國45年1月就升上士,同年10月部隊移防金門;民國47年3月從金門回台受化學士訓練,6月學成畢業回金門,8月就遇到震驚中外的823砲戰,還被中共砲火直接命中兩次,其中一次砲彈落在腳邊,還不會爆炸.....有如電玩的「無敵狀態」。 這神蹟,只有整個墓園好兄弟集體庇佑才辦得到! 軍隊回台後,又遇到蔣家金孫蔣孝勇,把蔣孝勇狠操一頓,逼得讓宋美齡派車把蔣孝勇接走,先父竟沒事! 民國49年考上情報學校,成為軍事情報員,在擔任電展室中尉文書官時,竟能把我伯父杜海峰從野戰部隊(第10師28團上士)調到電展室這情報機構,這實在太厲害! 民國56年派駐韓國與駐韓聯軍情報機構合作執任務;民國72年少校特種情報官退役,最後獲得善終。 結論:睡墳墓,沒事! 感謝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典藏組的專業數位掃描,瞧瞧先父升上士時的模樣。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戰鬥力昂揚的台灣當代藝術家洪易(1970-),在疫情解除、半百人生之後,重磅出擊,從創作斗室,走向產業,以 「厚禮樹V.S藝時代 」作為新發展。 這也是洪易告別家族畫廊、禮品集團後,自我救濟措施,他不希望受制於人,同時更期待擴大目標,讓藝術走向全世界,衍生性禮品,進入現代人生活,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想。 「與其抱怨藝術產業的不健全,合作對象的認知差距,藝術家不能只有在夜闌人靜中,守著孤燈創作,他要挺身而出,拓寬發展道路,呼朋引伴,集眾人創意與能量,共同出擊,坐收集市效果!」 藝術家的人格、操守以及創意培養,一直被社會賦予嚴苛標準,要求他們閉門謝客,專心創作,但產業界給予他們的條件,未盡公允,在若干政治因素干擾下,進軍國際困難重重。 身材魁梧、豪氣干雲的洪易,在恪遵藝術家操守與創意的角色之餘,決定挺身自救,希望借重台灣民間活力,讓藝術家創意被看到、被珍惜,並被帶入生活中。 這個由洪易親自操刀設計,在台灣藝術界尚無前例的新里程碑 ,準備以全新面貌開展,下(4)月8日(六)下午3點,正式為「厚禮樹V.S藝時代 」舉行開幕典禮,邀請藝術愛好者,共同支持,並作見證。 簡單地說,這是洪易自救圖存的大手筆活動,他以母雞帶小雞方式,分別在台中鬧區,擴大成立展覽空間,呈現自己作品,也讓其他藝術家一起搭便車,共同集市、創造聲量,更讓藝術愛好者,有逛百貨公司的方便,可以一次看得夠。 這個嶄新的空間,位於台中西屯區文心路三段4號,是獨棟建築,前院偌大空間,正可以展示雕塑作品,迎接台中蛋黃街廓的車水馬龍,透過每件藝術品的魅力,主動迎向公眾,希望與更多藝術愛好者結緣。只要民眾願意走進建築,洪易大半生的創作,一字排開,琳瑯滿目,有收藏級的大作品,也有饋贈、裝飾用的延伸性作品,自用送禮兩相宜。 同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洪易豪邁奔放的個性使然,他覺得,藝術創作或藝術產業,不能只有一個人好,必須大家一起好,團結起來,才會有力量。目前透過洪易的好人緣,招兵買馬加入的藝術家群,來自海內外,不同世代,以及不同創作風格,熱鬧非凡,可以讓藝術的賞析,變得輕鬆有趣,多采多姿。 無獨有偶,洪易心繫大台北的藝術愛好者的在地性方便,目前也加入S7美術館,租下1樓的大空間,與日帝、晴山、99度等藝術中心為鄰,透過各樓層的藝術展覧,讓民眾用串門子的心情,樓上樓下跑,然後把環肥燕瘦,互相對話並作比較,多元吸收,讓藝術可以更具親和力,走入每一個家庭。 去年秋天,S7美術館1F藝時代畫廊就打出【S7 to S7】的聯展,從洪易、皇.雷普耶斯、張立曄、黃柏維、梁月、方文山、曾韋翔,帶來熱潮,成為話題。 這回台中的活動,更為盛大,一是慶賀藝時代畫廊的改組、增資、喬遷之喜,另方面,在擴大經營內容,祭出「與24位藝術家擁抱藝術」(Embrace Art With 24 Artists),開幕展的藝術家群,包括: 王立偉、王明仁、王國仁、王智斌、王德合、方文山、洪易、皇・雷普耶斯、柳依蘭、陳世憲、陳宗勳、 陳炳臣、高孝午、張立曄、張和民、張新丕、許自貴、梁月、黃志偉、黃柏維、曾韋翔、廖迎晰、寧芮潔、賴昱成。 為什麼是24位藝術家?! 洪易解釋,24,是數字,具有循環意識,一天24小時,一年24節氣,循環的過程中,連結出完整、圓滿。 藝時代畫廊在台中文心路上的新據點,以圓滿的概念,邀請24位藝術家,一同參與開幕盛會。 24位藝術家各有各的專精及精彩之處,在同一個空間裡,多元交流,交互碰撞,引發作用,必然產生全新火花。 畢竟每位藝術家都是一個小宇宙,思想和所用的創作媒材迥異,會型成一套屬於自身的獨特體系。 油彩、壓克力、環氧樹脂、膠彩、墨、不銹鋼、銅、烤漆、陶磁、木材、現成物、玻璃纖維、樹脂等多樣化的 媒材、風格及想像力,有如多重聲部的交響樂出場,相互交錯呼應,形成豐富而多元融洽的多重「宙」世界。 目前一樓,規畫戶外雕塑展區,有十餘件的大型雕塑,聳立其間,與路過民眾,招手說嗨,生動有趣,非常吸睛。 二樓,以平面繪畫為主軸的複合式空間,展覽場和餐廳結合,多元化的 空間設計,讓觀者能體會藝術融於生活的方式。 藝時代畫廊成立以來,致力於藝術生活化概念,希望把美和藝術,融入生活之中,䌓忙的都會生活間,拉出一個具想像的空間,讓人們生活,多一點藝術因子,讓周遭環境或居家生活,處處是藝術,創意無所不在。 至於厚禮樹,是藝術文創的嶄新行業。厚禮,就是台語諧音,禮數周到,以藝術創作延伸文化創意產業,把藝術與美學平民化、大眾化,讓大眾生活中,加入更多藝術的可能。 在現代主義興起之初,藝術很純粹,只為藝術而生,重視純藝術的思考,為藝術方向發展,不為他人服務。 然而,這樣的思維,發展到後來,逐漸遠離人群,造成普普藝術的反思,讓艶俗、複製、現成物⋯,通通可以成為藝術,讓全民把藝術當朋友,帶入家庭,分享同好。 如今當代藝術蔚為風潮,跨域跨界跨世代,純藝術依舊為菁英所擁抱,但也容許更多元弘揚藝術。 曾經活躍於民間產業的洪易,經常反思,藝術對於台灣社會和台灣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功能?藝術有沒有辦法從菁英化的小眾,億來億去的富豪金錢遊戲專利中,走出窄門,迎向普羅大眾,真正進入生活,讓藝術更和藹可親,更藝術可以作出有感的常民貢獻。 尤其大家談國際化,我們拿什麼去和國際競爭,如果別人都有的,別人都會的,台灣不一定有優勢,倘若把台灣在地化元素,常民生活的因子,透過藝術創作,帶到國外,用「異國風情」的概念,分享台灣的獨特,必然可以引起外界的好奇,這種新鮮感與差異化,正是台灣藝術界可以廣泛引用、推廣的。 藝術本無國界,對真善美的信仰,對在地的好奇感動,正是國際藝壇可以百花齊放、花團錦簇的理由所在。 厚禮樹,則回歸台灣多禮好客的本質,在社交界迎送往來,送禮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送禮,卻是門大學問,吃吃喝喝之外,如果加注藝術的概念,讓藝術走向社交,分享藝術在富而好禮的社會中,扮演一定份量與角色。 為此洪易跳脫出藝術家單純、專注的角色,組織厚禮樹公司,以藝術大眾化為經營理念,把藝術作衍生性商品,成為社交一部份。 他認為,任何事都有進步的可能性,生活中還有許多視角或觀念,可以美化、升級。去除過往藝術的冰冷、孤傲、自命清高,讓藝術走出神殿,與全民共同生活。 洪易創作12生肖,並與禮坊公司合作「12生肖禮盒」,結合華人送禮文化,讓自己創作的符號和理念:融於文創商品中,正能量的豐富色彩,喜氣洋洋的幸福感,成功打入年節禮品市場,造就了一般藝術品不可能達到的銷量,更造就民間逐年收藏12生肖的有趣風潮,在限量發行的概念下,市場供需與逐年漲價,果然漲了數十倍,各個擁有者喜不自勝,年節應景、可以使用,可以收藏,又可以賺錢,優點多多。 誠如1930年代,德國包浩斯建築名校,提供了藝術跨設計的案例,啓迪了藝企合作的先河。有為者亦若是,長年受東方文化薰陶與影響的洪易,起心動念把藝術的可能性更擴大,更多面向地進入生活,打破材質偏見、以混搭設計,同時在容器包裝上推陳出新,未來以厚禮樹作為媒合創作的平台,藉以讓更多企業家和藝術家,共同碰撞出新思維,合作出擊。 當然,厚禮樹是帶有實驗精神的理念和理想,要將藝術擴展到生活面、大眾面對這樣的理念,會不會接受,能不能在限量中,累積出量產的數量,有經濟規模,才容易存活。 因此,理念的溝通、團隊的磨合、法規的掌握、通路的開發,無一能倖免。而人際關係的鋪陳,如何成為大企業集團禮賓服務的基本款,在在考驗著團隊。 厚禮樹,可說是台灣藝術文創的全新模式,有藝術家群的實力創意資源,有高級明亮、寬敞舒適的展示接待空間,還是幕後惺惺相惜、互相信任疼惜的出資夥伴,讓愛好藝術與創意的人生理想,成為永續發展的志業,最後以追求效益的事業方式經營,不但希望產品與服務,無遠弗屆,也要讓專業要求與經營成效,使命必達。 著名的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曾以種樹,實踐他的社會雕塑,台灣洪易,則以台灣在地生命力,多元民俗元素創作,同時以厚禮樹實踐藝術生活化的整體思維,連結藝術家、藝術產業,以及富而好禮社會,造就21世紀、屬於台灣的另類社會雕塑,值得觀察與期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