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北分署助青年創業 開辦專班教你學撇步

【愛傳媒報導】隨著AI運用、行動雲端、社群網路盛行,青年的職涯規劃也更趨多元,職場、斜槓、創業都是青年的職涯選項,而新世代的創業也與傳統創業迥然不同,加入更多的科技應用與文創軟實力;為協助青年穩健創業,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針對29歲以下有意創業者,開辦青年創業研習專班,幫助青年學撇步創業做頭家。 本次課程完全免費,將於112年6月8、9、10及14日辦理,共計24小時的先備課程,邀請學界專家,從開業準備、勞動法令、政府資源、公司登記、財務規劃、經營管理等基礎面向授課,更進階到營運計畫書撰寫、申請創業貸款、導入網路創業成功案例,以及數位行銷推廣技巧等,課程規劃務實緊湊,協助初次創業青年全盤了解創業過程,奠定創業經營管理基礎,同時也安排前往創業鳳凰店家見習交流,透過前輩的經驗分享,降低創業風險。 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表示,除了免費提供創業知能課程,還提供全方位的創業資源與諮詢輔導,針對想申請創業貸款的青年安排一對一的顧問諮詢,聚焦創業計畫、法律、稅務等問題給予建議,陪伴解決創業路上的大小事,協助青年實踐夢想。本課程報名網址 https://gov.tw/Hx6,詳情請上「微型創業鳳凰網」官網查詢,或洽詢(02)8995-6399分機1452姜小姐。

美國數學專家旋風來臺 為國內數學界激出花火

【愛傳媒報導】美國數學教育博士Dr.Mark Saul馬克索爾博士旋風式來臺,5/24於臺北市建國中學主講「數學、創意、新未來─2023臺灣數學教育論壇」,有如一場別出心裁的華山論劍,來自各界共襄盛舉,國家教育研究院顏慶祥學術副院長帶著高度的期許,領軍6位研究員共同參與、臺北市教育局柯靜蓉課程督學也擔任與談人,希望更加接地氣了解數學教育的需求,國小國中數學輔導團、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四個學程的學生家長會聯合會、臺北市國際教育家長協會、以及各大學教授等與會,賴清德副總統也以賀電表達重視,菁英聚集宛如一場數學界的教育盛事,財團法人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焱銘更寄於厚望,希望國內數學專家,以領頭羊之勢能深入探究,找回臺灣數學優勢,重返數學榮光時代。 圖/與談人:(左起)108課綱高中數學召集人 張鎮華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測驗及評量中心 曾建銘研究員、 臺北市國小數學輔導團召集人 陳滄智 校長、臺北市教育局 柯靜蓉課督;主持人:臺北市教育局特聘教師 曾政清老師  主講人馬克索爾博士提出美國與台灣數學教育都有互相可以學習之處,然而數學教學能有成效的精髓所在,不外乎就是課程的活潑生動、吸引學子可以動手做與創意思考發想,更重要的是老師的熱忱、積極才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主因。 圖/美國數學教育博士Dr.Mark Saul馬克索爾博士  臺北市教育局與九九文教基金會、南華高中長期合作,執行「國中青衿伴學計畫」,幫助數學學習弱勢的同學。過程中,發覺這些孩子可能早在國小時數學學習就已經落後,「數學學習是累積性的,若是國小沒跟上同儕,很有可能就一路落後」何董事長道出現況。因此,應該要往下探究,了解國小三、四年級生,他們對於數學學習的動能是什麼?甚至要檢視,國內師資是否需要再加強。他非常希望利用此次論壇機會,讓專家齊聚一堂,剖析當今國內數學發展趨勢,讓臺灣數學學習能更上層樓。 圖/匠心獨具教育家-何焱銘董事長  臺北市古亭國中校長林泰安對於馬克索爾博士數學實戰經驗豐富,十分感佩,他說,從美國教育系統到數學教學、課程到評量,看得出美國在數學課程上的變革,有別於填鴨式的教學,美國更強調是探索及引導孩子有正向的學習動機。  林泰安也指出,臺灣的數學教學從領綱、研發、過程及評量,隨著時代已進行調整。但我們期待,教學過程可以更加多元、彈性,透過評量就能瞭解孩子適性及特殊性,讓數學教學本身就可以成為孩子實現一個核心的晉升渠道,也是我們衷心的期盼。  在國語實驗小學負責彈性數學課程的第一線教學教師胡詩菁,直接以國語實小為例,她表示,小學生就是愛聽故事,喜歡玩玩具以及動手操作,所以她課堂上,會先以講故事的方式切入,而這些故事也是胡詩菁依單元去編出來的。她認為,這方式更可以讓小學生感興趣,另外再加入一些讓他們可以操作的教具,更能提升孩子的興趣。今年胡詩菁轉教高年級彈性數學課程,裡面有些跨領域的部份,也有從固定課程中加深、加廣,她發現,這類探索式的授課,搭配一些教具,小朋友在課後回饋更正面又鼓舞人心,「原來數學課也可以這樣哦!」「這門課打開了我的新視野」「我們要跟學弟、學妹說,上這堂課一定要很認真,會學到很多」孩子回饋滿滿,也讓教學老師更充滿熱忱,更樂於上課。  臺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許麗吉也不諱言,數學是學生學習學科中最重要的一環,數學學習不管在教育現場,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她表示,提升孩子的數學力,讓孩子不僅是對數學有興趣,更能轉化成真正的能力,對他們在未來學習上更有幫助,也是所有家長的期待!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臺藝大新校長當選人 鐘世凱分享治校理念

圖1/ 臺藝大設計學院院長鐘世凱獲選為臺藝大第12任校長,受訪時的談話。(實習記者廖巧心攝) 新任校長鐘世凱治校理念: If we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以理念創新為主軸 分四面向邁進  【實習記者江采庭、李睿柔、廖巧心/專訪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任期將於中華民國112年7月31日屆滿,校長遴選作業自111年8月籌備規劃,11月16日起公開徵求校長候選人,至112年4月26日止,並於4月26日完成最後一階段,由遴委會置委員共15人完成遴選,遴委會分別由學校代表、校友代表、社會公正人士代表及教育部遴派之代表所組成。三位校長候選人依抽籤序號,分別為一號鐘世凱、二號劉晉立、三號連淑錦,最後由一號鐘世凱出線,獲選為第12任校長,報請教育部聘任。  新任校長鐘世凱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電腦科學博士,現任臺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所專任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曾任本校副校長、教務長、多媒系主任、臺灣動漫創作學會理事長、ACM SIGGRAPH Taipei Chapter臺北會長。專長為3D電腦繪圖,電腦動畫,虛擬實境,多媒體設計等。鐘校長也是全校第一位因教學績優免教師績效評鑑的教師。曾任國際競賽、金鐘獎、金漫獎、金馬影展、臺北電影節等評審委員。研究發表專書2本、學術期刊51篇、研討會論文36篇。  鐘校長的治校理念為「If we build it, they will come.」以理念創新為主軸,分別朝四個面向邁進,包括資源盤點、數位培力、創新容錯、藝術共榮。校長主張教授治校,有效率的發揮群策群力的校務發展,校長也願意跟學生溝通,願意理解,改善學校不足之處。 聽取並感謝教師的建議  鐘校長表示,很感謝大觀報給我這個機會,公開地感謝學校所有專任教師的支持。選前半年,拜訪學校90%以上的專任教師,獲取很多寶貴的意見,學校的老師們給了很多的建議,讓我在治校理念有更具體的想法及底氣,所以我要利用這個機會,感謝全校所有的專任教師給我的支持。同時也肯定其他兩位候選人,在整個競選過程中,這一次完全沒有任何負面的新聞出現,這次的選舉,可謂立下很好的大學校長選舉範例。要感謝的人很多,雖然過程辛苦,但一路有大家的支持,謝謝大家。 競選標語來自電影啟發  談及未來的治校理念,鐘校長表示,已將書面治校理念多印了幾本,會擺在自己的研究室,將來也會擺在校長室,隨時提醒自己不忘初衷,不忘對全校的承諾。因為大學是一個教育的場所,也是一個生活的場所,所以我想營造一個大學校園,是學生,在來上完課之後,會願意繼續留在學校的一個校園,所以我的競選slogan上頭有寫到「If we build it, they will come.」,是來自一部1989年的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 中的經典台詞。鐘校長提及高中的時候,每週都會到戲院,看上10到12部電影,當年看兩部二輪電影,只需花30元臺幣而已。父母當時認為讀高中的我放學後都在補習,其實我花蠻多的時間在看電影上。該句台詞,對我而言,是一種啟發,意指看似很不可能的任務,但只要你願意用心的去做,也許在你努力的過程會有更多的人來幫忙,最終能夠完成你的目標。我想營造的校園,也是如此,一個由全校教職員生共同營造的教育與生活的場所。 讓臺藝閃閃發光為願景  對於學校軟硬體建置、規劃,鐘校長表示,自己是電腦科學的背景,是學校的科技藝術師資,認為不只軟硬體,還包括韌體,像蓋高速公路一樣,建設屬於硬體的規劃,而法規制度就像韌體。但最重要的軟體是全校教職員生及校友的向心力。而多元藝術的臺藝大,其中的每位老師、學生、校友、職員等,就像是形形色色、一部一部的汽車。若高速公路蓋得好,法規制度也設定得很完善,所有的車子自然而然就會開上高速公路。因此,人心很重要,如何把學校的老師、學生的心拉回來,就是彼此之間要有一種信任,如同開車上高速公路,當然不希望有車是橫衝直撞的,所以盼望大家能在信任與和諧基礎上,共同為臺藝大目標邁進、擦亮學校的image,讓其閃閃發光,才是我們的願景。 倡週五下午運動不收費  鐘校長認為,有健康的身心,做事相對才有效率,構想是否週五可以讓有意願運動者可帶著運動服,辦公場所只留守必要的教職員協助校務運作。其他人可以出來走一走,曬曬太陽、運動健身。看能不能協調體育室讓多功能活動中心在週五下午不收費,對於會涉及到游泳池使用或外包的廠商等,還要再協調。至於其他的運動館場域,學校可能需付出一點代價,請工讀生幫忙,因為這麼多人使用學校的運動設施,光靠著現在體育室的編制,是無法負荷的。所以希望屆時週五下午,可以看到大家著運動服,在校園中輕鬆度週末,當然職員仍須下午5點打卡,不致造成人事室的困擾。 治校尊重校務會議決議  有關宿舍興建,去年的校務會議有以非常懸殊的比數把宿舍的興建列為學校建設的第一優先,鐘校長表示,一向尊重教授治校,如果學校的教師或者是學生代表、職員組成的校務會議代表,最後的決議如此,當然我們就得以第一、優先的考量來進行宿舍的興建,也就是在可能的範圍,我們會把重大的建設宿舍列為第一優先,我會尊重校務會議的決議。  鐘校長指出,順利的話,到8月1日才會就任,對於記者問及有關學生會活動事宜,會找學生會的會長、成員以及學校新的學務長,理性的溝通討論具體可行的方案,在新的契機、新挑戰下,校方會盡力的從旁來協助,做最好的溝通支援。 圖2/ 臺藝大新任校長鐘世凱的治校理念圖。(圖取材自臺藝大校長遴選官網)

臺藝大亞太建築空間與文物保存學士學位學程入厝啟用

圖/臺藝大亞太建築空間與文物保存學士學位學程空間落成典禮,校長陳志誠(前排左五)與老師們合影。(圖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公共事務組提供)  【記者孟淑華報導】圖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亞太建築空間與文物保存學士學位學程於4月18日舉辦入厝啟用典禮,校長陳志誠也偕同副校長許杏蓉、教務長宋璽德、學務長何堯智、總務長蔣定富、研發長韓豐年以及校內一級行政與學術主管及老師等前往觀禮,同賀該學程擁有全新的教學及辦公空間。  校長陳志誠致詞表示,感謝行政同仁和亞太學程團隊們的努力,共同成立亞太學程並優化教學空間環境。我們期許因應師生技術實務需求,打造舒適而實用的多功能術科教室,提供優質的教學實驗場域。  教務長宋璽德也表示,亞太學程的空間設計上以開放、彈性與功能性為取向,利用活動隔板的組裝與移動,可依照課程與活動需求調整成適合的空間。雕塑學系教授兼該學程代理主任賴永興也說,非常感謝各單位與同仁們在這段時間的協助,讓我們亞太學程的整體空間規劃和質感都非常完善,也感謝各位今日前來參加落成活動。  亞太學程自111學年度設立,課程中鏈結古建築、聚落、文物與工藝,並結合文化保存專業學術研究及技術實務體系,同時結合學校傳播、美術、設計、表演藝術、人文等五大學院課程資源,整合文物維護研究中心、有章藝術博物館、影像藝術研究中心與聲音藝術研究中心等專業研究單位,做為周邊技術與學理發展的側翼資源。透過當今科技融入建築空間、文物監測,展示教育與保存技術,以培育文化資產保存之專業高階人才。  校方也期許亞太學程在建築空間、歷史價值認識、地方創生等路徑發展,透過非傳統教學體系培育專業人才,培育建築空間之保存利用、地方文化創生、建築維護技術、文物保存技術與文資預防性保存等領域之優秀人才。

與毛孩道別 馬偕生關科孕育禮儀師新血

【愛傳媒報導】生命關懷已將毛孩納入體系中,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投入孕育新血行列,人才在業界很搶手。馬偕生關科主任林龍溢表示,學校有著醫護專業、宗教關懷及信仰領域的專才做為堅強後盾,甚至學校地理位置也有不少寵物園區崛起,擁有這些優勢,引導學子走向「寵物禮儀師」新興領域,佳評如潮! 生關科注入悲傷輔導技能  林龍溢指出,學校課程安排很扎實,寵物關懷系列課程培育,包含寵物的教養、照顧、膳食,乃至於寵物的殯葬、美容,也藉由這些課程,讓年輕學子深刻體驗,寵物的關懷、撫慰,更需要有著「同理心」從事生命關懷事業。林龍溢認為,寵物禮儀師不是只具備寵物臨終、葬禮走流程那麼簡單,而是要有專業素養,學習「悲傷輔導技能」安撫人心,馬偕生關科有著醫護背景,充分讓學子學習關懷課程,能讓飼主走出傷心、毛孩走得有尊嚴。他說:「或許有一天,飼主也會幫毛孩發訃聞!」因為毛孩早被飼主視為家人、親人,最後告別課題也相對很重要。  馬偕生關科也很重視毛孩臨終照顧,教導飼主如何照料毛孩最後一段路,林龍溢指出,儘管在禮儀師這一環,原本「以人為主」,但在臨終前的照料也是很重要,這也關係飼主與毛孩間情感連結。至於毛孩的後事,乃至於骨灰的處理,如今也相當多樣化,與馬偕生關科有產學合作的翡翠森林寵物公園,其執行長曾俊凱表示,寵物禮儀的內容就是將毛孩視為親人的理念,殯葬流程較為精簡,同時也比較沒有禮俗上的禁忌,就像將毛孩骨灰以各種形式放置家中,諸如做成書本、擺設,甚至做成佩戴的項鍊等都相當普遍。 圖/寵物禮儀市場需求日益提升。(圖:翡翠森林公園提供)  曾執行長表示,過去對毛孩過世沒有那麼講究,頂多找人送去火化,但這幾年變化很大,「寵物禮儀師」業界人才需求也激增,以前還是「以人為主」的禮儀師兼職,如今相關課程及認證也出爐,要求專業性也提升不少,他說,從業人員不僅要有駕車執照、還需要有體力,必須可以搬運大毛孩大體。「翡翠森林」尤其重視從業人員的品性,除了對毛孩要有同理心,還必須要對毛孩與飼主有尊重之心,更需要充份理解毛孩與飼主之間家人般的情誼,力求寵物後事圓滿,一定要慎重、尊重的心才能完成。他表示,愈來愈多飼主為毛孩舉辦告別式,這類客製化臨終儀式也慢慢崛起,飼主邀請親朋好友前來送別毛孩,寵物禮儀師必須要認同及配合。 寵物美容課程注入生關科中  馬偕生關科為了讓畢業生能與業界無縫接軌,將寵物美容注入課程中,生關科三年級學生鄭晴尤其喜歡寵物美容課程,她說在課程中連毛孩骨架及寵物毛梳理都學習到了,學校聘請業師經驗很豐富,奠定她們從事寵物禮儀師工作深度與寬度,為來也希望能進入寵物美容或寵物禮儀的職場;生關科二年級的吳佳穗也表示,成為一位禮儀師,除了專業的技術可以幫助他人,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建立同理心,是一份相當有意義的工作。 圖/寵物美容課程透過黏土製做,認識動物整體架構,進而學習造型設計。(圖:馬偕生關科提供)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臺藝大校長陳志誠治校八年 薪傳代繼 開新見誠

圖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圖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秘書室提供)  【記者孟淑華、實習記者李睿柔、李侑霜專訪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任期將於2023年7月31日屆滿,日前校方啟動下任校長遴選作業,現任臺藝大第10任校長陳志誠於2015年7月31日上午9時30分在教育部宣誓就職,正式履新,2019年陳校長獲得連任,成為第11任校長迄今,為學校奉獻服務近8年的時間,以肩負承先啟後為己任,致力於藝術大學體質與時俱進之興革、人才建置相關培育機制與改善軟硬體設施,功不可沒。 打造美大臺藝・國際學府 推動十二標的國際全方略  校長陳志誠表示,臺藝大成立迄今已逾一甲子,培育無數精銳人才在藝術領域上大放異彩。為延續本校經典雋永之藝術教育,追求藝術卓越之道與提升競爭力,自民國104年8月就任校長以來,不斷致力於校務治理革新工程,打造理想藝術教育藍圖,並以「美大臺藝・國際學府」為核心,秉持校訓「真善美」,以「學用化」、「優質化」、「平臺化」、「在地化」及「國際化」等五大構面,推動「培育優質專業人才」、「建構前瞻性嵌造國際之學創平台」、「提升臺藝大體質」、「規劃校園空間」、「發展文獻誌」、「成就藝術與人文學術之研究重鎮」、「建構臺藝智庫」、「建置新媒體實驗平臺」、「深耕在地文化大庭園」、「擔當區域發展樞紐」、「落實國際實質交流」、「建構璀璨展演映大舞台」等十二大標的,致力厚實與壯大臺藝大之教學、研究與專業創作的全方位跨域能量,善盡大學在地社會責任,扮演人文關懷與區域發展的關鍵樞紐,繼而延伸佈署全球國際方略,以接軌國際頂尖藝術高等教育品質為目標。 力行在地深耕的藝術扎根 實踐展、演、映、論大舞臺  這七年多來,本校全體行政、學術團隊透過藝術傳播者與教育者的角色不斷耕耘與努力,堅持以傳承精粹、在地深耕的藝術扎根,也因應時代趨勢,導入新觀念並加以新科技技術輔之,進行課程興革與建置學用合一的學創平台,強化教學實習及研發創新,使各系所成為當下各藝術領域的重鎮,並開拓符應未來藝術的嶄新格局。不僅如此,我們亦完成了行政、學術單位軟硬體整備工作、全面聚落化與現代化營繕大工程,積極美化校園、質性化空間建設與藝文生態體系建置,以達致學產一條龍的國際產學研基地。另外,南北側校地收回整建大工程亦奇蹟式地整頓到位。未來學校的趨前規劃,諸如展演映論大舞臺,採取藝術科技實踐、前瞻教研創新中心:開創且建立了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科技藝術實驗中心、聲響藝術實驗中心、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教學中心、肢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等實踐趨前引領架構。校園整體文化治理大改造,達成璀璨展、演、映、論大舞台。 挹注國際藝術量能與文化 讓臺藝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除此之外,臺藝大也不斷地秉持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提升高教公共性,積極打造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挹注國際藝術量能與人文內容,促進本校成為國際藝術創作與學術重鎮,並推動在地藝文深耕,讓民眾都能享有文化權。  學校這67年來有著很顯著的成長與改變,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身為臺藝人,追尋的不僅是藝術崇高的價值與人才發展的品牌效益,更是往後長久生活模式的藝術哲思,然而它需要自我節制、大愛和勇氣、意志與德行,如此才有理想的公共生活模式。衷心感謝曾經在旅途中一起傳承,追逐夢想的各位夥伴,讓臺藝大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臺藝大偕同國際知名藝術院校探討高等藝術教育新常態

【愛傳媒報導】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際事務處主辦之「高等藝術教育新常態-國際藝術大學校長論壇」於11月18日假臺藝大福舟廳舉行,邀請四所姊妹校校長暨副校長,針對疫情期間的藝術教學、展演交流方式進行線上主題式討論,做為後疫情時代未來多元合作形式之展望,並藉此論壇深化學校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夥伴關係。與會之姊妹校包含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Austria)、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 UK)、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及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大學(OCAD University, Canada),本處另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教授擔任主持人。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博士於開場致詞時提到,現今臺灣邊境已經開放,樂見臺藝大辦理國際校長論壇,以探討藝術教育轉型及未來趨勢,實現集體共好的國際藝術教育。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國際事務暨藝術副校長Professor Johannes Meissl於專場一「後疫情時代的音樂教育」中介紹,該校面對疫情時進行混和式的表演與教學,建立泛歐洲的數位校園。  專場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2020年經驗談」中,學術副校長Professor Timothy Jones提到該校實施線上與傳統併行之教學方式,透過平台為媒介進行比賽及音樂會發表,觸及到多個國家受眾群。  南洋藝術學院蘇惠蘭院長於專場三「南洋藝術學院的線上藝術教育實踐經驗」提到該校將會是新加坡政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藝術大學。自疫情初,該校實施翻轉教室的教學方式,並透過線上學習平台與社群,以遊戲帶動學生學習與協作。未來將持續透過混合式教學,創造更有效的教學環境。  專場四「疫情時代之關鍵轉折」由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大學學術副校長Dr. Caroline Langill提到該校除了線上線下的混和學習環境,也特別著重於疫情中學生的學習權、身心平衡發展與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使學生能夠安全且不中斷的學習。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於專場五「臺灣藝術大學文化治理」中提到臺藝大以文化藝術作為治理主體,打造展演映論基地空間,期待透過學創平台、台灣人才智庫,以及五大實驗中心的成立等,攜手進行巡演、論壇、出版等交流計畫。  透過此國際校長論壇,除了深化臺藝大與不同領域專長姐妹校之間的關係,期待未來透過後疫情的創新模式,擴大彼此的合作範圍,創造永續環境並擁抱更好的未來。

臺藝大校友顧問團肯定母校藝術教育藍圖與實踐

【愛傳媒報導】為凝聚於產官學研等各領域之友善資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於11月22日下午在臺藝表演廳舉行「111學年度第1次校友顧問會議」,由陳志誠校長親自主持,偕同全校行政與學術一級主管與會,並邀請24位分屬各領域的優秀校友成立「美大.臺藝校友顧問團」,共同為臺藝大校務發展提供建言。  本次顧問會議特別邀請到傳承俄羅斯鋼琴樂派,多次贏得國際鋼琴大賽的音樂學系林冠廷助理教授帶來鋼琴獨奏《Liszt:La Campanella》,並與曾在美國小號大賽中被評論為最撼動人心的小號演奏家侯傳安助理教授共同演奏《Joseph Haydn Concerto in Eb Major Movement 2 Andante》和《Eino Tamberg Concerto for Trumpet and Orchestra No.1, Op.42 Movement 3 Allegro molto》。此外,由音樂學系學生所組成的新臺藝弦樂四重奏也為會議帶來《Mozart: String Quartet No. 2 in D, K.155》和《Sergei Prokofiev String Quartet No.1 in B minor Op.50 Movement 1 Allegro》,多首經典曲目隆重歡迎貴賓蒞臨。 圖/新臺藝弦樂四重奏演出經典曲目。  陳志誠校長首先致歡迎詞並報告目前學校整體校務發展現況。其內容包括校園各項重大建設及成果;行政空間全面聚落化與現代化營繕工程;南北側校地收回整建情況;有章藝術博物館、宿舍、文創暨設計中心之興建願景與規劃;校務研究IR系統之各分析模組;影創所、跨域所、亞太建築空間與文物保存學士學位學程等新設研究所及學程介紹;智慧教室空間整建與修繕;未來整體校區規劃藍圖;2022大臺北藝術節;傑出校友成就與表現等,在在展現臺藝大這幾年來不斷致力校務治理革新成果,這也是全體教職員努力的成果。 圖/陳校長校務現況簡報。  顧問團也於諮詢時間提供寶貴意見,並分別針對簡報內容,以及各項校務發展計畫、如何擴充本校教育資源管道、目前國際頂尖藝術大學競爭優勢分析及提升學生自信等議題提出建議。此外也讚揚臺藝大近年校務發展的創新與實踐,讓學校越趨獨特與卓越。最後陳校長也感謝各位顧問百忙中前來與會,並邀請參觀大臺北藝術節-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登入公海》。校友顧問會議圓滿成功。  臺藝大111學年度校友顧問團為(依姓氏筆劃排列):國際知名導演王童;溫世仁基金會執行董事何能裕;通藝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洋;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亞洲藝術中心董事長李敦朗;新聯陽實業總經理林徹人;臺灣法國文化協會理事長孫琬玲;健豪印刷總經理張訓嘉;臺灣蜜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耀煌;前華視總經理、映畫傳播董事長郭建宏;前東森電視副總經理陳立元;靖天集團總裁陸醒華;鴻海集團創辦人夫人曾馨瑩;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長黃韻玲;國際知名藝術家楊識宏;誠品畫廊藝術總監趙琍;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國際知名藝術家蔡爾平;前美國國務院藝術大使鄭麗雲;寒舍集團董事賴英里;友松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及三鳳有限公司負責人薛聖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本校前副校長、祐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藍姿寬;臺灣當代音樂家蘇文慶等共24位。 圖/顧問團和全校一級主管合影留念。

百工百業復甦競爭 景文科大校友職場星光閃閃

【愛傳媒報導】疫情逐漸降溫,百工百業恢復以往的熱絡與興隆,業界缺工、徵人的聲音不絕於耳。景文科技大學挾著企業鍾愛,連續兩年獲得殊榮,景文科大呼籲景文人在這波求才熱潮中,將學校所學、實習經歷發揮出來,即成為人求事中,無往不利的利器。 侯歆妍 扎實練習成職場利器  景文科大連兩年在《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調查中脫穎而出,顯示在校課程訓練扎實,無縫與業界接軌受企業青睞,觀光、餐旅、人文設計、電子等人才好評不斷。畢業校友侯歆妍去年才從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畢業,已任職君品酒店宴會業務經理。她表示,在業界有不少「景文科大人」,大家互相幫忙跟照應。而過去景文科大課程訓練有術,讓她上手很快,儘管她在15年前窩在「景文小白宮」苦練鋪床,都成為贏得自己心儀工作很大的優勢。她認為,觀光業現在面臨大缺工,景文科大生一定要將在校所學,傾力發揮即成為出人頭地的佼佼者。 余長謙 熱誠引路造就自我  畢業於景文科大應用外語系(日文組)的余長謙,過去曾從事日語導遊17年,成為指客最多導遊,她憑藉著日語專業與熱誠,在觀光業締造閃亮成績,後因生兒育女只好辭去導遊一職,也因孩子有過敏性體質,轉而投入芳療師行列,至今已考取七張證照,一直以來以「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是什麼都不做」為座右銘,果然在各領域中出類拔萃。余長謙回憶母校點滴,話匣子大開,從被老師盯著日背50個英日語單字,到晨跑、打高爾夫,沒想到當年一步一腳印學習與努力,之後造就自己職場上一片天空,她再次強調,凡事有熱誠,在職場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張景隆 把握實習成功上壘  迎接後疫情來臨,行銷、宣傳人才最搶手,畢業於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優秀畢業生張景隆也分享自己在PChome電商心路歷程,他表示,過去在校實習與參與競賽是很重要的養分,自己也利用在PChome電商實習機會,努力展現自己的企圖心與責任心,在大四時即從實習生轉正職。此外,過去在校也擔任過系辦會計部助理,這個經歷也對銜接職場很有幫助。 李秀琴 不斷學習與成長才是王道  畢業於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文創所碩士班的李秀琴,在晞臘設計公司負責商展相關專案設計等等。她認為在業界需要電腦繪圖技能與創新思維的設計,而今景文科大早已將軟體學習列為重中之重並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設計的觀念。建議學弟妹只要跟隨課程規劃一步一腳學習,未來一定可以成為這個行業的楚翹。此外,努力把握住寒暑假時間練習校外作品及臨摹相關業者作品,除了臨摹外還要創新,才能提高自己的實力。 周逸東 在校充實求職出色  另外,台灣是舉世聞名的科技島,景文科大人才在無線射頻領域也是備受好評,電通所畢業的周逸東任職於台灣碩貝德無線科技公司,他已晉升為業務協理。他回憶在校學習過程中,因學校建置了完善射頻量測設備讓學生可以提早熟悉操作,藉由先進的量測設備可以專精於天線和射頻系統設計,當年周逸東的碩士論文靠著這些設備和天線設計學科基礎,讓他在專業技能超群出眾,並將設計的天線成功導入品牌大廠例如華碩和D-LINK做量產,成為他引以為傲的作品。  周逸東了解求學時期的茫然,他建議學弟妹只要落實教授交代的射頻學科研究做好探討分析,必能將師長所傳授的技術和經驗設計成為量產品,無形中即練就一套本領。尤其在百工百業都爆出「人才荒」,比別人多一點努力即可贏得非凡工作機會。 過去景文人~謝謝你的榜樣 景文科大榮獲1111人力銀行評比為企業最看好年輕潛力學校北區第一、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北區第一,硬體軟體因應業界需求年年創新,四大學院(觀光餐旅、人文暨設計、電資、商管)在國內外各項競賽更是常勝軍,景文學子不僅擁有各項專業競爭力的精實訓練、高EQ高耐力的養成促使各大企業爭搶人才,對於學校與傳承學弟妹展現十足向心力,一步一腳印,創造職場大道上,景文人曙光冉冉,結實累累的精彩綻放。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玩中學英語 青海文理教戰卡達世界盃足賽

【愛傳媒報導】卡達世界盃足球賽即將於11月登場,4年1次全球盛事,台灣球迷不落人後,早早投入這場大賽中,青海文理補習班更抓住萬眾注目的焦點,以「玩中學」英語主題課程規劃,籌劃一系列活動,由「卡達世足明星選拔賽」拉開序幕,緊接著是「卡達世足尋寶記」、「卡達世足繽紛糖果大遊行」、「卡達世足變裝造型賽」及最後壓軸的「卡達世足冠軍猜猜樂」等活動,讓孩子能充分融入,一起關注世足賽焦點話題,學子們裝扮紛紛都充滿了創意,臉上盡是充滿了興奮與滿足,也很開心在青海可以透過玩樂、活動中學習各式英語主題。 圖/Trick or Treat遊行是學子們最愛的橋段。  青海文理使用英國劍橋大學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一直備受家長與學生的肯定,創辦人陳主任說,不論教育政策怎麼改變,唯有培養孩子的實力與讓孩子在安定快樂中學習,效果最卓越。尤其「玩中學」英語,可讓孩子融入情境中,自然而然將英語學習與國際接軌,而青海文理有來自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系的老師與有藝術背景的外師,共同將節慶英語(中國農曆春節、萬聖節、耶誕節、中國元宵節等)融入課程中,還有美食英語及運動英語,設計不少生動、活潑課程,激發學子高度學習興趣,創辦人陳主任表示,本次萬聖節與世足結合,每位老師使出渾身解術裝扮各國巧思,孩子們認識了各個國家、球星等,落實了英語國際化,再者透過裝扮增進親子間的美好互動與回憶,也是相當有意義的。 圖/青海文理老師們裝扮別具巧思。  而過去兩年,全球籠罩於新冠肺炎的恐懼與威脅,許多大型體育賽事都受影響,如今全球各國逐漸解封之際,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更是萬眾注目的賽事,雖然台灣無球隊進入世界盃足賽中,但國人對於世足賽的熱度不減,更是津津樂道每支晉級隊伍與球星,創辦人藉著卡達世足賽,讓學子充分參與與全球球迷追逐世足賽熱潮,設計出多元活動,讓學子參與程度加倍,將語文程度更精進。  青海文理超前部署雙語教學長達35年,自1997年代即引入劍橋大學的兒童英語檢定系統,已成為劍橋大學考試院認證通過的績優學校,門檻除了將YLE、KET納入教學體系外,還需要連續三年認證考試通過人數達30人以上,以及全職英語教師須取得劍橋優良英語教師證書、參與研討會等,然而青海文理年年獲頒劍橋英語認證績優學校,認證人數都至少高達120位以上,且持續攀升中,可謂雙語教學之典範學校,一條龍雙語教學,從幼稚園到大學甚至成人的師訓課程,得以看見青海文理深厚紮實的教學系統與能力。在2020年更成為全台第一家劍橋領思測驗示範中心。劍橋領思認證中心經理Charlotte特別指出,青海文理在績優學校中名列前茅的優勢在於落實環境教學外,在人文藝術素養的引導、文化沈浸式的學習,在一般坊間是相當難能可貴的。Charlotte提到,目前因應雙語教學,也正在著手進行學校老師雙語增能的課程,藉以青海不凡的教學品質,輔導學校老師們雙語教學上紮實的能力提升,藉由青海、劍橋、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師長將更有自信在學校落實雙語教育。  每年青海文理的活動是一場接一場,下半年重頭戲西方國家最有趣的萬聖節及耶誕節是學子引頸期盼的節慶活動,外師更利用難得世足賽及節慶活動,體會東西文化不同樣貌,也要學子學習生活中的感動和樂趣,陳主任表示,「我們希望孩子透過對文化的認同,尊敬自己和別人的文化」。世足賽本屆在卡達舉辦,也會教授這個國家文化和民情。吳主任也補充說明,我們不會以孩子成績好壞去判定孩子,而期許每個學子能在青海文理給予不同領域的學習中,找到他們擅長的領域,從中發覺自己的特質。 圖/主題活動帶入英語教學,更加提升學習興趣。  不僅是語文學習,而是所有課程安排與教導,早在108課綱前,已落實核心素養,要求學子不僅除了知識外,還要有思考、應變、分析、推論、表達、態度、抗壓等核心實力。陳主任認為,即使疫情、少子化等衝擊著經營,但教育仍是未來孩子最強大競爭力的基礎,秉持初心,堅持給予學子沈浸式的教育環境,同時抓住世界脈動,帶領孩子成為世界公民,有更弘大的國際觀。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