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禪是唯一能夠成就佛陀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心法,而修禪就是修心,所以,修佛如果離開了禪,就不能成佛。 什麼是佛法?簡單說,就是可以讓人成就 佛陀的方法。我們今世學佛法,就是要在今世成佛,否則,不是你所學的佛法有問題,就是自己本身有問題。 如果學佛法不是為了在今世成佛,那麼學祂做什麼?難道今世修佛,不能在今世成佛,一定要等到來世嗎?錯了!如果今世修佛,不能在今世成佛,來世也一樣不能成佛。這個正見一定要確立。 確立了「今世學佛,今世成佛」的正確觀念後,再來探討什麼方法才能成佛,也就是什麼佛法才是成佛的佛法。 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修禪是唯一成佛的佛法。也許有人質疑,甚至不認同這種說法,那是因為他不了解什麼是禪,所以才會反對、懷疑。 佛法非佛學 妙法在禪宗 現在修佛的人很多,修持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唸佛、持咒、拜佛、聽聞法師說法、研究佛經…等等;如果對這些修行人說,修禪是唯一成佛的佛法,當然一定會反對,至於反對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禪」的實質意義。 他們認為,所謂禪,就是坐禪,把禪侷限在坐禪一事,所以聽到有人說「唸佛、持咒、拜佛、聞法、看經…,不能成佛」,就會質疑「難道坐在那裡打坐就可以成佛嗎?」 如果在幾十年前,我也不相信,但幾十年後,我不但相信,甚至我還要說:「只有修禪,才是唯一成佛的佛法。」而我會這麼說,自然是有其真理依據。 一個修禪的人,要有大慈大悲的心;這種大慈大悲,是對眾生廣大的愛心、無限的關懷,包括對社會、對國家、對全世界,都要有這種超越的愛心與關懷之心。不但如此,還要能夠真正地實現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家庭、真善美的社會、真善美的國家、真善美的世界。 這種真善美的世界,是和平統一的世界,是種族平等的世界,是眾生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世界,是禪心的世界,是佛國淨土,是人間天堂。 在這樣的世界裡,沒有國界,人民可以自由來去、自由貿易,而且沒有賦稅──如果人類可以不用賦稅,就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在這樣的世界裡,只有一種自由、民主、開放的政治,一種共通的語言,一種共通的貨幣;沒有國防開支,所有的花費都用於和平用途。 在這樣的太平世界裡,沒有監獄,只有學校、工廠和休閒場所,社會上也沒有壞人。因為修禪的人會從內心發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那就是良心。這種良心的力量可以真正改變一個人,讓他成為好人。 換句話說,壞人是不可能靠外人或外在的力量,去改變他成為好人的;如果把他關在監獄裡,只會讓他變得更壞,因為監獄的措施並不把犯人當成人,甚至連禽獸都不如。受刑人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不但不會變好,出獄後反而更變本加厲,造成更多、更複雜的社會問題和治安問題。 我常說,如果讓我當某一縣市的縣長或市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讓這個縣市沒有監獄,因為沒有壞人可關。另外,還要讓每個人都有自由生活的空間,都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對於人性墮落者,就以禪心去造化他、化育他。不但要把壞人變成好人,還要把好人變成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大善人。 也就是說,一個壞人,要讓他從內心去變化氣質,變成一尊菩薩。而這種力量,只有佛法、只有禪法可以做到,所以才說「佛法無邊」,就算是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佛法可以改變人生、改變世界;改變沙漠成為綠地,改變濁水成為甘露;從改變一個人,到改變全世界。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改變人心開始。只要能夠變化人心,就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質,甚至把人間改造成天堂。 至於禪的特性,不是用語言或文字可以完全表達的。雖然文字禪、語言禪,也是禪,但這些文字和語言,只能為我們帶來啟悟作用,它本身並不是禪,只是禪的媒介。如果修禪的人把禪話或記載禪的文字當成是禪法或佛法,一味在那裡研究,也是成不了佛的,就像研究經典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人」在坐禪、「人」在看禪、「人」在研究禪、「人」在看佛經、「人」在持咒、「人」在唸佛、「人」在拜佛、「人」在誦經…,這些修行方法都不是讓人成佛的佛法;雖然也是佛法,但因為是用「人」在修,即使再精進,還是停留在「人」的境界,不可能成佛。 心所無所染 明心見自性 如果要成佛,就要在今世成佛,要從現在開始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破除一切有形有色的諸法之相。 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修行人要先改變自己的氣質;也就是說,改變氣質是成佛的第一步。 所以不妨捫心自問:自從修禪以來,自己的氣質改變了多少?言行舉止是不是輕浮、粗俗不堪?心量是不是狹小,不能包容他人?會不會膽小如鼠,經不起世俗的無情打擊而退縮?會不會一遇到困難,就起煩惱心?會不會覺得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是不是碰到挫折就不堪一擊、精神崩潰?是不是缺乏處理事物的智慧和膽識…? 如果發現自己沒有改變,就是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心法,只有心法才是成佛的唯一法門。 既然改變氣質是成佛的第一步,那要如何改變呢?只有心法,才是唯一能夠改變氣質的方法,而這種心法就是禪。 修禪就是修心,修佛如果離開了禪,就不可能成佛。由此可知,禪法是唯一成佛的法門。 禪是不可說的,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能言傳、無相實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正法。 然而,禪既是「不立文字、不能言傳、不可說」,為什麼坊間又有這麼多談論禪的書?經書上又對禪寫得特別多?而且時常聽到法師和禪師在說禪呢? 如果禪可以用文字解、用言語傳,這種禪是人間禪;而不立文字、不能言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才是真正可以讓人成佛的禪。 也許有人會問,人間禪與成佛禪的區別在哪裡?就在「授」與「受」。換句話說,就是傳人與被傳人之間,心淨的境界有所不同──傳人心淨無染,普照光明;被傳人心誠心正,心法印心,心心相印;這是成佛禪的境界,也是印心成佛的禪法。 一個修禪的人,要做到氣度非凡。什麼是氣度非凡?就是心地光明,心海無量,心所無所染,心所無所住,心所無所。無所就無有所染;無有所染,就心地光明;心地光明,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宗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請問,修行要成就的是色身嗎?還是身體裡面的什麼要成就?我要成佛的「我」又是指誰? 答:所謂「我」,一般認為是「身體的我」,而這個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生命的真理,只知道人有三魂七魄和靈魂。 我們的色身,在父母精卵結合、形成胚胎的時候,生命就開始了,然後經過十個月,在母親肚子裡生化演變,最後才出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個過程就是「禪」。 由此可知,禪是有生命的,會在大自然的靜態中產生變化。因此我們禪定時,就要抓住這個重點,讓自己進入靜態,然後入定,在定中發生變化,就可以生出力量。 人有三魂七魄;什麼是三魂?就是「靈性、魂、魄」。父母生下我們,在我們體內就有「魂」和「魄」,比方有人客死他鄉,習俗上都會找道士去引魂回家,可見「魂(一般稱為靈魂)」不是死後才出現,當我們還在世的時候,魂魄就已經存在。 人的魂與魄,存在於世間(地球),是父母給我們的色身。至於靈性,就是一般修行人所說的,是真正的我。 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就是魂魄,只有這一世而已,沒有前世和來世。所以我們要把握這一世,如果這一世沒有成就,往生後就會變成孤魂野鬼,飄泊在虛空中,或是隨著因果業報,到「人」以下的法界。 人的身體會死亡,但魂魄是不死的。也就是說,人雖然死了,但魂魄還在,所以每年農曆七月鬼門開,都要拜好兄弟,就是拜這些往生者的魂魄。 其實各地發生的天災、地變和人禍,都是因為這些孤魂野鬼沒有好好安頓,在世時沒有修行,瞋心很重,打打殺殺,才會在地區上形成共業;這是造成天災地變和人禍的原因。 所以很多宗教都強調要到極樂世界,譬如唸佛法門教人唸佛,就是希望阿彌陀佛可以接引自己到極樂世界。但天天唸佛就可以去嗎?其實不然,因為唸佛是「人」在唸,而能夠到阿彌陀佛世界的是「靈性」,或是修行成就以後的「魂魄」,並不是色身。所以我們要自覺、自度,要實修實證,要自己到極樂世界去。可見修行多麼重要。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站在台灣街頭,滿目盡是「火鍋吃到飽、燒烤、日本料理、泰式、韓式、自助餐Buffet」的招牌,無一不標榜著「吃到飽」特色,有人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有人是為了滿足大碗便宜的心理;然而,我們也對一些養生名言,如「七分飽,剛剛好」、「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等等,十分耳熟能詳,甚至大部分的醫生和專家也不贊成吃太飽,這是為什麼呢? 你餓了嗎? 餓食我=自己吃自已 1963年,比利時細胞與生物化學家Christian de Duve經由電子顯微鏡,發現了細胞透過溶酶體降解自身細胞器與蛋白質的過程,並將這個過程定義為「自噬(autophagy,auto:我;phagy:食)」。1974年,Christian de Duve因這個自噬理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自噬」最主要的特徵,是在細胞質內形成一個可以包裹各種細胞器及胞漿內物質的雙層膜結構,這個雙層膜會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將原先包裹在雙層膜中的物質降解回收。 實際上,自噬過程就是物質再回收的過程,這對細胞有多重好處,首先,通過自噬,細胞可以及時清除細胞質內多餘或已損壞的成分;其次,通過溶酶體的降解作用,可將構成細胞質內的大分子物質,轉變成最基本的小分子,滿足細胞在不利環境中,能量供給與材料合成的需求。 當個體在營養物質充足的情況下,自噬過程是比較微弱的;但如果缺少葡萄糖、胺基酸和生長因子,或是氧氣不足、DNA受損、被病原蟲侵襲、細胞氧化還原狀態受到破壞等等,自噬過程就會迅速激活。由於各種刺激都有其特點,細胞內有許多信號傳導網絡來整合細胞內外的刺激信號,故可精確控制自噬的發生方式與強度。 自從60年代Christian de Duve提出自噬概念後,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非常緩慢。到了90年代,日本學者大隅良典(Yoshinori Oshumi)經由酵母研究,發現了十幾個自噬相關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 ATG),此後,他更以這些自噬核心基因為基石,將自噬的發生和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迅速開展。201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諾貝爾醫學獎頒予大隅良典,以表彰其貢獻。 通過自噬相關基因的分析可知,自噬過程在動物體的生長、發育、生存與衰老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文獻中可發現,自噬與老年癡呆症、帕金森氏症、II型糖尿病、脂肪肝、病原菌感染,甚至癌症等現代人疾病高度相關。這可能與自噬的啟動能清除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受損的細胞器和侵入細胞內的病原微生物等功能有關。 利用少食或禁食 啟動自噬機制 在細胞自噬機制啟動的因子裡,「減少食物的供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方法。僅管細胞自噬的引發、控制仍有許多變數,但近年來,學者運用禁食的方式,激發細胞自噬,以探討延長壽命與治療現代疾病的可能性,已經得到很多正面的成果。 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中,有相當大量的抗衰老研究,便是集中於減少熱量的飲食方式(卡路里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而且實驗也已證明,每天減少標準飲食量卡路里攝取的30%,可降低血壓、膽固醇、血糖等,還可壽命延長30%左右;與「七分飽,剛剛好」的養生名言不謀而合。 美國巴爾的摩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Mattson M.P.醫師於2017年,在Ageing Res Rev.的發表文章中表示,由於人類是在食物相對匱乏的環境中進化,因此在人體機能上發展出各種適應能力,以便他們在食物匱乏或禁食的狀態下,可以在生理及認知上發揮高水平的功能。 Mattson M.P.醫師以大鼠進行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or periodic fasting)實驗,每週兩天或每兩天中的一天,僅提供正常食量的60%;結果發現,禁食對許多不同的健康指標都有提升作用,而且對許多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也有助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胰島素抵抗、中風和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症)等。 Mattson M.P.醫師認為,現代人每天至少進食3次的習慣,容易導致代謝疾病(胰島素抵抗、內臟脂肪過多積累等),特別是現代人經常久坐的生活方式。 2018年,美國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學者Leanne M. Redman針對人類進行了兩年實驗,並在Cell Metabolism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兩年間,減少攝取卡路里約15%,可減緩新陳代謝的過程,預防與老化相關的疾病。 Leanne M. Redman教授說:「減少卡路里的攝取,對所有人都有健康益處,不管他們現在的健康狀態如何。」 古人以「辟穀」進行機能調節 民以食為天,如果能運用飲食控制而得到健康,確實是最方便的方式。而這樣的養生觀念,並不是近年才開始流行,中國古代的道家修鍊,便有所謂「辟穀(breatharianism,意為吸食空氣)」的方法。通常在辟穀期間,不吃任何食物,只喝水,但要搭配調節氣脈,再加上練氣、瑜伽、禪定,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另外,除了道教,世界各地的許多宗教,也有類似的修身方法,比如藏傳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都有禁食與齋月的習俗(參考網路維基百科)。 辟穀,辟為摒除、躲開;穀即五穀;因此,辟穀為「不食五穀」之意。辟穀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穀、去穀、絕穀、絕粒、卻粒、休糧等。有關辟穀的文獻,最早記載於《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可見古人確實認為少食,甚至不食,有助於長生不老。 古代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服藥辟穀兩種主要類型,前者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後者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或每天1顆紅棗等),對身體進行機能調節(參考網路維基百科)。 辟穀的方式也存在於台灣佛教界,近代的佛教大師廣欽老和尚長年修鍊「不倒單(不平躺睡覺的苦行方式)」,平時只喝溪水、吃水果,因此人稱「水果師」。禪宗悟覺妙天禪師在早年修行期間,亦曾遵照師父敬哉禪師的囑咐,入山修行禪定,融入大自然環境;在修鍊過程中,也是只喝水,偶爾吃些水果。 依悟覺妙天禪師敘述,在深山修行禪定期間,因為完全離群索居,徹底放下了人間的俗塵與事務,所以境界快速提升,更見證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異象。禪師發現一個修行秘訣,就是清淨,因為當身心清淨以後,不但一切煩惱及干擾都當下斷除,身體也很自然地沒有病痛,精神舒暢愉快。從禪師這些敘述可知,「禪定+辟穀」確實有益身心健康,同時對修行境界的提升也頗有助益。 禪定+飲食控制 全面提升人體能量 筆者依前文整理後,設計了一個為期5日的「禪定+飲食控制」實驗,並用量子能量儀器Metatron檢測實驗前後測的分析。實驗過程如下: 1、請受測者放輕鬆,進行實驗前的檢測,包括自律神經、腸道、腦神經的能量狀況,並加以記錄。 2、請受測者實行每日一餐禁食(三餐中,挑一餐不食),並依十脈輪禪定法,每日禪定20分鐘。 3、如此進行5日後,再檢測一次自律神經、腸道、腦神經等能量狀況,並與前測做比對。 結果發現,受測者的能量呈現全面提升的狀態,各能量平均指數分別為自律神經提升76%、腸道提升58.5%、腦神經提升66%(見下方4圖)。 禪定與辟穀,在近年受到許多名人的喜愛,如前Evernote執行長Phil Libin,以及飾演福爾摩斯的明星Benedict Cumberbatch,都是辟穀運動的實行者。至於禪定的愛好者,則有前Apple執行長Steven Paul Jobs、NBA明星Kobe Bryant等人。 古籍有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穀)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辟穀的進行,需要循序漸進,初學者應參考具相關經驗的專家、營養師的建議後再執行。另外在進行飲食控制的同時,亦應修鍊禪定,以提升身心狀態的正常運行。依筆者禪修多年的經驗認為,如能依照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法,再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不失為現代人修行、養生、延年益壽的一套好方法。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是最上乘佛法?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大乘佛法是菩薩修行的法門,要修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最上乘佛法修的是佛道,是即身成佛的法門。 我們在生活中的人事物,都要做到圓滿,也就是要人事圓滿、法法圓滿;人事圓滿就是世間法要圓滿。其實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並無二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不圓滿的地方,要找出原因去解決,並且時時自我檢討,把不圓滿的地方做到圓滿。 印心圓滿法 莊嚴菩提道 因為修佛在人間,世間法圓滿之後,出世間法自然就會圓滿。法法圓滿的第一個「法」,是指物質;第二個「法」是精神。物質是身體,精神是氣質。物質圓滿,精神才能圓滿。 所以平時要多留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身心是否清淨,要時刻讓心充滿法喜,自然而然身心氣質就會改變。氣質就是人品,人品就是品德,品德要好,要時常關懷身邊的人、事、物,包括社會、國家大事及國際情勢,以培養品德。品德愈高,氣質愈好,別人一看,就知道你的修為不凡。 現代人整天忙碌,應該讓心安靜下來,體會寧靜的滋味。如果身體、氣質沒有改變,要去參悟原因何在,然後要更精進,人事物法更要做到圓滿。 修佛為何要修三身?其實三身就是一身,之所以會說三身,是對初發心的修行菩薩所說。真正修佛只講一心,而且沒有出世間法和世間法的分別,只有一法。世人會如此區分,是為了讓初修者方便修行。 成佛不離開世間,雖然離開世間到深山修行,也可以成佛,但這是辟支佛,與真正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有所差別。所以修行要在人間,要把人間的一切都圓滿以後,才能成佛。成佛之後,可以化身為千百億萬尊佛,但這要看個人功德圓滿的莊嚴程度。 有些人來道場上課時很清淨、很認真,但一下課,心也跟著下課;其實不該讓心在外面亂跑。有時來道場上課會遇到種種阻礙,不讓你來,要能夠克服困難,要有修行的決心。 世間本無常 心所容虛空 世間一切本是無常,譬如某日我坐車時,看到一輛新車在十字路口遇到紅燈停下,可能是那位駕駛太緊張了,當綠燈亮了,車子要前進時,它卻向後退,撞到後面的車子,結果一急向前開,又撞到前面的車子,一時之間動彈不得。當時那位駕駛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一輛新車就這樣報銷了。 又譬如有南部大老板死後留下一大筆財產,子女們忙著爭奪財產,結果大兒子後來死了,還有什麼好爭的?雖然是有錢的大老板,但不見得有福報享受。如果在世間擁有福報,卻不知將這些錢財去利益眾生,等到福報享盡之後,痛苦便隨之而來;這就是無常。 我們的心是由「地水火風」所形成,裡面裝得滿滿的,所以要把心化為真空。心若真空,就是寂滅,也就是無生無滅──無滅就無生,無生就無滅。心若真空,就會無生無滅,可以無量大,所以可以裝進無量物。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這娑婆世界在法界的位置就如同身體的心臟,所以要隨時注意,不要讓心受到外界牽動,要時刻都處於清淨的法界。只要能將心處於虛空,就能免除一切外來的汙染。 佛法可以把濁水變為甘露,也可以從改變一個人,到改變全世界,但這一切都要從改變人心開始。人心若能改變,就可以變化氣質,把人間變成天堂。 禪的特性不是用語言文字就能表達的;雖然文字禪、語言禪也是禪,但文字和語言只能帶來啟悟的作用,而且經過禪師、法師說禪,或是用文字記載的禪法,並不是禪,只是禪的一個媒介而已。所以修禪的人,如果把禪話或記載禪的文字當成禪法或佛法來修,是不可能成佛的;由此可知,一般人研究佛的經典,也一樣不能成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修行的目的是要見性,如果修到空性,就是見性了嗎? 修行要見性成佛,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見性、如何成佛。但見性和空性不一樣,比方身空是指身無業,心空是心無業,一切都空了、沒有了,就是圓空,這是空相,表示沒有障礙。 但見性不一樣。事實上,當一切都成為無障礙空間時,就到了阿賴耶識,那就是空相,但還沒有見性;可見見性非常重要。 祖師曾說,修行如果不見性,不管修任何法門都毫無益處,因為還是會輪迴。我從修行開始,就一直想著要如何明心、如何見性、如何成佛,一方面遵照我師父所傳的法門來修行,與我的師父相應,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注意保持心的清淨。 曾有一段期間,我雖然身在人間,但心好像是空的,沒有什麼慾望,覺得很滿足。等到我見證佛道以後,才真正體會什麼是無所求,那就是當一切都具足以後,自然一切都無所求。 所以在修行中,如果仍有許多慾望,或是覺得慾望很強烈,就要作出篩選,對於一些非必要性的外緣,應儘量避免,不要攀緣。不過這要靠自己慢慢體會,去參「宇宙不是只有地球的世界而已」。 比方像天象,也是會輪迴的──太陽普照大地,大海的水會蒸發,上升以後在空中凝結成雲,雲層密布後會下雨,雨過又會天晴。由此可知,天晴之後會下雨,下雨之後又會天晴,不是一直下雨或一直天晴;而這就是輪迴。 另外像白天過後就是晚上,晚上過後又變白天,這也是輪迴。在地球上就會有這些現象。 如果月球也和地球一樣,有太陽,也會下雨,那一定有眾生。因為只要有日光、空氣和水,就有眾生。只是月球上的眾生沒有身體,只有靈光體的眾生。 所以禪定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地球時空,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地球。什麼是地球時空的修行?就是用五官、用意識來修行,那是不可能成就的。這是修行人應該要明白的觀念。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人體在面對及適應壓力時,一般會透過3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這是存在於神經系統內的幾種化學小分子,其目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下一個神經元在進行訊號連結時,扮演神經元之間的溝通角色,可以造成大腦思考決策及行為等功能。 人體調控身心壓力的生理機制 第二種方式是利用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前面提到的神經系統,其反應及產生的結果是非常快速的,然而,人類在長期面對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大部分是由內分泌系統來調控,而其中最重要、也最被人們了解的,就是「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stress response; HPA axis stress response,見下圖,以下簡稱HPA軸)」的壓力反應路徑。 下視丘和腦下垂體的生理位置,位於大腦最深層的原始腦部分,下視丘的底部前方就是腦下垂體(見下圖)。當下視丘受到大腦其他區域的壓力時,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進入腦下垂體,讓腦下垂體前葉釋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icotropic hormone,ACTH)。 而被釋出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會透過血管輸送到腎上腺,促使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分泌糖皮質固酮(Glucocorticoid),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體松(Cortisol)。 在過度或長期面臨壓力時,過量的糖皮質固酮會讓人處於一種極度緊張、又焦慮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體。 從過去的經驗得知,「HPA軸失調」與許多情緒及官能性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失眠、慢性疲勞症候群、酗酒、肥胖、產後憂鬱症、經前症候群、骨質疏鬆等等。而量測血液中的「可體松」濃度,便成為測量壓力的一種侵入式生物感測指標。 第三種調控壓力的方式,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包含了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當情緒高漲或遇到緊急危難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大量活化,以便能夠成功戰勝危機或逃離。若需平靜,則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把生理狀況拉回至平衡狀態,以解除壓力,像是增加唾液分泌、瞳孔縮小、降低心跳速率及血壓等等。 非侵入式健康量測工具 更貼近民眾需求 由於目前科技的研發日新月異,生物感測器已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不論是食品安全、藥物開發、環境汙染監控、遠距離醫療照護,乃至生物醫學發展的研究,都已應用得非常普遍。 最近更因發展出穿戴式裝置結合智慧手機軟體介面,讓生理監控及健康量測的方式更貼近民眾需求。尤其是非侵入性的生理感測器,更讓一般民眾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如果能再結合生物醫學相關的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裝置,可以想見,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及檢測身心壓力的應用產品,都會出現在生活之中,而其中,藉由唾液澱粉酶來測定壓力指數,就是這類應用儀器之一。 唾液澱粉酶含量檢視壓力的間接指標 唾液腺的主要產物是唾液,其成分主要是由腺泡細胞所產生,並在神經刺激的控制下釋放出來。而大部分的酶,則是在腮腺合成(占總量80%)。 唾液澱粉酶是食物消化過程中,在口腔咀嚼階段的重要酵素之一,約占40%的總唾液蛋白質。澱粉酶,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中的澱粉,藉由澱粉酶的作用,將其水解成比較小片段的多醣體;所以在咀嚼饅頭類食物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口腔有甜味,就是唾液澱粉酶與澱粉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 在自律神經系統調控方面,還有另一種回饋機制,稱之為「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sympathetic adrenomedullary system,SAM system)」,尤其是在身心狀況呈現極度壓力時,交感神經會大量興奮、活化,並直接透過乙烯膽鹼(Acetylcholine,ACh)調控腎上腺髓質(Adrenal medulla)的細胞,開始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Epinephrine)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這兩種荷爾蒙會藉由血液運送到全身,以應付緊急危難的狀況,此時,口腔唾腺會大量分泌唾液澱粉酶及相關的蛋白質。但相反地,如果唾液澱粉酶的含量低,則會處於較平靜的狀態。 目前在台灣,檢測唾液澱粉酶的生物感測儀器,是運用於森林相關科系與臨床外科手術的術前與術後心理壓力指數的研究。由於量測方便,不需抽血,也被歸類為非侵入式生物感測的儀器之一。 禪定減壓實驗 一般說來,禪修初期會以練習腹式呼吸入門,藉由緩慢的呼吸,活化副交感神經,進而平緩紛亂的思緒。 從以往的測試經驗得知,初入門的修行人,在修行技巧、體悟及入定深度還未熟練之前,個體的差異影響及變化會比較大(數據未在此披露)。不過,雖然呈現降低壓力的幅度並未達統計意義,但或多或少都有降低壓力的趨勢。若是長期修行者,則實驗數據會呈現出情緒明顯穩定的狀況。 以下的實驗,是檢測禪定對紓解身心壓力的影響及評估: ◎受測對象:男性,49歲,公教人員,修行印心禪法10年以上。 ◎禪定前5分鐘,先量測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 ◎禪定1小時後,在5分鐘內再作一次唾液澱粉酶含量的量測。 經比對前後量測結果發現,受測者在禪定之前的唾液澱粉酶濃度約為每公升3萬6000單位,而禪定後的濃度則大幅下降為每公升8000單位。禪定後的唾液變化,比禪定前大約減少了78%的澱粉酶分泌(見下圖)。 由此可知,禪定是可以透過抑制「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迴路,而明顯減少或抑制壓力的產生。 雖然最近已發展出量測唾液可體松含量的檢測儀器,但其測量靈敏度並不如直接從血液偵測來得精準。概括來說,受到壓力影響涉及的生理器官相當多,而且會造成複雜的生理反應。 近年來,生理學的研究者也努力發展出可以量測壓力的生理反應,例如腦波測定、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心跳變異率的測定等等。而以非侵入性生理訊號的量測,也就是利用澱粉酶來偵測壓力指數,是一般民眾覺得方便、也較具接受度的方法之一。 從前面的實驗案例可知,禪定是可以有效降低焦慮、恢復平靜的方法,甚至可以減緩老化、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從改變生理調控路徑,進而減少壓力產生,證明禪定對於身心健康醫學,確實具有實質功效。長遠來看,推廣禪定,將有助於預防醫學與抗衰老醫學的發展,並可減少健康保險的支出成本。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要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什麼是人人圓滿?就是從自己的身體開始,要讓它沒有病痛;如果有病痛,就不圓滿,要把身體修鍊健康。然後再從自己擴大到人與人之間,包括父母、子女、親友及社會等等,各種人際關係都要圓滿。 理事宜圓融 智慧在其中 修行是從小地方開始,所以要時時自我檢討──為什麼自己和別人格格不入?為什麼為了一點小事就吵架?其實佛法是很實用的,不是空空洞洞。佛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人人圓滿,也就是從自己開始,要求自己身體圓滿、學識圓滿、智慧圓滿,功德圓滿,再擴大到親戚、朋友、社會、國家、世界關係的圓滿,否則都是有漏、有缺陷。 什麼是事事圓滿?就是在處理事件時,將這件事做得很圓滿。舉例來說,工作的時候,不管是在公家機關或私人機構,都要把自己份內的責任做得圓滿,這就是事事圓滿。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就沒有是非,也不會有煩惱,一切都會很圓滿。 什麼是物物圓滿?對於物,應該要保持原貌;而為了保持物的原貌,就要除舊佈新,讓它和原來一樣,所以要保護它、清潔它。另一方面,也要讓物能夠「物盡其用」,譬如一件觀賞品,就應該放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才能讓人品賞。 從「物物圓滿」可以了解整個法界的生態,知道該如何愛護它、保護它,不讓它受到無謂的干擾和侵害。物在法上,就是「無情」;我們在行的當中,就會體會、開悟大自然存在的道理。 最後是法法圓滿。如果法法都能圓滿,出世法和入世法就能「理事圓融」,自然就會有超自然的智慧。 佛法並不深,成佛也不難,都是從最小之處開始,像恆河沙那麼細小的沙子一樣,最後成就,成為淨土。修行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 想要成佛,就要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如果事業上、工作上有不圓滿的地方,就要找出原因,然後去修正它;如果人與人之間有不圓滿,也是要找出原因,設法去溝通。政治也一樣,需要溝通,才能政通人和。 人與人之間只要能溝通,就不會有對立,意見也能一致;如此一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最怕的就是心存對立,那麼抗爭就不會停止。 人與人相處,需要協調、溝通、取得諒解。縱觀世上發生的任何一次戰爭,最終都是回到談判桌上,面對面地談和,才能結束戰爭。所謂談和,就是讓「事事圓滿」的方法。 修行人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修行上不圓滿,沒有正法、沒有證道的師父帶領,所以不能見佛性。 煩惱是地獄 心空即淨土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每個人的心都要光明磊落,心量要無量大。因為身空之後,才能裝滿靈氣;心空之後,才能成就淨土,容納一切眾生。 比如像磬,因為它是空的,所以才能敲得響;如果裡面裝滿了,就敲不出聲音。所謂空,就是虛空,也就是無量。 每個人都應該從最小處開始修,如果家庭不和諧,就要設法溝通。曾有人問我,她在家裡婆媳不和,多年來不管再努力,總是相處不睦,原因就出在小姑。師父回答她︰「那很簡單,只要你誠懇地向婆婆及小姑把誤會解釋清楚,自然就會沒事」,沒多久,她告訴我,問題真的解決了。可見溝通與協調的重要。 至於做事,原來想要怎麼做,就去把它做好,不要半途而廢,或是遇到困難就退卻,這樣就失掉了原來想做的勇氣。在開始做的時候,就要考慮各種有利與不利的因素,然後一一克服。像這些都是佛法。 其實佛就在每個人心中,自己要去發掘。世法要圓滿,不要浪費時間、糟蹋時間。要解脫苦惱,而不是自尋煩惱。心要讓它開朗、開放,讓它海闊天空,自然什麼事都沒有。 做人處事如果有不圓滿的地方,就去圓滿它,不能拖、不能擺;只要圓滿了,根塵自然就空了,這就是清淨。 以上都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但都沒有真正去注意。如果能隨時隨地留意這些人際關係,讓人人都能圓滿,自然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意是指觀念、思想。當三業都清淨以後,就能見到淨土、見到佛。如果不清淨,就是阻礙,就是業障,就有煩惱。
問:我們修佛是為了什麼?修禪算不算佛教?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答:佛教是由世尊所創立,目的是讓後人和祂一樣,經過修行而得到正果。一般人對佛教的解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思是不要造惡業,要多做善事,保持意念的清淨,這就是佛教。 剛開始,我也這麼認為,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來就是做人的本分,是我們應該要做的;「自淨其意」是指意識要清淨,不要有邪念和妄念,但這樣修行就夠了嗎?當然不夠,因為不會成佛。 只有清淨自己的意識,並不會成佛;所以我在證道以後,就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因為「其意」是指其他的意識,但修行要清淨自己本來的意識,也就是潛意識和現在意識。 潛意識是原始意識,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或功德。現在意識是人類才有的意識,所以人類會思想、有智慧,會創造、發明,其他動物則不會。所以我們要清淨的是本意,包括原始意識和現在意識。 另外,我把「是諸佛教」改為「圓證菩提」,這是最重要的一句;因為要能夠圓滿地見證無上菩提(菩提是菩薩,無上菩提是佛),才是真正的佛教。 前面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要我們去做功德,做誰的功德?做自己的功德,要去布施,不管是無相布施,還是有相布施,都是為自己的修行累積資糧。所以修行從資糧位開始,要去累積功德,然後不斷精進,再修道位。 由此可知,修行是有一定步驟的,就像爬樓梯,要一階一階地往上爬。 修禪算不算佛教?修禪是佛教裡面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禪,就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不能進入聖位。為什麼?因為佛菩薩不在有相界的人間,而是在實相界,所以修行要從有相界進入實相界。如果一直以「人」的方式修行,怎麼能夠進入實相界?所以修行不能用人相,要離相。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人是萬物之靈,地球的主宰,古聖人為拯救人類免於殘殺禍害,在不同人種、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間國度中,分別創立了便於教化的各種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雖然立教各有先後,教義互有異同,但其究竟都在教導世人「入世善根圓滿,出世慧根圓覺」。此一圓滿圓覺,有如百川入於大海,萬法歸於禪心。 時代巨輪在變,人心方寸也在變,在客觀與主觀條件都在「變」的情況下,宗教的傳教方式為遷就現實,也應有所變。惟不論傳教方式如何改變,其宗教精神與究竟目的絕不可變,否則將落入魔教邪說,與聖人立教宗旨背道而馳,令人心不得安寧,世間永無太平之日。 現代化的宗教應以宇宙整體觀之,無過去現在未來之時,無東南西北之空,無飛禽走獸相,無黃白黑人相;觀其形而度其心,將宗教精神與教義深植人心,改變人的氣質,令人的品格高超脫俗,使人性臻於「純真、至善、盡美」的禪心世界。 禪心真平等 地球化淨土 在禪心世界中,有絕對的統一,沒有分別對立;有絕對的平等,沒有高低階級;有絕對的解脫極樂,沒有煩惱痛苦;有絕對的超越時空,沒有三界色相;有絕對的自然、自由、自在,沒有虛假、束縛、壓迫;有絕對的無生無滅,沒有分段生死;這就是禪心世界。 在禪心世界中,可造化個人完美人格,乃至造化太平世界。試想,世界既成太平淨土,世上一切宗教將歸無存。如能以禪心觀心,宗教之間的對立、人身的攻擊,也隨之無影無蹤。 人的智慧究竟有限,若以人心忖度聖人之心,以人之常理忖度禪心真理,以人的智識忖度宇宙大智慧,就像一隻地上螞蟻,怎能看破無量虛空?對立攻擊,應該適可而止,此刻當務之急,首應捫心自問:本心淨土何在?本心天國何方?肉身地獄未空,肉身眾生未盡,何來全神貫注「摸象」功夫? 佛教造其像,有其深刻之意,如文殊菩薩騎獅執劍,是要人執智慧之劍,斬盡一切無明,勇猛精進如獅子吼;普賢菩薩造型騎象,是啟示修行人不可學瞎子摸象。一切相法絕不能證道,一切修行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才合乎佛教教義「不立二邊」的中道法門。此中道一門,是入佛不二法門,是釋迦文佛開示的正法眼藏,亦稱禪心。離此本心,不論任何宗教,全是二邊法,全是外道。 基督教批評佛教徒拜偶像,菩薩造型有其高深意境,有如前述,不待分辯自能分明。宗教教義在啟發人的智慧;從方便法入門,旨在令未開悟者開悟,何況菩薩經聖者開光,法身入住其中,身光普照人天法界,令其光明,不失其本來真面目,這一切都不是以人的肉眼所能知見。又如基督教徒合十禮敬上帝,是否也是拜偶像?人與人之間見面互相禮敬,是否也是拜偶像? 慧劍破萬相 心生菩提果 世上萬物皆幻,萬象均是無常,人如「不識本心、見自本性」,不圓成真光法身,一切諸說、一切相法,皆是餘物;一切形式修行,徒勞無功,一無是處。 又如佛教徒,批判基督上帝是三界之神,與道家所稱玉皇大帝略同;此言亦差矣﹗各宗教主,無論是釋迦文佛、道德天尊,至聖孔子、救世基督、穆罕默德、唯一神阿拉,都非人智所能知見,否則落入偏見、斷見、無明之見,不得見其真。 基督教云:「上帝創造人」,其實人也可以造人;如此一說,人不也是上帝? 諸如此類,人見於表相,相有萬相,有萬相能生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對立,有對立就有鬥爭,有鬥爭,則天下大亂。一切是非止於智者,唯有智慧能破萬相無明。 各宗教聖者之謂聖者,因其見證真光法身,證入無餘涅槃。因此,一切辯論,於修行無益。修行要訣,在於如何以人心與本來真面目之心,心心相印,絕對平等,毫無對立,是眾生心,也是上帝、天尊,這就是絕對智慧行。 世界宗教是救世之教,傳教教師是先知先覺,一生犧牲、奉獻心力,度化眾迷,締造人天樂土。如此大德,值得世人效法敬愛。 但願末法時期,人人都能認同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是萬物之靈,珍惜此生,要以有限知識換取無量智慧;要以世上財富換取永生資糧;要以有限生命換取億萬年無量壽無量光法身。 禪心有待宗教家去耕耘播種,讓世人之心,開智慧花,結智慧果;讓禪心心燈永遠普照人天;願世上每個人都成為上帝、成為佛陀;願地球上的每一寸土、每一粒沙,都成為天堂天國,都成為佛國淨土;那麼這世界就是萬世太平世界,是大一統的「真善美」禪心世界,也是現代宗教世界。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西元前4世紀時曾說過:「所有疾病皆源於腸道(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類似的思維在中國醫學,也有「脾胃乃後天之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等觀念(這裡的脾胃,指的是以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而「面黃有救(註)」一詞,更點出了中醫對消化系統的重視。 註:中醫把「青赤黃白黑」五色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及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黃色與脾胃同屬於土。 長約9公尺的腸道,是一座大型的生化工廠,裡面配備著各種將食物分解、吸收的機能。經由消化道處理過的營養物質,再送到肝臟進一步代謝,形成血液,運送到全身。 腸道同時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腸道中,腸壁必須面對各種外來及內生的菌類與毒素。因此大部分的免疫系統都配置在腸道之中,避免毒物、細菌入侵人體。 腸胃道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在話下,但近年來,另有屬於腦神經科學的精神及心理領域的學者,對腸胃道的研究更加熱衷,科學家甚至定義出所謂的「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強調腸道與大腦間的相互影響。 在腸腦軸線的理論中,腸道又稱為「第二個大腦」,有許多神經密密麻麻地深入腸道內層,匯集訊息,傳給中樞神經。 腸道有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而且透過腸腦軸線,與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事實上,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等現代人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和腸腦軸線相關。 腸道對於情緒的影響,可從內分泌系統的角度來看。身為人體最大內分泌器官的腸道,可分泌數十種激素,包括多巴胺、血清素、膽囊收縮素、飢餓激素…等等,能調節生理各種不同功能。其中被稱為快樂荷爾蒙、幸福分子的多巴胺與血清素,有很大比例是在腸道合成的。 人體約有60兆個細胞,然而存在於體內、體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菌類,總數竟與人體細胞總數為同一數量級。這些所謂「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有99%都住在腸道之中。 美國史丹佛大學David Relman教授利用內視鏡,觀察從人體腸道取出的腸壁黏膜組織,發現腸道菌的種類多達千種以上,其中7成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種。這項結果曾發表於2005年的《Science》雜誌。 David Relman教授說:「腸道菌是人體必要的器官,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它的認識竟如此不足。」 2017年,由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研究團隊發表於《The Cell》雜誌的研究中發現,腸道中有一種腸嗜鉻細胞,它負責產生身體90%的血清素。同時,大約有20種細菌被認為與腸內血清素的含量有關。 研究者將這些菌種植入原本無菌的小鼠體內,發現血清素在腸道和血液中的濃度都顯著上升。這個研究顯示,腸道就如同大腦般影響我們的心情,甚至比大腦的影響力更大,而腸道的菌種則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腸道菌是身心健康的決定因數 在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方面,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也同樣受到腸道菌的密切影響。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的Sven Pettersson教授,於2011年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過一篇「腸道菌調控大腦發育及行為」論文,他發現沒有腸道菌的無菌老鼠,因大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不健全,以至影響其行為模式。從此,比「腸腦軸線」更前衛的「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gut-brain axis)」正式被提出。腸道菌能直接影響中樞神經,中樞神經也會直接調控腸道菌。 最近幾年,研究微生物群系和大腦之間的論文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大量的研究發現腸道菌與情緒間的關聯性。其中頗受關注的一項研究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胃腸病學家Emeran Mayer發現,連續4週食用含有益生菌的優格,可降低女性對負面情境的情緒反應。Emeran Mayer認為,改變腸道微生物結構,可以進一步改變腦化學的物質。 從進化角度來看,腸道細菌和大腦的相互作用,似乎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細菌已經在人體內居住了數百萬年。愛爾蘭University College Cork解剖學與神經科學系教授John F. Cryan表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至少有部分微生物已經進化出「為求自身利益而改變宿主行為」的方法。 腸道菌對人類的影響甚至還深入到基因的層次。人類基因組大約是由2萬個基因組成,而人體內所有微生物的基因大約在60萬之多。美國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微生物學家Sarkis Mazmanian認為:「人體的活動,不只是由人類基因組控制,更被人體中的微生物基因組所控制。人類是由自己的DNA,加上體內微生物的DNA所組合而成。」 人體真正的主宰 如今,我們在面對腸道菌時,不能再認為它們是外來寄生在腸道的細菌,對人體而言,腸道菌已是與人類共存的「必要器官」。 美國Cornell University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教授Rodney Dietert說,腸道菌和人類一起走過演化的歷史,是人類不折不扣的生命共同體。 人類與腸道菌共生,人類的基因體與腸道菌基因體共同演化,甚至我們的生理代謝也與腸道菌互相整合,共同建構出一個「人類超級生物體(human super-organism)」。 體內有無盡眾生與罪業必須滅度 佛教傳世經典《金剛經》的緣起,是因為須菩提長老對釋迦牟尼佛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段經文的語意是說,須菩提問世尊,面對心中的妄想和雜念應如何清除?這個問題應該是許多精神與心理學家,也是許多修行人的共同疑問。 對於須菩提長老的提問,釋迦牟尼佛的答案很有趣:「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段經典的師徒對答,看起來有點雞同鴨講,有人覺得這是禪宗無厘頭式的對話。然而,悟覺妙天禪師在解釋這段經文時曾說:「世尊這段解說,看似沒有回答須菩提長老的問題,但事實上卻是最究竟的回答。」 禪師解說道:「經文說的『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是指外界六凡的眾生,而是自己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這句話同時也是地藏王菩薩發願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滅盡內心的煩惱罣礙,才能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要滅除體內所有眾生及一切罪業,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禪師並舉例說明體內眾生的結構:「卵生的眾生,如人體內的寄生蟲;胎生的眾生,如人類哺乳動物;濕生的眾生,如大小腸的細菌;化生的眾生,如人體內由細胞蛻變的癌細胞,又如眾生色身滅度後的靈魂。」 「釋迦牟尼佛說,這些眾生和他們的罪業,我都全部度化了,讓他們的靈性得以進入清淨光明的無量壽無量光世界。」經由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清楚地明白釋迦牟尼佛這段開示。 再簡單整理上述觀念,從「身、心、靈」3個層次來理解:須菩提長老問的是「心」的妄念,釋迦牟尼佛是從「靈」的滅度來回答,悟覺妙天禪師則清楚點出了釋迦牟尼佛說的無形的「靈」的所在,也更進一步指出了人體內存在著眾多寄生、共生的寄生蟲與菌類。 利用禪定調整菌腸腦軸 《金剛經》可說是佛教的聖經,是修行證道最關鍵的一部經書,釋迦牟尼佛曾特別開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那麼,人體內有這麼多的有形眾生和無形眾生,又要如何滅度呢? 悟覺妙天禪師所傳授的專注十脈輪禪定法,便是清淨體內眾生、提升身心靈的方法。禪師在教導時說:「體內十脈輪正對應著十個靈性法界,是受到物理時空綑綁的色身,連結到無相界精神體的通道」,若能清淨這十脈輪,就能淨化人體內所有眾生。 針對「菌腸腦軸」主題,筆者特別挑選十脈輪之一的名色脈輪來實驗。名色脈輪位於肚臍後方約三指幅,也就是小腸的位置。以下是7位受測者利用俄羅斯量子儀器Metatron檢測的結果與分析,實驗過程如下: 1、請受測者放輕鬆,並以儀器檢測名色脈輪附近的能量狀況。 2、請受測者依十脈輪禪定法,專注名色脈輪10分鐘,然後再檢測一次能量狀況。 3、比對禪定前後的名色脈輪能量差異。 實驗結果發現,7名受測者的大小腸附近,其能量指數平均提升了20%,其中有5名能量上升,2名下降。以下是其中兩名受測者的能量狀況,經比對後,分別分析如下: 案例1: 受測者為60歲的女老闆,以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專注名色脈輪10分鐘後,比對前後測的結果,發現差異如下方兩圖所示。 圖中能量指標可分為1至6級,數字愈小代表能量愈強。左右圖分別為專注前、專注後的大小腸能量顯示(請參照上方「大小腸位置圖」)。 經由比對,發現專注後的整體能量值比專注前增強了38%。從能量指標看出,在專注前,小腸部分是以4級為主,大腸部分則以5級為主,升結腸部分有幾個6級。而專注後,能量指標全部都提升以4級為主,升結腸有部分提升為3級。 案例2: 受測者為30歲的女性上班族,以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法專注名色脈輪10分鐘後,比對前後測的結果,發現差異如下方兩圖所示。 圖中能量指標可分為1至6級,數字愈小代表能量愈強。左右圖分別為專注前、專注後的大小腸能量顯示(請參照上方「大小腸位置圖」)。經由比對,發現專注後的整體能量值比專注前減弱了31%(此案例是兩名能量下降者之一)。 筆者依過去的經驗,再引導受測者繼續專注名色脈輪2分鐘,得到的能量顯示如下方左圖,發現原本布滿小腸的4級能量指標已經消失。 再請受測者持續專注名色脈輪,並同步專注無始脈輪(位於男性前列腺的位置,女性則位於會陰處),2分鐘後,再測得下方右圖,發現5、6級能量指標已全部消失,小腸部位則大都提升到3級,總體能量比前測提升了37%。 案例分析: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到兩種禪定過程的典型狀況: 案例1的受測者在專注名色脈輪10分鐘後,能量即顯著提升。這類型的人通常在禪定時,比較容易有覺受,也容易在禪定中看到光。 案例2的受測者在專注前期,因某些位置所潛藏的負能量被清理出來,故造成整體能量降低;此時若繼續再專注脈輪,就有機會將負能量清理乾淨。這種人在禪定初期,通常比較容易昏沉,需要更強的專注力,才能進入禪定。 名色脈輪與密教七脈輪的臍輪相近,在七脈輪的理論中,臍輪匯聚了密集的神經叢,與情緒方面的關聯很大;而這與菌腸腦軸的研究家提出「腸道對情緒會產生影響」的結論相同。 另外,中國道家修鍊最重視的丹田,也位於小腸附近;可見古人即使沒有豐富的現代醫學知識,但對人體的了解是很深入的。事實上,古代很多關於人體的觀念,都是修行人在修鍊過程中,所見證到的身體變化,後來經由師徒代代相傳,才遺留下來。 悟覺妙天禪師在傳授十脈輪禪定時,特別重視名色脈輪;禪師說,所謂「一竅通,則百竅通」,指的就是名色脈輪。 現代修行人學禪定,可以從專注名色脈輪開始,一方面可讓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在精神與情緒方面也可得到調節,如果能更加努力,修鍊其他9個脈輪,讓身心靈清淨,就有機會如《金剛經》所言,「滅度一切眾生,證道成佛」。 參考資料: XEmeran A. Mayer, Rob Knight, Sarkis K. Mazmanian, XJohn F. Cryan, and Kirsten Tillisch, Gut Microbes and the Brain: Paradigm Shift in Neuroscienc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ovember 12, 2014 , 34(46): 15490 –15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