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為什麼研究佛法的人很多,修行成就的人卻很少?人之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般的知識,可以經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自己的經驗而獲得,但我們應該要更進一步地「轉識成智」,把知識變成智慧,否則空有一堆知識,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尤其是對經典研究很透徹的人,更是如此。 為什麼呢?照理說,經典研究得愈透徹,應該愈是理事圓融、通達真理才對;但往往在紙上研究後,自己反倒沒有機會去實證這些所知是不是真理,所以不能成佛。 另一個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世尊開示的「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我執與法執太重,所以不能成佛」;因為過於執著相法,所以不能修到最究竟。 有些人修行,是法師怎麼傳,他就怎麼學。如果法師的造詣很深,也證到了某個果位或境界,那麼領受者也能跟法師一樣,到達某個境界;但如果法師還沒到達那個境界,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法的真正內涵,因此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都抱持懷疑的態度。 修行最重要的目的是成佛,也就是修行到最究竟,這不是偏見、斷見。如果認為這是偏見、斷見,表示我執太深。我就是我相,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一;四相不滅,不能成佛。 因為四相是三界之物,會在我們往生時,自然地輸入潛意識,包覆在靈性之上,形成阻礙,也就是業障,因此不能超生,而入輪迴。這些業障要靠自己真心地感恩與懺悔來消弭,若懂得感恩與懺悔,就表示開悟了;如果沒有,表示還被業綁著。存在潛在意識裡的就是業,就是障礙,是三界之物。 所以要成佛,先要有信心,其次要得到成佛的方法,以及證道上師的指導,就可以成佛。
宗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具備五種智慧,分別是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作佛智慧。 修行的目的,是讓靈性解脫輪迴,回到佛國淨土。如何解脫?首先要了解身體的結構。我們的身體包括「身、心、靈」三位一體,所以修行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就是要成就「三身」;也就是佛的應化身、佛的法身,以及佛的報身。 體性大智慧 修身菩提道 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整個身體結構以後,包括精神體和靈性體的結構,然後分別超越、解脫,最後得到自由自在。 身體的結構包括肌肉、血管、血液,以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我們都要知道它們的功用,才能在身體發生狀況時,可以自我調整、自我強化,讓自己產生免疫力,這樣就不會害怕自己得到癌症或是腫瘤。 其實,身體和內臟結構是有連貫性的,這種連貫性是以神經系統作為交通網,進而深入到每一個細胞,也就是器官臟腑的最小組織。因此,我們先要了解中樞神經。 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好幾億萬個;這麼多的細胞,都是由中樞神經負責連接到內臟。而中樞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負責維持身體的平衡。 比方晚上睡不著,大都是因為緊張,有壓力,或是心中焦慮所造成,也就是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失去平衡,所以要設法提高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才能把交感神經拉下來,使之平衡。所以睡不著的時候,就要讓身體放鬆,以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讓它恢復平衡。 禪定的時候,我也是教大家要放鬆身心。我們有一個口訣是:「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禪定時,坐姿要像一口大鐘一樣,很穩固,如如不動;這是坐姿如鐘。 背直如松,背脊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不過,背脊雖然挺直,但身心要儘量放鬆,然後精神集中,專注在禪定的位置上。由於課程進度不同,我們每次禪定所專注的位置也不同;但不管專注在哪個位置,就是從那個地方去入定。如何入定?要腦海空空,也就是把意識空掉,因為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才能夠入定。 剛才講到中樞神經,也就是自律神經,如果失調了,身體很容易就出狀況。萬一失調時,要儘量放鬆身心,不要讓自己處於緊張狀態。如果是憂鬱症患者,最好能喚回自己最快樂的事,用這種方式來調解,不要再憂鬱,只要平衡了,病會自然痊癒。 當我在講課時,你們要同步跟著一起做。 靈氣引腦海 妙法接天心 中樞神經是從脊椎骨一直上來,接到小腦,也就是智慧脈輪,從這裡再分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然後從小腦前面上來,就是延腦,再過來是橋腦,再往上是中腦,從中腦再上去,有一個彎下來的,叫做間腦,間腦包括上視丘和下視丘。 這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掌控身體的內臟和一切活動,包括思想。所以人的腦幹(註)很重要,一旦受傷了,生命也結束了。 (註)腦部除了大腦,小腦以外的區域,合稱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摘自維基百科) 再說到副交感神經。在神經裡面的細胞,有一個突出的部分,叫做樹突,它就像樹根一樣,分別深入五臟。由此可知,如果透過神經系統來帶動,一定會比意識帶動來得快。 我以前講過,一般的修行方式,或是練氣功,都是以意領氣,用意念來帶動氣的循環,這樣太慢了,而且練到最後,還是停留在「氣」的階段。 如果要走上「電」的階段,要從「氣」的磁場昇華到「電」的磁場,一定要透過神經系統。因為神經是整個身體的交通網,是最快速的,所以一定要在禪定中,把脊椎骨的中樞神經做得很好才行;如果沒有做好,就無法全身同時到達。 如果能夠運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也就是運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瞬間就可以把力量灌輸到全身,當下就可以感受到電的磁場。 在所有的修行法門裡,只有師父是傳這種最實際、最科學、最現代化的修行方法,一般法門只教人唸經、誦經,不可能帶動整個神經的活動。 像誦經或唸經這種方便法門,是屬於意識修行,只能讓心得到平安,教人不要造惡業,只是在修心養性,它是一種消極的修行,不是積極的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讓身心靈完全解脫,自由自在地回到地球佛國,回到佛的淨土。所以在了解身體的結構以後,禪定中專注名色脈輪時;我為什麼要傳名色脈輪?因為自證道以後,我了解了整個身體的結構,同時發現整個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其實都在我們的身上。 清淨十法界 身心蓮花生 我們從「人」開始起修,將來是要讓自己上生,而不是下生。所以,這十個法界在身上,我們就要去清淨它,也就是要清淨十個脈輪:名色脈輪、無始脈輪、無明脈輪、吉祥脈輪、如意脈輪、明心脈輪、二空脈輪、智慧脈輪、法眼脈輪和禪心脈輪。要把這十脈輪全部清淨,才能讓身心得到清淨,讓過去累世的法界得到清淨。 我們的禪心脈輪,一般是講百會穴,其實不是,而是百會穴裡面的第三腦室。百會穴是指頭蓋骨,但禪心脈輪還要再更深入到腦的中心點,也就是第三腦室。 當胎兒在母體開始形成腦的時候,就有了原始記憶,那是我們過去累世的習性;這要靠禪定來清淨。我以前講過,原始記憶就是我們累世轉世而來的記憶;比方有人是從動物界轉世來到人間,在他的原始記憶裡,就會保留那個動物的習性,也會比較不容易修行。 再來,有了原始記憶以後,還會再產生一個新生記憶,它是一層皮質層,只有人類和猴子、猿類才有,狗應該也有。這個新生記憶的皮層,又分為「現在記憶」和「已經記憶」兩層,這些都是要去清淨的,如果不是用禪定的方式,光靠唸經或誦經等方便法,是不可能超越這些原始記憶和新生記憶的。 所以,修行不是那麼簡單,但如果真正明白以後,也沒有那麼困難。修行不能盲目修行,要智慧修行;除了要了解身體的構造,也要了解腦部的構造,因為腦非常重要,包括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它掌管了我們的五官。 當五官從外界接收訊息以後,就會傳遞到記憶體,不管這些訊息是好是壞,是正面還是負面,只要想記下來,它自然就會記憶在腦子裡,但如果不想記,就不會被記憶。 所以修行要從「意」開始,要把這些從「眼耳鼻舌身」所接收進來的外界訊息,把這些透過腦神經感覺所接收進來的訊息,不管好的壞的,通通都裝進來的這些記憶,全部都清淨;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記憶完全淨化,否則還會留在人間,根本上不去。但如果在世時,造了很多業,那就只有下生到阿修羅界或畜生界,到這些比「人」更低的法界去,那就太可怕了。由此可知修行多麼重要,可是一般人都不懂得該如何修行。 如果一個人在世時,做了很多善德,心地很善良,也沒有犯「貪瞋癡慢疑」,可能可以上生到天界,或下一世還是投胎為人。但如果造業很重,直接就會下生到不好的法界去。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見過上生和下生這十法界的情形,等到知道時,人身也已不在了,所以都不了解修行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該怎麼修。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禪包含了很多意義,以禪的境界來說,人的身體和地球都同屬一體,雖然兩者結構大小不同,可是人體很多部分都與大自然界的一切物質有關。 比方氣候變化會影響我們,環境變化也會影響我們,這就是同屬一體的緣故。也就是說,大自然界的每個個體,都脫離不了大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影響。 禪是有生命力量的;以地球為例,許多生物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大自然界給予它生命的力量。同樣地,如果我們的身體能夠與大自然界的禪的力量相應,進而取得大自然界的生命力,就可以讓體內的細胞維持生命,而能延緩老化、退化。 禪,最重要的就是祂的精神力量,那是什麼力量?是一種大智慧。所以真正懂得修禪的人,絕不會被一般世俗所污染。 有人說,一個人的命運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也有人說命運是上天註定的,不可能改變。一般人如果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通常都會去看相或算命,這是人的習性。其實想改變命運,應該要來修禪,因為禪是命運的主宰,是大自然中一股看不見的力量。 萬相由心造 心淨諸法生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冥冥中,好像有股力量在左右我們;比方有人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工作也很認真,但運氣總是不如人;也有人自認心地十分善良,卻時常遇到倒楣的事;諸如此類,讓人覺得心理很不平衡。 但「禪」的力量可以讓我們的心都非常平衡。當自己對某方面不太滿意時,禪本身會有一股力量,只要能靜下心來感應祂,然後再把困擾之因找出來,慢慢地,智慧就會從內心深處顯露出來。 其實很多世法都是由「心」造化出來的,很多心理問題或煩惱,也都和「心」有關。所以一般宗教都是從「心」來接引,幫助人們解開心裡的痛苦、煩惱。 我曾在教師研習會的演講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禪,因為學禪以後,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一個擁有健康身心的人,將來到社會上做事、創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修禪以後,想法會和過去不一樣,會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觀,進而創造出真正的理想人生。一般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就像浮萍一樣,飄來飄去,沒有人生目標,只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生活、工作。 如果能夠來修禪,透過禪的力量,會讓你的頭腦保持冷靜,心也不容易浮動。比方大家都陷入忙亂的時候,你可以冷靜地面對一切,而且會很清楚地知道該怎麼做,不會跟著亂成一團;這是修禪的好處之一。 所以,禪修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如何改變?如果一個人平常看事情的眼光都很短淺,當他修禪以後,因為與大自然界相應的結果,會使他的心量在不知不覺中擴大,而隨著心胸擴大,智慧也會逐漸增長,會了解這世上的形形色色,其實遠比五官所感受到的,還要更加豐富。 一般人都是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聽人說話,或是憑感覺來認知事物;這些所見、所聞、所感受的一切,通通都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如果遇到了刺激(不一定是打擊或挫折,也許是看到了喜歡之物,想要擁有它),立刻就會產生直接反應;但如果是一個修禪的人,就不一定會受影響,因為他的心隨時都處於「定」中,是非會分得非常清楚。這就是修禪者在定中所產生的微妙智慧。 所以,修禪的人會比平常人的智慧要突出,因為一個人在頭腦清醒時,會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有了這種冷靜的判斷力,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對整個事業或人際關係……等,慢慢地體會出一種客觀的方法與態度,來圓滿一切。 禪定燃心燈 點亮智慧光 在禪定時,會從心裡產生一種照破黑暗的光明力量,會生出信心,讓前途從黑暗轉為光明。這就好比在沒有燈光照亮的夜晚走路,因為怕跌倒而覺得畏縮、不自在,也不敢邁開大步向前走。但如果是走在有燈光的地方,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很自在,也不會害怕跌倒。 所以運氣不好時,不要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為什麼?因為自己心裡的那盞心燈沒有點亮,靈性處於黑暗中,當然會跌跌撞撞。不過,心燈總有點亮的一天,那就是要來禪修,用禪的力量點亮心燈。而這盞光明的心燈,在禪定中就可以看到。 一個人修禪以後,心會很通透,可以感受到對方的一切。因為當心很清淨的時候,就像一個平靜的水面,可以看清水裡的一切;所以對方心裡在想什麼,或是需要什麼,都可以知道。這種平靜、平衡的心就是禪的境界。 當一個人的意識在活動的時候,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否與自己有關,往往都抓不住事實的真相,而直接從意識去判斷。但這種意識判斷不一定是對的,有時會出差錯,這就要靠我們在平常的禪定中,讓心靈點燃光明的心燈,當心燈點亮以後,是非判斷會非常明確,心胸也會非常開朗。 比方自己過去因為心胸比較狹窄,所以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但禪修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所改進,而且還會覺得過去的行為很無聊。 曾有人告訴我,他以前禪定的時候,只要一坐下來,就會看到定中的自己全身發光,感覺非常舒服;但如果他的心情不好,或是與人發生不愉快,就會心神不定、心很亂,禪定也坐不好。 這就是他的心已經被污染了。當心受到污染時,要趕緊設法讓它重新清淨。所謂清淨,就是讓心靜下來;心靜了以後,才會知道應該怎麼做。 禪修一定要實修實證,不能道聽塗說。也就是說,一定要自己親自去體驗。常聽人說:「禪是不可說的」,所謂「不可說」,不是「不能講」,而是「無法說盡祂的真諦與好處」,而這種真諦與好處,只有在禪定中才能了解。 當禪修一段時間後,禪定經驗會愈來愈豐富,思想也會愈見開朗,原本在心中解不開的心結,也會慢慢解脫。這是因為禪修以後,心靈層次得到提升的緣故。 所以,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開創美麗的人生,一定要讓自己的心靈不斷提升,而禪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專訪/張剛鳴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上課、讀書,要專心!」這是每個人在當學生時,最常聽到老師和家長說的一句話。為什麼大人們要如此耳提面命地一再叮囑?是因為「專心」很難做到嗎? 的確,一個人的專注力是否集中、夠不夠穩定,是影響學習及工作成效的重要關鍵。那麼,什麼是專注力?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舉例說,如果我們在家裡裝設人工智慧的中央管控中心,除了要管制進出人數,還要檢驗對方是否合乎進入的條件;如果客廳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中央管控中心就會把人疏散到其他房間,或是禁止其他人進入。 專注力影響大腦分析外來訊息 「這個中央管控中心就像人的大腦,」張剛鳴博士說,「當外界訊息經由感官接收,進入大腦後,大腦就會把這些訊息分配到不同的腦部功能區,或是禁止一些訊息進入。由此可以了解,『專注力』是個多元且複雜的機制,因為它必須與腦部其他功能區進行交流。所以,如果專注力不夠集中,大腦管控中心就無法分析、接收訊息,或是無法順利排序處理,當然也不能做出相對應的反應。」 張剛鳴博士表示,所謂專注力的集中性,就是當我們只專心做某一件事時,對其他事的注意力就會相對模糊。而專注力的穩定性,是指專注在這件事的時間長短;如果專注的時間長,表示穩定性較高,反之則較低。但這種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年齡、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及作業性質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一個負面的干擾因素,專注力就很難持續下去。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ter Drucker)曾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管理者,更需要專注,因為他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愈能集中時間、心力和資源,就愈能在更多工作上展現具體成效。」 透過一指禪 訓練外專注 既然專注力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訓練呢?比方像日本忍者,就特別強調專注力與精神力的高度集中,他們在每次執行任務時,常常都要埋伏幾天幾夜等待對手,然後在最佳時機出擊,最後迅速安全地撤離;在這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支撐。他們這種非常人所及的強大專注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本身修行禪宗多年的張剛鳴博士表示,日本忍者的訓練,其實與禪宗的修練有異曲同功之妙,禪宗對專注的訓練,是從外專注到內專注;什麼是外專注?就是張開眼睛,選定前方某一定點,然後以全部的精神力注視這一定點,而且眼睛不能眨。內專注則是閉上眼睛後,在禪定中,把全部的精神力都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禪宗稱之為脈輪)。 譬如「一指禪」,就是訓練外專注的一種方式。練習時,伸出食指置於前方,然後將精神力全部貫注在食指指尖上,盯住不動,而且不能眨眼。如果覺得眼睛痠了,可以閉上眼睛,但眼珠仍要透過眼皮盯住食指不動。 此時,如果專注力足夠,會發現食指指尖有所感應,有人會覺得熱熱的、麻麻的、涼涼的,或是有電流通過的感覺,甚至還有人會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這是因為在很專心的情況下,連指尖微血管的血液運輸都可以感覺得到;這就是專注的奧妙。 專注力穩定性實驗:禪定組>對照組 張剛鳴博士曾利用這種外專注的訓練原理,以眼電圖儀器來測量眨眼次數。他找了71位視力正常、以及矯正後視力達0.8以上的大學生作為受測者,其中36人是「對照組」,另外35人是可以連續盤腿禪定40分鐘的「禪定組」。實驗方式是在受測者面前放一張風景圖及專注圖;其中專注圖是在白紙正中央標示了一個黑色十字星的記號。當受測者分別看過這兩張圖各5分鐘後,量測系統會同步記錄眨眼的次數。 實驗結果顯示,當受測者在看風景圖時,禪定組平均眨眼43次,對照組70次。到了第二階段,看專注圖上的「黑色十字星」時,禪定組平均眨眼50次,對照組則為66次。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能夠穩定禪定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前者的眨眼率大約比後者少了3成左右。 「這是因為禪定組的學生平日在練習禪定時,都會要求自己要持續專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於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便會在日常處事時,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持續專注於正在進行的事情上。」張剛鳴博士如此分析。 以科學儀器驗證禪定對專注力的影響 這種外專注訓練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可眨眼,二是全神貫注於某一定點。因此外專注的量測,除了以眼電圖測量眨眼次數外,同時也可使用眼動儀(Eye Tracker)追蹤眼球注視時的移動軌跡,藉以測出受測者全神貫注的程度。 眼動儀的運作原理,是經由紅外線定位與攝影鏡頭,擷取瞳孔大小及眨眼次數,同時記錄受測者的凝視點與軌跡變化,從而得到觀看圖片時的凝視時間。張剛鳴博士最近所進行的一項專注研究,便是透過這種眼動儀,測試禪定訓練對專注力會產生什麼影響。 同樣地,受測者也是分為禪定組與對照組,實驗步驟如下: 1.眼動儀會先對受測者進行個別校正,找出瞳孔的定位點。 2.受測者分別觀看風景圖及三色光圖各60秒,眼睛須專注在指定的圖片區域,也就是風景圖左上角的建築物,以及三色光圖的綠色中心點。 測試結果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禪定組的凝視範圍要比對照組密集,也更集中在指定區域。而且在60秒內,對照組凝視風景圖左上角建築的時間是6.38秒,禪定組則長達53.9秒;再看另一張三色光圖,對照組凝視綠色中心點的時間是18.7秒,而禪定組在60秒內,竟有59.8秒都專注在指定區域!由此實驗證明,禪定者的專注力明顯高於一般的未禪定者。 其實禪定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冥想、數息,或放鬆身心而已;真正的禪定,是把精神力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上。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說,禪宗所傳的禪定法,是在禪定中,以內專注的方式,內觀身體內部各個能量中心,不但可以激發人體本有的潛能,讓身體更健康,這股專注的精神力量,還能更深入到深層的心靈境界,開發心靈智慧。當然,這種禪定法的最佳副產品,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注能力。 從張剛鳴博士的實驗,證明禪定確實可以提升專注力。如果覺得自己常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家中孩子需要提升專注力,以提高學習成效,不妨來試試這種「內專注」的禪定法,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剛鳴小檔案 ◎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真正的修行人,心要無所求。當心中無所求時,就不會著相。如果心沒有著相,「心無所住」,就不會有過分的需求或要求,心就無所染。 相反地,如果心著相了,一旦沒有達到想要的需求時,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一切無所求。既然心無所求,自然就無所障礙,這是一體的。 比方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如果能夠得到滿足,當然很好;如果不能滿足,也沒有關係,因為每個人到最後都是空空如也──乾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走,人間的一切都是短暫的。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就是正確的觀念。 生老病死苦 頓悟無生智 人之所以會有所求,是因為生活上的必需、工作上的必需,或是某方面的必需。這種有所求,如果能夠順利求得,自然是很好;但如果求不得,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能有這樣的開悟,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可以做到「心所無一物」,這種智慧是很難得的。 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老、病、死,都是有所求,所以應該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懂得滿足。比方像吃飯,可以配花生、蔬菜、醬瓜……,不管配什麼菜,我都覺得很好吃,也吃得很舒服。但有人覺得,師父這樣會營養不均,時常提醒我要多吃一點;其實我認為已經很足夠了。 前幾天,我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則消息:有位八十多歲的印度人,七十年沒有吃食物,因為他在學瑜珈,也就是禪定。從電視上,可以看到他坐在床上禪定,雖然看起來比一般人清瘦,但精神很好,也很健康,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 一般人的飲食習慣,都是要吃飽。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看到他們吃飯的碗都很大。有一天,我要去泰山,坐在車上,看到路旁有人在賣山東饅頭,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就停下車來買;其實我的肚子並不餓,只是想吃吃看。那個山東饅頭真的很大,我想即使只吃四分之一,我也吃不完,不過真的很香,它是手工做的,所以很結實,吃起來很可口,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以前有些人吃飯,要吃三碗才會飽,但我覺得,吃兩碗就夠了,或是吃一碗、半碗,甚至象徵性地吃一點,也沒什麼不可以。像我最近經常只吃水果,不吃飯,因為我的心裡想保持清淨。 其實這也是修行,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修行,因為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修行,並不是只有到道場上課才是修行,呼吸也是修行,從平常的呼吸到深呼吸;從外氣的呼吸到內氣的呼吸;這些都要能夠做到,還要做好。 離相無所住 清淨現真如 一般人都是用眼睛和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達本心」的,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可是人們卻習慣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所以往往會被五官所矇蔽,因為它有誤差。 然而,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中的所有知識、學識或常識,都是透過五官學習而來,但這些從五官獲得的知識,往往是片斷而不完整的,所以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在如此有限的資訊框架下,怎麼能夠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我們要離相,不要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以此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佛在《金剛經》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要離一切相」。若能如此,則當下便是一尊清淨莊嚴的佛。足見修行一定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坊間有很多教「靜坐」的課程和相關書籍,但各派有各派的說法,讓人莫衷一是。您們強調禪定,而且有具體的禪定步驟與方法,請問「靜坐」和「禪定」有何不同? 答:現在很多人在學打坐,也就是所謂的靜坐;不過,靜坐和禪定不同,雖然坐姿都一樣,但實際上的內涵卻大不相同。 靜坐是透過冥想的方式,讓身心得到放鬆,只侷限於人的知識與意識的超脫,也就是讓大小腦的活動暫時停止,以達到寧靜、舒暢的境界,有助於身心疲勞的恢復及紓解壓力,所以靜坐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夫。 但禪定是突破生理層次、心理意識層次及潛意識層次,進入更深層的心靈智慧境界,甚至可以超越地球時空,與宇宙融為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真正開發人體本能,讓心靈得到解脫。 坊間那些教人打坐、靜坐的團體,很多是以「數息」的方式來教導。所謂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把氣吸進來,再呼出去,這樣算一息,以此類推計數;這是「人」的做法,並不能入定。因為「數」是一種意識行為,要用意識去記數,雖然可以暫時排除妄念,但是在心裡數息,等於又接了另一個新的妄念進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是很理想。 禪定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不同,禪定屬於心靈層次的領域,而靜坐或一般的打坐在實質上,也只能算是進入禪定之前的暖身動作,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再經由放鬆而進入冥想,達到減壓、紓壓、緩解痛楚的效果。 真正的禪定是深入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開發心靈智慧,讓靈性從靈氣、靈電、到靈光,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這才是禪定的真正目的。 所有生命體都是由「物質、精神與心靈」三位一體所組成,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而這絕非一般的靜坐或打坐所能達到。由此可知,靜坐並不等同於禪定。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兩千五百年前,佛為了一大事來到人間,這一大事就是為地球眾生建立一個能夠「人人作佛」的淨土。因為佛明白地告訴我們,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且祂以四十五年的時間,弘揚祂所證到的佛理及實際經驗,讓我們可以遵照佛的遺教來修行。 我們要完成世尊「地球佛國」的目標,讓人人都能成佛。可是,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沒有信心成佛?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沒有找到可以讓自己成就的傳法師父,也沒有找到成佛的正法;如果這兩者皆備,何懼不能成佛?雖然成佛很難,阻礙很大,但只要懂得智慧修行,知道如何從人間的欲界解脫,再加上明師引導,其實成佛並不困難。 法界本圓空 真空實妙有 修行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如果連自己都沒有信心,如何能夠超越、突破?其實修行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如何打敗自己?就是要有信心,而且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現在一般的修行法門,都是停留在有相界,不能進入無相、實相界。為什麼?因為他們執著於自己的法門,不相信可以成就佛菩薩,認為只要依照目前的修行方式,佛菩薩就會在命終時接引自己。然而實際並非如此,因為如果修行的功德不夠,不能與佛菩薩相應,佛菩薩還會來嗎?又或者在世時造了惡業,那是直接與陰間相應,佛菩薩就更不可能來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智慧修行。 自性歌有句歌詞「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一句話,強調清淨的重要。這「清淨」二字包括了一切,也就是「空」──身空、意空、心空。但有些人認為,既然都是空,所以佛也是空的,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佛如果是空的,就不必修行了。 佛不是空的,而是「真空妙有」,這個「有」就是「一」。所以唱自性歌時,要發自內心的靈性去唱,要用身心去感受內在這尊自性佛,去體會歌詞的意義,並且要能夠做到,這樣就是相應、印心,融入在歌詞裡面,與法合一。 本門的法脈傳承,是從釋迦牟尼佛一路傳下來的真傳,能夠在這種正統傳承的道場修行,是天大的福報。我相信所有本門的同修,都是過去世曾經修行、而且想要成就的修行人,只是因為過去的修行還不夠圓滿、沒有成就,所以今世又來到人間繼續修行。 很多人在道場禪定,會看到許多彩色的光,甚至師父上課時,只要用手比劃一下,也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光,這是因為過去世曾經修行過,而今世是要來成就的。像這種人更要格外珍惜修行的因緣,不要傲慢。 精進立決心 誓願即身佛 開經偈說「一心大圓覺」,所謂一心,就是入門以後,要有修行成佛的大願力,就像六祖慧能大師說的「只求成佛、不求餘物」。當一個人什麼都不要的時候,法就空了;法空就不會執著,可以放下一切。 我們的靈性,要回到開天之前的靈性之家,也就是佛的光明世界。所以要立下最大的決心,發願「一心大圓覺」,要有這種決心與精進心,那就可以突破萬難,讓一切都得到清淨、沒有障礙。 什麼是菩提總持行?雖然修行是要進入聖位,但我們不以「聲聞、緣覺」為滿足,要直接提升到「菩薩、佛」。 聲聞和緣覺是離家修苦行,到森林訪道、修仙法。世尊一開始也是修這種苦行,一整天只吃一粒米,修得瘦巴巴的,連肋骨都看得一清二楚。但這樣修了六年之後,他覺得還是不夠究竟,所以接下來的六年就修禪定,最後夜睹明星而證道。 釋迦牟尼佛就是以這種方式,在人間修行成佛,他是示範給世人看,因為他也是人,只是出身比較尊貴,是皇室太子,可是他可以捨下一切,去尋找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只帶著一位僕人就離開皇宮,入深山苦修。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可是現在一切很方便,可以在冷氣房裡坐在地墊上輕鬆打坐;當然我並不是要大家和世尊一樣,跑到森林苦修六年,只是現在和兩千五百年前比起來,應該更容易修行。可是人性偏偏是愈舒服、愈容易懈怠,所以一定要保持堅定的精進心,才能突破艱難而成就。 如果能夠「一心大圓覺、菩提總持行」,接著就是「一頓超三界」,在不知不覺中頓悟。頓悟以後,會更精進修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直接到菩薩。 也就是說,經過這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心傳心、佛心印心」法門的特別傳法後,就可以「一頓超三界、當下如來身」,當下就是佛。如果地球的每個人都能這樣修行,進而成就,地球要成為佛國就大有可為。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早在1960年間,科學家便發現心臟與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 身兼心理學家與科學作家的Daniel Goleman曾說:「人類大腦已經10萬年沒有進化了」,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表示,即使在21世紀高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大腦仍是以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的動物本能為主要運作模式,也就是以杏仁體(情緒管理中心)和海馬迴(記憶轉運站)為操作主體,一旦杏仁體發生情緒反應,往往便立即掌控整個大腦運作。雖然目前絕大多數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仍然堅持大腦是人類智慧之所,但在臨床觀察與科學研究上,已出現新的論述。 科學家發現,人類從心臟傳達到大腦的指令,遠比大腦下達至心臟的訊息,要多出甚多。研究顯示,心臟可透過以下4種管道,與大腦及全身進行通訊,分別是血壓脈波、荷爾蒙(註1)、神經傳導機制及電磁波(註2)。 註1:例如atrial peptide,一種壓力荷爾蒙,可抑制cortisol。 註2:這種電磁波可環繞人體360度,在距離人體90至120公分處,均可測得。 情緒影響心率變化至鉅 羅佩禎教授指出,早在1960至1970年間,科學家John Lacey和Beatrice Lacey便已發現,心臟和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此外,德國科學家Velden and Wölk在1987年及1989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也證實心臟會經由神經通道,傳達激發訊息到丘腦,讓大腦皮質一起同步活動。 羅教授表示,心臟的電磁波現象,在醫學臨床上,主要是以心率變化為觀測標準;也就是說,電磁波會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改變,譬如生氣、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強烈時,會產生極端不和諧的電磁波場;但如果是喜悅、愛與慈悲、感恩、寬大包容……等正面情緒,則會讓心臟發出和諧的電磁波場。 所以,心臟就像是個廣播台,隨時都在播放交響樂(電磁波),不管樂章是和諧的,還是錯亂的,都會直接穿透到全身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也會傳播到外面的世界。 羅佩禎教授以自己開車為例指出,如果途中遇到焦躁或橫衝直撞的駕駛者,胸口常會感到一陣刺痛,因為接收到對方傳遞過來的負面磁場。 「由此可知,這種『心波』傷人的程度並不亞於利器。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到處都充滿這種煩躁不安的心率磁波,其所匯聚的總體波場,對大家的身心都很不利。」羅佩禎教授感慨地這麼說。 心波主導心腦通訊品質 她更進一步指出,這些電磁波場的律動是好是壞,會直接呈現出「心、腦」之間的通訊品質;例如圖一,當情緒沮喪、憤怒或焦躁不安時,心率節奏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呈現紊亂不規則的波形,此時不但全身細胞節奏失調,傷害健康,還會讓大腦關閉高層心智與知覺處理中心(稱之cortical inhibition,大腦皮層抑制),甚至會引發失控行為。 但如果是心懷感恩、快樂等正向能量,其心率波形則明顯呈現規則節奏,如圖二所示,此時「心、腦」之間的通訊品質可達最高,全身細胞也處於和諧的律動之中,身心自然健康,同時還能有效開啟大腦高層次的心智知覺處理中心(cortico-facilitation)。羅佩禎教授表示,她在交通大學執行的生醫訊號研究,就發現幾乎90%以上的禪修族群,都呈現如圖二般的和諧心率節奏。 淨化心的磁場 自然抗憂解壓 如今,國際上已有愈來愈多探討「神經心臟學(neurocardiology)」的西方醫學專家及研究者,開始重視心臟所傳遞的不可思議的智慧與潛能;比方HeartMath Solution Inc(開發心靈能量股份有限公司)就以專注自己的心臟及調節呼吸,發展出一種抗憂解壓技術,臨床上發現,這種方法可將一個人的電磁場由紊亂轉為和諧,而它與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所傳授的印心禪法──專注明心脈輪(位於心臟)與名色呼吸法,十分雷同。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修鍊印心禪法,增強內心的正向能量場,就不易產生負面情緒,可以自然地達到抗憂解壓之效。 其實,阻礙人類大腦無法進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意識,人們往往因為想得太多、主觀意識過重,而讓大腦受情緒所控,於是便產生像憂鬱、焦躁或壓力過大等文明病。因此,如果能夠做到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許才是讓大腦升級的關鍵。 悟覺妙天禪師在《禪心歌》的一段歌詞中說:「心淨心自明,心明見自性,自性本天生,何必向外尋」,意思就是,一般人的心都是瞬息萬變、十分無常的,也許過去是這個想法,現在卻不這麼想了;過去認為是對的,現在又覺得不對了;昨天所想的,今天早上起床後就變了;這個心隨時都在變化,不僅影響情緒,也影響健康和生活。 但除了這個凡心,我們內在還有一顆清淨的本心,那就是佛家所說的佛心,基督教稱之為聖靈,這顆本心是清淨無染的智慧泉源,祂本來什麼都具足,什麼都知道,是大智慧;所以禪師說「自性本天生,何必向外尋」,心靈內在本就涵藏豐沛的智慧,但唯一的條件是不能受污染。只要不讓我們的心被世俗慾望所沾染,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住於心,保持清淨,以這樣的磁場能量進行心腦通訊,自然一切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最有智慧的。 羅佩禎博士 小檔案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的第一步,從名色脈輪開始。因為修行是要回到原點,所以要反方向修行,從七識、六識、五識……往回修,然後歸零。所謂歸零,是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修行要修到阿賴耶識,才到靈性,然後再從靈性修到「一」,歸於「一」。當修到「一」時,就是成佛了。 佛經上說:「一即一切」,這個「一」就是盤古開天所畫的「一」。當年這一筆畫下去以後,所有的靈性都下來了,所以說「一即一切」。 萬法歸於一 一即一切法 既然是「一即一切」,那麼「一切即一」就是再回歸到「一」,也就是萬法歸一。所以修行是這樣修的;可是有些人光會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卻完全不懂其中的含義。 輪迴是以順時鐘方向行進,所以修行要以反時鐘方向來修,要一直往回追到過去。名色脈輪是生命的源頭,是我們在母胎中,生命起始的地方,也就是先天。所謂先天,就是過去,所以我們要從名色脈輪開始修,從這個生命起始的地方回去。 我教禪定,第一個教的就是名色脈輪,在專注名色脈輪時,要從專注、到相應、到感覺,最後入定。 名色脈輪就是臍輪,位於肚臍後方再深入進去。如果名色脈輪做得好,胎息也會做得好。所謂胎息,就是入定時的呼吸。禪定的時候,要從胸腔呼吸轉為腹部呼吸,再從腹部呼吸轉為胎息,進入胎息後,還要更深入到全身呼吸。此時,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不用再依賴鼻子呼吸。 當然在這之前,必須要把前面的步驟都練得很純熟,否則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胎息,或是做到全身呼吸、毛細孔呼吸,一定要經過不斷地練習。 特別要注意的是,進入胎息後,就不要再去管呼吸,尤其入定後,不要又忽然想起:「我有沒有呼吸」,那會瞬間出定。因為入定的時候,可能自己並沒有感覺,但還是很清醒,和睡覺不一樣。 如何才能入定?首先,要讓第六意識淨空,也就是沒有妄念,要把現在意識空掉。其次,還要讓更深層、記得很牢固、比較久遠的記載意識也空掉;也就是把潛意識、佛家說的末那識,通通空掉。如果能把這些意識全部淨空,才是真正做到「意空」。 從這裡可知,如何讓身體達到「空」的境界、進入空相?就是不要執著「我」這個人。如果執著於「我」,所有的「貪瞋癡慢疑」都會顯現,但如果不執著,就不會有我執和法執。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我執和法執。 開悟三法印 佛道在其中 修行要先開悟,開悟什麼呢?在佛學上,有所謂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這三法印就是讓修行人開悟的。 第一個法印「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人生中的一切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無常的,比方今天早上看到某人,也許下午就突然發生不幸、往生了,這就是無常。由此可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到一百歲,死亡隨時會找上門,所以才說「諸行無常」。 第二個法印「諸法無我」,意思是說,當無常來臨時,世間的一切都不是你的,大家要有這種開悟。也許現在的你很有錢、很有地位,或是愛情很甜蜜、親情很幸福,但無常到來時,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從人生的最終點來看,每個人都一樣,什麼也沒有,包括身體。唯一還存在的就是靈性,因為靈性是永生的,所以我們要修行成就,也就是第三個法印「寂靜涅槃」。這三法印,是要讓大家開悟,同時也是修行的重點。 才智本天生 自性原同體 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可分為「聖、賢、才、智、平、庸、愚、劣」八個層次,我們在用人時,最好先要了解對方的層次,像「聖、賢、才」,是指很能幹的人;「智」是有專業才幹的人;「平」是一般的平凡人;「庸」是比平凡再差一點的人;「愚」是比較笨的人;最差的是「劣」,這種人的劣根性最不好,絕對不能用,說得嚴重一點,這種人就是社會敗類,很難調教,大家在任用人才時,要特別注意。 此外,交朋友也最好是結交和自己一樣的人,或是比自己更好的人,不要比自己還差。比方說,我們都是比較平凡的人,所以希望能結交「平」以上的朋友,等到能力足夠了,再去照顧比我們差的人,或是去改變他們。 可是在我的心裡,和宗教的觀點一樣,都是抱持「有教無類」的態度,因為我看的是自性,並不是看個人好壞,而每個人的自性都是一樣平等、一樣清淨,所以就算有劣根性,我也讓他入門。可是入門以後,要能夠有所改變,否則還是會離開。 當年,世尊在弘法時,如果遇到不聽話或調皮搗蛋的弟子,就請他離開,不讓他聽聞佛法。後來我開始弘法時,因為是普化因緣,所以接受任何人入門,希望大家都能從修行那天開始,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進而成為一個有氣質、人格完美的人。甚至透過修行,一方面增加自己在修行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因為開啟了智慧,能夠從「平」的層次提升到「智」,甚至到「才」,成為很有才幹的人。 比方說,你負責管理一間道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很能幹,不管是接引、推廣、發展組織或安排義工等,都做得很好,不但可以讓道場的新人愈來愈多、組織愈來愈壯大,同時對這些新入門的人,也能夠改變他們,建立正確的修行觀。 其實修行和一個人的人品、氣質一樣,愈往上提升,就要愈謙卑、愈有禮貌,像稻穗一樣,果實結得愈飽滿,就彎得愈低。由此可知,修行絕不能傲慢,否則魔性便立刻上身。因為魔性會在傲慢的時候趁虛而入,如果此時你又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就會讓那些跟隨你的人,或是以後你所教的人,都變成魔子魔孫,也就是魔的眷屬,這要特別注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我在禪修會館上課、禪定,都覺得身心非常舒暢,有時還會看到光,甚至看到佛菩薩;請問這是禪定過程的現象嗎? 答:所有禪修會館都經過師父開光,擁有大磁場能量,所以在這裡禪定,會有很大的感應。因為這個大磁場能量可以清除大腦妄念,讓人很快入定,進入智慧層次,所以有些人會因此在禪定中看到一些「相」,但不論看到什麼,都不要管它,繼續深定下去。 為什麼會看到這些相?因為一般人都是在意識層次活動,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還是身體感受到的世界,都很有限;但如果藉由禪定,進入智慧層次,視覺會變得更開闊,會看到物質世界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人的身體分成三個部分:頭部是「天」,腹部以下是「地」,胸腔是「人」;所謂打通任督二脈,就是讓「天地人」三者相通。任督二脈交會於大小腦交接處,一般人這裡都被一層油脂覆蓋,無法相通。人類的感官能力之所以受限,就是因為大小腦不通,如果能打通任督二脈,讓大小腦相互通達,就可以提升感官功能,顯現另一種能力。 因此,不論在禪定中看到、聽到或感覺到什麼,都不要管它,繼續深定下去,有時甚至還會在定中看到過去世的自己,這表示我們除了現有的身體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自己。身體的「我」只是肉體,另外還有意識型態的「我」及超意識型態的「我」存在。 超意識型態的「我」,通常會出現在睡夢中,這個「我」是不生不滅的,佛教所說的「輪迴」,指的就是這個超意識型態的「我」。如何讓這個真正的「我」超生、不再輪迴?就是要提升「真我」的層次。因為「真我」的層次愈高,人間那個「肉體的我」福報就愈大,反之,就會有很多的災難與不幸。 至於禪定時所看到的光,是確實存在的,大自然也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光,可以透過照相機拍到;佛經中也說「無量壽無量光」、「佛光普照」,但目前科學還無法證實。 因此在禪定時,不管看到什麼現象,都不要害怕,這是一種超越的現象,要用超越的精神去超越它。或許有人認為這是「神通」,便執著於此,結果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再往前超越,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