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人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透過正法的洗禮,將過去世的業力及今世的身心障礙得到清淨。 世尊利用六年的時間解脫身心,不但度盡體內的所有眾生,內心也完全淨化,不再有煩惱地獄。因此,我們修行,也要跟世尊一樣,讓體內的眾生全部都度化,心理上也要沒有煩惱,能夠完全自由而充滿法喜,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解脫的初步,即是要見性,如何見性?則是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要解脫身體、心理、累世業力的障礙。 出離三界 見性成就 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大都停留在修身養性的意識修行,脫離不了「人」的層次,以佛教的說法,就是超脫不出三界(色界、慾界、無色界)。既然出不了三界,就只能在三界內輪迴,這樣的修行當然不可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成佛。如何成佛?「佛經上說,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一般認為,三大阿僧祇劫是指幾億幾萬年數不清的劫數,也就是要經過千百萬世,照這樣的算法是成不了佛的;這是未開悟者的「凡人知見」。 其實,三大阿僧祇劫並非指時間的長短,而是你當下(或這一生)能不能克服身體及心理的障礙,如果克服了這兩大障礙,就等於通過了兩大阿僧祇劫,若能再超越時空(以心理醫學來說,就是超越潛在意識——過去世的障礙),就能夠證到佛性(又稱自性、靈性、本心)的境界。 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三界的障礙,也就是本心的障礙。色界是指生理上的障礙,諸如病苦之類;慾界是指內心的慾念,即意識上的障礙,當此生的意識得不到滿足時,來世還是要去完成它,所以會一直在三界內輪迴;無色界則是過去累世的意識障礙,也就是業障。 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個清淨的靈光體,被這些業障所覆蓋,障蔽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要突破「色身(生理)、意識(心理)及業障(潛在意識)」這三大阿僧祇劫,讓自性回復原有的光明。 因此,修行若要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色界(身)、慾界(心)、無色界(潛意識)。讓自己的生理得到解脫沒有病痛,心裡的煩惱也要放下,才能夠進入心靈深層的潛意識階段。禪定時,不要總是罣礙身體上的變化,無論是痠、痛、麻,都無需擔心,慢慢地放空,慢慢地離相,讓自己從有相到無相,從色界、慾界,到無色界,這種層次上的變化,完全是一種意識的變化,要將意識界的知識與法則,慢慢轉化成智慧。 在這種心的轉變過程中,身體也會同步轉變,小至細胞,大至器官、組織、系統,都會逐漸得到強化。 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的方法,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障礙排除掉,然後才能夠通達大宇宙的智慧。 究竟修行 見證般若 如何突破色身障礙?第一步就是要度盡體內眾生。身為修行人,一定要知道,身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每一個細胞、肌肉、組織,通通都是眾生。包括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不管是肉食、還是蔬菜,最後都變成體內的眾生,所以我們修行,先要度盡自身眾生,而不是去度外面的眾生,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其真實義正是如此。 如何度盡自身眾生呢?就是要讓所有的細胞都得到清淨、昇華,讓每個器官都能夠發光,得到超生,而到達極樂世界,這就是自度。 從印心禪法的「初轉法輪」開始,做到我們體內十個重要輪位能自行運轉,色身和宇宙同體,即體內的眾生都超越、得度了。 其次,就是要解脫心理的障礙。個人的心(意識、想法),如果是在眾生界,一定充滿煩惱、痛苦、嗔恨、嫉妒、貪慾…等等;如果是在佛菩薩界,一定很快樂、很法喜、也很光明。 所以心要自度,就要隨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歡喜心,沒有壓力,否則就是心在地獄,而這正是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心理的修行,就是智慧的修行,清淨自我意識,改變自己的心成為菩薩心,成為佛心,法喜充滿。 最後,還要滅度過去累世的業力,如何滅度?則需要靠修行的功德。要經過修行究竟法門、智慧禪定、行無相布施、造真功德,以回饋眾生。 此外,是要與上師相應,藉由證道明師的力量,接受十方諸佛的佛光加被,消除我們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 由此可知,業障是在修行究竟法的過程中得以解脫,所以要去造功德。 回歸自性 直了成佛 當我們身心靈都解脫之後,才能夠真正地從禪定中見到自性,見到自性這個無生無滅的本來真面目,都在我們的內在裡面,這些心的意識和過去世的業識同時存在身體裡,所以要身心靈一體修行。 唯有透過能讓靈性解脫、不受輪迴、永生於佛國光明世界的究竟法門的洗禮,將過去世的業力及今世的身心障礙完全排除,得到清淨,把通往佛國的道路變成無障礙空間,讓自己在往生時,可以順利走上佛國大道。 修行印心禪法是解脫最快的方法,透過印心禪法,做到「身、心、靈」清淨、合而為一的時候,是最直指本心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脫,才能算是修行。 尤其,要能快速解脫身心靈的三大障礙,就要透過與證道上師相應印心,以清淨本心明白佛陀真正教義,與禪定實修實證,得到來自於靈性本體的般若智慧,覺行圓滿。
宗教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2025年大寒交節時間為20日凌晨3時59分52秒,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隨後即進入春節準備。對此,命理師柯柏成分享,大寒的開運方法,建議從這一天開始除舊布新,並利用紅色或紫色元素的衣物(帽子、圍巾)增添運勢,為新的一年帶來新氣象。 柯柏成表示,大寒期間的開運重點是「大掃除」。傳統習俗認為,這一天起需開始清理家中舊物,如已退色或破損的春聯,必須私下來,並且最晚除夕前貼上新的。由於大寒後至除夕僅有一星期的時間,所以可以提前打掃,一天清一點壓力比較不大,避免集中在小年夜大掃除會太過辛苦。 柯柏成分享,這個節氣的可以用紅、紫色的衣物點綴,例如圍巾、手套或口罩等物件開運,開運的物件都是四兩撥千斤的槓桿效應,若過年期間要打家庭麻將的,就可以嘗試這個方法,但也不必過於張揚,把自己打扮跟聖誕樹一樣浮誇。 此外,柯柏成指出,根據中醫五運六氣理論,新年的交年會落在大寒交節氣。然而,中醫強調養生之道,對一般人而言是否從大寒算起新年並不重要。保暖、防寒、早睡晚起才是此節氣的核心養生原則。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人說人有「色身」和「靈身」,請問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一切修行從「我」開始,「我」包括了色身(肉身)與靈身。靈身的修行很容易被人忽略掉,而停留在肉身的修行上。色身包含了「生理」和「心理」兩部份,被生理現象所束縛的就是「我執」,被心理現象束縛的就是「法執」。 在生理與心理兩者之間互有關係;生理如果有病痛,不要說修行,就是整天不做事也很難過。一般來說,感性的人經常會情緒化,會異想天開;而理性的人則比較穩定、實際。 色身需要靠吃飯來供養,靈身也需要供養,但祂的資糧不是靠食物,所以我們吃葷、吃素並不會影響靈身的修行。靈身如果有葷的話,是因為色身的「根塵」把祂污染成葷的,不是吃葷食造成的。 靈身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光」。靈身要證到圓覺才不會再受輪迴,所以靈身的修行是永恆的,可是人們都只追求色身的短暫生命,而忽略了靈身的永恆生命,這就是佛說的「顛倒夢想」。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修行不單是為了健康,更重要的是靈身的解脫。 靈身何時才看得到?睡覺的時候,色身滅度的時候、或是平時有意無意間、遇到緊急、有生命危險的時候,祂會突然顯現出來告訴你、提醒你。我們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精神被色身的慾望所束縛,讓靈身成為色身的奴隸。也不要當色身做了許許多多的錯事之後,靈身再來懺悔(良心自責)。如果你真正明白靈身修行的重要,就不會說「我沒時間修」、「我還年輕,等年紀大一點再修」之類的話,因為這是只偏重於色身享樂者,無知、無明、後知後覺的說法。所以大家要把握機會,趁早修行。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昔日,佛陀來到摩揭陀國王舍城,住在東北方城外的靈鷲山,而二十億耳尊者,正好在附近的一處墳場精進修行。他不分晝夜地勤奮努力,不是禪定就是行經,遵行著世尊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 二十億耳尊者努力行經,所到之處,常看見他因腳磨破皮,而留下的斑斑血跡。然而,如此的精進修行,卻還老是無法突破,一直不得解脫妙法。日子一久,尊者最初的修學熱誠與信心,在不知不覺之中逐漸地消耗掉,終於,他失去修行的熱誠,信心產生動搖。 有一天,他不禁暗自想:「在世尊所指導的眾多弟子中,我是十分精進修行的一個了,但為何到現在還不能解脫,如果再這樣耗下去有什麼用呢?不如還俗回家,用父母親雄厚財力布施作福,或許比較有用吧!」 世尊得知二十億耳尊者對修行的心動搖,並出現這樣的想法時,便來到墳場開導他。世尊對他說:「二十億耳!未出家時,你會彈琴嗎?」 「會的,出家前我琴彈得還不錯。」 「那好!若琴弦調得太緊,你認為琴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不好聽,世尊!」 「若琴弦調得太鬆,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不好聽,世尊!」 「若琴弦調得鬆緊恰好適中,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 「這樣就好聽了,世尊!」 「這就對了,修道人!修學太急進,就像調得太緊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進不足,就像調得太鬆的琴弦,又令人懶散懈怠,兩者都不能引領你成就。所以,你應當避開這兩種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就可以修得解脫。」 二十億耳尊者明白世尊的開示後,又重新燃起修行的熱誠與信心,謹記著世尊的教誨,持續修行,不久便成就解脫。 解脫後,二十億耳尊感恩地向世尊稟報其解脫體證:「世尊!一位真正的解脫者,不是因為相信而能證入無欲;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能安於遠離;不是為了不犯戒而做到無爭,真正的解脫者是因為貪、瞋、癡已盡的緣故,所以能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取離,樂於心不移動。 一位真正解脫的修行人,不會因為他看見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嚐到什麼、觸到什麼、意識什麼而退失解脫。 解脫者在六根認識境界時,心不會被境界俘虜,始終能維持一貫地清淨不雜、堅住不動,能就其因緣,善觀生滅無常;善觀無常中的寂滅性,就像一座堅固的大石山,任憑哪個方向來的風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動搖、轉移一樣。」 世尊聽了尊者二十億耳這番報告後,十分歡喜,隨後對比丘們說:「比丘們!解脫的人,應當像這樣表白自己的體證。二十億耳的表白,不卑不亢,平順真實,他是真的成就解脫了,不是未證說證、自取減損的增上慢者。」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前言: 修行是為了解脫輪迴,讓無生無滅的神聖靈性,不要一直停留在六凡的世界,而是要回歸四聖,最好是到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內文: 佛法,是讓人們開悟人生來處和往生去處,並且真修實證,解脫輪迴的菩提心法。 可惜很多人都不瞭解,都在人世間醉生夢死、顛倒夢想,把最重要的靈性解脫放在一邊,只追求色身的需要。 其實色身的一切,當最後一口氣結束的時候,什麼都沒了。可是一般人都沒有這種覺醒,不開悟,只追求、滿足人生在世的這一段期間,不瞭解往生後靈性的去處,到底是上天堂、上佛國,還是下地獄。 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只相信自己的感官所感覺到的事物,而天堂、地獄看不見,所以他不相信。 而當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因果律一定現前,即使這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惡業的人,也會因為累世以來造的業,而逃不過因果。 然而,當業報現前時,就是災難,就是痛苦。 我們希望這一世所修的正法,能夠讓自己在這一世自我超脫,不斷超越,不斷解脫身體的障礙、心理的障礙,以及靈障、業障,一直解脫到最後清淨根性,明心見性。 因此,修行是為了明心,為了見性,為了成佛;如果不是為了明心,不是為了見性成佛,即使再多的法,都沒有用,因為下一輩子還要輪迴。 但是修行是一回事,要見證到智慧的境界,又是另一回事。是不是能夠知道這個真理,同時又能夠見證真理,這種真修實證的方法,就是我們所教的「印心佛法」和「印心禪法」。 「印心佛法」是成就佛陀的般若,是成佛的智慧;「印心禪法」是師父經過修行以後,所見證的方法。 超越障礙 以達解脫 所以,要解脫,首先要能見性,我想大家應該瞭解,修行不能見性的原因,是因為三大障礙。也就是身體的障礙、心理的障礙,以及累世業力的障礙。如果你不能滅度這三大障礙,是很難見性的。 比方像身體的障礙,就是色身眾生的意識,我們身體裡面的眾生,包括皮、肉、血、骨髓等等,包括整個系統、整個器官、整個細胞、組織等。 我們從小喝牛奶,長大以後吃魚、吃肉、吃菜、吃海鮮…等等,這些被我們吃進人體,又變成身上的肉,所以我們的身體,都是由不同的眾生轉移過來的,不管你是胖是瘦,都有眾生的肉在我們身上。 如果我們生下來就吃素,也是一樣,因為體內包含了祖先的遺傳因子,當然也會有葷的成分,有眾生的因子在裡面,修行就是要去掉這些色身眾生的意識。 你要度盡身體的眾生,跳脫、超越、解脫身體的障礙,就要透過「印心禪法」,初轉法輪開始。 因為初轉法輪,可以讓你同時解脫這三大障礙,可以同時、同步解脫身心的障礙與靈障。 印心禪法把身體內部分成十個很重要的脈輪。要讓這十個脈輪能夠自行運轉,等到練到相當程度,你的色身就與宇宙同體。也就是說,在你身體的所有眾生,都已經超越,都已經得度了。 而修行「印心禪法」的要領,就是要相應,要印心。 但是所謂的相應,並不是要你每天想著師父、想著佛;真正的相應,是一種清淨相應,只要你的心清淨,自然相應;你的心清淨,自然與師父、與佛菩薩相應,而相應就會印心,印心就有力量,就得到證量,來清淨這些障礙。 開悟智慧 斷除根塵 另外,我們的心理也要去掉眾生的意識,因為心理的眾生意識會產生一種無 明,這種無明會讓自己走向黑暗,而不是走向光明。 像我們看金剛經,其目的就是要開悟,要得到智慧。所以看完經典以後,要能夠讓自己改變心態,滅度心中的貪瞋癡慢疑。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只是佛教徒,包括所有人類,每個人要能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這些都是眾生的習性,也是影響我們修行的最大障礙。 煩惱、痛苦,還有壓力,或是一些想不開的事情、憂鬱…等等,這些心理的障礙一定要破除。 其實有很多想不開的事情,往往都不值得去煩惱。如果我們能有「智慧」去觀照這些煩惱的「原因」,自然就能解脫,不會再被困擾。 比方說,我看到這茶壺,因為我口渴了,就會想喝水,這是意念,而意念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當這個意念輸入以後,如果是正確的,言行、舉止就不會偏差。 如果意念受到根塵干擾,隨緣而變,產生慾望經過六意以後,體內會有反應。這些反應讓我們出現了七情的感受,就會表現在一個人的行為上,產生「喜、怒、哀、樂、悲、恐、驚」,再進一步就是「酒、色、財、氣、名、利、情、愛」等等,這些皆是三界之物。 一個人如果看不開這些,怎麼成佛呢?當你往生的時候,這些根塵還在,它們很自然地輸入到你的潛在意識,及你的靈魂,在心靈裡面形成阻礙,因此而不能超生,造成輪迴,就是這個原因。 你如果能夠開悟,一些別人想不開、放不下的事情,能夠即刻放下,就是解脫。 藉教悟宗 頓超三界 因為修行要從心入門,尤其禪宗法門是藉教悟宗,藉由宗教的力量,來開悟我們內心的一切清淨,這是禪宗最特別的修行方法。 所以,一個人要成就,清淨心很重要,要從心開始,所謂的「隨緣不變」,隨緣、隨世俗,但不變我們的本心。大家每天接觸的人事物很多,要從這裡面學習,怎麼樣把自己的知識變成智慧,也就是所謂「轉識成智」。 另外,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業障的障礙,指的是我們所造的惡業,包括自己累世的業,還有與我們有關的眷屬的業。而這些業障,可以經由修行、禪定,或是行無相布施、造功德來回饋眾生,也可以藉由十方諸佛的佛光加被,把我們的業帶走。 所以業障是在修行中解脫的,但是你必須要造無相功德。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 因為,靈性輪迴的原因之一,就是業力的意識。我們的靈性被這些業力的潛意識所包覆,叫做靈魂,而靈魂受到業力意識的影響,所以在六道輪迴。 也由於有這些看不見的障礙,在解脫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因為處在這個污濁的世界,而受到很多污染。 但我們這顆修行的菩提心,要能夠和內在的佛性一樣清淨。不管外面的環境如何變化,局勢多麼惡劣,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蓮花的蓮藕雖然生在污泥底下,可是它卻開出聖潔芬芳的花朵,那就是我們的心;一定要這樣修,才可以成就。 我們的身體處在污泥之中,但心是清淨的,要有這種觀念,才能夠成就。否則,就算你有一個成就的法門,或是世尊再世,也沒有辦法讓你成就。 修行要靠自己,師父或是上師只能夠幫助你,提供你一些方法,或是拉你一把,你要自我精進,要把手伸出來,要有成就的決心,才能夠解脫輪迴,直達成就。 解脫束縛 永生極樂 修行是為了解脫輪迴,讓無生無滅的神聖靈性,不要一直停留在六凡的世界,而是要回歸四聖,最好是到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也許有些人不相信可以一世成佛,那是因為他以「人」的意識在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修「靈性」的解脫,所以可以一世成佛,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世尊以凡人之身,經過六年訪仙求道的人間修行,解脫色身和意識的束縛,然後又歷經六年在菩提樹下的靈性修行,終於成就佛陀。 祂以自身為例告訴世人,佛是人成就的,人人皆有佛性,所以都有成佛的條件。至於如何才能成就?就是要修行究竟正法。 什麼是究竟正法?就是可以讓靈性解脫、不受輪迴、永生於佛國光明世界的究竟法門。 首先要讓身體健康,心裡不要有煩惱,同時要把眼光從物質世界,擴大到精神世界,這就是「轉識成智」,從假相到真相再到實相,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如果不這麼修,永遠都是眾生,當然也不可能解脫輪迴,無法達到成就佛菩薩的修行目的。 由此可知,人生的目的是要修行成就,因為人從起點到終點一切都是「空」的,唯一最實在的成果就是靈性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懂得修行正法,一世成佛,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有福報的聖人。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一日清晨,佛陀率領著五百位比丘,由舍衛城緩緩地往摩竭國邁進。到了中午,用齋完畢後,佛陀上座,為弟子們說明此次至摩竭國的因緣:「諸位知識,這回我們來此地的目的,是要使摩竭國的人民修布施供養之法,並將佛法的義理傳揚至鄰國——迦師那國。迦師那國因地處偏遠,民風尚未開化,人民性情野蠻,不講道理,時常搏鬥爭執,剛烈凶暴,更是遠近皆知。」 「然而佛法講的是慈悲,再怎樣難以教導的人民都要度化;而且佛性人人本自具足,人人都能因聽聞佛法得到開悟、解脫。正法說的是平等,因此將我的教法傳入迦師那國是件理所當為之事。諸位知識,你們願意前去傳佈正法,化導迦師那國的人民嗎?」 此時,神通第一的摩訶目犍連尊者站起身來,走到世尊座前,恭敬地長跪合掌:「偉大的佛陀,弟子願意前往迦師那國度化當地的人民。」佛陀聽了,慈悲地點頭表示讚許。 羅漢說法 惡民難度 然而,當目犍連尊者踏入迦師那國時,不禁驚駭而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一位婦人揮舞著菜刀,並追著一個懷裡抱著雞的男人,接著他又見到兩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交拳相打。對於這些現象,他忽然有種身陷地獄的感覺,幸好修行功深,很快地便將心安定下來,走向城內。 迦師那國的人民沒有見過僧眾,對於目犍連尊者的出現感到相當詫異,於是停下了爭執打鬥,注意起尊者。 「喂!你看那個人,怎麼剃光頭,又穿著這麼破舊的衣服呀!」「是呀!不知打那來的漢子。」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這時目犍連尊者在一棵無憂樹下坐了下來,迦師那國的人民好奇地湊近,目犍連尊者便開口說道:「你們這樣剛懷粗野的行徑是愚癡的,若不改惡行,將來、的果報必定是在三惡道中受苦,快止惡行善,廣結善緣吧!佛陀曾說……」 他話還沒說完,群眾已怒氣沖沖地叫罵起來:「你是存心來教訓我們的嗎?你還不夠格,快滾!」從來不曾團結過的迦師那國人,此時卻一塊兒將目犍連尊者攆出城外。 「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呀!我,目犍連向來是為人所尊崇的,為何今日卻受到這麼大的屈辱呢?」被迦師那國人趕出來目犍連尊者,一面不解地思索著,一面往回程走。 當目犍連尊者走近佛陀與五百弟子歇息的樹林時,遠遠地便看到阿羅漢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向他躬身合掌。 「目犍連,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迦師那國的人們可和善?」「唉!別說了,我被他們攆了出來呢!」 舍利弗尊者聽了十分驚訝,便來到佛陀的跟前,向佛陀稟告自己的想法:「世尊,弟子有信心能以自己的智慧感化迦師那國人。請應允弟子前往,讓佛法能在迦師那國弘揚!」這時佛陀也如之前一般,微笑地點頭表示同意,沒有多說什麼。 舍利弗尊者認為,迦師那國人因為沒有規矩,才會胡作非為,若有戒法的規範,必能改善這些狀況。因此,入城後,舍利弗便在畢缽羅樹下開講戒法:「戒,就是戒毒,戒掉我們的貪瞋癡……」,但迦師那國人卻衝到他跟前,大聲地怒罵:「別想束縛我們!」臨走前,還朝舍利弗尊者的臉上吐口水。 爾後,其他五百位大阿羅漢一一前往度化,皆不為該國人民所接受。 菩薩佈施 適性而為 佛陀的侍者阿難得知此事後,十分擔心。他向佛陀說:「世尊,迦師那國人民性情粗糙、心口具惡且不受善教,還對勸導他們改邪歸正的善知識惡言相向,侮辱阿羅漢罪已難當,何況是以輕慢心對待五百大阿羅漢,他們所造的惡業可說是天地不容呀!慈悲的世尊,我們該怎樣幫助迦師那國人,將他們導向正道呢?」 佛陀慈悲安詳的望著阿難說道:「阿難,你所發的悲憫心是很好的,但是不用擔心。迦師那國人看來似乎無藥可救,但我及諸大菩薩看待他們,與看待五百比丘的態度,是不二不異的,你們都同樣有著清淨無染的佛性!阿難,你無須煩憂,我已看到這件事的始末因緣。」說完,佛陀立刻派遣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前往迦師那國。 文殊師利菩薩入城後,並沒有急著宣揚聖教、傳布正法,反而先稱譽迦師那國的人民,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說著:「賢者,您們的作為真令人感到歡欣喜悅。」 接著,文殊菩薩又晉見國王,並讚歎迦師國的人民:「大王,住在東海漁村的若嘉工作勤奮,恭敬父母;在西城守門的連尼伽盡忠職守,不辭辛勞;國境北方的打鐵匠頗具膽慧。大王呀!必定是您的德政彰顯,使得人民如此純樸善良。」 不過幾天,這些軟言慰語,傳遍了迦師那國的大街小巷,舉國人民皆歡騰不已。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道:「這位菩薩真是太了不起了,居然能那麼貼切地說出我們的義舉,這麼精準地看出我們的優點。」 因此,眾人便各各手持金寶香花、美食佳餚或錦緞綾羅,來到文殊師利菩薩的面前至誠供養。 文殊師利菩薩見度化的時機成熟,便告訴前來供養的居士大德們,「你們供養我,不如供養我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具足福德、禪定、智慧,若能誠心供養,其福報必倍於此。」 迦師那國人的善根已現前,聽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勸導心生大喜,他們說道:「菩薩,人間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福田,真是太殊勝了,煩請菩薩帶領我們前去供養吧!」 文殊師利菩薩便領著迦師那國的人民,浩浩蕩蕩地前往佛所。 世尊為他們闡演經法,迦師那國人立即證到不動地菩薩。此刻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作大震動,一切世間山神、林神、藥草神皆開口讚言:「文殊師利菩薩真不愧是智慧高深的大菩薩,竟能善用權巧方便廣度眾生,真是令人激賞!」 諸大阿羅漢看到這樣的情景,慚愧不能自己:「世尊,菩薩的威德神力已如此廣大難測,更何況是佛陀您呢?自今以後,我們誓以最虔敬之心,向十方諸佛菩薩學習!」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有了智慧,你才能夠真的開悟。大智慧不是小聰明,它跟小聰明不一樣。大智慧可以遠觀十方,可以用自己的心觀十方法界,觀前因後果。 在修行上,「慧」就是師父給大家智慧,因為只有智慧才可以破除無明,才能夠到達彼岸。所以照理講,要修師父的印心佛法、印心禪法,應該都是開悟的人、開悟的菩薩。 那麼我們可以問自己,自己是不是開悟的菩薩,如果還不是,哪裡還有缺陷,就此讓這些缺陷圓滿。 每個人都會有過錯,只要自己認錯,自己曉得什麼地方錯,改過來就是對的,如果一錯再錯,那就是最笨的人。 佛光智慧 靈身加持 我們所修行的印心禪法、印心佛法,不用讓你去觀想,師父直接給你這個力量,在給你的這個佛光裡面就有了。 你不必去觀這個、觀那個,在師父給的力量裡就有變化,你要什麼有什麼,是很方便的,但是你要有這種智慧來接,以同等的磁場,智慧的磁場來接受。一切都是師父給的,師父的一切也都是佛給的,佛不給我,我得不到什麼;我不給你們,你們也得不到什麼。 因為這不是每位眾生或每位修行人都有的;如果大家都有這種力量,那這個世界就會太平了;就是因為沒有,非常珍貴,所以成佛的人太少,都是眾生,都是有生有滅的眾生,都在輪迴,有生就有滅,滅了又生,就是輪迴。 只有一個無生無滅的,就是「自性」,無生滅的靈性,或稱佛性。眾生皆有一個會生滅的東西--色身,也有無生無滅的靈性--靈光身。 很多人都注重色身的幸福,而忽略了靈身的成就,因為靈體、靈光、心靈看不見。所以人的身體和心體是同一體的,身體是一個生理的、物質的,心體是精神的,也是靈體,也可以稱為靈魂或是靈光。污濁的就是靈魂,你成就了,就是靈光,也可以稱為聖光、佛光。 我們「真、假」在一起,靈性就是真,有生有滅就是假,無生無滅就是真,這個純真跟假體在一起;我們一方面修假體的福報,但更要修我們真體的成就。 我們要供養自己假的身體--色身,更要供養我們靈性的光身--靈身,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忽略掉這一點。 智破無明 秘密內證 師父弘揚禪宗正法,從一個小小的道場,到目前全台以及海外都有道場。從一個人單槍匹馬,到很多的同修護法,這些過程,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 就像自己當了父母,才會體會父母的辛苦。就是因為不會體會父母的辛苦,才會埋怨父母,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所謂不好就是因為不照他的意思,所以不好。 可是在父母的心裡,他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只是當兒女的,那個時候還不能夠瞭解父母的心。 所以,修行要懂得智慧修行,身、口、意一定要清淨,修行以後,如果大家發覺自己身、口、意不清淨的時候,要馬上改過來。 一般人看經的時候,都會習慣去背它的文字。因為我們從小就養成要背書的習慣,背國文,背文章,卻沒有真正去瞭解文字的涵義。所以大家看佛經、看心經的時候,不妨自己用心,去瞭解經典中的真實義。 同時,看經典的當下,要馬上對照自己修行的境界,有哪一些沒有照佛經的意思?你就要改,要圓滿。 再看看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和已經修行的人去做比對,你就會瞭解。 有了智慧,你才能夠真的開悟。大智慧不是小聰明,它跟小聰明不一樣。大智慧可以遠觀十方,可以用自己的心觀十方法界,觀前因後果。 智慧造化 自在法喜 以這種大智慧來處理我們色身的小問題,很快就會迎刃而解,逢凶化吉,就會有貴人來護持,替你解圍,讓你走向很平坦、很安詳的路。 一個大智慧的人,定了個方向,真正地開悟以後,剩下的就是遊戲人間,造化人間,既然來人間一趟,就幫忙人間造一些美景,然後很得意地回去。 修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讓自己能夠得其自在,得其法喜,然後分享給家裡的人。 一個修行人,天天都能保持自在法喜,家人也能夠沾染法喜,就會很快樂。如果你很苦,他也會沾染你的痛苦、煩惱,也許他本來坐在家裡很快樂,看你回來家裡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他也會跟著很痛苦,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在家裡是這樣,在辦公室也是一樣,辦公室的主管愁眉苦臉時,部下就要小心了,呈了一份公事上去,不小心就會挨罵。所以,一切修行先反求諸己,先求得自在、求得法喜,自然身光圓滿。 大家慢慢地可以調整自己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要修行得很自然,禪就是大自在、大自由、大自然。 師父這個法門最簡單、最方便,你只要懂得這個心,曉得自己的來龍去脈,就不會再迷失方向。 靈修顯光 一切圓融 所以修禪,「定、慧」很重要,定慧是一如的,一體的,如果曉得這一點,身光顯現應該就沒有問題了。身光包含了很大的力量。 用這個力量在社會上做事,你會圓滿地完成你的工作。你的身光,對方會深深的感受到,當他感受到這種光以後,基本上都會享受到從裡面發出的法喜。他得到這個法喜,很快就會照你的意思去做,所以你做起事來就會格外地順利。 由此可知,修行正法,有了真正的智慧,一切就會圓滿,到了圓滿的時候,你的智慧光就會顯現,「智慧光」比「身光」普照得更廣大無邊,智慧的光是無量無邊的光,你這無量無邊的光,普照以後,很多的眾生會有機緣接到,慢慢也會願意來禪修。 這樣子,你就不虛此生。所以大家相處在一起的時候,應該非常高興,都很快樂地和和氣氣相處在一起。 一個家庭也是一樣,這一世能夠成為父母、夫妻、子女,也是很難得的,要有殊勝的因緣才會在一起。 只要認識到這一點,人都很好相處,因為都很有智慧,很自然地會圓融對方,圓融一切法界,而圓滿你自己的意念,和自己心裡所想要做的事情,來完成你的理想,實踐你的理想。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昔日,世尊在羅閱祇國的靈鷲山,為十方法界、天人、國王及大臣宣說佛法。 眾人裡,有一位比丘,其個性十分剛強勇猛,世尊觀其因緣之後,即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 並且教導他於樹下禪定,以觀察氣息的長短使心念專一,來讓他斷除欲求,滅去煩惱之苦,以達到涅槃的境界。 當比丘來到山谷,正準備禪定之時,突然聽見山中鬼神說話;但因只聽得見聲音,卻看不到形影,令比丘感到恐懼,油然生起退悔之心。 他心想,未出家前,自己生於富貴人家,社會地位又高,而今出家居然要待在這可怕的深山中修行,無人陪伴之外,還有鬼神的聲音經常出沒。 思及此,他便起身準備離開。 此時,世尊來到他的身邊,並坐於樹下。並問比丘:「獨自一人在此,是否會感到恐懼害怕?」 比丘恭敬地向世尊頂禮回答:「親愛的世尊,弟子不曾獨處深山,來此處修行,內心實在感到驚恐萬分!」 野象知獨樂猶如禪定離相 這時,有一隻野象王走到附近的大樹躺臥下來,象王心想:「能夠遠離其他大象,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世尊以神通知道象王的心意,進而問比丘:「你知道這隻象為何會到此處?」比丘回答:「不知。」 世尊告訴比丘:「這隻象是象王,其大小眷屬多達五百多隻,卻因家眷眾多,事情繁雜瑣碎,感到厭煩,難得有機會休息,所以牠才離開象群,來到此處。 象王心想:『能脫離眷屬的恩愛牢獄,是何等清涼歡喜的事!』大象只是畜生,都明白追求清閒幽靜的生活,是多麼快樂的事。更何況你身為修行人,離開家庭,不就是為了求道解脫,並弘法度眾嗎?怎麼才剛開始獨自修行,就想要找尋伴侶?愚癡昏昧的伴侶,只會拖延你的修行,還不如獨自修道,沒人與你談天議論,才容易契證道果!」 於是世尊說了一首偈語: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聽完後,比丘心開意解,並且專心思惟世尊的教誨,當下即證阿羅漢果。 山中的鬼神聽了世尊開示後亦有所領悟,立即皈依世尊座下,並且遵從教誡,不再侵擾人民。 眾生無明,禪定不足,容易迷惑於五欲恩愛中,沉淪生死苦海。所以修行唯有收攝心念,遠離憒鬧,依法用功,才能啟發智慧,證得涅槃之道,解脫自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前言: 如果沒有菩薩心腸,沒有一個大慈大悲的心,你離你所要去的定點會相差很遠,如果有了這種菩薩心,那定點就在眼前。 內文: 什麼是「定」?定是永恆的一個定點,像太陽一樣是永恆的一個定點。 修行的心定在永恆的一個定點,就不會偏離軌道;人就怕在修行當中,有很多「人相」產生,修行就難免會受到動搖,會被貪、嗔、痴、慢、疑干擾。 「定」,也就是「禪定」,這個禪定不一定要在那裡打坐,當然經過打坐過程中,可以體會出人生的意義,也可以對於人生價值重新的肯定。我們來到這世界,人的價值在哪裡?自己可以體會出來。一般佛教學佛的方法很多種,有些是方便法。 念佛、持咒、看佛經、打坐、禮佛種種方法,都是要降伏自己的人心,要降伏眾生心。因為眾生心有很多的「無明」(煩惱),只顧眼前的一切,只承認眼前所見的一切事物,可是還有很多我們眼睛看不到,我們腦筋想不透的「真如實相」,對我們人類來說,還有許多不知道的真如實相,太多了。 尤其是物質愈文明,精神愈墮落,因為都是追求名利,追求金錢物質的慾望、觀念,把我們內心裡面,原本心性的這種「光明」遮住了,這些層層的欲望就好比層層的烏雲,遮住我們本有的自性光。 定慧一體 定如恆星 然而,如果能夠定在永恆的定點,那你的身光、心光就會像太陽一樣,普照十方,這樣你就曉得什麼是定。 定不只是坐在這裡禪定,沒有妄念。無妄念只是禪定的一個基礎,專注脈輪的功用就是排除妄念,專注脈輪的功夫就是讓你能夠定,從現在有形身心的定,再到實相永恆的定。如果你的定力是定在永恆無生無滅、而佛光普照的地方,你自然可以接收到、也很容易可以感應到從你所定的定點發出來的智慧之光。 何謂「禪定」?萬相一心為「禪」,萬法一如為「定」。簡單地說,就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 禪定不是光坐著調息、調心而已;而是要突破意識界的障礙、生理機能的障礙,以及潛在意識的障礙,然後才能進入虛空法界,入於禪定。 「定」、「慧」是一體的,慧在定裡面。你定在光明永恆的光時,你就會接到智慧之光。當你接收到智慧光以後,你在修行方面,做人、做事方面,一定是與眾不同。 所以不管是修行任何一個法門,先求有相的定,先求自己身心的定,「身定、意定、心定」,這是坐禪的三定。在這個階段只是要求自己身心的統一,然後以你這樣的定力,用在你的修行目標,才能夠產生更大修行的效果。 有些人不瞭解定的意義,認為只要是定下來就是定了,其實那只是人間的定,我們要求的是大宇宙的定,你就會感覺到自己也是宇宙之中的一個行星,永恆的定在無生無滅的定點,普照光明。 甚深禪定 超越三界 我們要不斷地在定中深定,不斷地在定中下功夫,從這裡面一層一層地定進去;而同時智慧也從裡面一層一層地激發出來,當你的定慧合而為一,聯結在一起的時候,也就是大放光明之時。那時候你的身心,才會有身光出現。 你的定力,不能只定在意識裡面,在意識裡,你的定力很有限,開悟也是很有限,也會生滅。譬如今天你的想法一下子開悟了;但明天意念一變化,又否定了前面的想法, 這個意識本來就會有變,如果你真正瞭解宇宙的定,是定在一個佛國淨土,或是定在所謂的「一心大圓覺」、「大圓覺乘」上,你就不會動搖了。 入定以後,才能夠超越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一般認為,要超越三界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要經過多少億萬年以後,才能夠成佛,這實在是錯誤的見解。很多人修行佛法只侷限在文字的部分,對其精髓反而不求甚解。真正的佛法是無上甚深,無上微妙的,如果以文字解,很容易被文字所縛;而這就是世尊說「吾說法四十九年,實未說一字」的道理。 佛的真實意義,就是「一心大圓覺,菩提總持行,一頓超三界,當下如來身」,這才是真實義。你們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當你入定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其中的道理。 怎麼樣才會入定?除了基本的禪坐要領要先學會以外,當然還要有清淨的身心與法喜的心,心裡面沒有罣礙、沒有人間事物的罣礙。 放輕鬆,就當作自己是宇宙間的一顆不動的行星,星星裡,不動的就是恆星。 能夠這樣,你就會發現超越人、天、法界的一些力量、一些變化,或是光、或是聲波,從遙遠的地方,很微小地、不斷地,有很微妙的訊號進來。 如果你能夠定,能夠接應從宇宙間傳來的訊息,包括了電、磁、光等等。當然也有聲音,這是宇宙的聲音,不是人間的聲音、不是講話的聲音,是大自然的聲音。 你會接到這個訊息,我相信有很多人有接過這種訊息的經驗;但是他不瞭解,以為是患了耳鳴症,耳鳴嗡、嗡、嗡的,以為是聽力受到了干擾。就像如果禪修一段時間之後,頭頂產生一股壓力,其實這是很好的現象,但因他不瞭解,反而覺得很難過。 譬如佛送了一個金塊給他挑,他卻受不了、搬不動。所以沒有大智慧,沒有大福報的人,很難去承受這些身心的變化和天大福報。 當你聽宇宙的聲音,感受到宇宙的光,有時候一閃就過去了,或結聚成形,又或者圍繞在我們的四週,這些都是來自於宇宙的光,是生命的光,這光是有生命體的,有些我們稱祂為佛光。 法界真實 超越科學 修行到靈性本體可以超越色身後,接下來就會出現一些法界的現象,當然法界裡面會有無窮無盡的法界。你甚至從人間與靈界之間通過時,還可以看到地球上的種種活動景象,可以看到街道、樹,以及汽車在跑,還可以回家看一看,這些證明我們除了身體之外,還有一個靈性本體存在。 這個靈性本體原來是自由的,但是因為色身作孽多端,這一世來人間,在數十年的旅途當中,我們要透過修行正法,讓祂回復清白的身心,回去極樂淨土,否則靈性本體回去見到阿彌陀佛時,實在沒有面子。 所以修行定、慧是最重要的大事,可惜大部份的人都只顧慮到現實的事情,而忽略靈性本體,只注意自己「今天這一餐要吃什麼菜?晚上要吃什麼?明天要吃什麼?最好不要每天一樣!」 我們的靈性本體什麼都不要求,只要求外在的色身,不要惹麻煩,不要製造惱、痛苦,不貪瞋癡慢疑。只要能清淨解脫,回到佛國淨土去。 然而,這些法界的景象,我們用肉眼完全無法看到,目前也沒有辦法用科學來證明。 所以,只要大家禪定時,就是定在佛國淨土,不要偏離,然後修行印心禪法與印心佛法,合於自己原來靈性本體的智慧,將來你就明白自己靈性本體的來處及歸處了。 在世尊弘法的那個時代,大家修行只是一個起步,先讓人家知道苦,如何脫離生、老、病、死之苦,只到這個地步。 慢慢地,等大家對修行有更多認識以後,體驗到在修行當中的某些變化,會覺得非常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如果對整個法界的狀況,知道得更多,就會明白其實那些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以不管修行之後有些什麼力量顯現,你還是以平常心來看,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會影響定的狀態。 同體大悲 一切平等 我們講五千年前是一家,大家的確是一家人。所以我們相處在一起,應該是快快樂樂的,應該都很融洽才對。也許當你回到佛國以後會跟某人道歉:「以前得罪你了!」那時候你就會明白一切。 有了這種心量以後,會發現一切平等,你才會真正發心去照顧所有眾生。不修行,你不會瞭解真相,所瞭解的就只有自己、自己家人、自己親友。 所有的佛菩薩,都是我們靈性本體的應化身,說不定哪一尊佛菩薩,就是你的應化身,不要小看自己,佛菩薩都會來到娑婆世界。 有時候菩薩也會投胎到畜生界去度化牠們,一樣也會以畜生相顯現在畜生界。他們會依自己的願力去行菩薩道。 所以如果沒有菩薩心腸,沒有一個大慈大悲的心,你離你所要去的定點會相差得很遠,如果有了這種菩薩心,那定點就在眼前。
農曆新年馬上就要來臨了,不少宮廟已開始提供點燈祈福的服務,其中有太歲燈、光明燈、藥師燈等,這些燈火不僅象徵著傳統的祈願和祝福,也是民間信仰的一部分,寄託著普羅大眾對來年諸事順利的期盼。 據了解,全國宗教資訊網資料顯示,在點燈方面不同的燈光種類點燈的功用也會有所不同,其中點光明燈是春節前後的傳統儀式,旨在祈願未來一年運勢順遂、消除障礙。點燈者需提供姓名、生日、住址等個人資料,而燈主可依自身時間和能力,在不同廟宇點燈,祈福來年平安順利,通常不接受為死者點燈。 太歲燈又稱安太歲主要用於祈求化解犯太歲帶來的災難和不順,幫助保護身體健康和平安。通常在遇到與太歲相沖或犯太歲的年份,會建議點太歲燈來化解。這些生肖包括,值太歲:每年有一個與當年生肖相同的生肖,這些人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沖太歲:與當年生肖相沖的生肖,也會面臨不利的影響。 刑太歲、破太歲:與太歲有刑破等關係的生肖,通常也需要點太歲燈來化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為廣大的信眾點光明燈,已經成為每年台灣廟宇的例行事務,也是廟方主收入來源之一,其中最具代表住的是台北龍山寺的點光明燈,大約在每年的一月開放登記。據悉,龍山寺點光明燈大概有三十年的歷史,最初是文昌殿提供點燈給考生,後來逐步廣展到平安燈、光明燈、藥師燈以及財神燈。目前廳方共計有十八萬盞,其中最熱門的為藥師燈,每年都有逾千人排隊點燈。 而藥師燈主要與藥師佛有關,藥師佛被視為醫治眾生病痛、消災解厄的佛陀,信徒點燈供奉藥師佛,祈求身心健康、安泰順利,增福延壽,消災免難, 期盼來年體魄康健一切平安。 ※ 民俗說法不代表梅花集團立場,僅供參考,切勿過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