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過去因弘法因緣,曾數度往訪日本,發現日本人有一股潛在的力量,這股力量是全國性的,包括他們的守法精神,有條有理的秩序,以及工作效率等。也許他們這種特性與富士山有關,因為富士山的樹木都是松樹,是修行的好地方,不像台灣的山都是一些雜木生長。 在台灣,人們的生活步調緊湊,充滿了競爭,心都非常浮躁;可是日本人的生活比我們還緊張,但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卻很有秩序,人民都很守紀律,即使趕時間,開車也是不慌不忙的,幾乎沒有人超車,而且日本的地下鐵系統很完備,到處都有停車場。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政府在這方面是經過妥善設計與規劃的。 回頭看看台灣,在交通方面,以我們的實力,應該可以做到像東京地下鐵一樣的交通系統。再看看政治,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局勢,老百姓才能過安定的日子,如果政治不穩定,一切就亂了。尤其身為一個政治家,更應該有遠大的眼光,除了觀察世界的政治潮流,也要照顧人民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所以政府在這些方面都要做好規劃,才能為民謀福。 當然台灣的政治問題比較複雜,再加上外交處境艱難,所以做為台灣的領導人是很辛苦的。但是從事政治的人,還有台灣所有的人民,應該要團結同心,才能再創過去的經濟奇蹟,並發揚光大。 然而,這必須要以精神文化為基礎,如果沒有精神文化,很容易就會忘記過去的辛苦成就。精神文化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品格,如果每個人的精神文化素養都提升了,這個社會一定很有秩序,也會很進步。 心量無限大 轉動小宇宙 師父所傳的印心佛法就是一種精神文化,因為祂是超越人心的,所以修印心佛法的人,心量會無限大。一個人如果心量大,就不會有執著。可是一般人常因外在環境的種種壓力,使得心量不夠寬大,於是便犯了執著的毛病。 身為一名禪行者,不應被外界環境的干擾所左右,要樹立自己超然的精神文化,以禪的精神面對現實、面對人生。 我們修行,不僅是要改變自己,也要改變別人,哪怕只能改變一個人,也要盡力去做。因為,如果這個社會能有更多人修行,淨化的力量就會更大,而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們要扮演「播種者」的角色,要把印心佛法的精神弘揚出去,希望這些撒出去的種子,都能夠開花、結果。 如何才能開花、結果?就是要清淨,包括觀念與思想都要很純淨,不要有汙染。修行人最怕的就是汙染,除了生活上的空氣汙染、水源汙染、飲食汙染以外,其實最可怕的是意識汙染。 意識汙染是一種偏差的觀念,也就是執著,它是因為內心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修行人如果不能排除意識上的汙染,很難有所成就。 在我們短短幾十年的人生當中,有人過得很平凡,有人過得很有意義,但也有人過得很坎坷;造成這些差別的最大原因,就是「意識」,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障。 比方像禪定,可能一段時間坐得很好,但忽然又坐不好;又好比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早上想的與下午想的不一樣;這是因為人的意識會隨時空而改變,不管是內在意識、外在意識,還是潛在意識。 潛在意識是過去世意識的累積,從無始劫開始,一層一層地包覆在我們的自性之上,障蔽了祂原有的光芒;所以修行就是要回復到自性原本的光明。但修行要懂得抓住重點,不是盲目地修。什麼重點呢?就是精神的突破。 學過物理、化學的人都知道,兩個不同的物質如果發生物理變化,再怎麼變,還是會保有它原來的特性。但如果是起化學變化,就會變成另一種物質;這種化學變化就是精神的變化。 以人來講,如果意識本來就容易想入非非的人,再加入另一種不同的意識,就會發生化學變化,而且變化多端,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異於常人,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這就是精神的化學變化,它的力量非常大。 入世修圓滿 活用精神力 一切宇宙的現象都有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綜合變化;一般說來,「精神」的力量都隱藏在「物質」裡面,所以物質如果沒了精神,就不能顯出活力,而一個物質如果顯現不出精神,就沒有生命力,就是一個死的東西。 人也一樣,一個人有了精神,就會蹦蹦跳跳地,會講話、會活動;但如果沒有了精神,甚至連知覺都離開身體了,怎麼還會有生命力呢?可見「精神」是隱藏在身體裡面的。 由此可知,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精神」左右「物質」,所以我們要成就,就要抓住「精神」,然後再改變「物質(生理)」。也就是說,如果在心理上有所執著,或是有什麼不圓滿的缺陷,先要想辦法用精神力量去超越它、克服它。 像那些參加運動會或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就是靠精神力量來支撐的,所以當他們一到終點,精神鬆懈以後,立刻就累得倒下來了。 在人間,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人事物,所以在精神方面一定要超越,不要被物質奴役。也就是要懂得以精神來運用物質,而不是被物質所用。 如果發現自己精神出了問題,要立刻找出原因,如果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就要去看醫生;如果是精神方面的問題,那就比較複雜了,因為累世的意識障礙,光靠自己的修行是無法突破的,必須要接到一位證道明師的力量(這是一種精神力量),才能夠超越。 其實修行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方法,其目的是讓自己的身心成為純真、至善、完美的宇宙體,在這個真善美的宇宙體中,你會大放光明。 一個人如果走在黑暗、沒有燈光的路上,一定會很害怕。同樣地,我們的自性如果沒有佛光來照亮,在黑暗中,祂也是很不安的;可惜很多修行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誦經、唸佛,卻不懂得用禪修的精神力量來照亮內在。 因此,如果能夠在禪定中做到精神統一,就能感受到自性所散發出來的訊息,因為「定」、「慧」是一體的,從禪定中自然會生出智慧,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所以有空要多禪定,然後從禪定中,以精神力去超越。
宗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請問禪定一定要入定嗎?入定的目的是什麼? 佛經上說,修行要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也就是要通過三大阿僧祇劫,要修千百億萬年才能成就。如果真是這樣,那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就;但是從世尊傳承下來的法脈,的確是有人成佛的。所以我一再強調,修行一定要超越地球的時間和空間,那要如何超越呢?就是要禪定,而且一定要入定。 因為入定以後,才能讓靈性從欲界提升、超越到色界、無色界,這樣的修行才能夠成就。但這種修行如果沒有證道的師父、沒有真正證道那種境界的師父來帶領,光靠自己在家裡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因為無法超越地球時空。 為什麼修行一定要超越地球時空?以欲界天為例,欲界天有六天,分別是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果我們在忉利天修行一天,等於在人間修100年;如果在兜率天修行一天,等於在人間修400年;所以禪定的時候,必須與整個宇宙一體、與天地一體,這個時候就是超越地球時空,也就是入定了。 此時在定中,如果到達的層次是忉利天,那麼以禪定一小時來算,就等於是在人間禪定4年;也就是說,入定一小時的效果,相當於地球時空的4年。如果是入定到兜率天的層次,那就更多了。 所以禪定一定要超越地球時空,最好能每天多坐一小時,這樣慢慢累積下來,就是好幾百年了。當然,這個前提是必須要入定。 那什麼是地球時空的修行呢?就是在人的意識裡面修行,像唸佛、誦經、持咒、拜佛、拜懺,或是在那裡枯坐、冥想、數息、練呼吸…等,都不能超越地球時空,當然也不可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 雖然在唸佛、持咒時,會覺得心裡比較清淨,讓自己不去造惡業,能多做善業,但這樣的修行還不夠,一定要經過世尊開示的「戒、定、慧、解脫」,依這樣的次序來修行才是正確的;如果只是唸佛或誦經,還是停留在「戒」,沒有到「定」,不能超越人身的障礙,包括意識的障礙,那要怎麼到淨土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修行一定要禪定,要從入定中去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進入聖位;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現代人不僅工作忙,「心」也很忙,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如何紓解?禪修是個好方法,不但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從禪定中提升心靈。 曾有人建議我蓋廟,可是我認為,不管是修行,還是蓋廟,都要有智慧,你修行是為了什麼?蓋廟又是為了什麼?都要先想清楚,才不會盲目而行。 以前也有位女居士想蓋廟,剛好她的朋友捐了一塊地給她,有一天她來問我:「廟蓋好以後要如何經營?」我反問她:「妳在蓋廟時就應該先想好蓋廟的目的,妳先說說看,我再答覆妳。」 她說:「我希望有很多人來朝山。」朝山就是從山腳下一直拜到山上來。 我說:「朝山是有條件的,第一要有知名度,第二要有規模。你看看自己是否合乎條件。」 其實不管禪修或信仰宗教,都應該先明白「我為什麼修行、為什麼信仰這個宗教」,才不會在修行過程中產生偏差。因為智慧修行比盲目修行來得重要,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智慧。 什麼是盲目修行?就是迷信,就是一見到佛菩薩就盲目地拜,一看到廟宇就盲目地進去燒香。聖嚴法師曾經提倡「正信佛教」,因為他看到社會上有很多人迷信,所以強調要「正信」佛教。 找到心靈的歸宿 除了要有「正信」的佛教,還要有「智慧」的佛教(或者說有智慧的宗教),也就是信仰者將自己的心皈依於信仰的對象,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就像我們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樣。 但大部分人的心靈都無所依歸,因為很多佛教徒雖然皈依了某某法師,但大多流於形式,只是辦一張皈依證而已,這樣並沒有實質的意義。 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也就是心靈的皈依,我們心靈所皈依的對象,將來必須能帶我們的靈性到達皈依之處,也就是天國、佛國。 天國、佛國離我們並不遠,在人間甚至在我們體內,就可以找到這種美好的地方,只是大家平常忙於生活而忽略了。如果能藉禪定讓身心放鬆、意識清淨,就可以找到佛國、天國。 禪定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方法,只是方式不同,不管是祈禱、念佛、還是坐禪,都是禪定,從身體的定,到心裡的定,再進入靈性的深定。 念佛非唸佛 修行從修心開始 祈禱時,以最清淨的心與上帝溝通,此時沒有「我」的存在,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的存在,也就是「無我」的狀態,這樣才能直接進入心靈境界,與上帝、佛陀溝通,因為這時的你就在淨土,就在天國。 一切宗教都在對治每個人不清淨的心,如果心很清淨,每天都很自在,當下就是佛。可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有很多無明與執著,還不能自我解脫,不能超越人間的煩惱與痛苦,所以不能讓智慧突破,見到光明的自性。 所謂禪定,是將原本不平靜、不平安的心,歸於平靜、安祥、自在。 不論何種法門的修行(如禪坐、念佛、祈禱等等),都是為了讓意識清淨,讓心靈直接通達皈依之處,這就是修行之路。 所謂無念而念,不是用嘴巴唸,而是用「心」懷念,用心去懷念佛陀、懷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做任何事都要有方法,以念佛法門來說,真正的念佛是「無念而念」。所以念佛應該是懷念佛的「念」佛,而不是用嘴巴「唸」佛。 真正的念佛法門是一種相應法,也就是與佛相應,這樣得到的清淨力量會更大,這種相應法比看佛經、誦咒語、唸幾萬遍佛號更有用。我們要了解其真正意義,才不會流於形式。 祈禱也一樣,要不斷懷念上帝的偉大,懷念祂的慈悲和大智慧、大圓滿的精神。這樣心靈就會很自然地產生淨土,直接通達皈依之處。 禪定亦然。學禪定先要學會基本坐姿,這是為了超越生理的障礙,也就是身體的痠、麻、痛、癢或其他感覺,再深入一點,還包括意識的變化。 禪定的基礎就像蓋房子,如果打好100層地基,就能蓋100層樓;如果只有3層地基,就只能蓋3層樓。 而修行最快的方法就是修「心」。《心經》說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五官上的感觸全都歸於意念,也就是歸於心識、意識界。所以修法就是修心,你把心直接皈依於心靈深處,也就是佛國、天國,修行也不過如此。 但這些階段充滿了困難,比方有些人身體不好,就很難清淨。而身體不好,有時是心理因素造成,如果有很多事想不開、放不下,心結愈打愈深、愈打愈多,當然就影響氣血循環,病痛自然就會發生。 退一步想 海闊天空 如何克服?必須從心裡、從意識、觀念上去克服。譬如與人爭執,若能退一步想,便能海闊天空,心裡自然舒服。但若與對方爭執,反而會招惹麻煩。所以如果能退一步想,留空間給對方,就是給自己留空間,這就是禪的真理。但如果大家都要搶這個空間,就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會起爭執,是沒有智慧的行為。 在身體方面,很多疾病都來自內心的不圓滿,應該要讓心常住清淨,每天過得快樂自在,這是最大的福報。所以修行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每天要很自在。 如果覺得不自在,就要自我檢討,是擔心什麼事嗎?或是有其他因素?要去找出來,並加以解決,不自在的原因就空掉了,心也解脫了,就能保持清淨、自在、法喜。 如果每天都能如此,人際關係就從這裡建立,工作效率也從這裡開展,精神領域也從這裡突破,所有修行的障礙都會從這裡開始解脫。 一切都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禪修可以讓人延長壽命嗎?要怎麼修呢? 如果想延長壽命,是有方法的,人體最重要的是血液、骨髓和腦液,只要把這三者照顧妥當,就可以讓人長壽。那要怎麼做?首先是血液,要讓它很乾淨,沒有汙染。至於骨髓和腦液,要從清淨無始脈輪開始,這是人體十脈輪最底層的脈輪,道家稱海底輪,我們可以從禪定中,用專注力加強它的磁場,然後往上到尾閭,再從脊椎到小腦的智慧脈輪,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力量很強,直接就衝到禪心脈輪。 一般修行如果沒有到達這種細膩程度,是做不到的,道家稱之為河車運轉或河車運行。雖然很多練氣功的人都知道,但不知道怎麼做,就算知道也做不來,因為專注力不夠精細。 道家的修行著重在修身,佛家則著重在修心或修靈性。不管是修身,還是修心、修靈性,通通都在我們體內,「身、心、靈」三位一體。 什麼是外道?嚴格來說,除了靈性的修行,其他都是外道。我們要修到三身成就,要成就應化身、法身和報身,所以一定要貫穿「身、心、靈」,讓三者合為一體,這才是佛道,才能入佛道之門。修行如果要證道,一定要這樣修,這是師父的見證。 我有位朋友在修密宗,也在修禪定,我問他修了什麼,他說還在修呼吸。一般人修呼吸都修很久,但修呼吸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入定,如果不能入定,不但身、心停留在人間,靈性也一樣在人間。所以修行要超越人間,超越地球時空,當然也要超越人的生命。 如何超越地球時空?就是要進入禪定,因為在定中才能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這是佛在《金剛經》說的,離相以後,就可以無我,沒有我執和法執,也沒有需求和慾望。所以禪定很重要,一定要想辦法入定。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基督教有所謂「三位一體」,就是聖父、聖子和聖靈,其實佛教的佛也有三身,就是應化身、法身和報身。 什麼是佛的三身?一般法師大都避而不談,或是一語帶過。在佛教中,應化身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代表,法身以藥師琉璃光佛為代表,報身以阿彌陀佛為代表,這是佛的三身。 成就三身佛 聖光轉法輪 佛的三身成就,是指修行到正等正覺。所以,正等正覺就是能夠修到平等心、平等智慧的大覺悟成就者,也是佛的稱號。這個修行觀念很重要。 什麼是應化身?我們每個人除了有一個看得見的身體,看得見的精神好壞以外,還有一個心體,或稱為有汙染的靈魂。當人往生以後,就剩下靈魂;人在世時,靈魂和身體是在一起的,但靈魂看不見,而身體有很多是非,因為人很執著,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加上所見所聞也有偏差,所以很難有客觀的看法,因而造成人與人相處的障礙。但如果懂得修禪,人與人之間就會很客觀,懂得保留空間,便不會衝突。 為什麼人會有是非?因為我們所想的不一定是對的,可是偏偏又認為自己一定對。其實只有一個永遠是對的,就是我們的應化身,也就是自性,所謂的良心。 過去我曾發起「良心做人、良心做事」的運動,希望每個人都能憑良心做人,憑良心做事,這樣就可以見到自性、見到本性,也就是應化身,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可是在見到這種光明的自性、智慧之前,如果有時覺得自己很清淨,有時又好像很汙染,那就不算是應化身。 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自己本有的本性、本有的靈性。那要如何明心?明心是一種修養的功夫,一般人的心都很汙濁,因為有煩惱、痛苦、壓力,以及解不開的心結,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蔽一樣。但修禪以後,可以撥雲見日,看到自性,這是明心的功夫。 也就是說,明心是把知識變成智慧,讓心放大光明,真正地看到光、看到自性,這是色身的成就。 見性以後,還要開悟,如果見性以後不開悟,就會被外界的引力誘惑。因為地球有地心引力,每個物體都有它的磁場、引力,比方像吸毒的引力、升官發財的引力等等,只有保持最清淨的心,才能排除這些引力。 所以佛教說,「不要貪瞋癡慢疑」,因為這些都是障礙,都是煩惱、痛苦、失敗的原因。我們修禪,就要把這些意識的障礙全部排除,把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不協調、不溝通、不合作的障礙都排除,而且是很自然、無為地排除。這是應化身。 等到見到自性,而且開悟了以後,就得到見性的智慧,然後慢慢地就會進入法身。 法界原同體 大悲心光現 人類有意識系統,從五官意識到六意識,還有一個內在意識,比方有時忽然會從心裡發出訊息,或是想到什麼事,就是從內在意識發出來的。當內在意識沒有障礙,就進入性空,所謂性本圓空,像虛空一樣,一切無礙,智慧也不受阻礙,而且會得到自在。到這個層次才會發現,很多沒有修禪的人,或是一般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有偏差,都沒有落實。 佛的法身是心靈的身體,是光身,像佛光,可以有不同的形狀。這種光身在宇宙間可以自由來去,而且有智慧,有感受。在法身的世界裡,不必經過言語便能溝通,像心電感應一樣。 修到這個境界時,可以在禪定中看到自己發光。如果看到法身發光,不要害怕,達摩祖師說,「看到這道光,可以消很多業障」,所以非常珍貴,表示你非常清淨,業障都沒有了。如果還有業障,就是烏煙瘴氣,像烏雲一般。 所以,法身不是要有就有的,必須修行到某個層次,見性以後,自然得到開悟智慧,而且可以見到宇宙生命的本體,證明佛所說的「同體大悲」,了解宇宙萬物都是同體同源,自然就會去關心眾生,法身就會自然顯現,而不是去求就可以得到的。 很多都是無所求、無為的,只要修行到某個層次,自然就有,像升官一樣,當你的能力或年資到達某個階段,又恰好有這個職缺,自然就可以升官,但如果沒有機會,想求也求不到。 法身可以做很多事,以太陽為例,太陽也是宇宙的法身,擁有無量的太陽光和生命能,給予地球所有眾生生命,這就是法身的力量,顯現在宇宙中,讓我們看得見、也確實感受到祂的存在。 得到報身以後,就是無生無滅,像我們的靈性就是無生無滅。一般人不明白什麼是無生無滅,我想先說明一下人的生命。 生命終有盡 自性是永恆 人的身體是有生有滅的,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的,所以佛教說「一切皆空」,道理就在這裡,都是空相。 佛教的教義有「空」和「有」,還有「中觀」。空相是最究竟的,但有人說:「既然是空相,為什麼打我的手,會覺得痛呢?哪裡空了?」也有人說:「我不吃東西,肚子會餓,怎麼是空?」 所謂空相,是從最究竟的層次來說的,一個人在人生的一百年生命中,無論有多健康的身體、多大的財富和地位,最後都帶不走,都歸於空,所以說「一切皆空」。但雖然是「空」,我們在有生之年還是要把自己的責任完成,完成以後,才能成就聖人或聖佛。因此,每個人在人世間都要好好努力地增長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很重要。 至於報身,如果連應化身、自性都得不到,那麼法身和報身更不用談。佛的境界都是報身的境界,佛應化到人間,讓你看到的色身是祂的應化身,祂的光是法身,祂的報身可以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請問,我們投胎到人間的目的是什麼? 投胎到人間的目的是什麼?每個人會因為自我人生價值觀的不同,而各有答案,但在整個靈性體系中,能夠投胎到人間為人,是讓靈性獲得自由、解脫輪迴的最好機會,因為投胎為人,就有機會結佛緣,有機會接受證道師父傳法,有機會修行成就菩薩、成就佛,可以解脫輪迴於世間或其他三惡趣法界,直接回到靈性的家──佛國淨土,這是非常重要的。 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窮其一生都忙著追求財富、名利,直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空空如也,這是因為他們的靈性沒有提升,換句話說,就是靈性沒有清淨,還有汙染。 造成靈性汙染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過去世帶來的,一方面是來自父母的因緣,而我們必須承擔父母的功業。所以有些人再怎麼努力賺錢也賺不到,就是因為靈性沒有得到清淨。 所謂靈性不清淨,表示靈性在「人」或「人」以下的層次。也就是說,雖然我們身在人間,但內在的靈性是在人間或人間以下的法界。 整個宇宙有十個法界,由下而上依序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人」以下的法界都是災難,但「人」以上都是福報,沒有災難。也就是說,如果靈性在「人」以下,這個人一定多災多難,再怎麼賺錢也賺不到,就算賺到了也留不住,所以一定要提升靈性的層次。 修行以後,靈性會提升;靈性提升了,就沒有干擾和阻礙。因為「人」的上面是「天」,「天」以上還有更高的四聖,在這些法界都是福報,沒有災難。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這個觀念。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許多修行人常會遭遇三個問題,第一是心太急,希望自己趕快成就,其實是急不得的。當然,精進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心太急,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定力。禪定是如如不動的,如果心過於急著想成就,表示思想意念還停留在第六意識。這種第六意識一般會顯現在情緒上。 舉例來說,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尤其是與自己或家人、同事、朋友有關的事,更要能夠平心靜氣,也就是要保持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就是心常平,要以這樣的心來妙觀整個事件的發生。若能如此,表示自己的心很定,已經超越了第六意識,在第七意識。 清淨了根性 解脫大自在 第七意識比較細微,不容易顯現出來,會顯現出來的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要把第六意識表現出來的愉快或不愉快、喜歡或厭惡…等情緒化的差別相,都歸於平等性。那要怎麼做?就是要妙觀察智,把這些差別相做到平等性。 比方大自然界的一切眾生,包括各種動物和植物,都各有不同的形象和性質,譬如火是熱的,冰是冷的。然而,萬物雖各有不同的性質,但都不離其本性;也就是說,它們都共有一種心。 所以,如果我們在面對這些差別相時,能夠統合它們慣有的心,就可以發現平等性,譬如人可以走路,植物不能,那麼要如何讓植物移動位置呢?像講台上的這盆花,它本來是在別處,今天被搬來這裡,這就是一種平等性。 同理,如果我們能夠統一物質和精神,就可以見到它的平等性。所以一個人,當身體不好的時候,會直接影響精神,或是當精神不能統一、很散漫的時候,也會直接影響身體;這種身體與精神之間的統合力量,是在微妙之中,並不在第六意識。 但由於第六意識的根是在第七意識,因此,如果能夠清淨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也會得到清淨;反之,如果第六意識的汙染滲透到了根,第七意識也會連帶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就是第六意識的情緒化,可以引起第七意識隱藏的同樣事件也一起變化;就像身體本有的毛病,本來一直潛伏著沒有發作,但有一天感冒了,就會誘發出各種併發症,所以此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病情加重,自然併發症就不會發生。 另外在情緒上,也要能夠保持穩定,因為情緒穩定了,才能夠入定,才能夠做到「靜」,安靜以後才能夠清淨,清淨以後再去參、去觀,就能觀到入微,觀到究竟,觀到一切身體、心理的障礙,才能夠解脫自在。 萬一生病了,要先看看這個病是因為身體不健康所引起,還是外界的病菌入侵所引起,或是因為心理上的情緒不穩定所引起。我們身為修行人,要能夠自我判斷,自我解脫,這就是自度。如果身體和心理方面的障礙不能克服,就急著想成就,那是很困難的。 萬相由心造 心淨諸法生 除了心急於成就的問題,許多修行人也十分執著於相,甚至會自我懷疑,比方聽到別人在禪定中會看到佛菩薩或其他相,就質疑自己怎麼看不到?是不是比別人差?於是就一心想要看,卻偏偏看不到,因而對禪定、禪修感到灰心,覺得自己業障很重。 其實能夠看到相,不管是幻相,還是實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要用心眼去觀、去參、去感受,甚至可以超越天眼的境界。因為眼睛看到的,有時會連帶自己的意識而生出幻相,但裡面的本心是最直接的,只要不讓根塵汙染本心,不要執著於外界的一切,不要讓心被外界牽動。 所謂外界,包括身體及身外的一切種種,比方身體感冒了,精神就不好,如果能保持以往健康的精神,感冒三五天就好了,但如果精神(心靈)被身體的感冒所牽制,就會一直延長到一個星期還好不了,結果變成重感冒,滲透到體內的內臟,反而病情更嚴重。 所以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要設法用精神力量、用平常心去克服身體的障礙。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配合,譬如身體疲勞時,可以泡熱水澡,或是放鬆身心禪定,並在定中運用師父傳過的一些法門,來幫助身體恢復,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受感冒影響而懶洋洋的,腦筋也閉塞不通。像這些都是我們禪行者要能夠突破的關卡。 至於工作是否順遂,就要看自己的心夠不夠清淨,如果心很清淨,就會放出無量的光,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便化解一切災難,轉不如意為如意,這就是轉法輪。 想要轉法輪,轉好轉壞,全在這顆心,這顆心就是所有眾生的共性,所有眾生本有的心。雖然眾生心有差別相,但也有宇宙間大自然界的共性,這是天性。能夠明白這一點,就不會被大自然界所染,就可以運用大自然界,以大自然界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包括身心的健康,以及修行上的突破。 我慢開障門 謙沖自牧心 修行人容易遇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經常會有散漫心,許多上班族每逢週一都很散漫,因為週六週日放假,心放鬆了,很難收斂,意念很難收回來。所以要經常留意自己是否有這種散漫心。 還有一種是傲慢心。有些人在修行上有了一些體悟或心得,雖然沒有掛在嘴上,但很容易從行為中表現出來,這就是犯了慢心,要特別注意。 一個人如果在修行上有了心得,應該要更謙虛。我曾說過,愈超凡,就要表現得更平凡,所謂大智若愚,這很重要,千萬不要自滿,否則就會被自己耽誤。 總之,禪行者要特別注意這三點,一是不要太心急,一切如如不動,如果發現自己的心太急,就是情緒化了,喜怒哀樂現於前,表示自己在這方面還不夠圓滿。 二是不要讓心被外界牽制,被外境所轉,而是要能夠轉外境,轉阻礙為助力;要能夠轉,而不是被轉。 三是不要有散漫心和傲慢心,這是修行過程中,最容易犯的小毛病,要時時自我省視,修行就會愈來愈進步。
受丹娜絲颱風影響,台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的「五門式木作大牌樓」倒塌,廟埕淹水到小腿肚,災情慘重。有網友想起今年大年初一(1月29日)代天府抽出的國運籤「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有人說是代天府本身應驗了籤詩,但也有人覺得應驗了國運。 南鯤鯓代天府按慣例於大年初一上午11點,在五府千歲爐前,由總幹事侯賢名抽籤,於第二支籤得到王爺應允的五聖杯,即第五十四籤『庚戌』。卦文寫到,「聞仲西征十絕陣被破後逃」,籤詩為:「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當時,廟方即說明,「字面上來說,是下籤、下下籤。」 「林園太陽殿-太龍堂」即指出,南鯤鯓代天府的大牌樓被強風吹倒,今年乙巳年抽出的國運籤,王爺公早就明示了;感謝王爺公慈悲,護佑台灣,擋下災害,將災損降至最低;祈願南鯤鯓代天府的牌樓能早日重建再現風華。 不過,也有政治名嘴在社交平台上點出,「幫大家回憶一下,南鯤鯓國運籤抽下下籤」;還有兩岸問題專家表示,現在看起來,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直指今年國運問題所在,且馬上見真章。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抽出後,籤詩粉專「興趣使然的解籤師」曾指出,籤詩第三句「任他改求終不過」才是重點,所謂「改求」,與2025年台灣政壇的主旋律息息相關,就是大罷免;國運籤裡的「改求終不過」可以解讀為,即使發起大罷免,最終罷免跟補選結果出爐後,國會席次即使有變動也不會太大,仍維持目前三黨不過半的情況。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悟覺妙天師父教我們每天要做一尊歡喜菩薩,請問菩薩的精神是什麼? 修佛重在修心,就是修精神境界,所謂的智慧理境。本門是無相法門,直接傳佛心印,傳佛智慧,是宇宙生命的根本智慧,藉以提升人性,達於完全佛性。所以無相法門的修行,要以完美的真理精神與佛心相應,而不是膜拜法相,或是在師父身邊跟前跟後。 佛菩薩最根本的精神是慈悲,菩薩道的修行必須由此入道。所謂同體大悲,修行人唯有發大悲心,才能與眾生同體同在,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修布施。 布施,顧名思義,就是給予,然而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要實踐給予的美德。布施的內涵,《佛經》上分為三種,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 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但總有一時之需,行財布施能解人急難,但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存在。法布施是布施真理與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讓他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施是布施信心及愛心。其實眾生的惑、業、苦,都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命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占有什麼,以保障自己;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癡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所以菩薩布施無畏,是給予眾生信心,讓他有信心而生出力量,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因為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覺得自己受到肯定,便會產生自信,而自動發出力量。 菩薩無善惡 悲憫度眾生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而中國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一種慈悲精神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周知,祂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瞋嫉譭謗與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但祂對所承受的痛苦,卻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祂為迫害祂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 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佛菩薩超越時空,其化身遍布宇宙,但因人心多喜分別,看不到佛菩薩無相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因而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甚至文字鬥爭不足,還發動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佛菩薩的根本精神,實為可嘆。 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也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修布施波羅密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密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也會默默相助。世俗社會為了財富、權勢、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了名利心,便已失去菩薩根性,無論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用語言或行為去傷害他人,皆不足道。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修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什麼是禪?一般人的解釋都離不開「靜」和「定」,修的禪也是一種「靜、定」的禪法。其實「禪」與「修禪」有實際上的分別,修禪就是身定、意定、心定。 如果能做到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見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可以體會、甚至覺悟大自然的一切,包括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的天性,以及大自然的純真。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證到大自然的純真、至善、完美,而這正是禪的境界,也是所有宗教追求的境界,因為禪就是宇宙的生命之母。 真空實妙有 禪道在其中 宇宙的一切森羅萬象、一切生命,都是從宇宙禪而來;一切現象、一切物相,包括眾生的法相,也都是從禪出來的,等於是禪的影子,就像看電視一樣,雖然可以從螢幕上看到人,但那是真人投射出來的影像,是人的影子。一切從五官感覺到的事物,都是幻相。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定生命期限的生命體,有開始和滅度的現象,這些都是有餘物。所謂「有」,是「真空妙有」,是真空裡面的實相,也就是圓空;圓空包含了實相。 在禪的境界裡,我們要放下五官,放下以後,才能得到現在意識的清淨。什麼是現在意識?就是現在的思想、現在的思維活動,我們要把現在的思維、現在的意識暫時放下,把它空掉,同時也把過去的意識空掉;現在的意識是我執,過去的意識(潛在意識)是法執,我們要做到「我、法」二空。 世尊成佛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才不能見到佛性」,所以禪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下我執和法執,放下現在意識和過去意識,然後住於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就是第八意識,也就是所謂的光明藏。修禪一定要將專注力住於第三腦室,也就是禪心脈輪,所以我一直強調,平常都要專注禪心,若能如此,就可以隨時都住在淨土。 禪的境界是一切森羅萬象,一切原始生命之母,也就是禪光,或稱為聖靈之光,不管任何宗教,所追求的都是這個禪光、聖靈之光。如果要證到宇宙根源,證到一切生命之母,就是要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能夠身定、意定、心定。 自持清淨戒 圓證光明藏 佛教教義告訴我們,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管罪惡多大或多小,都不可以做;不但不可以做,更不可以去想。同樣地,一切善事,不管大小,都要去做,這樣就可以清淨意念。 說得更深入一點,就是當五官接收到訊息、到達第六意識時,就要自淨本意。我認為應該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要清淨本來的意識,而不是其他的意識。當第六意識清淨以後,還要再清淨第七意識潛在意識,但我覺得這樣的翻譯還不夠完整,就像解釋禪一樣,這些文字相很難說得透徹。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教義應該是除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本意」之外,還要強調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一切假相、一切無明,證到實相的境界;而要證到實相境界,就要有禪的智慧,所以我們要修禪,也就是要做到身定、意定、心定。 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要才剛開始練習禪定,就受不了腳痠腿麻或腰痠背痛而放棄,修行修的是精神力,要去體會這是體內的眾生在叫苦,要讓這些眾生跟著我們的心靈一起超越三界。所以在禪修當中,要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上的病態,突破精神上、心理上的困擾和障礙,才能找到心靈的境界,印證禪的智慧,最終證到禪的光明寶藏。 禪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中國的禪從達摩祖師開始,但在祖師還沒來到中國以前,中國就已經有禪了,那時不叫禪,只是一種修行人修「人身不死」的方法;等到祖師從印度把禪宗的禪帶來中國以後,就把這種「人身不死」的修行與「心靈無生無滅」的修行合而為一。 所以有些人誤以為這是道家、那是佛家,其實都是錯誤的,都不圓滿。佛法要求圓融,能包容一切,講究智慧;所以非智慧、不圓融的都不是佛法。 我們常聽人說,「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是因為有了汙泥的供養,才會開出聖潔又豔麗芬芳的花朵。這汙泥就象徵著娑婆世界,不管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被汙染,而是要在汙染當中,保持原有的佛性,讓它開出蓮花。 我們身為修行人,要不離世間法,才能夠成就。千萬不要像浮萍,雖然它也和蓮花一樣,都生在水中,但浮萍無根,它害怕汙泥來汙染它、侵犯它,所以永遠開不了美麗的花朵。我們要做蓮花,不要做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