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加坡一舉超過中國大陸,躍居全球第二大外來直接投資(FDI)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陸資金為逃避美中貿易戰而選擇新加坡作為避風港,但75%公民是華人的新加坡又是如何防止中國大陸等境外勢力影響國內政治?
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在他的新書《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中,有專章介紹新加坡是如何透過《防止外來干預法》(FICA)防止外國企業干預內政。

30日,童振源在台北政大公企中心舉行的簽書會上回答讀者提問時也提到,新加坡政府對於外國介選非常敏感,今年5月大選前,有2名大馬伊斯蘭黨的領袖通過社交媒體貼文呼籲,新加坡選民要選能替馬來西亞人服務的候選人,立即遭到新加坡政府的強烈譴責,最後,迫使該黨出面澄清「只是黨員個人言論」。
童振源指出,新加坡政府也非常重視外國企業干政的問題,例如,2024年2月2日,新加坡政府宣布,新加坡香港商會及九龍會會長陳文平可能受外國勢力影響,並有意促進對方利益,為防止他成為外國勢力代理人,考慮將他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politically significant person),並於2月26日正式確認陳文平為「具政治影響力者」;此後,陳文平必須每年向新加坡政府申報任何超過1萬元新加坡幣的政治獻金,以及所有與外國機構的關係或所得的移民福利。為此,陳文平辭去所有新加坡基層組織職務,並卸任香港商會及九龍會會長職務。
截至今年3月底,新加坡共有7名公民申報自己是外國立法機構或政治團體的成員,而新加坡內政部已經將信和集團主席黃志祥,以及他的子女黃永光、黃永龍和黃敏華都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因為他們都是大陸全國政協委員。

童振源認為,新加坡政府這一舉措展現其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同時也是對外部勢力可能干預的明確回應。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25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24年美國外來直接投資年增19.6%至2788億美元,持續名列全球第1名;新加坡外來直接投資年增6.1%至1434億美元,創新高。
新加坡能在1年內就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外來直接投資,還要拜大陸企業所賜。據《金融時報》2022年11月的報導,當年就有逾500家中國企業將總部遷往新加坡或在星國註冊,以規避美中緊張加劇所造成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印度市場上的反華情緒,其中,包括時尚零售商Shein、電動車製造商蔚來汽車,以及IT服務供應商開域集團(Cue)等,《金融時報》形容這種做法為「洗星籍」(Singapore-washing)。
新加坡總人口約604萬人(2024年),華人占人口的74.3%,而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大約有40萬到50萬人,約占新加坡總人口的10%到12%。這些使得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視中國大陸介選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