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今(15日)舉辦開幕茶會。本次展覽集結了兩岸年輕世代的視角,記錄下這條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化浪潮下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本次攝影展展期為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展覽作品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行腳茶馬古道」活動的兩岸大學生;在今天的開幕茶會上,多位參與行腳的青年分享了他們的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現場還有音樂家進行提琴演奏。

滇藏線沿線民族風貌 年輕世代鏡頭下的傳統與現代碰撞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橫貫大陸西南,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豐富的民族聚落。年輕一代的觀點,正是在記錄這些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之間的碰撞與張力。
特邀非遺傳承人 尼西黑陶見證古道歷史脈絡
展覽內容除了近百幅視覺作品外,更加入了對文化變遷的深層思考。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後,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的獨克宗古城轉變為熱鬧的不夜城,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者也多被遊客取代,顯示文化變遷速度之快。
其中一位同學記錄了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該名同學指出,他看到了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堅守,他們不只是守舊,而是在創新中讓傳統活下來;另外一位參與計畫的同學則回憶稱,在拍攝獨克宗古城鍋莊舞時,鏡頭中遊客的笑臉與藏族老人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讓他突然理解了發展所帶來的複雜面。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參與展出。作為湯堆村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他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黑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其樸拙典雅的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了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此次的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過去九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茶馬古道沿線的許多畫面已經消失,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蔡佳麟重申,活動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展覽旨在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