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北市雙園國小輔導組組長張倉凱。
張倉凱認為,美之所以可感,是因為有股來自於安靜、觸動人心的力量。大學時,一堂藝術課讓他懂得:美能消解年少傲氣,學會謙卑並啟動同理心。在攝影展中,看見身體缺陷的影像主角,眼神與姿態卻散發著自信與美麗⋯⋯,這讓他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美,不在外貌,而在內心。這份感悟,成為了他今日走在教育路上的座右銘。
在台北市立雙園國小,張倉凱和團隊已推動「正向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多。他說,孩童們身處少子女化與數位化環境,人際互動與深度思辨的機會都變少、變短、變薄,情緒容易受到短影音與碎片化資訊影響,因此學校結合健康促進計畫,透過課程、活動與環境設計,讓孩童學會認識自己、表達情緒並建立良好習慣。在雙園國小,無論是打造「三好校園」的陶板牆、年年舉辦的「小鐵人」挑戰,或是用「三好護照」日日記錄孩童的好行動,以細緻用心的規畫安排,希望孩童們能在生活中具體實踐「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並在過程中累積自信與歸屬感。
這些努力逐漸在校園裡開花結果。許多家長們回饋,孩子不僅在校園中習得了同理心與合作態度,更將這些習慣帶回家庭,常常主動幫忙做家事,用溫和的語言表達感受。校園裡的「正向心理樹」上,不只有老師的留言,更多的是孩童同儕間的鼓勵留言,如:「我支持你」,短短幾個字,卻能成為彼此支持的最珍貴力量。張倉凱說,這讓人看見了教育的價值:一顆小小的真善美種子,一旦萌芽,就能在孩子一生中持續生長,轉化為面對未來挑戰時的勇氣與韌性。
美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的生活裡。當我們願意以美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能減輕挫折、增添情緒價值。張倉凱鼓勵大家在繁忙的生活裡,不妨停下腳步,看見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的美麗,學會欣賞身邊的人與事。正向心理健康,不只是校園的教育目標,更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