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陳先生,日前突然說話不清和吞嚥困難,在家反覆嗆咳2天後被家人帶來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門診,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延腦外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後病情日趨穩定,但仍舊吞嚥困難,無法安全進食、喝水,只能仰賴鼻胃管。長期下來不僅體重驟減、情緒低落,更因吸入性肺炎風險倍增,讓家屬焦慮不已。
在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運用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陳先生擬訂個人化復健方案,設計循序漸進的飲食建議和吞嚥訓練輔助計畫,並搭配營養師設計的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陳先生已能進食稠狀液體和半固體餐點,減少鼻胃管依賴後,情緒因而改善並願意積極治療,家屬如釋重負,焦慮少了許多。』
中風後吞嚥困難成隱憂 AI「食」力解危機
腦中風不僅影響肢體功能,吞嚥困難(Dysphagia)更是常見的後遺症,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若導致吸入性肺炎,造成家庭與醫療系統沉重負擔。謝孟倉醫師說明,約有30至65%的中風存活者在急性期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若未及時評估與介入,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脫水,甚至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成為中風病人再入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3萬名中風新個案,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病人需要專業吞嚥照護。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吞嚥困難的醫療需求持續攀升,智慧化和系統化照護可以提升中風病人長期生活品質。
預防勝於治療,打造無「吞」礙的健康人生
謝孟倉強調,除了中風後的積極治療,預防中風與早期介入是降低吞嚥困難等失能發生的關鍵。呼籲民眾應定期進行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檢測,積極控制三高、戒菸、限制飲酒與均衡飲食,能有效減少中風風險。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應儘早送到具備中風處置能力的醫院接受治療,讓醫療團隊快速啟動介入計畫,以減少失能和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
-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 脊髓損傷治療創新突破 電刺激、幹細胞、疼痛療法助傷友重新站起
- A流緩解以為沒事去運動 突發小腿痛併發橫紋肌溶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