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沙坡頭羊皮筏子 體驗兩千年前渡過黃河的勇氣與樂趣

沙坡頭羊皮筏子隨波逐流的驚險與筏工高亢嘹亮的民歌,讓人仿佛穿越時光,重回黃河文化的原點。圖/記者陳思豪攝
沙坡頭羊皮筏子隨波逐流的驚險與筏工高亢嘹亮的民歌,讓人仿佛穿越時光,重回黃河文化的原點。圖/記者陳思豪攝

滾滾黃河東流不息,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項古老的交通方式——羊皮筏子,正以全新的旅遊體驗方式走進遊客的視野。在沙坡頭這種千年黃河運輸工具,隨波逐流的驚險與筏工高亢嘹亮的民歌,讓人仿佛穿越時光,重回黃河文化的原點。

羊皮筏子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先民渡河、運輸的重要工具,其歷史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製作一隻羊皮筏子需經過選材、剝皮、鞣制、紮筏四道工序,製作工藝在寧夏、甘肅等地世代相傳。當地流傳的製作口訣:「竄死一隻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道出了這項傳統技藝的繁複與智慧。

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項古老的交通方式——羊皮筏子,以全新的旅遊體驗方式走進遊客的視野。圖/記者陳思豪攝

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項古老的交通方式——羊皮筏子,以全新的旅遊體驗方式走進遊客的視野。圖/記者陳思豪攝

每艘羊皮筏子由14個羊皮氣囊組成,單筏可載重達1噸。在沙坡頭景區,出於安全考量,一般每隻筏子僅搭載4名遊客,漂流全程約半小時。景區管理方定期更換老化皮囊,確保遊客安全。

乘坐羊皮筏子漂流黃河,是許多遊客的必打卡的景點。羊皮筏子在湍急的河水上顛簸前行,起初讓人心跳加速,但隨著筏工熟練地掌控方向,緊張感逐漸化為愉悅。耳畔響起筏工們豪邁的歌聲,如《綠韭菜》等陝北民歌在河谷間迴盪,既抒發了西北人的豪放情懷,也展現了黃河文化的鮮活一面。

沙坡頭筏工的歌聲已成為旅程的最大特色之一。兩三隻筏子順流而下時,筏工還會即興對唱,讓遊客在漂流中感受濃濃的民俗風情。

每艘羊皮筏子由14個羊皮氣囊組成,單筏可載重達1噸。圖/記者陳思豪攝

每艘羊皮筏子由14個羊皮氣囊組成,單筏可載重達1噸。圖/記者陳思豪攝

沙坡頭位於騰格裡沙漠東南緣,黃河在此形成兩個S字形大拐彎,河道寬廣且曲折。此段黃河最窄時約500公尺,汛期可拓寬至千公尺以上。與上游蘭州段僅200公尺米寬、下游山東段數公里寬的河面相比,沙坡頭的河道兼具壯闊與險峻。漂流其間,遊客能夠清晰感受到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雄渾氣勢。

羊皮筏子已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承載了古代先民「以柔克剛」的生存智慧,也成為今日寧夏旅遊的重要代表。

一名遊客在體驗後表示:「坐在羊皮筏子上,既緊張又興奮。當筏工唱起民歌時,覺得自己不是在旅遊,而是在參與一場真正的穿越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