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痙攣常見於腦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或脊髓損傷患者,不僅讓復健進展受阻,也使日常生活與照護變得困難。為了推動最新醫療策略與臨床經驗交流,台灣復健醫學會日前於彰基醫學中心蘭大衛國際會議廳,舉辦114年度期中學術研討會,以「痙攣治療面面觀」為主題,邀集全台各大專科權威共同探討。
此次會議由台灣復健醫學會、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及彰基復健醫學部共同主辦,焦點涵蓋藥物、手術到新興儀器治療,展現跨專科的最新進展,促進臨床醫療與產業的對話合作。
台灣復健醫學會蔡文鐘理事長感謝彰基提供優質的蘭大衛國際會議廳作為研習場地,及彰基復健醫學部在廖淑芬部長的領導下,對整體流程進行細心規劃與協助。蔡理事長特別指出,本次研討會以「肌肉痙攣的治療」為核心主題,探討腦中風、腦外傷及脊椎損傷患者常見的痙攣問題。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體外震波治療以及經顱磁刺激等治療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狀況,幫助他們重返家庭與社會,提升生活品質。最後,台灣復健醫學會也預祝彰基 130 週年院慶生日快樂。
此次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痙攣治療經驗,包括:
•肉毒桿菌素治療:黃婉綺醫師(彰基復健醫學部)
•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TB):楊翠芬副教授(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
•選擇性背根神經切除術(SDR):林子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
•震波治療:梁蕙雯教授(台大醫院復健部)
•經顱磁刺激(rTMS):陳靖倫副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
•超磁場治療(SIS):林傳朝院長(中山醫大附設醫院中興分院)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副教授指出,「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是針對很多神經疾患合併嚴重肌肉痙攣的一個重要的治療方式,這項療法適用於腦性麻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等各種神經疾患,治療方法是將小型幫浦裝置植入病人腹部,長期慢慢的給藥,基本上病人僅需3到6個月回來補充藥物即可,這項治療已經是目前國際治療肌肉痙攣的一個主流。
彰基復健醫學部廖淑芬部長表示,此次「痙攣治療面面觀」研討會主題,要讓大家知道,除了最基本的復健治療、副木及輔具外,還有其他介入性治療及一些新儀器可以幫助改善病人痙攣的部份。這次介紹的介入方式及儀器,彰基復健醫學部均可提供,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前來諮詢。
痙攣治療是復健醫學臨床的重要課題,涵蓋腦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及脊髓損傷等,病患常會因張力過高,影響復健成效,造成日常照護困難,這攸關患者與家屬的日常生活。如果可以有效改善痙攣(高張力情況),可以提高復健成效並且可改善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 汗疱疹反覆發作 中醫調整體質治療
- 20歲少年額頭長滿白斑 白斑症讓他不敢抬頭
- 最難掛號醫生駐診擴點 呂紹睿領軍進駐台中慈濟
- 早知道就不吃那第一口 拒絕檳榔是防癌第一步
- 老翁生活難自理家人以為失智 竟是細菌感染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