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為了要得到解脫,得到自在,這就是智慧修行。現代修行人與過去修行人的最大差異,就是現在的物質世界充滿了各種誘因,稍不留意,心很容易就有所住相而受到污染。
修行的第一步,先要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如果你是真開悟才來修行,這一生這一世絕不會退轉。相反的,如果只是為了趕流行,或是因為他人的推薦才來修行,很容易就會起疑心。比方有一天,你遇到了不如意,可能會覺得「我已經在修行了,為什麼還會發生這些災難呢?」其實這些不如意都是因果循環、業力現前,雖然修行可以化解很多業力,但因為你還沒證道,所以不能完全解脫。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開悟。
如何開悟?就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每個人的修行原因都不一樣,有人是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藉由修行、禪定來強化體質;而修行的確可以改變體質,讓身體越來越健康,但這不是修行的究竟目的,你要更深入地瞭解,修行是為了要解脫身心,要超越輪迴,修行是為得更多的高超智慧,不要認為修行是迷信。當然有很多宗教迷信,但他們不是修行,只是民間習俗,不能與修行混為一談。
也有人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接引而來修行的;這種人如果有悟性,慢慢就會瞭解修行的重要,進而精進佛法,得到智慧。也有一些比較年長的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好像應該修行了;或是遇到重大挫折的人,覺得人生的煩惱、痛苦實在太多,希望透過修行而成佛,不要再來人間受苦…。
修行首先要瞭解一個觀念:如果不修行,過去累世的業力早晚會現前。雖然你這一生常常布施,做了很多福德,但如果做得不夠,一樣逃不過,還是要接受輪迴。
修行一定要開悟,因為開悟以後,你才會精進,心才能夠空。所謂「心不空」,就是心住相,心取相,心裡還有很多意識障礙,就是根塵污染。若將「心」比喻成杯子,就是你的杯子裡還有污水。今天你來修行,我把清淨的水倒進你的杯子裡,但是你的杯中還有污水,所以必須先把污水倒盡,把不乾淨的杯子洗乾淨,也就是讓心完全空掉,然後再用這個乾淨的杯子重新接受清淨的水,接受佛法,接受佛的加持、修行正法,你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依你的真功德而修成正果。如果人人都瞭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害怕死亡。
人生是無常的,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活到八、九十歲,也許哪一天忽然發生像空難、車禍…等意外事件,就往生了。當然修行以後,可以化解很多大災難,萬一不能化解時,如果你已為靈性做好準備,知道死亡的真義,就不會害怕,因為你知道會有佛菩薩來接引,你會在佛國成為佛菩薩的眷屬,再重新修行。
一個真正開悟的大根器者,過去累世中便已在修行了,所以這一世來到人間,即所謂的再來人,為的就是要修行成就,不然就白來了,因為下一世不知道會流轉到哪裡去,如果有幸再投胎為人,同時又能聞法、修行,當然最好不過;否則,不知又要等多久。
在禪定中相應自性 見證本心
現在有很多開悟的人,由於佛緣不同,修行的不是究竟正法,而是方便的相法,可是他們往往把這種方便法當成究竟法,守成不變,只知道一味地唸經、誦佛、看經、持咒,卻不知道要修禪定,修般若,行六度波羅蜜。
佛教三學「戒、定、慧」就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修行除了守戒,還要禪定,才能夠生出智慧。而禪定要經過正定、大定、深定、妙定等層次,才能夠超越六根的意識、超越末那識(第七識)、超越阿賴耶識(第八識),最後進入到菴摩羅識(第九識)真空智慧,也就是做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末那識就是潛在意識,你在過去累世中所造作的一切業,通通都儲存在這裡。阿賴耶識是空識─身空、意空、心空,也就是「性空」,但還沒有證果位,要到菴摩羅識才是到達清淨的光明藏。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修行要超越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潛在意識(過去世的業力),然後進入阿賴耶識(空識),再進入到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藏),也就是進入自性;這樣才是正法修行。
修行一定要從超越意識開始,也就是要解脫每天所接觸的這些外界根塵。比方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發生摩擦,會有很多人、事方面的煩惱,或是身體生病了,心情鬱悶…等等,如何超越、解脫呢?一定要修行正法。禪宗印心佛法可以讓人解脫這些意識、潛意識的障礙,進入清淨、光明的自性本體,也就是可以讓你證到佛的果位。因為真正的修行是無相修行,無為修行,如果你是「四相修行」,不可能成就佛菩薩。
一般而言,人都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隨緣而變。但如果你能夠向善知識(有智慧的人)修行,就可以轉不如意的困境為吉祥如意,這是修行正法的好處。
既然已經找到了正法,就不要中途退轉。什麼是退?就是修行到一半便停頓下來。什麼又是轉?比方有些人喜歡到處聽法師說法,其實這些都是相法,重要的是你在聞法之後,能不能如實做到。
修行除了要圓滿入世法,累積功德之外,還要兼顧禪定修行的功德,要在禪定中與自己的自性相應,才能夠見到自性的光明世界。你的心清淨了,就能與佛土相應,佛土自然現前。而且在禪定中,由於心的清淨,身空、意空、心空,而進入妙定,見到自己光明的自性體─本來真面目,這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未來佛。
見到自己清淨的本體以後,你會對修行正法更有信心,更精進,讓自己具足佛的知見、佛的大智慧。等到時機成熟時,就會因佛的因緣而受佛授記,成就佛陀。所以修行是可以成佛的,絕不是只有一般所謂的「空」的境界而已。那是斷滅相,是不可以的,否則修行會落空。
修行要瞭解「空中不空」的道理,也要瞭解「空」與「有」之間的道理。如果你有智慧,就能將一切「有」轉為「空」,否則,你就受困於三界,受物慾所苦,所以修行要超越三界,要解脫生死輪迴。如前所述,就是要超越意識、潛意識和空界,然後進入光明藏。
修行一定要超越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我們這一世做了很多福德,下一世就可以往生天界。天界在哪裡?在無色界天,而欲界有六天,佛經中記載,欲界天有四大天王。欲界就在地球上,跟人在一起,在距離我們很近的虛空。有的在海底,有的在深山,有的在空中。而欲界的眾生幾乎都是一些三惡趣(地獄界、餓鬼界、畜牲界)的靈性,由此可知,「三惡趣」與「人」是多麼接近。舉例來說,當我們生了嚴重的病,必須住院開刀,此時只能任由醫生宰割,那種痛苦不是很像在地獄受苦嗎?但這種苦難,有的人是業報受苦,有的是為眾生業受苦。
至於色界,就是「人」與「阿修羅」。如果你一不小心有了邪念、惡念,或是起了瞋恨之心,阿修羅界的靈體很快就會感應到,會來到你的心中,讓你作出許多無明的事,甚至會造惡業。所以平時不要心生怨恨,這是修行人要注意的地方。
自在法喜 隨緣不變
修行人要有一顆自在、歡喜的心,凡事隨緣不變。什麼是隨緣不變?就是修行的真心不能變。雖然外境很惡劣,但你還是要保持自在,因為自在才能生出歡喜心,所以一定要有這種隨緣而不變修行真心的智慧,才是真修行;而不是光在那裡看經、唸佛,心卻一點也沒有轉變,這樣不是修行。
修行要從「心」入門,從心裡面改變,要把心裡的一切污染完全解脫。如果你能做到清淨解脫,那是相當不錯的,因為你已體會出什麼是真正的正法。
當你還沒修行正法之前,如果遇到難題,不管是很難排解的事,還是很迷惑的事,常常都會不知所措,也不知該如何化解。但你修行正法之後,就會有這種智慧,尤其禪宗印心佛法是傳佛心印的正法,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因為祂不注重「相」,所以祂不管你是否出家,是否吃素,只要你真正修行正法,心淨就是素。
當然我也贊成吃素,因為吃素可以免除很多污染。以動物為例,草食性動物就比肉食性動物要來得溫馴,從這個例子可以開悟一件事,就是吃素有益於修行。雖然吃素並不是成就佛菩薩的絕對因素,但若能吃素,心會更素,更清淨,會更利於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