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那些年,總想玩弄我們的民主政治

 這篇文章裡提出了三點非常好的呼籲:

 1. 民意不可作技術決策;

 2. 科學是有絕對真相的;

 3. 執政者應有判斷智慧。

 而基於上述三點,原作者作出呼籲:「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可以做的似乎就是對科學多一點認識,向不科學的政客說不。」

 相當認同,我卻想潑盆冷水,因為你呼籲的事,就是「民主本身的殘缺」。

 民主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權力因分割而得到制衡,同時,能讓民眾的訴求透過選舉在制度層面引起重視,進而影響公共政策。

 這是民主有別於專制政體最主要的差別。

 然而民主的問題也顯而易見,看台灣即可得知,低行政效率、政策不一致、多數人暴力等問題,人人都可以說上幾條,而系統性的論述,則可以參考《理性選民的神話》一書。

 而作者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論的既是「人在民主制度裡的殘缺」,也是「人在面對民主制度裡的選舉時的殘缺」。

 民主制度的六點根本殘缺

 1. 自利

 在面對利益考量時,人們總會先考慮自己,不太可能以國家與人們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

 2. 注意力與知識的限制

 一個不是新聞的研究結果:選舉時絕大選民根本搞不清楚參選人的政見。這既是注意力有限的表現,也是人們的知識與專業有局限性,所以對於政策的理解上有所限制。

 3. 短視

 因為自利的傾向,再加上注意力與知識的限制,更難去評估政策對社會影響的長遠後果,整體傾向於短視。

 4. 幾乎免責

 人們做出決定後決定後幾乎不必承擔直接後果,所有決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總是由全社會均攤,不會有人因做錯決定而受到懲罰。

 5. 系統性偏見

 基於以上幾點,再加上人們的道德與意識型態,人們非常容易因為輿論而產生系統性偏見,甚至過度悲觀或過度樂觀的解讀。例如「不管制市場是放縱企業的貪婪」、「自由貿易沒有保護本國產業」、「新技術造成失業的邪惡」、「金融風暴時認為經濟體要瓦解了」。

 6. 非理性選擇

 人們做選擇時容易因情感面被打動而支持,而不是理性評估實質優劣,換言之,人們喜歡故事,而非分析。這具體表現在選舉時的行銷與施政後的行銷上。

 基於上述六點,這也是為什麼民主制度裡常常出現一些「與公共利益、經濟的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政策」的原因。

 號稱最成熟的美國是如此,台灣更不用說,更是弱化版的民主,令人不勝唏噓。

 讓民主的問題成為常識

 然而,正如文章開頭所寫:「就像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體制。民主政治是非常美好的,卻也有其負面的殘缺。」治理公司一樣,需要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再解決問題,民主的問題也確實需要被認識。

 進一步說:就像獨裁的問題是一種常識,所以人們戒慎恐懼,民主的問題也一樣,應該成為一種常識。

 因此,回到原文的呼籲「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可以做的似乎就是對科學多一點認識,向不科學的政客說不。」

 基於行銷傳播的AIDA(知道、感興趣、產生慾望、採取行動)的邏輯,也許可以這麼修正:「作為普通市民的我們,得先認識民主的問題,然後多瞭解一些科學與專業知識,進而能夠判斷不科學的選舉話語或政見,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對那些試圖以不科學的方式操弄你的政客們說:不。」

 

 僅供參考。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