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再現復古風!大陸攝影界刮起「撕拉」風

按下快門後,被拍攝者從相機中拉出撕拉片相紙。圖/受訪者提供
按下快門後,被拍攝者從相機中拉出撕拉片相紙。圖/受訪者提供

「撕拉一下!世界上又少了一張撕拉片。」近日,大陸攝影界刮起了新復古風——撕拉片。在一眾娛樂圈明星的帶動下,古早的膠片顯影技術重回大眾視野,不僅成了明星顏值檢驗器,也成了普通人定格人生瞬間的「新型社交貨幣」。

撕拉片是一種可剝離的即時顯影膠片,以特殊的膠片結構和化學藥水來實現快速顯影,使用專業設備拍攝後,等待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再手動將正片(照片)從負片和化學藥水的「三明治」結構中撕開,即可得到成片。

「撕拉片能提高面部平整度並突出人物的骨相和五官,就算是普通人上鏡也能很好看。」攝影愛好者張婷(化名)表示,成像效果是撕拉片的核心魅力之一。無需疊加複雜的參數濾鏡,高對比顯像效果的加持下,被拍攝者各個都成「冷白皮」,面部的斑點、溝壑等小瑕疵被恰到好處地隱藏,五官線條和面部立體度卻得以凸顯。

2024年,台灣藝人歐陽娜娜拍攝的撕拉片在網路引發關注,帶起了第一波「撕拉片熱」。今年來,張柏芝、周迅、劉濤、陳偉霆等藝人紛紛追趕潮流,拍攝時動輒十張起步,許多高顏值圖陸續流出,撕拉片熱度又「更上一層樓」。明星效應下,越來越多的素人走進線下膠片館,體驗這一古早拍攝方式,並紛紛將成片上傳至社交媒體平臺,跟風配文:世界上多了張屬於我的撕拉片。

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撕拉片,曾由寶麗來和富士等公司主導。不過,由於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及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早在2008年相關公司便宣佈了撕拉片的停產,這一產品便開始被宣傳為「絕版」「拍一張少一張」的稀缺資源。停產前70元(人民幣,下同)一盒的相紙,如今在二手市場不斷升值,根據生產日期、批次的不同,價格為1400元至3000元不等,單張拍攝費用近400元,有人將其戲稱為攝影界的「紙片茅臺」。

但對於部分攝影愛好者來說,偏高的溢價並不能阻擋「撕拉一下」的腳步,揭開負片帶來的儀式感才是這場膠片體驗的高潮。「通過拍立得記錄戀愛日常已經成為習慣,但撕拉片手動操作的參與感更高,過後記憶裡那次拍攝的場景便因此更加清晰和深刻,就覺得這錢花值了。」北京市民蔡禧(化名)分享了自己的拍攝感受,表示撕拉片獨特的記憶點就是其性價比所在。

撕拉片體驗中,還包含著一項「開盲盒」的刺激感。撕拉片相紙有效期一般在2-3年,但目前市面上來源於攝影機構或個人囤貨的相紙,均已經過期至少五年。記者通過電話從北京多個包含撕拉片專案的照相館瞭解到,過期相紙的成像品質並不穩定,不可避免地存在顯影失敗、色彩失真、漏液黑圖等潛在風險,店鋪會在拍攝前向顧客說明將不對成像效果不佳的膠片負責,提醒消費者做好心理準備。

「不僅不能P圖,就連色調也是未知數,拍的就是一個心跳。」網友「克裡斯」認為撕拉片正因不確定性而頗具吸引力,許多人仍主動為廢片買單,期待下一次快門聲後能「撕」出滿意成片。但網路上,經濟實惠且無風險的「代餐」逐漸受到更多人喜愛。社交媒體上,博主們紛紛分享出各大修圖軟體的濾鏡參數,復古撕拉片濾鏡疊加上拍立得白邊,妥妥的「電子版撕拉片」。還有幽默的網友更是另闢蹊徑,「再把電子版拿去海底撈免費列印,實物有了,錢包還是鼓鼓的,值哭了!」

「撕拉片熱」是近年來「復古風」席捲攝影界的縮影,千禧年的CCD相機、拍立得、一次性傻瓜式膠片機、iPhone 6、iPhone X等自帶復古濾鏡的設備,均成了年輕群體炙手可熱的時尚單品。張婷稱:「高清鏡頭下一切瑕疵無處遁形,難免讓人疲倦,鬆弛自然的復古電影感照片,似乎更能代表更有呼吸感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