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29 則相關結果

大陸街巷胡同串起城市人文情

「沒去過蘇州太可惜了,我爸說,學建築的都應該去一趟蘇州看園林……春天,拙政園有玉蘭花、紫藤花……夏天,一定要吃炒肉釀團子,餡兒三葷四素,有蝦有肉有筍,又鮮又嫩。」大陸熱播劇《小巷人家》中,林棟哲(簡宇熙飾)這段對蘇州的「激情安利」,勾起了不少觀眾對蘇州小巷的興趣。 蘇州的美景美食在《小巷人家》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記,也吸引了不少民眾去旅行打卡。在小紅書上搜索蘇州,相關筆記已有近960萬篇,旅遊攻略、城市歷史和攝影分享應有盡有。網友成全你拍攝了一系列的蘇州小巷照片,有商戶店鋪,也有煙火人家。照片下面的留言稱,「圖中的那家煙雜店,開了30多年,老闆曾經也是這條街上先富起來的個體戶!」劇中主角經歷的改革開放、發展個體經濟的劇情照進現實。網友自豪地說,「我拍的蘇州,是現實版的《小巷人家》。」 「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余秋雨在《白髮蘇州》中寫道。白牆黑瓦、青石板路,蘇州小巷以水鄉的獨特韻味為底色,更賦予人們一種「江南情懷」。「蘇州城市規劃很超前,姑蘇區沒有高樓大廈,很多巷子也保留了舊時的味道,真的很喜歡逛小巷,很有煙火氣息。」蘇州本地居民介紹道。無論是細雨中的河道旁,還是黃昏時分的小巷口,都流淌著最鮮活的蘇州氣象。 走出江南水鄉的小巷人家,漫步在北京胡同,則會感受到更濃重的歷史氣息。作為古都,北京的胡同見證了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每一條胡同背後都有故事。無論是四合院的建築風格,還是青磚灰瓦的牆面,都能讓人感受到北京獨特的古韻。走在京城胡同,能看見曾經的四合院和京味十足的小店,耳邊還能聽到老北京話音迴響,讓人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京的胡同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更是社會歷史的見證者。北起鼓樓,南至平安大街,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南鑼鼓巷,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胡同之一。它完整保留著元代胡同院落的獨特肌理,還深藏茅盾、齊白石等名人故居。胡同裡每一扇斑駁的木門後,都藏著許多屬於這座城市的記憶。 「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發展街巷文化。」《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指出,將街巷歷史挖掘出來,把城市的人文底蘊挖掘出來。即使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北京的胡同仍然保有著獨特的魅力,成為人們與歷史對話、與生活親近的地方。 不像蘇州小巷的柔美,也不像北京胡同的古老厚重,上海的「弄堂」煥新改貌,「搖身一變」成為人氣商圈和時尚地標。以武康路為例,這條街道曾是上海租界的代表,優雅的法式梧桐樹、帶有異國情調的洋房與現代化的餐飲、藝術空間相映成趣。「這裡曾是電影《情書》的取景地之一,許多情侶會在這裡合影留念。秋天時,背景的梧桐葉為愛情故事增添了幾分詩意。」網友番茄推薦熱門打卡點——位於武康路393號的「羅密歐窗台」。 「City感十足」,這是不少民眾對上海的第一印象。上海街頭巷尾,充滿了現代設計和創新文化的氣息。這不僅有老上海的韻味,更帶有強烈的現代都市氣質,上海弄堂完美詮釋了上海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早在2007年,上海把中心城區內的64條街道納入一類歷史風貌道路保護名單,還挖掘老房子背後的逸聞軼事,出版了《武康路》《衡山路》等圖書。街巷文化堪稱一部地方誌、文化史。「百年淮海坊弄堂,半部上海民國史。」攝影博主林螢多次來上海旅行,卻依舊喜歡穿街過巷,探訪市井弄堂,去感受百年沉浮的上海記憶。 從蘇州的小巷到北京的胡同,再到上海的弄堂,街巷不僅僅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和空間延展,它們更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與人文情懷的象徵。街巷文化,是一座城市靈魂的容器,承載著歷史,也孕育著未來。

吸引大學生夜騎開封 開封灌湯包有什麼魔力?

最近「大學生夜騎開封」火爆大陸網路,事情的起因竟為一籠小小灌湯包。據媒體報導,第一位從鄭州夜騎開封的女生表示,當時同學4人為了吃正宗灌湯包,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行動」,騎上共用單車直奔開封。 灌湯包是經典中華料理,台灣的鼎泰豐小籠包、上海的南翔小籠包都是聞名世界的灌湯包。殊不知,小籠灌湯包的鼻祖是「名不見經傳」的開封灌湯包。 北宋時期,都城開封有七十二家被允許自行釀酒的大酒樓,其中之一的「王樓」售賣的「山洞梅花包子」是當時街市上有名的小吃,這種包子就是後來從大籠蒸製改為小籠蒸製,並且連籠上桌的小籠灌湯包。南宋政治家樓鑰所著的《北行日錄》裡也曾有「灌漿饅頭」的記載。 最初的灌湯包是純肉餡的,後來隨著宋朝宗室南遷而傳到江浙一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改良,沿海地區的民眾不僅將蟹黃、蝦仁加入其中,研發出蟹粉小籠、蝦仁小籠,還通過經營和推廣讓小籠灌湯包聞名中外。 不過,在開封人眼裡,純肉的灌湯包才是正宗。如今走在開封街頭,四處可見寫有「小籠灌湯包」的招牌。當地民眾會在正餐時間走進附近的湯包店,等著店家現包現蒸。開封灌湯包皮薄餡大、飽含湯汁,透過薄薄的包子皮,可以隱約看到裡面晃動的汁水,有「提起似燈籠,放下似菊花」的特點。 剛出鍋的灌湯包要趁熱吃才最具風味,當地流傳著一個吃包子順口溜:「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一口吃,滿嘴香。」標準吃法是:先在包子上咬個小口讓湯汁流出,吸完湯汁後,將包子蘸著辣椒油和醋整個塞進嘴裡細細品味。 開封灌湯包之所以能鮮而不膩,秘訣在於餡料的拌製。據業內人士介紹,與其他地方的灌湯包使用肉皮凍讓包子灌湯不同,開封灌湯包使用的是水打餡,將水分成多次加到肉餡中,每次按同一方向攪打,最終讓水與肉按1:1比例形成黏稠的膏狀「水餡」。這樣的肉餡含水量大,包的時候很容易露餡,因此包包子的動作要十分迅速。有當地老字號的麵點師稱,他們平均8秒鐘包一個包子,每個包子都有18到24個褶。 對於外地遊客而言,開封灌湯包似乎較為陌生。但其實,早在1990年,開封當地一家老字號做的灌湯包,就已在大陸27個大中城市的100多家名店製作的包子中脫穎而出,獲得「天下第一包」的讚譽。喜食灌湯包的南京遊客品嘗了開封灌湯包後在網路上留言:「開封文旅部門為何不宣傳灌湯包?這樣的美味要宣傳起來啊」!

京城胡同掛曆老店留溫情

臨近歲末,北京網紅金大爺的掛曆店(出售月曆、年曆的店鋪)已上新,不少顧客前來選購新年掛曆。周末下午,一個多小時裡,掛曆店迎來送往了好幾波客人。 「我們以前就看到過這家店。」一對中年夫婦進店反復比較,最後相中一套封面正紅、中間印有「迎新春」書法字樣、下有金色小蛇抱「福」的掛曆,並獲贈一條錦鯉掛件後滿意離店。 這家藏在北京胡同裡的掛曆店,坐落於西黃城根北街37號,被許多人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店」。店主金大爺,本名金安光,今年78歲,開掛曆店已40餘載。20世紀80年代,金大爺在北京平安裡開了間「京華書店」,既賣書和文具,也賣掛曆,後搬到這裡,專賣掛曆。 「50年代的、60年代的,什麼樣的都有。」不到20平方公尺的店鋪裡,盡顯掛曆乾坤。一進小店,滿牆掛曆映入眼簾,主題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風格各異,既有秀美山河、四季景明,也有書苑擷英、梨園風采,還有國風花鳥、健康寶典 小掛曆一般賣10元(人民幣,下同),也有15元、20元的,新款掛曆設計更精巧,多數40、50元。好多掛曆是金大爺自己收藏的,若是顧客想尋一本自己出生那年的掛曆,金大爺也能挑出一本。 店裡立著一副裝裱著「掛曆收藏四十載 首都老金第一人」的對聯,據介紹是好幾年前一位名人題字。回憶往日光景,買掛曆者芸芸,更有一些機構整車來買。「當時買掛曆的人多,比現在多多了。年紀大的、年輕的,大家都買。」金大爺說,「現在年輕人都用手機了,也不用掛曆了,(多是)老人們懷舊來買。」 過去,日曆、月曆、掛曆是大陸家家戶戶辭舊迎新的必需品;如今,電子萬年曆、手機日曆普及,大陸民眾的選擇更豐富,設計別致、個性定製的掛曆才能「出圈」。每到年底,博物館、書店等各出奇招,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故宮、敦煌研究院等推出的文創掛曆更是一本難求。網路上售賣的各種創新掛曆也層出不窮。 不過,老主顧們可都惦記著金大爺的掛曆店。為了方便顧客購買,金大爺將自己的電話號碼寫在掛曆店門口。他介紹,有時在家趕上顧客要買掛曆,「電話都能打爆了」,「現在來買掛曆的都是老客戶,有十幾年的,年年過來買」。 「像北京二環以內,賣掛曆的店,而且品種這麼豐富的不多了,今天就來買兩本送父母。」家住附近的尹先生表示,自己雖不常買,但常路過這間小店。 掛曆店生意雖不及從前,但人氣未減。金大爺曾被多家媒體報導過,門口張貼著他多年來接受採訪報導的版面,有些字跡雖不清晰,但他仍記憶猶新。店裡的留言簿裡,收藏著2017年以來顧客們的簽名和寄語,多達幾十頁。「歷史『活了』起來,金大爺將這些掛曆一一珍藏,留住了歲月,留住了溫情。」一位「00後」小張留言。偶然步入小店的學生阿清和小賈寫道,「希望這種傳統可以傳承下去,感謝金大爺」。 對金大爺來說,守著這間掛曆店40多年,也是一種「念想」。近來,金大爺身體欠佳,家人們都勸他不開了,但他仍堅持每天都來。「掙不掙錢都是小事,只要老人們有這個需求,我就堅持下去。」他說。

夜校升級plus  大陸年輕人為何愛上微專業?

去年起,大陸年輕人流行扎堆上夜校,而最近,不少大陸年輕人又瞄上高校(大學)開設的「微專業」(mini-major)。 「微專業」不同於輔修專業(minor degree),是指在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之外,圍繞大陸時興的新職業,以職業能力和素養培育為目標設定的專業。 「小而精」是「微專業」的顯著特點。一個「微專業」一般有5至10門核心課程,同時聚焦小切口或交叉學科,例如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新興產業。 面對數位化浪潮,有大陸高校上新數位文化傳播、數位產品開發等「微專業」;當環境保護與人文地理等交叉行業成為風口,培養自然養育師的專業也出現在「微專業」名單中。 近期,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大陸一線城市高校相繼上新「微專業」,名額均被一搶而空。9月底,北京林業大學開設的大陸首個自然教育「微專業」迎來首批新生,其中,年輕上班族成為課堂主力。在該專業班級的54人中,35名來自校外。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但大多與自然養育師等新職業有關。 大陸教育專家稱,「微專業」的「微」無論是從時間要求還是內容安排上,負擔都相對較小,契合了年輕人的工作生活節奏,以及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心理。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王忠君負責自然教育「微專業」授課,他告訴記者,「微專業」能學到最時髦的真本事。同時,報讀門檻基本不限,上課時間相對靈活,一般安排在週末或工作日晚上,因此能吸引到上班族前來充電。 事實上,大陸「微專業」早已有之。2022年初,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6所高校聯合大陸人工智慧頭部科技企業,聯合推出「AI+X」微專業,其內容和教學方式靈活多元,也為求學者降低了跨界成本。 「微」在負擔小,「專業」在養成「真本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郭華認為,大陸的「微專業」指向最新的社會熱點和市場需求,同時令高校內外的社會環境對接更加流暢和緊密。 2023年11月,華東師範大學開放學院家庭教育「微專業」首期開班,並同步面向社會直播,以期治癒家長的養娃焦慮。郭華說,這些嘗試更強調實踐性和實用性,不僅對在校學生的職業規劃有幫助,也與職場人士的工作生活需求目標相吻合。 不過,一些「微專業」的開設也在大陸引發爭議。比如,西南大學開設公務員「微專業」,以及圍繞「微專業」的課程設定,曾一度引發社會熱議。 有分析稱,大陸為建成教育強國,有意加速學科交叉融合,並面向全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這也成為大陸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 知識更新、技術迭代太快,終身學習正成為社會共識。王忠君認為,無論是夜校熱,還「微專業」是熱,都是年輕人提升個人能力的積極嘗試,也包含他們對生活的期待。

助浴師讓大陸失能老人隨心所「浴」

莊文鴻/大陸資深媒體人 大陸目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其中,失能老年人約有3500萬。對許多常年臥床的老人而言,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幾乎是奢望,家屬多用擦浴方式給老人做日常清理。針對這一痛點,近年來,大陸開始出現老人助浴服務,讓失能老人也能隨心所「浴」。 為失能老人助浴並非易事,一般需要兩至三位助浴師上門服務。主洗人把老人的腳踝、趾縫、私密部位等洗乾淨,其他人則負責協助和觀察老人在沐浴過程中的各項體徵。助浴師會在上門前提前瞭解老人的皮膚狀況、血壓、血糖等基本資訊及病史,在約定的時間帶好可拆卸的洗浴裝備和醫護裝備上門提供服務。 一名從業者介紹,為老人助浴需要把水溫控制在35到40度,還要控制力度,既洗得乾淨又不弄疼、弄傷老人。而且,老年人心、腦血管比較脆弱,因此要把整個洗澡環節控制在15分鐘左右,還要隨時觀察老人的身體狀況。從浴前檢查、安裝浴缸,到搬抬老人、為老人洗浴更衣,一般整個服務過程持續約一小時。 在不少人看來,洗澡是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有老人家屬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開始老人對助浴比較抗拒,經過家人勸解和助浴師的耐心引導,老人才願意嘗試這一新鮮事物。最終,舒適的洗浴「說服」了老人,現在助浴師基本每個月都會上門為老人服務一次。 有助浴師表示,助浴服務既是精細活,也是體力活。助浴師在為老人洗浴時,既要時刻關注老人生理上的狀態,更要持續照顧老人的情緒。同時,背浴缸、搬抬老人都需要耗費不少力氣。因此,目前大陸的助浴師多是「80後」「90後」。 不僅從業人員較為年輕,在大陸,整個助浴行業也是剛起步的年輕行業。 2016年,大陸開始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助浴被納入多地的長護險服務專案,開始普及之路。2021年發佈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支援社區助浴點、流動助浴車、入戶助浴等多種業態發展,培育一批專業化、連鎖化助浴機構。去年,大陸民政部發佈行業標準《老年人助浴服務規範》,從助浴服務人員、流程、意外事件處置等方面,對老年助浴服務進行了詳細規範。最近,「老年助浴員」更被納入職業分類大典,在大陸被認證為新工種。 隨著大陸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人的各種照護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各種痛點和難點愈加受到關注。有從業者表示,雖然目前大陸助浴行業尚未形成規模,但相信社會對助浴師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時間銀行」時興 大陸助老服務現新模式

養老助餐、上門理髮、陪診陪聊當前,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大陸多地養老模式推陳出新,「以時間換服務」的「時間銀行」再受關注。 攝影講座1次20積分、環境清潔1次10積分、社區值守4小時40積分近百本藍色「存摺」一字排開,按星期整齊存放在檔案庫,密密麻麻記錄了每位元「時間銀行」志工的帳戶資訊。這是北京豐台區豐益花園社區2015年起推行的「時間儲蓄帳戶」,如今還留存在此。 今年,豐益花園社區的「時間銀行」升級到3.0版,更名為「時間益站」,「存摺」也變為了兌換券,社區居民只要自主參與志工活動,就能領兌換券。10積分兌換價值1元人民幣的券,兌換券不僅能兌禮品、生活用品、物業費、停車費,還能在社區助老餐桌享受用餐優惠。 社區負責人劉建玲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助老、文藝、環保活動都要靠「搶」,剛發佈幾分鐘就滿員,十分考驗「手速」。在這個2000多名老人的老小區,從6歲到65歲,人人都能成為「益家人」志工,不僅社區居民是活躍分子,周圍商家也積極回應。「時間銀行」嵌入社區,也成為社區關係的「強力膠」。 「我們老年人也不圖換什麼東西,能為社區做事就很開心。」七十多歲的侯女士連連按贊。雖然已經從志工隊伍「退役」,但只要社區有需要,她一定會在場。如今成為被服務物件,她由衷感歎,「真的幸福,我們很依賴社區」。 一位劉姓志工在豐益花園社區小有名氣,他總在老人需要幫忙時及時出現,是老人們的解困首選,受他影響成為志工的人也不計其數。他坦言,互助養老的本質就是「自己幫助自己」,「能看到老人們高興,我就高興,最大的收穫是精神極度充實」。 據統計,2023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到494.8萬人,比上年增加29.7萬人,是近8年以來增量最大的一年。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意味著北京市每10個戶籍人口中,就有3位是老人。 低齡幫高齡,時間換服務是大陸「時間銀行」的主要特點。「時間銀行」是一種「用勞動作為貨幣,換取志工服務」的模式,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台灣在2012年就有了第一家公辦公營的「時間銀行」;在大陸,上海虹口區早在1998年首次探索「時間銀行」,北京、南京、青島等地也相繼建立了這種模式。 從紙質存摺、積分卡到線上互助時間平台,大陸的助老服務不斷迭新。南京2019年開始啟動「時間銀行」(現改名為「南京市養老服務互助時間平台」),設有上門保潔、理髮、代買菜、陪診等20多種服務專案。老人們可以線上下單,等待志工接單上門服務。服務狀態可追蹤、他人代下單、時間轉贈等功能,也讓不少老年人使用更安心。 資料顯示,南京市目前已擁有1400多個服務點,平台註冊志工和使用者已累計超過20萬,完成訂單108萬單。南京市還為貧困老人、獨居老人及鄉村留守老人等免費發放「時間」。 青島於2020年4月試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配套研發手機應用軟體,重點服務「空巢」獨居老人和存有「時間幣」的60歲以上老人。 目前,「時間銀行」助老服務模式正在大陸多地鋪開,不過要實現更大範圍內「跨地通兌」,尚需時日。

以禪為友:中國佛教禪宗的千年流變

10月17日,主題為「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浙江寧波落幕。論壇從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內涵、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內涵等角度和內容展開討論,以促進不同文明與信仰間的平等相待、和諧共存和交流互鑑。 唐朝比丘尼無盡藏(無盡藏尼)曾向中國禪宗南宗創始人、六祖惠能請教《涅槃經》。惠能不能識字,請無盡藏尼讀經以嘗試為他釋疑。六祖惠能答曰,佛經是指向成佛的手指,但佛經本身不是佛。如同手指可以指向明月,但手指永遠不是明月。 「傳統文化好比指月的手,本身難分好壞對錯,關鍵在於研習的人,不能困在經典的文字或名相裡。」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認為,中國哲學思想為佛教思想所啟發,先秦儒家與道家的思想與佛教思想歷經千禧年發展與交融,體現在中國佛教之中的便是禪宗思想。 禪宗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由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傳入中國,他被認為是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以「二入四行」禪學思想創立了禪宗,其中「理入」依靠智慧或真理而入佛道,「行入」即透過修行實踐達到佛道。 在經歷過兩漢至唐朝的漢譯佛經階段後,佛教思想基本上融入中國百姓的生活之中。唐朝高僧六祖惠能提出「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南宗禪思想,強調萬事萬物皆在自性之中。禪宗思想與實踐強調「心為法本,開拓創新」,通過「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方法,以及「坐禪修養方法」的實踐,實現了從內心深處至外界的心靈淨化和智慧啟迪。 惠能創立的南宗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宗教革新運動,他透過簡易化繁瑣的佛教教義,宣揚頓悟成佛的理念,使得佛學變得簡潔明了,從而不僅被廣大民眾所接受,也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讚賞。這種簡易化的教義使得禪宗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並在社會各階層中廣受接受。 隨著禪宗逐漸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並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想產生影響。中國佛教禪宗自唐代完成本土化後,逐漸傳播至東亞及歐美國家或地區,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唐宋以後,中國禪宗確立了五宗七派,隨後在日本鎌倉時代傳入,結合當地文化形成了「日本禪」。從中國求佛回國的日本高僧榮西和道元分別將臨濟宗和曹洞宗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禪宗亦有傳播,如溈仰宗曾流傳至朝鮮。 自20世紀以來,禪宗透過通俗化的形式傳入歐美國家或地區,法國的禪宗由日本曹洞宗傳入,在美國形成了臨濟禪、曹洞禪和臨濟與曹洞綜合禪三個主要流派;英國籍日本比丘尼肯妮特將禪宗傳入英國,創立了「霞斯塔寺院」分會「瑟羅塞爾洞修道院」。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禪宗研究方面亦取得新進展與新發現。敦煌遺書的數位化分類整理與運用、《古典禪研究》《禪宗全書》等學術書籍的出版,以及新校各種《壇經》和《神會語錄》等禪宗資料的整理,不僅關注禪宗的歷史發展,也涉及其義理和文化影響,正不斷豐富中國禪宗的傳承與發展。

邊滑雪邊賞長城 「冬奧之城」張家口華麗轉型

「該準備準備了。」大陸十一假期剛過,北京滑雪愛好者程馳已著手收拾滑雪裝備。距雪季還有近一個月,他已經開始在期待中數日子。作為滑雪愛好者,程馳每年雪季都要到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打卡。每年10月末到次年4月初,是崇禮最熱鬧的時候,只待雪場一開板,雪友們便從各地湧來。 崇禮地區雪量豐厚、雪感鬆軟,年均降雪量63.5公分,累計積雪量1公尺左右,存雪期長達150多天,被視作大陸發展雪產業最理想的區域之一。此外,逶迤的長城也是崇禮雪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崇禮最早建成的滑雪場——長城嶺滑雪場距離明長城只有2公里,雪友從山頭滑下時,便可遠眺山後的長城遺址。 時間倒回兩年前,奧運火炬沿長城傳遞。「長城腳下看冬奧,冬奧賽場看長城」是北京2022年冬奧張家口賽區的最大亮點。站在中國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又稱「雪如意」)的頂峰,長城美景一覽無餘。而在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奧運賽道與長城的距離近在咫尺。賽事期間,冬奧核心區內的長城主體及烽火台在夜晚被「點亮」,成為不少中外運動員的共同回憶。 自古以來,張家口一帶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陸的交通要道。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張家口在17世紀時就是北方重要的商業都市,見證了蒙、漢、回、藏等多民族間的貿易交流。這裡還是長城修築最集中、長城的建築結構和形制保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至今尚存趙、燕、秦、漢、唐、金、明等各代長城遺址1300餘千公尺,有「歷代長城博物館」之稱。 歷史上,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衝突不斷,長城因此誕生。然而在千年時光裡,合作共贏取代了封閉和對抗,因防務而生的張家口在長城線上打開大門,由軍事堡壘變成交流交往、互通有無的商埠口岸。走至今天,張家口經幾次轉型,成為傳統與時尚碰撞、現代與歷史交融的新型旅遊度假場所。 2024至2025雪季,崇禮第九家滑雪場——雪如意滑雪場將投入運營。滑雪場規劃雪道總面積140公頃,滑雪道總長度31827公尺,設置高山雪道32條。山下的雪如意滑雪小鎮裡,雪友們可以品嘗美食、逛潮牌店鋪、觀看樂隊演出,還能在「炫技場」觀看同伴馭雪起飛的瞬間。夏季,「炫技場」則變身專業的小輪車及滑板公園,坡道、欄杆等各類道具設施齊全。 崇禮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除了在冰雪資源上有獨特優勢,還擁有250餘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超71%,夏季的平均氣溫只有18.4℃。地區海拔813公尺至2174米,最大高差1300多公尺,是避暑以及開展戶外運動的絕佳場地。 雪季的張家口,已發展成大陸最大的高端滑雪聚集區。非雪季,這裡是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車、越野車試駕等戶外項目愛好者的天堂。近年來,張家口打造出「古長城越野賽」、「越山向海人車接力賽」等一批融合長城文化內涵和現代體育精神的精品賽事,在吸引國內外參賽者的同時,讓「一季遊」拓展為「四季遊」。 位於張家口北端的大境門是萬里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千年間無數貨物商賈在此集散。現如今,行走在大境門長城文化旅遊區明德口街上,非遺楊氏面塑店、大境門長城文創店、創意皮具店等新式店鋪,再度吸引天南海北的遊人前來「打卡」。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長城文化旅遊區還將通過沉浸式實景演出等多種業態,著力構建「長城文化+現代文化、歷史古城+人文體驗、文化藝術+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體系。 1909年,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京張鐵路連通了北京與張家口。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兩地交通距離縮短至約1小時車程。既能戶外探險、越野滑雪,又能體味長城文化、感受奧運精神,張家口已成為北京市民最常光顧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今年十一假期,張家口全市累計接待遊客358.0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5億元人民幣(約120億新台幣)。 「不到長城非好漢」,可對於很多張家口人來說,看長城只需推開自家窗戶。張家口境內長城的保護發掘工作還在繼續,大境門來遠堡堡牆保護修繕工程、萬全洗馬林城牆南城門搶險加固工程等相繼竣工。多年來,對長城的保護、修繕與開發並舉,不僅使當地居民留住了鄉愁,也讓這座「冬奧之城」迎來新生。

彌勒道場雪竇山 祈福觀景兩相宜

十月中旬,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浙江寧波雪竇寺舉辦。雪竇寺位於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距市區車程約一小時,雪竇寺全稱雪竇資聖禪寺,自古就是佛教名刹。 雪竇寺坐落於號稱大陸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雪竇山內,占地面積超8.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依中軸線由外向內,依次為山門、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乳峰泉、法堂,依山而築,層層遞高。雪竇寺內還有全球最大的坐姿彌勒銅像,佛像總高56.74米,氣勢磅礴,寶相莊重。遊客可拾級而上,登蓮台抱佛腳祈福。 雪竇寺始於晉,興於唐,盛於宋,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南宋時,雪竇寺被敕封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禪宗十刹五院」。 相傳雪竇山是彌勒道場。唐末五代時,奉化地區出了個「布袋和尚」,以杖負布袋進入街市,見物就乞,得來的東西都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且聰明智慧、樂觀包容,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據宋代禪宗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布袋和尚圓寂前,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偈語傳開後,人們意識到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大肚彌勒形象在中國漸漸取代了原先印度佛教中的天冠彌勒形象。 民國時期,太虛法師任雪竇寺方丈,1933年在雪竇山開講時,首次倡議將雪竇山加入佛教名山。1934年版《佛學大辭典》在四大名山條目下加注:「近有主張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自此,佛教五大名山之說在大陸開始流傳。 1987年,時任大陸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訪問尚在重修中的雪竇寺時亦表示「雪竇山可以稱為佛教五大名山、彌勒道場」,並提出建議「雪竇寺乃彌勒應化之地,佛殿建築應有別於其他寺院,可獨建彌勒殿,以彰顯彌勒道場和雪竇名山」。 佛寺名刹一般坐落於風景秀麗清幽之處,雪竇寺也不例外。雪竇山綿亙數十裡,山嶺蜿蜒,古木參天,石筍林立,碧樹清泉,幽谷飛瀑,峰岩洞石,宋代名士陳著稱讚雪竇山「秀甲四明」。 雪竇山現為中國大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級旅遊景區(大陸官方根據景區品質劃定的最高級別旅遊景區)。遊客在參訪雪竇寺感受濃厚佛教文化氛圍之餘,還可欣賞自然之美。山內有著號稱寧波「綠野仙蹤」的三隱潭,順著溪流徒步,風景絕美;擁有驚險玻璃棧道的徐鳧岩,遊客可挑戰攀岩專案,玩累了圍爐煮茶享受野奢露營;落差186米的千丈岩瀑布水霧彌漫、仿若仙境,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此留下詩文「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丈」;位於雪竇山頂的妙高台,登上可俯瞰整個溪口平原,蔣介石曾在此修建私人別墅。

從臭水溝變身國際秀場 北京也有條「塞納河」

巴黎奧運雖已閉幕月餘,但在奧運期間賺足了眼球的塞納河,卻成為人們回味巴黎奧運的永恆。作為法國文化重要的標誌,塞納河無論是開幕式上「流動的盛宴」,還是做為10公里游泳比賽的賽道,都令這條見證了巴黎興衰繁華、代表了巴黎浪漫文化的古老河流再度成為網紅。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北京,也有一條「塞納河」。 北京是個相對缺水的城市,沒有許多國際大都市「標配」的穿城主幹河道,但幾百條大大小小的河流,也為這座古都增添了靈動水韻。亮馬河流經北京市區東北部,全長不過9.3公里,還不到塞納河的1/80,卻因沿岸豐富的文化景觀,被人們稱為「東方塞納河」。 金秋時分,正是戲水好時節,亮馬河畔成為北京最熱鬧的地方之一。要問這條河有什麼魅力?每一位元北京人都會給出不同答案。歐洲風情的酒店和餐廳增加了它的洋氣,釣魚、划槳板的市民又為這裡接上了地氣,當坐上亮馬河風情水岸的遊船,才真正來到了「巴黎」。有人說,亮馬河的可貴,不在於洋氣或土氣,而在於優雅的同時又接地氣。 亮馬河曾是臭水溝 亮馬河原名「晾馬河」,有6百多年的歷史。一種說法是,明代永樂年間,因牧草豐盛,皇家在此設禦馬苑,每當需要用馬時,便先派養護馬匹的士兵在河中清洗、晾曬馬匹;另一種解釋是,明成祖朱棣某次征戰路過此處,曾下令歇馬清洗;也有說法是,舊時客商馬車隊,進京城前都要在此地洗塵刷馬。 無論如何,亮馬河都是一條「風塵僕僕」的河,以至於其在清末之後的幾十年當中都沒有疏浚過,河床淤積深厚、雜草叢生、河道變窄,成為一條臭水溝。每至汛期,因水量過大造成排水不暢、河水溢流,甚至給河道沿線村落帶來水患。 20世紀80年代,亮馬河經治理,曾短暫恢復過清澈。到了90年代,或許是繼承過去洗馬的傳統,亮馬河附近成了北京計程車司機的陣地。京城第一代計程車司機把車停到河邊,從河裡打上幾桶水,用河水洗車。據當地人回憶,彼時的亮馬河又變成了髒亂差的臭水溝。 「說是條河,但感覺像死水,一走近就聞到味道,路也不通,我們附近居民平時都繞著走,不往河邊去。頂多夏天的時候,有人去小河溝裡撈魚蟲。」住在河邊的老北京市民張燕福至今記得1995年亮馬河的樣子。 在此找尋第1001種生活方式 亮馬河真正迎來徹底改變,是在2019年。那年起,北京市政府在治水的同時,開始將「破碎、不完整、不成體系」的亮馬河打通,拆除兩岸圍擋,拓寬泊岸濕地,在河沿岸打造讓水面、綠地、建築物無縫銜接的景觀廊道。2023年夏天,亮馬河沿線的濱水慢行系統全線貫通,漫步者不會跟機動車發生任何交叉。 與此同時,這裡的商業形態也日漸豐富。大陸首家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和管理的五星級飯店——昆侖飯店;大陸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商企燕莎友誼商城;首家中外合資的五星級飯店——北京喜來登長城飯店等紛紛落戶亮馬河畔。近幾年,亮馬河又擁有了寶格麗酒店、啟皓藝術中心等新興打卡地標。 現在的亮馬河河邊,幾乎是一幅北京市民休閒「浮世繪」——遛狗、釣魚、跑步、騎行、露營、小憩……有人自帶槳板和充氣皮划艇下河玩水,有人打開後備箱支起桌板煮一杯咖啡,有人和三五好友組成小型樂隊,有人只是躺在長椅上發呆。如果在北京有1000種生活方式,那麼在亮馬河,總是可以找到第1001種。 這樣一條下班就能抵達,隨時都能開張的河,讓民眾在北京體驗到了「歐式鬆弛」。亮馬河就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的存在。無論誰以何種方式來到這裡,都能找到自身的歸屬感。 從北京的「塞納河」到世界的亮馬河 遊船通航,是亮馬河「華麗變身」的最後一步。2023年,亮馬河遊船航線拓展至6公里。每至傍晚,華燈初上,從沿岸碼頭上船,乘船遊覽二十四橋十八景,感受晚風拂面而來,將浮光掠影拋卻身後。正如船上的導覽詞所說:「暫別白日的現實世界,進入理想的造夢空間。」 乘坐亮馬河遊船,可以觀賞到沿線外國駐華使館第二、第三使館區的各式建築。遊船駛過岸邊的餐吧,那裡的餐桌上不僅有亮馬河自產的鯽魚、白鰱,也有葡萄牙的螃蟹,德國的鮭魚。在亮馬河,你可以找到全北京最地道的法餐、俄餐。 亮馬河變成了一條流動的國際舞台。2023年,這裡接連舉辦了拉美和加勒比音樂節、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藝術嘉年華、2023年首都市民音樂廳等38場中外文化藝術活動。除大劇場外,還沿河岸開設了幾個live show小舞台,不定期演出。來自墨西哥、哥倫比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俄羅斯等國的藝術家齊聚,共同獻上多彩藝術秀。 「去年秋天太熱鬧了!出門散個步都能碰上演出,家門口就能看世界各國的表演。」如今的張燕福,對自己家門口這條河的看法已和20年前大不同了。在河邊,人們席地而坐,音樂與流水開始對話,這一刻城市和自然不再衝突,而是共同成為生活的依託。 從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溝流淌到今天,亮馬河習慣了不同國家的面孔,也接納了河裡比魚還多的戲水人。它的東岸,寶格麗酒店的玻璃反射陽光,照著樹葉都綠得貴氣。它的西岸,穿短褲的伯伯在橋下壓腿,準備隨時一個猛子紮進河裡。無論是北京的「塞納河」,還是世界的亮馬河,這條河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