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臺灣發現「恐龍」化石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侏儸紀公園》帶來恐龍復活的視覺震撼,歷久不衰。恐龍紀元的影像「再現」,一方面讓人驚嘆於千萬年歷史的浩瀚與多變,另一方面也怵感於人類自稱地球主宰卻始終渺小。

臺灣過去有恐龍生存過嗎?這是許多人都曾經感到好奇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戈壁沙漠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包括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因為地層豐富、化石完整,有助於世人研究恐龍的演變。

至於鄰近的日本,不但也出土了恐龍化石,而且還真的有小學生和國中生發現了恐龍化石,漫畫《哆啦A夢》的相關情節還真不是憑空想像。日本持續挖掘出許多恐龍化石,最近發現以及最近才確認了兩種新的恐龍化石,分別命名為「神威龍」、「伊奘諾的日本龍」。

恐龍可以分成陸地跑的、天上飛的。最新的古生物學術名詞是區分為「非鳥類恐龍」與「鳥類恐龍」。有人可能會問:恐龍沒有水中游的嗎?還真的沒有。滄龍等「龍」,經常被認為是「水中恐龍」,但其實是和恐龍這種「主龍類」完全不同類別的「鱗龍類」。

一般民眾知道非鳥類恐龍早就已經滅絕,例如暴龍等凶猛巨獸。科學家推估,非鳥類恐龍應該完全滅絕了,這個時間點從地質年代來看,是中生代正要結束、新生代才剛開始的交界。不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鳥類恐龍的演化還一直持續到今天。

當代的西方科學家普遍相信,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依此而論,我們平常看到的大小鳥類,都是恐龍的後代。全世界目前已知有8600多種鳥類,臺灣則有超過600多種鳥類。既然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連生活中常見的小麻雀也是恐龍後代,在臺灣可以找到鳥類恐龍一路演化的後代以及化石,只是型態到底是比較像恐龍還是像鳥,程度有差而已。

陸地的非鳥類恐龍已經滅絕,鳥類恐龍則是鳥的祖先。至於前述的滄龍等鱗龍,則是蜥蜴與蛇的祖先,不是恐龍一族。科學家估計,在一億多年的歷史中,存在過大約一千種不同恐龍,有大有小,但是沒有水生恐龍。
臺灣島浮出海面的時間,根據推估大約是在650萬年前,但是科學家認為非鳥類恐龍早在6600萬年前就完全滅絕。臺灣登上舞臺的時間遠比陸地恐龍滅絕的時間晚,所以除非是鄰近大陸地區的恐龍化石,被沖刷而漂流到臺灣,否則非鳥類恐龍的化石不可能在臺灣出土,但是這個可能性不會太高,因為即使是大陸沿海的福建與廣東等省份,至今也沒有發現非鳥類恐龍的化石。

如果臺灣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別想要穿越到恐龍時代,因為一開門應該就會掉到海裡──6600萬年前臺灣還沒浮出來。
再呈現一下簡單的歷史排序:非鳥類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臺灣在650萬年前浮出海面、臺灣目前找到的古生物化石年代大約是100萬年前到數萬年前,至於臺灣找到的文物化石,大概是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人類化石目前找到最早的是5000年前。

唐朝詩人李紳寫了一首著名的〈憫農詩〉悲憐農民之苦,詩句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想起鳥類恐龍的演變,不由得感嘆起昔日地球霸主歷經演化後的下場:「方知盤中雞,祖先皆霸主。」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著有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

照片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大展」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