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溫哥華發生的汽車撞人案件中,嫌犯羅凱基(Kai-ji Adam Lo,音譯)究竟是來自台灣還是香港,引發網路熱議。然而,加拿大警方對此始終保持沉默,拒絕公開其原國籍,由於衝撞事件是發生於菲律賓社區的節慶活動,引起部分民眾質疑警方是否有意隱瞞資訊。但據了解加拿大社會及司法體系的台灣媒體人表示,這正體現了加拿大對多元文化與司法程序的尊重。
據外媒及中央社報導,羅凱基為加拿大公民,童年在台灣高雄成長,十幾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現居維多利亞,就讀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案件發生後,許多人好奇他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加拿大警方卻明確表示,嫌犯的原居地「並非偵查重點」。警方強調:「他是否來自台灣或其他國家,無關案情(It doesn't matter)。」
中央社引述資深媒體人朱冠華指出,警方不透露嫌犯原籍並非避重就輕,而是基於多年來一貫的原則。他解釋:「若嫌犯是外國人,或其原居地犯罪紀錄與本案有關,警方才會說明背景。羅凱基是加拿大人,無前科,與其精神健康狀況有關,與種族或國籍無涉,因此沒必要特別交代原籍。」
此外,加拿大警方處理嫌疑人資訊有明確流程。根據當地法律,警方通常會等檢察官獨立審查證據後才正式公布嫌犯身份,以保護調查完整性與當事人法律權利。溫哥華警察局局長艾迪生(Steve Addison)表示,嫌疑人在案發前一天曾與警方接觸,但警方沒有透露具體細節,因為這次接觸並不構成犯罪,也不需要心理健康輔導。除了確認聯繫之外,艾迪生表示,「我目前不准備透露更多資訊」。這種謹慎的態度常見於加拿大警務工作中,尤其是在備受矚目的案件中,以避免損害法律訴訟並尊重相關人隱私。
前卑詩省議員陳偉蓁也強調,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國家,重視族裔平等。「刻意標籤某人來自哪裡,容易激化對立,製造社會分裂。」她指出,華人社群背景複雜,不同地區、世代、意識形態差異巨大,單憑國籍無法定義一個人。若一味追問其國籍,恐掉入刻板印象陷阱,反而失去對真正問題的關注。
陳偉蓁呼籲社會深思:「我們追問國籍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樣做能幫助受害者或社區更好嗎?與其引發負面情緒,不如將關注焦點放在如何預防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羅凱基案件突顯出加拿大在處理公共安全事件時,如何在透明與尊重之間尋求平衡。當地警方與政府致力於公正執法、保護多元文化共融,拒絕將國籍作為標籤,是一種維護社會和諧的選擇。
加拿大許多政治人物也十分在意族裔和諧,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到加拿大,許多中餐廳受到攻擊,當時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還特地到多倫多的中國城與當地華人社區歡度春節,給華人社區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