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用抒情語言闡述以色列命運

    【愛傳媒朱亞君專欄】陳黎老師向我推薦沙克絲時,我本想詩集如此小眾,就去申請個國藝會補助吧,那念頭僅有半天,轉念就想這是「使命」,使命就是沒有任何人伸援手都要做的事。
    四位諾貝爾女詩人,其中三位露伊絲・葛綠珂(2020)、辛波絲卡(1996)、密絲特拉兒(1904),寶瓶都出版了,奈莉・沙克絲(1966)也不該缺席。於是乎,不待申請,最後一塊拼圖出現了。
    謝謝誠品選書X金石堂強推書X讀冊選書X香港誠品選書,謝謝這麼些通路對詩集仍然有愛。
    奈莉・沙克絲(Nelly Sachs)是一位德裔的猶太詩人,二戰時,因為逃避納粹黨在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而流亡瑞典,自此詩作因苦難、逃亡、殺戮而生,但不見指責、控訴與受難者姿態。沙克絲的詩極具神祕色彩,以憂傷而唯美的隱喻慟悼殉難者,闡述戰爭、死亡與無家可歸。
    我想再看看我的愛人,他們卻奪去了我的眼睛。
    詩人用傑出的抒情語言,闡述了以色列的命運。同為苦難的國家,或許此時此刻讀這些詩,會給我們更多不同的感觸。
以下貼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安德斯.奧斯特林(瑞典學院常任祕書)
    像許多猶太血統的德國作家一樣,奈莉.沙克絲遭逢流放的命運。透過瑞典的斡旋,她才倖免於迫害及驅逐出境的威脅,而被接送到瑞典。從此,她在瑞典的土地上以流亡者的身分和平地工作著,日臻圓熟之境而具大家之風,諾貝爾文學獎即是對她努力的肯定。
    近年來,德語國家認為她是極傑出且極真誠的作家。她以動人的感情力度,描述猶太民族世界性的悲劇,顯現於具有苦澀美感的抒情哀歌與富傳奇色彩的戲劇作品中。
    她象徵意味濃厚的語言大膽融合了靈巧的現代語彙和古代《聖經》詩歌的韻味。她全然認同其同胞之信念與宗教神祕觀,創造出一個意象的世界——不避諱死亡集中營與焚屍場的恐怖真相,卻又能超越對迫害者的仇恨,純然呈現出面對人類鄙行時所感受的真誠哀傷。
    她的純抒情創作已合集成《無塵之旅:奈莉.沙克絲詩集》(Fahrt ins Staublose : Die Gedichte der Nelly Sachs, 1961)一書,收錄她在二十一個勤勉創作的年頭裡寫成的六部相互關聯的詩作(《在死亡的寓所》、《星群的晦暗》、《而無人知道該如何繼續》、《逃亡與蛻變》、《無塵之旅》、《死亡依舊慶祝生命》)。
    與此同樣傑出的尚有一系列詩劇,總題為《沙上的記號:奈莉.沙克絲戲劇詩》(Zeichen im Sand : Die szenischen Dichtungen der Nelly Sachs, 1962),其題旨或取自「哈西德派」神祕主義幽暗的寶室,但沙克絲賦予了它們新的活力與生動的寓意。在此姑且以神祕劇《伊萊》(Eli)為例說明之。
    此劇敘述一名小孩在他父母被強行帶走之後,對著天空吹奏風笛,請求眾神幫助,而一名在波蘭的德國兵士卻將這名八歲男孩活活打死。具有聖者睿智的鞋匠——米迦勒——努力有成,在鄰村追蹤到罪犯。那名兵士對自己先前所為深感懊悔,在林中相遇時,米迦勒尚未舉手攻擊他,他就整個崩解了。結尾呈示出一種與俗世懲罰無關的神聖正義。
    奈莉.沙克絲的作品是現今最能將猶太人的苦難心靈,以極具藝術張力的手法表現出來者,因此,她的作品可說真正符合了諾貝爾博士遺囑中的人道目標。
    奈莉.沙克絲女士——你在我國已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先是低調、不為人知的異鄉人,繼而成為貴客。今天,瑞典學院推崇你「傑出的抒情和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了以色列的命運」。
    在此場合,我們很自然地又想起你對瑞典文學所表現的無價的關注,瑞典作家也紛紛譯述你的作品作為回報。謹獻給你瑞典學院的祝福。現在請你自瑞典國王手中接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