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國人赴北極研究第一人——國軍通訊戰之父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國軍正在進行漢光演習,其實通訊是現代軍事最重要的一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國軍通訊戰最主要的幕後功臣與奠基者是馮簡教授,他被尊稱為華人電波教育之父,更是第一位到北極做研究的國人。

日前中央廣播電台退休媒體人許薌君博士撰文紀念為央廣規劃電波工程的總工程師馮簡教授。文章披露並在「台灣真實故事」臉書社群分享後,文化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克怡的迴響引出更多傳奇,原來馮簡教授還是國軍通訊戰力的幕後功臣與奠基者,馮教授曾協助國民革命軍建立總司令部的短波通信系統,後來在台大電機系任教,他的學生馬志欽教授在金門協助國軍建立戰時通訊系統,使得八二三戰役時台灣與金門、小金門之間的聯繫免於中斷。

馮簡教授被推崇為華人電波教育之父、通訊戰的奠基者,還是中國赴北極科學考察的第一人。曾經擔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的台藝大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說,台灣本土的電波發展歷程,應該在教學上有更多重視,更能溫故而知新。

李克怡教授是台大電機系電波組校友,沒被馮簡教授教過,只被馮教授的學生馬志欽教授教過。李教授在《臺大電機之友》會刊上看到江簡富教授介紹馮簡教授的文章,摘要在臉書社群分享:

華人電波教育之父馮簡教授,1897年農曆4月2日出生於江蘇嘉定,1919年自南洋大學畢業,1921年獲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馮教授曾協助建立總司令部的短波通信系統。1928年冬,馮教授應聘東北大學電氣系,並成立電波研究所。1930年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聘請馮教授籌建「中央廣播電台」。1936年,政府邀請馮教授籌設重慶國際廣播電台,1938年電台開播。珍珠港事變後,重慶電台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國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台轉播、傳真、發稿。抗戰末期,馮教授曾利用電台進行空中導航,使盟國機群得以在夜間遠征轟炸東北鞍山鋼廠。抗戰勝利後,馮教授自芷江飛往上海日軍佔領區,負責建立與重慶的通訊,以便為大後方前來的飛機導航,馮教授並先後奉派參與相關的接收及重建工作。1949年,京滬相繼陷共,馮教授仍固守重慶電台。當時在台北的張道藩、董顯光等先生電請先總統蔣中正先生予以救援。馮教授及其家人遂獲安排,於同年11月29日,重慶撤守的前一天,搭乘最後一架政府的專機飛抵台灣。1950年,馮教授受聘為台大電機系教授。初到台大時,馮教授在最短期間內恢復了電離層的觀測和研究工作。1951年,交通部電信總局成立交通部電波研究所,聘馮教授兼任所長,從事電離層的垂直入射觀測。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馮教授的學生輩馬志欽教授在金門協助國軍建立戰時通訊與天線系統,使得本島與金門、小金門之間的聯繫免於中斷。1962年張其昀先生籌建中國文化學院,延請馮教授規劃電化視聽工程系。馮教授於1962年5月26日晚十一時因心臟病發過世。

江簡富教授介紹馮簡教授的全文非常詳細,網路出處如下:

https://alumni.ee.ntu.edu.tw/?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