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寵物

半夜偷雞賊專啃內臟 農戶:大貓頭鷹 太懂吃了!

近日,山東濟南章丘一戶農家凌晨三點驚現「不速之客」,一隻神秘猛禽悄然闖入院落,掏空了四隻童子雞的內臟,留下完好的雞腿與雞胸肉。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來吃宵夜的美食家嗎」? 事後經專業人士鑑定,這名「偷雞高手」並非一般野貓野狗,而是一隻鵰鴞(Bubo bubo),也就是俗稱的「大貓頭鷹」,是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牠的出現,不僅讓農戶傻眼,也讓網友直呼:「連吃飯都帶品味,根本是猛禽界的米其林主廚!」 鵰鴞,是貓頭鷹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之一,成年個體全長可達70公分,體重高達4公斤,擁有金黃色如探照燈般的雙眼、足足4公分長的鋒利利爪,還有一副悄無聲息的飛行「絨毛翅膀」。牠的夜視能力堪稱「天然紅外線鏡頭」,加上對聲音極為敏感的非對稱耳道設計,使牠能在黑夜中精準鎖定獵物,即使是地底爬行的老鼠也難逃牠的毒爪。 可別被牠呆萌的大頭和兩撮「耳羽簇」所迷惑——當這兩撮羽毛豎起來時代表牠情緒放鬆,但若緊貼頭頂,那恐怕就是「我要開打」的信號了! 這次章丘事件中,農戶飼養的雞都是剛買一周、重約一兩斤的童子雞,散養在院中,無遮無擋。對鵰鴞來說,這簡直就是「懶人外送」:不需要追、不用等,還能輕鬆享用內臟——牠最愛的部位。 根據動物學者分析,鵰鴞的捕獵對象涵蓋極廣,從野兔、松鼠、刺猬、甚至幼年狐狸都難逃一劫。不過相比在野外辛苦追獵,農家院裡這些毫無防備的家禽顯然「性價比更高」。不分家禽野生,只要能抓住,統統入腹! 別以為有「刺」就能防身。刺猬雖身披尖刺盔甲,但鵰鴞一出手就能翻身攻其柔軟腹部,再用如彎鉤般的喙撕裂腹肉,輕鬆得手。據研究,鵰鴞的爪子覆有堅硬角質層,對刺猬的硬刺幾乎免疫。 與牠們凶狠的獵殺技能相比,鵰鴞對伴侶的態度倒是「柔情似水」。一旦配對成功,鵰鴞夫婦便終年形影不離。當雌鳥專心孵蛋時,雄鳥則包辦三餐,甚至會單獨狩獵餵幼鳥,堪稱猛禽界的「模範丈夫」。 一窩雛鳥孵化後,每日食量驚人,父母雙雙外出捕獵。一隻成年鵰鴞一年能吃掉多達4000隻老鼠,是農田裡不可或缺的「捕鼠專家」,比貓還高效!

打破15歲天花板 5個關鍵祕密 讓毛孩子多陪你幾年

當貓咪慵懶地蜷在窗台上打盹時,不少貓奴不禁會想:牠還能陪我多久?事實上,貓咪的壽命從來不是「天註定」,而是由飼主的照護方式、營養選擇與預防醫學所形塑。根據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資料,一般家貓平均壽命為14至16年,但透過良好的飼育管理,有些貓可活到20歲以上,甚至打破30歲大關。 傳統上,許多人認為「貓1歲等於人類7歲」,但美國動物醫學協會(AVMA)指出,這種簡單換算忽略了幼貓快速成長的階段。較為科學的方式是:6個月大的小貓相當於人類6歲,2歲時約等於25歲,此後每增加1歲,相當於人類4歲。這代表一隻14歲的貓,已是人類的72歲高齡長者。 貓咪的壽命也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家貓因為受到疫苗接種、固定飼養與營養供應等保護,平均壽命比野外流浪貓多出5至10年。想要貓咪長壽,五大祕訣:從牙齒到關節都要顧到。 1.飲食科學化:高蛋白、低碳水才是王道 《獸醫學前沿》(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2023年期刊指出,貓是天生的肉食動物,對碳水化合物消化能力有限。專家建議飼主選擇蛋白質含量至少35%以上、碳水比例低於15%的配方飼料,並避免含玉米、小麥等填充物的廉價飼料。搭配少量南瓜、益生菌或高纖補充品,有助於消化與減少毛球堵塞。 2.絕育=增壽:不是冷血,而是科學選擇 根據美國寵物產品協會(APPA)統計,絕育貓的平均壽命為15至17年,明顯高於未絕育的11至13年。絕育能預防子宮蓄膿、睪丸腫瘤與乳腺癌等高風險疾病,亦降低因發情逃逸、打架受傷導致的死亡風險。 3.細節的老年照護:牙齒與關節是警訊前哨 根據美國獸醫牙科學會(AVDC)資料,超過80%的貓在3歲後就患有牙周病。建議每週使用寵物專用牙刷或指套清潔牙齦,預防口炎與敗血症。此外,年過10歲的貓咪應減少高處跳躍,改為多層矮台階貓爬架,並適量補充軟骨素與葡萄糖胺以減緩關節退化。 4.定期健檢勝過補品:腎病提早抓出可多活5年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獸醫學部研究指出,7歲以上的貓每半年應做一次血液檢查與心腎功能超音波,可提前偵測慢性腎衰竭、心肌肥大等常見老年病。若能在早期發現並改餵處方腎臟飼料,平均可延長壽命3至5年。 5.環境微調是延壽關鍵:從貓砂盆到冷氣風向都算數 高齡貓行動能力下降,建議更換為邊緣低、開放式貓砂盆,避免爬進爬出造成關節負擔;冬天提供電熱毯、夏天則在地磚上鋪草蓆,並避免冷氣直吹,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都能減輕老貓身體壓力。 想要貓貓陪伴的時間久一點,身為貓奴的飼主們,要在多方面細心照顧,如果不出意外,你的毛小孩可以多個幾年時間與你相伴。

養毛小孩像多個計時器 你的貓狗真的能「看時間」

如果養毛小孩,也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當吃飯時間一過,牠們會主動跑來「抗議」,似乎知道你遲到了。貓狗真的知道時間嗎?最新研究證實,動物確實具備「時間記憶」的能力,能夠準確感知時間間隔,並將其與特定事件連結。 2023年,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神經科學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發表一項研究,設計了一個虛擬現實實驗:研究人員讓老鼠在虛擬環境中沿特定路線奔跑,途中會遇到一扇門,必須等待6秒鐘門才會打開,之後才能繼續前行以獲取獎勵。 訓練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門移除,但發現老鼠依然在原本的位置停留約6秒,然後才繼續跑向終點。這顯示老鼠並非依賴外在線索,而是內在地「記得」這段時間。透過功能性鈣成像技術,研究團隊觀察到老鼠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中特定神經元在等待時段被激活。該區域與海馬體密切相關,是控制記憶與導航的關鍵區域,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神經元即為「時間感知細胞」,負責記錄與追蹤時間流逝。 事實上,過去不少研究已指出哺乳類動物擁有某種形式的「時間記憶」。2018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一項研究顯示,狗能夠辨別主人離家時間的長短,主人離開越久,狗狗的歡迎反應越強烈,說明牠們對時間流逝有明確感知。 另外,傲驕的貓貓雖不像狗狗那樣強烈依戀主人,但對日常規律極為敏感,能透過光線變化、生理節奏與環境刺激(如冰箱聲音、鬧鐘響起)預測「吃飯時間」或「回家時間」。牠們無需看時鐘,卻能準確掌握作息時間點。 貓狗雖然無法看鐘錶,卻能透過大腦機制與生活規律準確掌握時間。他們不是「感覺而已」,而是真正「記得」你該做什麼。若你忘了餵食,牠們前來「提醒」也不是情緒化行為,而是建立在神經科學基礎上的時間記憶能力。 下次當你的貓咪坐在餐碗旁無聲抗議,請不要再說:「你怎麼這麼準時啊?」——其實,牠真的知道現在應該吃飯了。

貓咪預警救主!電視牆突坍塌 滑手機的女子逃過一劫

據封面新聞報導,近日,山東淄博一則「貓咪預警牆體坍塌」事件在社群網站引發熱議。監控畫面顯示,一女子正坐在沙發上低頭滑手機,兩隻家貓突然全身緊繃、凝視電視牆方向,約30秒後齊聲尖叫並迅速逃離。隨後整面電視牆瓷磚轟然倒塌。女子因貓咪「示警」而逃過一劫,僅受驚無礙。這起事件雖被網友戲稱為「神貓救主」,但實際上貓的「預知」並非玄學,而是牠高度發達的感知系統所致。 動物行為學研究指出,貓能察覺人類難以感知的微弱變化,具體表現包括:聽覺極端敏銳,貓耳可接收高達60kHz的高頻聲波(人類上限為20kHz),牆體內部粘合劑失效產生的碎裂聲、空鼓崩塌前的細微摩擦聲均可能被捕捉。鬍鬚探測氣流:貓鬍鬚可感應0.0001克的氣流變化,牆體結構位移所致的微型空氣流動亦可能觸發警覺。貓內耳對地心引力異常變化反應靈敏,或能「預知」牆面重心偏移、即將坍塌的隱性訊號。貓的「預警」其實是生物感知系統與家居安全隱患交疊的結果。 若家中寵物出現以下異常行為,建議提高警覺:長時間僵直凝視某處(超過10秒)、多隻貓突然同步逃竄、發出高頻持續嘶鳴(2000~4000Hz)。儘管不能完全依賴寵物預警,但動物的本能反應,仍可作為人類自檢安全環境的重要「線索」。 此次「神貓救主」事件再次提醒飼主:家居安全並非完全靠運氣或寵物守護。安全環境需靠科學檢測與定期維護來築牢。貓咪的「生物預警器」能力雖偶有奇效,但唯有人類主動擔責、持續關注潛藏隱患,才能真正守護「穩如磐石」的家庭安全。 正如網友總結:「貓是警報器,但人才是檢修員。」下一次當你看到家中貓咪盯著某處發呆,也許值得先放下手機,好好看看牆體是否健康無虞。

低海拔鳥類「爬坡求生」紅腿斑秧雞驚現3800公尺白馬雪山

近日,雲南白馬雪山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拍攝到罕見鳥種——紅腿斑秧雞(Rallina fasciata) 的清晰影像。這一紀錄不僅填補了大陸野生動物分布研究的空白,也刷新了該物種既有的海拔棲息高度紀錄。保護區方面已緊急啟動「貴賓級保護措施」,以確保這一珍稀鳥類的安全與棲息環境穩定。 據中新網報導,白馬雪山保護區曲宗貢片區工作人員日前在海拔3800公尺的溪流灌叢與草甸交界處偶遇這隻「紅腿怪鳥」,牠鮮紅雙腿如跳動的小燈籠,配上黑白相間的條紋羽毛,極為搶眼。經專家鑑定確認,為首次在雲南清晰記錄到的紅腿斑秧雞。 紅腿斑秧雞屬於秧雞科,喜陰濕隱蔽環境,性情膽小,日常活動多藏於草叢與灌木之間,極少在開闊地出現。加上其活動以清晨與傍晚為主,一般難以被人類目擊或拍攝。根據《中國鳥類觀察年鑑》記載,紅腿斑秧雞體長約20公分,以栗褐色羽冠、白色喉部、翅膀斑紋及鮮紅雙腿為典型特徵,常活動於水邊草叢與森林底層。該物種過往主要分布於中國南部、東南亞地區,通常棲息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熱帶與亞熱帶濕地環境,此次出現在3800公尺的高山灌叢,對其生態適應與遷徙行為提供了全新線索。 大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曉雷表示,紅腿斑秧雞在大陸境內屬於極少紀錄種,以往只在廣西、廣東和海南偶見,這次在雲南高海拔區域的出現,或顯示物種適應範圍擴大,也可能與全球氣候變化與低地棲地壓縮有關,迫使原本低海拔鳥類「爬坡求生」。 開屏新聞指出,為保護這一難得現蹤的稀有鳥類,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已迅速啟動「貴賓級」監控措施:包括設置24小時紅外自動拍攝設備、調整與加密巡護線路,並對發現地點周邊草灌群落加強棲地保育行動,避免外來干擾與非法獵捕。 根據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紅腿斑秧雞目前全球評級為「無危(LC)」,但由於分布零星且數量稀少,在大陸部分地區被視為需優先保護的稀見鳥種。其習性隱秘、繁殖地難以觀測,成為野生動物保育中監測難度較高的對象。

搜救犬王者 德國狼犬雨林奮戰35小時 尋回80歲老人

加雞腿!夠不夠獎勵英勇救援的牠呢?大陸雲南楚雄的警犬英雄——1歲的德國狼犬(German Shepherd)「巴頓」。在一場歷時35小時、地形險峻又持續降雨的搜救任務中,牠與訓導員搭檔出色發揮,找回走失的80歲老人。這波表現,再次證明狼犬是搜救犬界的天選之種。 據《人民日報》10日報導,事情發生在雲南省楚雄市三街鎮。一名80歲的老人獨自上山砍柴後未歸,家屬焦急報警。楚雄市公安局刑偵大隊警犬基地接獲指令後,迅速派出「汪汪隊」出動入山區搜救。 當時山區連日暴雨,導致山路濕滑、能見度低,整個環境對人犬來說都是極大考驗。狼犬「巴頓」在穿越密林時甚至前肢被尖銳樹枝刺傷。訓導員李小華立即為牠做了簡易處理後,兩人(哦不,是一人一犬)再度上路,沒喊一聲苦,繼續堅持搜救。 就在訓導組持續搜尋超過35小時後,「巴頓」傳來一陣急促的「汪汪汪——」聲音。循著巴頓的方向,大家終於在深山密林中發現老人身影。幸好,老人雖筋疲力盡但無明顯外傷,最後在大家的齊力協助下,順利被背出山區、平安送返。 別看「巴頓」只有一歲出頭,其實牠可不是新手。這隻德國狼犬2024年5月20日出生,當年9月進入警犬基地受訓,今年年初正式上崗。至今已累積參與43次搜救任務,成功救助6人。牠聰明、服從性高,與訓導員默契十足,是名副其實的搜救「小鋼鐵」。 德國狼犬是世界各國警用、軍用與搜救犬的首選。牠們天性警覺、嗅覺靈敏、學習力強,不僅能辨識特定氣味,還能記憶氣味痕跡長達數日,甚至能在數公里範圍內尋蹤目標。此外,狼犬對訓導員的依賴與信任度極高,是完成複雜搜救任務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吃貨」水豚狂嗑豆角影片爆紅 其實這植物才是最愛

近日,一段水豚(Capybara,暱稱卡皮巴拉)狂嗑豆角(對食用豆莢的豆科蔬菜的通稱,常見的有菜豆、荷包豆、豇豆、扁豆等。)的影片在網路上熱傳,呆萌模樣搭配酣暢進食的節奏,迅速吸引大批網友圍觀與轉發。《九派新聞》訪問河南鄭州銀基動物王國飼養員崔超杰,揭開這群「吃貨」級動物的食譜與日常互動趣聞,也提醒民眾投餵安全須知。 據崔超杰介紹,影片中的豆角確實是園區水豚的固定日常飲食之一,每天除正餐提供外,也會設置遊客互動時間,以定量豆角讓民眾近距離餵食水豚。他指出:「豆角屬於豆類,較易消化,且長度適合遊客拿著餵食,是目前最常用的餵食蔬菜之一」。不過,比起豆角,水豚心中最愛的第一名是甜味較高的鮮玉米。 水豚是食草性動物,豆角、玉米、葉菜類、蘋果等都能安全食用,有助消化而不會中毒。此外,牠們也不容易「吃膩」豆角,「即使早上吃過,下午換點青菜、再加豆角又會繼續吃了。」 目前銀基動物王國飼養約40多隻水豚,基於均衡營養考量,除了豆角每日提供約15公斤,也搭配多樣果蔬,包括油麥菜、包菜、胡蘿蔔、蘋果與磨牙用的鮮嫩樹枝等。 根據崔超杰觀察,水豚對多數水果蔬菜都抱持極高興趣,包括西瓜、桃子、梨子與黃瓜皆深受歡迎。「甚至我們試過餵牠們香菜,牠們也愛吃,這讓我挺意外的。」他補充。 事實上,根據《國家地理》資料(National Geographic),野生水豚棲息於南美洲熱帶及亞熱帶濕地,主要以青草、水生植物、果實及樹皮為食。人工飼養時則須依其齒列結構與腸胃消化特性,設計高纖維、低糖、低脂肪的蔬果食譜,以確保腸胃健康及牙齒正常磨耗。 由於水豚可愛、親人的形象,越來越多動物園與野生動物園設置水豚互動體驗區,銀基動物王國也不例外。然而崔超杰提醒,雖然水豚性格溫順,但終究屬於大型囓齒類動物,擁有長而有力的門齒,遊客投餵時應避免手指靠近嘴部,並勿挑逗或追趕牠們,否則水豚受到驚嚇會迅速奔跑,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30到40公里,若撞上人會有危險。 此外,水豚還擁有準確的「飯點生物鐘」:每天固定下午4點開飯,但從3點半起就會自動到門口等候。牠們時間感真的很強,很有儀式感。 除了貪吃,水豚也以乾淨與親人聞名。牠們所有的排泄行為幾乎都會在水中進行,有助於掩蓋氣味、降低在野外被掠食者發現的風險。此外,飼養員表示,當水豚被人輕輕搔下巴時,會「炸毛」表示舒服,甚至會翻肚皮討摸,展現出高黏人的一面。 目前水豚在亞洲地區人氣持續攀升,包括日本多處動物園也設有泡溫泉、露天互動區的水豚專區,形成一股療癒系觀光新潮流。

寧波小狗神似「灰太狼」吃藍莓影片吸引3千萬網友

近日,一段小狗吃藍莓的影片在網路上爆紅,主角是一隻來自浙江寧波的可愛犬隻,因其外形酷似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經典反派「灰太狼」,吸引大批網友熱議。影片上線後迅速登上熱搜,話題「小狗神似灰太狼引3000萬網友圍觀」於7月9日火速衝上熱榜,多家媒體包括中國藍新聞、農民頻道等陸媒同步報導。 這隻走紅的狗狗名叫「溜溜」,由主人在社群網站分享其日常生活。最受歡迎的影片,是牠津津有味地吃著藍莓,表情滿足可愛,引發網友強烈共鳴。影片短短數日內吸引超過3,000萬次瀏覽。許多網友調侃:「牠不是灰太狼本人,是誰?」「果然是狼叔,但現在改吃水果啦!」 小狗的外型特徵成為焦點,包括灰白色毛髮、尖耳朵、圓潤的臉型,還有那雙被形容為「深情又狡黠」的眼睛,與卡通角色灰太狼高度神似。這種視覺上的「撞臉」加上與卡通角色性格的反差設定——卡通裡灰太狼為「吃羊」絞盡腦汁,現實中溜溜卻是十足的「蔬果控」——使話題更添趣味。 據觀察,類似「小狗撞臉灰太狼」的話題早在2024年便已有出現。例如2024年7月曾有「這隻小狗長得好像灰太狼」等引起討論,網友陸續分享自家狗狗與「小灰灰」或「紅太狼」撞臉的照片,特別是擁有哈士奇或狼犬混血特徵的犬隻,更常被認為與卡通角色神似。 此外,「擬人化解讀」也是推動討論熱度的主因之一。部分網友戲稱「長大會不會也變反派?」「該怎麼說服他別再抓羊?」儘管大部分討論皆屬善意互動與娛樂分享,但也有專業聲音提醒理性看待此類現象。 大陸愛犬協會評論指出,僅憑外貌判斷犬種混血成分並不嚴謹,因攝影角度、美容修飾、毛色排列等因素皆可能造成視覺誤差;真正判定犬隻血統仍需透過基因檢測。 另外,也有動保人士提出警示。隨著「網紅寵物」風潮盛行,不乏案例顯示,部分爆紅寵物因飼主無法承擔後續養護壓力而遭到棄養或不當對待。呼籲大眾在欣賞可愛寵物的同時,也應理性看待,關注動物的長期福祉與養育責任。

摸狗狗腦袋 牠們喜歡嗎?其實汪汪的內心戲多著呢! 

你家狗狗喜歡你摸牠的腦袋嗎?每次的互動,其實都是理解牠的機會。許多飼主在與愛犬互動時,喜歡順手摸摸牠們的腦袋,以為這是傳達親密與讚賞的方式。但對狗狗而言,摸頭這個動作可不是一視同仁的愉快經驗。 根據動物行為專家與寵物平台的觀察,不同性格、背景與情緒狀態的狗狗,對「摸頭殺」的反應截然不同。 一、熱愛摸頭:享受滿滿,內心小劇場「媽你終於想起我了!」 根據寵物內容平台《一寵日記》報導,有些狗狗天生就愛被摸頭,飼主手一伸,狗狗立刻主動靠近、將腦袋往手掌裡鑽,甚至還會露出陶醉表情。這類狗狗對於肢體接觸充滿安全感與期待,彷彿在喊:「多摸一會兒,我超乖」!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表示,對於自幼與人類有良好互動經驗的犬隻,觸摸頭部通常不會產生壓力,反而是增進情感連結的方式之一。 二、警戒型狗狗:「你想做什麼?我有點怕」 也有不少狗狗對「摸頭」感到緊張或不安。《一寵日記》指出,這類警覺型狗狗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曾經被嚇到、或與人建立的信任感不足,當飼主將手伸向牠們的頭部時,會出現閃躲、低頭、或退縮行為,甚至試圖鑽進沙發縫隙逃避。 美國養犬俱樂部(American Kennel Club, AKC)建議,對於這種性格的狗狗,應從下巴、脖子等不具威脅性的部位開始撫摸,並用溫柔語調安撫,避免直接從頭頂下手,以降低牠們的不安感。 三、拒絕社交:「我現在不想理你,請離我遠點」 狗狗也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根據《一寵日記》觀察,有些狗狗在被責備、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時,對於摸頭表現出抗拒甚至反感。一旦察覺有人伸手靠近,會主動後退,並露出不悅的表情。 RSPCA提醒飼主,狗狗的行為表現與情緒密切相關,強行觸碰可能會加深牠們的不安全感,甚至破壞彼此信任。此時不妨暫時給狗狗空間,待牠恢復情緒後再進行互動。 四、把摸頭當獎勵:「我是不是做對了?」 對受過訓練的狗狗來說,摸頭可能是一種「積極強化」的信號。《一寵日記》指出,有些狗狗在執行正確動作後,飼主會以「摸頭」作為獎賞,時間一長,狗狗便將其與「乖巧、被誇獎、有好事發生」建立聯想。 動物行為學家普遍建議,與狗狗互動時,應觀察牠的耳朵、尾巴、眼神與身體姿勢,這些細節往往能反映出牠們的情緒狀態。若狗狗有舔嘴唇、轉頭、不看你、退後等行為,可能意味著牠對摸頭感到不適。 無論是熱情迎接、還是默默拒絕,狗狗的每個反應都在表達牠們的心情與需求。身為飼主,最重要的不是「堅持摸頭」,而是「學會傾聽」。

路上遇見虎!吉林琿春野生東北虎出沒 張大嘴幸好未跳上車

夏季來臨,大陸東北地區野生動物活動頻繁。近日,多位遊客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境內的G331國道沿線連續目擊到野生東北虎現身,其中不乏距離極近、正面對峙的驚險場面。專家指出,這些地點正位於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保護範圍內,近年野生虎豹數量穩定增長,顯示保育成效顯著。 頭條新聞指出,6月22日,來自西安的劉先生在琿春市某村莊附近駕車行經大陸G331國道時,突然遇到一隻成年野生東北虎橫穿道路並停在路邊。他表示,當時車輛與老虎相距僅七八公尺,「牠張著嘴站在那裡,很嚇人,感覺一跳就能上我車。」所幸東北虎停留十餘秒後自行離去。 央視新聞報導在7月2日,又有民眾在相同地段拍下東北虎現身影像。影片顯示,該隻野生虎直接出現在道路中央,步態穩健、神情悠然,路上還有其他汽車與摩托車騎士。拍攝者表示,沿路有多個警示牌提醒「東北虎出沒」,但老虎似乎對人毫無畏懼,彷彿在「散步」。 琿春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回應指出,該路段屬於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東北虎偶爾出現在道路上屬正常現象。工作人員提醒,「只要不下車,基本沒有安全問題,老虎通常不會主動攻擊車輛」。 另一段引發網友熱議的影片則來自西安常姓遊客。據他表示,在國道邊一處樹叢中,突然看到一隻東北虎探出頭觀察他。他出於緊張竟脫口而出「我是本地人」,出人意料的是,東北虎居然扭頭離開。當天他還遇見另一隻橫穿馬路的東北虎,惟未能及時拍下畫面。 雖然這句「我是本地人」成為笑談,但背後折射出的是人與野生動物的偶然相遇,以及保護區內動物日益接近人類活動範圍的趨勢。 根據大陸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統計,目前園區內的野生東北虎數量已增至約70隻,東北豹約80隻,相比2017年建立初期增長顯著。該國家公園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虎豹棲息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