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宗教

【禪師說禪】 般若禪定vs.一般禪坐:般若禪定證佛金身 一般禪坐修身養性

一般禪坐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 般若禪定屬於心靈層次,可以深入內在的靈性世界, 進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絕非一般禪坐所能達到。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一定要禪定;如果要到彼岸,到佛的光明世界,光是靠唸佛、持咒還不夠,那只是方便修行,一定還要再經過禪定的過程,而且是開悟的禪定,才能夠到達。如果只是坐在那裡打坐、練呼吸,或當作在做早晚課一樣,那就不對了。 禪定的目的,是從三次元的世界,解脫、超越到高次元世界;是讓體內的眾生解脫,成就佛菩薩;是從有形有相的現象界,直接到達無相實相界,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如來佛地;所以我們要禪定。 在高次元的世界裡,有高次元的時空,那是不同層次、比「人」更高的法界,擁有無量的生命(無量壽)和光芒(無量光),以及無量的智慧和造化力,這就是禪的真如實相世界,是我們禪定的目標。 般若禪定 深入靈性 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禪坐,從外相上看來,雖然坐姿都一樣,但內在的境界卻大不相同;因為禪坐並不等於修行。為什麼?因為沒有開悟,沒有讓心轉為清淨、智慧、圓滿,所以不是般若禪定,不可能成就,只是一般的禪坐而已。 一般的禪坐,即使坐破再多的蒲團,也不能夠成就,原因就是「誰在那裡禪坐」;是「人」,而不是「靈性」。以「人」來禪坐,沒有進入般若禪定,當然無法瞭解進入禪定以後的那個「精神體」世界。 禪定的目的,是要讓精神體脫離地球時空,進入另一個光明世界。所以修行一定要透過禪定,才能見證這個光明的精神世界。因為禪包括了整個法界,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世界,當然也包括地球以外的宇宙時空,所以必須在禪定中,超越地球時空,才能接到宇宙時空的力量,也就是禪的實相力量;修行一定要這樣實修實證。 禪定進入深定以後,就完全離相,完全無我;此時就會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如同《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原來人間的一切執著,「色受想行識」的一切行為,心的一切感受,都是因為「我相」的存在,因為有「我」的緣故,如果超越了「我」,離開「我相」,什麼煩惱也沒有。 所謂行深,就是禪定進入深定的境界,已經從「人」的世界,也就是「地球」的世界,突破到另一個很純真、很自然、很清淨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會發現「我」不見了,只有整個宇宙,因為「我」與「宇宙」已經結為一體;這是深定的境界。 從深定更深入,就會到正定。此時會發現,整個大自然界是這麼偉大,又這麼自在,一切萬物都欣欣向榮,互不侵犯,大家都很歡喜,也很有智慧。從深定更深入,就會到妙定;這就是禪的「三昧定」。 數息靜坐 無法突破 坊間很多教人禪坐的團體,都是以「數息」的方式來教導。所謂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把氣吸進來,再呼出去,這樣算一息,以此類推計數;這是「人」的做法,並不能入定。因為「數」是一種意識行為,要用意識去記數,雖然可以讓我們暫時排除妄念,但是在心裡數息,等於又接了另一個新的妄念進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是很理想。 般若禪定與一般禪坐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心靈層次的領域,並不如表相動作來得易解;而後者在實質上,也只能算是進入禪定之前的暖身動作而已,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再經由放鬆而進入冥想,達到減壓、紓壓、緩解痛楚的效果。 雖然兩者都是以一定的姿勢來放鬆身心,可是,一般禪坐只限於「人」的知識與意識的超脫,也就是把大腦與小腦的意識活動暫時停止,進而得到非常寧靜、非常舒暢的境界,可以幫助我們恢復疲勞的身心。 但真正的般若禪定,是要透過深定、正定,而更深入到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讓靈性從靈氣、靈電、到靈光,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這才是般若禪定的真正目的。 所有的生命體,都是由「物質、精神與心靈」三位一體所組成,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這絕非一般禪坐所能達到。

【禪修釋疑】吃素吃葷非關修行心地清淨一切無礙

雖然吃素並不是修行成就的絕對因素,但如果能夠吃素,心會更素、更清淨,當然也更利於修行。 修行要不要吃素?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出的問題。我認為吃素非常重要,也贊成吃素,但是吃不吃素,並不是成佛的絕對原因。 心內持齋 身心自淨 一般而言,素食比較清淨,葷食則濁氣較重。我們攝取食物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供養色身的眾生,但靈身並不需要這些人間食物,而是要清淨的靈光。所以不論吃葷吃素,最重要的是心素,心要清淨,因為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如果有人質疑靈身有葷,那是因為色身的意識根塵將其污染成葷的,不是因為攝取葷食所造成,可見「內持齋」比「外持齋」重要。 我們在電視Discovery頻道可以看到許多凶猛的野獸,比方像獅子、老虎、野狼等,在獵食牛、羊、馬、鹿等動物;雖然這些草食動物的體積比肉食動物來得大,可是牠們都很溫馴,也很善良,至於肉食動物,則比較殘暴。 我們可以從這裡得到一種開悟,就是素食者的性情比肉食者溫順。而人類是雜食性動物,既吃素,也吃葷,所以人的習性有時很慈悲,有時又很凶暴;如果能夠多吃素,少吃葷,就可以從內在培養一種善良、溫順之心,也比較不容易有瞋心。 而且,當這些動物被宰殺的時候,牠會感到痛苦,也會有瞋恨的心情,所以我們食用後,也會感染這些習性。從這裡慢慢去參、去思考,就會瞭解吃葷與吃素的差別。 是葷是素 繫於一心 或許有人覺得,吃素容易造成營養不均,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像大自然界的草食性動物,體型都很龐大,也都長得很壯碩,可見吃素並不會營養不均。如果認為孩子在成長時期需要吃葷來補充營養,也未嘗不可,一切隨緣,不要為了吃葷吃素而心生煩惱,因為真正的素是心素,有些人雖然口中吃素,但心卻是葷的;反之,有些人雖然吃葷,心卻是素的,就像濟公禪師一樣,嘴裡吃葷,但心非常清淨,所以無論他吃什麼,都是素的。可是如果心是葷的(貪瞋癡慢疑具足),即使吃素也是葷。 不過,現在很多素食館的料理都過於人工化,我認為,既然是素食餐廳,就不應該再有仿葷食的菜,或是刻意去調配葷食的味道,甚至沿用葷食菜名,那就失去吃素的意義了。 至於如何做到心素?其實很簡單,就是常保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就是心常平,也就是不要「貪瞋癡慢疑」。一個人有了平常心,能夠心常平,常保清淨,比吃素更好,因為清淨就是素。「素、淨」完全存乎一心,不論吃葷吃素,只要心能夠清淨,就可以成就。 在《達摩祖師破相論》中,祖師也提到持齋的真實義就是心淨:「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內制三毒(貪瞋癡),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至於持齋的方法,祖師也提到五種齋食:「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然而一般人往往只重吃素表相,卻放任身心造業,祖師說這不是持齋,而是破齋,當然不可能獲得福報。《破相論》:「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也就是不重外相的修行。因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度盡體內的眾生,以及滅度內心的煩惱地獄,這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如何才能度盡自身眾生?一般人會以吃素來自我要求,其實不論吃葷吃素,這些食物都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都是從不同的眾生轉換過來的,即使是從小就茹素的人,體內也有過去祖先的遺傳因子,當然也會有葷食眾生的習性。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身眾生得到解脫,包括皮、肉、骨、血,以及各組織、系統、器官、細胞等,讓它們都得到淨化。如果是葷食者,所攝取的肉食又會轉變成體內眾生,所以會比素食者修得更辛苦。 總之,我贊成吃素,但是我不願勉強別人一定要吃素,因為如果吃得不情願,也沒有效果,必須心甘情願地發自於內心,依自己的願力來吃素,因為成就完全出自於自己的覺性。等到有一天,當你可以隨時度眾的時候,不管是素食、葷食,都在你的淨體裡面,此時,無論吃葷吃素,都不是問題。

【禪師說禪】正法修行契入本心 出家在家一樣成就

一般人認為出家才是正統,在家居士只能作為佛教護法,不可能成就;這是一種法執的偏差觀念,是一種知識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人可分為「出家眾」和「在家居士」。所謂出家眾,是指剃度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在家居士則是泛指一般帶髮修行的白衣。 修行不分在家或出家;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因為在佛的眼裡,大家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就,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修行。 修行並不在於出不出家,端看這顆心,因為修行就是要解脫這顆心,所以要內求心的自在;有了自在的心,才能有自由的法身。可是這顆心,被人間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所迷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多去參悟,那些成就的聖者是如何成就的。 出家的真正意義,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也就是心要出離「三界」的家,要離開世間根塵,一心一意讓靈性從千百億萬劫的輪迴流轉中,得到解脫,這才是真出家。而不是表相的離開俗世,拋下親人及朋友,去參加僧團修行;這是修行人應有的認知。 離世覓佛 緣木求魚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它從污泥裡面,開出美麗的花朵;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入世的意願,沒有克服困難的心,是很難成就的。一個人能夠在最艱困的情況下,得到解脫自在,那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離開社會,單獨跑到深山或廟宇去做早晚課,而不理會入世的一切,這樣絕不可能成就;就像蓮花的根,不可能長在污泥上面的清水裡。 所以,出家或在家,都與修行無關。也許出家以後,可以讓我們在修行上更專心、更精進,可是在出家僧團裡修行,必須遵守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很自然地沒有了個人自由修行的時間和空間。而在家居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決定如何修行;這是在家居士比較方便的地方。 不過,在家居士平時要忙於工作,要負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甚至有時工作不順心,也會影響修行的情緒,或是佔去修行的時間,但這些都可以自我調整,所以不論出家或在家,都一樣可以修行。 曾有人問我,修行要成就,是不是出家比較快?其實不一定,有沒有出家,都可以成就;因為成就的是本心、本佛,也就是本心內在的本佛成就,與外相上有沒有剃度無關。

【禪修釋疑】功德與福德的分別

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是真功德。有相布施是福德,無相布施是功德。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功德」的重要,尤其重視布施功德,但大多數的人都侷限於財施,也就是直接以金錢去幫助受難的人,或是捐款給慈善團體。當然,發心做善事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應盡的本份,但這種金錢布施只能算是人間的福德,並不是真功德。 因為這種布施是對外在「色身」所作的布施,是一種有相布施,頂多可以讓人往生到天界,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輪迴,並不究竟。 布施靈性 為真功德 真正的布施是無相布施,也就是對內在的「靈性」作布施。比方像接引他人來修行,如果有一天,他的靈性成就了,就是無相實相的成就;或是自己來修行,讓自己的靈性可以早日成就;像這種無相布施才是真正的功德。 另外像護持道場,也是無相布施。因為道場需要租金,需要管銷費用,所以要靠大家共同護持,才能讓更多人來修行,進而得到靈性的成就,這是真正的無相功德。 佛在《金剛經》中,已經很明白地指出:「如果用恆河沙那麼多、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還不如用《金剛經》的一段話來接引他人修行;因為這種無相布施的功德,遠勝過用幾百億的七寶行有相布施所得到的福德。」 禪宗有個很有名的公案,就是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故事。當年,祖師初到中國弘法,就是先去度化梁武帝。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公門中好修行;而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更是不遺餘力;因此,他自認為很有功德,然而祖師卻說他「毫無功德」。 梁武帝問祖師:「為什麼毫無功德?」祖師說:「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意思是說,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只能得到人天的小福報,而且就像一個破裂的瓶子,裝進去的東西都漏光了,有什麼功德可言?這就好比我們身後的影子,並不是真實的,這算什麼功德? 淨智妙圓 內修自證 梁武帝又問:「那什麼才是真功德?」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真正的功德是「淨智妙圓」,簡單地說,就是「清淨、智慧、圓滿、圓覺」,也就是修行到最高境界-成佛了;而這樣的真功德,是無法外求的,必須向內修行。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得其解,認為梁武帝之所以毫無功德,是因為他時常把行善布施的事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才沒有功德,所以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別人訴說,以為這樣就無損功德。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在於有相與無相布施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不論隱匿與否,都只是人天的小福報,不能稱之為功德。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人犯了罪,假釋出獄以後,心裡很懺悔,就發願以步行環島的方式來贖罪。雖然他有這個心,但這樣還不夠。我認為他應該在環島的時候,沿途去托缽、去救助一些苦難的人,而且還要來修行,以真正的靈性修行功德來懺罪,這樣才有意義。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對「功德」下過定義,祂說「見性為功,平等是德」。修行無相佛法,能生智慧,破一切無明,消累世業障。業障清淨,才能見到光明自性,到達宇宙本體,能轉無相法輪,消眾生業於無形無相,普度眾生,名為「功」。見到真如本性,是佛的自性,也是眾生的自性,也就是宇宙自性;此時身心合一,理事圓融,知道萬有一體,感受同體大悲,心中一片光明,破一切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是真平等心,名為「德」。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如何莊嚴萬德?就是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三是禪定功德,只有在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之功德,修無相佛法,雖然尚未證道,但藉由明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故有無量功德,而且功德所及,五代超生,所以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修無相佛法,護持無相佛法,供養佛師,都是真功德。 一切功德,若不知感恩,縱然擁有無相法力,皆是魔類。眾生雖有佛性,也有魔性,如果不修行或修行不精進,永遠佛魔不分,真妄不辨,捨體逐相,所以會生死輪迴。

【禪師說禪】靈性世界永恆存在 人生最高境界在成就佛菩薩

當我們命終時,靈性會離開色身,如果在世時,修行究竟佛法,靈性就會發光,往生時,就會因這個靈光而超越中陰身界,直接到達佛菩薩界。如果在世時,沒有修行究竟佛法,靈性沒有光,而是黑漆漆的靈魂,那就會在往生時進入中陰身,也就是陰間,那是很可怕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一般人都很瞭解,也很熟悉這個有形有相的人間世界,但似乎也只知道去追求這個世界的一切,諸如財富、名利、地位…等物質慾望。當然,如果是為了要利益廣大眾生,倒也無妨;可是,如果只是為了要滿足一己私利,那就不好了。 當我們已經瞭解這世上整個人地事物的一切法之後,更重要的,就是要去追求、去認識精神的世界;可是一般人卻往往忽略了這件事。因為修行所要成就的,是內在的靈性,是精神體的成就,並不是外在的物質色身。 內在靈性 科學難證 物質的世界,是科學可以證明的;但精神的世界,卻無法以科學來證明。所以,修行要透過禪定的方式到達精神的領域,而這就需要很大的智慧了,絕不是只在那裡呆呆地打坐,或是練練呼吸、唸唸佛號、求得心安而已。 修行人如果沒有修禪定,或是禪定不得法,就無法進入精神世界,也無法瞭解菩佛薩的世界,更不要說要到達佛菩薩的境界了。而修行要真修實證,要能夠進入佛菩薩的時空法界;唯有進入這種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何才能進入佛菩薩的世界?必須在禪定中超越地球時空,才能突破進入地球以外的精神領域。以人腦為例,目前人類所能瞭解的,連千分之一都不到,而這些無法瞭解的部份,就是精神的領域。其實我們對物質界也不是完全瞭解,大都是經由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聞的,或是身體所感受到的一些事物;而精神世界的領域,則要比這些物質世界的領域大得多了。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修行的重要,如果能修行到最高境界,也就是佛菩薩的精神世界,再回過頭來看人間的物質世界,就會一目了然,而且會發現,原來人間的一切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 當年,世尊曾在祂的兒子羅睺羅十八歲時,對他說:「你所看到的一切,或是所想到的一切,還有這整個有形有相的世界,全部都是空的,都不存在;包括你自己。因為將來當你命終的時候,這些通通都帶不走,都是空的,你要記住這一點。」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色身,全部都是空的,都不存在,而這正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 緣生緣滅 四大皆空 修行就是要一切無我,一切空相;因為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講因緣,所謂緣生緣滅,一切都是空。所以修行人一定要瞭解,人間的最究竟是「空」,人生的一切,到最後都是「空」。但是,我們要在有限的人生當中,去找到唯一的「不空」,那就是靈性的永生,也就是要讓靈性解脫,不再輪迴。 修行人一定要有這樣的開悟,才能得到智慧,然後再根據這個智慧來修究竟法,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不空」,那就是證到佛菩薩的精神世界。 修行就像做事,要講求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世尊傳承下來的,成佛的正法,另外還要再加上,知道如何成佛的傳法師父;這樣就一定可以達到證道的目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我可以成就佛菩薩」的信心,否則就是盲目修行。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知道人生是空的,但在這幾十年的歲月當中,我們要遺愛在人間,也就是要「立功、立德、立言」。換句話說,我們要讓自己的人生有所貢獻,將來離開的時候,要遺愛在人間,而且這種愛是博愛,是能夠利益廣大眾生的愛;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而最有價值的人生,就是修行成就菩薩、成就佛。因為成就了佛菩薩以後,又可以去普度眾生,讓更多人也成就菩薩、成就佛,甚至還能讓那些流落在中陰身界的靈魂,也得到超生,能夠投胎到人間來修行。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靈性,當命終的時候,靈性就會離開色身。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究竟佛法,靈性就會發光,往生時,就會因這個靈光而超越中陰身的階段,直接到達佛菩薩界。但如果在世時,並沒有修行究竟佛法,靈性沒有光,而是黑漆漆的靈魂,那就會在往生時進入中陰身,也就是陰間,那是很可怕的。 也許有人會問,我如何知道自己將來命終時,靈性可以放光,不必經過中陰身界,而直接到達佛菩薩界? 那就是在禪定的時候,一定要讓身心得到清淨。因為當身心清淨時,就可以在禪定中,以法眼看到體內的眾生(器官、組織、細胞…等)都因清淨而清涼放光;一般是白光或紅光。有時候,也可以借助師父加持的力量而看到光,比方像金光、綠光、紫光或彩色的光。 心光相應 直入聖界 如果在禪定中看到這些光,要懂得感恩佛菩薩、感恩師父;要從內心真心地感恩,那麼內在的靈性就會發出清淨的光來相應。因為靈性本來就是靈光體,祂會從裡面發光,與佛菩薩加持的佛光以及師父加持的佛光相應。相應以後,我們就具備這些光。修行就要這樣修,才能夠成就,不一定非要等到性命終了時,才可以成就。 反之,如果什麼光都沒有,當然就會在命終時,先到中陰身界去,而不會直接到佛菩薩界。可惜很多修行人不瞭解,只知道一直執著於相法的修行。試問,這些相法修行可以讓修行人見到光嗎? 曾經有人告訴我,有想修行的人來到我們的道場,才第一次禪定,就看到許多殊勝的佛光,甚至還看到佛菩薩。這是因為我們的道場都開過光,就是淨土,所以當然具足了佛光,只要靜下心來禪定,都可以接到這些光。 來到道場以後,先要把身心調好,要把心外的一切都空掉,讓自己進入道場的殊勝磁場當中,靜心禪定。 禪定的時候,不要著相。很多人在剛入初定、還在淺定時,會出現一些幻相;此時,不管是看到佛還是魔,或是其他的幻相,都不要管它,繼續地定下去;千萬不要去攀緣,也不要去排斥它,那樣都不對。只要一心專注,繼續地定下去,才能讓自身的磁場不停地加深、加重、加強,才可以進入深定。 進入深定以後,就脫離了地球時空,也許有些人會發現,好像身體不見了,此時不必害怕或擔心,其實你的人還是好好地坐在那裡,只是進入精神世界去了。 靈性是不生不滅的,是一個會發光的靈光體;我們修行,就是要找到靈性,要讓祂放光,恢復本來的真面目,而這就是所謂的本地風光。 很多修行人都不知道什麼是「靈性」的修行,只強調修「心」,只求滿足自己的心,以為這樣就是幸福,而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是圓滿自己的靈性,這才是永生不滅的幸福,才是最究竟的修行,才是修行的目的。

【禪師說禪】清淨智慧 圓滿圓覺 證妙佛金身

修行人的心,要隨時保持清淨;而且還要禪定,定中才能生慧;有了智慧以後,才能覺行圓滿;當一切大圓滿時,得到明師印心,就可以圓覺成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要修究竟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傳的成佛法門,也就是「清淨、智慧、圓滿、圓覺」的法門。 內外清淨 一塵不染 修行人的心,要隨時保持清淨,而且要禪定,因為智慧就在定中。有了智慧,才能覺行圓滿。當一切都圓滿了,就可以圓覺成佛。 修行不一定要苦行,因為修行的成就,並不在於苦與不苦,而是在於解脫「苦」,而得到「樂」。這是在成就之前,必須要做到的轉變。 雖然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壓力,但不管是痛苦,還是煩惱,都一樣在過日子;如果能夠接受這種苦日子,並進而去改變,就是智慧修行。 不過在解脫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很多污染;但我們的心,要能夠和內在的自性一樣清淨,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心都是清淨的,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修行一定要這樣修,才能夠成就。否則就算有了成就的法門,或是世尊再世,也不能讓我們成就。 定中生慧 智破無明 知道了「清淨」是修行的根本之後,才能在禪定中生出「智慧」;但很多人都貪求方便法門,不修「定」;因為他不知道「定、慧」是一體的。 智慧不是知識,而是本有的,就在佛性裡面。但如果不藉由禪定,就不能與佛性相應,當然也不可能見性,不可能開發出裡面的一切無量壽、無量光和無量智慧。 所以一定要禪定,才能見證般若智慧。所謂般若智慧,是了脫生死的超智慧;是在看過很多經典教義以後,能夠深深體會,真正開悟,然後在禪定中,一關一關的超越心裡的障礙、身體的障礙、業障的障礙,最後進入真空法界,見到自己的本來真面目。 所以,修行要修開悟的佛法,而且要懂得運用,除了成全自己,更要成全別人,這種佛法才是正法,才是真法。否則只學到相法,無濟於事。 諸法圓滿 湛然無礙 真正的圓滿,要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如果能夠「人人圓滿」,就沒有是非;能夠「事事圓滿」,就沒有煩惱;而身體圓滿,就沒有大病痛。 當我們具足禪的智慧,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上班族會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得很圓滿;公司負責人也會把事業經營得很圓滿,這就是「事事圓滿」。 「物物圓滿」,就是要保有物品本有的原貌,所以要除舊佈新,讓它和原來的樣子一樣,去保護它,清潔它。另外還要物盡其用,譬如一件觀賞品,就應該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愛心,就能瞭解整個法界的生態,知道該如何愛護它、保護它,不讓它受到無謂的干擾和侵害。物在法上,是為「無情」,我們在行的當中,就會體會、開悟大自然存在的道理。 「法法圓滿」,如果法法都能夠圓滿,就可以在出世法及入世法上,做到「理事圓融」,如此自然會有超自然的智慧。 其實佛法並不深奧,成佛也不困難,只要能從生活中的小處開始;就像恆河沙一樣,是從一點一滴、慢慢累積,最後才成就為淨土。所以想要成佛,就要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 如果工作上有不圓滿的地方,要設法找出原因,並修正它。人與人之間的不圓滿,也要想辦法溝通,才不會對立,意見才能一致。政治也一樣,需要溝通,才能政通人和。 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最怕的就是對立。心中若有對立,一切抗爭就不會停止,所以人與人之間要協調溝通,取得諒解。世上任何一場戰爭,最後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面對面的談和,才能結束戰爭。這種談和,就是讓「事事圓滿」的方法。 明師印心 圓覺成就 修行要有智慧,過去的人可以修行成佛,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成佛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成佛的方法,沒有成佛的智慧,不知道成佛之路該怎麼走;因為我執、法執太深;因為過去的罪業太重。 現在的業,要用智慧去圓滿、完成;過去的業,則要一心懺悔、感恩。因為只有真心懺悔、真心感恩,佛菩薩才能幫助你。 所以修行要成就,先要懂得懺悔、感恩,還要有成就的信心和決心,以及證道上師指導成佛的方法;這是修行的重要關鍵。 唯有證道的師父,才能傳承佛陀正法,讓弟子如法開悟、如是禪行;依照所開悟的智慧來禪修、禪定、行菩薩道。最後還要將我們禪修、禪定、行菩薩道所得到的一切種種,在深定中見證佛道,讓靈性得到更多智慧,最後就能和世尊一樣,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無上菩提。

【禪修釋疑】修行究竟要怎麼修?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人要一心一意地成就最究竟的佛,這是我們畢生的修行目標。所謂「一心大圓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成就「圓覺」或「妙覺」。什麼是圓覺?就是十地菩薩。我們修行,要成就等佛,成就十地菩薩,也就是圓覺佛,或稱圓覺菩薩。什麼是妙覺?一般稱為佛陀。 修行不是用嘴巴修,也不是用腦筋或意識,而是要「菩提總持行」,要去圓滿菩提功德,也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布施要做無相布施,也就是讓「靈性」解脫的布施,而不是解決「人」的困難或「人」的病痛。比方像設立道場、供養道場、接引親友修行,當然自己也要修行,這些都是菩薩行者所行的無相布施。 持戒要持清淨戒,要讓身心像自性一樣清淨,才是真持戒。尤其是內心的清淨,當然一般奉行的戒律也有存在的必要,但真正重要的,是讓靈性在每個當下都清淨,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守戒。 忍辱要無生法忍,就是面對受辱的一切相,都當作沒發生過,也就是要轉化心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無生。既然無生,又何來忍辱呢? 精進就是不斷地朝著修行的究竟目標精進,而不是走走停停。如果精進力不夠,就像小火燒水,不能燒開,反會慢慢燒乾。 禪定就是從定中超越地球時空;所以禪定不是傻傻地打坐,而是要在定中做到身心統一,直接到達如來佛地。般若是具足一切圓滿如來佛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去圓滿這六大普度眾生的功德。 在修行中有所頓悟,就可以超越三界,進入聖位,就是所謂的「一頓超三界」;禪宗印心佛法能讓禪行者直接到達最高、最究竟的佛位,成就如來身,也就是在世佛,「當下如來身」。 修行要修直接成就的究竟法門,不要拐彎抹角,要直心,直接到達佛的本地。佛的本地就在我們的心裡,祂是一個無相實相的光明體,當見性的時候,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禪師說禪】六度功德行 智慧達彼岸

修行六度萬行的目的,是要補償過去世的罪業,並讓更多眾生得到度化。 等到功德全部圓滿以後,靈性也會隨著六度波羅蜜而到達彼岸。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證到聲聞、緣覺,雖已入聖,但並不究竟;因為祂只是修自己的成就,並沒有普度眾生,所以還要再修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所謂六度萬行,是菩薩行者的六門功課,這是為了要圓滿修行的功德,等到萬德具足,就能成就莊嚴的佛陀。由此可知,修行是很實在的,要一步一腳印,也就是實修實證。 無相布施 接引靈性 菩薩的第一門功課是布施,這是為了讓修行人有「利他心」,有奉獻的心,可以消除我相的貪心。 布施不一定要財施,真正的布施是對「靈性」的布施,這是一種無相布施。比方接引他人修行,或是設立道場、護持道場,讓更多人來修行…等等。一般人行布施,大都是解決「人」的困難或病痛,即使作得再多,有一天,這個人還是會死亡,所以這種布施是有時間性的,是短暫的,是有相布施,談不上功德,只是一種人間福報。 而無相布施可以幫助內在的靈性得到清淨、解脫,甚至成就,所以是一種無生無滅的布施,是真正的功德,當然勝過有相布施的福德。 其實色身只是自性的影子,一旦命終,影子便消失了。可是很多人都是跟著影子走,追求這一生頂多一百年的空相,卻忽略千百億萬年無生無滅的本我。 修行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成就,而忽略去普化眾生,行無相布施,就是獨覺禪;這種修行不可能成佛,連菩薩都不到,最多只能達於聲聞、緣覺的層次。 清淨持戒 身口意淨 菩薩的第二門功課是持戒,要持清淨戒,保持身心的清淨,就像自性一樣。 我們每個人的自性都是一尊清淨佛,只因造業而蒙塵,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脫這些塵垢,回復本來的清淨,然後才能回佛國。 換句話說,修行就是要解脫業力,因為解脫就得到清淨;不解脫就是污染、根塵,而這就是輪迴之因。所以修行要從清淨起修,清淨是修行的根本。 一般修行人都很重視戒律,要持戒、守戒,規矩很多。當然,「戒律」是有其存在的必要,但真正重要的,是讓靈性在每個當下都能夠清淨,而不是讓心被戒條綁住,那就落入「人相」持戒。 人之所以會有喜怒哀樂,會有煩惱、痛苦,都是體內眾生習性的意識作用,也就是「貪嗔癡慢疑」。如何解脫呢?一定要離相,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並保持「身口意」清淨,以慈悲心和愛心來扭轉自身的眾生習性,也就是以菩薩性代替眾生性,讓它們得到清淨。 一個人如果真正開悟,就會知道清淨的重要,會很自然的做到清淨戒,得到菩薩的清淨。 無生法忍 遠離四相 菩薩的第三門功課是忍辱。所謂忍辱,並不是在受到侮辱或難堪時,要忍辱吞聲;因為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總有一天會因忍不住而崩潰。 菩薩修的忍辱是「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就是不要在意受辱的外相,心還是一樣清淨;而既然無生,又何需忍辱呢?這就是「無生」的智慧。 「法忍」則是在事情發生以後,設法讓傷害減到最低,並趕緊去解決它、圓滿它。修行人如果能做到無生法忍,就是真正的菩薩。 至於要怎麼做,就是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就像船過水無痕,或像被蚊子叮,痛一下就過去了。這是修心的功夫,也是一種報冤行。 其實進入佛門禪修以後,對於任何事,就不該再去計較得失。因為有了得失心,就會有煩惱,面對不如意的事,應該要處之泰然。忍辱是一種美德,修行人要比一般人更能忍辱,要知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加速精進 計畫修行 菩薩的第四門功課是精進。所謂精進,並不是要每天誦經、唸佛、勤作早晚課;而是如何從「人」快速進入「自性」,就像開車上坡前,要踩油門加速;或像飛機起飛前的加速度一樣。只有這種加速度,才能衝破層層關卡,進入自性的世界。 因為從色身的修行到自性的修行,必須超越千百億萬劫的光電時空,如果想在今生幾十年的生命之內完成,沒有足夠的精進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有人把修行當作輕鬆的休閒活動,這樣絕不可能成就,一定會再輪迴,不知要過多少世,才有機緣成就。所以,精進力是成就的要件。 修行成就,是指「精神」成就,所以我們要讓色身先提升為精神體。那要怎麼做?就是隨時都保持最充沛的精神力,毫不鬆懈。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把十年當成一年,把一年當成一個月來用;這樣修行一年,勝過別人修十年,所以修行要有計畫,要依進度來落實。 修行就是和時間賽跑,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千萬不要存著「我還年輕,不急著修行」的念頭,要知道人生無常,如果能超越時空,這一生就贏了。這就是加速精進。 智慧禪定 入實相界 菩薩的第五門功課是禪定。禪定並不是坐在那裡無所事事或胡思亂想,而是要智慧禪定,也就是要做到身心統一。 因為當身心都靜下來以後,就會接到一股加持力,也會從體內生出一股力量,這內外的力量會幫助我們突破身心障礙,從地球的三次元有相時空,超越到高次元的宇宙時空;讓我們的體內眾生得到解脫,成就佛菩薩;讓我們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層次,直接到達真如實相的如來佛地。由此可知,禪定就是一艘般若船,帶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 所以禪定時,不要有妄念,要放下一切,從離相、無我,而進入無相;從零思想、零妄念,到潛意識的清淨、到無限大的性海、空海;然後入定於實相界。 在禪定中,會依我們的清淨度,而得到不同的靈力加持,幫助我們脫離地球的現象界,進入高次元的無相實相界;這就是宇宙時空的力量。 圓滿般若 萬德莊嚴 菩薩的第六門功課是般若。般若是指靈性的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不同於人間的聰明才智。聰明才智可以從經驗或學習而得,般若卻是每個人天生本自具足,是靈性本有的智慧。當我們的精進力不斷加強,時間到了,就會得到。比方當修行境界到達佛菩薩界時,自然就會瞭解佛菩薩的成就,可以造化人間的美滿,造化眾生的成就。 換句話說,般若就是如何從「人」到「佛」的智慧,也就是具足一切圓滿如來佛的智慧。所以修行人要「菩提總持行」,要去圓滿這六大普度眾生的功德。因為六度萬行就是萬德,等到這些功德都圓滿以後,就是萬德莊嚴,可以成就佛陀;這就是自度。 由此可知,菩薩的修行就是要六度萬行,要做無相布施,去接引眾生修行。至於持戒、忍辱和精進,都是內在的修為,是為了要達到智慧禪定的目的,所以都是幫助入定而圓滿功德的加行功夫。入定以後,才能得到廣大的般若智慧。禪定和般若,在六度萬行中尤其重要。 也就是說,六度萬行是讓色身去完成功德,等到功德圓滿,莊嚴的法身就顯現,而靈性也會隨著這些功德而到達彼岸。

【禪修釋疑】阿羅漢的四個果位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金剛經裡面有講到阿羅漢的果位,坊間說法不一,到底何謂阿羅漢的修行? 阿羅漢有四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四個果位要怎麼修?「身口意」一定要清淨,這是一切修行人,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成就的佛菩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如果身口意不清淨,就不能真修實證。 阿羅漢四果位-初果須陀洹 修行從「人」開始修,證到「天界」的欲界,就是「須陀洹」,這是阿羅漢的初果,還沒有住於聖位。如何證到須陀洹果?就從三業清淨開始,這是修行的基礎,然後再清淨三毒二邪,沒有貪瞋癡慢疑。 從宇宙的時空來看,在欲界一天,相當於人間一百年。如果證到須陀洹,就是證到欲界,可以在欲界享受一千年的福報,換成人間的時空,等於是有十萬年的壽命。 從這裡,可以開悟一件事:我們是要執著「人」的一百年呢?還是要去追求更多的千百億萬年?所以我們要修行,要讓靈性解脫。 阿羅漢四果位-二果斯陀含 阿羅漢的二果是「斯陀含」,也就是「聲聞」,已住於聖位,不用再輪迴。 修行斯陀含的行者,是從明白苦因、苦果而起修,所以不要再造惡業,要保持「身口意」清淨,所有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善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業,同時還要為眾生創造更多的福報。 如果證到阿羅漢初果須陀洹,在欲界享受了十萬年的福報以後,還要再回到人間,繼續修行到二果「斯陀含」;或是在人間修行證到初果須陀洹以後,繼續在人間修到二果「斯陀含」。由此可知,人間是多麼重要!因為修行要成就,一定要在人間。 須陀洹是證到欲界,欲界有六天-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的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的魔王,修行人要通過這一關,才能進入聲聞-阿羅漢二果斯陀含,才能進入色界。 色界有四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修行要這樣一天一天的往上修,要一步一腳印的真修實證,而不是只有空談,或是唸經、唸佛而已。 阿羅漢四果位-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證到斯陀含以後,再精進一點,就證到緣覺-阿羅漢三果「阿那含」,已經進入無色界,也就是無相界,沒有形象,雖然色身還在人間,但思想已不具人相,言行都非常清淨。最後再超越無色界,才是真正證到了四果「阿羅漢」。 證到阿羅漢三果「阿那含」的修行人,是找到可以「不死」的原因,也就是不要再「生」,不要再往生,這樣就不會再輪迴,可以完全解脫。換句話說,就是不再生於六道,也就是修到「無生」。而既然無生,當然也就無滅。 阿羅漢四果「阿羅漢」,已經超越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進入辟支佛,所以阿羅漢也叫辟支佛,祂是實相的世界,是如實的,不是虛有名相的現象界。 一般對阿羅漢都尊稱為「尊者」,比方像世尊傳法給第一代祖師「摩訶迦葉尊者」,然後再傳給第二代祖師「阿難尊者」,都稱之為尊者;阿羅漢就是通稱的尊者。 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真修實證,要先進入須陀洹,然後一步一步,紮實地往上修。從聲聞、緣覺,到阿羅漢,在這一世就要成就,要修「身口意」清淨,修「三毒二邪」的滅度,要這樣離相修行;而且一定要在娑婆世界修行,否則,還是要再投胎來人間修行。

比特幣教父Adam Back密訪姜太公道場 點七星燈為台祈福拚經濟

近日比特幣隨著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價格暴漲並創下新高,被譽為「比特幣教父」的Adam Back近日造訪台灣,發表區塊鍊產業未來趨勢,在台颳起一陣旋風。特別的是,Adam Back離台前夕,特别密訪陽明山姜太公道場,並在道場安排下點七星燈為台灣祈福拚經濟,也藉此進一步認識慕名已久且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文化。 道場主席羅世新表示,Adam Back是比特幣白皮書中Hashcash 技術的開發者,是比特幣技術的先驅,亦為全球區鍊界舉足輕重的人物。Adam Back因為聽聞、現今美元交易量全球第一的比特幣交易所Bitfinex 執行長方雋哲分享七星燈助自己事業飛黃騰達的靈驗事蹟,所以趁著此次訪台,要求隨行人員安排道場參訪行程。為迎接Adam Back到來,道場特別展示近期信眾為助建大道場所捐贈的台灣花蓮豐田大寶玉,由於這塊玉出土原形狀似台灣,讓Adam Back讚嘆連連,隨後法師團除依循正統道家儀軌在台灣寶玉週圍排上七星燈陣法,亦運用姜太公賜予的香供秘法,以上等極品沉香熏供焚香,再由Adam Back一行人擔任主醮官點燈為台灣祈福,Adam Back除祈求姜太公率五路財神爺為台灣賜財送福,也祈願自己創辦的區塊鏈技術企業Blockstream持續鴻圖大展。 Adam Back此行來台主要目的是向眾人演講比特幣的技術演進及普世價值,同時出席在臺北科技大學舉辦的Blockstream Lab 開幕儀式,盼在台成立的Blockstream Lab,未來能成為台灣區塊鏈技術創新與數位資產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另外,Adam Back在政大公企中心的行程中,也與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國發會副主委詹方冠等我國官員以及相關科技人才進行面對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