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學禪定有一段時間了,一直無法進步,請問我該如何突破?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答:首先,禪定坐下來以後,就不要有妄念,一般人會覺得很難做到,但只要能精神專一,自然沒有妄念。所謂妄念,是指不必要的想法;如果能除掉妄念,讓心靜下來,就會覺得心很安詳、很舒服。如果禪定能坐到這個程度,表示已經沾到禪的邊了;但如果一直為兩條腿的痠麻痛所困擾,就不能感受這種心靜的美好。 禪定要進步,先要克服身體障礙。很多人平時用腦過度,覺得精神疲勞、很累,修禪以後,會知道如何恢復體力和腦力,甚至連身體哪裡不舒服,也知道如何用氣或光的能量來強化它。修禪一定要這樣自修自證,自己去坐,自己去感受;也許當你和別人分享這些不可思議的見證時,人家還不相信呢! 學禪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超越的精神,以這種精神來克服身體的障礙,譬如腳或腰的痠麻痛等等。有時禪定還會發現一些潛伏在體內的毛病,等到坐到不痛或不適感消失的時候,就表示它已經不存在了。 這種超越的精神還可以克服心理障礙,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苦惱或不愉快的事,都知道該如何解開心結。其實,與其天天煩惱、緊張或恐懼,彷彿活在地獄一般,不如直接面對,去解決它,解決以後,就離開地獄了。地獄不是人死了,有做壞事才會下地獄(當然那也是地獄);如果心中有痛苦、煩惱,覺得緊張、害怕,即使人還活著,也等於是在地獄。如何解脫?修禪就會讓你有智慧去解決,會在禪定中忽然想出辦法,去把事情了結,這顆心就放下了,會覺得很輕鬆。 修禪就是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礙,然後進入心靈的境界。所以要想辦法入定,入定以後,就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甚至可以跟著地球一起轉動,會覺得很舒暢。如果能以這種禪的智慧、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來生活,一切都會得心應手,人與人也會相處得很好,這是修禪很容易得到的好處。
宗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一般人對禪的認知,是把心靜下來參某件事,而且要參到通達真理,認為這就是坐禪;然而實際上,禪超越了宗教,也超越了科學和哲學,因為禪是大宇宙所本有,無法以語言文字表達,所以當初在印度發現禪的時候,就把祂稱為禪那。 當然,在禪尚未正式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前,我們就已經知道禪了,當時是修行人修鍊身體的一種特別法門,希望可以延長壽命,而且不會生病,可以活得健康自在,所以他們以坐禪的方式尋找禪的力量。後來,當禪正式傳到中國以後,才融合成為中國的禪。 為什麼說「禪是超越宗教」呢?我們以佛教和基督教為例,釋迦牟尼佛因為修禪、參禪,得到了正等正覺,並創立佛教;耶穌在約旦河畔悟禪四十天,爾後基督教興起;可見禪是超越宗教的。 天地日月星 清淨智慧光 可是,為什麼禪也超越科學呢?因為科學只能證明大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譬如螢火蟲,它其實是一個很小型的發電廠,自己就會發電、發光;那麼,我們能不能也像螢火蟲一樣,自己在體內發電、發光呢?這就是大自然禪的智慧。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在科學家還沒有證明其原因之前,這麼一個小小的大自然現象就已經存在,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大自然變化,現在的科學也只能證明氣象的變化、地震的變化…等等,至於更深入像宇宙間各星球的變化,那就更談不上了。所以說,禪是超越科學的。 禪也超越了哲學,甚至可說是哲學中的哲學。為什麼呢?因為禪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真理,哲學只是在各種事物中取得邏輯的方法,然後再慢慢證明其真理;而禪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真理,等待科學、哲學來證明。 所以我們修禪,要先對禪的定位有所了解,禪是超越時空的,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和地域性,因此修禪要把握超越的精神,因為超越就是禪的精神。 如何自我訓練超越的精神?禪定盤腿就是最好的方法。一般人剛開始學禪定時,都會覺得盤腿很不舒服,那是人的惰性,但經過訓練以後,便可很快適應,因為人對環境的適應非常快,這種適應的功夫,就是一種超越精神。 許多人禪定坐不到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覺得兩腿又酸又麻又痛,這表示自己還有意念存在。其實從禪定中,可以體會身體的各種障礙,比如生理的障礙,像腳的酸麻痛,或是覺得身體哪裡不舒服等等,都可以用精神力去超越。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精神來處理工作,不管遭遇任何困難,都可以用堅強的毅力去突破。 凡事平常心 轉念離塵間 在禪定中還會發現許多心理障礙,比方平時日積月累的不愉快或不如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上的壓力,尤其現代人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每天都非常緊張,各種壓力(生活、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讓人覺得神經緊繃,甚至晚上睡不著。 舉例來說,屏東道場有位同修在潮州中學當老師,現已退休,領的是一次性退休金,後來物價高漲,他有了第一個心理壓力:「當初實在不該一次領完,應該按月領才對」;第二個壓力是他把這些退休金全部拿去投資,結果賠光了;第三個壓力是久居美國的兒子已一個多月沒有寫信回來。這些壓力讓他好幾年都睡不好覺,很痛苦。 我告訴他,晚上睡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心裡有心結,只要把心結打開,自然就不會失眠,並幫他做了以下分析: 第一,領一次性退休金後,物價上漲;其實很多事情不要只看自己,應該多看看別人,有些人退休前,因為某些原因拿不到退休金,相較之下,自己幸運多了。 我對他說:「我也是公務員,工作二十幾年的退休金也是一次全部領回,然後就到世界各國旅遊,一下便花光了;但我想,雖然花完了,回來再賺就好。所以不要把錢看得太重,心不要被錢、被事、被人際關係綁住,這樣會很痛苦。凡事想開一些,會好過得多。」 第二、投資失敗;社會上被倒會的人很多,甚至有些人被倒幾百萬是向別人借的,可是他的錢是自己的,不會有人找他討債,所以比起那些人,他幸運多了。同時我也建議他改變想法,把這些錢當成布施;因為與其一直放不下,跟自己過不去,還不如當作布施,反正錢也要不回來。 經過我的一番開導,他的心情好多了,他說:「我太太也叫我不要再想了」,我說:「你太太比你有智慧」。 笑看凡塵事 歡喜菩薩行 所以,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對金錢或物質方面,可有可無,不要患得患失;對升官、發財或身外之物,也是順其自然。當然,我們還是要盡心盡力,要奉獻自己,為社會、為大眾工作。 這位屏東同修的例子,是很典型的心理障礙,如果不把心裡的心結解開,就算禪定坐到蒲團都爛了,也是沒用,因為一坐下來,滿心都想著退休金賠光了,還有責怪自己怎麼不按月領;這就是想不開。 修禪的人應該要有智慧,凡事要能夠看得開。我也勉勵他,把這些想不開的事都放下,當成去布施、去救濟、去奉獻、去幫助別人,也許以這樣豁達的心,可以幫自己在其他方面又賺到一筆;世事本來就是這麼微妙。
釋昭慧法師號召大家拒領一萬元普發現金,並回捐國庫,這是法師的慈悲,讓人敬佩;但她又批評普發現金是「飲鴆止渴」,並稱拒領是「正義之怒」,這就涉及法師的智慧,基於「從法不從人」的佛學精神,弟子們必須跟師父說道說道。 對於有信眾供養的法師來說,一萬元確實不算什麼錢,但法師可知:台灣有很多人要靠這一萬元來救急? 根據yes123求職網2024年3月的調查,40歲以下的年輕勞工中,有23.2%的人表示自己沒有存款。 104人力銀行使用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測算,起薪最高的新竹縣市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7000元,但每月平均支出27416元,換句話說,實際可存下的錢只有9585元;台北市新鮮人的起薪為 36500元,但因生活成本高,平均支出達 33730元,結餘僅剩2770元。 對於這些貧困的社會低收入戶及社會新鮮人來說,一萬元的現金,真的是一筆可以救急的大錢。希望法師能苦民所苦,體諒社會底層生活不易。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要「福慧雙修」,不但要有慈悲心,更要有智慧,能站在社會的至高點,告訴人民國家未來的正確走向。 眼見國庫拮据、人民生活困苦,賴總統卻將軍費的GDP占比,一下子由2.38%增加到2.45%,還承諾要在2030年前提高到5%。即使不懂財政學理論的民眾也知道:這舉將嚴重排擠到社會福利,讓國庫更加枯竭、「飲鴆止渴」。 充滿智慧的法師是否應該勸一下賴總統:要與人民休養生息,也要與對岸休養生息,把要買殺人武器的錢用來普發現金,救濟貧苦的台灣人民?這才能展現法師大智慧。 當然,法師要大家把一萬元回捐給國家,「轉化為守護國家的實際行動」,相信慈悲的法師也絕對不是要賴政府用這筆人民血汗錢去買殺人武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為什麼成佛一定要經過「人」的階段? 答:為什麼成佛要經過人的階段?為什麼只有人,才可以成佛?因為只有人,才可以聽懂上師的正法,其他眾生聽不懂。另外在相貌上,佛的法相是最圓滿的,而人的相貌也是最圓滿的,其他眾生的相貌都不好看;所以只有身為相貌最圓滿的人,才有資格以現有的相,透過修行而成佛。 其實我們的身體,就像平日所騎的腳踏車、摩托車或駕駛的汽車一樣,我們使用這些交通工具,是為了到目的地去上班、上學,或是去做其他事情;但也有人利用這些工具去花天酒地,甚至去做壞事。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色身就像交通工具,要帶著靈性回到佛國淨土;但如果色身把靈性帶到歪路,造了惡業讓靈性痛苦,就等於我們開車去做壞事一樣,沒有把正事辦好,沒有把靈性帶到佛國淨土。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參悟,一個人來到人間投胎是為了什麼。我經常在想,有人願意花幾百萬買一個地下停車位,也有時間去花天酒地,卻不肯花一點時間、一點金錢來禪修,所以「智慧」和「無明」的差別就在這裡。 一個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但他會開悟,知道要修行、要成佛;但也有人一天到晚只想著拚命賺錢,也許錢還沒賺到,身體就先搞垮了,只是盲目地追求,卻沒有一個目標。如果可以定出目標,想多賺一點錢,一方面讓自己生活安定;另一方面,有了足夠的錢,可以讓更多人和我們一樣,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那麼這樣去賺錢就是對的;但有些人賺錢是利益眾生,有些人卻是害了眾生,所以在選擇工作時,要有智慧,不要造惡業。 其實,不管是信佛教,還是其他宗教,都不是要我們過艱苦的生活,或是每天都要過得很累,而是要去學習這種刻苦耐勞、堅忍不拔、不怕失敗的精神,要每天接受現實的挑戰,用智慧去克服困境,這才是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宗教的目的,是教化世人、除惡務盡、從善如流、變化氣質、服務人群、返璞歸真、證得永生。 人類因為種族、教育、文化、語言及風俗習慣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宗教。然而各宗教的教義雖有不同,但其精神是一致的,真實意義也是彼此相通。 法界同一體 萬流歸於禪 在諸多宗教中,以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較為普遍,加上近年興起的一貫教、天帝教、日蓮教,以及世界各國帶有神秘色彩的神教等,益發顯得宗教派別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然而宗教種類雖多,若能依法施教,其結果是肯定的;但如果依人施教,而這人卻違背教義、違背真理,則其結果就是負面的,將導人於罪惡之中,造成人間悲劇,違背了宗教的真實教義。所以世人在參與宗教活動時,不可不慎。 至於各宗教教義相通之處,以基督教與佛教為例,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人類,人類是神的兒女;而佛教的說法是,這神的兒女就是佛子。姑且不論是神的兒女,還是佛子,他們都具有良心,只要犯錯,都會遭受良心的譴責。所謂良心,就是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就是自性。 再看上帝創造人類,佛陀應化佛子,這上帝與佛陀又是誰創造的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參禪。至於我的答案,當然是大自然的生命力、大自然的智慧力,以及大自由、大自在的天性,也就是無生無滅、永恆生命的超生命之光、聖靈之光──禪;也就是說,上帝與佛陀都來自於禪。 基督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天父那裡」,這所謂的道路、真理、生命和天父那裡,指的就是禪。 佛教的佛陀是如何成就正等正覺的?祂是經過六年離家修行,最後坐在菩提樹下禪定,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創立了佛教;同樣地,基督也是在約旦河畔的曠野坐禪四十日,洗禮斷食,因一大覺悟而興起了基督教;而回教教主穆罕默德,也是在麥加附近的一個洞中坐禪、參禪,而創建了回教。 一本化萬殊 萬殊歸一本 可見任何宗教的創立與興起,都是因「禪」而來,所以,「禪」是各宗教之宗,如果沒有禪,就沒有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耶穌基督及穆罕默德這三位大覺大悟的大聖人;而沒有這三位聖人,就沒有今日的佛教、基督教和回教。 在禪的宇宙觀中,一切生靈,都是「一本化萬殊」;這個一本,就是禪;意思是說,由於禪,才可以化育出這些擁有殊多萬相的生物。所以,如果我們要返璞歸真,就要「萬殊歸一本」,也就是萬教歸宗、萬法歸一。 這個「宗」,就是禪;「一」代表一切生命、一切智慧、一切同體,也是禪。 「萬教歸宗、萬法歸一」,就是歸於一切生命之母、一切生命之光,也就是禪。 如果人類與宗教都能取得共識,以各宗教做方便接引,共入禪門、共證禪光,則地球上所有眾生,包括一切生態,都可以在禪中接受禪的洗禮,共生於禪的「真善美」人間天國。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日本宮崎縣的海邊,有一座名叫「幸島(Kōjima)」的小島嶼,沿著海岸繞一圈,大約只有4公里長,島上住著將近100隻日本猿猴,這些猿猴會到海邊游泳,吃蕃薯時,還會先用海水洗乾淨再吃,因此獲得「文化猿猴」的美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今西仁治(Jinji Imanishi)和板谷潤一郎(Junichiro Itani)曾在1950年投入幸島猴群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利用蕃薯飼養野生猿猴,並提出「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有文化」的理論。京都大學研究員水戶小月(Mitosatsue)對所有猿猴進行了戶口登記,同時發現猴子洗碗和吃蕃薯的習慣,以及牠們模仿學習的過程,為猿猴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猿猴水洗蕃薯vs.山雀開瓶喝奶 根據文獻記載,在無人居住的幸島上,住著約20隻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國寶級動物的日本猿猴,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於1950年後,開始對這些猿猴餵食蕃薯。研究員發現,猿猴在吃蕃薯前,會用手拍落蕃薯上的泥巴,但是到了1953年,有一隻1歲半的母猴突然開始把蕃薯拿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乾淨的蕃薯;很快地,一部分的猿猴也開始模仿這隻母猿猴的清洗動作。 到了1957年,約有3/4的猿猴會將蕃薯放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不可思議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幸島上清洗蕃薯的猿猴數目增加的同時,其他島嶼,包含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猿猴,也被發現有同樣清洗蕃薯的行為,這些猴群與幸島的猴群相隔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接觸,更不可能互相模仿。 幸島猴群遠距離傳播洗蕃薯習慣的過程,後來被稱為「百猿現象」,也就是當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可能會超越距離空間的限制,從原來的地域散布到其他地區。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12歲以上的公猿猴,顯然很難接受周遭猿猴的影響,而改變吃蕃薯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居於領導地位、年長的、男性,都會抗拒新潮流,不易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 除了猴子會洗地瓜,還有山雀偷喝牛奶的故事,也一樣引人入勝。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Hinde曾蒐集數百份針對英國鳥類觀察者、送奶員及訂奶人所作的問卷,並於1949年發表在「British Bird」雜誌的文章中,詳細記載了人們與山雀長達2、30年的牛奶之爭。 由於鳥類的消化道無法消化乳糖,因此漂浮在牛奶上層、不含乳糖的奶油層,一向是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英國奶農會在清晨把未封口的牛奶瓶放在訂戶門口,而英國的山雀就會搶在這個時間,衝進瓶口吃掉上層的奶油層。 為了避開山雀的突襲,奶農從改變送牛奶的路徑,一直進化到使用蠟紙板、金屬蓋等;然而到1930年時,英格蘭10個鎮的山雀已經全部學會開金屬瓶蓋,甚至會把整個牛奶瓶抓到安全的地方,再去啄食瓶蓋內側的奶油。 經過近數十年的鬥智鬥力,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奶農結束了瓶裝牛奶的銷售,才讓這場人鳥大戰告一段落。 Hinde於1949年發表1920~30年代的調查結果後,在各國引起迴響,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動物學家Nikolaas Tinbergen也運用Hinde的方法,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荷蘭有些地方的山雀也會開蓋喝奶。 讓Tinbergen感到訝異的是,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荷蘭的奶農在1947年之後才開始送牛奶,而山雀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荷蘭的山雀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開蓋子。這個研究成果顯示,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距離,甚至超越世代,傳給下一代子孫。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 近代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整體性的心理結構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所組成,分別是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意識是個體清醒時的知覺;個人潛意識則與個人的童年經驗與養成環境息息相關;至於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意識,指的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某些潛意識內容,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以及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榮格曾用「島」作比喻,露出水面的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因潮來潮往而顯露的水面下的地面,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妥切地解釋了猿猴與山雀可以遠距離與隔代傳遞文化的現象。 佛教經典《心經》曾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前5項(眼耳鼻舌身)在生理學上屬於器官物質體,再以人體感受的「色聲香味觸」加以比對,可發現兩者是互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眼」相對應於「色」;「耳」相對應於「聲」;「鼻」相對應於「香」;「舌」相對應於「味」;「身」相對應於「觸」。 「色聲香味觸」,可說是身體感官接受外界物理化學的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刺激源分別可用不同的方程式來表示: 眼色 光波方程式 耳聲 聲波方程式 鼻香 擴散方程式 舌味 化學平衡方程式 身觸 運動方程式、電磁方程式 意法 信息方程式 然而,有趣的是第6項「意」相對應於「法」,如果照佛經的對仗規律,「意」應是身體的感覺器官;「法」則可用一能量方程式來代表,依推論,很可能就是信息方程式。 從榮格集體潛意識的角度分析,人們心中的意念,事實上可能不一定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是接收空間中的信息場而產生出來的。 科學家對身心靈的探索 近年最熱門的天文物理發現,莫過於隱密物質(占宇宙能量23%)與隱密能量(占宇宙能量73%)理論,科學家估算,宇宙中的一般物質(星星、月亮、太陽等)僅占4%。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4年發表於佛學與科學雜誌的文章認為,「信息場」有意識、有能量,可能就是隱密物質的成分;「意識體」能與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應該也是隱密物質的一部分。 另外,李嗣涔也曾藉由「手指識字」的實驗,接觸到看不見的靈界,因此他進一步推論,真實的宇宙是一個8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是4度的實數時空,而另一個4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李嗣涔認為,意識其實是一種量子現象,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Schrodinger)或狄拉克(Dirac)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或是量子場論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科學家無法理解複數函數解,於是將波函數做絕對值平方,得到粒子的機率密度。雖然,機率解幫助我們用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解,但也喪失了很多原本的物理性質。李嗣涔提議用8次元複數空間來解釋物質界與意識界的變化,很有機會可以解答長期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瓶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Burkhard Heim畢生追求統一場論,他提出包含12個維度的時空理論(如下圖),包括空間、時間(d1至d4)和一個能量控制場(d5和d6),以及全球信息場(d7和d8)和精神思想的意識場(d9至d12)。 場及意識場,看似已完整敘述了身心靈現象,可惜文獻中的資料甚少,無法進一步理解研究。 東吳大學物理學教授陳國鎮所提出的生命多重結構,包含物質體、能量場、信息場與心靈、本性等(如下圖),提供了科學界研究的線索。 修行要先超越意識 對身心靈討論最多的,應該是佛教界。唐三藏創立佛教唯識宗,唯識經典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來解釋世界;唯識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由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的外境影像,進行接收、思考與運作。因此,阿賴耶識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如下圖)。 悟覺妙天禪師曾說,禪修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 禪師解釋,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妙天禪師依其自身的禪定經驗,提出15次元世界;7次元以下是物質體生命的世界,8次元以上是意識與靈性的世界,而佛是在15次元以上的世界。 從榮格心理學、李嗣涔8度複數空間、Heim 12次元時空、陳國鎮生命多重結構,到佛教唯識理論與妙天禪師15次元時空,都認同高次元時空是意識與心靈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理論對於後續的物理、心理、天文及生命科學,應有極大的貢獻與影響,然而對修行人而言,如何從低次元空間跳脫到高次元時空呢? 佛經《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授記後,將於56億7000萬年後成佛。依傳統佛教觀念,彌勒佛是下一個成就的佛陀,然而人生只有短短100年,能投入修行的歲月相當有限,因此,這個觀念讓一般佛教徒陷入迷茫的五里霧中,甚至落入累世累劫難以解脫的境地。 對於這段經文,悟覺妙天禪師從身心靈的角度,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禪師認為,修行人若能跳脫五官、六意、七識,就能見證內在的自性佛;換句話說,自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佛。 透過禪定進入高次元時空 禪師認為,修行要從禪定中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識),最後進入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達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從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瞭修行的目標與方法。現代物質文明進步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人類的心靈被侷限於低次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各種迷惘與痛苦。愛因斯坦曾說:「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聖禮物,理性思考(rationalmind)是祂的忠誠僕人」,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於僕人,卻忘了禮物的存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頗有禪宗大師棒喝世人的味道。 近代科學進展已經將遮蔽在世人眼前的薄紗漸漸掀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身心靈世界;然而如何跳脫,還是要靠扎實的修行功夫。如果現代人也能修禪定,從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超越到高次元的心靈世界,跳離五官、六意、七識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無非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 我是一名大學生,請問學生在修禪時要注意什麼? 答:學生修禪,對於禪學的精神和境界,要有相當的認識,才能發揮禪的效用。其實我們學習任何事情,都要講求效用,否則就會落空;修禪也一樣。 一個人修禪以後,可以增進身心健康,增長知識和智慧。禪的效用是無限大的,禪可以幫助一個人了解大自然的真理,並從中獲得智慧;禪可以幫助一個人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豐富人生;禪可以造化人心,淨化社會,改造和平世界;禪可以團結人類,讓人類及一切生命都欣欣向榮。 修禪以後,常常有人會問:「靜坐和禪坐有何不同?」靜坐和禪坐的不同之處,在於境界的不同;靜坐是五官的修行,但禪坐是突破五官活動的障礙,提升五官的實質面,進而突破心理知識層面的障礙,而達到心靈的智慧境界,得到解脫。所以禪坐是不用五官的,直接進入心靈深處。 其次,還要知道禪的本質是什麼。禪的本質是真理、生命、智慧──有禪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真理,因為禪就是真理;有禪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生命,因為禪就是生命;有禪的地方,就可以找到智慧,因為禪就是智慧。所以禪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至於是怎麼樣的不可思議,留待大家自己去印證,因為修禪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做一名禪行者,要有禪的修養和抱負。禪是超越一切時空、超越一切生命力的,所以修禪的人要有超越的精神,平時要能夠刻苦耐勞,任勞任怨。同時更重要的,要有廣大無邊的胸襟,要有愛心,去利益一切生命。此外,還要有改變一切事務的能力,要淡泊明志,能圓融一切對立,因為眾生本就平等無礙。雖然此刻你還是學生,但要能夠立志創造禪的真善美世界,以做一名禪行者為榮。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如果能愈早修行,就愈能避免一些病痛和煩惱的發生。我們常看到一些年紀輕輕的人得了不治之病,如果他們能早點來禪修,或許就能避免這些災難。雖然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但在這麼有限的生命裡,我們都希望能夠平安、順利,不希望有病痛;因為身體生病了,不但自己痛苦,也會帶給家人許多麻煩。 體性大自然 地水火風空 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所謂「地、水、火、風」,只是一個代名詞,「地」是指身體的肌肉,「水」是指血管裡的血液,「火」是指身體的能量及溫度,「風」則是我們的呼吸。 這個由自然現象「地、水、火、風」所組成的色身,將來也要回歸自然。但如果我們能知道「地、水、火、風」的真義,就可以運用身體接受大自然的「地、水、火、風」,為我們所用。 我們體內的內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益退化,一直到不能工作的時候,就會發生疾病,而且往往是大病。也就是說,有一天,當身體某個器官功能等於零的時候,為了拯救色身,免不了需要開刀,或是必須長期療養,而這段期間,除了肉體要承受病痛,精神也會遭受折磨。 所以,我們要趁著身體沒有病痛的時候,趕緊禪修;或是已經禪修了,更要趁著自己還能來道場的時候,繼續禪修;因為禪修不管是對身體,還是對心靈,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個人即使再有錢,當最後一口氣上不來的時候,這些千百億的財產都等於廢紙。如果能夠覺悟這一點,就要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健康,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每天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煩惱、困擾自己。 因為精神上的負荷(如煩惱、壓力、焦慮、憂鬱…等等)會加重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不管自己現在的身體是健康,還是已經生病;也不管是小病,還是重病,只要能夠保持一顆愉快的心,能夠看透一切生死,他的生命力一定很強。最怕的就是不能面對現實,沒有求生的勇氣,每天害怕這個、擔心那個,什麼都放不下。 解脫大自在 道濟三塗苦 其實色身只是一個軀殼,更重要的是色身裡面的主人(自性),要讓祂能夠超生,這才是我們要重視的。 可惜一般人並不明白這一點,才會在臨老的時候唸佛,希望可以請阿彌陀佛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過,雖然阿彌陀佛很慈悲,但是我們不能臨時抱佛腳,平時就要有一顆堅定的向道心,而這顆堅定的向道心,平時就可以用於所有的親朋好友,或是不認識的人,乃至一切動物、植物,以及一切有形、無形的眾生。 一個人的修行,要從身體的智慧(每天所想、所做的智慧)提升到大自然的智慧。剛開始是自己的一種感覺,慢慢地,當智慧逐漸增長、成熟以後,就可以擴大到全人類,包括一切眾生(有生命的生命體),你都會去關心,然後漸漸地,就可以得到大自然的智慧。 修行要從身體的智慧到大自然的智慧;到了大自然的智慧,就可以印證所有眾生的平等性,此時就會知道,這個世界多麼美好,會開始關心它。 印證了大自然的智慧以後,還要再追求更深一層的心靈智慧,心靈的智慧就是佛性。 不過,「佛」只是一個代表,如果是信仰其他教派(如基督教、回教…等),這個心靈智慧也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罷了。 心靈的智慧是一種大聖人的智慧,是從身體裡面可以得到的智慧,然後到整個法界,證到大自然的智慧,再得到大聖人的智慧,就可以三身圓滿。 禪悅大智慧 身心蓮花生 當一個人得到智慧以後,就會知道身體該如何愉快地生活在娑婆世界;因為娑婆世界是個苦海無邊的世界,我們要有智慧,讓自己可以很自然地解決人間痛苦,過著比較如意的生活。 有了智慧以後,就會知道,我們不是只忙於事業,而是在照顧子女、照顧父母及長輩之外,還會想到他們的心靈該如何解脫。也許很多人現在還不太能感受這點,但大家都有做惡夢的經驗吧?有時在夢中,會得到一種好像是預測未來的訊息,不知是真是假;等到幾年後,果真得到證實的時候,就會覺得,冥冥之中,真的有一個主宰的「無我」在身體裡面,比我們外在這個「我」更有智慧。 所以每天在工作之餘,最好能夠找時間禪定,一方面可以讓身心得到紓解,另一方面可以讓精神超越心理、超越物質、超越一切生理層次,而得到愉快的心靈,讓心靈世界比現在的娑婆世界(地球世界)更豐富。若能如此,就會發現,原來生活在心靈世界,比生活在五官感受的物質世界要美好得太多。 禪修不分教派,不論信仰任何宗教,都可以修禪。因為最高層次的心靈境界並沒有界線,只有心理以下的層次才有分別心,而人類就是因為有分別心,才會彼此對立、爭奪及發生戰爭。 如果有一天,全部人類都開悟了,我想這個世界就是太平世界,但目前看來,這個願望還很渺茫,因為現在的社會愈來愈亂,人的習氣愈來愈差,這都導因於大家只為了爭取私利。如果人人都能拋棄私利,而為眾人謀福,我想這個世界會變得很不一樣,生活會非常愉快。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心臟是維持生命很重要的器官,如果生命終止了,心臟就會停止跳動。人類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在演化上,心臟的生理結構可分為4個獨立腔室,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在正常情況下,心臟的收縮機制是由右心房的一個特化組織「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簡稱SA node)」來控制。竇房結是心臟的天然節律器,可以固定時間間隔,產生電傳導,路徑經由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簡稱AV node)、希氏束(His bundle),而到達心臟下端兩側的蒲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s);如此便成功完成一個心跳週期,引起心臟收縮,讓血液可以順利從心房流入心室,以維持正常的血壓與全身周邊組織的血液供應(見下圖)。 圖2:心臟神經傳導系統 如果心跳週期發生不正常收縮(例如電傳導發生缺失,或心房與心室同一時間收縮),便會造成心臟功能異常,也就是心臟病。臨床上,這類型的疾病可使用心電圖儀(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或EKG)檢驗出來。 心電圖數據分析 標準的心電圖波形如下圖所示,主要是由P波、QRS複合波(R波)和T波所組成。這幾種波形的生理意義,P波代表心房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QRS複合波代表心室的去極化,T波則代表心室的再極化(repolarization)。 另外在臨床應用上,也定義了P波與R波之間的間隔,是代表左右心房去極化和去極化的電流傳導至房室結的時間;而Q波與T波之間的間隔,代表了左右心室去極化與再極化的時間;S波到T波之間的間隔,則代表心室再極化的時間。 圖3:標準心電圖波形 由於心跳週期最明顯、也最容易測量到的是R波,所以心率(或稱心跳速率)的計算方式,常使用前一個R波與下一個R波之間的時間間隔來計算,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跳間期(RR intervals;簡稱RRI)」。 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的分析,是一種連續量測心跳變化程度的方法,目前臨床有很多類似的檢測儀器或坊間流行的健康手環,也可以提供類似的功能。主要的計算方法是藉由心電圖圖譜而取得每次心跳之間的間隔,稱之為「心跳間期」。 而除了藉由節律點產生規律性的放電會造成心臟收縮外,心跳的快慢也同時會受到血液中的賀爾蒙與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因此在間隔與間隔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差異。 心率變異度可作為個人健康指標 心率變異度的分析,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所發現的重要現象,當心率變異度愈差,患者未來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愈高。不僅如此,壽命低於3個月的病人(不管罹患任何疾病)、瀕臨死亡、已接受過心臟移植、或配帶人工心率調節器的人,其心率變異度都幾乎等於零。 此外,心率變異度與年齡也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10~20歲健康有活力的年輕人,其心率變異會比60~70歲的長者要高出數倍,所以心率變異度的應用,不僅可用來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存活率,同時也被應用在評估自律神經穩定性的狀況,進而作為個人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近10年來,有關心率變異度與自律神經相關的國際學術論文已超過數千篇,國內外的論文都顯示,心律變異度之所以會因人而異,一部分是因為遺傳、種族差異、生活型態和後天因素所造成的綜合結果。雖然我們無法當下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從生活型態的改善開始做起。 當利用心率變異度來檢測,並發現自身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衡的狀況時,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日常作息,設法把潛在壓力適度釋放;例如調整每天的生活作息及提升睡眠品質,同時搭配健康飲食,多攝取天然食材(如蔬菜、水果等),減少攝取刺激性飲料(如咖啡、酒),尤其要避免抽煙。此外,也可透過紓壓的運動和放鬆的音樂來避免壓力產生。如果仍然沒有明顯改善,就要尋求專業醫師針對檢測結果,給予進一步的建議與治療。 禪定可強化心臟功能 禪定可改變心率變異度的研究不在少數,由哈佛大學教授彭仲康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曾在2004~2017年間做過一系列有關禪定專注的研究,並發表在著名的醫學期刊(見文末參考資料-2)。當時他發現,當受測者將專注力放在眉心中央,並同時配合去除雜念及緩慢呼吸時,心跳速率的變異幅度(HR oscillation amplitude)可達到6.82.4次/分鐘的變化(背景值為平均介於4.71.2次/分鐘)。 但相反地,若呼吸變得急促(呼吸頻律每分鐘高於140次),心率變異幅度則減少為2.50.9次/分鐘(見下圖)。 圖5:呼吸頻率vs.心率變異 不僅如此,國立交通大學教授羅佩禎在過去幾年也有相關的研究報導,其團隊在進行「持續專注」的禪定實驗時發現,對照組(沒有禪定的受測者)在休息時的心率及呼吸頻率,明顯較專注時低;而實驗組(有禪定的受測者)的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標升高,而且在專注情況下仍能維持放鬆狀態。由此可見,禪定的確有助於心率變異度的上升,也可為身體帶來更好的生理狀態。 其實,禪定是最自然的自我療癒方法。進入禪定的過程,不單可使大腦得到休息,提供滋養,同時對血液循環系統更具有保護功能,尤其是對心臟功能的強化。此外,對血管的柔軟度也有恢復彈性的效果,可減少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禪定訓練是從放慢呼吸開始;而緩慢的呼吸會促進自律神經系統的穩定,提升免疫力,自然可使身體減少生病的機會,也不容易衰老,甚至可以延長壽命,這些都是禪定的好處,是非常值得推廣的養生方法。
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周日(7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露天彌撒中,冊封已故15歲電腦奇才阿庫蒂斯(Carlo Acutis)為天主教會首位千禧世代聖人,吸引約8萬名朝聖者參與,其中多為千禧世代及年輕家庭。 美聯社報導,阿庫蒂斯因運用科技傳播信仰,被譽為「上帝的影響者」(God’s Influencer,或譯「上帝的網紅」)。同場彌撒中,教宗亦冊封另一位深受歡迎的義大利青年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為聖人。教宗\良在講道中表示,兩位新聖人以奉獻上帝的生活創造了「人生傑作」,並勉勵年輕人「不要浪費人生,應向上追求,將人生塑造成傑作」。 這是良十四世首次主持冊封聖人儀式,36位樞機主教、270位主教及數百名神父參與,顯示新聖人的廣泛影響力。 “The greatest risk in life is to waste it outside of God’s plan.” Pope Leo XIV proclaimed Carlo Acutis, a 15-year-old computer programmer who used technology to spread his faith, the Catholic Church’s first millennial saint. Leo also canonized Italian student Pier Giorgio… pic.twitter.com/RmV8ZJa81N — Fox News (@FoxNews) September 7, 2025 阿庫蒂斯1991年5月3日出生於倫敦,成長於富裕但信仰不深的義大利天主教家庭,幼年隨家人返回米蘭。他自小熱衷電腦科學,研讀大學級程式設計書籍,展現非凡天賦。他最知名的貢獻是創建多語言網站,記錄教會認可的「聖體奇蹟」(Eucharistic miracles),在當時屬專業領域的創舉。他每天花數小時在聖體前祈禱,卻嚴格限制每周僅玩一小時電玩,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份自律深受教會推崇。 2006年10月,15歲的阿庫蒂斯被診斷患急性白血病,數日內不幸離世,遺體安葬於與聖方濟各(St. Francis)淵源深的阿西西(Assisi)。其墓地吸引數百萬年輕朝聖者,透過玻璃棺可見他身著牛仔褲、Nike運動鞋與運動衫,宛如沉睡,遺體保存完好引發熱議,甚至其心臟部分作為「聖徒遺物」(Relics)巡迴展出。 RELIC OF FIRST ‘MILLENNIAL SAINT’ TO VISIT PH The relic of Blessed Carlo Acutis, known as “God’s Influencer,” will be brought to the Philippines from November 28 to December 5, according to the Catholic Bishops’ Conference of the Philippines (CBCP). The visit is described by… pic.twitter.com/1c17g6JDe5 — Inquirer (@inquirerdotnet) September 7, 2025 阿庫蒂斯的冊封源於梵蒂岡希望為年輕信徒樹立「鄰家聖人」(saint next door)的典範。他作為千禧世代(約1981-1996年間出生)代表,展現科技與信仰的結合,吸引當代青年。美國芝加哥一所隸屬於「真福卡洛·阿庫蒂斯堂區」(Blessed Carlo Acutis Parish)學校的8年級學生科瓦爾斯基(Leo Kowalsky)表示:「我或許無法像卡洛(阿庫蒂斯)那樣偉大,但我可以效法他,問自己『卡洛會怎麼做?』」 麻薩諸塞州聖十字學院(Holy Cross college in Worcester)宗教研究教授舒馬茲(Matthew Schmalz)指出,阿庫蒂斯的冊封將天主教的虔誠傳統延伸至數位時代,成為信徒在複雜數位環境中以自律與傳統靈性應對的典範。教宗同日冊封的弗拉薩蒂(1901-1925)於24歲因小兒麻痺去世,生於顯赫家庭,卻以服務貧困者和慈善行動聞名,積極向朋友傳播信仰。 原定今年初舉行的冊封儀式因前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4月去世而延後。方濟各生前大力推動阿庫蒂斯的冊封,認為他能吸引年輕信徒,同時回應數位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儀式前一小時,聖伯多祿廣場已擠滿朝聖者,許多為帶著幼兒的義大利年輕家庭。27歲的羅馬青年安蒂米(Leopoldo Antimi)表示:「卡洛的喜樂與光芒令人感動,他作為數位時代的影響者,對我們意義重大」。阿庫蒂斯的冊封不僅標誌天主教會擁抱數位世代,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位結合科技與信仰的現代聖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