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什麼是禪?一般人的解釋都離不開「靜」和「定」,修的禪也是一種「靜、定」的禪法。其實「禪」與「修禪」有實際上的分別,修禪就是身定、意定、心定。 如果能做到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見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可以體會、甚至覺悟大自然的一切,包括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的天性,以及大自然的純真。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證到大自然的純真、至善、完美,而這正是禪的境界,也是所有宗教追求的境界,因為禪就是宇宙的生命之母。 真空實妙有 禪道在其中 宇宙的一切森羅萬象、一切生命,都是從宇宙禪而來;一切現象、一切物相,包括眾生的法相,也都是從禪出來的,等於是禪的影子,就像看電視一樣,雖然可以從螢幕上看到人,但那是真人投射出來的影像,是人的影子。一切從五官感覺到的事物,都是幻相。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定生命期限的生命體,有開始和滅度的現象,這些都是有餘物。所謂「有」,是「真空妙有」,是真空裡面的實相,也就是圓空;圓空包含了實相。 在禪的境界裡,我們要放下五官,放下以後,才能得到現在意識的清淨。什麼是現在意識?就是現在的思想、現在的思維活動,我們要把現在的思維、現在的意識暫時放下,把它空掉,同時也把過去的意識空掉;現在的意識是我執,過去的意識(潛在意識)是法執,我們要做到「我、法」二空。 世尊成佛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才不能見到佛性」,所以禪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下我執和法執,放下現在意識和過去意識,然後住於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就是第八意識,也就是所謂的光明藏。修禪一定要將專注力住於第三腦室,也就是禪心脈輪,所以我一直強調,平常都要專注禪心,若能如此,就可以隨時都住在淨土。 禪的境界是一切森羅萬象,一切原始生命之母,也就是禪光,或稱為聖靈之光,不管任何宗教,所追求的都是這個禪光、聖靈之光。如果要證到宇宙根源,證到一切生命之母,就是要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能夠身定、意定、心定。 自持清淨戒 圓證光明藏 佛教教義告訴我們,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管罪惡多大或多小,都不可以做;不但不可以做,更不可以去想。同樣地,一切善事,不管大小,都要去做,這樣就可以清淨意念。 說得更深入一點,就是當五官接收到訊息、到達第六意識時,就要自淨本意。我認為應該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要清淨本來的意識,而不是其他的意識。當第六意識清淨以後,還要再清淨第七意識潛在意識,但我覺得這樣的翻譯還不夠完整,就像解釋禪一樣,這些文字相很難說得透徹。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教義應該是除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本意」之外,還要強調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一切假相、一切無明,證到實相的境界;而要證到實相境界,就要有禪的智慧,所以我們要修禪,也就是要做到身定、意定、心定。 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要才剛開始練習禪定,就受不了腳痠腿麻或腰痠背痛而放棄,修行修的是精神力,要去體會這是體內的眾生在叫苦,要讓這些眾生跟著我們的心靈一起超越三界。所以在禪修當中,要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上的病態,突破精神上、心理上的困擾和障礙,才能找到心靈的境界,印證禪的智慧,最終證到禪的光明寶藏。 禪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中國的禪從達摩祖師開始,但在祖師還沒來到中國以前,中國就已經有禪了,那時不叫禪,只是一種修行人修「人身不死」的方法;等到祖師從印度把禪宗的禪帶來中國以後,就把這種「人身不死」的修行與「心靈無生無滅」的修行合而為一。 所以有些人誤以為這是道家、那是佛家,其實都是錯誤的,都不圓滿。佛法要求圓融,能包容一切,講究智慧;所以非智慧、不圓融的都不是佛法。 我們常聽人說,「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是因為有了汙泥的供養,才會開出聖潔又豔麗芬芳的花朵。這汙泥就象徵著娑婆世界,不管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被汙染,而是要在汙染當中,保持原有的佛性,讓它開出蓮花。 我們身為修行人,要不離世間法,才能夠成就。千萬不要像浮萍,雖然它也和蓮花一樣,都生在水中,但浮萍無根,它害怕汙泥來汙染它、侵犯它,所以永遠開不了美麗的花朵。我們要做蓮花,不要做浮萍。
宗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現在有很多法師在講經,也有很多人聽經,但幾十年過去了,還在那裡聽、那裡講,開悟的人卻不多,無明的人還是一樣無明。 所以修行要真修實證,我們修世尊所傳的印心佛法,要知道這個傳承的重要性,也要知道這個法的精神所在,以及祂的精髓是什麼,那就是「佛心傳心」。 佛把佛光傳給大家,讓大家得到光明,然後照耀自己,清淨身心,當身心都清淨以後,自然就會放光,自性就會現前。 離相身心淨 無念入深定 由此可知,清淨非常重要,然後修智慧、圓滿、圓覺。修行只要懂得抓住清淨的要領,就會明白什麼是清淨,什麼是智慧,禪定的時候就會離相,離相以後,自然沒有污染,就可以入定。 而且離相以後,也沒有貪瞋癡慢疑的問題;因為會犯這些過錯的是「人」,但離相以後,這些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進入禪定以後,就沒有貪瞋癡慢疑。不過要注意的是,下坐以後,或是沒有禪定的時候,會不會又再犯這些戒律? 一個人如果離相了,就會發現我執和法執都沒有了,因為只有「人」才有我執和法執,一旦離了相,所有的「我、人、眾生、壽者」諸相都不復存在,怎麼還會去犯錯?去追求名利、地位、財富…等等一切?都不會了,這就是清淨。 外界的種種萬法,會吸引、綑綁一個人的心,因為人心慾望愈多,要求就會愈大,污染也會愈多。但離相以後,這些都沒有了,反而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殊勝的尊貴。到那時,就會知道修行是多麼尊貴,整個氣質都會不一樣。 清淨二字,看似很容易理解,但實際上的重點是要能夠離相,只要做到離相,就可以完全清淨。因為不清淨的原因,是自己這個「我」不清淨,如果沒有「我」,自然就清淨了。所以,「我」是一切污染的根本;有了「我」,人心就有慾望,就有污染。 如何讓「我」的慾望減少,進而讓污染減少,甚至遠離一切污染呢?就是讓心覺得很清淨、很舒暢、很快樂、很歡喜,也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這種法喜是從心裡自然發出來的。 以上是關於禪定之前應如何修心,以及禪定時要如何離相。其實平常就可以離相,只是很多人做不到,只能靠禪定的時候短暫離相。 我們可以從禪定中,感受到離相的心境是多麼優雅、多麼快樂、多麼美好;如果每個人都能養成這種善良、慈悲、清淨的心,就可以得到般若智慧,知道該如何進入、超越層層的二十八界天。 所以平常要讓腦筋愈簡單愈好,不要想很多,也不要想得很複雜。比方像佛經,或是佛經的註解,還有一些教人如何修行的書,都是後人依佛所說,再加以演化出來的,結果論點愈多就愈複雜,光是「唯識學」就看不完。 歡喜離垢地 直捷入本心 人類的一切汙染,都來自於唯識。所謂唯識,就是意識。一個人如果沒有意識,就會很清淨。佛經從唯識學演化出很多變化,讓人修不完,但跟師父修行很簡單,不會一直繞圈,而且繞了半天還繞不到核心、繞不到原點。師父是帶大家直接走直徑,走快速道路。 我再強調一次,平時要多注意心裡的清淨,要起歡喜心,遠離人間一切汙垢。所謂遠離人間一切汙垢,不是要我們離開俗世,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修行,而是像蓮花一樣,雖然生長在汙泥裡,但並不影響它開出聖潔的蓮花。 我們的心就是一朵聖潔的蓮花,即使身在汙濁的世間,只要心很清淨,一樣可以開出燦爛、美麗、芳香的蓮花。有時在禪定中,會看到一朵盛開的蓮花,覺得很法喜、很開心,就表示心很清淨。 與師心相印 佛光淨眾業 修行要實修實證,不但要修,還要能夠做到。因為修行是「身、心、靈」清淨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簡單,而且都在身體裡面。但雖如此,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經過累世輪迴而來,所有一切的業障、靈障都集中於這一身,所以我們在這一世,就要把累世的一切障礙全部超度、全部滅度,只剩下清淨智慧的靈性,然後放光、回到靈性之家。 靈性要放光,才能回家,所以要把障蔽靈性發光的一切業障和靈障完全清淨。如何清淨?要靠師父的光、佛菩薩的光,或是自己放光。只有光,才能超度、滅度這些靈障和業障,否則不可能。也就是說,只靠聽經、唸經或誦經,是無法消除業障的。 由此可知,佛光是多麼重要、多麼殊勝。當一個人的心很清淨、很寧靜的時候,不管是不是在禪定,都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光的世界、光的磁場。反之,如果心有雜念,或是心裡有很多負擔、罣礙或障礙,就見不了光,因為這些都是污染,把光障蔽了。 禪定是為了離相,為了清淨,為了進入更高層次的世界。所謂高層次的世界,是愈清淨,層次愈高,一直到最高層次的光明世界,這些光明的世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既然是光明的世界,我們自己也會放光,所以會彼此相應、彼此呼喚。 我相信每個人都很想趕快回到這樣的光明世界,但因為平時沒有養成清淨的心、歡喜的心、離垢的心,所以回不去。只要養成離垢的心、清淨的心、歡喜的心,隨時都可以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身處汙濁的人間,但心還是很清淨,那就可以進入禪定,而且可以很快顯現出光來。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生活中,要做到隨時放下、隨時自在,如果不能自在,表示心裡還有心結,還有事情沒有了結。 我們在人間,有人間的業力,父母生下我們,撫養我們長大,教育我們成人,讓我們有一個家,我們要體會父母的辛苦,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自然就會感恩,會去照顧老人家。 當我們有了家以後,就有責任要去照顧另一半和孩子,要把孩子撫養成人。當年父母養育我們,如今我們一樣有責任要去養育我們的孩子,包括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除非他沒有能力讀到這個程度,那是他的造化。同時,我們也有責任不讓孩子成為壞孩子,只要他能夠身心健康,往善良的方面發展,不管他的教育程度或工作職位如何,都是其次,看他自己的造化。 做父母的,只要照顧孩子到一個適當年齡,至於他要不要結婚,不必太操心,長大以後就是他自己的事。當然,父母可以提供意見,至於孩子的想法如何,他已經長大成人,應該有自主能力,父母不必太操心,否則很容易衰老。 放下凡塵事 身淨心圓空 人體內的「氣」和大自然界的關係很密切,舉例來說,天地間有氣流,春夏吹東南風,秋天吹西北風,冬天吹東北風,這都是一定的;同樣地,禪定做風路運轉時,督脈要往上,任脈要往下,這也是順應大自然的氣流。又比如睡覺時,頭部最好朝東,會睡得比較好;如果朝西,就容易睡不好。這些都是人體受氣流影響的例子。 所以身為禪行者,一定要比一般人更有智慧,心要更清淨。所謂心清淨,是意識不會被汙染,不會被動搖,就像自性歌的歌詞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智慧,告訴我們修行應該怎麼修。 見性的第一步是清淨。如何清淨?要能夠放下,而且是真正放下,身心才能真正解脫;如果不能真正放下,就還有業力存在,所以要把娑婆世界的每件事都趕緊完成。 所謂每件事都完成,是平時就要養成的習慣,也就是今天能夠完成的事,今天就要了結,不要拖到明天或以後。 我在幾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就養成了這個習慣,今天能做完的事,今天就會完成,不會拖到明天。因為事情完成以後,這件事就空了,不會掛在心上,變成心結或壓力,心就會很自在。 所以,如果覺得不自在,就要想想為什麼不自在,並找出原因解決它,就可以很快地撥雲見日。 清淨就是要了斷我執和法執,了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對一般人來說,當我什麼都有的時候,一切都是好的;等到沒有的時候,就會起瞋心,嫉妒別人,還會撥弄是非。 所以修行人要做到三昧清淨,身口意都要清淨,清淨就從這裡修起,尤其口業很重要,雖然我們是無心的,但一旦話說出口,就會造業。 等到身口意都清淨以後,慢慢就會見到智慧,就會有靈感。如果身口意不清淨,表示心很雜亂,永遠找不到靈感、找不到心靈(本心)、找不到自性這條路。 世尊說:「眾生皆有佛性。」什麼是佛性?「性」是指道路,譬如「自性本空」,空是虛空,我們要在虛空中找到通往自己心靈的道路,那是一條光明大道,就是自性。 清淨見真性 直入光明藏 所以,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自性,但見性不是成佛,只是找到了這條光明大道,至於要不要走這條路去見證自己的心靈、去見自己的本佛,那是你自己的事。 也就是說,你見性了,已經找到了這條路,但還要繼續走,才能見證本心,找到本來的我,見到本佛。但如果見性以後,不走上這條路,還在那裡玩耍,連門都不入,那見性了也沒有用。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發現」就是見到自性(見性),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一點光,像哥倫布在海上看到陸地的那一小點,然後他必須把航行目標指向陸地那一點,朝著它前進,一直到登陸以後,才能知道陸地上的境界是什麼樣子。 所以,「發現」(見性)是智慧,「登上陸地」(到達彼岸)是境界,這就是「智境同轍」,要同步,智慧到哪裡,境界就到哪裡,這樣才一致,才是自己修來的,不是從書本上看來的,或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 當年世尊離家到雪山修行,因為一直找不到解脫輪迴的方法,便下山去了,當他走到尼連禪河邊時,因為沒有力氣,就喝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覺得苦修不是辦法,就決定不再上山修行,而跟隨他的五位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就離他而去。 其實世尊並沒有放棄修行,只是要換另一種方法。苦修是磨練自己,要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降伏意念,但這樣還不能到達心靈的境界,所以他沿著河邊找到一棵菩提樹,坐在樹下禪定,並發下大願:「如果不成就,我就死在樹下。」 我們修行,也應該像世尊一樣發大願:「今天我到道場修行,如果不成就,就永遠不離開。」要有這種一心成就的決心,然而很多人都差這一點,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修行就不能成就。 當世尊發下這個大菩提心後,就開悟了──原來眾生都有佛性,只因我執太深、法執太重,不能放下一切,所以找不到光明之路。此時世尊才證到了「緣起性空」。 一般人對緣起性空的理解,大多來自經典,或是聽法師所說,不是自己證得的;就像有人拿成熟的果子給我們吃,因為不是自己種的,所以要怎麼種,才能收穫這麼甜美的果實,我們並不知道,所以吃完就沒了。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可以用錢去買。」但如果有錢都買不到呢? 所以很多修行人把「果」當成「因」,當成自己的成就,不知道在得到這個「果」以後,應該要去證明、去見證。證佛之道就是要見證,去證明這些所見、所聞、所看、所說;因為看來的,或自己想的,只是一種知識,我們要去證明它,見證以後,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這就是「智境同轍」,是自己證得的。 比方天花板上的燈,我們只要用手去按牆上的開關,它就亮了,再按一下,關閉開關,它就滅了;為什麼它可以一亮一滅?原因很簡單,因為水電工都安裝好了,所以我們只要動手就可以開燈關燈。冷氣也一樣,一開就有,一關就沒有,這都是別人辛苦花了許多心血,才讓我們得以享受這些成果,都是別人給予的,所以不要認為很簡單,應該去想,如何把燈安裝上去,讓它亮起來。 我再舉個燈泡的例子,這個例子與成佛很有關係,每個燈泡都有一個玻璃外殼,殼裡面是真空的,真空裡面有個燈心(鎢絲);這個燈泡就好比我們的色身,包括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心理(意識),燈泡裡面的真空就是自性,而且每個燈泡都一樣,都要通往燈心去發光,這就是法性。 師父燃心燈 法性智慧光 這個燈心就是本心,所以「性」是「本心」之表,而玻璃是「性」的表,也是「性」的體、「性」的外衣,一層一層的,所以說「性本空」,是真空的。 見性以後,才開始真正起修。如何讓這個燈泡發光?必須配合開關,開關打開,燈就亮了,要明白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修行從見性起修?因為見性以後,就會有很多智慧,所以師父一直要大家修清淨,因為清淨才能見到智慧,才會有靈感,才能看到最究竟。 等到見性以後,就是師父的工作,就交給師父,我會讓你發亮,就是佛果,讓你成佛;這個亮光就是佛光。 這是很淺顯的例子,以後如果有什麼想不開,就去看看燈泡,想想自己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成就?是不是燈泡的頭鬆開了,沒有旋緊,讓空氣跑進去,破壞了真空狀態,那當然不會亮;又或者是師父給了你亮光,但你卻承受不了這個大功德、大福報,而燒掉了,那就要設法調整自己的修行。修行要這樣去開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世人常會受到一時迷惑,做出錯誤的決定,這種迷惑也許是出自內心,或是來自外境,讓自己的人生出現一次小轉彎,但雖只是一次小轉彎,卻會造成遺憾終生的決定,這就是佛教所說的造業。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多因一次錯誤決定而造成終生遺憾的事件,張學良就是一例。當時,張學良和楊虎城等人為促使蔣委員長領導全國一致抗日,而軟禁了他,歷史上稱之為西安事變,這是張學良做的第一次錯誤決定。後來他見蔣委員長不接受,又做了第二次錯誤決定,結果造成自己被終生監禁。如果張學良不造第一次業,或許就不會再造第二次業,他個人的命運將會改寫。 現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大,難免會有不如意的時候,這時可能就會做出第一次錯誤決定,有些人為了尋求補救,會去算命或求神問卜,結果往往又造成後續更多的錯誤決定。曾有一名職業婦女在婚前算命,對方告訴她:「妳是仙女轉世,絕不能結婚,否則就會發生災難」,她後來還是結婚了,但算命先生的這句話,卻在她心裡悶了十幾年,有一天她氣喘發作,差點休克,當時並沒有家人在身旁,她因此心生恐懼;還有一次,她因為心理壓力過大,精神恍惚,產生幻相,以為有魔要害她,她的家人不但沒有送她就醫,反而是請道士來家裡作法,讓她更加驚恐,病情加重。從這個案例可知,她第一次犯下的錯誤是聽信算命先生的話,心生不安,等到發病後,家人又犯下第二次錯誤,請道士來作法。其實唯一的方法就是解開她的心結,讓她身心放鬆,多加安慰照顧,病情自然會好轉。 還有一些人,事業堪稱順利,但這些順利都是集眾人共心共力的結果,可是他們卻認為是自己本事大,足以傲視群倫,未來一定可以鯉躍龍門,於是做出錯誤決定,離群而自立門戶,像這種人將來難免會自嚐苦果。 我們常聽人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平時應該少妄念、少貪慾,多利益眾生,無我利他。所謂一次懺悔萬業度,一心感恩菩提路,一行正法人天助,一印佛師彌陀佛。人生如幻身亦幻,幾十寒暑命無常,貧賤富貴終歸去,心隨佛師見菩提。早日修行成就,方是正途。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有些人入門沒多久,就可以在禪定中看到光、看到菩薩,自己是不是業障太重,所以什麼都看不到?其實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並不在於看到什麼,有些人能看到法界現象,也只是在初階、初禪階段,所以不要把「能不能看到光或菩薩」影響自己修行禪定。 修行應該怎麼修,才能見證佛陀、成就佛陀?這是現在修行人最大的問題,不知道修什麼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一般人只知道傳統式的修行。 身淨心圓空 禪定化三根 所謂傳統式的修行,就是常見的淨土宗唸佛法門,這種法門是一種修清淨的方便法,透過唸佛這種很方便的方法,讓自己的身心取得協調、得到清淨,然後進入心靈境界。但很多人因為沒有經過禪定,很難做到身心協調。 不過,雖然很多人修禪定許多年,但真正能做到禪門三定的並不多。什麼是禪門三定?就是身定、意定、心定。 當年世尊是佛陀轉世,來到娑婆世界後,生在皇室之家,可是他卻拋下一切榮華富貴,離家修行,只為求得最圓滿的解脫生死之法。 一開始,他到山裡訪道,雖然這些所謂的大仙,修行境界也很不錯,但並不究竟,不能解脫生死,還是會輪迴,世尊苦修六年沒有結果,最後來到雪山(喜馬拉雅山)苦修三年,才證到無想天、無無想天,就是無想定、無無想定,也就是身定、意定。 一位轉世佛陀,在他有色身的時候,禪定了三年,不受任何干擾,才達到身定和意定,更何況我們?所以我們更要精進,只要我們的心能夠隨時清淨,隨時接到智慧。其實師父給大家的,就是清淨和智慧,讓大家可以在世法上圓滿,在出世法上圓覺,別無其他。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證到佛陀的境界,要成佛,尤其是在這一世就要成佛,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不要怕別人說不可能成佛、更不可能一世成佛,甚至還有人質疑怎麼可能見佛,這些都是法執,我們不要受其左右而動搖。 人往往就因為我執和法執而耽誤了成就,因為自己的所知有限,變成了障礙,就像井蛙觀天,看到的天只有一口井那麼大,這表示自己的知識很有限,所以很難知道、也很難明瞭智慧的境界,因為你的知識只有這麼一點點,只不過是大智慧的一小部分;你的所見所聞,也只是你與大智慧之間的一小點範圍而已。 我執又法執 障蔽菩提路 一個凡人在還沒有開悟的時候,常常會犯我執和法執,特別是佛經看得愈多、法門學得愈多的人,往往不知該如何消化並活用其中的智慧,而變成很大的障礙,我執和法執愈來愈深。 因此,修行一定要修得非常自在、非常理智,不能我執太重、法執太深,否則就會錯失很多機會。 所以不管別人說什麼,既然世尊當年可以一世成佛,祂也告訴我們眾生都有佛性,我們就應該要有信心,依照世尊的方法,修行祂的真知。真知就是真正的智慧,是通往心靈、通往靈性的智慧。 其實,如何通達靈性的這條路,師父已經很方便地告訴大家,也很方便地顯示了這條光明的自性大道,只要照著師父的方法,與師父相應、同心同行,有一天就可以見性,證到自己的本來真面目。 如果想要見到自性,最重要的就是意定。我們的五官在接收了外界的感觸後,會進入意識,所以從意識開始,就要不受汙染。什麼是意識不受汙染?就是像小嬰兒生下來光禿禿的模樣,無善無惡,非常單純。同樣地,我們要見到這個光明大道的自性以前,隨時隨地都可以把三界之物放下。什麼是三界之物?就是意識裡的慾望,包括我要什麼;我要比別人富有、地位更高;或是怎麼樣對我比較好等等,這些都是「我」的慾望,也就是我執。 修行以後,要懂得隨順自然,要非常自在,不要執著。比方有些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優秀,如果有人批評他的孩子,就會不高興。像師父教導的那些智障兒童,其中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智商很高,只是講話不清楚,但也是一個障礙,如果能讓他的智商和言行連接得上,那就很完美了。所以有句俗話說,「癩痢頭的孩子是自己的好」,世人都是這樣,都是「我」好,「我」的孩子好。 還有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以後,擔心他何時結婚、何時生小孩,就算年紀已經很大了,還是放不下。記得有一次我到台中上課,有位年長的同修問我,「我的孩子在美國結婚六年,還沒有生小孩,因為他生理上有問題,師父有沒有什麼禪功可以幫他?」由於他的兒子在國外,無法回來禪修,我只好回答他:「就教他練習腹部呼吸,不要挑食,把心情放開一點,有時間多禪定,心裡有佛菩薩,或許就會因緣生出孩子」,我只能這麼告訴他。 從這個例子可知,很多人都放不下。其實孩子要結婚,就讓他自己去發展,做父母的不要管太多,也無須擔心太多。另外像婆媳問題也一樣,媳婦都會嫌婆婆嘮叨,或是婆婆嫌媳婦不好,這樣都不對。 五蘊身相苦 離相諸形滅 我們身為人,生活在這個很複雜的娑婆世界裡,隨時都要保持一顆清淨的心;有了清淨的心,就可以放下一切,包括感情、情緒、慾望等等。其實這些七情六慾都是外緣,所謂緣起性空、緣起緣滅,意思就是這些緣、這些法相種種,到最後都是空的,所以不必執著。 另一方面,因為佛的見地都是最究竟,所以雖然到頭來都是空的,但我們來到娑婆世界,還是要讓自己這一生能夠過得非常愉快,然後歡歡喜喜地回佛國;就像我們出國遊玩,要快快樂樂地出門,快快樂樂地回家一樣。 可是有些人出國就是採購,然後背了一堆行李回來,這就像我們在娑婆世界什麼都要一樣。應該是出國以後,去了解當地的文化民情,以及大自然環境的地水火風等等,從這裡去體會這些生命的因素、它的清淨度,還有人民的善心,就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如何,或是去比較台灣和他們的不同,有沒有可以學習或改進的地方。 有些人出國考察,回來寫一篇報告就結束了,這就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人;如果是一名禪行者,他的一見一聞都可以變成智慧。所以我們要學會清淨,在世間的一切都可以隨時放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請問,我才剛入門禪修,會不會跟不上進度?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嗎? 一般來本門禪修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不好的人,希望禪修能幫他恢復健康;一種是希望禪修能增長智慧,讓他可以賺更多錢;真正有正確的修行觀而禪修的人,那是太少了。不過,大家畢竟還是凡人,所以會抱持這種慾求之心,這是現實的問題。 師父都會告訴這些有所求的人,只要持之以恆地來上課,都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賺更多錢。為什麼呢?一個人要讓身體健康,就要克服生理的障礙,禪定專注脈輪,可以激發身體的潛能,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得到健康。至於賺大錢,公務員比較不容易,但如果是在商業場所做生意,只要讓自己的心靈境界提升,就能發現事業上的缺點,也會知道如何經營才能飛黃騰達。如果心量不夠寬大,想賺大錢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但如果能改變心量、改變員工待遇及工作環境,讓他們在生活上、甚至精神上都得到照顧,慢慢地就會帶動整個企業,就像體內細胞可以帶動器官的健康一樣。 所以修禪是永恆的,在心態上不必著急,要一步一步地學習,比方專注名色脈輪,初入門都是從這裡開始修起,一定要真正做好專注。什麼是做好專注?舉例來說,有些人會看到名色爆炸或閃電,或是覺得會震動,或是冒煙、有火焰、光芒…等等,要自己去體會,每個人的感受及所下的功夫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但師父想提醒一點,當出現這些變化時,很多人都會害怕,不敢繼續禪定、專注下去,結果一停下來,不知還要等多久,才會再出現這樣的機會。所以不用害怕,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是好現象,對身心有好處,不會有害處。你看到的爆炸是無相的,不是有相的,如果真是有相的爆炸,身體都沒了,那還得了?因為你看到的是無相的、也是實相的法界,所以不必害怕,繼續深入定進去就對了。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成佛有兩種方法,一是從發菩提心開始,修六度萬行,功德圓滿,蒙佛授記而成就;二是佛心印心的印心法門,也就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世成佛」的微妙法門。發菩提心是利益眾生的願行,一般人修行,是從清淨意識心開始,清淨六意七識而成就七寶塔,進入如來光明藏。 什麼是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是去除人的貪執心。持戒是要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忍辱對一般人比較困難,但是進入佛門禪修,應該對任何事都不計較得失,因為有了得失心,就會有煩惱;對於不如意的事,應處之泰然。忍辱是一種美德,身為禪行者,更要比一般人能夠忍辱,要知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精進是對入世法與出世法要每天精進,不能退轉。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精進是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法法圓滿。至於禪定,達摩祖師曾經開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禪定的功夫。禪定不限於坐禪,行住坐臥都在禪中,任何時間地點,都要心無妄念,心如止水,清淨見底,這就是禪定。 什麼是般若?就是超智慧。人類因智慧而知道要禪修正法,但也有人因無知迷惑而醉生夢死。眾生因無明無知而造作無數惑業,有朝一日,當心鏡頓明,光明照破無明,心生智慧,歸命懺悔,昨日種種不是,今後當發願菩提心,禪修正法,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修成菩提正果。 以上所說,是第一種成佛法門,另外還有一種成佛法門,就是佛心印心的印心法門,也就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世成佛」的微妙法門。我們因何因緣修佛?又因何因緣成佛?人性因覺悟而修佛,因悟覺佛性而成佛──因為覺悟了世間一切世法如夢如幻,而發心修行;因為證悟了大智慧而成佛。修佛不僅是去除妄念,破貪瞋癡法執,還要破除我執而修入空門,但這境界只是小乘佛法,我們要修大乘佛法,所以要行菩薩道,要六度萬行;而且我們修的是無上佛法,所以更要行佛道,要當下開悟、一世成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身處末法時代,我們應如何度過末法,迎接正法?釋迦牟尼佛涅槃前曾說,在祂滅度後的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前五百年是解脫堅固時期,後五百年是禪定堅固時期;由此可知,世尊已明確指出所謂的正法,就是解脫和禪定。在這個時期,一切佛法都受世人尊重,大家都很珍惜這個尊貴的法寶。 佛光淨眾業 正法止千年 到了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時期,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寺堅固時期,這一千年屬於相法時期,佛法已經從正法走到相法,此時有很多法師出來弘法,也有很多修行人聞法,還有很多人發心做人間功德(建塔造寺)。 到了第五個五百年,是末法時期,這是鬥諍堅固的時期,佛法(正法)受到挑戰。鬥諍的諍,就是直接說出犯錯的地方,所以末法時期會看到正法遭到毀謗,世人難辨真偽。 在娑婆世界,正法時期是一個平安的時期;進入相法時期以後,很多人開始嚐到煩惱和痛苦,人心開始變化;到了末法時期,也就是現在,災難頻仍,包括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空難…等,還有很多人禍(譬如戰爭)。在這五百年來的末法裡,我們看到了人心惶惶,也看到了很多災難,還有很多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疾病。 在這個末法動盪的時代,我們要迎接正法,從末法再重回正法,回到平安的、淨土的世界,所以整個地球會有大變動,然後光明的曙光會慢慢顯現。 如今我們處在這樣的亂世,要怎麼度過?首先,要讓心能夠定,而且要有正確的目標。 從末法轉到正法,會出現很多人或宗教家出來承擔這個重責大任。末法是一個鬥諍堅固的時期,可見末法多麼難破除,不但會遭到許多兇惡的對待,災難也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處在末法時代,只有解脫和禪定。我們要免除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不要讓煩惱住心。 曾有人對我說,他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有時很可笑,有時很痛苦,有時又很開心,這是因為裡面的自己把外面的自己,也就是色身的自己,看得很清楚。裡面的自己就像父母,外面的自己就像子女,做父母的總希望子女能過得如意,所以當你傷心、難過、痛苦時,裡面的自己會比你更傷心、更難過、更痛苦,甚至還會掉眼淚,因為祂覺得,你怎麼這麼笨,不會去問祂呢? 如何迎接正法?就是要禪修,師父開過光的道場,就是正法的地方。釋迦牟尼佛說,正法要解脫、要禪定;「要解脫」是一個目標,但不是最究竟的,為什麼不是最究竟?因為正法、要走上這個正正當當的大道,必須要懂得禪定的方法,禪定就是這個大道,我們要走向解脫的大道。所以世尊滅度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都教人要少點慾望,才會要大家吃素、出家。 光照娑婆界 淨土在人間 我們要認定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體都是一個共同體,整個地球、整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人間淨土、佛的境界,所有眾生都具有平等性,我們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大家都一樣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要互相幫助,這是佛陀的精神、佛陀的理想,是人間淨土的理想和境界,我們修行也是朝這方面來做,這是一個遠程目標。 至於近程目標,要先從自己開始,要有一顆佛菩薩的心,所以要解脫,要養成自在的心,每天都非常自在。只要每天很自在、很高興、很法喜,充滿歡喜心,就可以接到很多能量;因為心打開了,就可以接到很多能量。 只要心開了,白毫就開了,法眼就開了,很多能量就從這裡進來;但若是愁眉苦臉,就關起來了,能量就進不來。這是修行的秘訣,要讓內心保持微笑,隨時都充滿法喜。 說到秘訣,我最近換了一個新手機,我以為充完電,只要按一下電源鍵,就可以使用了,結果不行;後來別人告訴我,要長按電源鍵幾秒鐘,讓手機接到能量後,才可以使用,這就是它巧妙的地方。 修行也一樣,保持歡喜心,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地進來,這就是秘訣。 其實很多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也許一開始會覺得它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後來會發現,它會讓自己招來苦惱,雖然外表包裝得很漂亮,可是打開以後會發現它是煩惱。所以每天都要活得自在,這是最重要的。 解脫身心靈 禪定波羅蜜 禪定是能夠得到解脫的大道和方法,所以一定要設法讓自己入定,才可以找到能量源頭、找到光明的解脫目標,解脫以後就會顯現,那是每個人美麗的家。 種植一株人蔘,要花六年的時間才能收成,而收成以後的土地要經過十年的休養,才能再種植人蔘,可見人蔘吸收的土地能量有多大,所以它才能蘊含這麼強大的能量和營養,被人類當作補品食用。 我們要學習人蔘的精神,學它如何吸取地的靈氣,它要吸收六年才能長成,我希望我們禪定六分鐘就能得到,所以禪定時不妨把自己當成一株人蔘,再加上歡喜心,很法喜地禪定,身心要很輕鬆,就這樣接收地的靈氣、地的能量,從無始脈輪源源不斷地吸進來。 觀想無始脈輪就是人蔘的根,從這裡吸取地的能量,甚至虛空界的生命力量,都從無始脈輪源源不斷地進來。 另一方面,法眼脈輪也一起吸取虛空界的能量,洗盡身心的汙垢,洗盡身體的病痛,洗盡心裡的煩惱,讓身心取得和諧統一,然後就在這種身心一如的狀態下入於禪定,接近佛國淨土。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最新的社會神經學實驗發現,當別人受苦時,我們大腦中的疼痛網路會活化,也就是說,看到別人遭受痛苦,與自己遭受痛苦,兩種情形使用同樣的神經機制,這就是同理心的基礎,也是我們看電影時,會跟著情節又哭又笑的原因。 美國神經科學家伊葛門(David Eagleman)在他的《大腦解密手冊》裡解釋,這種感受別人痛苦的內建能力,從演化的觀點看,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經由掌握別人的感受,進而準確預測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為了更能夠掌握別人的感受,我們還會自動模仿別人的表情。作者做了一個實驗,讓人們看一組臉孔的照片,並觀察他們臉頰與額頭的電活動。當看到微笑或皺眉的照片,可以測量到短期的電活動,這些活動很細微,我們自己往往並不知覺,但這是一種稱為「鏡像」的現象,參與者自動用臉部肌肉模仿看到的表情,就像照鏡子一樣。作者解釋,這也是為什麼結婚很久的夫妻常會有「夫妻臉」,就是因為他們多年來像照鏡子似地看著對方、模仿對方,使得兩人連皺紋的紋路也愈來愈相似。 人人有同理心 作者進一步實驗,給兩組人看一批臉孔照片,請他們選出最能形容某表情的一個詞。其中一組施打了肉毒桿菌,肉毒桿菌常用在美容醫學,目的是透過肌肉麻痺,減少皺紋。結果發現,施打了肉毒桿菌的那組,判讀照片中情緒的表現比較差。作者認為,這說明了缺少來自臉部肌肉的回饋,使我們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變差了。 大腦的疼痛網路不僅僅只有在自己或別人遭受身體上的疼痛時才活化,當我們感覺到社交排斥時,也會活化疼痛網路。神經科學家艾森伯格(Naomi Eisenberger)設計了一個實驗,受試者玩一個拋接球的電腦遊戲,遊戲中另外有兩個人,這兩個人實際是由電腦程式操作的,但受試者以為那是由另外兩個真人所控制。 起初,三個人一起玩拋接球,後來電腦程式操控的兩個玩家開始彼此拋接球,把受試者排除在遊戲外;結果顯示,當遭到排擠時,受試者的疼痛網路也會開始活化。這種社交需求會讓我們透過家庭、友誼、工作、風格、運動、宗教、膚色、語言文化或政治立場的關係,凝聚在一起,產生了歸屬感。 然而,歸屬感會不會使我們對團體外的人進行排擠呢?伊葛門的實驗發現,對人的同理心,的確會因為對方與自己是不是同一團體而不同。 他讓受試者看螢幕上手被針戳到的影片,正如前述,當看到別人痛苦時,我們大腦中的疼痛網路也會活化起來。接著,他給六隻手分別標上文字,分別是「基督徒」、「猶太教徒」、「無神論者」、「穆斯林」、「印度教徒」與「山達基教徒」等,再讓受試者隨機選擇一隻手,觀看手被針戳到或棉花棒碰觸的影片。 同理心未臻平等心 結果發現,如果看到的是與自己同樣信仰(或同樣無神論)的內團體的手受苦時,腦的同理心反應比較大;反之,則比較小。 實驗結果很值得深思,因為這僅僅是文字標示而已,就會使大腦產生不同的反應。伊葛門也指出,無神論者對於標示「無神論者」的手,反應也會比較大,這顯示該結果與宗教無關,而是與所屬的團體有關。 研究者想要由此探討不同團體、族群之間的對立、敵視的態度。若僅僅如上述只是同理心少一些,似乎仍不足以解釋種族歧視所引發的暴力行為。 事實上,種族歧視也好,校園霸凌也好,甚至疫情期間,曾有新聞報導,有人拿酒精水球丟向流浪漢,這些情形天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也許選舉期間會特別有感覺:藍綠不同陣營的支持者,壁壘分明,常常連一家人也會因此吵得面紅耳赤,只因為政治立場不同;更不用說本來就不是一家人的朋友或陌生人間,僅僅由於支持對象不同,我們就會戴上有色眼鏡去檢查他的言行,而無法平心靜氣聽對方說話。 上述手上貼了宗教屬性文字標示的實驗,就鮮明地呈現了什麼叫做「貼標籤」,一旦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我們看待他就難免有成見,進而影響我們對待他的方式,而這些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常說,「平常心,心常平」。什麼是平常心?就是一切平等、無分別的心。從神經科學來看,我們的前額葉某些部分是涉及抽象思考、計劃未來、專注於個人自我感。經過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可以進入所謂「心流」的狀態,就是在不受上述前額葉背景「聲音」干擾的情況下,完全依賴長年全心訓練而刻入腦中硬體的運動技巧,可見意識有時候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干擾。 意識也不等於所謂的自由意志,意識只是潛意識的冰山一角。我們常會發生說錯話後悔的情形,就是因為在意念形成之前,我們的潛意識在幾個小時前、甚至幾個月前,就一直努力塑造那些意念,包括鞏固記憶、試驗新組合,以及評估後果。 潛意識有一個功能,就是「內隱式自我膨脹」(implicit egotism),也就是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的事物,對我們特別有吸引力。舉例來說,一張合照中,我們一定先看自己。 不僅如此,有一個有趣的統計,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佩蘭(Brett Pelham)分析了牙醫學院和法學院的畢業生紀錄,發現名叫Dennis或Denise的牙醫(dentist)及名叫Laura或Laurence的律師(lawyer)特別多。由此可見,要做到「平常心、心常平」,的確需要付出努力。 就是因為人類大腦先天就有這種「不平等」的功能,因此我們先天的同理心也有限制,會自動區別內團體與外團體,而給予不同的對待。 大腦會「去人性化」 荷蘭萊登大學的哈里斯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在我們想到其他人的時候會活化,但涉及無生命物體時,好比咖啡杯,該腦區不會活化,因此是腦中的社交網路。他請受試者觀看不同族群的照片,例如流浪漢或毒品成癮者,結果在看流浪漢照片時,該腦區比較不活躍,彷彿這些人是物品。 哈里斯解釋,關閉這個會把流浪漢當同胞的系統,就不會有不愉快的壓力,不覺得沒施捨給這些人錢會良心不安;換言之,這些人已經某種程度被「去人性化」。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朝流浪漢丟酒精水球了。 去人性化是種族歧視、甚至種族屠殺的關鍵因素,而透過宣傳鼓動,可以操縱神經網路。 教育應引導本性「無分別心」 1968年,人權領袖金恩遭暗殺隔天,美國愛荷華州一個小學教師艾略特(Jane Eliot)思考該如何讓學生了解何謂偏見,她問學生是否知道被人用膚色評斷的感受,大部分學生都回答知道,但她決定做實驗來讓大家體會。她宣布,藍色眼睛的人在這間教室比較優越;棕色眼睛的人不可以直接從飲水機喝水,要用紙杯;棕色眼睛的人不可以在操場和藍色眼睛的人一起玩;棕色眼睛的人在這間教室裡要戴領圈,以便一段距離外就可以分辨。 當艾略特叫大家把課本翻到某頁時,她說:「每個人都翻到了,除了蘿莉。蘿莉,你好了嗎?」 這時有學童立刻說,「她的眼睛是棕色的」,艾略特回答,「你們會發現,我們要花很多時間等棕色眼睛的人」。 第二天,艾略特把實驗反過來,宣布棕色眼睛的人可以拿下領圈,換藍色眼睛的人戴領圈;棕色眼睛的人下課可以多5分鐘;藍色眼睛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准玩操場的遊樂設施,更不可以和棕色眼睛的人一起玩。 前一天一直找棕色眼睛的人麻煩的學生,到第二天感覺到深刻的失落感,之後他學會對種族主義的言論更加警惕。長大後,伊葛門採訪這位藍眼睛的學生,問他是否記得那天的行為,學生回憶說:「我對我朋友壞透了,千方百計找棕色眼睛朋友的麻煩,完全就是個小納粹的模樣,想盡辦法欺負朋友,他們幾分鐘前還跟我很要好。」 從這個簡單的實驗可知,教育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端視教育出於哪種意圖。當我們需要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立場時,就會開啟新的認知路徑。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平等的世界,更希望能達到佛陀教誨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若能深刻體認腦神經的運作機制,應該可以避免人類重演戰爭悲劇,讓生活更加美好。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以後常會聽到「眾生都具有智慧」、「眾生、菩薩和佛都是一體,都是平等的」,這句話有很深的意義。為什麼眾生、菩薩、佛都一樣?如果能了解這個「一樣」的道理,打坐就不會走火入魔。 每個人心中都有魔,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鬼靈、鬼神。因為當五官的根塵輸入第六意識,就會左右我們的言行,如果是好的,就是神;如果是不好的,就是鬼。而第七意識就是魔,那更厲害了,有些人無明起來簡直不可理喻。所以要見到第八意識光明藏,一定要通過魔界,要經過第七意識。 當一個人的生命終了時,就看他的靈性在什麼層次,是鬼靈界、神界、阿修羅界、魔界,還是菩薩界、佛界?所謂一心造萬法,靈性在什麼層次,你就是什麼。 修行以後就知道,其實這些都是自己,都是一體,沒有什麼外魔。明白了這點以後,打坐還會入魔嗎?不會的,反而很多不打坐的人會入魔,而且更厲害,只是他沒有發現。 當智慧慢慢開了以後,就知道怎麼修才能一世成佛。要成佛,一定要修開悟的佛法,而要修開悟的佛法,就必須具備智慧。如果修沒有智慧的佛法,比如研究經典、背經、誦經、唸佛,或是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形式,那等於是緣木求魚,不可能成就。 成佛要做到我空、法空。我們修的十脈輪之中有一個二空脈輪,所謂二空,是要空掉我執和法執。我執是對自我的執著,這種執著會為自己帶來煩惱,比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指私心的愛)等等,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的障礙、所知的不圓滿,對事理不能全盤了解,於是就會執著很多看法和想法。如果我執和法執不能空掉,就還在第六、第七意識的鬼靈界、鬼神界、魔界、阿修羅界,在那裡矛盾、打鬥、煎熬。 如果要一世成佛,就一定要禪定,還要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是絕對的智慧、超越的智慧,我們要從禪定中生出智慧。生出什麼智慧?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這個本性具足一切非常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本能的智慧。所以一定要經過禪定,才能發現自己、找到自己,這個自己就是佛、就是佛性,一切具足。 明白這些觀念以後,對修行會很有幫助。修行一定要修開悟的佛法,而且還要懂得運用,要成全自己、成全別人,這樣的佛法才是正法、才是真法;否則只學到相法,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