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綜合

紅鼻子小丑以藝術擁抱病痛 讓兒童重展笑顏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創始人馬照琪。看到「紅鼻子」三個字就會聯想到小丑,見到「小丑」就會感到開心愉悅。馬照琪,認為能透過音樂、小丑表演,用情感代替語言口說,用每瞬的快樂,和病床上的孩童以及陪伴他們的家人們,連結在一起忘懷憂傷,是生命際遇裡最美、最深刻的畫面,也是馬照琪心心念念想盡一分心力的初衷。 馬照琪經濟系畢業後,因熱愛表演,特地到法國學習小丑表演。馬照琪說,紅鼻子是小丑特有的符號,有如一隻鑰匙,可以開啟一道道心門。戴上它,立馬進入另一種人格境界,可以讓診間充滿歡笑,也讓自己被回饋、被療癒! 「紅鼻子醫生計畫」是由兩位受過小丑專業訓練的演員,以「小丑醫生」的角色巡迴病房。在打開房門的剎那前,就開始進入狀態,短短的幾秒鐘內就要做出適切的反應,觀察環境及病童的家人,再與夥伴建立默契,帶給孩子歡笑。人人都值得擁有藝術、擁抱藝術,小丑醫生讓藝術出巡,將藝術的美帶進醫院,給予病童心理上的支持,以及忘卻病痛的歡笑……。 未來,馬照琪還想把小丑表演,擴及到高齡長者身邊,因為歡笑與藝術不分年齡、身份、社階,人人都有接觸美的權利,要讓美,永遠、遍布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有片】銀川長城社區銀髮族群體養老 一群活潑的「老小孩」

樂觀活潑的退休老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這樣的老齡生活有朋友、友笑聲、有關懷,這就是來自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一個互幫互助的群體養老方式,這種方式正在大陸盛行,也是即將邁入老齡社會的台灣可以參考的養老生活方式。 銀川長城花園社區是齊聚各民族的大社區,秉持著「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目標,建成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從基層社區做起,通過扎實的社區建設、有效的社區服務讓民眾真正感受到便利的生活。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多民族社區各也是互幫互助的大家庭。 在社區中有各種的興趣班,想學電腦的也有專門教學的課程,喜歡唱歌的也有很多朋友一起參加合唱團,老人家唱的《高山青》好像身處阿里山,想跳舞的也有許多的舞伴,想學剪紙的也有專精的大師指導。 長城社區也是方便又貼心的,裡面有衛生服務站,還是有醫務人員駐診的,還有很多幫忙帶娃娃的爺爺奶奶們,抱著寶寶來打疫苗,不用跑遠路去求醫,這對祖孫來說真的是很方便的。 社區中有著視聽中心、美容、理髮、超市、快遞站、按摩、老人居家清潔…….很多貼心方便的商舖,不出社區大門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 就是不想下廚煮飯,社區中也有共餐中心,透明廚房的設計讓人吃得安心。同時,也有多樣的菜色可供選擇,沒有固定飯盒、菜色固定的困擾,可以提供隨時隨地想改變想改變口味的人,有多重的選擇。 台灣也步入高齡化社會,未來的養老環境該如何發展,長城社區讓長者能得到更多的照顧,也有很多可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晚年生活能夠更開心美好,這種養老模式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為什麼大家都遛狗不遛貓?貓偷偷地說:我怕怕!

貓是非常可愛又什祕的動物,在生活中,養貓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由於居住的空間條件限制,在城市裡養貓比養狗更方便,喜歡當「貓奴」的人越來越多了。因為,是貓跟狗不一樣,牠們不需要出來「遛」,成了城市中的上班族最適合的寵物了。 為什麼「貓奴」不遛貓呢?狗是通過在地上跑動來獲得快樂的,但是貓更喜歡上下竄,貓本身就是喜歡白天睡覺、晚上出沒的傢伙,牠們的性格比較獨立,不喜歡被人強迫,牠們並不像狗那享享受出門跑跳的過程。 那麼貓就不能遛嗎?貓其實也是需要一定的運動量的,不過遛貓可沒有那麼容易,看看獵豹一類的貓科動物,牠們出去都是喜歡單獨行動的,如果非要遛貓,那就要做好心理準備,有些貓在家裡傲嬌慣了,一出了門反而會非常恐慌,牠們有的會趴在地上不走,有的會鑽到草叢裡面或者樹上躲起來…… 國外一位網友家裡面就養了一隻貓,有一天,網友就帶著貓咪出門去走走,網友還給貓咪準備了非常「卡哇伊」的背帶,就這樣牽著貓咪出門了……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雖然他特意選了一個人少樹木多、草地多的地方,但是貓咪還是很警惕、很害怕,沒過一會兒,貓咪突然就跳到了樹上,想爬到樹上去…… 網友想拉貓咪走,讓貓咪像狗狗陪著主人亦步亦趨配合遛彎走路,但貓咪就是不願意了,牠乾脆緊緊抱著樹幹不肯下來,看貓咪抱著樹的那個樣子,網友雖然很頭疼,但是還是被貓這一個舉動給逗樂了…… 帶貓咪出去遛彎,牠緊緊抱著樹不肯下來,貓貓好像在說:我不下來,地上有危險,我害怕!哈,沒想到,平常在家稱王稱霸的「喵主子」,一出了領地(牠的家)就成了沒有安全感的「小貓咪」。所以,我們會難得在外頭難得看到朋友的貓的真正原因,你懂了沒?

無聲咖啡全是聽障員工 台灣老闆帶他們在深圳創業

深圳的華強北,最多的是3C產品和手機配件,近日,一家由台灣人創業的「無聲咖啡」襯托出華強北的另類氣質。這家「無聲咖啡」店員全部都是聽障人士,顧客需要通過掃碼完成下單,如果有額外的需求則可以通過語音辨識系統表達,再搭配手寫板和店員溝通。 這已經是華強北第二家「無聲咖啡」店,老闆楊元成是唯一聽力正常的人。來自台灣的楊元成在2020年開始創業,這個公益項目的起步,要從5年前說起。 2019年他發現一家米粉店裡聘請的都是聽障人士,在結識了老闆之後,考慮到公益需要商業支援,他詢問老闆可否幫忙做品牌推廣。一來二去之下,他也和店裡的聽障職員混熟了。為了和員工溝通,老楊學習了手語。他開玩笑地說:「也是擔心他們偷偷罵我啦哈哈!」 2020年,楊元成帶著4個聽障夥伴嘗試做外賣(本無缺輕食廚房),做果汁、沙拉之類的輕食,生意做得很成功。2021年,他帶著聽障職員在福田CBD,開了第一家實體品牌店,周邊多是年輕族群,對於聽障人士創業他們接受度很大,生意一下就做起來了。 2023年,老楊接觸到德義基金會參與了「益加小站 慈善商店」項目,最重要是心態上的培訓,想教會他們不要有那種「等、靠、要」的心態,希望他們能夠走出那種自己的舒適圈,出來勇敢地面對社會。 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當上店長,老楊把他們推向台前。在台灣時,老楊就涉足過公益捐贈、愛心幫扶的項目。但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輸血式的公益模式,有沒有辦法做一個造血式的公益模式,自己先養活自己,然後再去幫助其他人? 為了鼓勵聽障員工積極參與創業,老楊公司的利潤分紅的激勵機制。員工的工作熱情也被鼓舞起來了。來自安徽的潘鵬是華強北街道福強社區「無聲咖啡」的店長, 2020年在行業內聽說老楊在帶著聽障人做餐飲也一起過來打拚。 儘管聽不見,但聽障職員的手寫速度遠超正常人,「這杯咖啡做得怎麼樣?」「果汁的甜度您還滿意嗎?」手寫板成為了他們與顧客溝通的重要工具,在通過語音辨識系統獲取顧客的想法後,他們會馬上在手寫板上回應。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為了讓更多聽障人能夠打開芥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老楊在很多場合都會把他們帶上現場演示手語,讓學習者能夠直觀感受和聽障人溝通的過程;南方科技大學手語社團老楊去講課,他也會帶上員工們做助教,「他們非常興奮,拿著手機一直拍,就是為了告訴媽媽自己也站上大學的講台了。」青年咖啡培訓的體驗課,老楊會鼓勵他們上場,告訴社會聽障人也可以做好咖啡的同時,也讓他們通過切磋來增進自己的技能。 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當上店長,在於老楊的初衷,「未來如果他們想回老家去開店,我願意去資助他們」,但這些投奔老楊來深打拼的年輕人,都沒有離開這座城市的想法。潘鵬寫下,「他人很好,就像爸爸一樣。」「爸爸」是大部分聽障職員對於老楊的概念,他們來到深圳投奔他,在他的呵護下留在了這座城市。 台灣老闆的公益與創意的結合,加上大陸員工的勤奮不懈,「無聲咖啡」卻飄出香噴噴的情感與熱滾滾的業績。

夏季消暑飲食控制 木耳飲創新吃法

近期COVID-19疫情與流感升溫,加上夏季衣服盡顯身材,白木耳飲成了進來消暑與飲食控制聖品。白木耳因富含多醣體,又是低卡食物,且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白色類食物如白木耳、梨子、杏仁等食物可養肺,因此包括最美魚販劉心語與O卡桑都推出相關產品,希望能搶佔市場。 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木耳飲商品,廠商表示,近來暑氣難消,加上疫情無降溫跡象,可明顯感受到銷售量增加趨勢。O卡桑除了結合台中小農推出芋頭紫米白木耳露,也有以自家木耳露製成全台首創的木耳冰沙,品牌創始人黃立丞表示,會投入木耳飲研發,是因為他一出生就罹患血管瘤,身上常出現血紅色塊,需歷經多次手術,但治療期間進食困難,身為藥劑師的媽媽就每天熬煮木耳飲品讓他恢復體力,也意外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儘管因臉上血管瘤遭到歧視,但黃立丞20多歲時就自創品牌,把媽媽當時用愛調味的養生飲品做成無顆粒的木耳飲,以方便更多人食用,也結合各地小農台中大甲芋頭,以及創新加入牛奶的喝法,為木耳飲找出更多口味,接近年輕人的飲用習慣。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17】百年孤寂 逆境來時順境因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人生過去這一段時間,都是苦難的事情,現在都過了!」1925年出生的梅鑫寶,家鄉在江蘇無錫,村子裡的人都姓梅,家中經營館子,從小他就跟著父母,在上海、無錫兩地做生意,抗戰爆發後,12歲的他因戰亂無書可念,便隻身前往上海謀生。 儘管正值抗戰,上海偶有日本軍機飛過,當時市區的生活依舊繁華,梅鑫寶進入當時知名的工廠慎昌工作,放假時就和同事一塊出遊,日子過得還算安穩,不料,就在1939年某一天,他和同伴去看上海第一場「有聲電影」時,竟然被部隊抓兵。「阿兵哥到電影院抓兵,把我們這些小傢伙全都抓走了!抓走了家裡面都不知道,家裡面還到處找我。」梅鑫寶回憶。 就這樣,14歲的梅鑫寶被迫從軍,跟著部隊從上海一路向南行軍,中途曾參與1941年的第二次長沙會戰,當時與日軍激戰攻防,他的肩膀還因此負傷。抗戰勝利後,梅鑫寶回到上海與父母團聚,不料這時國共內戰越演越烈,戰火中,他與父母各自逃難,最後投靠了在上海專門負責爆破、敵後任務的技術總隊,並在1949年跟著軍隊撤來台灣。 抵台後,梅鑫寶被重新整編進入工兵部隊,在各地造橋鋪路,但由於實在太想念家人,又無法回去對岸,於是他自告奮勇擔任國軍的「水鬼」,兩度潛伏到大陸執行秘密任務,而真正目的,是順道探尋失聯的父母。 「從台灣上去的時候,不是浙江就是江蘇沿岸,有人會在碼頭上接應,那邊的狀況要帶回來、該破壞的就破壞,最後要想辦法自己回台灣,如果被抓到就是死路一條。」梅馨寶說。冒著生命危險,梅馨寶曾回到無錫老家尋找親人,不料卻看見叔叔被吊在樹上鬥爭,在共產黨追擊之下,他只能倉皇逃走,直到最後都沒能見到父母,也與親友失聯。 回台之後,梅馨寶就像失了根的浮萍,退伍後儘管做過許多工作,卻始終孤身一人。2009年他入住桃園八德榮民之家,在這裡結識了許多朋友、更潛心學佛,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悟。 歷經抗日、內戰,走過那段烽火的日子,轉瞬間梅鑫寶已經百歲,每當想起父母,他仍會心酸,但也慶幸能平安自在就是福報。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14.5億 「巔峰」劍龍骨架化石拍出歷史天價

據中新網報導,當地時間7月17日,一具近乎完整的劍龍骨架化石在美國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行以4460萬美元(約14.5億台幣)成交,創下恐龍化石拍賣最高價紀錄。 據悉,這劍龍骨架被稱為「巔峰」(Apex),高約3.3公尺、長約8.2公尺,是世界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一,全副骨架由約319片骨頭組成,其中有254片是擁有約1.5億年歷史的化石,其餘缺漏部分則是3D列印或雕刻而成。 這具劍龍骨架是2022年5月由一位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挖掘工作於2023年完成。 恐龍化石的拍賣也讓古生物學家有無力感,他們認為這些恐龍標本應該屬於博物館或研究中心,但是一般的機構無法負擔如此天價的收藏費用。

【有片】喜從天降!廣州試辦無人機寄送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

據中青網報導,7月15日11時40分左右,一架搭載4份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的無人機緩緩降落在廣州市黃埔區萬科山景城門前空地。隨後,郵差從無人機拿出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與考生一一核對資訊後,轉遞到學生手中。 當天,這架載有4份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的無人機從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啟航,全程約25公里用時約40分鐘。這是大陸範圍內第一次由無人機全程配送的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 來自廣州市第七中學的塗蘇藍「喜從天降」接到了華南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非常新奇和激動,從接到電話到今天期待了很久。」塗蘇藍說,非常興奮,馬上在朋友圈分享這個開心的瞬間。廣州市玉岩中學畢業生王韻怡說,「當看到無人機送來的錄取通知書,我完全驚呆了,感覺像電影一樣」 。 中青網指出,廣州郵政服務高校錄取通知書40餘年,每年大概需要配送約55萬封錄取通知書。今年率先測試無人機配送方式。 廣州郵政政企中心總經理鄒立文表示,當這種低空運輸方式探索成功後,廣州郵政將應用到其他場景,助力物流配送升級更便捷、更高效。

當代藝術廣納眾聲 交織新型態存在美

陳碧涵博士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求學路上,駱麗真遇到了開啟學生心智,引領她認識藝術並點燃嚮往之心的好老師,不但讓她克服閱讀障礙,得以順利學習,也讓她從小就堅定心志要成為一位藝術家。 大學聯考時,因家人的各種擔憂,放棄了美術術科考試,而進入歷史系就讀;史學方法的求真、考證等相關專業養成,奠定了日後她在藝術評論、美術史、文化研究、新媒體藝術研究與創作上的扎實基礎和養分。駱麗真是策展人、評論家,教師,更是家庭幸福的經營者,擁有多重身份與角色。走上夢想之路雖然彎曲並非一蹴而就,期間耗時並多所艱辛;但,生命旅途沒有任何一步是浪費虛耗的,路上風景依然風月無邊,經驗體悟別有天地皆可入美,駱麗真認為要以開放的心胸,接引每一種可能與機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全國第一個以當代藝術為導向的專業美術館,如同一個容器,擁抱任何議題,活絡藝術靈光,廣納眾聲和關切,典藏的不再是實體藝術作品,而是各種流動狀態:人的流動、時空的流動、場域的流動,意識的流動、情感的流動等等所交織的存在美,這是新型態的心典藏!台北當代藝術館因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許多因地制宜的策展在此揭開,希望成為南來北往的旅客,以及全球國際人士抵達台北的目的地之一! 對於美,駱麗真認為美並沒有單一標準,也沒有單一追尋的方法,只要敞開心胸,觀照我們身邊存在的各種生命現象和議題,只要走進當代藝術館,開始學會對於美的想像提問,美就會被開啟,並走進生命!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16】湖南老兵變身臘肉爺爺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娶本省少妻,做湖南臘肉 時間與陽光山風淬煉出在地的舌尖層次,百歲人瑞彭中悠遊彰化八卦山下,佐以拿手的正宗湖南臘肉, 和孩子講戰爭、鬼子,也講共產黨。排山倒海的苦難,總成為思鄉的閒話主題。 「時光才是最大贏家,君臨天下,也席捲了一切」,百歲人瑞彭中已在地球生活超過一世紀,對這句話更有深刻領悟。他滿頭白髮,舉步已蹣跚的迎來恆長歲月,與陽光山風共同淬煉出超越舌尖上的美味,悠遊彰化八卦山下,故事從燻製遠近聞香的湖南臘肉家鄉味說起。 在人瑞中,身子硬朗的彭中有張愛笑的娃娃臉,可以想見他年輕時多麼可愛討喜。未語先笑,不間斷的維持整個下午的驚人記憶力,活到104歲高壽,真不容易,雖然體力難免退化、耳朵重聽,鄉音也濃重,訪談要慢慢問,慢慢講,也慢慢聽,但是對話完全不乏味,令晚輩產生如沐春風的輕快。 祈求戰爭永遠不要來 百歲人生累積太多悲歡離合,出口敘述就精彩。1920年,彭中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接近赤貧的佃農家庭,整個村莊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賣力勞動,大太陽下,汗水滴向泥土而結成糧食,給予農民溫飽及身子骨的結實。 排行老四的彭中,18歲時因戰火燒向純樸家鄉而放下鋤頭從軍抗日,毅然跟著部隊往前線報效國家。戰火的威脅無時刻無刻,來不及害怕就遇上南京大屠殺,親眼目睹日軍暴行的慘絕人寰,憶往的聲音禁不住哆嗦,「為了活命,我只能假扮死人,躲在屍體堆當中才逃過一劫。」時而驚恐莫名、時而咬牙切齒,當時種下極深陰影,只祈求戰爭永遠不要再來。 倉皇走避到落地生根,島上安老 等到抗戰勝利,原以為返鄉重戴斗笠做農民是命定,未料再度面對「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國共內戰。「我不想再打仗,再夜夜驚恐受怕,開小差離開第五十軍,偷偷爬上駛往湖南的火車準備回家。」天不從人願,剛抵達湖南,又遇抓壯丁,抓到陸軍第九十九軍第九十九師繼續作戰,部隊師長高魁元是陳誠的手下愛將。 歷經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徐蚌會戰等大小戰役,從抗日到抗共,在戰爭中埋送年少的歲月,彭中見證了戰火的殘酷無情,幾乎等不到明天的青春。 幾番波折來到台灣,深根彰化,在歷史重要轉折中找到一個喜歡的落腳之地,就是夢中的桃花源。他覺得萬分幸運,「多少人埋骨沙場,子彈不長眼睛,掃過來就沒命」,自己是離鄉背井的百萬軍民之一,行軍所到之處,一片焦土廢墟,生命脆弱到只剩瞬間。從倉皇走避到落地生根,如今幸運島上安老,他從不抱怨,一切都存感恩。將媽媽的懷念,化為燻製臘肉最大的感恩,莫過於遷台後能在彰化就業訓練中心(現在改名為中彰榮家)謀得好差事。「從工友升到技工,從1964年到1982年,總共工作17年。」彭中講述條理分明,數字也一清二楚。把身體顧好的退休生活,雖然平靜安逸,對親人的有增無減懷念卻常影響心情,決定燻製湖南臘肉來轉移,「與媽媽分離後,我太想家,變得沉默不愛笑」,直到有自己的家,彭中為家營造家鄉的媽媽味,開始展現親切笑容。 專屬於親愛媽媽的無敵美味,難道只留在童年嗎?不,要重現餐桌,更要傳承技藝。逢年過節,院子掛滿一條條臘肉,飄香超過60載,直到幾年前才因身體老化,做不動了才收工。 「60年老經驗,也從沒有公開拿到外面去賣,只有附近老饕才知道這個私房菜」,每年農曆春節前夕,識途者循香紛紛來訂香腸臘肉,這個季節限定的家鄉美味,飄香鄰里間。 口耳相傳而爆紅成為人氣美食,彭中每年製作約一千斤臘肉,五百斤香腸的手法,不多不少,從未藏私,也遵循傳統,工序講究。他經驗老到的說,時節進入臘月後購買溫體五花肉,撒上粗鹽從醃漬到晾曬 最後煙燻得花上2個星期,這段時間,每天都細心幫豬肉翻面,上下鹹度均勻。4天後,再以檜木、果皮與多種中藥煙燻風乾,還要經過煙燻4次才製成道地湖南臘肉。「味道比市面上賣的香,肉質肥瘦適中不膩。」彭中的拿手菜是蒜苗炒臘肉,廣式臘肉飯也香氣四溢,堅持不放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因此健康掛保證。 老夫少妻,各吹各的調 以歷史為鏡,透析變遷,彭中吐露時代的平靜聲息。他認為,高壽老人的愜意晚年,就是跟兒孫住在一起不孤單,親情足以撫慰暮年的寥耐。由外勞照顧生活起居,76歲行動不便的老妻則住在安養院。 夫妻年齡相差20幾歲,走在一起像父女,老夫居家還偶爾親手燻製湖南臘肉一解年節口饞,少妻卻早一步住進安養院,身心逐步衰弱,說來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媽媽嫁的就是老兵,55年結婚,從新竹搬來彰化,生下二女一男,我排老二。」從事水電的彭家兒子說,「爸爸年輕的時候脾氣急,我們做錯事要被罵,現在非常和藹可親,什麼都笑咪咪。」 烽火連天、風雨飄搖的往事 溫暖熱情又正派,寄情的一切卻難以永恆,只能以豁達之心面對世間的轉眼成空。彭中和孩子講戰爭,講鬼子,講共產黨,排山倒海的苦難,總在父子面對時,成為敲醒新世代的主要話題。 偏偏兒子年幼矇矓,無法體會老兵的痛苦與恐懼,槍炮只是玩具,它沒辦法化身為真實的武器,「堅定不移的民族正氣,是老兵令人肅然起敬的形象。他們是一頂永遠的老鋼盔, 戰場一道熱血的防線!」 彭中口述的往事裡,烽火連天、天崩地坼、風雨飄搖以及戒嚴肅殺……這些帶著狠勁的字眼,彭中說得萬分激動,「無奈自己聽一聽,就忘記,爸爸反覆說……,我們小孩家昏昏欲睡,有時候彷彿是說給他自己聽。」兒子說。 彭中常講沒飯吃餓肚子的痛苦,「飛機空投食物也未必接得到。我們去拿的時候,日本鬼子就開槍打我們。」跟著部隊走,時常恍惚:「抗戰時期到處流亡,四處流浪。我究竟在哪裡呀?這輩子好像過了三生三世。」 外省老兵娶台灣老婆 妻子忙著挑廚餘餵豬,挨家挨戶挑,也成不了彭中的忠實聽眾。60年代,家家戶戶都沒錢,彭中在彰化榮民之家的薪水只夠買菜,孩子要生活,要教育,未來的日子還這樣長,做父母自己可以吃苦,但不能苦了孩子。 於是,妻子去挑餿水,就是現在講的廚餘來養豬,貼補了家用,沒讓孩子挨餓,自己卻日夜彎著身子勞動,累出一身的病,晚年健康走下坡,歲月饒不了人,尤其饒不了艱苦人。 外省老兵娶台灣老婆的老夫少妻現象,在50年代還蠻多的。兒子形容,講湖南話的爸爸一輩子都改不了口音,他聽得懂,媽媽日久也完全瞭解意思,但左鄰右舍聊天還是偶爾「雞同鴨講」,各吹各的調。 外省爸爸重視拜年,放鞭炮迎新年,本省媽媽則去廟裡拜菩薩,各色牲果拜完後,小朋友就有得吃了,歡歡喜喜。 自利也利人,皆大歡喜 彭中住在彰化郊區,可隨心所欲又自律甚嚴,連做拿手絕活湖南臘肉也都做得很規律,每年燻製一千斤臘肉和五百斤香腸,不多不少,持續六十年。他總說,人這輩子很短,處事待人站對方立場多設想,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不必強施於人。「上了年紀,養生飲食但求中道而行,過度講求未必有益身心,但是也不能不注意。」 彭中盡量隨緣盡分,做一個曠達的老年人,自在而不煩擾晚輩,關注而不執拗,雖然腿腳越來越不利索,為了少麻煩家人,也認真復健。 再拿煙燻臘肉來說,本來就是做來給自己過年的,左鄰右舍要買就限量訂購,豈不也自利也利人,皆大歡喜?「今天是好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眉開眼笑、滿面春風,彭中每年都回到榮服處參加暖心賀壽。呵呵,榮服處提醒別祝這位隨和的老人「長命百歲」喔!因為他104歲,早已超越這聲祝福。 高壽可以領悟光陰,必須往前走,理解卻得回頭看,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才真正脫離牢籠。「責任扛在肩上時,辛酸和痛苦也一并承擔了。」彭中一輩子豁達, 縱使臘肉已經再也……再也做不動了。 彭中 小檔案 1910年生於湖南省邵陽縣,17歲投身軍旅,見證南京大屠殺,1959年因病傷退役,至彰化就業訓練中心(現中彰榮家)工作,娶新竹婦女為妻,育有一子二女,1982年自職場退休,燻製湖南臘肉極為搶手。 本文取自《我家的兩岸故事(二):渡阡陌》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