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專欄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十二:關公的智:水淹七軍 威震華夏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登基為漢中王,封關公為前將軍,派他攻取荊州北部重鎮樊城(今湖北襄陽樊城區)。關公的大軍迅速包圍樊城,守將曹仁自知不敵,堅守城池不敢出戰,同時緊急向曹操求援。 曹操得報後,命左將軍于禁率領七軍火速增援樊城。然而,于禁不熟悉南方地形,將駐軍扎於樊城北方十里處的一片低窪之地,這裡恰是漢水(今漢江)的舊河道,水患頻繁之地。關公久經荊州戰場,對當地地形與氣候瞭若指掌,見曹軍駐紮於此,立刻命令部隊建造大船,調集水軍,準備以水戰迎敵。 果然不出所料,秋雨連綿十餘日,漢水暴漲,河水湧向于禁軍營。滔滔洪水淹沒了曹軍的駐地,七軍被困於汪洋之中,水深達五、六丈,士兵無處可逃,軍心渙散。 此時,關公認準戰機,指揮水軍猛烈進攻。曹軍無力抵抗,損失慘重,士卒被俘無數。于禁見大勢已去,只得帶領部下投降。然而,曹軍名將龐德寧死不降,奮力抵抗,最終被俘。關公念其忠勇,卻不得不按軍法處決。這一戰,即是威震華夏的「水淹七軍」。 此役後,曹操損兵折將,甚至荊州的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相繼向關公投降。關公的聲威震動四方,許多地方官員爭相請降,甚至一度讓曹操萌生遷都之念。這場戰役,不僅是關公軍旅生涯的巔峰,更將他忠勇智謀的形象牢牢刻入史冊。 《孫子·謀攻》有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智慧的來源,不僅在於天賦,更源於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過往經驗的積累。關公運用對地形與氣候的洞察,以智取勝,成就了「水淹七軍」這一場經典之戰。 在現實生活中,智慧不僅是一種應對挑戰的能力,更是一種沉著冷靜的態度。當面臨選擇或困境時,我們需像關公一樣,冷靜分析情勢,以經驗為基石,以理性為指引,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關公一生忠於漢室、義薄雲天,以其智慧與品格昭示後人,成為不朽的英雄典範。正如《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所云:「精忠冲日月,義氣貫乾坤。」他的忠義與智慧,如日月般照耀世間,為人們指引正道。讓我們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堅毅、忠誠與明智,在人生的戰場上披荊斬棘,贏得屬於自己的勝利與榮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陳碧涵專欄】美 是陶藝傳愛 助學追夢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陶藝創作素人何應朋。 ​童年的貧困家境讓何應朋常感自卑,甚至一度想要逃離這個世界。幸好,他遇見了一位熱愛花草的老師。老師帶著學生們親近植物,也把對生命的喜愛傳遞、感染了他。賞花看草,成了何應朋童年裡最單純的快樂來源,讓他感受到分享與陪伴的力量,也悄悄地成為他創作與行善的養分。 進入中科院工作後,生活看似安穩圓滿,內心渴望能有一個可以長久相伴的興趣,於是,何應朋走進了陶藝的世界。一開始只是下班後直至深夜,在客廳裡靜靜捏土、反覆嘗試;沒想到因為專注投入和熱情,竟讓他從素人踏進專業舞台,兩度獲得鶯歌陶瓷比賽優選。何應朋說,柴燒作品的不確定、不完美,卻也是最吸引人、最動人的地方。燒窯的不確定,像極了人生,帶來驚喜也帶來遺憾。從中,他學會了「一切在心」!用接受取代執著,學會欣賞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生命。 隨著創作日益成熟,開始思考讓作品成為祝福,帶給更多的人,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和生命。於是,他發起「陶藝傳愛」義賣,把一件件心血之作捐出,轉變成資源幫助弱勢的孩子與家庭。三百多隻陶製貓頭鷹、數百件的作品,化為獎助金與教育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割愛大不易,但是,當作品能延伸出更大的善意和美意,那才是真正的圓滿。這種溫柔與善良,正是何應朋走出童年困境,淬煉而得的力量。 近年因為病痛,讓他必需腳步放慢,卻也因此而擁有更多時間去親近美,實踐愛。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何應朋願意成為其中的一道風景。他用「美感教育」四字寫下藏頭詩,送給大家——美不在遠方,就在日常的細微裡!在一顆善良,願意分享的心頭裡!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十一:關公的仁:惺惺相惜、以仁服人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為鞏固勢力,計劃奪取長沙(今湖南長沙)等四郡作為屏障。他任命關公為主帥,領兵攻打長沙。此時,長沙的太守韓玄派出一名老將迎戰,此人便是以百步穿楊著稱的黃忠。 雖然黃忠年近六十,但他箭法精準、武藝高強。兩軍首日交鋒,關公與黃忠鏖戰百餘回合,卻不分勝負。這場對決,不僅展現了雙方高超的武藝,也讓兩位英雄在戰場上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次日再戰,關公使出「拖刀計」,假意敗走,引誘黃忠追擊,打算趁其不備回身一擊,結束戰鬥。果然,黃忠中計策馬追來。然而,就在關公即將出手之際,他發現黃忠的坐騎馬失前蹄,黃忠隨即摔下馬背,落在地上,毫無招架之力。 眼見黃忠無法抵擋,關公心中掙扎。他完全可以趁此機會斬殺對手,為自己和大軍立下一個大功,但他並未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他收起刀,對黃忠說:「老將軍,今日不殺你,明日再戰。」這一舉動,既是對黃忠技藝的尊重,也是對英雄之仁心的體現。 關公的寬厚與光明磊落讓黃忠深受感動。戰事結束後,當劉備入主長沙時,黃忠主動歸順,自此成為劉備麾下的一員猛將,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 《孟子·公孫丑上》中提到:「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意思是,只有用德行感化他人,才能使人從內心真正心悅誠服。 關公在戰場上不趁人之危,不為一時的勝利迷惑,而是以仁厚之心、英雄之氣釋放對手。他的君子風範不僅為自己贏得了黃忠的敬佩,也展現了何為真正的武德。 在人生中,我們也難免面臨與他人的競爭。無論勝敗,都應秉持仁愛之心,公平競爭,不因對手的失誤而幸災樂禍,亦不趁人之危。真正的勝利,不僅在於結果,更在於過程中展現的品德與格局。讓我們向關公學習,以仁義為本,成就屬於自己的英雄風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九:關公的信:寄身曹營,明來明去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了抑制劉備勢力的崛起,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劉備兵敗逃亡,戰亂中與關公失散,留下關公守護甘夫人與糜夫人。關公孤立無援,被曹軍圍困於土山(今江蘇邳州土山鎮),局勢危急萬分。 曹操深知關公是難得的英才,便派大將張遼前去勸降。張遼以利害相勸,對關公提出了三個理由:「一來,可保全甘夫人和糜夫人安全;二來,不違背桃園結義的誓言;三來,暫留性命以待日後報效兄長。」面對如此進退兩難的局勢,關公心中牽掛二嫂的安危,同時不願辜負對劉備的忠義。他提出了「屯土山約三事」作為投降的條件:第一,他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曹操需善待二嫂,並按皇叔之禮供養,不許曹軍擾亂;第三,一旦得知劉備下落,無論千里萬里,他必定辭去追隨。條件缺一,絕不降曹。 曹操對前兩項條件爽快答應,但對第三項卻猶豫不決。最終,在張遼的勸說下,曹操勉強同意,這才讓關公安心暫居曹營。即便身處敵營,關公的忠義之心卻絲毫未改。曹操贈予他一件華麗的戰袍,他卻將戰袍穿在內裡,外罩劉備所贈的舊袍,以示不忘兄長之恩。曹操又贈赤兔馬,關公滿懷感激,拜謝不已。曹操困惑地問:「為何如此感激?」關公坦然回應:「赤兔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一日便能與之相見!」 曹操甚至上奏朝廷,封關公為「漢壽亭侯」,並鑄印相贈。關公卻發現印文未冠以「漢」字,堅持不受。直到曹操重新鑄印為「漢漢壽亭侯」,關公才肯接下,這既是對曹操禮數的回應,也是對忠於漢室信念的堅守。 當關公終於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時,他立即前去拜辭。然而,曹操故意避而不見,想留住這位忠勇的將才。關公無奈之下修書辭別,將曹操所贈金銀財寶封存於庫,並將「漢漢壽亭侯」的印信懸於堂上大梁,以明不忘恩義。他隨即護送二位嫂嫂離開曹營,留下了「封金掛印」的千古美談。 在曹營的處境中,關公並未因身陷險地而改變初衷,也未因名利誘惑而動搖信念。他的忠心與堅定,不僅彰顯了忠義之道,更顯示了大丈夫不為利禍所移的崇高品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無關公那樣逼至絕境的考驗,卻也常面臨違背道德的誘惑。唯有保持如關公般堅守初心、不改信念,才能超越心靈的羈絆,走向光明坦蕩的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陳碧涵專欄】美 是氣質、氣韻和氣度

在林惟華與林維芬二人心中最美的身影,非恩師劉鳳學博士的眼神和氣度莫屬。那是一種專注、堅毅與期待的雙眸凝視,不僅映照在舞者的身體動作裡,更深深烙印進每一位舞者的生命中。劉先生教會她們,美並非是舞台上的華麗過場,而是源自態度的修持歷程中——在百次練習的堅持裡、在不容遲到的紀律中⋯,舞者要學會以時間與心志去承擔舞蹈,也藉此同步學會好好承擔人生。 惟華和維芬姊妹倆各有因緣先後加入新古典舞團,都在劉鳳學先生嚴謹的訓練與耳濡目染的身教、情教與境教中成長。劉鳳學先生走入部落生活,赴日本和敦煌尋找文獻,重視學術與藝術並進,將舞蹈化為文化資產,一生種下「四棵樹」:現代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儒家舞蹈、唐樂舞的創作、重建、田調、研究、出版、演出等,超過一百三十件作品的積累和澆灌。這份跨越感性與理性的實踐,成為後生們最珍視、景仰的典範。 2025年,適逢劉鳳學先生百歲冥誕,惟華、維芬與團隊成員們歷經二年籌備,日前在臺北市中山堂推出了包含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和演出系列活動,向「百年樹人」的劉鳳學先生致敬。9月13日至9月23日歡迎民眾走進中山堂二樓展覽室,親近劉鳳學先生的作品典藏與精神。 劉鳳學先生一生展現的氣質、氣韻和氣度,是教育風範、是舞蹈藝術里程碑,更是一場生命教育的啟發。林惟華與林維芬說那種堂堂正正、直直立立走在舞台與人生上的姿態,是劉鳳學先生留給大家最珍貴的示範和禮物。因為美,從來不是指表演的外塑,而是一份專注與真誠的態度,且,能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持續閃耀。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八:關公的義:桃園結義、名重千古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東漢靈帝統治的末年,朝政日漸敗壞,民間動盪不安。這時,鉅鹿(今河北邢臺)有一位名叫張角的人乘勢而起,號召群眾,以黃巾裹頭作為標誌,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動亂——史稱「黃巾之亂」。這場浩劫使整個天下陷入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賊流竄各地,各州郡因兵力不足,紛紛張榜徵召義兵。在涿縣(今河北涿州),一名年輕男子看到榜文,長嘆一聲,神色間滿是壓抑與憂慮。他名叫劉備,乃漢室後裔,雖身懷志向卻未曾有機會為國效力,這份無力感令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這時,一聲如洪鐘般的質問從背後傳來:「大丈夫當為國家出力,長嘆作甚?」劉備回頭,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站在身後,氣宇軒昂,威風凜凜。大漢自報姓名,原來是張飛,家中頗有田產,且素喜結交英雄豪傑。得知劉備欲中興漢室之志後,張飛不僅讚賞有加,還主動提出願以家產相助,助劉備成大事。 二人相談甚歡,隨即前往村中的酒肆商討未來之計。不料,在這小小的酒肆中,他們又遇到一位令人過目難忘的大漢。他面如紅棗,鬍鬚如美玉雕琢,蠶眉鳳目,氣度不凡。他便是關公,特地趕來應徵義軍。他的剛毅與忠誠深深打動了劉備和張飛。 三人雖是初次相逢,卻因同樣的志向一拍即合。他們決定在張飛莊園後方的桃花林中結為兄弟,對天盟誓:「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劉備為兄,關公為次,張飛為弟,三人以兄弟之情相互扶持,共同立志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謀安。 這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關公始終追隨劉備,與張飛同甘共苦。他們的忠義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楷模。忠肝義膽的情義,不僅成為古代美談,更深深影響後人。 俗語有言:「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在人生路上,能遇到志趣相投的夥伴,是人生幸事。尤其在現代,團隊合作更是成事關鍵。若能以信義為本,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扶持,便能在亂世或困難中共創不凡事業。桃園三結義的精神,正是如此讓人動容,激勵我們珍惜當下的每段情誼,攜手前行!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七:關公的五常之德(已完稿)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關聖帝君以其圓滿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成為千百年來世人景仰的道德典範。他的一生充滿了忠義仁勇的事蹟,無論是在亂世的風雨中堅守初心,還是在權謀之間彰顯正道,他始終以卓越的品德贏得世人的敬佩,為後世樹立了光輝榜樣。 今日,我們秉持虔敬的心,以關聖帝君的德行故事為鑑,學習他為人處世的智慧與情操,期望能讓每一位都能見賢思齊、以德修身。 仁:關公不殺黃忠的惺惺相惜 關聖帝君在戰場上心存仁愛,從不趁人之危。在長沙之戰中,他放過摔下馬的黃忠,不僅展現了對生命的尊重,也讓對手心悅誠服。這份仁心,教導我們競爭中亦須不失公平與寬厚。 義:桃園三結義的忠誠不渝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關聖帝君對劉備的忠心從未改變,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他始終堅守「義」的精神。這份義氣告訴我們,對朋友與家庭的承諾需要以一生來兌現。 禮:秉燭達旦的克己守禮 在曹營時,面對意圖挑釁他品行的試探,他手持燭火、秉燭夜讀,以克己守禮的行為回應流言蜚語,彰顯了何為真正的光明磊落。關聖帝君以行動教導我們,品行端正是立身處世的基石。 智:水淹七軍的神機妙算 關聖帝君在樊城之戰中,運用對地形與天時的深刻洞察,以智慧一舉全殲敵軍,展現了以智取勝的非凡才華。他告訴我們,理性與智慧是解決困難的利器。 信:屯土山約三事的不渝誠信 在曹營期間,他堅守與劉備的君臣之義,提出「屯土山約三事」,並恪守諾言,不為權勢與名利所動搖。他的誠信精神提醒我們,信守承諾乃立德之本。 關聖帝君的五常之德,不僅是歷史故事中的光輝篇章,更是照亮現實人生的道德指南。讓我們以他為榜樣,將「仁、義、禮、智、信」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敬天愛人,涵養德行,讓美善品德成為個人與社會的準則,成就更美好的生活與人間。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陳碧涵專欄】美 是志於道 游於藝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北市立天文館技佐許晉翊先生。 ​許晉翊的美感經驗並不是來自於一般人以為的「銀河震撼」;而是來自於理性的推理以及星體運轉理論所帶給他的最大樂趣。翻開記憶,在一次親眼目睹日全蝕:當黑影緩緩覆蓋太陽,天地瞬間寂靜⋯⋯,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時間彷彿被按下暫停鍵,那種不似日常的體感突兀、全然陌生卻又深刻地在經驗著,讓他意識到,美不只是理性中的公式與解答,也會在不經意間降臨,被強烈的感受到,這也是最直抵內心和靈魂的美感經驗。 走向天文學的道路,對他來說並非浪漫的童年夢想,而是一段很平凡的求學歷程。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他當補習班老師時,為了能和學生打成一片,他開始主動關心孩子們喜歡什麼?從漫畫、遊戲到流行話題,都成為他拉近師生距離的橋樑。慢慢地理解到:知識不應只是冷冰冰的傳授,應該要是對話與陪伴!這份體悟,深深的影響他在天文館導覽的方式。 許晉翊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把星空變得可親可感,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與專業名詞。志於道,游於藝!舉凡文學的詞句、動漫的想像、電影的畫面,皆信手捻來成為跨領域科學與想像的串連和理解途徑。藉此,帶著大家,看見古人如何以詩意去感受和描繪想像中的天象,或是透過典籍留下對宇宙的追問。當這些知識、幻想與感受被重新交織,星空便不再只是遙遠的學理,而是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對話和心流。這樣多重視角的天文俯瞰和仰望探究,正是許晉翊全身心投注和覺受中最大的樂趣,也是「志於道,游於藝」的一番展現。 許晉翊說,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星星閃爍的成因,只需要安靜地看著它們,讓自己處於那個氛圍裡,就已足夠。即使日常生活再忙碌紛擾,只要我們願意抬頭看一眼:這就是一種選擇、選擇相信、選擇感受、選擇不被麻木吞沒。只要願意停下來去看、去聽、去記得,生活裡就會有微光閃現,而那就是美。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五:關公的封號之路:唐入祀、宋元封王、明清封帝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關公的崇高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雖有不少人物身後被封神,但能像關公這般屢獲加封,封號日漸尊貴,甚至帝皇家也親自祭祀的,實屬罕見。關公最初不過是一位地方性祀奉的神靈,由僧人與道士引入宗教體系後,逐漸有了「顯靈」的傳說。經歷宋、元、明、清四朝的推崇,關公一步步成為融儒、釋、道於一體的全民信仰,甚至成為國家精神象徵。 初次入祀:唐朝的國家武廟 關公生前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封為「漢壽亭侯」,後來在蜀漢時期加封為「壯繆侯」。雖是「萬人敵」的猛將,但他死後多年才獲得官方祭祀的機會。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地方藩鎮擁兵自重,局勢類似關公所處的東漢末年。唐德宗為激勵武將士氣,接受大臣顏真卿的建議,挑選歷史名將作為國家武廟主祀姜太公的陪祀。關公以「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的名義,首次進入國家級祭祀系統。 然而,關公的陪祀地位並未持久。唐德宗時,有丞相建議國家武廟僅留姜太公與張良陪祀,其他將領撤出。儘管如此,唐代設立的《忠義列傳》開創了記錄「對國忠、對人義」的「忠義」之士的先例,後世史書皆有效法。後人以此概念詮釋關公事蹟,令關公逐漸成為「忠義」的代言人。 宋代的復興:從民間到官方的加封 宋太祖建國後,沿襲唐朝武廟制度,關公初期仍被列為陪祀。但因「敗於麥城」被認為功績有瑕疵,他一度被移出祭祀名單。然而,隨著宋代北方邊境受外敵侵擾,朝廷為重振武風,重新將關公列入武廟陪祀。 宋代也是民間祠廟合法化的時代,關公顯靈的傳說層出不窮。根據記載,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將關公加封為「武安王」,正式確認其在官方祭祀中的地位。 南宋與元代:忠義的深化 靖康之難後,南宋政權南遷,與三國時蜀漢的局勢極為相似。對抗外敵的民族情感讓關公成為忠義與正氣的象徵。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受到挑戰,改尊蜀漢的呼聲日漸高漲,受到統治者和不少史學家認同。至於民間可能比官方更早有「尊劉抑曹」的傾向,北宋時說書人講三國故事,觀眾每聽到劉備輪了便皺眉痛哭,曹操敗北則高興叫好。從南宋至元,在外族威脅下,「身在曹營心在漢」可能是許多漢人的心聲。關公代表正義一方,人們在強調他勇武之餘,更開始加添「忠義」的內涵。 元朝的宗教政策相對自由。在元代,關公信仰進一步擴大。在外族統治下,文人加入戲曲雜劇的創作,企圖藉關公故事宣揚忠義精神,以團結漢民族。再加上《關王事蹟》等專書出現,關公事蹟及其形象更加深入民心。元世祖批准藏僧舉辦「遊皇城」祈福活動,由關公擔任監壇角色。元文宗於天曆元年(1328年)將關公加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代的復興與「帝」的開端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唐宋以來的神明加封制度,祀奉姜太公的武廟被廢,關公亦從「王」降回「侯」。但另一方面,朝廷又將關公正式加入官方祭祀之列,藉此推廣捨身殉國的「忠義」思想。在嘉靖年間恢復關公「義勇武安王」的爵號,進一步強調其忠義精神。 據統計,明代中葉北京有廟宇206所,其中51所是關廟。明代文人謝肇潮感嘆道:「今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禍於關壯繆!」加上以《三國演義》為首的小說、戲曲盛行,「桃園結義」、「單刀赴會」等關公傳說更是家喻戶曉。民間對「忠義」的解讀比官方多豐富,關公信仰廣泛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眾多行業視他為守護神。更逐漸傳入關外東北、朝鮮與日本等鄰近地區。 民間對關公的尊崇更勝於官方。萬曆十三年(1585年),道教正式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開啟了關公「帝」的時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道教再次將關公追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至此,天下所有關廟皆可尊關公為帝。 清代的巔峰:關公與國家精神 進入清代,關公的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滿族入關前,已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作為軍政教材。他們尊關公為「關瑪法」(意為「關老爺」),並將其融入薩滿信仰,與釋迦牟尼、觀音並列為主神。 清廷為鞏固政權,進一步推崇關公。康熙年間,為聯繫蒙古盟友,關公被奉為藏傳佛教中的尊神,以表示對蒙古的尊重。乾隆年間,關公的忠義精神被用作治國理政的宣傳工具,成為比孔子更通俗的「武聖」。 封號的巔峰:26字的榮耀 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正式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開啟了連續加封的歷史。最終,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的封號達到26字,成為中國歷史上封號最長的神明:「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這一封號超越歷代帝王與神明,象徵著對關公的至高推崇。 從武廟到關廟:精神傳承的象徵 唐朝最初建立武廟,是為了平衡「文治」與「武功」,重視軍事的專業性。然而,隨著關公成為主祭神,重心逐漸轉向「忠貞節義」。這不僅是對關公精神的致敬,也折射出歷代朝廷在治國理念上的轉變。 從唐朝到清朝,關公的封號與信仰傳播,不僅統合了儒、釋、道三教,更連結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成為一千多年來忠義精神的象徵。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三:關公被儒家譽為聖人關夫子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關公,是忠義的化身,也是中國文化中少數同時受儒、釋、道三教推崇的聖人。他在佛教中是護法神,在道教中是降妖伏魔的大帝,但最讓人驚嘆的是,關公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竟然等同於孔子,被尊為「儒家聖人」。 關公與儒家:忠義的完美結合 關公與儒家文化的連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讀春秋」的歷史形象,二是他「忠信義仁勇」的品格,完全符合儒家對個人道德的最高要求。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公一生酷愛閱讀《左傳》,尤其是出身書香門第的背景更讓他對經書深有研究。關公不僅讀書,還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才使他成為後人心目中「文武雙全」的典範。 到了明清時期,關公讀書的形象被進一步強化,從讀《左傳》轉為讀孔子所著的《春秋》。康熙十七年(1678年),關公的家鄉山西運城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中記載,關公的祖父以《易經》和《春秋》教導子孫,由此可見,關公的儒學修養是家傳的。 《春秋》的意義:孔子的治國智慧 為什麼關公讀《春秋》這麼重要?《春秋》是孔子所作的經典,以簡練的語句記錄歷史事件,但其中蘊藏著深刻的道德評價,被稱為「微言大義」。而左丘明撰寫的《左傳》,則是對《春秋》的詳細注解,將原本簡略的歷史大事補充得生動而全面。關公讀的《左傳》,應該就是《左氏春秋》。 「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這句話道出了《春秋》的深遠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一部用道德教化政壇的經典。關公對《春秋》的研讀,讓他的忠義精神更具思想深度。 明代儒家推崇:關公成為武聖人 關公在儒家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離不開明代大儒朱熹的影響。朱熹在編修《通鑒綱目》時,確立了蜀漢正統的觀點,認為關公的忠義精神是對漢室的一片赤誠。朱熹對關公的推崇影響深遠,不僅在學術界流傳,還影響了《三國演義》的創作,使關公在小說中成為忠義無雙的英雄。 明代大儒方孝孺有《寧海縣廟碑》文,其中說道:有人說關公是個武夫,這是不對的。關公的本質,不在勇武,而在忠義。因此懷念、悼惜關公,此乃天之正理。明代大文豪文徵明也曾寫詩讚頌:「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復武,戰袍不脫夜觀書」,生動地描繪了關公夜讀《春秋》與戰場威武的形象。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朝廷正式將關公尊為「夫子」,賦予了他與孔子並肩的地位,成為「武聖人」。 清代帝王推崇:列入國家祭祀 清代時期,關公的地位更進一步。北京地安門外的關帝廟成為清廷祭祀的重要場所,並確立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的祭祀日。在清朝的春秋大祭中,更由中央推行至地方,一體奉行。當時的大部份士人、官員都尊稱關公爲「關夫子」,與孔夫子並列。當時關廟的楹聯即有「孔夫子,關夫子,兩位夫子;修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充分體現了兩者地位的相似性。 在民間,儒與道家人士也將關公塑造成讀《春秋》的形象,稱他為「文衡聖帝」。在台灣,至今仍有以「文衡殿」為名的關帝廟,正是這股文化風潮的延續。 孔子與關公:文武雙聖的輝映 儘管關公在某些方面不及孔子的地位崇高,例如孔子曾被康熙、乾隆皇帝親自祭祀,而關公則無此殊榮;平民百姓不准私自修建孔廟,甚至不得擅進。關廟則沒有此規限。兩者相當的地方在於:官方都追封祖先三代,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將關公當作儒家先賢。關帝廟的祭祀儀式曾提升至與祭孔同級。關公勝於孔子的地方在於,官方不但封關公為帝,且不斷加封,孔子的封號則是「至聖先師」,沒有加封,且在民間信仰和文化象徵中,關公的影響力卻更為廣泛。 孔子以思想言論傳世,關公則以道德實踐立身。兩位聖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剛,成為中華文化的雙璧,共同指引著後世的思想與品格。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