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營養師女神首度代言逆齡保養品 不藏私分享維持年輕的秘訣

擁有「最美營養師」美譽的高敏敏,首度擔任La Glow 逆齡組合代言人,總是在專業領域上展現熱愛和自信的高敏敏,近年來更積極活躍於醫學知識節目和自媒體的經營,是位成功兼顧事業和家庭的新時代女性,周旋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維持健康年輕的狀態呢?高敏敏不藏私分享自己的保養祕訣:「飲食、運動、保養是缺一不可的,透過均衡的飲食、固定的運動習慣和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養品,才能讓整個人由體內到體外,都維持健康和年輕!」 高敏敏也提醒大家:「女人超過25歲以後,膠原蛋白就會逐漸流失,皮膚會開始出現缺水、鬆弛、細紋等現象,就容易看起來疲憊、沒有精神,所以她在保養品的選擇上,成分要溫和不刺激、質地要輕盈不黏膩,才不會對皮膚產生負擔,還有產品的功效、品質和安全性她都相當地重視。」 圖/高敏敏不藏私公開保持年輕的秘訣,只選擇安全親膚的品牌。 她最近愛用的抗老產品就是La Glow 逆齡組合【天鵝頸緻霜 X 法令紋撫紋霜】,La Glow 是由專業生技公司成立的輕奢保養品牌,匯集醫學、生技、美容等頂尖人才,堅持採用頂級成分,研發出經臨床證實安全、有效的護膚產品,全產品皆經過SGS合格認證,讓消費者都能安心使用,在家就能享受醫美級保養! La Glow 逆齡組合【天鵝頸緻霜 X 法令紋撫紋霜】,自2021年上市至今,除了獲得專業整形外科醫師強力推薦,也廣受消費者喜愛,這次更榮獲營養師高敏敏的高度肯定,她表示:「本身在挑選保養品代言上相當謹慎,直到遇見La Glow 逆齡組合,真的讓她感到好驚艷!很樂意能代言自己真心愛用的產品,好的產品一定要推薦給大家!」,詳情請上官方網站。

好眠事務所》睡不好,可能是溫度惹的禍!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環境溫度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有個研究團隊,花了10年的研究時間,發現如果夜晚溫度超過25度,會導致此國中,將有4.6%的人睡眠不足,且在高於30度的環境下,平均每人會減少14分鐘的睡眠時間,這尤其發生在低收入戶和老人族群,更是嚴重。 環境我們可以分兩個面向來探討,棉被內的溫度,和棉被外的溫度。 首先是,棉被內的溫度 人體核心溫度在穩定睡眠時約莫是36.5度,根據研究結果,棉被內的溫度維持在30.3-32.5度間,會有最好的睡眠品質。再來是,棉被外的溫度 大腦最適合運作的溫度是22-24度,所以維持睡眠室溫在25-26度間,會讓大腦有更好的運作能力,合成好眠激素,這也是為什麼舒眠模式都是25-26度間的原因。 冬天的室內溫度,對睡眠有影響嗎? 若睡覺時室溫低於23度,人體會自動透過顫抖來調節體溫,使身體無法放鬆進入熟睡期,又根據日本交通局調查,室溫不到18度的住宅,心血管疾病與膽固醇發生風險提高1.9倍,且如果這些住宅能升高5度,就能避免海馬迴受傷,讓大腦維持年輕10歲的狀態。 要怎麼提升室內溫度呢? 根據美國冷凍空調學會,二氧化碳濃度達1000ppm以上則會使人疲倦不舒服,所以不建議關緊門窗來提升室內溫度。使用電熱毯的話,容易影響睡眠時的核心體溫,如果過高,就會導致人體不容易進入深層睡眠。目前最推薦的方式,還是會建議安裝冷暖氣機,智慧調控睡眠居家環境溫度!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睡眠管理師顧問蔡岳君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好眠事務所》工作輪班作息難調怎麼辦?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輪班,可以說是在各行各業都會出現的現象。從製造業、服務業,一直到醫療業、科技業,都會需要輪班的工作。然而,輪班對人體的健康,其實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除了影響認知功能、增加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外,其中最多人感到困擾的,就是輪班工作造成的作息問題。 輪班如何導致作息紊亂? 傳統上,我們的生活作息是依照外在環境的時間來進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日落,平均起來,大約是 24 小時。但其實,我們人體內在的生理時鐘,卻是 24 小時的。因此,若我們與世隔絕,在黑暗中生活,完全讓我們內在的生理時鐘決定一天的長短,那麼我們的一天,會超過 24 小時。然而,這會造成我們生活上的困擾,因此,有許多外在的因素會協助我們「重設」我們的生理時鐘。 其中,最強的因子,就是光線。光線會影響我們的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在光線減弱時,分泌開始增加,協助我們的睡眠。而在光線增強時,分泌減少。這樣的調控過程,可以讓我們的生理時鐘與外界同步,維持在 24 小時。 然而,當我們搭乘飛機,跨越時區,或者是輪班時,外在的日夜變化,與內在的生理時鐘,會有極大的衝突。有可能內在的生理時鐘,已經到了睡眠時間,但外在卻是白天,如此一來,睡眠會變得短暫而零碎。而也有可能輪班工作者,必須在晚上工作,這時外在的昏暗光線,反而也會讓工作者更加疲倦,容易睡著。這樣的過程,就會產生時差,不僅對於生理及心理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問題。 輪班班表怎麼排,作息比較好調? 為了解決輪班造成的睡眠、健康以及安全問題,在安排班表時,可以注意以下兩件事: (1) 固定輪班時段 人體的生理時鐘,需要一段時間(至少一周以上)才能重新適應新的日夜節律。因此,盡量避免白班夜班交替的花花班模式,可以有助於輪班工作者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減少時差帶來的困擾。 (2) 盡量安排順時針輪班 若不得不安排白班夜班交替的花花班,也建議用順時針的方式安排輪班。由於人體內在的生理時鐘 24 小時,若輪班方式為「順時針」輪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對於人體來說,工作 + 休息的時間 24 小時,較符合人體內在的生理時鐘。而逆時針排班,雖然看起來花較少的時間就能夠輪完三班,但由於對於人體來說,工作 + 休息的時間被壓縮,因此反而很難調整好作息(如下圖)。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促進睡眠品質? 然而,排班畢竟是一個藝術。有時可能因為人力需求,無法長時間固定某一種班別。也有可能因為社交需求,讓我們在非上班日時,必須要調整成較符合一般人活動的作息。因此,若班表真的無法按照理想的方式安排,還有一些其他方式,可以促進睡眠。 ▌輪班前:在輪班前,可以計畫性的 30-60 分鐘小睡,減少夜班的疲累感。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些提神的食品或藥品,如咖啡、提神飲料等。 ▌輪班中:在輪班的前半段時間,可以透過調亮光線,來調整自己內在的生理時鐘,讓自己維持清醒。而在輪班的後半段時間,則要開始避免使用提神的食品或藥品,以免影響輪班後的睡眠。 ▌輪班後:在輪班後,要休息時,可以透過戴太陽眼鏡的方式,避免外在的過強光線。而家中睡眠的環境也要保持安靜、黑暗,以促進入睡。 ▌非輪班期間:可以採用「錨定睡眠」的方式,讓輪班日和非輪班日的睡眠時間有部分重疊。這樣一來,可以讓自己內在的生理時鐘變化不要過大,也有助於作息的調整(如下圖)。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家醫科醫師顧問陳漎銨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好眠事務所》選擇好眠礦物質,了解兩大元素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近幾年面對疫情的影響,消費者選擇飲食的方式正在改變,重視自身健康與營養補充觀念普及。市面上保健食品項目眾多,根據大眾不同生理需求皆有其相關的功效產品,而我們該怎麼選擇哪些是幫助睡眠、放鬆的營養素呢?礦物質對人體生理作用又是甚麼呢?那一天到底要吃多少量才足夠呢?讓Kaya營養師帶大家一次了解! ▌鈣 身為巨量礦物質之一的鈣,在人體生理作用中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而心臟收縮、血鈣恆定、神經傳導及血液凝固等都需要鈣的幫忙才能正常運作。如果人體內鈣質濃度不平衡時,會導致上述的生理作用發生異常,例如:影響大腦神經細胞的傳導,使身體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久而久之將影響睡眠品質。 ▌鎂 相信大家普遍看過鎂添加在睡眠相關產品中,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參與了體內超過300種以上的酵素反應。而有研究發現鎂可降低罹患憂鬱症之風險(1)。之外,人體調節褪黑激素和GABA受體時,也需要鎂的參與才能正常執行,有助於讓身體放鬆,達到良好的睡眠品質。 ▌一般成人攝取量 根據我國衛福部國健署公告的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一天鈣攝取量為1000mg/天;鎂則建議男性一天攝取量為380mg/天、女性一天建議攝取量為320mg/天(2)。由此可知,這些礦物質不止影響我們的骨質,更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電解質!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營養師顧問林家禎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COVID-19疫苗加強針 效益不大 世衛說明 醫師呼應

圖/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再建議一般、中度風險的成年人接種額外的COVID-19加強針,因為效益不大,醫師郝文瑞(右)也呼應此主張。(圖由醫師郝文瑞提供)  【記者孟淑華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3月28日表示,世衛已不再建議一般、中度風險的成年人接種額外的COVID-19加強針,因為這麼做效益不大。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郝文瑞也呼應此主張。  世衛免疫專家戰略諮詢小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sation, SAGE)在半年例會後,針對疫苗接種發布更新版建議。法新社與路透社也分別報導,世衛疫苗專家表示,對於已經接種COVID-19基礎劑和一劑加強針的一般、中度風險成年人來說,接種額外加強針並沒有風險,只是效益不大。  根據中央社報導,免疫專家戰略諮詢小組基於重症或死亡風險提出3種簡化過的新疫苗接種優先級別,分別為高度、中度和低度。該組僅建議發展為重症風險最高的族群在打完第一劑加強針後,再接種額外追加劑。  高風險族群包括較年長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共病症的較年輕成年人、具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愛滋病毒)等免疫功能低下情形的人、孕婦和第一線醫療工作者。  中度優先級別族群包括年齡通常在60歲以下的健康成年人,以及患有共病症的孩童及青少年。該組建議這個族群接種基礎劑和第一劑加強針。  免疫專家戰略諮詢小組主席諾海尼克(Hanna Nohynek)指出,「疫苗很安全,對於預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很有效」,但對於中度風險族群來說,雖然接種另一劑疫苗沒有害處,「但這些額外加強針的好處其實微乎其微」。  至於低度優先級別族群,則包括年齡介於6個月到17歲的健康孩童及青少年。雖然基礎劑和加強針對這個族群來說安全又有效,不過考量到COVID-19的低負擔,免疫專家戰略諮詢小組表示,各國的疫苗接種決定應該基於醫療計畫優先要務和成本效益問題等「背景因素」。  醫師郝文瑞也呼應此看法,認為打疫苗前可諮詢醫師建議,不一定打得愈多次,表示效力就越好。

第三人生任我行,仁濟院老人「身心活化課程」報名開跑!

圖/台北仁濟院針對60歲以上長者,推出超過20項的身心活化課程。(圖片來源:台北仁濟院提供)  【愛傳媒報導】我國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台北市更超過84歲,退休後還有20-30年的光陰,是社會醫學進步賜予我們的嶄新時光,在這段時間,不用負擔那麼大的責任,不用在社會的眼光下生活,更可以去探索自我,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未完成的夢想,享受自己的生活。  要能達成夢想,需要維持良好的體能與身體健康,透過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台北仁濟院創立至今超過一個世紀,至今依舊在致力於高齡人口的生活,照護等事業,秉持健康促進,活躍老化等理念,為60歲以上長者,規劃超過20項的身心活化課程,內容包含了體能促進,生命探索以及多元學習三個面向,體能課程讓長者保持身體健康,具有達成夢想的體力;多元學習,讓長者可以持續增廣見聞,包括3C使用,外語,樂器彈奏、精油按摩、藝術創造、咖啡及茶類沖泡等課程,讓長者發掘更多興趣,找到未來投入的目標。 圖/針對高齡者設計的「全方位拳擊有氧」,藉由有氧運動課程讓年長者越動越健康。(圖片來源:台北仁濟院提供)  台北仁濟院開辦的老人身心活化課程,即日起至3月8日(三)中午12點止,可於線上報名(https://parg.co/bgeP),並採用先報名後抽籤的方式。每堂課僅收保證金1000元(該堂課出席率達8成以上者全額退還)以及部分材料費用,不加收任何延伸費用(請詳閱官網說明)。詳情請洽仁濟院:02-2302-1133分機5607、5602、5612、5614,亦或仁濟院官網-最新消息 (http://www.tjci.org.tw) 上課地點: 1.仁濟院一樓-老人身心活化站【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00號1樓】 2.龍山文創基地【臺北捷運龍山寺站-地下街B2】 圖/台北仁濟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推出「故宮尋寶趣」課程,讓長者透過親近古文物,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發揮潛能與創造力。(圖片來源:台北仁濟院提供)

好眠事務所》中老年睡眠時間長短與失智症發病率可能有關?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看到這你可能會因為「全球」這兩個字好像跟自己很遙遠,但我們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有進行了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結果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推估民國110年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312,166人,佔全國總人口1.34%,也就是說「台灣約每74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對於失智症感到好奇了呢?但你知道失智症(Dementia)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俗稱症候群。是一種疾病現象,不是正常的老化。而睡眠模式的改變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與其他失智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 根據去年2021年4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發佈的一篇研究,探討中老年睡眠時間與失智症發病率的關係。在這項研究中收集Whitehall II列隊研究的7959名參與者的數據,花了25年時間進行的縱向研究,隨訪檢測與調查這些50、60和70歲參與者(其中有521例患有失智症)在此期間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失智症的關聯性。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如果中年人長期的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或更短)和正常睡眠時間(7小時)相比增加晚年患有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除了長期睡眠時間不足外,睡太多也是有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罹患風險。根據來自瑞典的前瞻性研究與列隊研究中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睡眠時間大於9小時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在另一項觀察性研究中表明,睡眠時間太短和睡眠時間太長都與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而睡眠時間約7小時較於兩者(睡太少與睡太多)在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都較低。 睡眠時間長短與失智症的關係,未來還需要長時間研究收集與調查。但可以確定的是睡眠時間短、睡眠品質與身心靈健康是息息相關地,短期的睡眠不足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再利用休假日補回來就好,但長期下來已造成不健康的身體、症狀結果,此時就不是你想補就能補回來地。 如果你有長期睡眠不足、難以入睡的情況發生,首先請先檢視近期是否有讓你心煩或是倍感壓力的事情正在處理,如果有的話,那就先等這件事情解決後再來觀察睡眠情況。但如果沒有,加上已經試圖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還是無法改善時,建議一定要去諮詢專科醫師,有好的睡眠才會有健康的身心靈。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營養師顧問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好眠事務所》半夜嚇醒怎麼辦?是夜驚還是惡夢?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臨床上常有家長會問,到底為什麼孩子常在半夜嚇醒大哭,其實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長大後的我們,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初步自我篩查 這時,透過三個簡單問題做簡單初步的自我篩查,如果答案都是前者,那可能是「夜驚」(Night Terror);如果都是後者,那有可能是「惡夢」(Nightmare)。 ・When: 在上半夜,或下半夜? ・How : 是睜著眼,或閉著眼? ・Then: 能很快再入睡,或怕得睡不著? 夜驚怎麼處理? 夜驚是異睡症的一種,常發生在熟睡期轉換到淺眠期,好發於12歲以下,因為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所以在REM和NREM轉換時容易出現神經調節異常,而導致夜驚。夜驚發生的時候,臨床建議不需要特別叫醒,在旁守護安全即可(不要撞到桌角或跌倒等),除非夜驚行為超過30分鐘,那可能需要透過舒緩的方式試圖喚醒夜驚者。根據醫學研究,男性發生機率比較高,且與遺傳有關,但生活刺激和作息不穩定也會影響。 惡夢怎麼處理? 惡夢發生在淺眠時期,由於下半夜的淺眠期比例較高,所以惡夢在下半夜的機率相對高,但不是必然。臨床建議不要過度討論夢境,並試圖讓惡夢者在短時間內可以再入睡。如果頻繁發生,可以留意是不是白天接觸的資訊過於刺激,或壓力來源等,若能將惡夢者錄像,也能協助醫療人員鑑別診斷。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睡眠管理師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好眠事務所》為什麼好累又捨不得睡?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報復性睡前拖延症」(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2014年荷蘭大學的論文中,用來形容現代人刻意熬夜的習慣。報復性睡眠拖延症已經變成現代人的共同毛病,睡前滑手機,東摸西摸,睡得不夠,隔天又需要早起,雖然明知對自己沒有幫助,但無法克制自己不這樣做。而我們往往責備自己「自制力」,卻又很難做到提早入睡,一次一次陷入睡眠不足的循環。 在陷入自責的情緒之前,我們先來瞭解睡眠拖延症的大腦是什麼樣子:讓我們按部就班早點睡的大腦區域是「前額葉Frontal Lobe」,前額葉就像是信息的中心,可以與大腦所有的部分連結,評估整體的狀況,思考未來的計畫,做出最佳的選擇。而當我們熬夜滑手機、追劇、打電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是讓我們感到興奮與愉快的激素,如果我們運用在自我獎勵與健康正向的酬賞機制,多巴胺可以協助我們感到成功快樂與滿足,例如:運動、美味而健康的飲食等等,但是當多巴胺與我們不想要的行為連結的時候,會造成我們衝動行事,讓我們享受當下的快感,並且對於自己不想要的壞習慣上癮。拖延症的產生就是兩個系統之間的拉扯,前額葉會知道因為知道早點睡覺才是符合健康的生活,以及身體真實的需要,但多巴胺系統使我們沈迷享受當下的快樂,如果多巴胺的享樂主義越經常獲勝,上癮模式就會越堅固,而熬夜與睡眠的缺乏,會讓大腦前額葉的功能下降,就更容易失去自制力,要打破這個慣性,需要從各個層面來著手,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找到內心真實的需求 心理學專家露絲庫茲(Ruth Kudzi)指出,經常拖延上床時間的人,通常在白天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多控制權,也就是說,當我們白天的時間沒有太多的選擇和控制權,必須要履行很多的責任和義務,就會容易用晚睡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可以好好思考,是不是平常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呢?內心的需求是不是沒有滿足?或者最近的生活有什麼新的壓力來源,自己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呢?建議在平常的時間加入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不要在睡前執行,將這個時段提前,不只是獨處而已,這個時間不需要進修也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完全可以任性奢侈使用的個人專屬時間,讓自己喘口氣好好地與自己對話。 二、活化多巴胺建立正向自我獎勵 多巴胺其實是一種可以帶來正向回饋的激素,但大腦會被多巴胺挾持,是因為平時的正向回饋不足,所以只能透過不健康的方式來讓自己達到愉快和刺激。建議多多從事會健康地長期帶來多巴胺分泌的活動,例如:維持健康美味的三餐、規劃定期自己喜歡的運動、與好友們的聚會、公園散步、假日安排大自然旅行、種植盆栽等等,都是很棒的選擇。一旦多巴胺產生了正向的連結,負向的連結就比較容易戒除。 三、用其他方法取代熬夜帶來的快感 抑制渴望有一種很好的方法就是,用其他有效的方法去滿足渴望,聽起來可能很弔詭,但就像是用尼古丁貼片戒斷菸癮一樣,雖然沒有抽菸令人感到滿足,但是可以有效地打斷原有的行為連結。比如:清晨早起追劇、打電動、滑手機,利用午休時間來進行娛樂活動,甚至是早起吃一頓十分豐盛的早餐,這樣一來可能多了新的動力早睡早起,也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可以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和喜好制定計劃,可以多一點想像力,自我觀察並做出調整,當然也可以參考其他好眠的文章,提早關燈、準備好舒適的環境,來幫助自己入睡。 四、自制力練習 「自制力」就像是一種運動訓練一樣,是可以練習的,有一種有點痛苦的練習,卻對戒掉壞習慣的十分有效:首先把這個壞習慣分成好幾個步驟,並且故意用非常慢的時間執行,例如:追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 1. 打開電源開關 2. 登入電腦 3. 開啟瀏覽器 4. 登入軟體 5. 點擊某個影集 6. 按下播放鍵。 「自制力練習」就是將每個步驟用很慢的方式來進行,並且做完一個步驟之後,會停下來三分鐘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準備好紙和筆,寫下想要上網追劇的渴望與難受的感覺,一旦我們學會可以觀察這個難受的感覺,這種衝動將不再控制我們,而自動反應連結也會更容易被切斷,任何想要改掉的換習慣都可以使用這個自制力練習。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諮商心理師顧問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

好眠事務所》為什麼小被被的味道令人著迷?

【愛傳媒好眠事務所專欄】「媽!你怎麼可以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洗了我的小被被!」相信有過那條寶貝小被子的人,一定有過家人們失手洗了自己小被被的經驗。只要小被被在手就會感到很安心,聞一下它的味道更能放鬆身心,但究竟為何這條小被被如此令人著迷呢?它的味道又是如何安定你的心呢? 過渡性客體的重要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條小被被其實有個專有名詞叫做「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是由英國心理學家Winnicott所提出,用來指稱那些孩子們用來「替代」母親的物品,比如說:絨毛布偶、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還有那條蓋到長大有點髒髒破破的小被被。 熟悉的被被最對味 要形成這樣一個母親的暫時性替代物品,這個東西一定得具備使人感到安心的特質,其中,氣味是一個很關鍵因素。事實上,人類的大腦在處理嗅覺和記憶的區域有部分是互相連結的,幾乎可以說氣味與記憶密切相關,在演化心理學上,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必須判別眼前的食物是否有毒,而這件事正是依靠嗅覺,所以聞到刺鼻、不尋常的味道時,大腦就必須調動記憶來判斷這個東西是否有危險。 嗅覺不只能喚起記憶,也能喚起對記憶的情緒,我們對特定的情境氣味會產生相同的感覺,這是因為處理嗅覺的腦區也連結到情緒中心杏仁核的緣故,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會對小被被的味道如此迷戀,因為那個熟悉的氣味有著我們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連結,那正是使我們感到安心與放鬆的味道。 都長大了小被被還需要嗎? 當人們已具有能安穩自己情緒的能力並發展出獨立自主性之後,多數的過渡性客體會逐漸被遺忘,或是減少需要它的頻率。但在情感上,有些人卻很難割捨,而且當外在壓力很大時,身邊有個可以帶給自己安心的物品也是很好的壓力調適辦法。因此我認為這種年幼時期的過渡性客體不見得要棄之敝屣,身邊的人也不需要已「長大了還在抱這種玩偶或小被被」來強行改變對方,在諮商中我們也常常陪著當事人尋找讓自己內在穩定的事物,在這個鎮靜劑與安眠藥被濫用的時代,試想若有個東西是你一見到或聞到就能釋放壓力或感到安心,那不也是件好事嗎? 作者為好眠事務所諮商心理師顧問 ●更多文章見好眠事務所,經授權刊載。 ●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網搜尋:好眠事務所WellSl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