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台灣民營火箭在日發射失敗 晉陞太空:寶貴經驗推進未來任務

台灣民營火箭公司晉陞太空公司(TiSpace)12日在日本北海道太空港,透過其日本子公司 jtSPACE 發射一枚長12公尺長兩節式的混合燃料火箭 VP01,試圖抵達外太空的「卡門線」(距地表100公里)。然而,火箭升空不到一分鐘即出現軌道不穩,最終進入自由落體狀態,未能完成此次任務。 根據日本公共廣播公司 NHK 畫面,火箭於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發射升空,不久後失控墜落。發射場營運單位 Space Cotan 表示,火箭發射後軌道偏離,目前正進行詳細飛行數據分析。 《聯合報》報導,晉陞太空集團回應指出,此次任務屬於次軌道二節式混合燃料火箭測試,雖未達預期的100公里高度,但包含引擎點火、推力運作、階段分離與再點火等技術皆成功執行,技術表現符合預期。初步研判,第二節安定翼(Fin)碎裂導致失控。晉陞強調,這是首次在日本完成發射,過程中累積的寶貴經驗,將有助於後續技術優化與任務成功。 晉陞高層指出,VP01火箭是歷經日本宇宙專家團隊三年審查通過後方能進行的計畫,顯示台灣火箭技術已獲得國際高度認可。此次jtSPACE的發射不僅為台灣太空技術樹立新里程碑,也開啟更多與日本合作的可能性。 路透報導,北海道地方官員與產業界對此任務表示肯定,認為此舉將促進地方航太產業發展。但有日本太空政策專家指出,台灣在飛彈相關技術的突破可能引發中國關注,進一步複雜化區域政治局勢。 目前台灣尚無條件允許民間火箭在本土發射,晉陞坦言跨國跨海執行火箭任務難度極高,仍感謝日本與澳洲對台灣太空計畫的支持。晉陞旗下的澳洲公司 AtSPACE 預計近期將於南澳再次執行火箭發射任務,為台灣太空技術持續推進注入希望。 ​​

大陸AI軟體產業向東南亞轉移以躲避晶片禁令 美國正加強防堵

由於美國加強晶片禁運,大陸多家知名AI軟體公司開始向東南亞等地轉移,3月推出Manus軟體而爆紅的北京蝴蝶效應科技6月起將總部遷到新加坡,並關閉大陸社交平台帳號,徹底與大陸市場切割。但美方已經發現這一漏洞並加強防堵。 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推出的Manus號稱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體,可以寫PPT、找房子、分析股票等。據《鈦媒體》報導,Manus在中國的約120名員工中,40餘名核心技術人員已轉至新加坡總部,其餘員工面臨裁員;6月,Manus產品負責人張濤透露,公司總部已遷往新加坡,並在當地高薪招聘AI工程師,年薪達130萬元人民幣,是大陸的3倍;7月8日,Manus回應稱,此舉是為提升經營效率,聚焦核心業務。 近期北京蝴蝶效應科技還終止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同時清空大陸社交平台,如微博、小紅書的帳號內容,與中國市場徹底切割;目前,大陸用戶訪問Manus官網會看到「在你所在地區不可用」的提示。 陸媒分析,Manus外移的主要原因是,5月,Manus獲得Benchmark的75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5億美元),但因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限制,交易正接受審查,該計畫禁止美國資本投資可能增強中國AI技術的項目,因此,投資方要求Manus遷出中國以規避審查並接入OpenAI等國際生態。 此外,美國對大陸AI晶片加強禁售,輝達針對大陸的降階版H20/L20晶片被禁運,導致Manus難以獲取先進算力,遷往新加坡可避開封鎖,確保技術發展。 Manus並非單獨個案,如深圳AI公司HeyGen已遷至洛杉磯並退出中方投資。 大陸AI軟體公司為躲避美國晶片禁運,目前流行由背包客帶著儲存AI模型程式的硬碟,到泰國、馬來西亞的AI大數據公司,進行測試及訓練。據《華爾街日報》6月13日報導,3月初,有4名中國工程師飛往馬來西亞,每人都攜帶一個裝有15顆硬碟的行李箱,這些硬碟中存儲80TB的電子表格、圖像和影片片段,用於訓練AI模型;這些工程師的中國公司在一家馬來西亞數據中心租用300台裝有輝達高階AI晶片的伺服器,工程師將數據輸入伺服器來訓練AI模型,然後再把訓練參數帶回中國。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訪問中東後,輝達宣布向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售數十萬枚AI晶片,也給了大陸AI企業另一個訓練大模型的「大門」。 不過,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已經發現這個管制的漏洞,並設法防堵,未來大陸AI企業再想利用東南亞、中東的數據中心訓練大模型,將越來越困難。

美中經貿大使?黃仁勳見完川普又再次奔赴大陸會高官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10日會見美國總統川普後,次日即啟程訪問中國大陸,除了出席16日在北京開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並爭取會見中共高層,其中包括副總理兼中美經貿談判中方牽頭人何立峰,為9月在大陸銷售的降階版新晶片鋪路。 黃仁勳4月訪問大陸前,也是先會見川普,以示尊重;10日再次會見川普後,據黃仁勳轉述,川普對輝達本周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兆美元的企業感到十分高興並引以為傲,除了花很多時間恭喜他,還向在場所有人誇讚這是多麼驚人的成就。 隨後在接受「今日美國報」專訪時,黃仁勳也是給足了川普面子稱,關稅引發的爭端,川普會達成協議,各國也會重新調整與重組,美國科技公司將挺過這一切,正如他們過去曾經克服各種市場動盪一樣。 黃仁勳當面向川普保證,在AI轉型過程中,輝達將協助美國科技公司維持競爭優勢,以及將熟練的製造技術帶回美國,並提到輝達正在德州製造超級電腦,同時在亞利桑那州進行封裝作業。 黃仁勳向川普報告下周的中國大陸之行,但雙方並未討論中美貿易談判,也不清楚何時能達成最終協議。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輝達正努力想保住其在中國市場的關鍵的地位,同時又深陷中美地緣政治衝突;為此,黃仁勳加強與中美領導人進行更積極的外交接觸,例如正尋求與大陸總理李強會談。 此外,黃仁勳還計畫與何立峰舉行會談,他曾於在4月訪中期間與何立峰進行過會談,但此次與何立峰會面的具體日程尚未最終確定,仍有待中方批准。 黃仁勳今年兩次在訪問大陸前,先拜會川普的作法,顯然不是「過度小心」,因為,就在他即將啟程赴中前,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班克斯(Jim Banks)和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聯合致函,告誡他訪問中國期間,不要會見涉嫌破壞美方晶片出口管制的企業,同時也要求黃仁勳不要會晤與中國軍事及情報機構合作的企業代表。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一直被美方視為有軍方背景。

印度航空班機墜毀前燃料突遭切斷 初步報告聚焦飛行員操作異常

6月12日,印度航空(Air India)171號班機自阿美達巴德(Ahmedabad)起飛不久隨即墜毀,造成機上241人及地面19人死亡,成為印度自1996年以來最嚴重的航空災難。根據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AAIB)11日發布的初步報告,事故發生前,飛機雙引擎的燃料供應在起飛數秒後遭到切斷,外界懷疑是飛行員操作不當釀成大禍。 根據路透與《紐約時報》報導,報告顯示,該架波音787夢幻客機(Boeing 787 Dreamliner)於起飛約30秒後失去動力,並撞上當地一所醫學院的餐廳後爆炸起火。報告明確指出,飛機與引擎製造商波音與通用(General Electric)在此次事故中並設計或機械瑕疵上的責任。 錄音顯示,駕駛艙內一名飛行員詢問另一名為何關閉燃料開關,對方則否認曾這麼做。兩具引擎的燃料供應開關在事故中幾乎同時從「RUN」切換至「CUTOFF」。美國航空安全專家南施(John Nance)指出,「飛行中關閉引擎燃料極不尋常,尤其是在爬升初期」。 燃料控制開關本身設有防誤觸機制,必須向外拉出才能轉動。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航空專家普魯契尼基(Shawn Pruchnicki)強調:「這類開關需先提起、再移動,無法單靠碰撞就可以切換。」 失事航班的機長為56歲的沙布哈瓦爾(Sumeet Sabharwal),累積飛行時數逾15,000小時,亦為印度航空的飛行教官;副機師為32歲的昆德爾(Clive Kunder)飛行時數達3,403小時。 影片與監視器畫面顯示飛機起飛後即無法順利爬升,機身發出「Mayday」求救訊號時,飛機已迅速下降。事故發生後,黑盒子順利回收並下載數據,證實雙引擎一度重新點火,但無力阻止墜落。 報告發表後,印度航空發聲明表示正全力配合調查,但不便針對內容評論。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與聯邦航空總署(FAA)均表示將密切關注後續調查,必要時會採取行動。 原本國營的印度航空在2022年被印度國內塔塔集團(Tata Group)收購,但近年飛安問題層出不窮,該公司及旗下的印度快捷航空(Air India Express)正受到印度政府與歐盟航空安全局的調查。

大陸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 分時電價機制升級以價制量

大陸電力需求持續攀升,考驗電網負荷能力,據央視報導,截至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14.65億千瓦,較6月底增加約2億千瓦,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5億千瓦,刷新歷史紀錄。其中,華東電網負荷達4.22億千瓦,空調負荷占比高達37%。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區更是接連九次刷新省級電網負荷紀錄,顯示夏季用電壓力空前嚴峻。為應對高峰電力壓力,多省市近來紛紛升級分時電價機制,分時電價透過高峰、平段與低谷等時段差異化收費,引導用戶削峰填谷、合理用電 大陸電力企業聯合會昨天(10日)發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5》,指出2024年大陸全社會用電量達98540億千瓦時,年增6.8%;預估2025年將再增長5%至6%。報告指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4.3億千瓦、增長17.2%,非化石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占比已達87.3%,整體供需形勢呈現「總體平衡」。不過綜合陸媒指出,高溫、極端氣候與新興用電負荷快速增長等不確定性因素,對電網穩定構成考驗。 據陸媒《經濟日報》報導,大陸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分析師劉文指出,為應對高峰電力壓力,多省市近來紛紛升級分時電價機制,分時電價透過高峰、平段與低谷等時段差異化收費,引導用戶削峰填谷、合理用電,據報導,海南等地電動車充電需求集中於凌晨零點,導致「零點高峰」現象頻繁發生,海南電網今年4月起將「00:00–00:20」時段由谷段調整為平段,反將白天「08:00–10:00」納入低谷,引導充電需求移至中午,配合太陽能發電出力高峰,減少棄電與供需錯配問題。 不過近期有大陸網友反應,部分老舊社區或工業區的配電網在高峰時段已出現瓶頸,如居民夜間空調、電動車同時用電導致電壓驟降,甚至供電中斷;部分業者更反映生產電費飆升,呼籲基層配電能力需盡速升級。

大陸汽車上半年產銷創新高 新能源車出口也飆增75%

據大陸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10日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大陸汽車市場火熱,首次產、銷雙雙突破1500萬輛大關;其中,在「兩新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持續發力下,內需市場顯著改善,新能源車出口市場亦勁升,年增幅高達75.2%。但在削價競爭的市場趨勢下,大陸汽車業2024年利潤率降至4.3%,2025年第1季利潤率持續下滑僅剩3.9%。 中汽協指出,1至6月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562.1萬輛與15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5%與11.4%;其中,6月單月車市表現強勁,延續「淡季不淡」態勢,消費回暖明顯。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分析,政策紅利顯著發酵,尤其是以舊換新政策推動消費升級,「多項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內需市場改善是支撐上半年車市成長的關鍵動能」。 據大陸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數據,截至6月底,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累計已達412萬份,6月單月申請量突破123萬份,較5月增長13%。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目前約有七成私人購車是受政策影響,換購需求成為主流,顯示市場對政策響應熱烈。 上半年新能源車產銷也分別達696.8萬輛與693.7萬輛,年增幅達41.4%與40.3%,佔總新車銷量的44.3%,市場滲透率持續擴大。崔東樹預估,下半年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突破50%,全年銷量挑戰1600萬輛,有機會首次全面超越燃油車。 出口表現同樣可圈可點,2025年上半年大陸汽車出口達308.3萬輛,年增10.4%,其中新能源車出口突破106萬輛,年增幅高達75.2%。中汽協指出,中國品牌持續加速海外布局,技術與產能兼具,出口增長趨勢穩健。 在車企表現方面,比亞迪與上汽集團穩居上半年銷量前兩名,分別售出214.6萬輛與205.3萬輛。其中,比亞迪年增33%,海外成長動能強勁。出口方面,奇瑞以10.6萬輛居6月整車出口榜首,比亞迪則年增2.2倍成為成長最快車企,展現「中國製造」全球吸引力。 此外,AI等領域成為汽車產業新賽道。崔東樹指出,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紛紛進軍汽車產業,推動新成長動能,加速自主品牌高端化與技術升級。 產業成績亮眼的同時,也代表面臨競爭白熱化,中汽協提醒,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提升,部分車企可能面臨邊緣化或淘汰風險,行業需進一步強化產品定位,穩定政策、市場秩序、監管引導,將是未來支撐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據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報導,賽迪顧問資深分析師徐墨嫻表示「中國汽車產業正邁入深度調整與技術攻堅期,未來出口將更多聚焦於東南亞製造基地與歐洲分銷網絡,智能駕駛與能源合作也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核心。」

街口支付母公司遭查封!董座親上火線撇糾紛 全國電子、2大電商暫停使用

針對近期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股權交易爭議與法院查封事件,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總經理范庭甄今(11)日親上火線解釋,強調街口支付擁有完整的資金信託保障與獨立營運機制,與母公司之民事訴訟無關,財務與用戶權益均不受任何影響。不過,全國電子今日仍宣布暫停使用街口支付;另2大電商平台momo購物網、PChome等也撤下街口支付的選項。 電子支付平台「街口支付」因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公司,捲入與泰山企業36億元股權交易糾紛,遭台北地院判決交易無效並准假執行。法院昨日前往街口金融科技總部查封資產,消息震撼市場,也引發數百萬名用戶對資金安全的憂慮。根據金管會資料,截至5月底,街口支付以681萬用戶數名列台灣第二大電子支付平台,僅次於一卡通的694萬人。 整起事件源於2023年5月,泰山前經營團隊決議投資街口金融科技36億元購買約4成股權,後因經營權更替,泰山新團隊質疑交易程序違法,向法院提告。台北地院今年5月判決泰山勝訴,街口金融科技需返還投資款並支付利息,法院並准許假執行查封債務人資產。 針對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涉及民事訴訟,街口支付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由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與總經理范庭甄親上火線說明,街口支付已設置資金信託機制的電子支付機構,其所有代收付款項與用戶儲值餘額皆信託於100%獨立信託專戶之中,並受主管機關嚴格核監控,不得挪作他用,確保用戶資金安全無虞,強調母公司法律糾紛與其營運無涉,籲外界勿過度聯想。 街口支付也在臉書發表聲明強調,「本公司營運、財務、用戶、店家權益皆不受影響,所有用戶服務、店家合作皆穩定如常。」但全國電子率先在臉書公告,「即日7/11起暫停提供街口支付服務,造成不便,敬請見諒!」momo購物網跟進,為確保消費者交易安全及合作廠商權益,宣布即日起暫停街口支付付款功能;PChome 24h購物部分,也已暫時關閉「街口支付」的付款選項。 至於蝦皮購物則表示,目前並未接獲主管機關或第三方金流夥伴針對此事件的相關通知,平台支付機制運作一切正常。將持續密切關注後續情況,有任何資訊更新,蝦皮皆會第一時間向用戶說明,並致力維護用戶權益與平台交易穩定。

黃仁勳先會川普再赴大陸 尋求突破AI晶片封鎖禁令

全球晶片巨擘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於10日前往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面,隔日他將啟程前往中國大陸。近日輝達市值首次突破4兆美元大關,成為全球首家達到此市值的企業,超越蘋果與微軟,穩居華爾街最受矚目的科技股之列。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白宮與輝達對此次會面內容尚未發表評論,具體討論事項尚不明朗。輝達市值雖然衝破四兆美元大關,但因美國對中出口管制面臨重大挑戰。川普政府今年4月實施的新限制,要求輝達原先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晶片申請出口許可,實際上等同立即中止銷售,未設寬限期。 黃仁勳曾公開批評這項限制,稱H20晶片是「邁向全球成功的跳板」。他在5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直言:「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對美國業者而言已形同關閉。」輝達指出,第一季因此損失25億美元銷售額,預計第二季還將再損失80億美元,公司未來將不再將中國市場納入財測。 川普則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對輝達股價表現表示讚賞,稱「NVIDIA自關稅實施以來上漲47%,美國正在收取數千億美元關稅,國家已經『回來了』。」 此外,川普政府近日也取消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時期規劃的「AI擴散規則」(AI diffusion rule),並承諾將於今年稍晚提出新的、更簡化的AI晶片出口限制,限制哪些國家可以獲得輝達的技術。這進一步加深輝達對中國市場的銷售不確定性。 黃仁勳此行中國前夕拜會白宮,被外界視為在地緣政治與商業考量之間尋求突破的重要動作。

你禁我晶片 我就禁你稀土 日月譚天:管制八家台企就是反制台灣禁運華為、中芯

大陸商務部9日宣布,即日起禁止向漢翔、中科院等8家台灣實體出口軍民兩用物資,據了解,其中包括含稀土的零件;央視旗下公眾號「日月譚天」10日直指,上述禁令就是反制台灣經濟部6月10日將華為、中芯納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台商提供兩家陸企有關晶片製造的技術及原料。 大陸禁運的8家台商都是軍工企業,據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唐樺表示,此次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的8家台灣實體,都是台灣軍工複合體的核心支柱,均深度參與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軍事體系,其業務性質與政治依附關係具有顯著特徵。 唐樺指出,這些軍工實體通過各種方式與民進黨當局綁定,甘當台獨分裂勢力的爪牙,一是高度依賴台灣當局軍事預算,例如,漢翔航空獲得台灣防務部門多筆大額訂單;二是通過政治獻金、高管兼職等方式與民進黨形成利益共同體,例如,台船多位高管與民進黨新潮流系關係密切;三是主動配合民進黨「去中國化」敘事,例如,仲碩科技在產品宣傳中刻意強調「台灣自主研發」,迴避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這些企業還通過聘用退役將領、參與「國防產業論壇」等方式,為台獨分裂行徑背書。 不過,這八家台灣軍工企業也不是第一天替台灣生產軍事裝備,為何事隔多年,大陸最近才進行制裁? 日月譚天指出,大陸的反制措施還可視為對此前民進黨當局將華為、中芯等大陸晶片研發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的強力反制。 「日月譚天」認為,制裁措施還可以斬斷台灣軍工企業的隱性供應鏈網路,阻止他們將大陸的軍事零件轉賣給美國軍工企業。 「日月譚天」指出,8家被制裁的台灣軍工企業對大陸的依賴是實實在在的:台船在潛艇建造中,所使用的特種鋼材需大陸供應;仲碩科技的無人機採用大陸產的精密元件;中信造船建造的輕型巡防艦一些關鍵部件也需要從大陸採購;除直接依賴外,台灣軍工企業還通過第三地轉口獲取大陸材料,並被懷疑可能轉手提供給美國軍工企業;制裁措施明確禁止此類行為,將徹底切斷台灣軍工企業通過灰色管道獲取大陸原料、材料的路徑,壓縮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勾連的空間。 陸媒的指控也非空穴來風,經濟部6月15日解釋禁運華為、中芯時的原因時即坦承,相關更新作業主要參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友盟國家」的制裁與管制名單,而美國已經將華為、中芯列入禁運名單。

DeepSeek使用率暴跌?片面解讀?R2延遲釋出掀市場疑慮

大陸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DeepSeek近日因使用率下滑的報導而再度引發市場熱議。根據國際知名半導體研究機構 Semianalysis公布的數據,DeepSeek使用率自2025年初高點後,已明顯回落,而其官網流量亦在同期下跌近3成。大陸部分媒體據此解讀為「半年暴跌9成」甚至「幾乎被市場淘汰」,引發對該公司未來發展的疑慮。 然而,來自《橙柿互動》的最新觀察則指出,這類數據解讀存在片面性。報導指出,目前外界引用的統計樣本大多僅涵蓋 DeepSeek自家官網的使用情況,並未涵蓋騰訊元寶、百度搜索、夸克App等多個已深度接入DeepSeek模型的第三方平台流量。實際上,DeepSeek模型作為底層AI服務,正逐漸成為被無感使用的「水電煤」基礎設施型工具,單看其官網流量難以全面評估其實際應用程度。 DeepSeek 內部人士指出,公司的發展策略並非僅止於面向終端消費者,而是致力於打造開放生態,讓模型以 API 形式深入嵌入更多產業應用。DeepSeek 技術負責人梁文鋒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讓行業能夠直接使用我們的技術與成果」。 儘管如此,市場對DeepSeek的質疑聲仍未完全消散。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備受期待的新一代模型R2遲遲未能公開釋出,讓外界擔憂其技術研發進度與市場競爭力。尤其在OpenAI、Anthropic、智譜AI等中外競爭對手相繼推出升級版本並攻佔應用市場的當下,DeepSeek若無法及時展示創新成果,確實可能面臨用戶與開發者轉向的壓力。 三言科技財經號指出,受用戶下滑與戰略遲滯影響,DeepSeek背後的關聯上市公司自2025年2月以來,股價已累計下跌68%,投資人信心跌至冰點。據業內消息,其核心研發團隊已有約30%技術人員選擇離職或轉投他企,人才流失對產品研發節奏與創新能力構成進一步打擊。 綜觀DeepSeek當前所面臨的輿論風波,既反映了生成式AI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也折射出業界對「模型即基建」趨勢認知上的斷層。數據的背後,既有危機,也隱藏著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