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張善政今(14)日下午前往中壢藝術館,出席「2025桃園國樂節」記者會。張善政表示,國樂節為桃園年度重要音樂盛事,今(114)年以「金玉琅琅」為主題,於8月2日、3日及9日、10日連續兩個週末晚間,在中壢藝術館舉行4場精彩演出,將由桃園市國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等國內外頂尖國樂團隊與演奏家接力登台,歡迎市民朋友把握機會,共享夏日音樂饗宴。 張善政特別感謝天成醫療集團、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及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連續三年支持本活動,作為桃園藝文活動重要後盾,市府也將持續透過優質文化展演,深化在地藝文發展。 桃園市文化局表示,今年開幕音樂會將邀集來自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多位琵琶名家聯袂登台,展現亞洲國樂的交流與融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嘉義民族管弦樂團」也將來桃園演出,深化城市間的文化互動與交流;壓軸的閉幕音樂會,則由國際知名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帶來融合中西樂元素的精彩演出,展現國樂多元跨界的可能性。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網址:https://reurl.cc/EQ2WgR),或造訪「桃園市國樂團」粉絲專頁(網址:https://reurl.cc/WOEO7x)查詢。 今日包括市議員舒翠玲、陳美梅、王仙蓮、劉曾玉春、謝美英、市府文化局長邱正生、中壢區長李日強、忠貞國小校長魏秀蓮、禾聯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欽宏、天成醫療集團院長鄭貴麟、桃園市國樂團團長林子鈺、首席指揮瞿春泉、指揮張佳韻、安敬業、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黃堃儼、御樂古箏樂團藝術總監余御鴻、臺北市立國樂團琵琶首席鄭聞欣、高雄市國樂團琵琶演奏家莊雪曼、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琵琶演奏家劉昀臻等均一同出席。
音樂
法國知名鋼琴家Alexandre Tharaud,6月27日發行新專輯《Satie: Discoveries》,收錄了薩提生前未公開的27首作品,從俏皮的歌舞表演歌曲到極簡主義的夜曲,紀念這位作曲家7月1日的百年忌日。 這些作品是從數百本小筆記本中辛苦拼湊而成的,大多數新作品被認為是薩提在巴黎蒙馬特的波希米亞小酒館當鋼琴師時創作的。 英國音樂學者兼作曲家James Nye與日本作曲家兼小提琴家Sato Matsui在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等多個檔案館收藏中,尋找到了這些遺失的資料。 Nye談到,發現一首先前未知的薩提作品就已屬罕見、更別說一口氣找到了二十七首:「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任何有趣的東西都應該早已發表了。」 這些「新發現的瑰寶」包括了以薩提的《吉諾佩第》(Gymnopédies)與《玄秘曲》(Gnossiennes)為靈感的自由、極簡風格作品——例如《夜間反思》(Réflexions nocturnes)與《第一夜曲周圍》(Autour du 1st nocturne)。其中也有實驗性作品,如《毛髮》(Poil)等充滿想像的標題,以及歡快的巴黎圓舞曲。 他說明,薩提過去會在從他位於郊區阿克伊(Arcueil)的簡陋房間走到巴黎的路上,以及回程途中(通常是在深夜),隨手寫下靈感;也會在自己喜愛的咖啡館與小酒館裡記錄想法,「他其實可以在任何地方作曲,但很少是在鋼琴旁」。 正是在這些小筆記本的頁面中,發現了這些先前未知的作品。薩提的筆跡特別整齊,但以鉛筆書寫的段落已經褪色,兩人需小心辨識才能解讀。 薩提是個天生的怪人,一位害羞而複雜的男子。他在《一位失憶症患者的回憶錄》(Memoirs of an Amnesiac)書中,開玩笑地提到自己的嚴格作息表:「我在上午7點18分起床;從10點23分到11點47分獲得靈感。中午12點11分吃午餐,12點14分離開餐桌。接著從下午1點19分到2點53分進行健康的騎馬運動。」 Nye表示,他對薩提有著「一生的著迷」,並補充道:「任何先前未知、未曾聽過的作品都是一種享受,而能夠成為一百年來第一個真正用眼睛看到、用耳朵聆聽這些材料的人,讓人振奮不已。」 「擁有更多薩提的作品總是件好事,尤其是能擴展人們對他作品多樣性的認識,了解他的創造力與好奇心。」 原文出處
剛度過93歲生日的阿根廷裔美籍知名作曲家席夫林(Lalo Schifrin,本名Boris Claudio Schifrin,Lalo出自其童年綽號),6月26日因肺炎在洛杉磯的一家醫院逝世。 這位榮獲葛萊美獎的作曲家,以充滿爵士感、律動鮮明的風格著稱,曾為數十部電影與電視劇配樂,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舊譯虎膽妙算)主題曲;他在電影《警網鐵金剛》(Bullitt)那場令人血脈賁張的飛車追逐戲中,選擇以徹底無音樂的方式來營造緊張氣氛,這樣大膽的作法更是廣受稱讚。 席夫林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位音樂會首席小提琴家的兒子,從小便演奏高難度的古典作品。他曾將自己的爵士樂啟蒙──始於親耳聽見小號手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現場演出──比喻為「宗教上的皈依」。不到30歲時,他已是知名bebop小號手吉雷斯皮(Dizzy Gillespie)的鋼琴手與編曲人。 身為作曲家的他,以《Gillespiana》嶄露頭角,這是一部為大型爵士樂團創作、極具企圖心的爵士組曲,也是吉雷斯皮高亢快速小號演奏的展演平台。這張於1960年發行的專輯融合了拉丁與非洲元素,銷量突破一百萬張,讓席夫林躍升為好萊塢音樂界的明日之星。 雖然像亨利.邁錫尼(Henry Mancini)與強尼.曼德爾(Johnny Mandel)等作曲家已經將爵士樂帶入電視與電影配樂領域,但席夫林被認為是首位將爵士與交響樂融合進電影配樂的人。到1969年為止,《時代雜誌》形容他是「業界最富創意的電影配樂作曲家」,稱讚他「靈巧的爵士手法」與「富有拉丁風味的藍調風格」。 到了那時,席夫林已是電視圈的資深配樂家。他筆下最廣為人知、歷久不衰的旋律,就是CBS間諜影集《不可能的任務》(1966-1973)的片頭主題曲——該節目製作人Bruce Geller曾要求席夫林寫出「令人興奮但又不過於厚重」的主題曲——席夫林於2015年接受NPR訪問時回憶說:「當觀眾去廚房拿可口可樂時,我希望他們一聽到那首曲子就立刻說,『喔,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首以罕見的5/4拍寫成的主題曲,深植人心,並在1980年代末ABC的《新虎膽妙算》以及後來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同名電影系列中重新回歸。 1967年,席夫林因這首主題曲與專輯《Mission: Impossible音樂》獲得兩座葛萊美獎。(他還得過1964年與1965年得過另外兩座葛萊美,分別是為爵士風琴手Jimmy Smith創作的《The Cat》,以及席夫林以爵士風格重新詮釋天主教彌撒經文的《爵士彌撒組曲》(Jazz Suite on the Mass Texts),由爵士長笛/薩克斯風演奏家Paul Horn詮釋) 席夫林成為動作導演首選的配樂家。在《骯髒哈利》(Dirty Harry)與續集中的迷幻搖滾與爵士結合之後,他為多部品質參差不齊的電影配樂,包括《電話情殺令》(Telefon, 1977)與《協和客機…1979年機場》(The Concorde … Airport ’79)等。他也在1973年為《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譜寫結合亞洲音樂語彙與放克爵士的原聲配樂——據說這是緣於李小龍喜歡在訓練時聽《不可能的任務》的主題曲。 他共獲得六次奧斯卡提名,包括《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1967)、《狐群狗黨》、(The Fox, 1967)《浩劫之旅》(Voyage of the Damned, 1976)、《鬼哭神號》(The Amityville Horror, 1979)、《琴挑群英》(The Competition, 1980)與《騙中騙續集》(The Sting II, 1983)。 歷經一段事業的沉寂期後,他於晚年迎來事業復興,為《尖峰時刻》(Rush Hour, 1998)及其兩部票房成功的續集創作帶有中國元素與放克動作節奏的配樂,主演為成龍與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導演Brett Ratner曾對《綜藝報》表示:「席夫林從來沒有失去他的時尚感。」 席夫林最終也將爵士與古典的融合帶入音樂廳。他創作了50部音樂會作品,包括七首協奏曲、一部芭蕾與一首交響曲。他甚至設計了一套新的記譜法,幫助交響樂團「搖擺」起來。 他自1992年至2011年間發行了一系列名為《爵士遇見交響》(Jazz Meets the Symphony)的專輯,邀請如倫敦交響樂團等樂團演奏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與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音樂,並搭配爵士樂團伴奏。 然而,他的古典作品評價平平。1992年《紐約時報》樂評人Bernard Holland在評論其第二首協奏曲時寫道:「它的雜亂典故被一種像是酒吧鋼琴的風格串聯起來……透過熟悉的過濾程序,將黑人音樂『漂白』。想像哈林河穿過比佛利山,你就能理解我的意思。」 儘管如此,席夫林依然從早期作品中獲得穩定收入。《不可能的任務》主題曲的版稅與《鐵窗喋血》配樂中的一段樂句——那段用於鋪路場景的片段,包含撞擊聲、警鈴般的鐘聲與急迫的銅管——多年來被ABC《目擊者新聞》(Eyewitness News)用作主題曲。他的電影與電視配樂也常被嘻哈與舞曲藝人如Portishead、Dr. Dre與N.W.A取樣使用。 席夫林1932年6月21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在科隆劇院(Teatro Colón)附近長大,那裡是他父親路易斯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的位置。 他六歲開始學鋼琴,第一位老師是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父親恩里克.巴倫波因(Enrique Barenboim)。1945年的好萊塢電影《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講述作曲家蓋希文的故事,加上那場阿姆斯壯的演出,激起了他對爵士樂的興趣。 在裴隆(Juan Perón)的民族主義政權治下,美國爵士唱片遭到嚴格限制。但席夫林有一位在美國商船隊工作的朋友時,偷偷把這些東西從紐奧良走私進來。席夫林回憶說:「即使在夏天,我也穿著雨衣,把唱片藏在腰間。」 1952年,他前往巴黎音樂院深造,師承梅湘(Olivier Messiaen)等名師,同時兼職夜總會鋼琴手。回到阿根廷後,他組建自己的樂隊,團員之一包括日後知名薩克斯風手與電影作曲家巴比耶里(Gato Barbieri)。1956年,吉雷斯皮率領國務院贊助的樂團訪問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一次聽見席夫林演奏後,立刻為他才華所折服。 1963年,席夫林離開吉雷斯皮的樂團,轉而投身電影工作。他首批作品之一是1965年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主演的《辛辛那提交鋒》(The Cincinnati Kid),由雷.查爾斯(Ray Charles)演唱他創作的主題曲。 他也為多部影集創作爵士風主題曲與配樂,如《鐵膽雄風》(Mannix)與《醫生當家》(Medical Center,開場用合成器模仿警笛)。他還為ABC警匪劇《Starsky and Hutch》第一季寫過一段主題曲,後來被替換。 儘管他的音樂會作品產量豐富,影響力卻有限。他曾指揮世界各地樂團,包括參與數場「三大男高音」演出,並曾任加州格倫代爾交響樂團與巴黎愛樂的音樂總監。 席夫林的第一段婚姻對象是Silvia Schon,兩人後來離婚;1971年,他與Donna Cockrell再婚,對方也負責管理他的事業與唱片品牌Aleph。除了妻子,他的遺族還包括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威爾與法蘭西絲、與現任妻子所生的兒子萊恩,以及四個孫子女。 席夫林曾出版自傳《不可能的任務:我的音樂人生》(Mission Impossible: My Life in Music, 2008),書名正是對他最長遠音樂遺產的致敬。他在接受《倫敦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說:「這讓我感到滿足,也讓我重新充滿活力。它能跨越文化、年齡的界限,架起時代之橋。」 原文出處
年齡限制使得今年成為沈靖韜(Aristo Sham)最後一次參加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的機會,卻也成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一舉成為首位奪冠的香港鋼琴家。曾為英王查爾斯與比利時王后演奏的他,將在9月2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9月3日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重現大賽的精采時刻,包括拉威爾鬼魅絢麗的《夜之加斯巴》、拉赫曼尼諾夫情感澎湃的《音畫練習曲》,以及改編自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的兩首巴赫作品,精湛琴技,不容錯過! 沈靖韜自幼生長於充滿藝文氛圍的家庭,母親為鋼琴教師,耳濡目染之下,他早早展現卓越音樂天賦:三歲習琴、六歲作曲、十歲奪下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冠軍,打破郎朗12歲奪冠的紀錄,因而被譽為「鋼琴神童」。兩年後,沈靖韜再度勇奪吉娜.巴考爾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一等獎,甚至受英國第四頻道邀請製作專訪,並收錄於紀錄片《世界最偉大的音樂神童》之中。 然而在學琴的過程中,沈靖韜的父母從未強求他專注於單一領域,反而鼓勵他多方探索、拓展視野。也因此中學畢業後,沈靖韜選擇同時就讀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與哈佛大學的雙學程,最終分別取得鋼琴演奏碩士與經濟學士學位,甚至他目前仍然在茱莉亞音樂院攻讀藝術家文憑。「我很幸運,擁有多元的教育,以及有機會探索不同的領域,而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家面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化學反應,音樂亦不例外。我總是努力吸收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並將截然不同的經歷加以並置、思索,藉此激發新的感受與靈感。這樣的過程是我藝術養成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也正是我音樂創作的源頭。我始終希望,這份特質能透過演奏傳遞給聽眾—無論是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或是在比賽舞台上的選曲。」 在奪得范.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之前,沈靖韜的足跡早已遍布歐美,包括賽門.拉圖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雷蒙.列帕德指揮的英國室內樂團、洛桑室內樂團以及明尼蘇達管弦樂團等等。 演出資訊 9/2 (二)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9/3 (三) 19: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2025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金牌得主 沈靖韜鋼琴獨奏會 主辦:鵬博藝術 演出曲目 巴赫/拉赫曼尼諾夫:組曲,選自E大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6 J. S. Bach / S. Rachmaninov: Suite from Violin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巴赫/布梭尼:夏康舞曲,選自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4 J. S. Bach / F. Busoni: Chaconne, from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拉威爾:夜之加斯巴 M.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中場休息—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39 S. Rachmaninov: Etudes-tableaux, Op. 39
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於17日在倫敦家中辭世,享壽94歲,死訊由家屬透過新聞稿對外公布。這位出生於捷克的鋼琴家是20與21世紀最傑出的音樂家之一,他走過漫長的音樂旅程,從默默無聞到躍登國際舞台,成為樂壇巨擘。布蘭德爾於2008年退出音樂會舞台,晚年專注於撰寫音樂隨筆,並出版個人詩集。儘管他的演奏風格常被歸為「形式主義」,屢遭部分具影響力的樂評人批評,他仍贏得一群忠實樂迷的長年支持,並留下龐大的錄音遺產。 《紐約時報》報導,布蘭德爾在現代音樂家中可說相當特異。他既非神童,也缺乏能輕鬆應付龐大曲目的驚人記憶力,且接受的正規訓練相對有限。然而,布蘭德爾工作勤懇且態度樂觀耐心,主要自學而成。他透過反覆聆聽錄音、慢速推進,只專注於貝多芬、莫札特、海頓、舒伯特、李斯特與荀白克等少數幾位作曲家。 1981年,布蘭德爾接受《紐約時報》樂評霍蘭德(Bernard Holland)採訪時表示:「16歲之後,我就沒有固定的鋼琴老師了。」雖然他曾在奧地利參加瑞士鋼琴家費雪(Edwin Fischer)與奧地利裔美籍鋼琴家施托爾曼(Eduard Steuermann)的課程。他說:「自我探索的過程雖然比較慢,但也更自然。」 布蘭德爾多年來不斷發展並修正自己的理念,思考如何在不違背作曲家原意的前提下,運用現代鋼琴賦予熟悉曲目新的生命。他的成果如何,端視個人品味而定。他的分析式風格特別吸引知識分子與作家支持,而他自己也是一位對音樂歷史、理論與實踐頗有研究的學者型作家。 布蘭德爾的忠實樂迷曾擠爆紐約、倫敦等地的音樂廳,尤其1983年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貝多芬全本鋼琴奏鳴曲時,最令人難忘。作家桑塔格(Susan Sontag)更為他2000年出版的隨筆集《布蘭德爾談音樂》(Alfred Brendel on Music)撰寫推薦語,讚稱他「改變了我們聆聽鋼琴主流作品的方式」。 然而,令布蘭德爾有些不安的是,他也因此被貼上「形式主義者」的標題,與著重情感表達、色彩與旋律線條的「表現派」相對立。這兩個派別是由《紐約時報》知名樂評哈羅德C荀貝格(Harold C. Schonberg)定義。布蘭德爾可說是費雪與上個世紀鋼琴巨匠史納伯(Artur Schnabel)傳統的繼承人,而非俄羅斯天才鋼琴大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一派。 但布蘭德爾對此抗議道:「我從未屬於任何一個圈子,我不相信有所謂的鋼琴演奏流派,也沒有固定的技術訓練方法。只有你正在彈的那首曲子,才能告訴你它的技術難題。」 儘管如此,他的詮釋風格也常遭批評者抨擊,尤其在紐約。1983年,霍蘭德在《紐時》文章中將他與年輕的培萊亞(Murray Perahia)對比。培萊亞的演奏自然流暢,似有神祕感傳遞於腦海與手指間,觀眾與他本人都難以言喻。而「布蘭德爾似乎什麼都懂,這既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缺點。他不像他人那樣整體接受音樂,而是必須自己逐段重建。這是一種費力的歷程,他的演奏雖未必令人全然愉悅,有時甚至顯得粗暴或尖銳,但我們仍無法抗拒它的魅力。」 同年,《紐時》另一位樂評漢納漢(Donal Henahan)評論布蘭德爾的貝多芬奏鳴曲演出,稱他是「一位令人敬畏的精準派,可在驚人速度下維持完美控制」,但也批評其演奏「略顯乾硬」與「臨床式冷淡」。他寫道:「就像布蘭德爾在我們面前投射出一幅奏鳴曲的X光片供人欣賞,而不是將我們引入作曲家的靈魂深處。」 相較之下,歐洲對他較為寬容。2003年,布蘭德爾在倫敦獲頒影評人協會獎(London Critics Circle Award)時致詞幽默地回憶:他17歲時在奧地利格拉茨(Graz)初登場,當地樂評預言他未來無可限量,「但我也應該感謝《紐約時報》多年來對我的打壓,因為它讓我了解到,即便遭貶斥,也能擁有觀眾、建立聲望。」 他曾表示,正因自己的成功奠基於觀眾支持,而非評論肯定,才讓他擁有比多數藝術家更大的自由去選擇演奏與錄音曲目。 布蘭德爾身形高瘦,舞台上動作稍顯笨拙,坐上鋼琴椅的姿態曾被寫手比喻為「大鵬降臨」。他的厚框眼鏡、稀疏髮際線、誇張表情,以及為保護指甲而纏繞的繃帶,都讓他更像一位埋首學問、不在意外觀的音樂家。 他後來確實試圖改變這些分心的小動作。他曾對音樂作家兼廣播人西普曼(Jeremy Siepmann)透露:「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時,我驚覺自己做出許多與音樂內容背道而馳的動作與鬼臉。於是我特製一面大鏡子,放在鋼琴旁邊,讓我能調整動作與音樂表現的一致性。」 1931年1月5日,布蘭德爾出生於摩拉維亞(Moravia)的維森貝格(Wiesenberg,今捷克共和國境內),父親阿爾貝特是名建築工程師,他的童年在南斯拉夫札格瑞布學習鋼琴,後就讀於格拉茨音樂院與維也納音樂學院,1947年畢業並取得鋼琴國家文憑,結束正規音樂教育。 他自幼對繪畫、建築與文學皆有興趣,但1949年參加義大利布索尼鋼琴大賽後,才決定投身音樂。他自費前往比賽地點波扎諾(Bolzano),獲得第三名(實際上是第四,因該年未頒首獎),這給他繼續追夢的動力。他遂移居維也納,在與巴杜拉-史柯達(Paul Badura-Skoda)與古爾達(Friedrich Gulda)這些同輩巨匠競爭下,默默耕耘20年。其間他陸續與SPA、Vox與Vanguard等唱片公司合作錄音。 轉捩點出現在1960年代末倫敦伊麗莎白女王廳的一場音樂會。「不知為何,觀眾對我的演奏非常興奮。」1981年他對霍蘭德說。「隔天,各大唱片公司開始打電話給我經紀人。當時市面上充斥我早期廉價的錄音,唱片公司若不先幫我提升形象,根本無法競爭。那場音樂會之後,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 布蘭德爾1960年與海曼-岡薩拉(Iris Heymann-Gonzala)結婚,1972年離婚並移居倫敦,與第二任妻子艾琳(Irene Semler Brendel)同住,後亦離婚。 他身後遺有伴侶馬伊諾(Maria Majno)、第一段婚姻所生之女多麗絲(Doris Brendel),第二段婚姻所生三名子女以及四位孫輩。 布蘭德爾曾三度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他亦致力推廣舒伯特鋼琴作品,並尤其重視李斯特的音樂,他認為李斯特是一位擁有高尚靈魂的作曲家,他的聲譽遭妒忌其炫技與魅力的庸才所扭曲。 布蘭德爾最後一次公開演出為2008年12月18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兩年後,他接受英國《電訊報》訪問時表示:「當時覺得是對的時機。老實說,我理想的做法是悄然引退,不告而別,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堆告別派對與我從不想掉的眼淚!」 他補充:「我很早就規劃好退休後的生活。長久以來,我一直過著另一種文學人生,那不是單純的興趣,而是真正的第二條生命軌道。能更專注地演講與寫作,讓我感到十分愉快。」接下來的歲月,布蘭德爾持續舉辦朗讀會與鋼琴大師班。 小提琴家巴蒂亞什維利(Lisa Batiashvili)在社群平台發文悼念布蘭德爾,他今年4月才探訪過布蘭德爾,巴蒂亞什維利寫道:「感謝你與我們共享的每一刻時光,一同聆聽音樂、歡笑、聆聽你的故事與詩作、汲取你的智慧,以及被你那些難以忘懷的音樂會深深感動。」
作為政治行動主義者,2012年,席夫(András Schiff)宣布將不再踏上祖國匈牙利的土地,以抗議歐爾班(Viktor Orbán)政府。他自俄烏開打以來,也未曾踏足俄國。如今,在川普上任美國總統僅兩個月後,他便取消了所有美國音樂會的演出,讓這位71歲、現居倫敦與薩爾茲堡的鋼琴家又旗幟鮮明地站上了風口浪尖——他的匈牙利猶太家庭背景深深烙印著大屠殺的記憶,而現今世界的某些現象與那段歷史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相似之處——史特恩斯(David Patrick Stearns)日前即透過電郵,與正在東亞巡演的席夫筆談,在《Classical Voice America》刊登一篇專訪如下: 史特恩斯:你的演出曲目本身並不帶有政治色彩,但在這樣壓迫的環境下,你會不會感覺到某種無情的力量在背後監視著你,彷彿在等你踩到某條看不見的界線?在這種情況下演出,是什麼感覺? 席夫:我不想為魔鬼辯護,但老實說,川普的一些想法並不全然錯誤。只是他的方法太極端,就像拿著大錘四處亂砸。拿「覺醒文化」(woke culture)來說吧,這幾年我們看到一些非常黑暗的力量滲入文化與教育體系。他們打著多元、平等與身份認同的名義,想要重寫歷史、改變現有的藝術典範。 在音樂領域,有人說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只是些「過氣的白人老頭」,他們的音樂不應再被演奏、聆聽或教授。這種說法既可怕又危險。這些人之所以會被列為經典,是因為他們真的很「棒」。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無數聰明人所一致認可的。 這並非一個封閉的社群,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這個經典行列,但必須靠實力,而非靠意識形態。這全然是關乎品質的問題。我願意為此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史特恩斯:許多國家也都涉及令人質疑的行為。什麼程度的人權侵犯,會讓你決定不再前往某國演出? 席夫:這是個艱難的問題。如果要絕對一致地堅持原則,那可能沒幾個國家能合格。我們個人也不完美,所以對他人也不必過於嚴苛。但確實有差別。以匈牙利為例,那是我出生的國家,我說得一口流利的匈牙利語,這使我比其他非匈牙利人更關心那裡的狀況。很多同事去匈牙利演出後回來讚不絕口,但他們聽不懂語言,也完全不了解當地發生什麼事。 無知就是力量。至於俄羅斯,那是一個我非常喜歡演出的地方,因為那裡的觀眾實在太棒了。但普丁入侵烏克蘭之後,我就無法再踏上那片土地了。許多音樂家不同意我的看法,他們仍持續前往俄羅斯,因為他們相信藝術與政治應該分開。請原諒我這個比喻,但你會因為熱愛歌德與貝多芬,就在納粹德國時期造訪那裡嗎? 史特恩斯:俄國入侵烏克蘭初期,定居柏林的指揮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強調那是普丁的戰爭,不是俄羅斯的戰爭。相較之下,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支持川普的。這是否影響了你取消演出的決定? 席夫:影響非常大。這不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但他贏得很快、很容易。這說明有很多人支持他,熱愛他。他們無條件地支持他,無論他做什麼。不只是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人——雖然那類人不少——還包括很多聰明人。例如,許多猶太人。他們真的相信川普對猶太人好、對以色列有利。這根本不是真的,即便是真的,難道那就是你唯一的判斷標準?你看不見整體的局勢嗎? 史特恩斯:你的美國巡演取消,同行們怎麼看?整個產業的反應如何? 席夫:很多同事與朋友都私下給我發來支持的訊息。負面聲音幾乎都來自匿名的網路部落客。 史特恩斯:當民主崩解、工作隨時可能被奪走,美國普通公民能做什麼? 席夫:如果我是美國公民,還住在美國的話,我會收拾行李搬去加拿大。或者墨西哥——但前提是我得會說西班牙語。 原文出處
鋼琴家席夫(András Schiff)於1980年代初期開啟了巴赫鋼琴演奏的「天鵝絨革命」,他以情感豐沛的風格與顧爾德(Glenn Gould)分析式的詮釋分庭抗禮,贏得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讚賞,除了站上職涯高點,也讓休伊特(Angela Hewitt)等志同道合的鋼琴家有了一席之地。 但除了音樂方面,更戲劇性的,還屬席夫作為政治行動主義者的蛻變。2012年,他宣布將不再踏上祖國匈牙利的土地,以抗議歐爾班(Viktor Orbán)政府。他自俄烏開打以來,也未曾踏足俄國。如今,在川普上任美國總統僅兩個月後,他便取消了所有美國音樂會的演出。 他與其他備受矚目的音樂家一同行動——雖然他們深知自己不及流行音樂人那樣具影響力,但仍感到有必要有所表態。首先是女高音弗萊明(Renée Fleming),辭去了甘迺迪中心(Kennedy Center)董事職位,以聲援被川普政權排除於華府藝術中心之外的同僚。二月時,德國小提琴家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也發表聲明,具體說明他取消美國演出的原因:他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演出費會繳稅給美國,等於間接支持現任政府。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指揮魏瑟—摩斯特(Franz Welser-Möst)則持不同立場,他反對抵制,認為美國此時比以往更需要其藝術機構的存在。 現年71歲、現居倫敦與薩爾茲堡的席夫這次又旗幟鮮明地站上了風口浪尖——他的匈牙利猶太家庭背景深深烙印著大屠殺的記憶,而現今世界的某些現象與那段歷史有令人不寒而慄的相似之處——史特恩斯(David Patrick Stearns)日前即透過電郵,與正在東亞巡演的席夫筆談,在《Classical Voice America》刊登一篇專訪如下: 史特恩斯:你對美國的了解,可能比許多美國人都要深,不僅因為你巡演的經歷,也因為你是位聰明的觀察者。你認為美國目前在整體文化、言論自由方面已經失去了什麼?未來還可能失去什麼? 席夫:當然,美國人對自己的家鄉自然是最了解的。我在鄉村地區的經驗十分有限。但我看到的是:美國失去了「體面」這個價值觀。如今是一個全新的價值體系——或說,是「缺乏價值觀」的體系。我們似乎不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例如,說謊過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但如果是總統或副總統說謊,現在大家似乎覺得沒關係了。我們也失去了同理心,失去了對他人的感受能力。現在的一切只關乎金錢、財富與權力。至於未來,有些損害已經無法彌補,而這只是開始;後頭還有更多災難將至。(待續) 原文出處
從天才少年到柏林愛樂首席,小提琴家樫本大進將再度攜手合作逾數十年的鋼琴家巴克斯,共同演繹樂壇公認最具份量的深度經典一貝多芬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兩人將於6/12(四)、13(五)、14(六)分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台中國家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盛大登場,展現細膩默契與非凡詮釋力,帶來一場深刻動人的音樂饗宴! 年齡相仿的樫本大進與巴克斯皆出身於國際音樂大賽,堪稱實力與資歷兼備的常勝軍。樫本大進曾經橫掃多項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包括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大賽、科隆國際小提琴大賽、克萊斯勒國際小提琴大賽,更以最年輕得主之姿,摘下隆.提博國際音樂大賽冠軍。巴克斯則奪得濱松國際鋼琴大賽以及里茲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鋒芒同樣耀眼。 兩人不僅音樂理念契合、風格互補,更在長年合作中培養出深厚默契。樫本著重音樂的結構與內在邏輯,而巴克斯則以細膩的音色與敘事張力見長,相輔相成。憑藉卓越的音樂表現與合作默契,兩人屢次受邀於世界各大音樂節同台演出,包括日本的Le Pont國際音樂節、以及義大利Incontri in Terra di Siena音樂節等,堪稱當今古典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室內樂搭檔之一。 對於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樫本表示:「雖然我很早習琴,但直到10幾歲我才開始演奏貝多芬奏鳴曲。貝多芬的手稿其實很有趣,因為他常會對同一段音樂下相同的註解,卻標示出不同的記號,例如既使用斷音記號,又加上連結線,因此演奏者就有機會對這些『不同』進行深度的討論。而在貝多芬早期的小提琴奏鳴曲中,鋼琴多半只是伴奏的角色,直到第五號奏鳴曲《春》比重才趨於均衡,而第九號奏鳴曲《克羅采》毋庸置疑是鋼琴、小提琴並重展現的曲目。」 如果不成為音樂家,心嚮自由的樫本大進立想為一名飛行員,到世界各地遊覽不同的風景;而生活中喜愛烹飪的巴克斯則希望成為一名廚師,「我非常喜歡安排演出曲目,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在設計一份料理的菜單,哈哈!就像一位廚師不會從前菜到甜點都用滿滿的松露或起司,也不會把牛排搭配生魚片的芥末醬整體的搭配必須講求「平衡」與「營養」。莫札特的作品簡潔而精緻,像是一道清爽的開胃菜;葛利格則需要豐富的情感層次,才能傳達北歐人對自然與神靈的敬意;而貝多芬則介於兩者之間,既有哲思的重量,也具有優雅的輕巧瞬間。」 「但比如蕭士塔高維契的某些作品,受到當時政局背景,並非完全出自內心的誠意。因此即便這些音樂在技術上非常精湛,它的核心往往不在音樂本身,而是在傳遞某種訊息。這讓我難以產生共鳴,即使我內心驚嘆『這真的很厲害!』。我們不能忘記,作曲家也是人,而一般聽眾常常把他們理想化,視為聖人;但其實『人性』才是我們在詮釋作品時需要真正掌握的東西,而這也是音樂家在詮釋時,應該承擔的責任之一。」 ▍演出時間 6/12 (四)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6/13 (五) 19:30 台中 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6/14 (六) 19: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演出曲目 莫札特:降E大調第28號小提琴奏鳴曲,K. 380 W. A. Mozart: Violin Sonata No. 28 in E-flat Major, K. 380 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 E. Grieg:Violin Sonata No. 3 in c minor, Op. 45 ─中場休息─ 貝多芬: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作品47 L. v.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Kreutzer, Op. 47
本週日(5/25)晚間7點半將在國家音樂廳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的鋼琴家陸逸軒,會在桂冠指揮殷巴爾的帶領下,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是陸逸軒首次與大師殷巴爾合作,巧合的是,前一次陸逸軒與北市交的演出,也是與將於明年上任首席指揮的里柏瑞契合作,兩場演出都極具意義。 談起前一次的合作,陸逸軒對於里柏瑞契的指揮功力深深讚賞:「蕭邦協奏曲並不好指揮,但里柏瑞契真的了解蕭邦,演奏起來相當愉快。」這次即將帶來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則是他在2018年里茲鋼琴大賽的決賽選曲,精采表現讓他征服觀眾與評審,奪得最終首獎:「在那之後,我應該至少彈了超過30次的貝多芬第四號吧!」儼然成為陸逸軒的「招牌曲目」。 不只是招牌曲,此曲也是陸逸軒的「最愛」之一:「可以從裡面看到貝多芬在中期的轉變,展現出一些具有洞見的風格,並且預示了日後的突破。」面對第一樂章起頭直接進入的鋼琴獨奏段落,陸逸軒表示雖然這樣的寫法,會對鋼琴家帶來壓力,但也可以說是很符合自己個性的開頭:「我本人是比較喜歡沉穩、安靜的風格,所以這個樂章一開始就是低沈的G大調,對我來說演奏起來很舒服,反而不會讓我感到壓力。」 對於喜愛陸逸軒的樂迷來說,深沉且極富哲思的琴音,是他深深吸引觀眾的關鍵。然而,在這個事事追求快速的網路時代,這樣的個性或許也帶來一些挑戰,陸逸軒也曾自己打趣地想過:「如果我早生個30年,說不定會更適合那個時代?」但他也堅持不過度追尋流量,30秒的炫技影片或許能創造上萬點擊,但終究不是古典音樂所要傳達的藝術內涵:「我能做的,就是真誠地面對音樂,也是我為何想當音樂家的原因。」 即便17歲就獲得蕭邦鋼琴大賽第四獎,陸逸軒說自己從來沒有被認定為「神童」,小時也只是看著姐姐學琴,表達出自己也想學,一直到12歲得到了青年比賽冠軍,讓同為愛樂者的父母發現陸逸軒的潛力,也安排他接受鋼琴大師鄧泰山的指導:「我們住在波士頓,週六爸媽會開6小時的車到蒙特婁,下午上課後過一晚,週日早上再上課,然後再開6小時車回家。」另外,許多知名的傳奇大師也深深關照著陸逸軒,像是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也給予過提點,甚至在里茲鋼琴大賽決賽演出後,立刻傳訊息說道:「不論結果如何,在我心中你已經贏了。」同時,陸逸軒也透過大量聆聽錄音或音樂會現場,與世界知名的鋼琴家們學習:「尤其是音樂會現場,你可以聽到他們是怎樣處理音樂,有些喜歡的就會學習下來,當然有些覺得效果不好的我也會記住,日後避免這樣演出。」 來台多次,對於台灣舞台已相當熟悉的陸逸軒,表示自己每次都非常享受在台灣的演出:「可以感受到這裡的觀眾水準很好,都很專心在聆聽。」另外,他也分享了自己對於台灣音樂市場的觀察:「我覺得台灣應該是全世界最頂尖的音樂舞台了!像是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布商大廈等等頂級樂團都會來巡演,更不用說世界頂尖的獨奏家。以我居住的波士頓來說,不可能有這麼多精采的音樂會。」本週日晚間,陸逸軒的貝多芬第四號協奏曲,與下半場殷巴爾與北市交演出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庫克補完版),也將為2025台灣音樂會風景,帶來精采的一頁。 原文出處 ※售票連結:【2025 TSO大師系列】殷巴爾、陸逸軒與TSO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邁入歌劇十年里程碑後,將推出第16齣作品: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以4.5小時全本在台首演,展現華格納歌劇作為「整體藝術」的極致魅力。此外,衛武營也規劃一系列的周邊活動,如衛武營首度與夜鶯基金會合作辦理的解說式音樂會、解密歌劇《羅恩格林》、大師講座、歌劇十年粉絲感謝祭、歌劇十年回顧展等,藉此梳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十年來深耕台灣、接軌國際,也邀請觀眾共同見證台灣歌劇產業的成長。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回顧十年前,衛武營和德國萊茵歌劇院共製普契尼歌劇《杜蘭朵》時,主創團隊包含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和新媒體設計都由台灣人擔任,也於德國萊茵歌劇院杜伊斯堡首演時大獲好評,那是台灣劇場人才第一次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也是衛武營在歌劇製作中邁出的第一步。」 簡文彬說:「十年來,衛武營已製作15齣精采的歌劇作品,累積觀賞人次超過10萬,集結台前幕後超過4,000名專業人才參與製作,成為一股強勁且堅韌的歌劇力量。2025年邁向歌劇十年里程碑之際,衛武營以『整體藝術』歌劇代表作品:華格納《羅恩格林》,持續推動歌劇藝術深耕台灣,引領產業升級與觀眾普及,厚實台灣歌劇實力,展望下個十年。」 歌劇是一門將音樂、文學、戲劇與舞台設計融為一體的整體藝術,而整體藝術的概念即由華格納提出與實踐。《羅恩格林》的音樂、劇本、文字及舞台設計都是華格納創作,以達作品中音樂與劇情的高度統一性及連貫性,而劇中角色的情緒也可以在音樂旋律中展現,亦可隱藏主導動機,利用特定旋律暗示劇情中的某些人事物。 《羅恩格林》是衛武營繼《杜蘭朵》後,再度與德國萊茵歌劇院攜手共製的旗艦級作品,更是衛武營歌劇十年歷程的深刻見證。此次演出將以全新視角詮釋經典,導演莎賓娜將聖杯騎士的傳說與現代金融企業的競逐交織,讓觀眾在4.5小時三幕全本的壯闊篇章裡,看見人性在愛情、信任、權力及慾望間的掙扎與選擇以及劇中「忠誠」與「禁問」的核心意涵。 簡文彬透露,《羅恩格林》除了是衛武營製作最長的歌劇作品,也將是聆賞感受聲勢最浩大的製作,演出中除了配置大型管絃樂團外,還有超過百人的合唱團編制,最特別的是在第三幕中還會有12支小號在觀眾席演奏,現場聆賞必定令人震撼。 為回饋十年來的歌劇鐵粉,衛武營將於華格納誕辰212周年(5/22)推出「歌劇10年感謝祭」活動。凡觀賞超過3齣衛武營主辦歌劇節目的觀眾,完成指定照片上傳任務,即可參加抽獎。抽中的20組幸運觀眾將受邀參加「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選粹演出」,搶先一睹衛武營十年歌劇之作的震撼。 6月20日起,衛武營歌劇院東、西兩側櫥窗將舉辦「衛武營歌劇10年回顧展」,藉由十年來共16齣歌劇作品的靜態呈現,邀請觀眾於9月4日至7日走入衛武營歌劇院,一同見證屬於台灣歌劇的里程碑與未來無限的藝術能量。 更多節目及活動訊息,請於22日起至衛武營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