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世宗表演藝術中心(Sejong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旗下的大都會歌劇院發出聲明,要求擔綱9月8日《托絲卡》主角的女高音蓋爾姬兒(Angela Gheorghiu),為在演出中打斷另一位歌者的安可唱段,向韓國觀眾道歉。 據該中心指出,事發當時,飾演主角托絲卡男友卡瓦拉多西的男高音Alfred Kim,應觀眾不斷鼓掌要求,安可了劇中極為知名的唱段〈今夜星光燦爛〉(E lucevan le stele);未料蓋爾姬兒卻突然上臺,一邊搖手一邊指著時鐘,並要求指揮中止安可。樂團停下後,她喊道:「這不是獨唱會、這是一場演出,尊重我!」 之後,全劇繼續進行,蓋爾姬兒也完成任務。不過最後謝幕時,她花了好幾分鐘才在同臺演出的Samuel Yoon陪伴之下回到臺前,還被臺下報以噓聲,有人甚至叫著要她滾回家。最後蓋爾姬兒沒有向觀眾致意,便自行「淡出」離開。 歌劇進行中確實較少安可,畢竟那會破壞戲劇的節奏;但上臺公然打斷已在進行的安可,同屬罕見——不過,蓋爾姬兒顯然不這麼認為,而且他在2016年於維也納演出《托絲卡》時,就這樣幹過一次了。 原文出處
音樂
瑞典電子公司Teenage Engineering以旗下成功之作EP-133為基礎,推出市場上首見的「中世紀電子樂器」(instrumentalis electronicum)——EP-1320取樣器(sampler)。 EP-1320號稱是「世界上首款中世紀電子樂器」,該機預載風笛、馬蹄椰殼、弓豎琴、手搖琴、魯特琴、各種鼓類等許多中世紀樂器的聲音樣本,當然還有許多內建旋律與曲式,可說就是現代電子取樣器的中世紀音樂版本,雖然外觀、配色,乃至各種功能標示與字體都走中世紀風格,但使用起來,可就全是屬於21世紀的俐落。 設計團隊還為其提供軟襯硬盒、鑰匙圈、T-shirt及一張包含歌曲與樣本的黑膠片,讓它不只是一個新奇的錄音工具,更可作為使用者轉中世紀為當代數位的品味象徵。 米蘭網路雜誌Designboom的馬修·布爾戈斯(Matthew Burgos)寫道:「這款取樣器與作曲器的設計,也散發著濃濃的中世紀風格,無論是字體樣式—這些通常以拉丁文或類拉丁文標示按鈕和其他控制項——到配色、包裝及圖像展示,都表現出這種風格。」 原文出處
近期一分發表於愛爾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年演奏者患有演奏相關之肌肉骨骼失調症(playing-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PRMDs)的比例頗高。 PRMDs被定義為長期干擾他們正常演奏的疼痛和其它症狀。 該調查以120位18至30歲間的大學生為對象,樣本男女性別比為29%比71%、年齡中位數19,其中103位演奏古典音樂、17位演奏愛爾蘭傳統音樂。 古典音樂演奏者方面,以47位使用鍵盤樂器者與30位弦樂器使用者占大宗,後者有高達83%一直受PRMDs所擾。在103位演奏者中,61%的參與者患有PRMDs;其好發部位為上背、下背、右手或右手腕。而在全球古典圈子裡,此症罹患比率在62%至93%之間,演奏者因每天數小時不斷重複的動作,成為該症發作的高風險群。 17位傳統音樂演奏者裡,有9位亦受此症所苦,其中2位演奏六角手風琴、2位演奏長笛,其他還有操豎琴、高音哨笛、愛爾蘭風笛(uilleann pipes)、bodhrán鼓、bouzouki琴者。 研究者指出,「演奏弦樂器」、「女性」是他們調查中PRMDs的風險因子,不論在古典音樂或傳統音樂演奏者群體中,都有超過2/3的女性學生患症,而且受此症之影響漸增。希望這樣的調查數據,能促使教育單位建立遏制PRMDs的預防機制。 原文出處
德國指揮家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日前宣布因手術退出原定在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的華格納樂劇《尼伯龍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演出計劃,因此10月28日至11月3日在史卡拉登台的3場《萊茵的黃金》,將由澳洲指揮家西蒙妮·楊(Simone Young)扛下指揮重任。 提勒曼日前宣布因10月將接受肌腱手術,取消一系列即將到來的演出。由於無法指揮《尼伯龍的指環》首部曲《萊茵的黃金》,提勒曼決定退出史卡拉劇院全本《指環》的演出計劃。 根據史卡拉歌劇院公告,提勒曼表示:「懷著沉重心情,我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他指出:「我很遺憾,因為健康問題,無法赴史卡拉參加《萊茵的黃金》的排練和演出,而《尼伯龍指環》演出中,總體藝術的連貫性至關重要,必須從一開始便全程參與。此外,基於我在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職責,以及史卡拉歌劇院當前的不確定性,也是我做出這決定的原因之一。我想向史卡拉和所有參演的藝術家致上最美好的祝福,祝這部精采的製作圓滿成功。」 史卡拉劇院尚未公布《指環》其餘三部曲的指揮人選。而《萊茵的黃金》後續的場次將由西蒙妮·楊與英國指揮家兼鋼琴家亞歷山大·索迪(Alexander Soddy)共同分擔。 今年7月,西蒙妮·楊成為首位在拜魯特指揮全本《指環》的女性指揮,同時也是第一位登上這個華格納聖殿的澳洲指揮家。去年11月,西蒙妮·楊指揮雪梨交響樂團(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萊茵的黃金》,這是該樂團30年來首次演出此作。該場演出獲得澳洲音樂雜誌《Limelight》評論家安特曼(Jansson Antmann)的五星好評,安特曼寫道:「在西蒙妮·楊的指揮下,音樂閃耀著光芒……雪梨交響樂團的《指環》四部曲開局非常出色。」 西蒙妮·楊將在未4年內與雪梨交響樂團合作《指環》四部曲,繼《萊茵的黃金》之後,《女武神》將於今年11月登場。
女高音涅翠柯(Anna Netrebko)於一年前的8月4日,向美國曼哈頓地方法院控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及其行政總監Peter Gelb。日前該院法官Analisa Nadine Torres終於在案件長達23頁的決定文中宣告,只受理性別歧視之訴,其餘誹謗、違約、國族歧視等案都被駁回。 俄烏戰爭開打後,大都會歌劇院很快就單方面取消與親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涅翠柯的所有合作,Peter Gelb還要求涅翠柯譴責普丁。 涅翠柯的經紀人Miguel Esteban於聲明中表示,法院縮小審理案件的範圍是常態,但其承認所控相關事實,顯示大都會對待涅翠柯有所不當,而且目前仍有一樁重要案件進入審理程序。涅翠柯仍將全力追究此訴,以維護權利、恢復聲譽,並證明大都會和Gelb之行徑非法。 大都會院方則表示,樂於見到四項指控中的三項都被撤銷,堅信剩下的一案也不值一審。 2023年2月,美國音樂藝術家公會承接涅翠柯提交的個別申訴之後,仲裁者Howard C. Edelman判決大都會取消其3場演出的行為違反集體勞務合約,應賠償近21萬美元。 而涅翠柯再向法院提出另外40場演出也遭違約,則被法官Torres以這些演出協議皆未正式簽約為由駁回。 關於誹謗的指控,法官則認為涅翠柯未能舉證自己曾經聲明與普丁發動的戰事劃清界限,以改變大都會認定其支持俄國領導人的主觀看法;國族歧視則因大都會之解雇並非完全涉及其出身,無法推論為歧視,同樣未能成立。 唯一受到審理的,只有性別歧視案。Torres同意涅翠柯依紐約州與紐約市人權法案,控訴大都會其實對俄國政府更為友善——與普丁及其政府有關的男性聲樂家同行,包括Evgeny Nikitin、Igor Golovatenko、Alexey Markov,都依然在大都會登臺演出——法官認為此事屬實,拒絕大都會院方的撤案要求。 原文出處
我不喜歡亞尼克.聶傑-瑟貢(Yannick Nézet-Séguin)的貝多芬(然而仍覺得值得一聽),但他的布拉姆斯詮釋,卻意外讓我留下好的印象。這套他與歐洲室內樂團利用2022-23年的兩個暑假,於德國巴登巴登音樂節錄製的全集,在諸多中生代指揮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言之有物,又有獨門之見的清爽詮釋。 以小編制樂團演奏布拉姆斯,不是近年「古樂風」流行後才有的現象,事實上小編制樂團符合當時作曲家本人的實際情形,例如第一號首演時樂團50人,第四號首演時樂團48人,而非現在動輒六、七十人的編制。但過去我總覺得,布拉姆斯管弦樂屬於「厚重有肉」型的,以小編制演奏,如用熱水燙去油脂,吃來會少了肉味。 然而亞尼克.聶傑-瑟貢指揮歐洲室內樂團演奏布拉姆斯,卻能成功達到「肥瘦有度,穠纖合宜」的效果。樂團音色呈現一種通透感,小而精巧,但又不是清淡無味,英國【衛報】樂評家Andrew Clements盛讚亞尼克.聶傑-瑟貢,驅使小型樂團柔韌優雅,輕巧自如,「沒有犧牲掉力量與清晰度」,我有一樣的評價。 大體而言,亞尼克.聶傑-瑟貢演奏速度偏快,但許多樂句轉折有刻意遲滯,例如第一號交響取第一樂章,行進間似充滿反思,有種「輕盈的重量感」。第四樂章「勝利號角」的轉折果敢且自信,沒有故弄玄虛地停頓,連接後面的漸漸加速,甚為合理,也算很有想法的詮釋。 第二號交響曲的田園風,悠揚而濃郁,「悠然但悵然」的情緒貫穿全曲,慢板有一種親密又寂寞的感覺,到最後樂章的鼓動節奏,完全呈現出「生命中可以承受之輕」。亞尼克.聶傑-瑟貢在第三號交響曲演奏時,全曲灌注一種動能,速度維持著輕快但不趕場,第三樂章的木管銅管唱和,居然有一種孤寂感,連接到最後一個樂章的躊躇滿志,連貫性與說服力均強。 第四號初聽無甚出奇,最難的是第一樂章速度的拿捏,以及各聲部的銜接,亞尼克.聶傑-瑟貢控制得不錯,尤其是中段「再回首」的轉口,情緒轉折得頗為微妙,剎那間我有「這傢伙真懂布拉姆斯」的驚訝。第二樂章的惆悵(但不做作)更讓我動容,終樂章避開沈重的演奏形式,賦格聲部交疊迸發新意,這個落筆讓這套新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輯,綻放出大方自信的神采。 蕭旭岑/Muzik資深樂評人 原文出處
生活已經很累很苦,但許多人仍然喜歡聽悲傷的音樂,尤其在遇上逆境的時候,比起熱鬧歡娛地強顏歡笑、轉換心情,來首哀歌,反而讓人不覺地平復許多。然據過往的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並非單單出於個人偏好,悲傷的音樂也不僅是哀人限定,而是作為日常的一部分,時時都能在生活中扮演著擁有三種能力的正向角色: 1.讓我們同在一起 聆聽悲傷音樂,可以建立一種同理感、相連感,減輕孤寂,雖然音樂或歌曲呈現著悲傷情緒,卻能讓聽者知道自己的感覺是普遍的,從而得到平靜與舒緩,有鎮定人心的效果。 有研究顯示,悲傷音樂除了可以提供慰藉、有助於情緒封閉與情緒調整、表達感覺、促進與作曲家和其他聽者的情感連結。這種共感能讓人不孤單,覺得自己的苦痛,也是人類廣大經驗的一部分。還能讓人有機會走進內心、探索並了解自己的情緒,對具高度同理心者尤然。 2.助你走過幽谷 遇到困境而深感難過時,聽悲傷的音樂,不僅不會更難受,反而有助於走出傷痛。 2016年的一分研究認為,悲傷音樂透過提供負面情緒宣洩的管道、健康的應對機制,成為聽者調整心情的工具。它可以讓人安心地釋放情緒、為壓抑的痛苦找到出口;並可幫助聽者了解與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自我反省、思考個人經驗與感受的意義。特別益於心理健康者處理悲傷情緒,在沒有「那麼健康」的人身上,則會收到混合的效果。 不過也有另須注意的例外:2019年發表於《Psychology of Music》的研究指出,患憂鬱、自卑,和有沉思傾向的青少年,聽悲傷音樂可能會加重病情,尤其是在他們正身陷負面情緒時。在該研究近1700名參與者中,約有17%表示比同儕更感悲傷。 3.美感體驗 悲傷的音樂可以引起一部分人哀傷的深度美感體驗,像是莊嚴的平靜感,不過這種情感當然也可能是苦樂參半的。在聽者不感覺受到威脅的程度之內,它除了能帶來美學上的享受,就心理層面而言,透過召喚懷舊感與過往回憶,也有整頓心情、喚起同理心的效果。 研究指出,受試者在線上調查裡反映,自己最常在聽悲傷音樂時獲得美感體驗的狀況有四:當音樂誘發想像時、有助於調適情緒時、喚起同理心時、提供無償的安全感時。 這種音樂首先引發的是懷舊感,而不是悲傷——同理心強、情緒穩定性較低的人更傾向於欣賞到這個層面——它有多重的情感層次,開啟聽者欣賞的深度,且常促使他們靜思、探索自身情感的細微之處。 原文出處
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宣布聘請新任合唱團總監Thomas Eitler de- Lint後,縮減現有合唱團規模,團員須於本樂季結束之際再度面試,以重新安排他們在縮編之後的職位。 該團在任長達25年的前總監Eberhard Friedrich,對於將原本134人的名額減少到115人(其中僅80人為全職)感到失望,已提前離職。 過去4年,拜魯特音樂節苦於財務問題,大幅調降預算,德國歌劇院與舞團協會發聲,指其可能大規模裁員,但主辦方只說是「重組」合唱團——他們把缺錢歸因於能源、財料、人員薪資開銷鉅增,所有歌劇院皆大受影響。 話雖如此,該節的票房倒未受影響,今年他們的30場演出,票券全數售罄、吸引了58000人前來,且比起去年31場觀眾只達97%、三場《尼貝龍指環》只賣出92%席位的表現,又有進步。2025年,主辦單位已經預告7月要以新製作的《紐倫堡的名歌手》開幕,並後一次搬出Valentin Schwarz版(2022)、長達4夜的《指環》。 面對兩年後的開節150週年,發言人Hubertus Herrmann透露——該年的《指環》將不會以純音樂會版本呈現,詳情尚待Katharina Wagner明年再述;新版《指環》則預計於2028年登場——另外,要在2026年拜魯特音樂節上演的,還有該節首度製作的《黎恩濟》,以及10部傳統慣演的華格納成熟之作,並有1872年華格納本人在拜魯特音樂廳奠基音樂會指揮、乃至1951年該節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啟時演出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原文出處
墨爾本交響樂團(Melbourne Symphony Orchestra)團員日前對團方投下不信任票,藉抗議鋼琴家Jayson Gillham音樂會遭到取消一事,問責管理階層長期忽視藝術家、團隊紀律廢弛、財務不佳,矛頭直指行政總監Sophie Galaise及營運長Guy Ross,使得Sophie Galaise就此離職,團方將帶領行政團隊的工作暫交經驗豐富的策略顧問Richard Wigley,希望藉此挽回團員與觀眾的信心。 但另一方面,該團與鋼琴家Gillham結的樑子,似乎卻到了可能要循法律途徑處理的程度。 Gillham指控墨爾本交響樂團因政治信仰或活動歧視自己,違反2010年的平等機會法案及2009年的平等工作法案規定,並委託律師發信樂團,表示如果對方同意公開道歉、確立藝術家的言論自由、賠償音樂會取消的名譽損失、承諾未來的合作以修補鋼琴家的專業地位,就不會選擇對簿公堂。Gillham還要求樂團委託巴勒斯坦作曲家譜寫新的鋼琴協奏曲,及捐款給該國國立Edward Said 音樂學院基金。 團方也由律師發信,除了一口回絕這些要求,還指8月15日的音樂會取消,與Gillham的政治立場或言論自由無關,而是因為對方的經紀人疑似在8月14日通知樂團Gillham不會登臺。 針對取消音樂會過程的第三方獨立調查,目前已經委由音樂家、前藝術部長Peter Garrett 及澳洲KPMG主持。 原文出處
指揮兼小提琴家謝爾蓋.克里洛夫(Sergei Krylov),將領軍立陶宛室內樂團(Lithuanian Chamber Orchestra)首度來台演出。立陶宛室內樂團於1960年由立陶宛知名小提琴家、指揮家與教育家薩利烏斯.松德基斯教授(Saulius Sondeckis)創立,1966年成為首個獲得官方許可,離開蘇聯前往境外巡演的立陶宛樂團。1976年立陶宛室內樂團在盧森堡的艾希特納赫音樂節(Echternach Festival)首次亮相,走入國際音樂舞台視野。小提琴兼指揮大師曼紐因(Yehudi Menuhin)去世前,每年固定與立陶宛室內樂團演出約60場,並共同灌錄多張唱片。 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謝爾蓋.克里洛夫(Sergei Krylov)出生於莫斯科,曾獲多項國際小提琴大賽冠軍,包括義大利利皮澤(Rodolfo Ripizer)國際小提琴大賽、克里蒙納的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小提琴大賽、維也納的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大賽等。 16歲時就與立陶宛室內樂團合作錄製韋瓦第《四季》的唱片,2008年起開始從事指揮工作,接任立陶宛室內樂團的藝術總監,以小提琴獨奏與指揮雙重身分與樂團合作演出。 《克里洛夫X立陶宛室內樂團》音樂會將於12/8(日)14:30在國家音樂廳舉行,演出聖桑的《序奏與隨想輪旋曲》、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與《序奏與塔朗泰拉舞曲》等古典名曲,亦將帶來難得一見的立陶宛曲目,由曾任立陶宛文化部副部長兼作曲家拉傑納斯(Faustas Latėnas)創作的《波麗路》。 【演出資訊】 《克里洛夫X立陶宛室內樂團》 演出時間:2024年12月8日(日)14:30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票價:3,500 / 3,100 / 2,700 / 2,300 / 1,900 / 1,300 購票通路:https://reurl.cc/Nl40ax 早鳥優惠期間:2024年9月6日12:00至2024年9月25日23:59 演出曲目: 莫札特:G大調第13號小夜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Eine Kleine Nachtmusik 薩拉沙泰:安達魯西亞浪漫曲 Pablo Sarasate: Andalusian Romance for Violin Strings, Op. 22. No. 1 聖桑:序奏與隨想輪旋曲 Camille Saint-Sa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for Violin Strings, Op. 28 拉傑納斯:波麗路 Faustas Latėnas: Bolero 羅塔:弦樂協奏曲 Nino Rota: Concerto for Strings 薩拉沙泰:序奏與塔朗泰拉舞曲 Pablo Sarasate: Introduction et Tarantelle, Op. 43 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Pablo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