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光復80周年,大陸對此相當重視,各地、各層級的相關紀念展、座談會、訪談等可說是全年不斷。據瞭解,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將製作整版報導,另央視也有相關報導。 1945年10月25日,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華民國,隔年台灣設立台灣光復節,當天放假;2000年被民進黨取消放假後,等了25年,今年台灣光復節又恢復放假。 學者表示,由於紀念台灣光復可將台灣和中國大陸抗戰歷史連接起來,對兩岸來說意義重大,因此今年大陸相當重視,全年活動不斷。例如近日受到部分台灣歷史教師注意的紀錄片《阿公的戰場》,是6月29日由上海市台聯聯合多部門及機構共同承辦「從乙未抗戰到淞滬之役」主題座談會衍生而來,該活動是上海市台聯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主辦方請來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成員及家屬分享家族抗日故事,之後都收入《阿公的戰場》當中。 知情人士表示,大陸對台灣光復80周年相當重視,像《人民日報》從今年6月起就不斷以社論、評論、新聞報導等方式,討論台灣光復的意義;據瞭解,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當天,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將罕見製作整版相關報導。 另央視9台從10月10日至15日於晚間8點黃金檔重播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1945》,該片共6集、每集48分鐘,是10年前台灣光復70周年時由央視和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攝製,講述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另下周六光復節當天央視也會有專題報導。
藝文
有「痛苦歌王」之稱的資深歌手孫情,將於11月8、9日在台中中興大學惠蓀堂舉辦《2025文平嫂重陽敬老感恩 孫情演唱會》,連續兩天登台演出三場,以81歲高齡挑戰紀錄,歡慶出道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白沙屯媽祖將首度移駕至演唱會現場駐駕,為這場音樂盛會增添一層特殊的宗教與文化意涵。 主辦單位台中多媒體公司表示,本次演唱會以「弘揚孝道、三代同樂」為主軸,特別規劃贈送300張門票給弱勢團體,並邀請台中市百歲人瑞共襄盛舉,希望藉由音樂喚起不同世代的共鳴,打造一場溫馨的孝親盛會。 為籌備演唱會,孫情日前親赴苗栗通霄拱天宮參拜,並透過擲筊儀式虔誠敬邀白沙屯媽祖移駕至演唱會現場。最終獲得媽祖首肯,確定將於演出期間駐駕會場大廳,開放信眾參拜。 主辦單位指出,這是白沙屯媽祖首次移駕至演唱會現場,除每年進香盛事外,極為罕見。孫情對此表示:「真的非常感恩媽祖娘娘的鼓勵,這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挑戰,我一定會全力以赴,不辜負這份殊榮」。 此次演唱會不僅是孫情出道60周年的紀念,也將挑戰「81歲高齡連唱三場個唱」的世界紀錄。主辦單位已向金氏世界紀錄提出申請,期望為台灣樂壇留下歷史性的一刻。 孫情目前已暫居台中,專注進行體能與嗓音訓練。他透露,演出曲目已在心中構想完成,並每日固定散步、飲用特製養氣飲品備戰嗓音,「一天唱兩場對我來說是人生初體驗,也是巨大的挑戰,但我熱愛歌唱,會盡全力完成」。 孫情此次演唱會將以中文、韓文、日文、英文與台語等五種語言演唱多首經典名曲,帶領觀眾回顧他跨越一甲子的音樂歷程。演出嘉賓陣容橫跨世代,包括廣播教父文平、蘇維拉樂團團長蘇盛泉與「芒果歌后」喬幼等,預計將帶來多段驚喜合作。 文平表示,在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今日,許多長輩一生奉獻家庭,這場演唱會是獻給他們的敬老禮,「希望子女能牽著父母的手,一起進場聽歌,讓音樂成為世代共通的語言。」 孫情出道於民國54年,當年以演唱韓國電影《淚的小花》主題曲一炮而紅,後續推出〈浪子淚〉、〈又是細雨〉、〈永恆的回憶〉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其演唱風格投入、情感濃烈,被封為「痛苦歌王」,在樂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談及此次挑戰,他說:「我這一生走過大半,依然堅持用初心歌唱。演唱會將是我人生的另一個起點,與粉絲一起回味每個階段的美好時光。」 《2025文平嫂重陽敬老感恩 孫情演唱會》 演出日期:2025年11月8、9日 地點:台中中興大學惠蓀堂 售票通路:年代售票系統、四大超商
近日由兩岸合力製作的台灣抗日紀錄片《阿公的戰場》首映,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梅花新聞網》表示,台灣年輕一輩對日本統治、迫害台灣的殖民史幾乎都淡忘了,很多年輕學子甚至不知道何謂「台灣光復」?歷史必須被喚醒,然後才可能啟蒙、傳承。 《阿公的戰場》是由抗日家屬協進會做為合作方,採訪霧峰林家林祖密、林正亨後代,新竹姜紹祖家族、苗栗丘逢甲後代等,以及「八百壯士」謝晉元孫女還原死守四行倉庫歷史,強調兩岸一起抗日。 局部抗日vs全面抗日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的歷史教育教的都是「8年對日抗戰」,從1937年蘆溝橋事變起算;近年來大陸爭奪話語權,將對日抗戰拉長到14年,也就是從1931年918事變起算。吳昆財說,如果說918事變是「局部抗日」,那台灣的「局部抗日」早在1895年乙未戰爭就開始了。無論是蔣中正領導的8年全面抗日,或是大陸東北地區14年抗日、台灣地區50年抗日,都是以中華民族為主角,都是要喚起兩岸人民共同抗日史,強調愛國主義精神,更可說明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就不願被異族統治。 吳昆財表示,現在我們的總統媚日,連抗戰的對象是日本都不敢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七年之病怎求三年之艾?年輕一輩對日本人統治、迫害的殖民歷史幾乎都淡忘,兩岸中國人必須重新「喚醒」、「啟蒙」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然後才有所謂的「傳承」,這是歷史教育三步驟。 台灣「歷史大年」 吳昆財說,今年是台灣的「歷史大年」,包括台灣光復暨抗戰勝利80周年、台灣割讓130周年、台灣建省140周年。以前他很多學生以為國慶日就是台灣光復;有學生不知道台灣曾經割讓給日本、不知道何謂乙未戰爭;或是知道割讓給日本,但不知為何割讓。很難得的是今年是台灣光復節停止放假20多年後,再度恢復放假,這是立法上的重新喚醒,讓大家有機會講述台灣光復節由來,雖說講了年輕一輩也不一定會馬上了解,但是不講一定不了解。 《阿公的戰場》用了很多AI技術模擬歷史現場,吳昆財認為這除了可以克服紀錄片的素材問題,且不會讓人覺得八股,而是寓教於樂、讓學生重新認識台灣光復節。 同樣是日據時期,兩岸合製的《阿公的戰場》和台製的《聽海湧》相比,又是如何?吳昆財表示,很顯然高下立判,歷史影片一定要真實,就像最近《零日攻擊》也是被罵得半死。由此也可看出民進黨「洗腦」年輕人的效用遞減,因為現在學子可以很容易從網路上找資訊、反洗腦,說到底,歷史教育還是要實事求是,在理性的事實基礎上,從感性去打動觀眾。
由大陸《中國青年報》、全國台聯及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共同製作的台灣抗日紀錄片《阿公的戰場》近日首度播映,該片共5集,以18位抗日志士後人的口述歷史為核心,系統梳理1895年至1945年台灣同胞的抗日歷程,全景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記憶。由於製作方還做了繁體字版,不少台灣教師開心表示《阿公的戰場》可以拿來當補充教材。 為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近日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紀錄片《阿公的戰場——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訪談錄》在大陸全網播出。《阿公的戰場》聚焦台灣人民50年抗日鬥爭史,採訪對象涵蓋義軍領袖、隱蔽戰線工作者、文化守護者、台籍將士等群體後代,展現眾多首次公開的珍貴照片與絕筆信。紀錄片借助AI技術,還原「吞鴉片明志」、「疾寫遺書擲筆赴死」等震撼歷史場面。 18位抗日志士後人口述歷史 紀錄片第一集《乙未悲歌》以丘逢甲後代丘淑女講述的叔公組織義軍抗日、姜紹祖玄孫姜文滉回憶的19歲先輩壯烈犧牲故事為核心,再現1895年清廷割台後台灣同胞「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的悲壯抗爭。邱國霖曾孫女邱莞美則通過口述,還原義軍衝鋒陷陣的歷史場景。 第二集《誓不臣倭》中,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展示祖父「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的獄中絕筆;林祖密後代林光輝講述林家三代人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陳炳基之子陳小兵則回憶父親13歲就對抗「皇民化運動」的驚險歷程。 第三集《全面抗戰》以淞滬會戰為歷史座標,符岸壇孫子符立中講述祖父打響會戰第一槍;謝晉元孫女謝駿還原「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戰鬥細節;陳頤鼎之子陳萬中回憶父輩出生入死在抗日最前線的浴血經歷。 第四集《文傳薪火》聚焦文化抗戰脈絡,蔣渭水孫女蔣建春解讀祖父創辦文化協會的初心;林幼春之孫林銘聰誦讀《南強詩集》中的抗日詩句;廖進平之孫廖繼斌與謝南光女兒謝秋涵則講述先輩以筆墨為刃的抗爭故事。 第五集《回歸祖國》中,丘念台侄女丘淑女與蕭道應次子蕭開平一起回憶「東區服務隊」宣傳抗日的歷程;鄭堅之子徐波、高仲明之子高峰分別講述父輩參與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的經歷;陳萬中再次出鏡,還原父親率部接收台灣的歷史瞬間;林思平之子林天民追憶1945年台灣光復時的全民歡騰場景。 主辦單位表示,《阿公的戰場》不僅是對台灣同胞50年抗日史的系統梳理,更以「血脈記憶」串聯兩岸情感,用真實故事印證「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現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抗外侮的家國認同,為當下傳承民族精神、守護歷史記憶提供了重要載體,也為年輕一代瞭解這段厚重歷史打開了鮮活視窗。 特製繁體字版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由於抗日親屬協進會的要求,後製時特地另做了繁體字版,方便台灣民眾觀看。 不少台籍教師想要將《阿公的戰場》拿來做為上課時的補充教材,並開心表示「總算補足了這一塊」;有教師指出,台灣的108課綱因綠營意識形態而避談或輕描淡寫「抗」日這個部分,總統賴清德更是只說「終戰」而不說「抗日」,連抗戰的對象是日本都不敢講!想靠台灣的教科書是教不動抗日史的。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其中在西安市長安區賈里村發掘的唐代董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一座形制簡樸但陪葬品等級較高的特殊墓葬。經墓誌銘文考證及史料比對,考古團隊推斷墓主為唐玄宗開元年間名相張九齡的妻子——董韶容。這一發現不僅為唐代高階士族女性的生活與喪葬制度提供實物依據,也為研究長安的宗族墓葬提供了珍貴資料。 據考古報告,該墓於2022年5月在長安區賈里村安置小區項目用地中發現,屬於唐代董氏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墓中出土一合墓誌,墓誌銘明確記載墓主姓名為「董韶容」,其夫為「大唐金紫光祿大夫、行荊州長史張氏」。結合史料記載,符合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時期、姓張、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荊州長史的歷史人物,僅張九齡一人,因此學界推斷墓主即為張九齡之妻。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唐代第一位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至今仍是著名的唐詩。 墓誌記載,董韶容於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廿六日病故於長安宣陽里,享年28歲。宣陽里位於當時長安城皇城東南,靠近東市與萬年縣署,是張九齡在長安任職後期的住所。 志文對董韶容多有讚頌,如「夫人積柔成行,稟自生知,多能軌時,聞乎天縱。清詞美態,傳身而多慚;聰辨仙姿,侍中聞而深愧……」展現其知書達禮、溫婉文雅的形象。 董韶容墓葬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墓室五部分組成,形制雖不宏偉,但出土器物卻顯示其地位不凡。考古人員共出土隨葬品23件(組),包括陶俑、陶器、銅器、鐵器、玉握及捻金線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直徑15.4公分的金銀平脫鏡與一個貝殼製成的胭脂盒。 金銀平脫鏡的裝飾精緻:鏡背以金銀片嵌飾八瓣心形寶相花紋,中央綠色玻璃珠點綴,外圍環以鏤空曲櫛齒、方孔錢紋與聯珠紋組成。此類工藝品在唐代考古中較為罕見,屬高等級隨葬器物,映襯墓主身分之尊貴。 此外,胭脂盒以天然貝殼製成,外貼銀質葉形圖案,兼具實用與裝飾性。考古專家認為,這些器物可能反映了墓主的個人品味與當時貴族女性的生活審美。 根據墓誌記載,董韶容於同年五月十一日葬於「潏水南原」,即今西安市南郊神禾原一帶,是唐代董氏家族的祖塋所在。她雖已嫁入張氏,最終卻歸葬於娘家祖地,在唐代並不多見。 考古專家指出,唐代外嫁女子不歸葬夫家祖地的情形,通常有三種原因:一是亡於異地、遙不可歸;二是女子生前信奉佛、道教,自選墓地;三是基於血親家族觀念,女子與原生家庭的聯繫仍強於夫家。 就董韶容而言,張九齡於開元二十五年被貶荊州時,她病逝長安;而張氏祖塋在嶺南,路途遙遠且政治上張九齡已被外放,難以迎靈歸葬嶺南。作為宰相之妻,她在董氏家族中地位崇高,歸葬於祖塋既合情理,也符合唐代家族制度的彈性特徵。 董韶容墓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唐代長安地區宗族墓地的考古資料,也為研究唐代高官家庭女性的生活、審美、宗族關係及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
2025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將自周一(6日)起在8天內陸續公布,台灣時間周四(9日)下午7時登場的是《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71歲匈牙利作家克拉斯納霍爾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獲得,表彰他引人入勝且富有遠見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證明了藝術的力量」。 BREAKING NEWS The 2025 #NobelPrize in Literature is awarded to the Hungarian author László Krasznahorkai “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pic.twitter.com/vVaW1zkWPS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9, 2025 克拉斯納霍爾凱最著名的著作是《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這部小說於1985年出版,以其獨特的敘事結構、深邃的哲學思考和對人性與社會的深刻描寫而聞名。它被認為是當代匈牙利文學的經典之作,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導演塔爾(Béla Tarr)執導,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知名度。 克拉斯納霍爾凱也是一位偉大的史詩作家,其創作風格承襲了從卡夫卡(Kafka)到湯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中歐傳統,以荒誕主義和怪誕誇張為特色。但他的創作遠不止於此,很快便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並採用了一種更具沉思性和精準度的語調。最終,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的靈感都源自於他在中國和日本之旅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他2003年出版的小說《北有山,南有湖,西有路,東有河》(Északról hegy, Délről tó, Nyugatról utak, Keletről folyó)講述了尋找秘密花園的故事,這是一個都充滿強烈的神秘故事,故事發生了尋找秘密花園的故事,這是一個都強烈故事。
「歡唱滿人間」音樂會是宜蘭縣政府、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及億光文化基金會主辦,9月27日下午在慈濟宜蘭園區熱鬧開場,一到現場就有非常非常多的觀眾、鄉親們及社福單位,排起了長長的人龍在等待進場,真是堪稱「轟動」二字了得!尤其又聽到了〈月亮代表我的心〉響起,心中更是充滿感動與溫馨,接著觀眾一進入會場,又對典雅寧靜的氛圍讚賞不已,為音樂會拉開暖心的序幕。 簡文秀表示,這一次非常感謝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邀請,擔任音樂會策劃製作,她十分期待,期待甚麼呢?期待全台灣有機會都充滿了像「歡唱滿人間」音樂會這樣的場景,尤其當她唱起〈綠島小夜曲〉時,這是她8歲時在宜蘭中廣電台獲得冠軍的歌曲,她說這首歌改變了她的一生,也讓她走進了歌唱的世界,回到家鄉唱這首歌,更是有著不同的感謝與感懷。而最近花蓮災情慘重,除了音樂會開場前現場先為災民默哀一分鐘,原本簡文秀計畫演唱〈甜蜜蜜〉,也臨時決定改為〈奇異恩典〉,希望藉此為花蓮災民祈福、為台灣祈福! 這次演出卡司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會,簡文秀談笑的說,這是「金牌大集合」,因為「和諧之聲歌手」、「師大管樂隊」、薩克斯風「孫維廷」、「南方二重唱」以及深受宜蘭鄉親喜愛的開心男團「黑旋風」,都是屢獲大獎也廣受民眾喜愛及肯定的演出組合,曲目有民歌、流行金曲、世界經典……,現場在台上與台下的唱和之下,嗨到最高點! 最後,特別感謝億光文化基金會提供軍用材質高效能LED手電筒1000支,深受許多鄉親們的驚艷與歡喜,大家都說:「光就是希望,光就是帶來正向的能量!」說真的,這就是我們主辦單位舉辦「歡唱滿人間」音樂會的真正價值!感謝再感謝,我們做到了喔!最後在千人高唱〈恰似你的溫柔〉及〈月亮代表我的心〉中,以滿滿的歡喜心畫下句點。
為紀念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這是兩岸首度共同合作,完整梳理故宮文物歷經戰火、遷徙萬里的艱辛歷程。本次展覽特別補齊了文物遷台後的區塊,以及南遷時的典藏文物,不僅讓南遷史料更加完整,也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免紫禁城內的國寶受戰火波及,故宮博物院展開了一場長達20餘年的文物大遷徙:期間包括南運上海、籌設分院;西遷東歸,以至遷台北返,過程中先人們以生命典守文物,在動盪年代裡守護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命脈。 本次展覽,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以其多年來對遷台歷史的研究與紀錄,策劃「文物遷台」展覽區塊。透過豐富的口述歷史影音、珍貴的典藏文物等多元形式,呈現當年故宮文物遷台、以及遷台後在霧峰北溝沉潛、於台北外雙溪建制的過程。當年參與押運國寶的莊尚嚴、那志良、索予明等三位先賢的生平與收藏,也分別收錄於此次展覽中。 開幕式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主持,現場致詞嘉賓包括院長王旭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徐立京及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總經理向陽。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於開幕式致詞時表示,基金會長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近年來更透過口述歷史影像、檔案整理與數位化工程,記錄時代親歷者的生命故事。在籌備此次展覽的過程中,特別訪問了親歷故宮文物遷台的前輩與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們,像是索予明老先生、莊靈先生、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等等,石靜文強調,唯有忠實記錄,才能讓珍貴的歷史被留存、讓未來有根可循。 開幕式上聚集了許多兩岸文化界、學界等重量級人士,台灣多位與故宮文物南遷史有深刻淵源的貴賓,包括莊尚嚴先生之子莊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曾參與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的朱惠良、井迎瑞及學者陸仲雁,都共同出席了這場盛會。 【北京故宮文物南遷小檔案】 1933年:為避免對日抗戰戰火波及,故宮博物院將文物自北京運往上海、西安、貴陽等地分散保存。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部分精選文物運至台灣,先存放於台中霧峰北溝。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於外雙溪正式落成,南遷文物成為今日館藏核心。
為慶祝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自9月30日起於午門展廳開幕。其中,素有大陸「國寶中的國寶」之稱的《清明上河圖》,在沉睡十年後再度全卷展出,吸引高度關注。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清明上河圖》上一次公開展出,已是2015年北京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當年觀展人潮洶湧,每位觀眾平均僅能停留三分鐘,甚至出現「故宮跑」與「通宵排隊」的盛況。今年適逢院慶百年,故宮將《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等重量級文物同時亮相,展覽自9月30日至12月30日,部分書畫僅限期展出。 由於《清明上河圖》屬極為脆弱的古代絹本長卷,依照故宮規定必須「展一次、休眠三年」,近20年來僅在逢五年份全卷開展。自2015年後,此圖再未公開,至今已闊別觀眾整整十年。 《清明上河圖》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全卷長逾5公尺,描繪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內外與汴河兩岸的市井百態。畫中共繪人物五百餘名、舟船二十五隻、房舍百餘座,細膩刻畫市民生活,宛如一部「宋代社會全景圖」。 此圖自宋徽宗時期入內府,歷經金、元、明、清多次流轉,清末曾被溥儀攜出宮外,1958年由文化部撥交故宮博物院,迄今保存完好。除張擇端原作外,明清兩代亦有多幅仿作傳世,如仇英版本及清宮合作本,展現不同时代的城市風貌。 長久以來,《清明上河圖》被視為盛世圖景的象徵:街市繁華、商旅雲集。然而部分學者提出另一種解讀——畫中隱藏着對北宋社會危機的警示。 北京故宮前研究室主任、美術史家余輝指出,畫卷中可見「驚馬闖市、船橋險情、酗酒成風、占道經營」等場景,甚至有「屏風苫布」細節,或暗示當時因黨爭而焚毀文物書畫的歷史事件。他認為,張擇端藉此傳達對北宋末期政治鬆弛、社會隱患的憂慮。 明代禮部尚書邵寶亦曾評語,該畫「明盛憂危之志」,提醒觀者盛世背後潛藏危機。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描寫市井風貌的長卷,更是中國繪畫史中突破性作品。其「散點透視法」與「像素級」生活刻畫,使繪畫承載了更豐富的社會意涵。「張擇端在畫卷結尾寄寓了他的憂患、期待與迷茫。」余輝強調,「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份儒家士人的精神遺產」。
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攜手味全共同主辦的「味全沃鄉 挺農好食集」在天母棒球場圓滿落幕。這場以「台灣味 × 永續」為核心的市集,吸引上萬名民眾參與,並讓食物文化、在地故事與企業倡議在公共空間中同場交織,成為一次兼具美味與意義的實踐。 好食好事基金會以推動食農創新與永續發展為使命,這次特別設置基金會形象攤位與4大ESG主題攤位,帶領大眾親身體驗在地食材採購、循環再利用、青農扶持等永續議題,在攤位中透過互動遊戲與展示,讓來訪民眾了解永續不再只是遙遠的概念,而是能夠真實被感受的日常行動。 同時,市集更集結了20家台灣在地品牌共同亮相,其中包含基金會輔導的團隊,如「日日好食」、「Kitchen Lab」、「望山穗」、「寶奇生技」、「原味千尋」、「泉發研茶」、「上安農場」、「李記烏魚子」、「新和春醬油」、「順成油廠」、「田野勤學」、「黃金蜂園」等。他們不只帶來特殊風味產品,更透過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及品牌理念之展示,說明了台灣飲食文化如何兼顧在地特色與永續價值。 同時,好食好事與味全更一同邀請輔導團隊創辦人及台灣食品及餐飲通路業者於天母棒球場貴賓室中進行一場別出心裁的交流活動。透過特邀五星級飯店主廚的巧手,將團隊食材轉化為一道道的驚豔料理,展現團隊們的特色食材如何與通路、餐飲專業緊密結合,推動台灣食農從產地走向餐桌的更多可能。 在好食好事攤位裡,舉辦了「你所認識的台灣味」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參與者將「小吃、醬香、家常料理」視為最能連結記憶與味覺的風味線索。這份調查不僅再次突顯了台灣飲食文化的核心意涵,也為未來「台灣味」產品設計、包裝企劃與市場定位提供了具體的方向。 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的好食好事基金會,自 2017 年以來持續推動加速器與食農創生計畫,陪伴超過100家新創與地方團隊成長、茁壯,並透過這次「味全沃鄉 挺農好食集」,展現多年深耕成果,更立下新的里程碑:讓市集不只是販售的平台,而是一個推廣ESG、永續飲食、連結社會大眾的品牌舞台。 未來,好食好事將持續與企業、青農與新創攜手合作,把永續飲食從理念化為日常行動,將「台灣味」推向國際。讓美食不只是味蕾上的滿足,更成為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環境與產業共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