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繪本《阿羅有枝彩色筆》(Ha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中,男孩阿羅擁有一枝神奇的紫色蠟筆,他可以透過畫筆創造世界、讓事物變得栩栩如生,也藉此展開一趟未知的旅程。派奇劇團(Patch Theatre)將這個故事化為兒童劇《閃閃星》(ZOOOM),將畫筆改為光影的變幻,讓小觀眾在沉浸式的視覺演出中發現驚喜,本劇將於7月17至20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 《閃閃星》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小女孩和一顆神秘的小光點,她在房間中遇到這個光點,並隨著它解開隱藏在黑暗中的祕密。觀眾們在進場時會收到小燈,孩子可以在演出中,隨著情節的變化舞動自己手中的小燈,和劇裡的女孩一起體驗驚奇的冒險。 這齣兒童劇的靈感來自克拉格特.強森(Crockett Johnson)的繪本作品《阿羅有枝彩色筆 》,書中描繪了小男孩Harold如何用神奇的蠟筆,在不同情境下創造出與之對應的各種物體,例如為夜晚創造了月亮照亮道路、在大海中畫出船隻以勇度汪洋;蠟筆既是魔法,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幫助他找到回家的路。 為了讓孩子們親身經歷故事中的闡述的自由與可能性,《閃閃星》用光影呼應故事中的畫筆,作為孩子創造和探索的工具,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由光和影構成的夢幻世界,並藉由互動參與的形式,激發小觀眾們的想像力和探索欲望。 英文劇名借用自單字「zoom」,不僅象徵光的速度,也代表遠近與透視變化──從微小光點到壯觀光影的轉變。故事從小女孩在房間裡發現一顆神秘的光點起始,隨著光點從小點變成線條,最終發展為動態影像,黑暗中的冒險也隨之展開。 《閃閃星》在劇場運用了LED燈、投影、雷射光等技術,模擬如夢似幻的環境,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設計許多互動橋段,讓他們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例如首先讓他們體會「黑暗」,並引導孩子「收集」它,同時也給他們一盞光,讓他們在演出中藉由手中的小燈感到安全,可藉此保護自己,更可參與、加入演出,用光改變舞台的氛圍,甚至賦予了「光」力量,讓他們在遊戲中以不同方式使用它,感受自己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在劇場中得到強大的體驗感。 來自澳洲的派奇劇團成立於1972年,以創作富想像力和啟發性的兒童劇為使命,為澳洲最受尊崇的兒童劇團之一。除了劇場演出,他們也常走入學校、社區,與各單位合作推廣藝術教育,許多作品都以互動性的體驗出發,結合兒童心理、教育、娛樂等面向。 其中《閃閃星》受到廣泛好評,獲2022年雪梨戲劇獎(Sydney Theatre Award)最佳兒童製作提名;雪梨歌劇院官網稱其為「突破性」的互動兒童劇,並讚揚其帶領孩子們展開奇幻旅程的能力。 劇團曾表示,對4至8歲的年幼孩子來說,「線性敘事」並不那麼吸引他們,因此《閃閃星》的演出可能會根據現場兒童的參與,而有高達20種不同版本。觀察孩子對「黑暗」與「光」的反應,更與成人大不相同,例如告訴小孩「幫我帶一片黑暗來」,他們不會像成人那樣疑惑,而是會迅速找到它,可能是裝滿黑暗的密封盒、或只能看到黑暗的望遠鏡等,結果令人驚艷。 他們也曾提到,最喜歡的觀眾反應是「不可能!」或者「你是怎麼做到的?!」正是這些孩子們的反應振奮了他們,繼續在表演中運用這些「古老的魔法」,帶給孩子驚奇。
藝文
在「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節目中一炮而紅的卡普特劇團(Catapult Entertainment),突破「影子表演藝術」的極限,其作品《影子探險隊》(Magic Shadows)是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由八位演員親身打造上百種影子造型,在投影幕上演出多段精彩的故事。該劇已巡迴演出過美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等地,將於7月19、20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影子蝴蝶將怎麼展開一段花間的旅程?影子直升機又將把我們帶往哪個神祕國度?漆黑又龐大的影子龍,會對我們溫和友善還是帶來威脅?全劇無對白,僅透過舞者的影子,加上經典樂曲韋瓦第《四季》等各類型音樂,吸引大小觀眾的目光。 這支「影子探險隊」的隊員皆為舞者,肢體柔軟身成萬象,會在演出中化成有如流動的墨水,在布幕後創造出千奇百幻的影子剪影,並依照幕後的空間、光源的遠近關係組合成各種畫面,忽大忽小、有遠景有近景。他們在這齣影子舞劇中,可能幻化爲高山、一頭巨象,或一座房子,藉由光影的交織中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動植物、物件。 《影子探險隊》由許多段光影演出組成,每一段都是獨立的敘事與篇章,有如動態的畫作,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突破想像。其中最長的是以韋瓦第《四季》為配樂的16分鐘作品,這也是團隊為了滿足觀眾要求,根據短小的片段延伸所創作出的長篇力作,獲得廣泛好評。 這些表演片段打破了傳統舞台演出的框架,題材從世界歷史上的柏林圍牆,到回顧冒險情懷的西部世界,讓觀眾在黑漆漆的光影中,感受故事的魅力。當音樂響起,一起在黑暗裡跳舞,成為小隊的小夥伴吧,準備出發! 來自美國的卡普特劇團由亞當˙巴特斯廷(Adam Battlestein)於2008年創立,他擁有戲劇藝術與英國文學學士學位,曾參與節目、廣告等創作與演出,並任皮洛布魯斯舞蹈劇場(Pilobolus Dance Company)的編舞、創意總監及首席教學藝術家長達 19 年。 卡普特劇團致力於突破「影子藝術」的極限,團名中文直譯為「投石車」,意指團隊成員們將天馬行空的點子「拋擲」碰撞,產生出令人驚豔的視覺饗宴。團員皆為舞者出身,除了參與百老匯影子演出的相關設計與製作外,亦參與電視廣告作品、品牌形象影片等演出,2013年在知名電視節目「美國達人秀」第八季中晉級決賽十二強而打開知名度。 劇目《影子探險隊》曾在海外各地演出,被評論描述為「抓住了所有參與者的想像和心靈」,觀眾盛讚「才華橫溢、創意十足」,並表示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視覺體驗,不僅欣賞到精湛的舞藝,更被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所打動。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47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大會上,大陸申報的「西夏陵」成功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 西夏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郊,坐落於賀蘭山南段東麓,總面積接近40平方公里,是11至13世紀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歷代皇帝與王族的陵墓群。陵區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北端5.03公頃的建築遺址與32處防洪設施遺構,與起伏壯麗的賀蘭山共同構成一幅獨特的歷史與自然景觀圖譜。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西夏王陵中最著名的帝王陵墓是景宗李元昊的泰陵。此外,太祖李繼遷的裕陵和太宗李德明的嘉陵也較為知名,是西夏王陵中較早修建的陵墓。 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築、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徵,全面承襲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和傳統木構建築體系,吸收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於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徵。 根據考古學與史學研究,西夏王朝地處中原與西域交匯之地,掌控絲綢之路中段要道。西夏陵的考古遺存不僅見證了王朝自身的興衰與君主世系延續,也提供了古代多民族融合、東西文明互通的重要實物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報指出:「西夏陵以其歷史連續性與文化獨特性,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1987年長城、敦煌莫高窟首度入選起,隨著西夏陵成功申請世遺,大陸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正式達到60項。
邁入第27屆的台北藝術節將於9月11日至28日盛大展開,今年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主題,推出8檔跨國共製的售票演出,涵蓋劇場、影像、舞蹈、裝置與實驗展演,邀請觀眾關掉濾鏡、暫離手機,走入劇場,在一場場無法重播的演出中,重新喚回真實的感官與思辨力。節目將於7月14日全面啟售,北藝中心會員預購已於7日率先展開。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在數位媒體主導生活節奏的當代,劇場不僅是藝術的發生地,更是人與城市、現實與感知交會的重要場域。今年以「超限動」為策展主題,正是回應這個虛實難辨、資訊爆炸的時代,邀請市民走進劇場,以身體和心靈重新感受藝術的重量與城市的溫度。 本屆藝術節展現科技與表演的深度交融。來自德國的劇場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與藝術家馬庫斯.塞爾格(Markus Selg)合作的《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以冷靜的視角呈現完美網紅生活背後的感官異化與人性虛空,反映數位生存中的無限迴圈與孤獨真相。 台灣藝術家蘇文琪與當代舞團YILAB的《暗宇之感》,則帶領觀眾進入黑暗之境,釋放五感、重新連結身體感知,展開一場意識與呼吸交錯的體感航行。而日本剛左小組與藝術家yang02的跨界合作《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結合打鬥即興與人工智慧生成藝術,從AI視角重塑人類日常認知,探索人機共存的未來語境。 聚焦地景與記憶的《旅行的舌頭》,由台灣導演李銘宸、作家温又柔、日本導演張碁與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Ness Roque)共同創作,以「食物」為載體探討文化認同與地方身分的交織與轉化。 另一檔融合神話與女性力量的《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則由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與日本舞者松本奈奈子,從部落傳說與日式妖怪意象中汲取靈感,重構女性主體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對話空間。 歷時4年創作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則以姊弟、伴侶與姻親關係為基礎,深刻剖析生殖技術背後潛藏的倫理與情感糾葛,探問家庭定義與親密關係的邊界。 印尼國寶級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帶來的《斷片》(LAPSE),製造一處混沌與詩意交織的暫時避難所,引導觀眾感受社會秩序失衡下的擾動與釋放。來自賽普勒斯的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以極緩慢的肢體語言,在《此時此地》(On Stage)中創造出彷若雕塑的凝視儀式,讓觀眾沉浸於「靜止即變化」的時空經驗。 本屆藝術節8檔演出中有多達5檔為國際共製計畫,橫跨歐亞多國藝術家與機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林采韻指出,北藝中心正逐步拓展作為「亞洲共製中心」的角色,不僅是作品展示的平台,更積極參與國際共製、共創與文化交流。 董事長王文儀也特別感謝歌德學院對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的長期支持,其中《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即是在歌德學院協助下完成亞洲首演。未來北藝中心將持續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共創多元且具前瞻性的藝術場景。 第27屆台北藝術節售票節目已於7月7日開放北藝會員預購,7月14日全面啟售。詳情可至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查詢。
近日,平潭麒麟文化研究院《麒麟出東海》新書發布捐贈儀式在平潭城關小學舉行。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原二級巡視員、區關工委主任、平潭政協書畫院院長黃良希,平潭政協常委、區新聯會會長、區麒麟文化研究院主任鄭興蒞臨現場,共同向該校捐贈《麒麟出東海》圖書40冊。平潭城關小學書記、校長王玫代表學校向平潭麒麟文化研究院表示衷心的感謝。 《麒麟出東海》由劉文婭主編,平潭麒麟文化研究中心凝聚多方心血精心打造。全書以「唯精唯一」的學術追求,分「麒麟出世」、「儒家風範」、「文化意象」、「人文理想」、「民間活化」、「麒麟之地」、「時代意義」七大篇章,從歷史源流到當代價值,從精神內核到外在形象,全景式深度解讀麒麟文化。 書中旁徵博引,史料詳實,更著重剖析麒麟作為儒家文化符號的深厚情感與精神內涵,尤其深入發掘了福建平潭獨特的麒麟地緣文化,深刻闡明麒麟所象徵的仁厚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更是緊密聯結兩岸同胞心靈的文化根脈。 《麒麟出東海》讀來令人甘之如飴,被譽為「讓古老仁獸活靈活現,敦厚文化、溫暖心靈」的不可多得之作。此次捐贈的《麒麟出東海》一書,價值遠超典籍本身。 平潭島形肖麒麟,素有「麒麟島」美譽,向海而興的地理特質與《麒麟出東海》的磅礡意象相得益彰。當承載著麒麟仁厚精神與文化深意的書籍送至城關小學莘莘學子手中,傳遞的是對平潭本土文化的珍視與賡續,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來傳承者的殷切期許。 以書載道,以文化人。此次捐贈活動,不僅豐富了城關小學的文化藏書,更是在少年心田播撒下仁愛、祥瑞與追尋文化本源的種子。麒麟所代表的敦厚精神,正藉由書香,在東海之濱的校園裡綿延生長,照亮孩子們承古創新的未來之路。
袁頌安/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 一代才女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生於杭州,其父林長民,長民的堂弟是著名的愛國革命烈士林覺民。林徽因家學淵源,其文、其詩、其人、其建築,都為世人所仰慕,所以有人稱 之為「民國女神」。是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三個男人心中的女神。 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認為林是他「靈魂伴侶」,完全不顧親友世人的觀感,堅持和髪妻張幼儀離婚,拋妻棄子。這樣感情浪漫衝動的詩人,林徽因雖然感動,她還是很理智的選擇了穩重可靠的梁思成,做為終身伴侶。但是林梁二人始終是徐志摩心靈見識相通的終身友人,林徽因對徐志摩懷有一份,愧疚感謝知遇的特殊情感。徐志摩的詩《偶然》,是為林徽因寫的,此詩讓林以及世人瞭解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因為遇到了,卻各有各的方向,所以只能妳記得也好,最好妳忘記,在交會時曾經互放的光亮 ⋯ 。徐志摩另一首為林徽因寫的詩《你去》: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有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是我命」之嘆!徐林二人心靈相通,有一份相遇相知,而不能相聚的遺憾。 林徽因對徐志摩的追求愛慕之心,十分瞭解也十分感激,為了表達她的歉意,她有一首流傳至今的白話詩: 《情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 夜半 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 再沒有 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 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 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裡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 一息風 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我, 曾經在這世界𥚃活過。 現代白話詩,也能把情感表達得如此委婉清雅,實在令人欽佩。林徽因把她對徐志摩感情經過劇烈掙扎,忍痛割捨,捨與不捨,不得不拒絕的無奈,有如涓涓清泉般的表達,如今讀來還是令人感動。 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飛機失事逝世,林徽因痛失知心摯友。一年後她又寫了一首悼念徐志摩的詩: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祇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有那迴音。 這是林徽因對已經逝世的徐志摩的心𥚃話,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表達她渺茫愁绪,像流水在幽冷的山泉底,看到一樣的明月 星星 燈火,但是人不見了,多麼哀傷悲痛。徐林二人是那麼的相互愛慕,但是又理性的處理相互間的感情,兩家始終保持著這一份純真情感友誼,多麼令人感動欽佩!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金岳霖,返國後,出任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金教授祖籍是浙江諸暨,他於1895年生於湖南長沙,1984年逝世。金岳霖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哲學家、邏輯學家。他非常有個性,由於對林徽因的愛戀,他竟然終身不娶,孑然一身過了一輩子。他更有名的是人稱他是:「逐林而居」,林徽因 梁思成夫婦住到那裡,他就搬到隔壁做梁家的鄰居。他和梁家是通家之好,他更是梁家的常客。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才華欣羡至極,對林一生呵護到無微不至。梁林夫妻二人對「老金」,也是欽佩敬愛,他們的兒女梁再冰、梁從誡從小就叫金岳霖為「金爸」,對之孝敬終身。這是第二位視林徽因為女神的金岳霖教授。 對林徽因終身愛護,視之為女神的另一位男士,當然是林徽因的丈夫~ 梁思成。梁思成廣東新會人,是鼎鼎大名梁啓超的長子,由於戊戌變法,梁啓超和妻子李悉仙流亡日本,所以梁思成是在1901年出生於東京。梁思成在英國留學回國,第一次見到林徽因,就被她的才華和美貌深深吸引。後來林徽因隨父出訪歐洲,又到梁林共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 ⋯結婚 回國組建東北大學建築系,而後生女、生子,直到林徽因五十一歲因肺疾病逝。梁思成林𡽪因夫婦是我國建築史學家,梁思成更是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他從事對我國古代建築的調查、整理、研究有傑出的貢獻,他是中國建築學會的創始人,著有《中國建築史》。如今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他的傑作之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圓山大飯店全新打造的「圓山新文化走廊」明天(7月1日)正式對外開展,以「從貝塚到世界台灣」、「風華圓山」、「影視圓山」三大展區系統性呈現圓山與台灣歷史的交織、演進,展覽匯聚學術研究、文化設計與空間策展,象徵圓山不僅是旅人的落腳處,更是認識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起點。 為深化展覽內容與歷史詮釋,圓山特別邀請實踐大學王俊雄教授、林聖峰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黃士娟副教授與中華文化總會共同策劃,歷經七個月籌備,以專業視角與創新展演形式重構圓山七十四年風華。展覽內容除涵蓋重要歷史事件與建築特色,也透過影像、聲音與實物典藏強化觀展沉浸感,讓來訪者得以「走進歷史現場、看見時代轉折」。 圓山大飯店此次策展,在「從貝塚到世界台灣」以「大歷史」觀點出發,串聯「圓山貝塚」、「台灣神社」、「台灣大飯店」、「敦睦邦誼」、「民主追求」、「世界台灣」六項主題區,構築一條橫跨數千年、縱貫台灣與世界的歷史脈絡。從史前文化與日治時期的地景變遷,到作為冷戰前線接待國際政要的關鍵節點,再到台灣民主運動與全球交流的象徵,圓山自身即是一段縮影台灣現代史的文化現場。 新文化走廊也設置「風華圓山」與「影視圓山」兩大展區:「風華圓山」展出歷年美食、服飾、藝術與典藏,回顧台灣生活美學與宴飲文化的演變,「影視圓山」則從李安經典電影《飲食男女》切入,勾勒圓山作為影視創作靈感來源的獨特角色,亦呈現其在流行文化中的深厚象徵力。 圓山大飯店董事長葉菊蘭表示,圓山是一部活的歷史,我們希望透過新文化走廊,不只是讓人認識飯店的過去,更看見台灣的演變與未來。展覽讓世界旅人從這裡開始,重新看見台灣文化的深度與魅力,「圓山新文化走廊」7月1日起對外開放,誠摯邀請國內外旅人前來造訪,從這條歷史與文化交會的走廊,展開一場屬於台灣的時光旅程。
知名作家、金鐘獎節目主持人王浩一29日驚傳辭世,享壽68歲。詩人及其友人許悔之29日透露,他日前因心血管的問題而感到身體不適,近年都在台東都蘭休養,也提到幾天前王浩一痛失母親,通話中如孩童般啜泣,如今竟傳噩耗,這位以雜學寫作著稱的文人,如詩般歸去,留給世人無數豐美著作與記憶。 作家王浩一生於1956年10月22日,於29日辭世。消息由許悔之代家屬發出,文中情感濃烈,直言:「吾心痛哉,痛哉!」幾天前王浩一的母親離世,他還曾打電話向許悔之傾訴悲傷,聲音中帶著哭泣,讓人不忍。再加上日前他因心血管的問題而身體不適,也有請他務必節哀、倍萬自愛,卻收到辭世消息,讓許悔之倍感悲傷。 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作家劉克襄也在臉書發文表示,王浩一前幾天心臟有些狀況,在都蘭休養,但29日晚間,在太平洋的深沉召喚下,還是跟親友告辭了。他表示,王浩一駕車外出時,中途或因身體不適,停靠路邊後才遠去。 劉克襄沉痛地表示,在轉告朋友消息時,自己哽咽地說不出話,路經曾和王浩一一起造訪的台中州廳,不禁淚流滿襟,想到過去跟王浩一兩人一起拍片,從2014年2月25日起至今,走過台灣各地,切磋各種地方風物。在對方的風趣幽默之下,不同階段,逐一打開了「浩克慢遊」的新格局。「如今斯人遠去,怎能不悲傷,哀痛」。 王浩一辭世的消息讓不少文學界友人與讀者錯愕與哀痛。他不僅是一位寫作者,更是一位思考者、觀察者,用自己的方式讓歷史與生活在書寫中發酵,形成獨特風格。 王浩一人生歷程相當豐富,從成功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跨足國際貿易,曾擔任美商公司總經理,40歲後轉型文創產業,深入研究台南府城文化。其一生出版21本著作,代表作有《台南舊城魅力之旅》和《慢食府城》,後與劉克襄擔任公視《浩克漫遊》節目主持人,兩次榮獲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
2025年6月25日,農曆六月初一,香港養和醫院的病房裡,一代風流才子蔡瀾在親友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年83歲。根據其微博帳號於6月27日發布的簡短訃告:「遵從先生意願,為免叨擾親朋,不設任何儀式,遺體已火化。」 沒有哀樂,沒有告別式,也沒有任何財產分配的糾葛——蔡瀾用極致灑脫的方式,完成他人生的謝幕。 這位「香港四大才子」最後一人離世的消息,震動整個華語文化圈。金庸、倪匡、黃霑皆早已作古,蔡瀾一走,香港「才子年代」至此正式落幕。 《南方人物周刊》指出,2023年,蔡瀾的妻子張瓊文意外跌倒離世,他在奔救時摔傷股骨,自此坐上輪椅。面對老來喪偶與行動不便的雙重打擊,他的選擇卻與眾不同:賣掉家產,入住尖沙咀全海景酒店套房,月租50萬港元,配備8人私人照護團隊。其中包括護士、秘書、司機、物理治療師與按摩師,甚至還有一名「漂亮的治療師」。據報導,他的房間菸霧繚繞,酒瓶隨處,從未戒過菸與酒。醫生警告他身體狀況不宜飲酒,他卻仍放縱於花雕酒與黃泥螺。有一次甚至因醉酒兩天未醒,嚇壞前來探望的弟弟。他醒後仍笑道:「這不還活著嘛」? 蔡瀾晚年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自己價值過億港元的收藏品——書畫、古玩、家具——全數送人,一件不留。他說:「我不想死後讓人煩惱怎麼處理遺物。」 他唯一留下的是一塊普洱茶餅,據稱是他年輕時以8元港幣購入,現已被炒至每斤逾萬。他從不飲用,只因這塊茶餅是與亡妻共享的回憶。這也是他與這個世界最後的牽絆。「我無兒無女,錢花不完才是遺憾。」蔡瀾曾這樣說。 蔡瀾自稱有過61段情史,橫跨中、日、韓與歐洲。他笑稱年輕時帶四個女朋友同時回家,讓母親挑選。最終,他選擇了張瓊文,雖自稱浪子,卻從未出軌。 他的墓誌銘是他親自決定的三個字:「我活過」。2025年4月曾傳出他病危,他立即發蔡瀾辟謠,還附上一張吃雲吞麵的照片:「死不了,麵還沒吃完。」兩個月後,他如願以最從容的姿態辭世。 蔡瀾在香港文化界有「快樂教主」之稱,微博粉絲逾千萬,每年除夕都回答網友問題。學生問他如何提起讀博動力,他答:「去麥當勞。」青年問如何「擁有喜歡的人」,他反問:「人是讓你擁有的嗎?」 蔡瀾一生橫跨電影、文學、美食與傳媒,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亦曾主理多家餐廳。他常說:「吃飯是最重要的事。」這也是他對人生意義最簡潔的詮釋。 老友金庸曾為《蔡瀾作品集》撰序,寫道:「蔡瀾是真正瀟灑的人。對人生的不如意,他處之泰然,外表輕鬆,內心也是真不在乎,一笑置之。」 蔡瀾也自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把痛苦放進保險箱,用鐵鏈綁住,丟到海裡。」有人問他是否有遺憾,他笑說:「當然有,但與其講,不如再喝一碗黃泥螺。」 蔡瀾離世後,他的房間空空如也。沒有房產、沒有字畫、沒有銀行帳戶,只剩那一塊茶餅和一句話:「我活過」。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 ※ 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抗戰前很長的時間,中國人看不起「戲子」,但抗戰時遷到四川江安的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卻改變這一切,不但推動中國戲劇的發展、提升戲劇工作者的地位,而且透過無數場的演出喚起民眾的愛國心;就像抗戰時在李莊的同濟大學、中研院、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者,雖然沒有上戰場殺敵衛國,但江安劇專的師生們透過研究、教學與演出,逐漸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為民族復興事業做出不可抹滅的貢獻。 國立劇專原名國立戲劇學校,1935年10月18日創建於南京,是國民黨中宣部與教育部合辦,余上沅被聘為首任校長。抗戰爆發,該校於1939年4月遷至四川江安,在江安辦學6年。雖然這所學校是國民黨用來做宣傳工作的,但開明的余上沅用人唯才,因此,學校老師不少為當時的左派文人,如曹禺就擔任教務主任。這所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唯一的話劇高等學府培養出大批戲劇人才,其中200多人更活躍於1949年後的大陸,例如導演謝晉。 江安劇專第三屆校友李乃忱曾表示,他就是受到余上沅啟發,而改變一生,原先報考劇專是因為在家裡被繼母欺負,為了討生意,才用祖母給他的兩元錢報考劇專。李乃忱表示,余上沅對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扭轉過去國人看不起「戲子」的偏見,真正提升了戲劇表演者的社會地位;當時,江安校區的生活條件極差,連一棵樹都沒有,但余校長認為,敵強我弱,要與日本侵略者長期抗衡,就必須為國儲才;當時,英國已邀請余上沅出國發展,但他看到國家危亡,毅然決定留在國內。 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館長張毅指出,劇專於1939年4月8日遷來江安,1945年7月離去,這段時間是劇專14年辦學歷史中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是其發展史上最艱難,最關鍵的黃金時期,是師生創作和演出最活躍的時期,也是劇專培養人才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學校生活最豐富的時期。 江安劇專在教學上名師薈萃,可說是黃金時代,如曹禺、洪深、焦菊隱、吳祖光、黃佐臨、張駿祥、章泯等;演出上,從莎士比亞經典之作到學生習作劇稿,古今中外,八方匯聚;生活上是艱辛的,吃「八寶飯」(米中含有泥頭、谷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等),喝的是豆芽清湯,十幾根豆芽煮的一大木桶湯,校友們嬉稱如果要在湯裡夾到一根豆芽,需十分高超的技術才行,點桐油燈。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覆雜,生活艱辛的條件下,整個學校仍是弦歌之聲不絕,讀書風氣很盛;1949年後,中國戲劇、電影、文學藝術界許多名家大師,都曾在江安生活學習多年,江安成為了劇專師生的感情聖地,心靈的家園。 劇專在江安的六年中,結合戲劇教學,先後公演了《鳳凰城》、《正氣歌》、《岳飛》、《流亡三步曲》、《雷雨》、《日出》、《北京人》、《蛻變》、《家》、《塞上風雲》、《清宮外史》、《哈姆雷特》、《偽君子》、《野鴨》等中外有名話劇、歌劇以及街頭劇、雜技、木偶戲200多個劇目;其中《哈姆雷特》、《家》、《北京人》、《蛻變》等是在我國首次上演;為配合抗日宣傳,劇專還舉辦了二期抗戰戲劇短訓班,給江安播下了戲劇藝術種子,啟迪了民智,開拓了視野,提高江安民眾的藝術欣賞水平。 張毅還提到吳祖光的「游泳事件」,證明當時劇專師生的作風對江安民風影響有多大。1939年,當時還是余上沅祕書的吳祖光利用暑假帶著男女學生到江安的淯江河練習游泳,有個女學生穿著自己設計的三點式泳衣下水,驚動四境,有居民擔心此舉會得罪龍王造成乾旱;但還是有當地女生向劇專學生學習,直接穿著布衣下水,結果變成真人版「三點式」,那才真正嚇人。 國立劇專也與台灣關係密切,當年江安畢業的校友有一部分輾轉到台灣,並且成為台灣戲劇界的精英,如王生善、崔小萍、彭行才、高前等;1991年10月,王生善帶著他對江安對劇專母校的愛,從台灣經香港到達江安,除了參加余上沅校長塑像的揭幕儀式,還把他的作品《兩代間》帶回江安,在江安劇場作演出,再現當年江安文化抗戰盛況以及兩岸戲劇文化的交流,引起江安民眾巨大回響;1995年至2015年期間,國立劇專史料江安陳列館與國立劇專在台校友崔小萍、王生善、彭行才、高前、王德華等人每年都有書信往來,這些信件現在已經成為館藏珍品。 張毅透露,為紀念國立劇專創校90周年,今年10月18日校慶當天,將舉辦慶祝活動,屆時將有來自兩岸戲劇院校的師生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