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前國大代表謝明輝今天(10日)表示,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具深遠意義,不怕綠營出征扣紅帽,親共罵名,以理性與包容態度面對歷史傷痕,呼籲社會「銘記歷史、化解仇恨」的舉動,可讓兩岸走向和解與融合,「特作詩一首敬佩她的勇氣」。 謝明輝指出,該追思活動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兩岸同心、振興中華」為主題,盼藉此反思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他強調,這段「一場民族國殤、一頁兩岸情仇」的歷史,不應再被民進黨當作「台獨提款機」操作對立,而應作為民族和解契機。 謝明輝表示,鄭麗文不畏外界批評與綠營抹紅、親共舔共標籤,「為民族大義、為兩岸和解融合,勇於出席秋祭活動,這是面對歷史、尊重信念的勇氣與魄力的展現」。 謝明輝同時提到,香港知名政論家孫玉良得知鄭麗文親自出席秋祭後,認為她是胸懷魄力,不怕任何毁謗與汚蔑,不怕被潑髒水,是千萬人吾往的精神,特作七言律詩一首,表達敬意與感懷,並以詩紀事。 孫玉良詩 黨爭難斷故園情,英雄碑前熱淚崩。 昔歲腥雲湮鐵骨,今朝霞彩映紅旌。 從此榮耀不沉默,民族魂同志共擎。 知君最慰應非淚,長城騰躍巨龍鳴。 謝明輝也和詩一首: 國共鬥爭太斷腸,吳石先烈中華殤。 銘記歷史拍影視,緬懷先烈奏華章。 恢復漢唐華夏事,振興中華兩岸光。 今將吳石靈前祭,麗文主席應表彰。 謝明輝強調,歷史應讓人學會理解與寬容,而非製造仇恨。他呼籲,不論政治立場如何,「唯有正視歷史、尊重犧牲、共求未來」,才能真正化解島內分歧,讓兩岸人民在歷史記憶中找到共通的情感與方向。
藝文
「沙縣小吃品鑒 × 兩岸飲食文化分享 × 文化交流盛典」11月8日於沙縣小吃南崁旗艦店隆重舉行。活動邀請台灣政界代表、兩岸產官學界人士、媒體與企業貴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閩台飲食文化交會的歷史時刻。 現場由沙縣技藝傳承人親自演繹經典「柳葉蒸餃」工法,並開放貴賓近距離體驗製作過程,感受小吃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手作美學。同時邀請長笛與古箏演奏家現場表演,以細膩悠揚的樂音描繪閩台文化交融的意象,為活動注入優雅、沉靜又深具東方韻味的氛圍,讓來賓在音樂與香氣中,體驗文化與味覺的雙重饗宴。 化交流為序曲 以飲食深化兩岸情誼 創鑫生機集團郭煜杰董事長表示:「沙縣小吃不只是美味的代表,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樑。透過此次盛典,我們希望讓更多台灣朋友認識沙縣的文化底蘊,也讓兩岸透過飲食找到共同語言,從一碗小吃開始,延伸出無限的情感連結。」 活動後半段邀請兩岸餐飲與文化專家進行主題對談,從飲食傳承、地方文化保存與小吃國際化等角度,探討沙縣小吃的時代價值與文化使命。學者指出,飲食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記憶延續。 下一站:福州新品發表會 兩岸融合再升級 延續南崁盛典的文化交流熱度,沙縣小吃將於11月23日在福州舉辦「沙縣小吃新品 × 兩岸融合小吃發表會」,正式揭開「兩岸融合創新菜單」的序幕,展現閩台飲食從交流走向融合的全新篇章。 其中,由創鑫生機集團負責「情誼滿分|台灣特色美食系列」之研發與呈現,以台灣牛肉麵、台北滷肉飯、艋舺雞排、台 南蝦仁飯與蓮藕排骨湯等最具人情味的台灣代表小吃為基礎,融入沙縣經典元素,做到真正的「兩岸小吃融合」,象徵兩岸飲食文化的深層連結與共創未來。 此次融合菜單共分為五大主題系列: 元氣滿分|藥膳滋補系列: 延伸沙縣燉罐工法,強調溫潤滋補與養身概念。 輕盈滿分|健康減脂系列: 主打低脂少油的清爽料理風格,展現現代健康飲食趨勢。 鮮氣滿分|傳統小吃系列: 重現沙縣柳葉蒸餃、拌麵、扁肉等手藝,傳遞閩南原味。 情誼滿分|台灣特色美食系列: 由創鑫生機集團負責,融合台灣牛肉麵、台北滷肉飯、艋舺雞排、台南蝦仁飯與蓮藕排骨湯等經典風味,詮釋家的溫度與台灣人情味,象徵兩岸飲食文化連結。 暢快滿分|沙縣茶飲系列: 以沙縣茶飲文化為基礎,推出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冷熱飲品,為整體餐飲體驗畫下清新句點。 沙縣小吃:最幸福的大陸小吃 邁向國際化舞台 沙縣小吃作為「最幸福的大陸小吃」,不僅是生活的味覺記憶,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象徵。從千年文化的底蘊到非遺技藝的延續,沙縣小吃代表著國民美味的世代流傳。 創鑫生機以健康為核心價值,持續推動小吃產業現代化與國際化,讓這份融合閩台風味的飲食文化,從地方走向世界,傳揚於國際舞台。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錶、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故宮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際,回顧往事,故宮文物南遷,無疑是院慶系列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10月1日起,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對觀眾開放,展出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向世人呈現那段歷史。 從1933年2月起,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珍貴文物自北平(北京舊稱北平)啓運,拉開了南遷的序幕。這批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國寶,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在1937年日軍對華侵略全面爆發後,又緊急疏散至四川、貴州、湖南等地,輾轉於西南、陝北的崇山峻嶺之間,直至1947年才東歸南京。參與護送的故宮博物院職員牛德明曾回憶:「明月峽等處鑿山為棧道,左逼山崖,右臨深谷,百步九折,其險峻驚心動魄」。 這段歷時20餘年的文物「遷徙」之路,行程數萬里,從故宮皇家的殿宇樓閣移往華洋共處的租界洋房,從現代庫房移入山間洞穴和鄉野祠堂。而後因時局形勢之變,國民黨當局將部分故宮文物分三批運至台灣。最終,1萬餘箱文物留存大陸,2900多箱運往台灣。從此,故宮文物及其守護人不得不分隔於海峽兩岸。 在這場文物「遷徙」中,無數文化守護者用智慧與生命守護國寶。據歷史記載,1939年,80箱1022件故宮珍品為避戰火,秘密轉移至貴州安順的華嚴洞,並在此秘藏近六年。面對喀斯特地貌的潮濕環境,為解決文物防潮問題,守護者們建造乾欄式木屋,用心隔離濕氣。天氣好時,故宮博物院職員莊嚴和同事會把存放在鐵箱裡的善本圖書和歷代名畫,小心地搬到洞外空場,鋪在地面或木架上,攤掛曬晾。 這段歷史不僅留存在文獻中,更延續在當代學者的研究裡。2010年6月,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婉玲和莊嚴的後人、台灣攝影家莊靈等兩岸學者一起,共同考察此地。洞內泉水叮咚,她們一起辨識洞壁上的馬衡題記,丈量洞口處的面積,想象著當年文物箱件的安放位置。 文物藏於華嚴洞時期,莊靈出生在貴州,6歲前基本生活在安順,後又一路輾轉到台灣。儘管父親晚年最大的心願「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歸」未能實現,但莊靈選擇用鏡頭,追尋文物南遷的「足跡」,讓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成為兩岸文化血脈的另一種回歸和延續。近期,故宮南遷文物特展在貴州安順舉行。莊靈向貴州捐贈了珍貴影像文獻。 文物雖分隔兩岸,但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合作早已展開。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讓彼時分隔兩岸60餘年的傳世名畫聚首;今年4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率台灣師生,與北京八中師生共同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頻頻。 徐婉玲說,兩岸故宮藏品之間的內在聯繫,是藏在故宮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最為生動的表達。以《九州如意圖》與《百福繁生圖》為例,它們都是乾隆時期詞臣汪承霈所繪。兩幅畫的構圖取勢如書法中的「龍門對」,形成空間與器物的完整敘事。日軍侵華時期,《九州如意圖》留北平保管,《百福繁生圖》南遷保存。現如今,前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者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幅畫作,分存兩地,卻記錄著中華文化藝術的基本脈絡,這是故宮文物互補性在兩岸館藏中的具體例證之一。 徐婉玲說,「我們本來就在一個體系裡。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太和,是和的至高境界。在文化的根脈上,兩岸就是一個整體,這是不可磨滅的。」莊靈說,「希望上一代人的遺憾,不再成為下一代人的遺憾。」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系列完)
北京故宮角樓處,坐落著一間紅牆碧瓦、古色古香的咖啡店,菜單上,一道熱銷飲品「康熙最愛巧克力」十分引人矚目。有趣聞稱,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品嘗到巧克力的皇帝。當時,他誤將巧克力當作一種特效藥物,特意下旨命大臣向意大利傳教士索取。然而,巧克力並未顯現出任何藥效,最終讓康熙大失所望。而今,這段趣聞留存在故宮的紅牆裡,以令人會心一笑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將歷史文化為今所用,是故宮及眾多大陸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精髓所在。這家咖啡店正是故宮文創的代表項目——故宮角樓咖啡。手握宮廷景泰藍紋樣的咖啡杯,搭配「鎮館之寶」《千里江山圖》色系的抹茶卷,一頓宮廷風味的下午茶足以撫慰倦乏的遊人。 店中還設有專門售賣故宮文創的區域。貨架上琳琅滿目,從實用有趣的日常用品到繁複精美的「博物館文物同款」,應有盡有。參照故宮藏品唐代「雀繞花枝紋鏡」設計的化妝鏡小巧精緻,印有「朕不能看透」字樣的桑蠶絲眼罩應景有趣,「故宮貓」系列盲盒擺件活潑可愛。若想體驗一下「皇帝癮」,還有「養心殿」(皇帝重要活動場所)「冷宮」(安置失寵妃子的場所)等宮廷劇中常見宮殿匾額樣式的冰箱貼可供選擇。 2014年,故宮文創團隊發布的一組雍正皇帝動態表情包通過社交平台微信走紅,從此故宮文創開啓了商業版圖的第一站。在十餘年的發展中,故宮文創憑藉文化底蘊和商業活力,在大陸博物館文創業中大放異彩。故宮文創的代表性產品不斷反覆運算,從️紙膠帶到冰箱貼、從歷史人物表情包到以藻井、鳳冠、《千里江山圖》等重點文物作為靈感的設計,故宮文創與歷史文化的互動也愈發深入。 近期,故宮大熱的文創產品非「孝靖皇后鳳冠冰箱貼」莫屬。這款產品以金屬浮雕重工製作,珠翠點綴、雍容華美,幫遊客實現了帶一頂「皇后鳳冠」回家的心願。鳳冠裝飾內含可動機關,還具備AR互動功能。其他暢銷產品還包括能發光的大吉宮燈冰箱貼、可培育種子的文物花瓶冰箱貼。由此可見,「互動性」已成為故宮文創研發的重要方向。與注重收藏展示的潮流玩具不同,故宮文創持續進行「功能疊加」,將產品升級為多感官體驗的藝術品。 多感官之路也體現了故宮文創先進的人文理念。在故宮內部,專為殘障人士打造的故宮文創融合館於2024年12月開放。場館內設置的文化體驗區以「聽見故宮」「感知故宮」「尋味故宮」三大主題為核心,展出了可觸摸的中軸線沙盤、琉璃脊獸、斗拱模型,可奏響的鐘、磬、琴等樂器,還有依古方復原的禦花園香氛——混合松針、檀香與蜂蜜的氣息,讓觀眾通過嗅覺感知歷史。這種複合觸覺、聽覺、嗅覺的多感官文創,於2025年5月「故宮文創走進聯合國」主題展中展出,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據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透露,早在2017年,故宮文創的年收入就達15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超過不少上市公司。如今,故宮文創產品類型豐富,涵蓋文具、美妝、家居等多個品類,並輻射至更多領域。它早已超越普通紀念品範疇,使故宮從宏偉的歷史遺產轉變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故宮文創始終秉持著「讓文化走進生活」的理念,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工藝及網路傳播相結合,不斷獲得高關注度和發展潛能。 2025年,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百年,故宮文創也不斷推陳出新。如今,來到故宮的遊客,幾乎人手一件文創產品,或自留以作紀念,或作為饋贈親友的佳禮,完美詮釋了「來自故宮的禮物」。從紫禁城到千家萬戶,故宮文創成功搭建起一座文化的橋梁,使文物以嶄新的生命力,融入這個時代的日常敘事。(待續)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在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外,許多經過故宮文創商店的遊客,會和門前的四個貓塑像合影留念。而一旁的角樓咖啡廳中,不少顧客將一隻御貓手辦擺在咖啡杯蓋上拍照——這是當下最為流行的故宮游打卡方式。貓,已成為故宮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公眾與故宮互動的「橋梁」,為肅穆的宮牆增添了溫暖和活力。 如今,故宮「擼貓」「拍貓」儼然成為一股風尚。不少遊客舉著手機沿著「故宮擼貓地圖」追隨貓的身影,還有遊客總結出牠們經常出沒的地點,如頤和軒、御花園等地。近日正值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期間,「下午排隊、晚上觀展」成為常態,故宮貓也成為不少遊客在夜幕中偶遇的驚喜。北京導遊李雯告訴記者,「我帶外國遊客去過許多次故宮,但都是白天。這次晚上十點多觀展結束,我第一次見到宮貓,特別激動!」 遊客所見,其實只是故宮貓世界的「冰山一角」。暮色四合,紫禁城的朱門緩緩關閉。白日里喧囂的人潮退去,空曠的宮殿間,忽而傳來輕微的草葉晃動,故宮的「夜班衛士」悄然登場。毛色各異的貓,輕盈地穿梭於紅牆金瓦之間,開始了它們延續數百年的夜巡。 穿梭在故宮中的貓,並非今日才有的景象。追溯至明清兩代,貓便已是紫禁城的「常住居民」。最初,它們是盡職的「捕鼠官」,守護著龐大的木質宮殿群和糧食倉庫。深宮歲月漫長,這些毛茸茸的生靈逐漸融入宮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作為「資深貓奴」,至少養過10餘隻貓,還親自為它們起名。清寧、翻雪、普褔、妙靜等小貓形象,被師從郎世寧的西洋畫師艾啓蒙,繪製成《狸奴影》畫冊。 在明清時期的後宮,豢養小貓是嬪妃宮女的休閒娛樂方式。小貓們被登記在「花名冊」上,詳細記載了牠們的名字及生辰,每月有「俸銀」,由專人負責飲食與調教。清道光年間的貓名冊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朝代更迭,帝制終結。1925年,這片宮城從帝王禁苑變為開放的文化空間。據媒體報導,當時部分宮廷貓也回歸到市井百姓之間,部分依然「駐守」在故宮。如今,故宮博物院仍有將近200隻貓,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宮廷貓的後代。故宮,以最大的包容接納了這些歷史的「同行者」。 「我院裡的同事們戲稱故宮貓為『大內咪探』。」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每日夕陽西下,隨著故宮閉館,故宮貓就開始「巡邏」「放哨」,出沒於紅牆黃瓦間,幫助故宮「防鼠」,進而保護了古建築的安全。紫禁城72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沒有發現過一隻老鼠,也沒有出現古建築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問題。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說,整個紫禁城沒有一隻老鼠,貓功不可沒。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津修補好皇室的精美鐘錶,照例打開故宮深處鮮為人知的門鎖,在台階上倒上貓糧,和宮廷御貓後代一同享受北京的暖陽。這一場景滿足了不少觀眾對「理想工作」的想象。現在,在工作人員眼中,小貓們不僅是同事,更是朋友,他們自發為小貓取名、投餵、治病。故宮,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因這份雙向的守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情味。 在社交媒體上,故宮貓的形象被更多人熟知。故宮博物院官方在微博曾推出#宮貓記#欄目,以漫畫形式介紹貓的日常趣事。「鰲拜」「白點兒」「小崽兒」等明星貓,不僅成為「網紅」吸引眾多粉絲,也讓「尋貓」成為不少遊客遊覽故宮的一部分。天南地北的遊客,寄來貼著「慈寧宮鰲拜收」「頤和軒小崽兒收」標籤的貓糧包裹。人們在古老宮殿與小動物的邂逅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親切感。 這種關注也催生了故宮貓的文創IP。故宮出版社出版了以貓為原型的系列繪本「故宮宮喵家族」,小貓與宮殿一同出現,把歷史與童趣結合。這些「宮喵」形象還出現在了北京的觀光巴士和游船上。2023年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歌舞劇《貓神在故宮》,劇中穿越時光守護紫禁城的小貓「寶貝兒」,將「守護」的主題賦予舞台。據悉,今年該劇在上海、北京、廣西北流、安徽馬鞍山等城市巡回演出。編劇馮俐說,希望這隻貓能帶著故宮故事走向世界。 故宮貓雖非館藏珍寶,卻是一種「活的文物」。正如故宮博物院百年不只是建築與文物的紀念,這些貓的存在,也為這段歷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待續)
故宮院長蕭宗煌今天(6日)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業務報告,由於今年是故宮百年院慶,但外籍參觀人數不如預期,蕭宗煌表示原因是整體外籍旅客入境人數下滑,不過國民黨立委葛如鈞直言,如今早已走出COVID疫情,院方不能再以此作為推託理由。 本報搜索故宮官網,到今年1到9月外籍參觀人數共66萬1767人次;相較之下,去年同期(2024年1到9月)外籍參觀人數是65萬8853人次,差距不大。 由於今年是故宮百年院慶,不過葛如鈞引用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指出,2025年上半年,故宮在台北市十大熱門景點中僅排名第十,參訪人數未達百萬,遠遠落後於西門町、台北101、松山與華山等文創園區。他強調,做為國家最高層級的博物館,這樣的表現應引起高度警覺。 對於外籍參觀人數不如預期,蕭宗煌歸咎於整體外籍旅客入境人數下滑,不過葛如鈞直言,如今早已走出COVID疫情,院方不能再以此做為推託理由。百年院慶原應是提升故宮能見度、吸引國內外觀眾的黃金契機,若無法趁勢擴大文化影響力,將是一次重大的機會流失。 另葛如鈞也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故宮的展覽專業人力明顯不足,他揭露,故宮現階段竟沒有專職策展人,且故宮研究人員每人每年最多要承擔多達6檔策展,還需同時處理研究、接待、庶務等多項業務,形同「一人多工」,不僅難以專注策展,也顯示制度對文化專業的漠視與耗損。 葛如鈞表示,策展人就像電影導演,如果一部電影的導演除了拍電影之外,還要身兼燈光、攝影、收音、場記、甚至訂便當等雜務,就沒辦法專心拍出一部好片。他要求蕭宗煌正視故宮人力資源嚴重失衡問題,在員額未補足前,讓現有53位負責策展的研究人員降低行政負擔,專心策展,提升展覽品質;並於一個月內提出人力盤點報告,積極向行政院爭取增編策展、修復等專業職位。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以相聲貫口形式,講解被譽為「瓷母」的「各種釉彩大瓶」上的15種、17層釉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張甡的「獨門絕技」。本職工作是企業戰略咨詢的他,擅長將複雜的釉彩知識轉化為通俗表達。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活躍著一支志工講解員隊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均年齡45歲,利用業餘時間免費向社會公眾講解故宮館藏。如今,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在冊198人,有人憑藉講解所長,已成為備受公眾歡迎的「明星講解員」。 2005年春天,身著「故宮黃」馬甲的首批志願者走進了故宮博物院,為志願講解服務按下啓動鍵,至今已是第二十個年頭。 二十載光陰流轉,其中就有陶瓷館志工講解員張甡「問不倒的十二年」。 張甡服務的陶瓷館是故宮博物院的「明星館」,它依託明清宮廷建築,以數萬件年代連貫、品種齊全的陶瓷文物,全方位展現了中國陶瓷約8000年的發展歷程。 2013年加入故宮志願者團隊的張甡,是一名熱愛歷史的理工男。在日常學習之餘,他還為講解陶瓷館總結了時間線、陶器線、青瓷線、器型線等近十條脈絡,每個主題都能侃侃而談。他說,即便是長期重覆講解同個展館、同批文物,他也可以做到不雷同,還從未被觀眾「問倒」過。 張甡認為,博物館的講解員是架設在專家和公眾之間的橋梁。琺瑯彩胭脂紫地纏枝蓮紋、松石綠地洋彩纏枝蓮紋、仿哥釉……這些拗口的陶瓷工藝、釉色及紋飾名稱,他不僅能熟記於心,還能在2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按順序逐一複述。不少觀眾慕名而來,現場感受後不禁感嘆:講解員一張嘴,感覺能說出上下五千年。 談起「陶瓷館問不倒」這一外號,張甡曾坦言,中國陶瓷史博大精深,一輩子也學不完,但他樂於迎接其中的挑戰,跟最初進入故宮的時候相比,現在的他應該更不容易被問倒了。 2018年從故宮博物院志願講解隊伍中退休的周婭(故宮博物院規定志願者70歲退休),曾是故宮乃至整個北京文博圈里人氣最高的志工講解員之一。 在故宮博物院志願服務期間,周婭幾乎每周都會去上國學課,學習書法、繪畫,閒暇時經常去泡博物館,涉獵中國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為了講好展覽,周婭看完了一部又一部著作,她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網絡如此發達,但她仍舊相信書籍的力量。 讀萬卷書,周婭還要行萬里路。她自費到埃及、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四處遊學,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汲取養分。從大唐風韻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從三萬年前的非洲岩畫到當代日本有田燒瓷器,她都能姿態優雅地娓娓道來,因而被遊客親切地稱呼為「陽光周奶奶」。 故宮博物院每年要舉辦幾十場展覽,中國的、外國的,傳統的、現代的……多元題材頗受天南海北的遊客歡迎,但也考驗著講解員的能力。周婭的竅門是「勤能補拙」,在講解前全面學習相關歷史知識。周婭曾說,她十分感激故宮博物院內的每一位「博物館人」,他們總是支持她的「自由發揮」,同時還會溫和地指出她講解的不足之處。周婭一直試圖傳遞一個觀點:既要站在中國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國。在她看來,展覽就是一個很恰當的窗口。 1924年,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搬出紫禁城。次年10月10日,故宮神武門掛起了「故宮博物院」的匾額,紫禁城正式從皇家禁苑轉為公共博物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的文物國寶便成了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資源。如今,故宮博物院大膽邀請普通民眾來做志願講解者,這種「反轉式課堂」更激發了公眾對文博研究的濃厚興趣,也讓文物講解變成人人可參與的互動,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感。截至2025年4月,故宮博物院志工團隊已累計為社會公眾提供講解服務達20萬小時,惠及百萬觀眾,先後共有數千名志願者投身其中。(待續)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一到節假日,有600多年歷史的紫禁城(北京故宮)總會迎來許多小朋友,他們化身偵探、魔術師、小皇帝,四處探尋紫禁城的「秘密」。近年,隨著中國大陸興起研學熱,紫禁城也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勝地」。「小皇帝的一天」「小小密探捉神獸」「故宮魔法研學營」等研學團成為許多學生打開紫禁城的新方式。 「研學」,這個聽起來頗具學術氣息的名稱,在台灣通常被稱為「戶外教學」。它旨在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實踐等方式,將書本中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北京從事學生研學工作的黃秋子對記者表示:「研學就像是一座橋梁,讓通識知識以相對愉快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引起他們對歷史、地質、考古等學科的興趣」。 紫禁城曾是中國歷史上24位皇帝的皇宮,有70多座宮殿。1925年,不再是皇宮的紫禁城化身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建築、考古等學科的生動「課本」。作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博物院內大至亭台樓閣,小至扳指、紐扣等精美藏品,都是很好的研學對象。 在眾多研學主題中,紫禁城的「尋獸」之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紫禁城內有許多以中國傳統神話為藍本的神獸形象建築構件,僅網上流傳的紫禁城「神獸清單」中就包含近40種構件。有研學團隊挑選了脊獸、螭首、椒圖等「守護故宮的十大神獸」,讓孩子們以偵探搜尋的方式在紫禁城各處尋找、比對找出目標神獸,再通過老師講解各個神獸背後的故事,勾起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濃興趣。 太和殿是所有「尋獸」隊伍必定停留的一站,研學團的老師往往將脊獸形容為「屋頂上的小保鏢」。作為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的屋脊上足足有10個脊獸,而其他哪怕最高等級的古建上也僅有9個脊獸。這一多出來的神獸名為行什,傳說中,行什是雷公的化身,寓意防雷。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她的孩子聽完太和殿脊獸的講解後,逢人就科普:「故宮屋頂有雷神!」除了脊獸,形成「千龍吐水」景觀的龍形排水構件螭首,頂著45個發髻、代表了皇帝「九五之尊」的銅獅,有「中國版獨角獸」之稱的獬豸等神獸都是「尋獸」任務清單上的常客。 除了尋找神獸,紫禁城中的建築、藏品,也是很好的研學素材。今年在中小學生的暑假期間,故宮博物院又推出了多期故宮知識課堂,其中,「屋檐下的繽紛彩畫」課程頗受學生們的歡迎。紫禁城內有近9000間房屋,其中,被認為「最出彩」的地方當屬房屋梁枋上的繽紛彩畫。這些彩畫有的以青綠色團花為主,有的皇氣十足畫有金龍,有的靈活生動顏色豐富。曾有文化學者翻閱典籍,考據出384種中國傳統色,並從幾十萬件紫禁城的文物中找到了顏色對應者。「我認為,故宮也是中國傳統色的非常生動的教室。」黃秋子談道。 當然,作為一個有600多年歷史、足有6.5個京都御所面積的博物館,紫禁城還有許多打開方式。比如,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因此,從建築學的角度去領略這片「宮殿之海」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紫禁城中豐富的藏品和其自身悠久的歷史都很值得去探尋——在過去的600年中,中國有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裡。 從過往的跟著導遊邊走邊聽,到現在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去尋找、探索,研學的熱潮為紫禁城開啓了多種新的「打開方式」,引導孩子們主動探尋景點背後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與東方美學。(待續)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今起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10月,有幸約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的公眾,迫不及待在社群平臺上曬出自己拍到的故宮寶貝。其中,精緻華麗的古鐘表頻頻出鏡,包括英國18世紀製造的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清乾隆時期「廣鐘」(廣州製造機械鐘表)銅鍍金仙猿獻壽麒麟馱鐘等。事實上,北京故宮博物院常設展館裡還有個鐘表館,陳列著一批巧奪天工的古鐘表,令遊客看得直呼「每一件都想抱走」。 作為西方舶來品的古鐘表,乃故宮館藏中比較新潮、頗有科技感的一類文物,既是實用的計時工具,又是華麗的工藝品。這些被中國宮廷珍藏的「高科技文物」,反映18、19世紀西方鐘表製造業的發達,也見證明清時期中外鐘表技術的傳播切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180餘萬件藏品中,有超過1500件古鐘表文物。「產自英國的最多,也有來自法國、瑞士,清宮自造或廣州工匠製造的約占兩成。」退休後返聘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表室修復師王津介紹,英國鐘以歐式建築造型、田園風格居多,法國鐘喜歡以熱氣球等時代新發明為造型,瑞士藏品多為小型鐘表;廣州則是西洋器物入華首站,後來盛產中西合璧的「廣鐘」。 據史載,1601年,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將兩座自鳴鐘進獻給明朝皇帝,鐘表第一次為中國宮廷所認知。至清朝,酷愛西方科技的康熙皇帝收集了許多西洋自鳴鐘,不少是外國貢品,並設立制鐘作坊仿製、維修「西洋鐘表」。雍正時期,鐘表作為計時工具在故宮內廣泛使用,皇帝出巡要帶上自鳴鐘。乾隆時期推動清宮鐘表製作步入鼎盛階段,會寫中國字的西洋「寫字人鐘」等深得乾隆喜愛。 故宮收藏的古鐘表裡,不乏中西合璧的傑作。以本次百年特展裡的展品——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為例,一隻曲頸仙鶴口銜靈芝站在紅絲絨木座上,背馱二層仙閣,二針小表嵌於閣中間;鶴腹中安置音樂機械裝置,啟動時可演奏四支樂曲。該鐘表的機械部分刻有英國知名鐘表匠的簽名,但外形裝飾卻極具東方風情,業內推測或為中國人所設計。這座英制鐘表曾作為二十餘件國寶級鐘表之一,於2024年「回」英國倫敦參展,被認為直觀傳達出了「中英文化對話的資訊」。 海內外大展「常客」掐絲琺瑯轉鴨荷花缸鐘也是中西融合產物。它由清宮造辦處工匠用廣州製作的掐絲琺瑯缸和法國的奏樂機械系統「混搭」而成,上弦啟動後,音樂響起、荷花瓣張開,花心中的西王母穩坐不動,童子、白猿跪拜呈獻桃狀,精巧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機器人」。正如王津評價,計時僅是古鐘表基本功能,各顯神功的演示功能才是「絕殺」。遺憾的是由於場地所限,目前鐘表館備受歡迎的動態演示暫時停了。 王津在故宮工作四十餘載,經手修復了兩三百座西洋鐘表,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由瑞士鐘表大師製作的「變魔術人鐘」。該鐘表由1000多個零件組成,含7套系統、5套機械聯動,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表之一。王津帶著徒弟亓昊楠耐心拆解、修復、調試,歷時一年多才完工,「每一次修復,都像穿越時間隧道與古代鐘表匠人對話,向他們的高超技藝致敬」。 紫禁城這些稀世鐘表,時有赴海外參展的機會,包括港澳臺地區及亞歐國家。王津對日本巡展記憶猶新。上世紀90年代,故宮五六十件古鐘表文物在日本進行多城巡展,歷時半年,「展區附近候場隊伍總是拐好幾道彎。我們幾位修復師輪番前往日本,為參觀者演示鐘表動態功能,現場很轟動」。 在王津看來,故宮鐘表「走出去」,讓更多海外朋友沉浸式接觸這些寶貝,正是那段以鐘表為載體的中西文化交融史在現今時代的延續。而王津和亓昊楠這對師徒組合,以「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和高超手藝,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路走紅後,也更加用心地擔起故宮守護者角色,把技藝傳到更多年輕人手裡。(待續)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女性過得更好一些。」北京女性主題書店「另一個書屋」店長阿崔談起自己堅持開辦書店的理由,如是說。 近年來,大陸北京、廣州、上海、重慶、成都多地,女性主題書店逐漸增多,在城市文化地圖上開闢出了一個個獨特的「座標」,吸引對相關文化感興趣的民眾前去參觀、閱讀、交流。 「在台灣,早在1994年就有了這樣的書店,而大陸則相對遲滯一些。」90後男生阿崔,受童年經歷影響,也因台灣女性主題書店的啟發,三年前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設了「另一個書屋」女性主題書店。「那時性別議題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受到關注。大家的理念是類似的,即希望通過傳遞相應的知識和理念來推動性別平等。」 「另一個書屋」的書籍,90%由女性著寫,大多數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新書,也有一部分是舊書。有通俗的女性讀物,如《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秋園》,也有嚴肅的性別研究叢書,如一整套的《婦女研究叢書》。書店內,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相關文獻正在「C位元」陳列,還系統收藏著1950年至今的《中國婦女》雜誌。 阿崔花三年的時間為書店收集了這些資料,在他看來,這些珍貴的雜誌和圖書,其中的描述與記錄能反映大陸主流語境對女性的呈現,可讓讀者關注不同時期的女性議題,見證大陸女性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他說:「提供這方面的知識,是一個專業的女性主題書店應該做的事。」 坐落在上海福州路的馨巢書屋,是上海首家女性主題書店,自2020年開張後便堅守至今。「一座城市需要一家女性書店」,是其創始人王霞的堅持。 馨巢書屋內書籍全圍繞「她」來分類,聚焦「她的熱愛、她的自由、她的智慧、她的氣息」,設有以張愛玲、楊絳等六位女作家命名的「膠囊房」,著力為女性群體打造私密且充滿文化氛圍的閱讀空間。目前,書店還在持續開展劇讀會、讀書會、手作、療癒繪畫等活動,在諸多女性主題書店中人氣頗高。 「整個書屋各處都充滿著女性關懷,書目從各個角度、題材去幫助我們更加正確地看待性別與世界,去瞭解女性的權利和自由。」石紫(化名)在遊覽馨巢書屋後有感而發,她說:「如今,越來越多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她們在各大領域自信獨立,從容大方,散發著光與熱。」 懷著讓更多人看到女性作家的念頭,肖薇(化名)在武漢一手創辦了「極樂玫瑰書社」,如今書店已運營兩年半。店內吸引讀者的除了圖書,還有多元的線下活動,包括桌遊、園藝、拳擊、手作、電影等多種主題。 「線下活動能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處境的女性進行直接對話。雖會出現分歧甚至爭執,但也能碰撞出多元觀點,讓大家更瞭解其他女性的真實處境。」在肖薇看來,女性主題書店與讀者的關係是「互相成就」。她說,有些狀態不佳的女性讀者,在書店閱讀、參與活動或與人交流後,情緒得到舒緩與調節,書店也因給人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空間而更具價值。 回顧台灣的女性主題書店歷史,由幾位台灣女子於1994年在台北共同創立的「女書店」極具代表性。其店內圖書圍繞女性展開,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經多年努力,「女書店」已成為台灣關心女性話題讀者的聚集地。 生活在台灣的內蒙古人郭震,在「女書店」閱讀後感歎道:「看過很多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卻仍被這間書店所傳遞的理念所吸引。它不告訴你一個女性『應該』是什麼樣,而是展現出千萬種可能,再告訴你:你有選擇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