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藝文

《媽,別鬧了!》舞台劇版以父親觀點出發 湯志偉、王琄夫妻續緣

改編自Nextflix《媽,別鬧了!》的同名舞台劇,由王琄、湯志偉、陽靚與李劭婕等人主演,不同於影集,舞台劇由已知自己即將離世的父親觀點出發,飾演媽媽的王琄強調,舞台劇跟影集差很大,「兩者要傳達的主要議題不太相同,舞台劇中一家人的樣子和表演質地也都和影集很不一樣。」湯志偉力薦「每個人都很適合來看,因為談的是家和家人的愛。對於家人的互動有非常細膩的刻劃,在這齣戲中,大家都能看見自己或家人的影子。」《媽,別鬧了!》3/29日起在台北首演,並移師臺中、高雄、臺南與桃園,售票資訊請洽故事工廠官網與TixFun售票系統。 《媽,別鬧了!》改編自陳名珉自傳小說《我媽的異國婚姻》,講述中年喪夫的王玫玫(王琄飾演)決定在60歲前再度把自己嫁出去,她的失控以及與兩個女兒的衝突都源自爸爸不在了,3人被迫與「失去」共處。 王琄憶起失去至親的感受很有共鳴,「生命就像破了一個洞,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過關,但我一輩子不可能忘記他們。《七龍珠》的畫家走鳥山明了,他還有很多計畫要執行,所以我覺得想做要趕快做,未來是現在創造的,把握現在最重要。」 湯志偉飾演王玫玫的已逝丈夫陳光輝,面對生離死別,他想起每次送走摯愛毛孩子的難過。「我這輩子養過很多隻狗,每次從幼犬、成年到步入衰老而離世。現在家裡有一隻8歲多的大丹狗,為了牠老年生活,家裡鋪上塑膠地板方便行走也注意幫牠保暖,希望盡最大努力給牠更舒適的環境。」 這次舞台劇也是王琄與湯志偉的「三世螢幕夫妻」,兩人是第三次演夫妻,湯志偉表示王琄演戲很放心,王琄卻說跟湯志偉對戲很討厭,他總是不按牌理出牌,「我們在舞台劇演夫妻還是第一次,因為不想陷入制式化,他常給我出招,兩個人會整來整去,跟老朋友合作就因為很有安全感,反而覺得比較新鮮!」

曾操刀卡地亞、拉圖酒莊 法國大師Bruno Moinard雙聯展 3/15台北登場

具有藝術家、室內建築師多重身分的跨領域創作者布魯諾・默因納德(Bruno Moinard),他是卡地亞全世界精品店、愛馬仕總部、巴黎世家總部的設計師,也為已逝時尚大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設計宅邸。其亞洲首次個人展覽涵括繪畫、家具等多重面向,即日起至5/12在民生社區(白卡藝廊Carte Blanche Galerie)、路易莎象山藝文中心,以雙展場形式展出。 默因納德畢業於法國國立高等應用與工藝美術學院(cole Nationale Suprieure des Arts Appliqus et des Mtiers dArt, Olivier de Serres​​),擁有扎實的繪畫訓練,從小就善於透過繪畫表達對空間的看法,因此受到被譽為設計界Coco Chanel的傳奇設計師安德莉普特曼(Andre Putman)邀請進入室內建築領域,也開啟他的全方位創作生涯,除了繪畫、家具設計,更涉獵場景與產品設計等。 除了為法國精品品牌總部操刀,他也為法國五大酒莊之一的拉圖城堡酒莊(Chteau Latour)設計展廳和VIP室,也曾與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一同設計法國總統官邸愛麗舍宮​​。 這次亞洲首次個展,Carte Blanche Galerie白卡藝廊以「永恆(ternit)」為主題,展出設計手稿、設計家具與繪畫,讓觀眾感受默因納德完整創作旅程,建築和傢俱設計項目能折射出不同的時期和演變,更可以察覺他感性抒發和理性思考的雙重面向。 路易莎象山藝文中心則以「交響樂(Symphonie)」為主題,有多件作品都與音樂有關,例如雙聯拼作品《約瑟夫海頓》是默因納德的世界知名鋼琴家摯友尚-艾弗藍‧巴佛傑某晚來電,正在排練海頓曲目的巴佛傑和正在畫室的布魯諾有了創作靈感,默因納德在聆聽巴佛傑奏出的海頓旋律後,完成這件富含節奏感、速度感的畫作。 交響樂的展覽亦呈現出紙張特性,差旅繁忙的默因納德在飛行時,會利用手邊雜誌進行拼貼創作,隨機地並置圖像催生更多美學與感知層面的碰撞和對話。 兩場域的展覽都將聚焦在 Bruno 引領他踏入創作生涯的原點「繪畫」上,默因納德表示:「我非常自豪能夠受邀在台灣展覽。我很高興能夠展現我工作裡頭的第三個面向(繪畫)。我知道台灣觀眾對我的繪畫很有感覺,接受度很高。對我來說,這將是一個很棒的交流和分享時刻。」 展覽資訊: 名稱:Symphonie 交響樂 日期:3/14 - 4/1 藝術家:Bruno Moinard 地點:路易莎象山藝文中心(Louisa Art Center)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 95 號 時間 : 7:00 - 18:00 名稱: ternit 永恆 日期:3/15 - 5/12 藝術家:Bruno Moinard 地點:Carte Blanche Galerie白卡藝廊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69 巷 2-6號 參觀方式:預約制(請聯繫 02- 27476738 orinfo@carteblanchegalerie.com)

北藝中心年度企劃出爐 亞洲藝壇盛事12年後重返台灣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暌違12年,將於今年9月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聚集來自亞太地區超過20個國家的77位會員代表,北藝中心將利用這場國際盛事聚集而來的節目buyer,規劃臺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以評論家嚴選(the critic's choice)的角度,安排20至30個台灣團隊演出,希望能將更多台灣特色團隊推向國際,呈現台灣創作的多元樣貌與豐沛能量。 這場Showcase也將首創在台北藝術節中,並規劃票選機制,觀眾能透過票選,推薦他們心目中的優秀作品。AAPPAC年會包括有44間重量級表演藝術中心,以及33間藝術場館及組織,像是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墨爾本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東京新國立劇場、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都將與會。 年會內容將聚焦在全球表演藝術場館面臨的新挑戰,討論藝術創新、在地連結、長久永續、AI技術等4大議題,藉由國際場館經驗分享,發揮深度的實質交流。王文儀指出,除了台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面向大眾的藝術呈現則有「雙核心策略」,包括幫藝術家規劃開放觀眾參與的「前進中」展演(Process),讓新創者在過程中與目標群眾相見與交流。 而在場館演出的重要藝術家,則會規畫藝術家深度閱讀(Profile),如今年台北藝術節的節目有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導演黎煥雄、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王榮裕、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攜手,以已故的義大利作家、後新現實主義時代電影導演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為主題的劇場作品,透過作品播放、講座、論壇、工作坊等活動,提供觀眾多角度閱讀大師作品的可能性。 除了人才養成,產業的扶植也是北藝中心致力方向,在上半年將以「集市」概念,讓音樂劇在北藝百花盛放,對於具有潛力的音樂劇作品,也提供定目劇概念,讓團隊有足夠的檔期測試市場能量。 另外也將透過台北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及台北藝穗節持續擴大觀眾族群,將增加台北兒童藝術節前進社區免費演出的場次與延伸檔期,將完整涵蓋台北市12個行政區。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2024年將進一步把『亞洲共製中心』與『城市藝術劇院』的目標做得更深、更廣,透過節目策展與全方位無死角的場館服務,打造一座民眾自然想親近的場館,實踐『Open for All』的願景。」

2024台灣戲曲藝術節 探索愛的多重面向

2024台灣戲曲藝術節以「非˙常˙愛」為主題,自4/12至6/9日由11組戲曲團隊集聚台灣戲曲中心,集結關鍵字親子、情侶、轉世、人人戀甚至是戀物癖,探討以愛為名的各種面向,意欲跳脫傳統戲曲命題,直面人才斷層與培養觀眾之困境,發展傳統戲曲當代性。目前已經有兩檔節目完售,其餘票券請上OPENTIX售票系統:https://www.opentix.life/art_festivals,部分演出內容片段可上官方臉書觀看直播影片。 2024台灣戲曲藝術節共推出兩檔旗艦製作,薪傳歌仔戲劇團演出的《兩生花劫》,以德國劇作家萊辛名劇《艾米莉亞・嘉樂蒂》為本,由詩人鴻鴻擔任導演,攜手傳藝金曲金獎「最佳演員獎」張孟逸、古翊汎,「最佳音樂設計獎」郭珍妤與劇場影像魔術師王奕盛,重新詮釋悲劇經典。 小表演廳則由二分之一Q劇場重新檢視耳熟能詳的白蛇傳故事,推出全新創作《青姬》,跳脫話本、戲曲、影視設定,解構這段人妖戀,透過崑曲、京劇、歌仔戲三重奏,重探「情」的本質。 明華園戲曲總團則改編暢銷小說《乩身》,以三太子乩身為故事主幹,建構出一個罪與愛的故事。國光劇團《狐仙~無盡之愛》則以影像式、多線交織手法,述說愛無關性別、更能跨越族類。 台灣國樂團重新詮釋拉威爾的《波麗路舞曲》為《愛無限樂無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狐狸兒媳-小翠的愛情札記》則取材自《聊齋誌異》中的〈小翠〉,透過人狐戀探討對愛的態度,人的糾纏、狐的順其自然,如何才是愛的最佳解。 一心戲劇團《相看儼然》以張曼娟最膾炙人口的小說《海水正藍》中〈儼然記〉為發想,由一心當家小生孫詩珮、孫詩詠,現代劇場演員大甜、呂名堯,穿梭在前世今生糾結愛的課題。 台灣豫劇團則是直面愛情墳墓,從婚姻裡的信任、猜疑和試探等議題,在《劈棺驚夢》中演繹靈魂拷問的情愛悲歌。 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攜手京劇大師朱陸豪、德國劇場演員Ulrike Arnold、錦飛鳳傀儡戲團團長薛熒源獻上《贋作鍾馗》,以人偶形式述說愛與自身的傷痛。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則是把干將莫邪的故事重新鑄煉為《劍邪啟示錄》,大膽討論「物愛」和「戀物癖」議題。 台北曲藝團則是藉由《水滸傳》林沖夜奔的故事,展現男性幾種錯愛典型,以扭曲的視角、荒謬的邏輯,看透愛情的滑稽古怪。節目詳細資訊請至台灣戲曲中心官網查詢:https://tttc.ncfta.gov.tw/home/zh-tw

【陳碧涵專欄】為舞蹈而生 王珩用肢體創造新語言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自由藝術工作者王珩,她用身體探索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更用肢體達成交流,實踐各種可能性,探索生命中細微卻無處不在的美。 王珩,幼時有過動症與閱讀障礙,考試或書寫時,字與數字會從紙上浮起,在空中交戰,因此,不用接觸書本的藝能課就成為她最期待的時間。國小三年級,王珩開始徜徉在舞蹈世界,用身體感知美好,得到快樂,她說:「如果沒有舞蹈,我可能已經死了。」 2016年,王珩的舞蹈作品獲得世安美學獎的肯定。舞蹈人,無時無刻都在與身體對話和對抗,為的是追求突破!身體不只是舞蹈人一輩子的夥伴,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身體探索,找到與身體相處的方式,感受和發現各種舞動的可能!身心障礙者也是! 由於,王珩的親友中,有幾位是聾人,他們用手語彼此溝通,王珩感覺手語和舞蹈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皆在傳情達意。於是,王珩與「大可創藝」潘思廷合作,建立了藝術平權「聾人計畫」,邀請聾人一起共創跳舞。對聾人族群有更多的了解後,她才知道除了手語,還有許多不同的溝通方式,例如:透過空氣的震動,聽覺之外的感官也可以感受節拍、輕重……,他們可以隨之延展身體,也能展現舞蹈之美。 王珩認為人即使有些缺陷,仍然可以超越限制,用身體去感受、探索、實踐,並擁有世界上任何細微之處的美,就像在斷垣殘壁的縫隙中,仍可看見新生嫩芽的堅挺拔萃,那是強而有力的生命美!

《媽媽咪呀!》8月登台 限定7場 開賣時間及價位曝光

風靡全球的音樂劇《媽媽咪呀!》歡慶巡演25周年,今年8月將再度登台演出,這次《媽媽咪呀!》將首度登上台北國家戲劇院,在國家級舞台帶給觀眾們更震撼的感動。 《媽媽咪呀!》被譽為最陽光的音樂劇,25年巡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6500萬人觀賞,是超人氣長壽音樂劇。由於音樂劇屢創佳績,《媽媽咪呀!》更翻拍了同名電影,創下歌舞片有史以來最高票房。《媽媽咪呀!》這次睽違6年重返台灣,登上國家戲劇院,在更華麗、更具規模的舞台帶給觀眾們不變的感動。本次巡演訂於8月在台北限定登場,安排了共7個場次,讓觀眾們連續幾天都能沉浸在歡笑與感動中。 目前主辦單位已經公布了購票細則,宣布門票將於3月16日下午1點正式啟售,演出時間則在8月28日至9月1日,門票有7種價位:1200、1800、2800、3800、4800、5800、6800。《媽媽咪呀!》這次回到台灣限定演出7場僅釋出不到9600張門票,所以有興趣的觀眾恐怕要拚手速搶票,才能進場回味陽光燦爛的希臘小島風情。

閩南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陳穎派辭世 享耆壽92歲

彰化縣傳統工藝「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陳穎派辭世,享耆壽92歲。「傳統建築彩繪」為傳統寺廟、民宅的重要工藝,具有藝術價值也兼具流派與地方特色,藝師陳穎派致力傳承與推廣,為臺灣傳統工藝保存奠定深厚基礎,文化部將頒贈旌揚狀予以表彰。 陳穎派1933年出生,12歲起隨父親陳萬福習藝,10幾歲就出師從事廟宇彩繪,熟知彩繪技法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建築彩繪技藝所需相關知識及工序均能掌握,致力傳統建築彩繪70餘年,2020年經彰化縣政府登錄認定為「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 傳統建築彩繪施作,「彩」是指在建築構件外表,或是石灰牆壁面上,進行「披麻捉灰」的施工程序,稱為「地杖」。「繪」則是在地杖處理完成後,進行繪圖著色工作,為藝師展現書畫藝術的重要技藝。 陳穎派傳接閩南系統樣式,保留傳統披麻捉灰傳統工法,且題材豐富、繪工細膩,除承接新作寺廟,亦多次參與古蹟建築修護,並將「穎派彩繪」傳至兒子陳文俊與陳敦仁手中,如今技藝已傳授至第五代,家族團隊遵行傳統工法從事彩繪工作者有數十位,為臺灣傳統工藝保存奠定深厚基礎。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6部跨類型電影 展現名為緬甸的真實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公布本屆焦點單元,以「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為名,共展映26部跨類型的緬甸電影,包括心情日記、前線紀錄、未來狂想、音畫實驗等,創作者們記錄外在現實或訴說內在感受,共組屬於緬甸的真實。 緬甸獨立電影創作與其民主發展緊密相關,影像除了記錄現實,也成為創作者發聲的媒介。歷經軍事政變、電影審查等限制與挑戰,緬甸近年透過在地影展、非營利電影教育機構等途徑串連,逐漸發展出以「集體」為貌的電影社群。 TIDF為此單元實地走訪仰光,探訪影人、尋找作品,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該專題規模盛大,難得一見,以新作為主、舊作為輔,主要欲呈現緬甸電影多元的創作之姿,所謂『真實』在眾多作品中瞬息而現,電影既是回應時代的行動,也成為時代的隱喻。」 放映之外,本單元亦將出版別冊,蒐羅多位創作者訪談與專文;影展期間則有主題論壇,邀請瓦旦電影節總監杜篤嫻(Thu Thu Shein)及多位集體創作的導演、電影社群影人進行對談,從不同角度思考紀錄片的意義。 「前線紀錄」單元,不少創作者顧及人身安全,選擇以匿名呈現。《戰地同袍(粗剪版)》(Comradeship (rough cut),2023)以對講機與鏡頭前的戰士連線,完整呈現戰地日常;《噗噗從軍記》(Comrade Poopy,2023)拍攝政變後逃亡山林成加入前線反抗軍的部落客,遇見花貓噗噗的軍旅生活;《少年政變初長成》(Journey of a Bird,2021)記錄青年們見證仰光一夕變色,自拍呈現緬甸青年世代的掙扎。 《十年緬甸》(Ten Years Myanmar,2023)則為「集體創作」的代表作品,延續2015年從香港、日本、台灣、泰國一路開展的「十年系列」,以五段橫跨科幻、社會寫實、後設喜劇的故事,想像政變後緬甸的「未來」形貌;《緬甸日記》(Myanmar Diaries,2022)則瞄準軍事政變後的社會,由十位匿名電影工作者共同完成,虛實之間體現高壓下奮力抵抗的生命力和創作意志。 《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Nargis - When Time Stopped Breathing,2009)為首部由緬甸創作者自製而成的紀錄長片,導演在政府禁令下秘密拍攝2008年納吉斯氣旋重創後的緬甸,穿梭滿目斷垣殘瓦中,聆聽受災戶的故事。《硝煙下的助產士》(Midwives,2002)導演回到近年與羅興亞人衝突不斷的若開邦家鄉,記錄兩名助產士如何在紛擾中堅持接生下一代。 《陌生成家》(Three Strangers,2021)以緬甸山村一對酷兒戀人領養男嬰的經歷,探問緬甸社會中愛與家的邊界。《吟唱靈魂之歌》(Song of Souls,2023)以近似民族誌的目光,展現緬甸東部撣邦的歌謠文化傳統與信仰,更以旋律與歌詞傳達記憶和傷痛。趙德胤的《診所》(The Clinic,2023)則將鏡頭對準仰光診所的醫生夫婦。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10至5/19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盛大舉行,匯集海內外近140部精采紀錄片,並在疫情後首度迎來近百位國際影人。放映與座談之外,更將舉辦講演表演、延伸展覽,盼以豐富多元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更多活動與節目內容將陸續公開,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

朱宗慶打擊樂團紐西蘭初登台 連結島國力量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初破紀錄晉升8位團員,讓一團人數增為21位,就是為了因應接下來的密集巡演,3/16朱宗慶打擊樂團將於「奧克蘭藝術節」(Auckland Arts Festival)進行專場演出,此次也是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度於紐西蘭登台。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讓臺灣走出去、把世界帶進來」是創團初心,奧克蘭藝術節是紐西蘭最具代表性的國際藝術節,這次促成紐西蘭初登台關鍵人物是奧克蘭藝術節藝術總監麥卡拉(Shona McCullagh)與作曲家帕沙達斯(John Psathas)。去年5月麥卡拉受邀來台參加第11屆TIPC 臺灣國際打擊樂節,欣賞完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後,就力邀樂團參與奧克蘭藝術節表演。 希臘裔的紐西蘭作曲家帕沙達斯,曾擔任雅典奧運開幕作曲家,也曾為朱宗慶樂團創作打擊樂曲目,近期也將與樂團進行未來3年的全新展演合作計畫。第一次到紐西蘭演出,樂團準備多首經典曲目,包括由雷瓦提(Gérard Lecointe)的〈三部曲 3 Epilogues〉、科申斯基(Gene Koshinski)的〈超越彎折 BeyonD the bEnd〉與張瓊櫻的〈射日〉。 另外還有助理藝術總監盧煥韋創作的〈探〉與〈J 效應〉,以及團員高瀚諺所寫的〈菜市仔〉傳遞在地文化與世界接軌,而紐西蘭作曲家帕沙達斯(John Psathas)於2011年創作的〈京都〉也將排入本次的演出曲目中,透過島國之間的對話,展現出跨越大洋的精采擊聲。 奧克蘭藝術節朱宗慶打擊樂團專場音樂會「Energy ∞ Infinite」 時間:紐西蘭當地時間3/16 18:30 地點:奧克蘭市政廳(Auckland Town Hall)演奏大廳(Great Hall) 售票網址:https://www.aaf.co.nz/event/ju-percussion 推廣演出「Culture Beats」 時間:紐西蘭當地時間 3/16 14:00 地點:奧克蘭鬧區 Aotea Square 奧克蘭藝術節官方網站:https://www.aaf.co.nz/

定目劇《說唱季敘》以12種再見方式 含淚笑推最終章

台北曲藝團(北曲)品牌節目《說唱季敘》,自2018年進駐「中正紀念堂演藝廳」,7年來每季固定兩場節目演出,培養出不少鐵粉,也透過老藝人傳承,孕育了兩岸唯一相聲男團「愛笑斯坦」。由於今年場館即將翻修將畫下句點,3/16-17連續兩日將推出告別專場,用12種爆笑說再見的方式,與觀眾無痛分離、笑好笑滿! 北曲團長葉怡均表示,《說唱季敘》源於2018北曲《喜迎25》駐點演出,當年她為讓更多孩子能接觸到實體的說唱藝術,也為臺灣青年相聲演員搭建一個鍛鑄實力的舞台,最終進化成「一年四季、定點定目」的演出型態。 除了大眾較為熟悉的相聲,也為傳統特色強烈的快板、評書訂製了「文學講藝」專場,搭配國中小學的話本文學、古典故事,形成臺北唯一的說唱曲藝定目劇場。 7年來感謝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永慶慈善基金會、長豐智能科技等政府及民間企業支持,才能讓《說唱季敘》的票價維持親民「凍漲」。7年來從未缺席《說唱季敘》舞台的青年演員宋明翰打趣說,中正紀念堂因歷史價值的特殊性,讓場館與觀眾都自帶一股肅穆氣氛,讓每次演出充滿挑戰、要精準拿捏亦莊亦諧的表演風格。 「忙內」吳胤頡則是從15歲演到19歲,經歷了老少傳承階段、每部作品至少需3個月以上排練、在小劇場試演,才能到《說唱季敘》發表。從疫情時期0演出的低潮、到重新站上舞台感動,讓他更堅定自己對說唱藝術的熱愛。 《說唱季敘2024告別專場》,將總結7年精華,4場節目分別以「春瘋」、「夏狂」、「秋逗」、「冬樂」為題,演員們各自貢獻最能帶動歡樂的段目,來向觀眾道謝說再見,希望每一位曾經支持《說唱季敘》的朋友都能在最終場相聚!票券已在OPENTIX販售中,詳情可洽02-22345610或台北曲藝團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