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藝文

是義士還是叛國賊?王水泊《他們選擇了中國》刻劃戰俘故事

加拿大籍華裔導演王水泊,拍攝了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講述韓戰結束後22個英美戰俘留在中國大陸,面對兩種意識型態之間的掙扎。王水泊今天(18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與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討論兩岸議題,直言在大時代的悲劇之下,戰爭沒有贏家。 王水泊18歲就想當導演,30歲到加拿大後,受兩屆奧斯卡獎得主、加拿大著名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貝克(Frederic Back)邀請,成為其唯一的助手,1998年並以短片《天安門上太陽升》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該片是自傳體動畫紀錄片,講述這代人從紅色夢到美國夢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創作中恆常的主題:新移民在不同文化地域的衝擊、東西方文化下的碰撞與角色。 《他們選擇了中國》源自於王水泊小時候的經驗。那是1971年的濟南,王水泊在兒童藝術中心學畫畫時,見到一位穿著工作服、騎著腳踏車的老外,名叫溫納瑞斯,是韓戰的美國戰俘,3年戰俘營生活後,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選擇留在中國。當時像溫納瑞斯這樣留在中國的有21名美國戰俘、1名英國戰俘。 1966年大陸文革,這些外國戰俘多半回到美國,被以叛國罪開除軍籍,在美國社會也很難生存。王水泊說,這就是冷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人性百態,令人感嘆。影片結尾,王水泊表示,對他來說,他們是一些「試圖在敵人之間建立橋樑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 陳學聖表示,《他們選擇了中國》有兩大啟發:第一,片中美國黑人士兵亞當斯,在美國由於種族問題沒有受過好待遇,來到中國才被平等對待。冷戰時美國民權運動還在起步階段,社會主義對有色人種是有吸引力,這是大時代的特殊狀況;第二,台灣過去強調的1萬4千名反共義士,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陳學聖曾採訪一名士兵,在日本殖民時當日本兵,戰敗後被俘;國共內戰後送大陸打仗,又被共軍俘虜;抗美援朝時為換取自由加入志願軍,後又被美軍俘虜,他選擇回台灣,就成為反共義士。繞了一大圈、橫跨數十年回到家,今非昔比,這是大時代的悲劇,戰爭沒有贏家。 何志勇認為,探討歷史是為了溯古追今、展望未來,歷史要客觀了解,不能任由政客詮釋。現在兩岸關係不佳,雙方常常誤判,大家都說「兩岸要對等交流」,然而去年一整年陸客來台僅38.2萬人次,比最盛時期的2015年420萬人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此缺乏民間交流,怎麼可能消彌雙方誤會?他呼籲民進黨政府重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才是正辦。

「花數千元只看到舞台鐵架」消基會揭演唱會申訴案件暴增

近年台灣演唱會市場蓬勃發展,韓流、華語、日系及跨國藝文活動頻繁舉辦。然而,隨著高價票券熱賣,消費糾紛也隨之攀升。消基會今天(17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光是今年度就接獲多起「演唱會座位視線不良」的申訴案件,消費者共同的困惑是:「花了數千元購票入場,卻只能看到舞台後方鐵架、攝影機或LED牆背面,這樣合理嗎?」 根據消基會彙整資料,消費者投訴主辦單位包括理想國演藝股份有限公司、拓元股份有限公司與寬宏藝術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等。案件顯示,即便主辦單位事前公告「部分區域視線遮蔽」,但實際現場的遮蔽狀況往往超出預期,舞台設計、道具升降、燈光吊架、攝影機軌道等,均可能讓消費者在整場演出中無法清楚觀看表演。 例如有主辦方公告「開演十分鐘內可向工作人員反映並調整座位」,但當日現場滿場,工作人員回覆「無其他座位可調,僅能退票或原位觀賞」。消費者無奈表示:「退票等於錯過難得的演出,不退又看不到舞台全貌,只能吞下委屈。」 依據文化部公告的《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2點規定,業者應於票券銷售資訊中載明票價、演出時間、演出地點、座次、節目名稱及「其他應告知消費者之事項」。然而,「視線遮蔽」是否屬於「應告知事項」之一,實務上並無明確定義,也無強制揭露方式。 消基會指出,若售票資訊揭露不完整,恐違反《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第5條規定。消費者購票時基於信賴,合理期待所購座位能有正常視野;若因資訊不足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應由企業負起賠償之責。 觀察近年案例,歌手江蕙《無‧有》演唱會,主辦單位於部分場次出現主螢幕被舞台道具遮擋情形,經消費者反映後,業者主動重新安排場次並升等座位補償,展現正面處理態度。 另外像韓團2NE1《WELCOME BACK》台灣場與Trendy Taipei Boom等案例,主辦方則以「舞台設計依表演需求」為由拒絕退費,並表示「各項設置均經藝人方同意」,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救濟。 消基會指出,這顯示出目前缺乏一致的補償標準與認定依據。所謂「視線不良」究竟是舞台遮蔽幾成、主螢幕被擋多久才構成退票事由?現行法無從判定。消保官與調解單位在處理時也因缺乏客觀標準,常需仰賴主辦單位提供照片、影片佐證,導致調解過程曠日廢時。 消基會呼籲,文化部應立即檢討《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增列「視線揭露與補償」條款;售票平台與主辦單位應自律建立「視線保障機制」,並落實資訊揭露與現場補償;消費者在購票時應注意票面公告、舞台設計圖及遮蔽警語,保留購票證明與現場紀錄,以利日後申訴。

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 年輕世代鏡頭紀錄滇藏民族風貌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今(15日)舉辦開幕茶會。本次展覽集結了兩岸年輕世代的視角,記錄下這條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化浪潮下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本次攝影展展期為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展覽作品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行腳茶馬古道」活動的兩岸大學生;在今天的開幕茶會上,多位參與行腳的青年分享了他們的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現場還有音樂家進行提琴演奏。 滇藏線沿線民族風貌 年輕世代鏡頭下的傳統與現代碰撞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橫貫大陸西南,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豐富的民族聚落。年輕一代的觀點,正是在記錄這些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之間的碰撞與張力。 特邀非遺傳承人 尼西黑陶見證古道歷史脈絡 展覽內容除了近百幅視覺作品外,更加入了對文化變遷的深層思考。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後,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的獨克宗古城轉變為熱鬧的不夜城,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者也多被遊客取代,顯示文化變遷速度之快。 其中一位同學記錄了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該名同學指出,他看到了非遺文化(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堅守,他們不只是守舊,而是在創新中讓傳統活下來;另外一位參與計畫的同學則回憶稱,在拍攝獨克宗古城鍋莊舞時,鏡頭中遊客的笑臉與藏族老人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讓他突然理解了發展所帶來的複雜面。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參與展出。作為湯堆村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他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黑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其樸拙典雅的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了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此次的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過去九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茶馬古道沿線的許多畫面已經消失,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蔡佳麟重申,活動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展覽旨在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 兩岸青年展現時空變遷與文化脈動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於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展出。本次展覽以「行走、凝視、記錄」為主軸,集結自2017年起參與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兩岸大學生作品,呈現這條橫貫大陸西南、歷史悠久的古老商道在現代所面臨的環境與文化變遷。 茶馬古道自唐代形成,以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三大主幹道聞名,其中滇藏線沿途穿越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聚落,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生活風貌。多年來協會徵集兩岸曾踏訪古道青年的攝影作品,以年輕世代的眼光記錄自然景觀、村落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的碰撞。今年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即是他們在行旅途中以鏡頭捕捉的珍貴片段。 展覽將於11月15日下午2點30分舉行開幕茶會,屆時多位參與「行腳茶馬古道」的青年將分享拍攝歷程與文化觀察。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每一個快門,都是無法再現的瞬間。」他表示,過去九年大家看見交通建設提升、科技發展與觀光蓬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很多畫面已無法再現,因此這些影像更具歷史意義」。 自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以來,觀光人潮急速湧入,使原本寧靜悠遠的獨克宗古城變成熱鬧的不夜城。過去在四方街常見的藏族居民跳鍋莊,如今大多被來自八方的遊客取代。文化變遷的速度之快,令當地生活樣貌呈現截然不同的面向。本屆攝影展除呈現視覺作品,也期望成為觀眾思考文化保存、地方特色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重要場域。 今年展覽亦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肖巴)參與展出。他為尼西鄉湯堆村的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致力於傳統工藝創新推廣。尼西位於舊時茶馬古道必經之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黑陶工藝,是滇西北與藏區文化的重要象徵。尼西黑陶樸拙典雅、耐火性佳,烹煮食物能保留特有的泥土香氣,其工藝美學與生活文化同樣見證茶馬古道沿線的歷史脈絡。 蔡佳麟表示,協會之所以每年持續徵集兩岸大學生作品,是期望透過年輕一代的觀點,觀察科技與交通改善、商業活動發展對區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他強調:「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 「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透過影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見證茶馬古道的古老記憶與現代脈動,歡迎社會大眾踴躍前往參觀。 活動資訊 一、展覽日期:2025 年 11 月 13 日至 19 日 二、開幕茶會:11 月 15 日(六)14:30 三、展覽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 號 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 四、主辦單位: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

故宮百年院慶 范寬、郭熙、李唐國寶級巨作南院登場

國立故宮博物院歡慶百年、南院十年,推出重磅特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眾所矚目的鎮院國寶北宋巨碑式山水名作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今天(11日)日起首度於故宮南院盛大展出,限展42天至12月28日止。故宮表示,3幅巨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重要經典,也象徵故宮百年典藏的深厚底蘊,邀請觀眾蒞臨近距離感受跨越千年的山水巨作。 故宮南院今日上午舉行「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北宋山水畫」開展典禮,故宮蕭宗煌院長表示,北宋這3件巨碑式山水畫名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經典,更代表畫家對自然、宇宙與生命的深層體悟。范寬〈谿山行旅圖〉筆下崇山峻嶺的壯闊,展現天地大觀的氣勢;郭熙〈早春圖〉描繪雲煙流轉,蘊含天人合一的哲思;李唐〈萬壑松風圖〉則以斧劈剛勁筆法,開創承先啟後的山水風貌。北宋這3幅山水畫也是經文化部指定公告為「國寶」的限展書畫藏品,至少3年為期,每次限展42天,過去雖曾合體展出過3次,而這次特別規劃至南院展出,是因為南院擁有挑高清透的玻璃展櫃,將呈現最優質的展示效果。今天在嘉義合體極具歷史性,將成為故宮百年及國際藝術年表上的重要篇章。 故宮總策展人余佩瑾副院長指出,故宮百年歷程自開館以來,見證皇室文物匯聚與傳世。郭熙〈早春圖〉在開館首日展示於坤寧宮第一陳列館,堂堂大山成為觀眾爭相欣賞的焦點;透過公開展覽與觀眾對話,詮釋方式得以與時俱進。范寬筆下的山勢雄厚、意境悠遠;郭熙描繪早春山林的生機與靈動;李唐則以斧劈皴開啟南宋新風格,三者構成山水畫境的巔峰。余副院長表示,這三幅山水畫在藝術史上占重要地位,多次展出不僅激發研究討論,同時深化觀眾對於這三幅作品的藝術欣賞與認識。 故宮南院呼籲,千年畫作保存不易,被列為限展品的3幅國寶一次展出,機會極為難得,限展至12月28日止。為維護參觀品質,參觀北宋山水畫的S203展廳採線上預約制或配合人流管制於現場排隊入場,詳情查詢故宮南院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

鄭麗文秋祭行動獲詩作敬意 謝明輝讚勇氣化解仇恨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前國大代表謝明輝今天(10日)表示,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具深遠意義,不怕綠營出征扣紅帽,親共罵名,以理性與包容態度面對歷史傷痕,呼籲社會「銘記歷史、化解仇恨」的舉動,可讓兩岸走向和解與融合,「特作詩一首敬佩她的勇氣」。 謝明輝指出,該追思活動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兩岸同心、振興中華」為主題,盼藉此反思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他強調,這段「一場民族國殤、一頁兩岸情仇」的歷史,不應再被民進黨當作「台獨提款機」操作對立,而應作為民族和解契機。 謝明輝表示,鄭麗文不畏外界批評與綠營抹紅、親共舔共標籤,「為民族大義、為兩岸和解融合,勇於出席秋祭活動,這是面對歷史、尊重信念的勇氣與魄力的展現」。 謝明輝同時提到,香港知名政論家孫玉良得知鄭麗文親自出席秋祭後,認為她是胸懷魄力,不怕任何毁謗與汚蔑,不怕被潑髒水,是千萬人吾往的精神,特作七言律詩一首,表達敬意與感懷,並以詩紀事。 孫玉良詩 黨爭難斷故園情,英雄碑前熱淚崩。 昔歲腥雲湮鐵骨,今朝霞彩映紅旌。 從此榮耀不沉默,民族魂同志共擎。 知君最慰應非淚,長城騰躍巨龍鳴。 謝明輝也和詩一首: 國共鬥爭太斷腸,吳石先烈中華殤。 銘記歷史拍影視,緬懷先烈奏華章。 恢復漢唐華夏事,振興中華兩岸光。 今將吳石靈前祭,麗文主席應表彰。 謝明輝強調,歷史應讓人學會理解與寬容,而非製造仇恨。他呼籲,不論政治立場如何,「唯有正視歷史、尊重犧牲、共求未來」,才能真正化解島內分歧,讓兩岸人民在歷史記憶中找到共通的情感與方向。

閩台小吃文化交流盛典 兩岸嘉賓齊聚共享美食文化

「沙縣小吃品鑒 × 兩岸飲食文化分享 × 文化交流盛典」11月8日於沙縣小吃南崁旗艦店隆重舉行。活動邀請台灣政界代表、兩岸產官學界人士、媒體與企業貴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閩台飲食文化交會的歷史時刻。 現場由沙縣技藝傳承人親自演繹經典「柳葉蒸餃」工法,並開放貴賓近距離體驗製作過程,感受小吃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手作美學。同時邀請長笛與古箏演奏家現場表演,以細膩悠揚的樂音描繪閩台文化交融的意象,為活動注入優雅、沉靜又深具東方韻味的氛圍,讓來賓在音樂與香氣中,體驗文化與味覺的雙重饗宴。 化交流為序曲 以飲食深化兩岸情誼 創鑫生機集團郭煜杰董事長表示:「沙縣小吃不只是美味的代表,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樑。透過此次盛典,我們希望讓更多台灣朋友認識沙縣的文化底蘊,也讓兩岸透過飲食找到共同語言,從一碗小吃開始,延伸出無限的情感連結。」 活動後半段邀請兩岸餐飲與文化專家進行主題對談,從飲食傳承、地方文化保存與小吃國際化等角度,探討沙縣小吃的時代價值與文化使命。學者指出,飲食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記憶延續。 下一站:福州新品發表會 兩岸融合再升級 延續南崁盛典的文化交流熱度,沙縣小吃將於11月23日在福州舉辦「沙縣小吃新品 × 兩岸融合小吃發表會」,正式揭開「兩岸融合創新菜單」的序幕,展現閩台飲食從交流走向融合的全新篇章。 其中,由創鑫生機集團負責「情誼滿分|台灣特色美食系列」之研發與呈現,以台灣牛肉麵、台北滷肉飯、艋舺雞排、台 南蝦仁飯與蓮藕排骨湯等最具人情味的台灣代表小吃為基礎,融入沙縣經典元素,做到真正的「兩岸小吃融合」,象徵兩岸飲食文化的深層連結與共創未來。 此次融合菜單共分為五大主題系列: 元氣滿分|藥膳滋補系列: 延伸沙縣燉罐工法,強調溫潤滋補與養身概念。 輕盈滿分|健康減脂系列: 主打低脂少油的清爽料理風格,展現現代健康飲食趨勢。 鮮氣滿分|傳統小吃系列: 重現沙縣柳葉蒸餃、拌麵、扁肉等手藝,傳遞閩南原味。 情誼滿分|台灣特色美食系列: 由創鑫生機集團負責,融合台灣牛肉麵、台北滷肉飯、艋舺雞排、台南蝦仁飯與蓮藕排骨湯等經典風味,詮釋家的溫度與台灣人情味,象徵兩岸飲食文化連結。 暢快滿分|沙縣茶飲系列: 以沙縣茶飲文化為基礎,推出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冷熱飲品,為整體餐飲體驗畫下清新句點。 沙縣小吃:最幸福的大陸小吃 邁向國際化舞台 沙縣小吃作為「最幸福的大陸小吃」,不僅是生活的味覺記憶,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象徵。從千年文化的底蘊到非遺技藝的延續,沙縣小吃代表著國民美味的世代流傳。 創鑫生機以健康為核心價值,持續推動小吃產業現代化與國際化,讓這份融合閩台風味的飲食文化,從地方走向世界,傳揚於國際舞台。

【故宮百年系列六】故宫往事: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錶、故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故宮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際,回顧往事,故宮文物南遷,無疑是院慶系列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10月1日起,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對觀眾開放,展出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向世人呈現那段歷史。 從1933年2月起,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珍貴文物自北平(北京舊稱北平)啓運,拉開了南遷的序幕。這批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國寶,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在1937年日軍對華侵略全面爆發後,又緊急疏散至四川、貴州、湖南等地,輾轉於西南、陝北的崇山峻嶺之間,直至1947年才東歸南京。參與護送的故宮博物院職員牛德明曾回憶:「明月峽等處鑿山為棧道,左逼山崖,右臨深谷,百步九折,其險峻驚心動魄」。 這段歷時20餘年的文物「遷徙」之路,行程數萬里,從故宮皇家的殿宇樓閣移往華洋共處的租界洋房,從現代庫房移入山間洞穴和鄉野祠堂。而後因時局形勢之變,國民黨當局將部分故宮文物分三批運至台灣。最終,1萬餘箱文物留存大陸,2900多箱運往台灣。從此,故宮文物及其守護人不得不分隔於海峽兩岸。 在這場文物「遷徙」中,無數文化守護者用智慧與生命守護國寶。據歷史記載,1939年,80箱1022件故宮珍品為避戰火,秘密轉移至貴州安順的華嚴洞,並在此秘藏近六年。面對喀斯特地貌的潮濕環境,為解決文物防潮問題,守護者們建造乾欄式木屋,用心隔離濕氣。天氣好時,故宮博物院職員莊嚴和同事會把存放在鐵箱裡的善本圖書和歷代名畫,小心地搬到洞外空場,鋪在地面或木架上,攤掛曬晾。 這段歷史不僅留存在文獻中,更延續在當代學者的研究裡。2010年6月,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婉玲和莊嚴的後人、台灣攝影家莊靈等兩岸學者一起,共同考察此地。洞內泉水叮咚,她們一起辨識洞壁上的馬衡題記,丈量洞口處的面積,想象著當年文物箱件的安放位置。 文物藏於華嚴洞時期,莊靈出生在貴州,6歲前基本生活在安順,後又一路輾轉到台灣。儘管父親晚年最大的心願「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歸」未能實現,但莊靈選擇用鏡頭,追尋文物南遷的「足跡」,讓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成為兩岸文化血脈的另一種回歸和延續。近期,故宮南遷文物特展在貴州安順舉行。莊靈向貴州捐贈了珍貴影像文獻。 文物雖分隔兩岸,但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合作早已展開。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讓彼時分隔兩岸60餘年的傳世名畫聚首;今年4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率台灣師生,與北京八中師生共同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頻頻。 徐婉玲說,兩岸故宮藏品之間的內在聯繫,是藏在故宮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最為生動的表達。以《九州如意圖》與《百福繁生圖》為例,它們都是乾隆時期詞臣汪承霈所繪。兩幅畫的構圖取勢如書法中的「龍門對」,形成空間與器物的完整敘事。日軍侵華時期,《九州如意圖》留北平保管,《百福繁生圖》南遷保存。現如今,前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者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幅畫作,分存兩地,卻記錄著中華文化藝術的基本脈絡,這是故宮文物互補性在兩岸館藏中的具體例證之一。 徐婉玲說,「我們本來就在一個體系裡。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太和,是和的至高境界。在文化的根脈上,兩岸就是一個整體,這是不可磨滅的。」莊靈說,「希望上一代人的遺憾,不再成為下一代人的遺憾。」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系列完)

【故宮百年系列五】故宮文創:百年博物院的IP經營智慧

北京故宮角樓處,坐落著一間紅牆碧瓦、古色古香的咖啡店,菜單上,一道熱銷飲品「康熙最愛巧克力」十分引人矚目。有趣聞稱,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品嘗到巧克力的皇帝。當時,他誤將巧克力當作一種特效藥物,特意下旨命大臣向意大利傳教士索取。然而,巧克力並未顯現出任何藥效,最終讓康熙大失所望。而今,這段趣聞留存在故宮的紅牆裡,以令人會心一笑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將歷史文化為今所用,是故宮及眾多大陸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精髓所在。這家咖啡店正是故宮文創的代表項目——故宮角樓咖啡。手握宮廷景泰藍紋樣的咖啡杯,搭配「鎮館之寶」《千里江山圖》色系的抹茶卷,一頓宮廷風味的下午茶足以撫慰倦乏的遊人。 店中還設有專門售賣故宮文創的區域。貨架上琳琅滿目,從實用有趣的日常用品到繁複精美的「博物館文物同款」,應有盡有。參照故宮藏品唐代「雀繞花枝紋鏡」設計的化妝鏡小巧精緻,印有「朕不能看透」字樣的桑蠶絲眼罩應景有趣,「故宮貓」系列盲盒擺件活潑可愛。若想體驗一下「皇帝癮」,還有「養心殿」(皇帝重要活動場所)「冷宮」(安置失寵妃子的場所)等宮廷劇中常見宮殿匾額樣式的冰箱貼可供選擇。 2014年,故宮文創團隊發布的一組雍正皇帝動態表情包通過社交平台微信走紅,從此故宮文創開啓了商業版圖的第一站。在十餘年的發展中,故宮文創憑藉文化底蘊和商業活力,在大陸博物館文創業中大放異彩。故宮文創的代表性產品不斷反覆運算,從️紙膠帶到冰箱貼、從歷史人物表情包到以藻井、鳳冠、《千里江山圖》等重點文物作為靈感的設計,故宮文創與歷史文化的互動也愈發深入。 近期,故宮大熱的文創產品非「孝靖皇后鳳冠冰箱貼」莫屬。這款產品以金屬浮雕重工製作,珠翠點綴、雍容華美,幫遊客實現了帶一頂「皇后鳳冠」回家的心願。鳳冠裝飾內含可動機關,還具備AR互動功能。其他暢銷產品還包括能發光的大吉宮燈冰箱貼、可培育種子的文物花瓶冰箱貼。由此可見,「互動性」已成為故宮文創研發的重要方向。與注重收藏展示的潮流玩具不同,故宮文創持續進行「功能疊加」,將產品升級為多感官體驗的藝術品。 多感官之路也體現了故宮文創先進的人文理念。在故宮內部,專為殘障人士打造的故宮文創融合館於2024年12月開放。場館內設置的文化體驗區以「聽見故宮」「感知故宮」「尋味故宮」三大主題為核心,展出了可觸摸的中軸線沙盤、琉璃脊獸、斗拱模型,可奏響的鐘、磬、琴等樂器,還有依古方復原的禦花園香氛——混合松針、檀香與蜂蜜的氣息,讓觀眾通過嗅覺感知歷史。這種複合觸覺、聽覺、嗅覺的多感官文創,於2025年5月「故宮文創走進聯合國」主題展中展出,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據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透露,早在2017年,故宮文創的年收入就達15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超過不少上市公司。如今,故宮文創產品類型豐富,涵蓋文具、美妝、家居等多個品類,並輻射至更多領域。它早已超越普通紀念品範疇,使故宮從宏偉的歷史遺產轉變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故宮文創始終秉持著「讓文化走進生活」的理念,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工藝及網路傳播相結合,不斷獲得高關注度和發展潛能。 2025年,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百年,故宮文創也不斷推陳出新。如今,來到故宮的遊客,幾乎人手一件文創產品,或自留以作紀念,或作為饋贈親友的佳禮,完美詮釋了「來自故宮的禮物」。從紫禁城到千家萬戶,故宮文創成功搭建起一座文化的橋梁,使文物以嶄新的生命力,融入這個時代的日常敘事。(待續)

【故宮百年系列四】故宮貓:紫禁城「活文物」的百年守護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故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在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外,許多經過故宮文創商店的遊客,會和門前的四個貓塑像合影留念。而一旁的角樓咖啡廳中,不少顧客將一隻御貓手辦擺在咖啡杯蓋上拍照——這是當下最為流行的故宮游打卡方式。貓,已成為故宮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公眾與故宮互動的「橋梁」,為肅穆的宮牆增添了溫暖和活力。 如今,故宮「擼貓」「拍貓」儼然成為一股風尚。不少遊客舉著手機沿著「故宮擼貓地圖」追隨貓的身影,還有遊客總結出牠們經常出沒的地點,如頤和軒、御花園等地。近日正值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期間,「下午排隊、晚上觀展」成為常態,故宮貓也成為不少遊客在夜幕中偶遇的驚喜。北京導遊李雯告訴記者,「我帶外國遊客去過許多次故宮,但都是白天。這次晚上十點多觀展結束,我第一次見到宮貓,特別激動!」 遊客所見,其實只是故宮貓世界的「冰山一角」。暮色四合,紫禁城的朱門緩緩關閉。白日里喧囂的人潮退去,空曠的宮殿間,忽而傳來輕微的草葉晃動,故宮的「夜班衛士」悄然登場。毛色各異的貓,輕盈地穿梭於紅牆金瓦之間,開始了它們延續數百年的夜巡。 穿梭在故宮中的貓,並非今日才有的景象。追溯至明清兩代,貓便已是紫禁城的「常住居民」。最初,它們是盡職的「捕鼠官」,守護著龐大的木質宮殿群和糧食倉庫。深宮歲月漫長,這些毛茸茸的生靈逐漸融入宮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作為「資深貓奴」,至少養過10餘隻貓,還親自為它們起名。清寧、翻雪、普褔、妙靜等小貓形象,被師從郎世寧的西洋畫師艾啓蒙,繪製成《狸奴影》畫冊。 在明清時期的後宮,豢養小貓是嬪妃宮女的休閒娛樂方式。小貓們被登記在「花名冊」上,詳細記載了牠們的名字及生辰,每月有「俸銀」,由專人負責飲食與調教。清道光年間的貓名冊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朝代更迭,帝制終結。1925年,這片宮城從帝王禁苑變為開放的文化空間。據媒體報導,當時部分宮廷貓也回歸到市井百姓之間,部分依然「駐守」在故宮。如今,故宮博物院仍有將近200隻貓,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宮廷貓的後代。故宮,以最大的包容接納了這些歷史的「同行者」。 「我院裡的同事們戲稱故宮貓為『大內咪探』。」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每日夕陽西下,隨著故宮閉館,故宮貓就開始「巡邏」「放哨」,出沒於紅牆黃瓦間,幫助故宮「防鼠」,進而保護了古建築的安全。紫禁城72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沒有發現過一隻老鼠,也沒有出現古建築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問題。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說,整個紫禁城沒有一隻老鼠,貓功不可沒。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津修補好皇室的精美鐘錶,照例打開故宮深處鮮為人知的門鎖,在台階上倒上貓糧,和宮廷御貓後代一同享受北京的暖陽。這一場景滿足了不少觀眾對「理想工作」的想象。現在,在工作人員眼中,小貓們不僅是同事,更是朋友,他們自發為小貓取名、投餵、治病。故宮,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因這份雙向的守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情味。 在社交媒體上,故宮貓的形象被更多人熟知。故宮博物院官方在微博曾推出#宮貓記#欄目,以漫畫形式介紹貓的日常趣事。「鰲拜」「白點兒」「小崽兒」等明星貓,不僅成為「網紅」吸引眾多粉絲,也讓「尋貓」成為不少遊客遊覽故宮的一部分。天南地北的遊客,寄來貼著「慈寧宮鰲拜收」「頤和軒小崽兒收」標籤的貓糧包裹。人們在古老宮殿與小動物的邂逅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親切感。 這種關注也催生了故宮貓的文創IP。故宮出版社出版了以貓為原型的系列繪本「故宮宮喵家族」,小貓與宮殿一同出現,把歷史與童趣結合。這些「宮喵」形象還出現在了北京的觀光巴士和游船上。2023年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歌舞劇《貓神在故宮》,劇中穿越時光守護紫禁城的小貓「寶貝兒」,將「守護」的主題賦予舞台。據悉,今年該劇在上海、北京、廣西北流、安徽馬鞍山等城市巡回演出。編劇馮俐說,希望這隻貓能帶著故宮故事走向世界。 故宮貓雖非館藏珍寶,卻是一種「活的文物」。正如故宮博物院百年不只是建築與文物的紀念,這些貓的存在,也為這段歷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