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藝文

【故宮百年系列四】故宮貓:紫禁城「活文物」的百年守護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在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外,許多經過故宮文創商店的遊客,會和門前的四個貓塑像合影留念。而一旁的角樓咖啡廳中,不少顧客將一隻御貓手辦擺在咖啡杯蓋上拍照——這是當下最為流行的故宮游打卡方式。貓,已成為故宮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公眾與故宮互動的「橋梁」,為肅穆的宮牆增添了溫暖和活力。 如今,故宮「擼貓」「拍貓」儼然成為一股風尚。不少遊客舉著手機沿著「故宮擼貓地圖」追隨貓的身影,還有遊客總結出牠們經常出沒的地點,如頤和軒、御花園等地。近日正值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期間,「下午排隊、晚上觀展」成為常態,故宮貓也成為不少遊客在夜幕中偶遇的驚喜。北京導遊李雯告訴記者,「我帶外國遊客去過許多次故宮,但都是白天。這次晚上十點多觀展結束,我第一次見到宮貓,特別激動!」 遊客所見,其實只是故宮貓世界的「冰山一角」。暮色四合,紫禁城的朱門緩緩關閉。白日里喧囂的人潮退去,空曠的宮殿間,忽而傳來輕微的草葉晃動,故宮的「夜班衛士」悄然登場。毛色各異的貓,輕盈地穿梭於紅牆金瓦之間,開始了它們延續數百年的夜巡。 穿梭在故宮中的貓,並非今日才有的景象。追溯至明清兩代,貓便已是紫禁城的「常住居民」。最初,它們是盡職的「捕鼠官」,守護著龐大的木質宮殿群和糧食倉庫。深宮歲月漫長,這些毛茸茸的生靈逐漸融入宮廷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作為「資深貓奴」,至少養過10餘隻貓,還親自為它們起名。清寧、翻雪、普褔、妙靜等小貓形象,被師從郎世寧的西洋畫師艾啓蒙,繪製成《狸奴影》畫冊。 在明清時期的後宮,豢養小貓是嬪妃宮女的休閒娛樂方式。小貓們被登記在「花名冊」上,詳細記載了牠們的名字及生辰,每月有「俸銀」,由專人負責飲食與調教。清道光年間的貓名冊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朝代更迭,帝制終結。1925年,這片宮城從帝王禁苑變為開放的文化空間。據媒體報導,當時部分宮廷貓也回歸到市井百姓之間,部分依然「駐守」在故宮。如今,故宮博物院仍有將近200隻貓,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宮廷貓的後代。故宮,以最大的包容接納了這些歷史的「同行者」。 「我院裡的同事們戲稱故宮貓為『大內咪探』。」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每日夕陽西下,隨著故宮閉館,故宮貓就開始「巡邏」「放哨」,出沒於紅牆黃瓦間,幫助故宮「防鼠」,進而保護了古建築的安全。紫禁城72萬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沒有發現過一隻老鼠,也沒有出現古建築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問題。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說,整個紫禁城沒有一隻老鼠,貓功不可沒。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師王津修補好皇室的精美鐘錶,照例打開故宮深處鮮為人知的門鎖,在台階上倒上貓糧,和宮廷御貓後代一同享受北京的暖陽。這一場景滿足了不少觀眾對「理想工作」的想象。現在,在工作人員眼中,小貓們不僅是同事,更是朋友,他們自發為小貓取名、投餵、治病。故宮,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因這份雙向的守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情味。 在社交媒體上,故宮貓的形象被更多人熟知。故宮博物院官方在微博曾推出#宮貓記#欄目,以漫畫形式介紹貓的日常趣事。「鰲拜」「白點兒」「小崽兒」等明星貓,不僅成為「網紅」吸引眾多粉絲,也讓「尋貓」成為不少遊客遊覽故宮的一部分。天南地北的遊客,寄來貼著「慈寧宮鰲拜收」「頤和軒小崽兒收」標籤的貓糧包裹。人們在古老宮殿與小動物的邂逅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親切感。 這種關注也催生了故宮貓的文創IP。故宮出版社出版了以貓為原型的系列繪本「故宮宮喵家族」,小貓與宮殿一同出現,把歷史與童趣結合。這些「宮喵」形象還出現在了北京的觀光巴士和游船上。2023年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歌舞劇《貓神在故宮》,劇中穿越時光守護紫禁城的小貓「寶貝兒」,將「守護」的主題賦予舞台。據悉,今年該劇在上海、北京、廣西北流、安徽馬鞍山等城市巡回演出。編劇馮俐說,希望這隻貓能帶著故宮故事走向世界。 故宮貓雖非館藏珍寶,卻是一種「活的文物」。正如故宮博物院百年不只是建築與文物的紀念,這些貓的存在,也為這段歷史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待續)

故宮百年院慶外籍參觀人數不如預期 藍委:別再牽拖疫情

故宮院長蕭宗煌今天(6日)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業務報告,由於今年是故宮百年院慶,但外籍參觀人數不如預期,蕭宗煌表示原因是整體外籍旅客入境人數下滑,不過國民黨立委葛如鈞直言,如今早已走出COVID疫情,院方不能再以此作為推託理由。 本報搜索故宮官網,到今年1到9月外籍參觀人數共66萬1767人次;相較之下,去年同期(2024年1到9月)外籍參觀人數是65萬8853人次,差距不大。 由於今年是故宮百年院慶,不過葛如鈞引用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指出,2025年上半年,故宮在台北市十大熱門景點中僅排名第十,參訪人數未達百萬,遠遠落後於西門町、台北101、松山與華山等文創園區。他強調,做為國家最高層級的博物館,這樣的表現應引起高度警覺。 對於外籍參觀人數不如預期,蕭宗煌歸咎於整體外籍旅客入境人數下滑,不過葛如鈞直言,如今早已走出COVID疫情,院方不能再以此做為推託理由。百年院慶原應是提升故宮能見度、吸引國內外觀眾的黃金契機,若無法趁勢擴大文化影響力,將是一次重大的機會流失。 另葛如鈞也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故宮的展覽專業人力明顯不足,他揭露,故宮現階段竟沒有專職策展人,且故宮研究人員每人每年最多要承擔多達6檔策展,還需同時處理研究、接待、庶務等多項業務,形同「一人多工」,不僅難以專注策展,也顯示制度對文化專業的漠視與耗損。 葛如鈞表示,策展人就像電影導演,如果一部電影的導演除了拍電影之外,還要身兼燈光、攝影、收音、場記、甚至訂便當等雜務,就沒辦法專心拍出一部好片。他要求蕭宗煌正視故宮人力資源嚴重失衡問題,在員額未補足前,讓現有53位負責策展的研究人員降低行政負擔,專心策展,提升展覽品質;並於一個月內提出人力盤點報告,積極向行政院爭取增編策展、修復等專業職位。

【故宮百年系列三】故宮志工講解員:世界文化遺產的「平民分享者」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以相聲貫口形式,講解被譽為「瓷母」的「各種釉彩大瓶」上的15種、17層釉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張甡的「獨門絕技」。本職工作是企業戰略咨詢的他,擅長將複雜的釉彩知識轉化為通俗表達。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活躍著一支志工講解員隊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均年齡45歲,利用業餘時間免費向社會公眾講解故宮館藏。如今,故宮博物院志工講解員在冊198人,有人憑藉講解所長,已成為備受公眾歡迎的「明星講解員」。 2005年春天,身著「故宮黃」馬甲的首批志願者走進了故宮博物院,為志願講解服務按下啓動鍵,至今已是第二十個年頭。 二十載光陰流轉,其中就有陶瓷館志工講解員張甡「問不倒的十二年」。 張甡服務的陶瓷館是故宮博物院的「明星館」,它依託明清宮廷建築,以數萬件年代連貫、品種齊全的陶瓷文物,全方位展現了中國陶瓷約8000年的發展歷程。 2013年加入故宮志願者團隊的張甡,是一名熱愛歷史的理工男。在日常學習之餘,他還為講解陶瓷館總結了時間線、陶器線、青瓷線、器型線等近十條脈絡,每個主題都能侃侃而談。他說,即便是長期重覆講解同個展館、同批文物,他也可以做到不雷同,還從未被觀眾「問倒」過。 張甡認為,博物館的講解員是架設在專家和公眾之間的橋梁。琺瑯彩胭脂紫地纏枝蓮紋、松石綠地洋彩纏枝蓮紋、仿哥釉……這些拗口的陶瓷工藝、釉色及紋飾名稱,他不僅能熟記於心,還能在2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按順序逐一複述。不少觀眾慕名而來,現場感受後不禁感嘆:講解員一張嘴,感覺能說出上下五千年。 談起「陶瓷館問不倒」這一外號,張甡曾坦言,中國陶瓷史博大精深,一輩子也學不完,但他樂於迎接其中的挑戰,跟最初進入故宮的時候相比,現在的他應該更不容易被問倒了。 2018年從故宮博物院志願講解隊伍中退休的周婭(故宮博物院規定志願者70歲退休),曾是故宮乃至整個北京文博圈里人氣最高的志工講解員之一。 在故宮博物院志願服務期間,周婭幾乎每周都會去上國學課,學習書法、繪畫,閒暇時經常去泡博物館,涉獵中國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為了講好展覽,周婭看完了一部又一部著作,她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網絡如此發達,但她仍舊相信書籍的力量。 讀萬卷書,周婭還要行萬里路。她自費到埃及、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四處遊學,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汲取養分。從大唐風韻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從三萬年前的非洲岩畫到當代日本有田燒瓷器,她都能姿態優雅地娓娓道來,因而被遊客親切地稱呼為「陽光周奶奶」。 故宮博物院每年要舉辦幾十場展覽,中國的、外國的,傳統的、現代的……多元題材頗受天南海北的遊客歡迎,但也考驗著講解員的能力。周婭的竅門是「勤能補拙」,在講解前全面學習相關歷史知識。周婭曾說,她十分感激故宮博物院內的每一位「博物館人」,他們總是支持她的「自由發揮」,同時還會溫和地指出她講解的不足之處。周婭一直試圖傳遞一個觀點:既要站在中國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國。在她看來,展覽就是一個很恰當的窗口。 1924年,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搬出紫禁城。次年10月10日,故宮神武門掛起了「故宮博物院」的匾額,紫禁城正式從皇家禁苑轉為公共博物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的文物國寶便成了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資源。如今,故宮博物院大膽邀請普通民眾來做志願講解者,這種「反轉式課堂」更激發了公眾對文博研究的濃厚興趣,也讓文物講解變成人人可參與的互動,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感。截至2025年4月,故宮博物院志工團隊已累計為社會公眾提供講解服務達20萬小時,惠及百萬觀眾,先後共有數千名志願者投身其中。(待續)

【故宮百年系列二】故宮研學:紫禁城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一到節假日,有600多年歷史的紫禁城(北京故宮)總會迎來許多小朋友,他們化身偵探、魔術師、小皇帝,四處探尋紫禁城的「秘密」。近年,隨著中國大陸興起研學熱,紫禁城也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勝地」。「小皇帝的一天」「小小密探捉神獸」「故宮魔法研學營」等研學團成為許多學生打開紫禁城的新方式。 「研學」,這個聽起來頗具學術氣息的名稱,在台灣通常被稱為「戶外教學」。它旨在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實踐等方式,將書本中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北京從事學生研學工作的黃秋子對記者表示:「研學就像是一座橋梁,讓通識知識以相對愉快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引起他們對歷史、地質、考古等學科的興趣」。 紫禁城曾是中國歷史上24位皇帝的皇宮,有70多座宮殿。1925年,不再是皇宮的紫禁城化身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建築、考古等學科的生動「課本」。作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博物院內大至亭台樓閣,小至扳指、紐扣等精美藏品,都是很好的研學對象。 在眾多研學主題中,紫禁城的「尋獸」之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紫禁城內有許多以中國傳統神話為藍本的神獸形象建築構件,僅網上流傳的紫禁城「神獸清單」中就包含近40種構件。有研學團隊挑選了脊獸、螭首、椒圖等「守護故宮的十大神獸」,讓孩子們以偵探搜尋的方式在紫禁城各處尋找、比對找出目標神獸,再通過老師講解各個神獸背後的故事,勾起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濃興趣。 太和殿是所有「尋獸」隊伍必定停留的一站,研學團的老師往往將脊獸形容為「屋頂上的小保鏢」。作為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的屋脊上足足有10個脊獸,而其他哪怕最高等級的古建上也僅有9個脊獸。這一多出來的神獸名為行什,傳說中,行什是雷公的化身,寓意防雷。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她的孩子聽完太和殿脊獸的講解後,逢人就科普:「故宮屋頂有雷神!」除了脊獸,形成「千龍吐水」景觀的龍形排水構件螭首,頂著45個發髻、代表了皇帝「九五之尊」的銅獅,有「中國版獨角獸」之稱的獬豸等神獸都是「尋獸」任務清單上的常客。 除了尋找神獸,紫禁城中的建築、藏品,也是很好的研學素材。今年在中小學生的暑假期間,故宮博物院又推出了多期故宮知識課堂,其中,「屋檐下的繽紛彩畫」課程頗受學生們的歡迎。紫禁城內有近9000間房屋,其中,被認為「最出彩」的地方當屬房屋梁枋上的繽紛彩畫。這些彩畫有的以青綠色團花為主,有的皇氣十足畫有金龍,有的靈活生動顏色豐富。曾有文化學者翻閱典籍,考據出384種中國傳統色,並從幾十萬件紫禁城的文物中找到了顏色對應者。「我認為,故宮也是中國傳統色的非常生動的教室。」黃秋子談道。 當然,作為一個有600多年歷史、足有6.5個京都御所面積的博物館,紫禁城還有許多打開方式。比如,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因此,從建築學的角度去領略這片「宮殿之海」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紫禁城中豐富的藏品和其自身悠久的歷史都很值得去探尋——在過去的600年中,中國有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裡。 從過往的跟著導遊邊走邊聽,到現在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去尋找、探索,研學的熱潮為紫禁城開啓了多種新的「打開方式」,引導孩子們主動探尋景點背後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與東方美學。(待續)

【故宮百年系列一】故宮古鐘錶:凝固中西交流史的「高科技文物」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今起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10月,有幸約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的公眾,迫不及待在社群平臺上曬出自己拍到的故宮寶貝。其中,精緻華麗的古鐘表頻頻出鏡,包括英國18世紀製造的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清乾隆時期「廣鐘」(廣州製造機械鐘表)銅鍍金仙猿獻壽麒麟馱鐘等。事實上,北京故宮博物院常設展館裡還有個鐘表館,陳列著一批巧奪天工的古鐘表,令遊客看得直呼「每一件都想抱走」。 作為西方舶來品的古鐘表,乃故宮館藏中比較新潮、頗有科技感的一類文物,既是實用的計時工具,又是華麗的工藝品。這些被中國宮廷珍藏的「高科技文物」,反映18、19世紀西方鐘表製造業的發達,也見證明清時期中外鐘表技術的傳播切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180餘萬件藏品中,有超過1500件古鐘表文物。「產自英國的最多,也有來自法國、瑞士,清宮自造或廣州工匠製造的約占兩成。」退休後返聘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表室修復師王津介紹,英國鐘以歐式建築造型、田園風格居多,法國鐘喜歡以熱氣球等時代新發明為造型,瑞士藏品多為小型鐘表;廣州則是西洋器物入華首站,後來盛產中西合璧的「廣鐘」。 據史載,1601年,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將兩座自鳴鐘進獻給明朝皇帝,鐘表第一次為中國宮廷所認知。至清朝,酷愛西方科技的康熙皇帝收集了許多西洋自鳴鐘,不少是外國貢品,並設立制鐘作坊仿製、維修「西洋鐘表」。雍正時期,鐘表作為計時工具在故宮內廣泛使用,皇帝出巡要帶上自鳴鐘。乾隆時期推動清宮鐘表製作步入鼎盛階段,會寫中國字的西洋「寫字人鐘」等深得乾隆喜愛。 故宮收藏的古鐘表裡,不乏中西合璧的傑作。以本次百年特展裡的展品——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為例,一隻曲頸仙鶴口銜靈芝站在紅絲絨木座上,背馱二層仙閣,二針小表嵌於閣中間;鶴腹中安置音樂機械裝置,啟動時可演奏四支樂曲。該鐘表的機械部分刻有英國知名鐘表匠的簽名,但外形裝飾卻極具東方風情,業內推測或為中國人所設計。這座英制鐘表曾作為二十餘件國寶級鐘表之一,於2024年「回」英國倫敦參展,被認為直觀傳達出了「中英文化對話的資訊」。 海內外大展「常客」掐絲琺瑯轉鴨荷花缸鐘也是中西融合產物。它由清宮造辦處工匠用廣州製作的掐絲琺瑯缸和法國的奏樂機械系統「混搭」而成,上弦啟動後,音樂響起、荷花瓣張開,花心中的西王母穩坐不動,童子、白猿跪拜呈獻桃狀,精巧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機器人」。正如王津評價,計時僅是古鐘表基本功能,各顯神功的演示功能才是「絕殺」。遺憾的是由於場地所限,目前鐘表館備受歡迎的動態演示暫時停了。 王津在故宮工作四十餘載,經手修復了兩三百座西洋鐘表,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由瑞士鐘表大師製作的「變魔術人鐘」。該鐘表由1000多個零件組成,含7套系統、5套機械聯動,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表之一。王津帶著徒弟亓昊楠耐心拆解、修復、調試,歷時一年多才完工,「每一次修復,都像穿越時間隧道與古代鐘表匠人對話,向他們的高超技藝致敬」。 紫禁城這些稀世鐘表,時有赴海外參展的機會,包括港澳臺地區及亞歐國家。王津對日本巡展記憶猶新。上世紀90年代,故宮五六十件古鐘表文物在日本進行多城巡展,歷時半年,「展區附近候場隊伍總是拐好幾道彎。我們幾位修復師輪番前往日本,為參觀者演示鐘表動態功能,現場很轟動」。 在王津看來,故宮鐘表「走出去」,讓更多海外朋友沉浸式接觸這些寶貝,正是那段以鐘表為載體的中西文化交融史在現今時代的延續。而王津和亓昊楠這對師徒組合,以「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和高超手藝,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路走紅後,也更加用心地擔起故宮守護者角色,把技藝傳到更多年輕人手裡。(待續)

大陸女性主題書店傳遞「她」力量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女性過得更好一些。」北京女性主題書店「另一個書屋」店長阿崔談起自己堅持開辦書店的理由,如是說。 近年來,大陸北京、廣州、上海、重慶、成都多地,女性主題書店逐漸增多,在城市文化地圖上開闢出了一個個獨特的「座標」,吸引對相關文化感興趣的民眾前去參觀、閱讀、交流。 「在台灣,早在1994年就有了這樣的書店,而大陸則相對遲滯一些。」90後男生阿崔,受童年經歷影響,也因台灣女性主題書店的啟發,三年前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設了「另一個書屋」女性主題書店。「那時性別議題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受到關注。大家的理念是類似的,即希望通過傳遞相應的知識和理念來推動性別平等。」 「另一個書屋」的書籍,90%由女性著寫,大多數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新書,也有一部分是舊書。有通俗的女性讀物,如《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秋園》,也有嚴肅的性別研究叢書,如一整套的《婦女研究叢書》。書店內,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相關文獻正在「C位元」陳列,還系統收藏著1950年至今的《中國婦女》雜誌。 阿崔花三年的時間為書店收集了這些資料,在他看來,這些珍貴的雜誌和圖書,其中的描述與記錄能反映大陸主流語境對女性的呈現,可讓讀者關注不同時期的女性議題,見證大陸女性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他說:「提供這方面的知識,是一個專業的女性主題書店應該做的事。」 坐落在上海福州路的馨巢書屋,是上海首家女性主題書店,自2020年開張後便堅守至今。「一座城市需要一家女性書店」,是其創始人王霞的堅持。 馨巢書屋內書籍全圍繞「她」來分類,聚焦「她的熱愛、她的自由、她的智慧、她的氣息」,設有以張愛玲、楊絳等六位女作家命名的「膠囊房」,著力為女性群體打造私密且充滿文化氛圍的閱讀空間。目前,書店還在持續開展劇讀會、讀書會、手作、療癒繪畫等活動,在諸多女性主題書店中人氣頗高。 「整個書屋各處都充滿著女性關懷,書目從各個角度、題材去幫助我們更加正確地看待性別與世界,去瞭解女性的權利和自由。」石紫(化名)在遊覽馨巢書屋後有感而發,她說:「如今,越來越多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她們在各大領域自信獨立,從容大方,散發著光與熱。」 懷著讓更多人看到女性作家的念頭,肖薇(化名)在武漢一手創辦了「極樂玫瑰書社」,如今書店已運營兩年半。店內吸引讀者的除了圖書,還有多元的線下活動,包括桌遊、園藝、拳擊、手作、電影等多種主題。 「線下活動能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處境的女性進行直接對話。雖會出現分歧甚至爭執,但也能碰撞出多元觀點,讓大家更瞭解其他女性的真實處境。」在肖薇看來,女性主題書店與讀者的關係是「互相成就」。她說,有些狀態不佳的女性讀者,在書店閱讀、參與活動或與人交流後,情緒得到舒緩與調節,書店也因給人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空間而更具價值。 回顧台灣的女性主題書店歷史,由幾位台灣女子於1994年在台北共同創立的「女書店」極具代表性。其店內圖書圍繞女性展開,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經多年努力,「女書店」已成為台灣關心女性話題讀者的聚集地。 生活在台灣的內蒙古人郭震,在「女書店」閱讀後感歎道:「看過很多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卻仍被這間書店所傳遞的理念所吸引。它不告訴你一個女性『應該』是什麼樣,而是展現出千萬種可能,再告訴你:你有選擇的自由。」

誠品引領兩岸極美書店風潮 天津鍾書閣成為大陸最美書店代表

在數位閱讀盛行的時代,大陸實體書店正以全新姿態重生。自台灣誠品書店以文藝美學與生活空間融合概念掀起「極美書店」風潮後,中國大陸各地亦紛紛興起書店美學浪潮。其中,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鍾書閣」,以奇幻的鏡面設計與藝術感空間布局,被譽為「大陸最美書店」,成為旅人與書迷的朝聖地。 鍾書閣創辦於2011年,以「讓閱讀成為一場旅程」為理念,在空間設計上突破傳統書店框架。天津店的室內採用拱形穹頂、鏡面地板與流線型書牆,營造出如萬花筒般的視覺效果,讀者漫步其中,彷彿置身無邊無際的書海。整體風格將建築美學、閱讀體驗與城市精神巧妙融合,被CNN與《國家地理》等國際媒體多次評選為「全球最美書店」之一。 天津鍾書閣的成功,正是大陸「極美書店」風潮的縮影。近年來,從成都方所、杭州言几又,到南京先鋒書店、上海朵雲書院,各地書店不僅販售書籍,更融入咖啡、展覽、設計與文化活動,成為結合閱讀與旅遊的新型城市景點。許多年輕人特意前往「打卡」,讓書店成為社群媒體上最具文化氣息的旅遊地標。 文化學者指出,這股書店美學潮流的源頭可追溯至台灣誠品。誠品書店自1989年創立以來,以書為核心、以生活為延伸,首創「書店即生活美學場域」的概念,重新定義了書店在城市文化中的角色。誠品的經營理念在華人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也啟發了鍾書閣等後起品牌在空間與精神層面的創新實踐。 如今,鍾書閣已在上海、重慶、蘇州等多地開設分店,每間書店都根據當地文化量身打造,既是閱讀場所,也是文化地標。天津濱海新區的書店,更因結合海港城市的開闊意象與科技感設計,成為文旅導覽的熱門景點,吸引眾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兩岸極美書店 閱讀空間的「沉靜革命」 極美書店的出現,不僅是商業空間設計的創新,更是城市文化氣質的轉譯。誠品以「靜中有美」的氛圍美學開啟先河,將書店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鍾書閣則以視覺藝術語彙重新演繹閱讀的想像,從「閱讀之地」轉化為「閱讀之境」。 設計師運用鏡面、光影與結構錯視的語法,讓人從踏入書店的那一刻起,便脫離日常時間的束縛,進入一個由文字與光影構成的夢境。這種「沉浸式閱讀空間」的興起,反映了現代人對精神安放的渴望在快速城市節奏中,尋回一處能慢下來、思考與感受的所在。 書店因此成為城市文化的柔性地標。它不再只是知識的倉庫,而是一種「可漫遊的文化體驗場」。正如文化評論者所言:「極美書店讓人重新學會仰望書架,也學會仰望生活」。

館長北京行體驗「不到長城非好漢」 大讚中華先人智慧

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飛抵北京展開行程,27日挑戰八達嶺長城,親身體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想。登頂後,他感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盛讚中國人築長城的智慧與毅力。 館長此行特別選在25日台灣光復之日赴陸,首站抵達北京,展開四天旅程,已參訪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逛宛平城和盧溝橋、北京前門大街體驗老北京風情喝豆汁,並由好友汪小菲接風吃席。 館長昨下午則挑戰八達嶺長城,由於北京郊區戶外溫度僅個位數,館長身穿羽絨大衣上陣,對於廣闊景色,他直言「實在太壯麗」並稱讚沿途觀光設施完善,「沿途都有販賣機、小吃部,吃喝都方便,來這邊走走看看很舒服」。 館長抵達長城高點後,表示自己是人生第一次踏上長城,並親手「觸摸」牆面感受這段歷史。他稱,遠觀遼闊的景色,感到既震撼又驕傲,「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來了,我們是好漢」他強調,長城不僅是建築奇觀,更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象徵。 沿途不少大陸民眾認出館長,紛紛熱情的跟他握手,或是默默在旁用手機拍攝「館長爬長城」,顯示館長在陸已具一定知名度。 與館長同行的還有永利澳門總裁、董事會副主席兼執行董事陳志玲,她一出現便引發聊天室網友熱議。觀看館長直播的網友驚呼「不想努力了」,還留言「還有缺乾兒子嗎?」館長也在長城上與陳志玲合照、邊吃冰棒邊互動。 館長表示,此次大陸行走訪多個城市,深感「幅員遼闊、文化多元」,每個地區都展現不同風貌。「我去過四、五個地方,每個地方都很有味道、很有歷史。」他笑說,北京景點太多,「就算開直播播半個月都播不完,像頤和園、紫禁城這次都沒時間去,下次一定要再來。」他也呼籲台灣民眾,有機會應親自造訪,體驗不同的文化氣度。 結束長城行程後,館長前往北京奧運地標「鳥巢」與「水立方」參觀,盛讚大陸對體育發展的投入與規劃,「大陸對體育真的很用心,不只蓋場館,還把人文、藝術、觀光融在一起,發展到極致。」他對比台灣現況直言,「我們不是沒有好選手,而是沒有經費、沒有場地,也沒有真正為體育打拚的官員」。 館長說,作為運動員,他對北京完善的體育設施深感羨慕,「人家一個游泳館、一個運動館都蓋得這麼好,真的很重視體育,這是台灣要學的。」他透露,過去曾自掏腰包資助選手出國比賽,「選手團隊五萬、十萬都拿不出來,真的很心酸」。 館長最後感嘆,體育是國家榮耀的象徵,不應被忽視,「希望有一天,台灣也能像北京一樣,讓運動員有自己的舞台,這才是真正愛運動、愛國家的表現」。 館長此行將出席大陸舉辦的「台灣光復紀念活動」,並戲稱這趟旅程是「幫賴清德尋根之旅」,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白天考古、晚上做賊 江蘇「漢大墓盜案」追繳文物逾四千件

近日,江蘇官方公布專家團隊「白天考古、晚上盜墓」的誇張案件,猶如影視作品的情節,引發大陸輿論熱議。全案涉及多名考古學者,追繳文物4000多件,此集團的關姓首腦為資深古物鑒定師,率領考古專業的成員犯案,這也是中共建政76年以來,徐州破獲的最大盜墓案。 綜合陸媒報導,此次文物盜竊案追繳文物數量,超過沛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總和。且其中多件畫像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從距今7300年新石器時代至民國近代時期的陶器、玉器、瓷器等各種文物,盜墓者還有多名「考古專家」。 此盜墓集團猶如電影中的摸金校尉,分工細膩,關姓首嫌是鑒定師,熟悉青銅器、玉器、石刻鑒定和文物修復等領域,且有20多年倒賣文物的經歷。犯下此大案前,他還成立了文物勘探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為盜墓計畫鋪路。 另一名李姓共同犯嫌,具有盜掘古墓葬和鑒別文物的專業水準,不僅是文物專家,還是非遺傳承人,他對徐州和周邊接壤地區文物資源了如指掌。特別是對漢畫像石有著癡迷的喜好,能僅憑拓片即可辨別出原石的真偽。另一名劉姓嫌疑人,他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隊的探工,懂風水、擅繪圖,對古墓葬、古遺址勘探有著幾十年的實踐經驗。 此盜墓集團白天和考古隊一起參與古墓的保護性發掘研究,晚上就使用炸藥非法盜掘古墓,為了盜走珍貴漢石畫像,不惜暴力拆解,對文物造成極大破壞。警方說,若遇詢問,李嫌等人就以「文物修復」做掩護,蒙混過關。 2021年2月,專案組將27名犯罪嫌疑人一鍋端,包含1人為公安部A級逃犯、11人有犯罪前科,其中9人有盜掘古墓葬和倒賣文物前科、2人有盜竊前科。2022年6月,法院以犯盜掘古墓葬罪、倒賣文物罪,判處李嫌徒刑10年10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2025年9月17日,27人中最後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此次陸警打擊盜掘和倒賣文物犯罪集團共有4個,包含徐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萬年少家族墓被盜案、新沂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墩頂遺址被盜案、賈汪區馬山督公山系列漢墓被盜案,以及山東多地漢畫像石墓被盜案、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泗陽三莊古墓群被盜掘案等案件66起,追繳涉案文物4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100餘件。 追繳文物,漢代的漢畫像石就追回200餘塊,其中,多件畫像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明代萬歷年間徐州進士萬崇德墓志銘的發現,更是掀起了徐州文化界學術研究的高潮,顛覆了以往對萬氏家族的認知,填補了徐州地方文獻空白,校正了引用多年的《萬年少先生年譜》著作中的諸多錯誤。 此案也是中共建政以來,徐州市公安局破獲的涉文物犯罪案件追繳文物種類最廣、跨年代最長、數量最大、等級最高,抓獲犯罪嫌疑人數最多、專業水準最頂尖的案件。

才說爭取和平統一 陸製電影《澎湖海戰》卻在台灣光復節推出共軍軍演宣傳片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25日才在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大會上表示,願以最大誠意、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同一天,國家電影局宣布,重點影片《澎湖海戰》2026年上映,並公開致敬曲《澎湖》MV,影片中有大量共軍對台演習畫面;而在電影預告片最後則出現:「澎湖海戰2026見 統一台灣 勢不可擋」的血色大字。 《澎湖海戰》的致敬曲《澎湖》MV,歌曲由杭異凡、泥萍、杜江、侯雯元和羅一舟演唱,影片訴求:號召全中華兒女牢記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什麼歷史背景,遇到多大險阻,台灣必須也必定統一。 根據大陸國家電影局公布的《澎湖海戰》歷史背景: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台灣明鄭政權在鄭克塽(12歲)統治下,權臣馮錫範、劉國軒等人把持朝政;他們心懷不軌,試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不僅在島內宣揚分裂思想,還長期襲擾東南沿海城鎮;康熙帝多次派人和談未果,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領兵統台,施琅在澎湖大敗明鄭水師,最終實現了台灣的「和平統一」。 《澎湖海戰》由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鄭保瑞執導,並與杜家毅、黎莉莉、賀信一起編劇;主演包括王學圻、胡軍、侯雯元、黃曦彥、羅一舟、杜江、耿樂、宋洋、易烊千璽、趙麗穎、倪大紅、蔣龍、張文傑、林子燁等。 據大陸影評人「達叔」表示,《澎湖海戰》因為主角是施琅而存在一些爭議,主要是在傳統氣節上,施琅有「貳臣」身份;但從歷史長河看,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正統封建王朝,通過科舉制度、滿漢文化融合延續了中華文明體系,保證了國家的統一性和連續性;施琅統一台灣、力主守土,將台灣納入清朝行政版圖,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這一核心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達叔」強調,作為國家電影局重點影片,《澎湖海戰》立足「國家統一」的核心原則展開創作,在價值立場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