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教育

川普政府要調查哈佛國外捐款  校友捐款大量湧入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對美國一些大學施壓,以抑制反猶活動不力為名,凍結大學經費。本周哈佛大學拒絕配合後,川普政府凍結了22億美元的聯邦補助,18日川普政府表示,將要求哈佛大學提供十年來外國資金和一些國際往來的記錄,進一步升級對哈佛大學的打壓。哈佛大學抵抗川普的壓力,也吸引不少校友支持,湧入不少小額捐款。 根據路透報導,美國教育部在致哈佛大學校長加伯(Alan Garber)的一封信中表示,哈佛大學在 2014 年至 2019 年期間公開的訊息「不完整且不準確」。因此要求哈佛大學在30天內提供包括近十年被開除的外國學生的記錄、被開除學生進行的研究,以及與外國政府有關的訪問學人、學生和教師名單。 教育部長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在聲明中表示:「今天的調查是川普政府確保哈佛大學不受外國實體操縱或執行其命令的第一步。」但信中並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哈佛大學正出現她所說的情況。 依據美國法律要求大學必須報告所有來自外國超過25萬美元的捐款。哈佛大學表示,幾十年來學校都遵照規定提交此類報告。學校表示:「根據要求,哈佛大學的報告包含每年超過25萬美元的外國捐贈和合約資訊。這包括提供高階主管培訓和學術出版的合同。」 本周哈佛經費遭到川普政府凍結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校友或自由派紛紛捐款給學校。根據哈佛大學校園刊物《哈佛紅》(Harvard Crimson)報導,14日哈佛拒絕對川普政府配合後到16日之間,不少線上捐款湧入,共收到約4000筆捐贈,總計114萬元。

明道大學退場 38公頃校地縣府有意接管 未來或成農場

彰化明道大學去年退場,對校地未來使用規劃,教育部官員日前會勘後指出,隸屬總統府的「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有委員建議在此推動健康園區。縣長王惠美說,有意願,且有準備單獨接管。 位在彰化縣埤頭鄉明道大學校園面積約有38公頃,該校因經營不善、積欠教職員薪資,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後仍未改善,2023年遭勒令停招,去年7月31日退場。王惠美曾喊話,指校地可規劃成立AI軟體產業智慧園區。 彰縣府說,教育部主秘林伯樵、王惠美,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何美鄉等人到明道大學會勘,研商學校退場後校地使用轉型規畫。林伯樵指出,近期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中有委員提出,希望能在明道大學推動成立「健康園區」,落實減碳農業及有機栽種園區。 林伯樵等人參觀學校檢測中心檢測食品安全的設備,希望能協助學校平順退場,後續牽涉校地場域的處理及各項事業的轉型或活化,教育部會盡心盡力去協助,謝謝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一起完成。 明道大學在十餘年前風光一時,該校還成立籃球隊,培育籃球新血。對於學校欠薪和走下坡,地方人士唏噓,感嘆:回不去了。 除明道大學外,台灣各地近來有不少學校陸續停招,但也有鳳凰浴火重生的案例,像是位於高雄市路竹區的台鋼科技大學,該校前身為高苑科大,也有欠薪問題,在台灣鋼鐵集團接手後,解決學校的債務問題。台鋼科大如今已再出發,未來將發展成小而美的企業化大學。

創校56年高雄高英工商傳停招 校方:研議轉型計畫

南台灣的牌職校也難擋少子化壓力,創校56年的高雄市私立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高英工商),傳出將於114學年度全面停招。高雄區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委員會日前發函各國中,確認此消息,引發地方關注。校方至今未正面回應停招一事,僅簡短表示「正考慮轉型計畫」,預計稍後將發出正式聲明。 根據入學委員會發布的公文指出,教育部於2025年3月27日以台教授國字第1140025770A號函核准高英工商自114學年度起全面停止招生。目前雖仍有考生在第二次志願模擬選填中選填高英工商及進修部,入學委員會呼籲各國中協助學生重新選填,以維護志願模擬的效益與正確性。 今天(11日)上午,高英工商校內正在為國中技藝教育學生技藝競賽頒獎典禮進行預演,對於媒體詢問是否全面停招,校方僅回應:「未來將研議轉型計畫」,並未正面回應停招事宜。 高英工商位於高雄市大寮區,創校於1969年,設有機工、電工、電子、化驗及商業科等五科。1998年因應政府教育政策試辦綜合高中。2013年獲教育部認證為「優質高職」,2014年及2016年更在教育部校務評鑑中獲得第一等佳績。 近年受到少子化影響,許多老牌的高中職及大專院校面臨招生困難與退場壓力。高英工商學生人數也明顯下滑,校方坦言現今學生人數相較往年確實減少許多,未來若要轉型,仍需進一步研議與規畫。

打造全新藝術綠建築 臺藝大學生宿舍開工動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於4/9上午11點,舉行「學生宿舍興建工程動土典禮」。此次學生宿舍興建計畫為學校整體發展的重要一環,未來將提供完善的住宿設施,包含有停車空間的多功能宿舍,總數630個床位以滿足學生的居住需求,並營造更舒適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臺藝大因現有宿舍老舊且床位數嚴重不足,供不應求。學校從民國105年就開始著力規劃優化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條件。此次新建宿舍將配備現代化設施,舒適的居住空間、完善的公共設施及綠化環境,以提供學生安全且便利的住宿選擇。張瑪龍建築師團隊特別設計以畫框陽台作為藝術生活與建築語彙的連結,㇐格格住宿單元如陳列的畫作,立面成為學生生活的展演場。木紋磚傳達木製畫框的意象,同時塑造溫暖的空間氛圍。更重要的是打造出符合臺灣綠建築指標 EEWH 的綠建築宿舍,會呼吸的雙層牆,減量外殼耗能的創意綠夾克,整體建築穿上有型的外套,以及舒適的內在,再利用水平垂直遮陽板創造有趣變化的立面造型,作為量體變化之主體,形塑出獨特的藝術大學建築特色,預計完工後將會取得「銀級綠建築標章」及「銅級智慧建築標章」。 典禮開場特別邀請國樂系臺藝擊樂團帶來精彩萬分的《龍騰虎躍》!李民雄老師創作的作品,結合了濃厚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擊樂語彙,以浙江鑼鼓「龍頭龍尾」為靈感,透過多變的節奏與豐富的音色,呈現出磅礡大氣的音樂畫面。在領奏與合奏的交錯之中,在場與會者沈浸在鼓聲奔騰、虎虎生風,深深感受打擊樂團隊精準協作及熱血沸騰的表現力,為動土典禮注入滿滿能量與活動張力。 鐘世凱校長在致詞時表示台藝大四年前的校務會議,絕大多數委員即以興建宿舍為建設的第一優先,鐘校長特別感謝牧人投資公司蔡宗國博士以及陳筱宇牧師的慷慨解囊,讓學校能興建出這樣優質的宿舍;鐘世凱校長也特別感謝當天所有來參與的來賓、師長、同仁及學生們,共同見證了臺藝大建設的里程碑,期許兩年半之後,臺藝大可以擁有一個安全、嶄新、舒適的學人宿舍。 牧人投資公司蔡宗國博士致詞時提到此次捐助起因於已故陳小平先生的遺產安排,陳先生是為臺藝大校友,於四年前辭世,為延續其精神與對藝術的熱情,蔡博士與陳筱宇牧師決定將遺產用於支持臺灣年輕人的藝術教育發展。蔡博士表示,臺藝大作為首選受贈學校,是出於對學校教育品質與學生成就的高度肯定。蔡博士相信只要開始做就會有成就。 兩位新北市立法委員葉元之及蘇巧慧也分別蒞臨動土典禮給予祝福。葉委員表示臺藝大提供學生更好的環境,讓學生能在舒適、完善的環境中生活與學習,更能激發出豐沛的創作能量,使臺灣的文化藝術持續發光發熱。蘇委員則談到學生宿舍不只是住宿空間,更是一個孕育創意、交流想法、交織夢想的重要基地。未來,這座嶄新的宿舍將成為許多藝術青年安心學習、安心生活的避風港。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年輕的藝術家,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 臺藝大全體教職員生期待這座嶄新的藝術綠建築宿舍,為學生打造優質的居住環境,更讓創意在生活中自由流動,提升藝術學子的學習與生活體驗。隨著宿舍工程的推進,校方將持續關注施工品質與進度,確保如期於116年完工,讓學生早日入住,共同見證臺藝大校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榮獲IFLA國際認證 全台第一、亞太第二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學士班榮獲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FLA)教育委員會專業認證,成為全台第一、亞太地區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景觀學系,象徵文大景觀系的教學品質、課程設計與專業訓練已全面接軌國際標準,確立其在景觀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未來,文大景觀學系的學籍與畢業證書具備國際效力,成為學生邁向全球名校及國際職場的「黃金敲門磚」。 IFLA為全球景觀建築領域最高專業組織,涵蓋非洲、美洲、歐洲、亞太與中東五大區域,擁有來自80個國家的會員協會。其教育認證程序極為嚴謹,審查重點包括課程架構、教學成果、師資陣容與畢業生成就,標準與全球一流景觀學系接軌。 IFLA主席Bruno Marques表示,IFLA非常高興歡迎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學士課程通過嚴格評鑑,取得認證,成為全球領先的景觀建築高等教育機構之一。IFLA作為代表五大洲景觀建築師協會的國際組織,長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建築師協會等密切合作,致力於推動景觀建築教育與實務發展的最高標準。文化大學此次通過認證,不僅證明其課程與國際接軌,更讓學生能進入IFLA建構的全球學術與專業交流網絡,拓展更寬廣的國際發展平台。 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表示:「文化大學長期致力於提供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教育,景觀學系獲得IFLA認證,是學校推動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未來,我們希望透過專業認證,使文大的學籍與畢業證書在全球皆具高度認受性,幫助學生在學術與職涯上無縫接軌,勇敢走向世界。」 景觀學系主任張琪如指出,此次認證帶來多項實質效益。她表示:「以往台灣學生申請海外名校,常因各國對台灣學歷了解有限而受限,必須仰賴校友口碑建立信任。有了IFLA教育委員會的認證背書,學生在申請尚未建立連結的世界名校時,將擁有更強競爭力,突破傳統評估限制,開拓更多元的選擇與機會。」 她進一步指出:「在國際就業方面,IFLA認證大幅提升畢業生的學歷認可度。過去學生若欲赴海外從事景觀設計工作,須額外取得當地學位,方可報考景觀師證照或參與專案。如今,擁有IFLA認證的學歷,在需考照的國家可直接報考專業執照,在無需考照的國家也能順利投入實務,這對台灣景觀教育而言,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對在校學生而言,她也強調,IFLA認證將加速國際交流與雙聯學位合作的推動。「未來無論是邀請海外學生來校交換,或是學生赴海外研修,課程比對與學分認可都將更加迅速,有效提升合作意願與執行力,擴展學生的國際學習平台。」 曾任內政部長、現任民進黨秘書長的系友林右昌表示,作為系友感到無比榮耀,得知文化大學為全國第一、亞洲第二所獲得此項殊榮的大學,深感驕傲。這份榮耀得來不易,感謝校長的領導以及各位師長的支持與引導,同時也要將這份榮耀獻給張其昀創辦人,其當年具前瞻性的遠見,為台灣創立第一個符合專業規範的景觀學系。 林右昌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的浪潮,以及少子化帶來的高教挑戰,期盼景觀系能在此關鍵轉捩點上,積極回應變局,轉型為培育具生態美學視野、致力修復地球與創造社會福祉的「綠領」專業人才搖籃,引領台灣景觀教育邁向新的里程碑。 IFLA-APR前主席郭瓊瑩教授表示:「台灣景觀教育的人才培育密度為亞洲之最。文大景觀學系在亞太區率先取得認證,實屬難得,實至名歸,不僅足為亞太典範,更值得全台共賀。」 景觀系亞歷馬諦副教授也指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獲得IFLA認證,代表其教育與實務能力達到國際標準,展現文大景觀系在技術、學術及專業層面的領導地位,有助於學生迎接永續發展趨勢,提升國際移動力,拓展職涯格局。」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自民國70年創系以來,致力於培育具備創意設計與跨域整合能力的景觀專業人才,長年深耕教學與實務應用,積極將永續環境與社會關懷議題納入課程中。此次通過IFLA國際認證,不僅是對多年努力的肯定,更象徵文化大學景觀教育正式躋身全球國際舞台。 文化大學未來將持續強化學術專業與國際連結,實現「國際移動力」與「在地深耕力」並重的教育願景。景觀學系此次獲得IFLA國際認證,不僅肯定文化大學的辦學品質,更為其他系所取得國際認證樹立典範,讓每一張文大的學籍與文憑,皆成為學生進軍國際的最佳助力。

「還有一隻腳.送愛全世界」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赴印尼義賣捐學

為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攜手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銀俊,帶領兩岸生命鬥士一行8人,首次跨國送愛到印尼,並出版發表周大觀遺作《我還有一隻腳》印尼文,義賣所得嘉惠印尼卡蒂尼緊急救援學校(Kartini Emergency School)、希薩魯難民松濤館空手道館(Cisarua Refugee Shotokan Karate Club)等印尼弱勢癌童、貧童、難童,鼓勵印尼弱勢癌童、貧童、難童航向書海.讀出希望。 兩岸一家共好.同胞同夥向善!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提倡「天生我材必有用」,攜手姊妹NGO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一起尋找全球母親、生命鬥士的故事,並前往印尼母愛書院掛牌。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說,該會2024年第27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印尼雙胞胎媽媽天使羅莎蒂(Sri Rossyati)及伊利雅寧希(Sri Irianingsih)—終身無私辦學.栽培弱勢兒童,效法印尼英雌卡蒂尼(Raden Ajeng Kartini),爭取婦女、貧童接受教育,活出無限可能的精神,於1983年創辦卡蒂尼緊急救援學校。40多年如一日,奉獻貧童教育,還以身作則,號召更多人教育行善,迄今已有2千多所慈善學校相繼成立響應,讓島島都有慈善學校不是夢,使印尼從「萬島之國」,一躍為「萬善之國」。 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銀俊表示,人類母愛大學的宗旨:在於成為人類母親教育的搖籃,其使命是通過教育引領全球家庭教育與社區建設,進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母愛的全球影響力。該大學向全世界開放,包括但不限於未來母親與父親、家庭與社區成員,旨在培養能夠將母愛精神,傳遞給下一代的教育者和領導者。 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兩岸及國際交流中心行長周上觀表示,基金會成立28年來,承蒙國內外各界人士支持與鼓勵,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活動」,以提倡:和自己好―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好―尊重別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維護地球的生命,迄今共表揚橫跨七大洲―來自81個國家、481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16位全球熱愛生命文學創作獎得主、41位希望獎章得主。 此外,周上觀說,還並出版發行周大觀遺作《我還有一隻腳》英文、日文、西文、韓文、泰文、德文、法文、俄文、印尼文等44種語文暢銷1732多萬冊,義賣所得嘉惠35萬多全球最弱勢癌童,深獲全球各新舊傳媒的認同與迴響,哥倫比亞國會以2019年第61項決議:頒發哥國國會最高褒揚勳章,2021年聯合國NGO組織更以頒發世界和諧傑出貢獻獎章、2022年中國大陸頒發中華慈孝文化獎章等肯定。活動是在昨天(6日)上午在印尼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行。

北一女:禁止接受陸媒採訪 區桂芝:尊重校長的壓力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大陸央視採訪,引發爭議。北一女校長陳智源昨天(3月31日)公告,即日起禁止教職員工接受央視等大陸官方媒體採訪。對此,區桂芝表示,校長有他的壓力,她尊重並會遵守。 區桂芝日前在央視受訪時,針對賴清德總統的政策表達憂慮,暗指賴將同胞視為境外勢力,質疑:「試問民眾要如何面對親人?難道要重演40多年前的悲劇,讓人不知親人何時離去、甚至無法奔喪?」她認為,這是為達成「務實台獨」的手段,也扭曲了歷史、文化與血緣根源,讓學生對血緣等價值漠不關心。 區桂芝言論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同為北一女校友的作家丘美珍於3月28日發表〈致北一女校長的公開信〉,呼籲校長陳智源澄清,強調區桂芝的發言不代表全體師生與校友立場。陳智源回應:「有些話只會對學生說。」丘則表示,自己是出於對校譽的珍惜,與某位國文老師(區桂芝)不同,選擇到此為止。 北一女可能為顧全大局,公告中指出,校風一向主張自由民主,在不違反法律前提下,包容多元意見、尊重不同立場。然而,考量當前兩岸政治關係緊張,為避免衍生不必要困擾,即日起禁止教職員工接受大陸官媒如央視等的採訪。 另為避免個人言論引發社會熱議或造成誤解,校長陳智源也宣布,即日起暫停社群平台發文,並婉拒媒體採訪。 區桂芝對此表示,不願多談此事,並強調:「校長有其壓力,我尊重也會配合,不想造成校方困擾。」 台北市教育局則回應,基於校本管理原則,北一女已清楚表達立場。在教育中立的原則下,市府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並捍衛言論自由。

管制陸生赴台學習「關鍵技術」 郭智輝回應了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在行政院會表示,教育部下月將召開「管制陸生修讀我國國家關鍵核心技術項目」跨部會研商會議。經濟部長郭智輝今天(28日)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主要是「對國家安全有影響」或是「台灣產業關鍵技術」兩個部分,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 昨日卓榮泰在院會中要求國科會、國防部、經濟部、農業部、數發部及海洋委員會等掌握國防科技、攸關台灣產業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的部會,要確實提報。 郭智輝今天表示,所謂關鍵技術,主要是「對國家安全有影響」或是「台灣產業關鍵技術」兩個部分。為了保護國內產業關鍵技術,不希望流到其他地方去,這個部分當然要保護;另一個是相關技術只要跟國家安全有關,也不希望陸生了解。他表示,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資安、高階ICT等「五大信賴產業」,我們賴以競爭的大健康產業關鍵技術,都應受到管制。  昨日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說明,陸生來台本就不能就讀與機密技術有關的相關系所,去年底國科會又新增的十個項目,範圍則涵蓋太空、量子科技、半導體及能源領域,像是量子位元設計與製程技術、低溫半導體晶片電路設計與製程,及人工智慧運算的高效能晶片設計技術。因此今年才會再召開會議,由各部會盤點其主管核心技術後,再提報給教育部,並提出可能觸及核心技術的相關校系,教育部會在後續核定名額時管制。 根據陸委會資料,113學年度全台僅剩3852位陸生,新生更只有128人。在不到4千人陸生中,有2296位是短期研修生,1556位是學位生。

央視風波遭炎上 區桂芝無奈:盼賴政府別弄出「區桂芝條款」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央視採訪,質疑總統賴清德稱對岸「境外敵對勢力」;不料近日有民眾指控她「違反教育中立」,台北市教育局要求校方調查。區桂芝對《梅花新聞網》表示,此事對她和校方造成巨大壓力,她更擔心民進黨政府因此而訂一個「區桂芝條款」斲傷言論自由。她感嘆現在的氛圍不允許講自己心裡的話,還要擔心牽連別人,真是「一覺醒來回到戒嚴時」。 投訴信函「無從回應」 此前區桂芝接受陸媒採訪時說,賴清德把大陸同胞當做境外敵對勢力,「但對我們這些在大陸還有親人的人來說,他讓我們如何面對親人?他為什麼要這麼狠心?」不料有民眾透過陳情系統指控區桂芝在言談中「散布台灣是中國的」,並在央視受訪時批評政府「去中華文化」,質疑賴清德政策「讓人無法面對祖先」;民眾還指控區桂芝「未經上級主管同意使用職稱接受中國官媒採訪」,並「多次在課堂上違反教育中立」。北市教育局人事室25日以便箋通知北一女,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則於26日與區桂芝晤談。 區桂芝對《梅花新聞網》表示,她和校長溝通過程很順暢,主要是因為投訴信函 裡提的「沒有一樣是具體的」,所以也無從聚焦、回應。例如說她「散布台灣是中國的」,但在她的認知當中,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這有甚麼不對? 再譬如「多次在課堂上違反教育中立」,區桂芝以她最近一個月上課內容為例,因為今年帶高三,下學期沒有國文課,只有「加深加廣」,因此她找了很多外面講師來上《黃帝內經》、《易經》、《詩經》,她自己則帶學生看傳統戲曲如京劇、崑劇等,換言之,根本沒有機會講到政治。對於民眾的指控,她不知道要回應甚麼,校長也很理解這個狀態。 區桂芝說,她不會在課堂上談統獨,當然學生從她講話可以了解到她的大中國情懷,有學生光是這樣就感到不悅,「所以我對學生能有影響力嗎?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此事是否造成她和校方的壓力?「我認為當然是!」區桂芝說,她對校長和人事主任特別抱歉,只因為有人無端投書,學校就得調查,得寫報告回應。北一女校長日理萬機,所有行政人員又被108課綱搞得人仰馬翻,現在還要為了她這件「莫名其妙的事」而增加工作負擔,「你說我能不愧咎嗎?」 賴政府製造諜影重重氛圍 此事是否到此結束?或是影響範圍將擴及其他老師或其他層面?對此區桂芝表示「不好說」。像她被指控不應接受央視採訪,問題是中華民國沒有法律規定教師不得接受對岸媒體採訪,她並未違法。如果因為此次「央視事件」,賴政府去訂一個「區桂芝條款」,這必定將限縮民眾的言論自由,講話顧忌會愈來愈多,這個影響是沒有辦法量化或評估的,但它肯定存在,且不知道會持續多久。近日台灣內部不正常的政治氛圍升高、搞「大罷免」,所以就到處製造諜影重重的氛圍。這個影響又該如何評估?恐怕讓政論家來判斷吧。 樂見75學者站出來 今年年初至今,公教人員要簽「無大陸居住證」具結書、前天陸配「亞亞」劉振亞被強迫離境、法務部「廣泛收集意見」是否立專法禁止討論武統等,言論空間一步步縮緊;另外昨日更有75名學者專家具名連署並發表聯合聲明,指思想審查已降臨台灣。對此區桂芝表示,很高興學界終於有人站出來,但她覺得其實人數「應該更多」,才能讓政府知道不可以為所欲為,以自己意識形態為執政考量。民進黨是否想過,他們曾經珍惜並宣揚的「台灣自由民主」,就要毀在他們手上了? 區桂芝說,很多人叫她不要再談政治,她也想不談,但如果媒體問她政治議題,她又做不到講假話。有媒體說她的言論「社會觀感不好」、「大家聽了很反彈」,區桂芝反問:「『社會』、『大家』是指誰?有一群人聽了不高興,但另一群人聽得很暢快!」她不過是說自己心裡的話,這樣都不被允許,還要東擔心、西擔心。她也感嘆:「現在這到底是甚麼氛圍!真是一覺醒來回到戒嚴時。」 心中有想做的事 區桂芝說,老百姓有主觀感情的傾向,但對政局無能為力,賴政府要獨,對岸要統,就看誰有實力,干老百姓甚麼事?她心中有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超越意識形態、投身文化教育,因為她相信,再怎麼不認血緣的台灣人,也拋不掉中華文化。像她之前與媒體人于美人錄節目談《滕王閣序》、《春夜宴桃李園序》等古文經典,大獲好評。她表示由於兩人都是中文系畢業,對中華文化體系傳遞的情懷思維都高度認可,所以談得很愉快。把博大精神的中華文化和浩瀚廣袤的中文世界介紹給大家,這就是她想做的事情。

大學申請入學1階篩選通過率8成2歷年次高 台大近4成

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今天(27日)公告第1階段篩選結果,申請入學管道提供5萬854個名額、7萬9001人報名、6萬5453人通過1階篩選,82.85%通過篩選,是歷年次高,僅低於111學年的83.12%。另台大申請入學1階篩選結果,共有5662人次通過篩選,通過率近4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管道有66校、2168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提供5萬854個名額,今天上午於甄選會網站公告第1階段篩選結果,通過篩選考生仍須參加第2階段指定項目甄試。 根據甄選會資料顯示,114學年申請入學有7萬9001人報名,比113學年增加814人;6萬5453人通過第1階段篩選,也比113學年增加2004人。114學年通過篩選比率82.85%,是歷年次高,僅低於111學年(83.12%);考生平均申請5.61個校系,通過篩選者平均通過2.83個校系。 甄選委員會提醒,通過1階篩選考生仍須參加第2階段指定項目甄試,考生須於大學規定日期前繳交指定項目甄試費用,並依簡章規定方式上傳或送繳相關證明或資料。 各校系甄試審查項目中如有要求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高三應屆畢業生或110學年後畢業的考生,可選擇自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中勾選資料檔案後上傳或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其餘考生則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甄選委員會於4月11日至4月16日每天上午9點至晚間9點開放測試系統,供考生實作演練及提前檢視歷程資料。 另台大教務處註冊組組長李宏森今日說明台大114學年申請入學1階篩選結果,5662人次通過篩選,通過率近4成。台大今年申請入學報名比去年少2150人次,通過篩選比率約40%。一階報名人次最多的3個系是化工系、土木系、機械系,另外電機系、資工系的過篩考生之中,有過半都是滿級分。今年台大醫學系今年二階時間和其他學校衝堂,因此僅223人報名,比去年少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