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崩壞議題引發議論,台中婦產科醫師謝筱芸17日在臉書分享個人經歷,一名女病患2個月前預約開刀手術,卻在術前一天住院,灌腸、禁食,等了一整天,結果因護理人力不足開不了,且這非個案,3個月前另一名病人也遇過。讓她嘆,從「延後手術」變成「根本開不了」,醫療崩壞進行中。 謝筱芸表示,她的一名女病患16日住院,灌腸、禁食,從半夜12時後滴水未進,等了一整天,只為開一場2個月前就排好的手術。她從早上一路開刀到傍晚,原本預計5時多能幫女病患開刀,卻不斷被急產、出血等緊急刀擠掉。到了晚上10時,手術室通知「護理人力不足,今天開不了了。」病患什麼都配合了,卻只能辦理出院,重新再排一次。 謝筱芸指出,這樣的情況,3個月前另一名女病人也遇過。這2名女病人都沒有責怪她,反而安慰她「醫師,我知道你們也很辛苦。」她真心感謝病人的體諒,但每次要親口去道歉,心裡都充滿無奈與愧疚。 謝筱芸續指,以前就算等到晚上7、8點,也知道終究能開;但這1、2年,護理人力愈來愈緊,當天無法開刀的病人,開始變多了。現場感受到的,不只是工作變得更辛苦,還有工作時心理的「不確定感」。 謝筱芸說,她總是一邊開刀一邊擔心著「這一刀,今晚開得了嗎?」、「是不是又要讓她空腹一天,最後一場空?」從「延後」變成「取消」,從「晚點能開」變成「今天無法開」,醫療崩壞,確實是現在進行式;這些默默等待的病人,值得更好的對待;這些持續撐著的醫療人員,也需要被看見。 網友在下方回應,希望賴清德政府能夠看到醫療人員的不足,護理師人員的不足跟底薪,護理師人員的底薪是最終缺人才的原因。也有網友表示,醫護也需要好好的休息;還提到,大醫院真的一床難求。更有醫護跳出來表示,也有其他醫生也遇到和謝筱芸同樣的狀況。 而《批踢踢實業坊》(PTT)論壇上的鄉民則紛紛諷,「小腦袋 呵呵」、「忙大罷免」、「要被蠢鳥出征了」、「問題都知道但是解決不了跟交通一樣」、「這些事有比大罷免、抗中保台、確保綠委席次重要嗎?醫界大佬們都出來力挺大罷免了,你們這些第一線的醫師乖乖當投票部隊」、「還有波波啊」、「小老百姓自求多福」。
醫療
58歲李小姐停經7年後突然出現陰道出血,且持續兩週未止,家中長輩還打趣說她「回春了」!李小姐說,自己停經多年,早忘了生理期是怎樣的感覺,幸好姪女是護理師,一聽到情況就察覺異常,建議她儘快就醫。 起初李小姐至診所,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增厚,先服藥物治療,但出血未改善,轉診至臺中榮總,切片診斷為子宮內膜癌,須手術切除子宮、卵巢及骨盆淋巴腺治療。 李小姐說,得知要手術時,臺中榮總達文西手術可提供多孔或單孔的選擇,「我怕痛,所以選擇只有一個傷口的方式,恢復得很快。」她說,手術後不到24小時即可下床行走,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回想整個經過,李小姐笑說,這次異常出血剛好發生在參加土地公福宴的隔天,或許是土地公的庇佑,讓她能及時發現病灶;也感謝家人貼心陪伴,以及臺中榮總專業的治療與照護,才能走向康復。 統計臺中榮總為超過400例病患進行早期子宮內膜癌微創手術,發現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出血量少、病患恢復較快、術後生活品質較高,且局部復發率僅有1.5%,顯示微創手術療效與安全性俱佳。 孫珞也提醒婦女們,造成停經後出血原因包括:陰道及子宮頸萎縮、息肉或肌瘤等良性原因;子宮內膜亦可能發生異常增生,雖然尚未達到惡性程度但仍需積極手術處理;惡性原因則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其他還包括子宮頸癌、卵巢癌、陰道或外陰癌。 如果民眾屬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包括初經早或停經晚、長期月經不規則、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曾具多囊卵巢症候群病史、不曾懷孕、使用荷爾蒙治療等狀況,建議應定期接受婦科檢查。停經後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90%都會出現陰道出血的症狀,更年期後若有不正常出血,不論出血天數或血量,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才不會錯過治療時機。 學校一別三十年後重逢 病人竟是當年的老師 腥紅熱好發5至15歲 高燒草苺舌是染病癥 膝關節退化新療法 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不用換關節 常感覺心臟亂亂跳?慎防突發中風或心梗 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壯男被胃痛折磨數年
小兒科主治醫師朱紹盈16日於花蓮慈院舉辦《孩子們》新書發表會。已創作第九本繪本的朱紹盈醫師表示,花東地區每年約有3000多名新生兒出生,所以這本書初版也會印行3300本,在花東五家醫療院所發送,希望偏鄉的孩子也能一出生就獲得書香陪伴,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天空。 朱紹盈是花蓮慈濟醫院專門治療罕見及遺傳疾病的小兒科醫師,她在花蓮治療偏鄉罕見疾病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有另外一群小孩,可能身體沒有疾病,但卻因為花東偏鄉資源缺乏,這些孩子的心靈也因缺少刺激而比較匱乏,她心想如果自己可以送給一個孩子們一個禮物,選來選去,覺得還是送故事書給孩子最好。 小兒科醫師認為親子共讀不但可以增進家長對孩子的陪伴,也能刺激孩子的腦神經發育,因此朱紹盈自十五年前開始推動閱讀,成立「聚落書坊文教發展協會」,將共讀理念也融入兒科健康照護。而為了花東孩子都可以有好書可以讀,朱紹盈醫師到各處募書募款,包括花蓮縣文化局、花蓮慈濟醫院、以及花蓮慈院眼科醫師李原傑都贊助為偏鄉募書香的出版費用。 期間朱紹盈也透過與兒科病人以及下鄉推廣閱讀的經驗,陸續寫了八本書,許多都融入花蓮在地風景及特色,充滿花蓮風格。而她也以醫療的專業推動兒科健康與衛教的繪本,包括《打菌保健康》、《蟲蟲總動員 來自宋朝的疥君》、《鋏蠓大爺的告白》等等,其中《蟲蟲總動員 來自宋朝的疥君》更榮獲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肯定。 《孩子們》則是朱紹盈的第九本作品,也是推動第四年的「閱讀小新芽」活動的最新出版。朱紹盈更回歸以孩子的眼光和視角來提問與看世界,並請來慈濟小學與慈濟中學畢業的吳欣芸擔任繪者,台灣兒童閱讀學會創會理事長盧本文更贊助此次公益性質的出版。 這本書除了在花蓮慈濟醫院作為送給新生兒的第一份禮物,也會在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花蓮玉里分院、花蓮署立玉里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台東馬偕醫院送給新出生的寶寶。朱紹盈說,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藉由提問與思索,希望所有偏鄉的孩子也都能在閱讀中獲得啟發和陪伴,找到自己的世界,適性發展,擁有健康而自在飛翔的心靈。 壯男頸肩長期疼痛、手麻 頸椎間盤突出正在年輕化 六旬男每天都像被電擊 三叉神經痛到手術緩解 下肢突然痛到不能走 椎間盤突出又破裂 鼻咽癌新藥療效顯著 醫籲港府速納醫保給付 常常凍抹條跑廁所?該檢查攝護線了!
台灣醫療再傳捷報。由台北長庚醫院口腔外科陳志魁醫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口腔血管病變治療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證實「冷凍槍治療(cryogun cryotherapy)」對良性口腔血管病變具顯著療效,且復發率極低。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5年2月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臨床口腔研究(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展現我國醫療團隊在臨床創新與科研實力上的卓越表現。 陳志魁醫師指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Benign Oral Vascular Anomalies, BOVA)為常見黏膜異常,約每百位頭頸部病患中有6至7人受影響,涵蓋所有年齡層與性別。病灶多呈紅紫或藍紫色,常見於舌、頰黏膜與口底,患者除面臨美觀困擾,也可能出現疼痛、出血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因自發性出血導致急性併發症,對健康構成威脅。 傳統治療如手術切除與雷射療法雖具一定療效,但常伴隨傷口大、疤痕明顯與復原期長等問題。為尋求更溫和有效的替代方式,研究團隊回顧過去50年文獻,發現冷凍療法雖有零星應用報告,卻缺乏標準化流程與長期療效數據。 團隊因此設計出一套標準冷凍槍治療方案,針對33位確診BOVA的患者進行液態氮治療,溫度達攝氏-196度,以非接觸式噴霧凍結病灶組織,每次療程約10分鐘,平均需接受2至3次治療。 研究追蹤期長達5至51個月,顯示97%(32位)患者病灶完全消退,僅1例效果不明顯。副作用方面,僅24.2%(8位)出現輕微不適,包括7位產生局部疤痕,1位短暫下唇麻痺,均屬可控範圍內。 陳志魁醫師指出,冷凍槍治療具非侵入性、傷口小、疼痛輕微與恢復期短等優勢,治療同時保留周圍健康組織,顯著提升病患接受度與就醫滿意度。 一位67歲女性於牙周治療時意外發現左下唇處長期存在、無症狀的藍紫色腫塊,長約2.5公分,造成臉部輕度變形。臨床診斷為BOVA後,醫療團隊以冷凍槍進行三次治療,病灶完全消失,六個月內無復發,過程無需手術、不留明顯疤痕,病患恢復狀況良好。 本次研究成功建立冷凍槍治療BOVA的標準化療程,提供國際醫界一項具科學實證的治療新選擇,也再次彰顯台灣在口腔醫學領域的創新能量與臨床貢獻。 台北長庚醫院口腔病理暨診斷科蔣孟玲醫師與陳志魁醫師聯合提醒,若發現口腔內有不明紅紫或藍紫色腫塊,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早期診斷與介入不僅能有效控制病灶,更可大幅降低併發風險,保障民眾口腔與整體健康。
身兼評論員、新聞人與學者的馬西屏,驚傳罹患失智症,他近日透過臉書證實此事,並分享罹患失智症的心路歷程,希望大家身體健康。他並呼籲大家,如果能不吃安眠藥,就戒了吧。 馬西屏以台大醫院前院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為由,其妻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出版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在臉書分享失智症,並以自身為例,暢談與失智症相處的過程。 馬西屏說,他大概十年前開始漸漸失憶,雖然,以平常心看待,但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失憶,是一件有損顏面的事情。「我今年70歲,失憶是老化現象,但是我的失憶又比老化更嚴重一些。」 馬也自嘲,他以前上政論節目都是一鏡到底,講錯了就講錯了,有些更是現場live。且自從有了觸控螢幕,除非生病,他在「關鍵時刻」節目與「57爆新聞」,從來沒有坐在位子上講過,一定要站出去講。 他第一次發覺自己失憶,是在「關鍵時刻」,竟然忘了行政院長的名字,之後慢慢次數多了起來,主持人劉寶傑也察覺,只要他稍有停頓,寶傑就幫我補上,默契十足。 馬西屏補充,其失憶不只是單純的記不起人名、地名,連背過的詩都忘記,看「慶餘年」節目講杜甫的「登高」,以前背得滾瓜爛熟,如今卻記不起來了。他睡前要看半小時的床頭書,結果今天拿書閱讀,卻忘了昨天的內容。 馬西屏去醫院做了全部檢查,醫師說:腦袋沒有什麼毛病!他請教了很多醫生,囑咐了「五件事」:包含動腦,也就是做些智力活動;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保持社交互動與持續學習。 儘管馬西屏努力去做這些事,但卻不敵病魔。他覺得有以下幾項因素,包含做手術,其麻醉劑會傷身體。安眠藥,能不吃就不要吃,這會傷害腦細胞,也要注重睡眠。 還有去除壓力,他因為求好心切、強記知識,有輕微的恐慌症。並保持情緒穩定,他從五年前就不再上政論節目。以及器官問題,馬西屏覺得,這應該是他年輕時不聽醫囑導致的後遺症,像是罹患高血壓不吃藥、膽固醇高卻不治療。 馬西屏的學生、朋友、同業得知後,也都上臉書留言,請馬加油、保重,並祝他身體健康。
7月12日,湖南衡陽街頭上演驚險卻溫暖的一幕。一名女子突然昏厥倒地、失去意識,脈搏消失,生死瞬間,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專業教師盤志斌挺身而出,果斷施行心肺復甦(CPR)急救,成功為傷者爭取了寶貴的生命時間。然而,這場善舉隨後卻在網路上遭遇少數網民的荒謬質疑,竟將專業施救動作解讀為「襲胸」,引發輿論譁然。 《三湘都市報》訪問了救人的盤志斌回憶當時情景表示,「其實真的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和孩子正準備去書店,看到女子倒地,已有醫護人員在現場呼救,他立即上前接力施救,並與南華附一醫護一同進行心肺復甦操作。大約急救8分鐘後,女子恢復自主呼吸,意識逐步恢復,後續被送往醫院治療。面對網路上「應由女性施救」等不實揣測,盤志斌直言心裡不舒服,但也堅定表示:「操作無誤,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還是會第一時間出手救人」。 專家指出,心肺復甦術是一項標準化醫療急救程序,要求以每分鐘100至120次的頻率,在患者胸骨正中央用力按壓,按壓深度應達5至6公分,藉此維持腦部與重要器官供氧。該操作與性騷擾或「襲胸」完全無關。 「這類將專業行為污名化的言論,暴露了急救知識的普遍缺乏與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這是危及社會安全的隱憂。」安徽時評發表評論指出,施救者的性別不應凌駕於專業能力之上,否則極易延誤黃金搶救時間,甚至造成更多無辜生命的流失。 7月15日,《三湘都市報》聯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向盤志斌頒發「天天正能量特別獎」,並授予5000元人民幣獎金,以表彰其無畏救人的義舉。面對這份榮譽與關注,盤志斌選擇將獎金全數捐出,用於公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救人是本著自己的專業和職業道德,這筆錢應該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頒獎詞致敬:「十指交疊,每一下都是對死神的抵抗」。阿里公益發布的頒獎詞中寫道:「陌生的生命在街頭倒下,他毫不猶豫衝上前去施救。十指交疊的每一次按壓,都是對死神最倔強的抵抗……質疑的目光短暫掠過,但一顆仁心從未遲疑,因為生命的刻度上,專業是唯一準繩……感謝你在流言與質疑中依然選擇伸手,因為這份選擇,我們的世界永遠保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絕處逢生的希望。」 面對質疑,盤志斌沒有退縮。他的勇氣與專業讓一條生命得以延續,也喚醒了社會對善意與理性價值的再認識。下一次當生命垂危時,社會該給予的,應是更多鼓勵的掌聲與理解的目光,而不是遲疑與冷漠的猜忌。
2025年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元年,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隨之而來是醫療及照護的沉重負擔,如何健康老化成為台灣個人及家庭須因應的重要課題。國際呼籲投資在自我照護政策上並教導民眾如何自我照護,是強化醫療體系的關鍵。響應健康台灣對於民眾健康照護及即將到來的「724世界自我照護日」,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藥師公會全聯會、臺北市藥師公會、新北市藥師公會以及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攜手推出「自我照護一週七問」,呼籲民眾提升自我照護意識及行動,並善用台灣豐沛的藥師資源來守護自身健康 ! 國際觀點:提升「自我照護」觀念是「健康老化」的重要手段 社團法人自我照護產業協會(TSCIA)蔡宜芳理事長表示,全球自我照護聯盟(Global Self-Care Federation, GSCF)調查發現,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或稱慢性病,包含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為全球死亡和失能的主要原因,佔2021年非疫情全球死亡人數的75%1。然而,因國際慢性病防治工作長期面臨資源挹注不足的困境,聯合國在今年3月召開的第四次非傳染性疾病大會,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須致力於發展整合性、橫跨生命歷程的解決方案,來強化醫療體系韌性,更要賦能民眾培養自我照護的能力,才能有效減少慢性病對健康的危害2。 投資在自我照護政策,透過民眾對輕微病症的自我管理及積極控制慢性病,能減少不必要的就診,進而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據統計每年約可節省高達全球1,1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和醫療人力成本。同樣也能減少民眾自身負擔,歐洲研究顯示,民眾若先使用非處方藥物(OTC)照護自己健康,每年可多出408億個工作日,相當於1兆8,790億美元的福利效益3。 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藥科,同時也是健康台灣委員之一的姜冠宇醫師表示:癌症及三高疾病同樣是國人最主要的健康負荷,根據健保數據發現,65歲以上且有三高疾病的民眾使用超過40%健保資源。而政府於2024推出「健康台灣」政策,目標是在未來8年,提升國人的平均餘命,並降低不健康餘命年,當中強化慢病照護、營養照護、預先篩檢或是控制不健康生活習慣,這些政策除了仰賴政府資源挹注,民眾提升自我照護觀念也是至關重要! 自我照護一週七問 搭配社區藥師守護 今年呼應「自我照護就是健康照護(self-care is healthcare)」的理念,台灣自我照護產業協會攜手藥師公會全聯會、臺北市藥師公會、新北市藥師公會以及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發起724世界自我照護日活動。 7月24日代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守護者,隨時隨地都能積極地自我健康管理。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自我照護(Self-care)定義為個人、家庭和社區,不論有無醫療保健提供者的支持下,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以及應對疾病和失能的能力4,說明了自我照護不僅限於個人健康管理的範疇,家庭及社區角色也相當重要,在台灣,運用可及性高的藥局和專業的藥師資源,能更積極地幫助自己更有健康知識、更健康老化。 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秘書長葉倩如表示,今年七月的自我照護月,別具意義,台灣每五人中便將有一位是長者,老年人口突破20%,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全新階段。 在迅速的人口老化背景下,自我照顧成為資深長輩必備且至關重要,而健康地老化也成為關鍵。亞健康協會的宗旨在於與協會會員共同推廣節醫,積極創造長壽之島,正確的自我照護,正確享用健康的保健食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周七問的做法,真正延長健康餘命。
疾病管制署今(15)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下降,但新冠病毒持續活躍於社區,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其中,最年輕為南部40多歲男,有多重慢性病長期臥床,因罹新冠併肺炎及敗血症死亡,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 疾管署提醒民眾不可輕忽,務必做好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等自我防護。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如65歲以上、孕婦、具慢性疾病,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者,是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重症之高風險族群,如有疑似症狀請先自行使用家用快篩再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篩檢結果,以利醫師診斷並開立抗病毒藥物。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疫情下降,第28周(7/6至7/12)新冠門急診就診計2萬9007人次,較前一周下降36.1%,可能受上周颱風來襲,部分縣市門診停診影響致降幅較大,惟新冠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本周(7月8日至14日)新增11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2例本土死亡病例。 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1359例,其中,284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鄰近的大陸、香港及泰國疫情下降,澳洲疫情處高點,變異株皆以NB.1.8.1為主。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46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74%,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20.14%、第二劑2.81%,由於國內疫情仍持續,本土併發症確定病例及死亡個案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尚未接種JN.1疫苗者應儘速接種,尤其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如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2個月,請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 疾管署呼籲,全球新冠疫情呈上升趨勢,且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民眾如有出遊計畫,建議出遊前儘速接種JN.1疫苗,以獲得保護力。
一場急性心肌梗塞的搶救,竟成了一段跨越三十年的重逢。49歲的呂先生,多年來反覆胸悶、喘不過氣,今(114)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送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急診室,經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進行導管檢查,發現三條冠狀動脈中有兩條完全阻塞,僅存的左前降支也有嚴重鈣化與狹窄,情況十分危急。 手術團隊緊急在第一階段成功打通兩條完全阻塞的血管後,曾醫師赫然認出,病人竟是國小棒球的學長,綽號「阿魯米」的呂先生,當年曾陪伴曾醫師在球場練習、打球的恩師,如今卻躺在病床上,成為曾醫師親手搶救的對象。 由於呂先生的第三條血管鈣化程度過高,傳統氣球擴張與旋磨術難以安全處理,因此曾醫師建議可採用奇美醫院近期引進的最新技術「軌道旋磨術(Orbital Atherectomy, OA)」,並結合血管內超音波(IVUS)與震波碎石(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精準導航,分層處理嚴重鈣化區段,終於成功打通關鍵血管「左前降支」使血流恢復暢通。術後呂先生恢復良好,也順利康復、回歸正常生活!這場手術不僅救回一條命,更串起一段跨越三十年的溫暖重逢。曾醫師也感性地表示:「謝謝阿魯米學長當年在球場照顧我,現在終於換我守住你的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心臟疾病已連續17年穩居第二位,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佔多數。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宣靈指出,血管鈣化就像「血管生鏽」,當鈣質沉積在血管壁上,會讓血管變硬、變窄,不但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中風的風險,還可能讓心導管手術難度升高、治療風險提高。 對於嚴重鈣化的心血管病灶,傳統氣球與旋轉磨鑽術常常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導致血管破裂或氣球無法順利擴張。奇美醫院於今(114)年5月引進「軌道旋磨術(OA)」,專門對付像石頭一樣硬的血管鈣化。此次手術更邀請來自紐西蘭、擅長複雜冠狀動脈病灶的Scott Harding教授蒞院指導,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交流,更象徵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已具備與國際心導管技術同步接軌的能力。 曾宣靈醫師說明,比起傳統的旋轉磨鑽術(Rotational Atherectomy, RA),軌道旋磨術(OA)更靈活,除了不需氮氣氣罐,設備上使用更簡便、準備時間更短,適合處理大血管和主幹病灶。操作更穩定,還能雙向切削,於術中操作器械時更順暢,也減少心跳過慢或心律不整風險。手術中還可以結合血管內超音波(IVUS)檢查與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VL),多層次處理嚴重鈣化區段並順利打通,讓血流暢通無阻。 曾宣靈醫師表示,血管鈣化早期沒有症狀,直到血管狹窄嚴重影響血流時,才會產生胸悶、喘不過氣甚至昏倒送醫,往往已是危及生命的時刻。由於血管鈣化的成因複雜,建議若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菸、肥胖等高風險族群,更應及早預防、定期檢查。 腥紅熱好發5至15歲 高燒草苺舌是染病癥 膝關節退化新療法 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不用換關節 常感覺心臟亂亂跳?慎防突發中風或心梗 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壯男被胃痛折磨數年 子宮滑出陰道口 七成自然產婦應防子宮脫垂
55歲李姓患者平日擔任公司高管,多年前出現頸椎壓迫症狀,期間雖接受各種保守治療,但成效時好時壞,直到年初開始手麻、頸痛,麻木感從手指延伸到前臂,頸肩疼痛更讓他徹夜難眠,精神狀況大不如前,經醫師說明手術適應症及安全性,他決心安排微創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患者指出,其實他8年前就飽受頸部痠痛之苦,但看到身旁友人術後恢復狀況有好有壞,讓他十分擔心卻步,因此近年來不斷硬撐,嘗試物理治療、注射以及針灸等各種保守治療,只是效果不如預期,直到近來症狀加劇,好勝心旺盛的他,不甘一生打拼成果就此停頓,決定就醫諮詢,笑說「該來的還是得面對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學中心副院長林志隆表示,經安排磁振造影(MRI)檢查後,確認患者的頸椎C56及C67節頸椎間盤嚴重突出,已經壓迫到脊髓與神經根,是典型的「低位頸椎間盤突出症」,這種病症在40歲以上族群中相當常見,尤其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看手機者,更是高風險族群。 林志隆指出,頸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椎間盤退化或外力傷害所致,正常的椎間盤可作為脊椎骨之間的緩衝結構,不過一旦退化、破裂,內部的髓核就可能外移並壓迫神經,進而引起麻木、痠痛甚至肢體無力,不及時處理恐會進一步發展為脊髓型頸椎病,造成永久性神經傷害。 由於患者十分擔心手術的安全性,林志隆則解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手術過程中,會從頸部前側進行微創切口,取出壓迫神經的病變椎間盤,再植入具原生椎間盤彈性與旋轉功能活動度的人工椎體,這種人工椎間盤由鈦合金材質與醫療級高分子材料製成,設計,手術後可以保留頸椎自然的活動度,十分適合李總這類仍需維持工作與活動品質的患者。 手術時間大約3個小時,術後當天即能下床活動,一週內症狀明顯改善,他表示「握力有顯著增加」,且睡眠品質也大幅好轉,下個月已經預約球友下場打高爾夫,可說是完全重返原有的生活節奏,強調「可以再拼20年了」! 林志隆醫師提醒,頸椎病變正逐漸年輕化,許多患者不到40歲便出現頸痛、手麻等症狀,一旦出現持續性麻木、痠痛、動作不靈敏或走路不穩,就應及早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與影像診斷,再依症狀嚴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也呼籲平時應維持正確姿勢,例如電腦螢幕應與眼睛水平、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定時伸展肩頸,每工作1小時也應休息5至10分鐘,都能降低頸椎壓迫的風險。# 腥紅熱好發5至15歲 高燒草苺舌是染病癥 膝關節退化新療法 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不用換關節 常感覺心臟亂亂跳?慎防突發中風或心梗 幽門螺旋桿菌作祟 壯男被胃痛折磨數年 子宮滑出陰道口 七成自然產婦應防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