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男子被魚刺傷險截肢 高雄秀傳醫院及時救治

一名67歲葉姓男子日前準備料理一尾鹹水吳郭魚時,被魚鰭等尖銳處刺傷右手虎口處,傷口大小僅約0.1公分,原本以為輕微刺傷,病情卻快速惡化,差點截肢。收治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檢驗後發現男子感染「海洋弧菌」,兩度幫男子做筋膜切開手術,及時搶救成功,暫時保住男子右手。 葉男被魚鰭刺傷,當晚整隻手臂紅腫近兩倍大,隔天一度休克住進加護病房,且紅腫範圍擴散到肩膀,醫師檢驗確認感染海洋弧菌,引發「壞死性筋膜炎」,使用抗生素治療,但紅腫範圍仍持續擴散到肩膀處,因化膿程度嚴重且快速,醫師一度建議截肢保命。 由於葉男堅決拒絕截肢,醫師王登冠分別在10月8日和12日兩度替患者施作筋膜切開手術,分別在右手掌和右上臂等處開口,做清創和引流等治療,順利清除大部份化膿組織液等感染原因,預計下周進行第三次手術。 患者目前仍在住院治療,頻頻對王登冠醫師感謝致意,「謝謝高雄秀傳醫療團隊保住我的右手!」 王登冠指出,海洋弧菌是導致「壞死性筋膜炎」的常見原因之一,若未及時醫療處置感染部位,患者會從蜂窩性組織炎的病情,快速發展至壞死性筋膜炎;他也藉此提醒民眾,處理海鮮食材可戴上手套等防護裝備,若不慎被蝦﹑魚等海產尖銳處刺傷或割傷,都請務必留意傷口狀況,及早處理治療,才能免於截肢後果。 院方提醒,民眾處理海鮮時應做好相關防護,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不適情況,請盡速就醫。

高醫rTMS整合跨領域復健 助中風患者恢復日常

48歲謝先生今年6月底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右側偏癱及臉部麻痺,在高醫急診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後住院,轉入復健部病房後,醫師安排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並結合多職類復健介入。如今,謝先生的巴氏量表由35分重度依賴,逐漸提升至70分中度依賴。目前他已能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於中風後肢體偏癱、語言障礙、吞嚥困難以及部分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治療。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部利用rTMS整合跨領域復健,讓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謝先生出院後,已能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另一位有中風症狀的66歲孫女士,在出院後接受rTMS以及密集復健治療後,嘴角流口水和歪斜的現象完全好了,組織思考與表達能力也變得清晰,可以清楚地表達想說的話。再恢復健康,讓她覺得經顱磁刺激是一項非常好的治療,希望透過她的經歷,讓更多病友知道這項方法,感謝高醫復健部的醫師與治療師。 高醫表示,復健部率先在南台灣整合rTMS與多職類復健治療,整合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員,為病人量身設計治療計畫。rTMS透過「腦刺激+復健訓練」的模式,不僅加速功能恢復,也為中樞神經病變患者開啟新的希望。 高醫復健部主任林克隆表示,rTMS透過磁場脈衝刺激大腦皮質,調整神經網絡活動,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目前,歐美與日本等地已將rTMS納入臨床常規,相關設備也持續進化,例如高頻刺激結合Theta Burst模式(TBS),可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更持久的治療效果,成為全球復健醫學的重要研究與發展方向。rTMS並非單一治療,而是需要結合完整復健策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骨質疏鬆沒有症狀 醫師教您這樣存骨本

骨質疏鬆:無聲的隱形殺手 「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但往往一個小跌倒就造成骨折,尤其是 脊椎、髖關節、橈骨與肱骨最常見,極可能造成行動力喪失,甚至臥床!」高齡長者一旦臥床,有五分之一患者會在一年內面臨死亡風險,骨鬆的威脅不可輕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衛生組織訂定之國際骨質疏鬆日,藉此希望喚起民眾對這項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慢性疾病。骨質疏鬆症人口眾多,除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外,應更加重視一低(低骨質密度),注意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降低骨折風險。 骨頭會不斷地經歷「骨質重塑」就如存摺一樣,有進(存骨本)、有出(骨質流失)保持平衡。陳昱彰醫師說,年紀越大,骨本會流失越多。若不好好存骨本,越花越多,就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陳昱彰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是全世界第二常見的疾病,50歲以上,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屬於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尤其是長者或停經後婦女更容易骨質流失。 如何診斷? 陳昱彰表示,可使用脊椎X光攝影、超音波骨密儀(QUS)、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其中雙能量X光吸收儀最準確,也是主要定義骨質疏鬆量化的依據。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介於-1.0至-2.5為骨質缺乏。糖尿病友更要注意骨折風險無論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據統計比一般人有更高的骨折風險,主因是骨質生成減少及骨骼代謝減少,且風險高了六成,而且以髖關節骨折為大宗。 預防重於治療 陳昱彰醫師也提醒民眾,骨質健康需要及早維護,「存骨本」要從年輕就開始。 飲食攝取足夠的鈣(1000-1200 mg)與維他命D3(800-1000 IU)。 - 多鈣食物:奶類、乳酪、堅果、芝麻,深綠色蔬菜。 - 富含D3食物:動物肝臟、蛋黃、多油脂魚類(骨質疏鬆或已骨折建議攝取維他命D3可達2000 IU)。 規律運動,如跑步、跳繩、重量訓練,以增加肌力與骨密度。 規律骨密檢測,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儘早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有二大方向:(抑制VS生成) 抑制蝕骨細胞:雙磷酸鹽類藥物,選擇性激素調節劑 抑制RANKL單株抗體(Denosumab) 促進成骨細胞:副甲狀腺素衍生物(Teriparatide),每天施打 雙向調節(促生抑蝕):抑制sclerostin單株抗體(Romosozumab) 每月施打一年,在醫師臨床經驗,確實對於骨鬆顯著改善 最後,陳昱彰醫師也呼籲民眾,骨質疏鬆的預防應從日常做起,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習慣。健康應該及早投資,預防勝於治療,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骨鬆骨折問題影響生活品質。 年輕女性長子宮肌瘤 雌激素易刺激肌瘤成長 長者染流感併發肺炎難控制 醫籲及早接種疫苗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長輩變孤癖不愛講話 慎防憂鬱、失智共病

80歲謝老先生越來越「孤癖」,不與人交談,對任何事都沒興趣,家人以為老人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就醫診斷卻是失智症,家人嚇了一大跳。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表示,臨床上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外在表現就像憂鬱症,也可能並存,最好是就醫擬妥治療及因應之道。 謝老先生的兒子說,爸爸近幾個月來總是鬱鬱寡歡,原本還喜歡去種種花草,結果花草都枯萎了也不再理會;過去常會到鄰居、社區走動或到宮廟拜拜,也變得不出門,最喜歡一個人縮在臥室,不說話,呆呆地坐著,眼神空洞,偶而說些「人生沒意義」之類的話。 謝老先生的兒子指出,他們研判近幾年來,媽媽及爸爸的朋友一個接一個離世,讓爸爸心情越來越沈重,或許是因此而罹患憂鬱症,他們才帶爸爸就醫,沒想到卻是失智症,也因為爸爸變得不太講話,看不出失智的端倪,因此他們從沒想到可能是失智症。 陳羿行醫師表示,謝老先生的腦部出現萎縮,各種鑑定評量也顯示是失智症,外在顯露出憂鬱特性,才被家人誤解,而這類個案在臨床上很常見。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寧可是老年憂鬱症,也不要是失智症,畢竟,失智症幾乎不可能逆轉,情況會越來越糟。 陳羿行醫師說,在一般人的認知,失智症會變得時空混亂、出現語言及行為障礙等,其實,不只是這些較常見的症狀,失智症的種類相當多樣,症狀與進展方式皆不同,包括情緒變化、記憶力衰退、飲食習慣改變、睡眠障礙、日常對話量減少、社交退縮等,而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憂鬱症,也就是說,憂鬱症和失智症有很多相似的病徵。 陳羿行醫師指出,失智症很少出現症狀急速惡化的情形,因為這是老化現象,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才發病,所以,如果是短時間如1至2週就惡化的病況,比較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 陳羿行醫師表示,根據2021年在美國發表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1%,這也說明了,憂鬱症要積極治療,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但臨床上,確實有很多2種疾病共存的個案。 陳羿行醫師強調,從臨床上可看出,失智症和憂鬱症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2大威脅,如果發現長輩有疑似失智或憂鬱的情形,要儘快就醫,和專業醫師討論,給長輩最妥當的治療方式,將衝擊降到最低。 年輕女性長子宮肌瘤 雌激素易刺激肌瘤成長 長者染流感併發肺炎難控制 醫籲及早接種疫苗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年輕女性長子宮肌瘤 雌激素易刺激肌瘤成長

一位35歲上班族年輕女性即將結婚,擔心多年來已檢查發現多顆子宮肌瘤造成不孕。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謝昌興醫師表示,就是因為年輕,血中雌激素的刺激,會讓子宮肌瘤快速長大,經達文西手臂由肚臍進入手術後,取出從1公分、3公分、5公分到9公分大小不同的9顆肌瘤,最大肌瘤如拳頭般,手術未留下明顯傷口,把傷口隱藏在肚臍裡。 這位患者多年來,有頻尿、便秘的困擾,尤其在排卵期的時候肚子脹得很不舒服,幾年前在婦產科診所超音波檢查發現多顆肌瘤,曾建議她最好到醫院進一步處理,因婚期已近,怕影響受孕,經人介紹到謝昌興醫師門診看診。 謝昌興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屬於雌激素敏感的腫瘤,婦女一生中發生的機率約35%以上,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一般來說,女性停經後,隨著血中雌激素濃度下降,肌瘤會逐漸縮小。但子宮肌瘤的成長也有它的機制,如果年紀輕輕就長了子宮肌瘤,因體內雌激素較旺盛,雌激素會刺激肌瘤快速長大,這位患者的子宮肌瘤又多又大,與年紀較輕應有所關連。隨著肌瘤長大女性35歲45歲,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年齡。 經詳細檢查,這位患者的子宮肌瘤,並沒有長在子宮腔裡,而是長在子宮璧裡並往外生長,造成子宮形狀外觀禿出很多大小不一的圓禿狀。謝昌興醫師表示,這類型的子宮肌瘤,經手術後,子宮的功能正常,自然受孕自然生產沒有問題。如果肌瘤往子宮腔裡面長,也有可能造成難孕的問題。 該患者屬於年輕型的子宮肌瘤患者,因工作和婚期的關係,接受達文西手臂手術。謝昌興醫師說,該手術是在肚臍劃開一個3公分傷口,由達文西手臂進入腹腔,切除肌瘤,縫合傷口,再將過大肌瘤切割成小塊,從肚臍小傷口取出,術後縫合肚臍小傷口,癒後還真的看不出來有傷口存在,手術後住院三天出院後,該患者就上班工作。 謝昌興醫師強調,他從事婦科手術30幾年,就子宮肌瘤手術而言,由開腹手術,憑藉著眼力和手感執行;再發展至多孔微創手術,要在患者腹部開三、四個小孔傷口;再到單孔微創手術,如今已用達文輔助手臂單孔手術,只要一個隱藏在肚臍的小傷口就可以完成子宮肌瘤手術,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整個手術方式的演進朝著傷口越開越小、越開越少的方向發展。 長輩變孤癖不愛講話 慎防憂鬱、失智共病 長者染流感併發肺炎難控制 醫籲及早接種疫苗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乳頭濕疹3個月未癒 檢查竟是乳癌第二期

一名60歲婦人右側乳頭濕疹時好時壞、發紅滲液,並伴隨乳頭形狀改變,至皮膚科診所反覆就醫超過三個月仍未改善,最後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乳房外科簡姿萍醫師,醫療團隊即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乳頭下方合併有兩個邊緣不規則、部分模糊的腫瘤病灶,經穿刺切片後確診為乳癌第二期。 乳房外科簡姿萍醫師與病患討論後,隨即安排部分乳房切除及前哨淋巴採樣手術,以「中央切法」切除乳頭及乳頭下方腫瘤病灶,達到腫瘤根除,術後再配合放射線治療,降低腫瘤復發之風險,手術隔天即出院。相較於乳房全切除手術,部分乳房切除傷口較小且疼痛感低,同時仍保留自身乳房,外觀滿意度高。 簡姿萍醫師指出,許多病人會擔心部分切除手術是否會切不乾淨、腫瘤容易復發。目前研究顯示,部分乳房切除手術配合放射治療,以及依照腫瘤分型,後續個人化的荷爾蒙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等治療計劃下,局部切除的存活率與全乳房切除相當。但是否能夠進行部分乳房切除手術需考量腫瘤大小、位置、乳房體積比例等因素,經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審慎評估下,規劃出最適宜的手術計劃。 至於乳頭重建問題,簡姿萍醫師表示,乳頭主要為美觀用途,可於輔助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療程結束後,利用局部皮瓣及刺青重建乳頭。 簡姿萍醫師表示,該病患乳頭病灶疾病稱為Pagets disease,是較為罕見的乳癌表現,以乳頭乳暈濕疹、發紅潰瘍、糜爛及分泌物為症狀,約85%有此乳頭病灶的患者,會合併乳房內「同時」有乳癌或原位癌的病灶,因此乳房超音波是至關重要的診斷工具。提醒女性朋友,若乳頭乳暈出現濕疹不癒,治療超過兩個禮拜以上仍未改善,務必儘早至乳房外科門診接受檢查。 目前健保署建議,40歲以上至74歲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篩檢,配合乳房自我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則應提早接受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治癒率。 長輩變孤癖不愛講話 慎防憂鬱、失智共病 長者染流感併發肺炎難控制 醫籲及早接種疫苗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馬來西亞爆發流感疫情 6千學童染疫多處學校停課

馬來西亞爆發大規模流感疫情,約6000名學生確診,部分學校已關閉以確保學生與教職員安全。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阿末(Dzulkefly Ahmad)周二(14日)表示,衛生部將與教育部商討進一步遏制校園病毒傳播的措施。與此同時,全球多國流感疫情亦呈上升趨勢,顯示季節性流感正對公共衛生構成挑戰。 綜合馬來西亞《星報》(The Star)與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報導,馬來西亞教育部主任阿末(Mohd Azam Ahmad)周一(13日)表示,疫情已在全國多地學校蔓延,確診病例已逾6000人,部分學校因安全考量已停課。他強調:「我們在新冠疫情中累積了應對傳染病的豐富經驗,已提醒學校遵循防疫指引,鼓勵學生佩戴口罩並減少大型群聚活動」。他未具體說明關閉學校的數量,但確認疫情遍及多個地區。 馬來西亞衛生部上周通報全國流感群聚感染達97起,較前周的14起激增,主要集中於學校與幼稚園。其中,雪蘭莪州群聚感染最多,達43起,其次為吉隆坡與布城(15起)、檳城(10起)、柔佛(9起)及吉打(5起)。檳城州衛生委員會主席古儀(Daniel Gooi)指出,檳城是「類流感」傳染病(ILI,influenza-like illness)重災區之一,雖2025年群聚感染略降至18起(2024年同期為19起),且呼吸道疾病群聚較去年同期減少52.4%,但年底病例通常會激增,需持續保持警惕。他呼籲民眾勤洗手、注意咳嗽禮儀,並在室內擁擠場所佩戴口罩。 公共衛生專家艾札特(Sharifa Ezat Wan Puteh)強調,學校是疫情重災區,應特別關注兒童健康,建議6個月以上人士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因流感病毒株隨時間變化,疫苗需年年更新。衛生部長則表示,儘管疫情令人擔憂,當局已採取措施控制局面,並將與教育部協商進一步對策。 馬來西亞的流感疫情並非獨立事件,全球多國近期報告顯示,2025年流感活動加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2025年流感季提前開始,東南部與中西部病例激增,住院率較2024年同期上升約20%。主要流行病毒為H3N2,疫苗保護效力約40%-60%。學校與養老院報告多起群聚感染。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數據顯示,英國、德國與法國流感活動自9月起顯著增加,英國報告ILI病例較去年同期高15%,以H1N1為主。北歐國家如瑞典則因疫苗覆蓋率高,疫情相對穩定。南半球流感季已於8月結束,澳洲2025年病例數較2024年下降10%,但住院率略增,顯示病毒對高危群體影響較大。H3N2與B型流感為主要病毒株。 亞洲除馬來西亞外,韓國報告首爾與京畿道流感病例較去年同期增30%,學校群聚感染頻發;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東京與大阪10月初ILI病例增加,預計11月進入高峰期;大陸南方省份如廣東、福建報告流感活動上升,H3N2為主。 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2025年流感季可能因病毒株變異與疫苗接種率不均而加劇,建議各國加強監測與疫苗推廣,特別針對兒童、老人等高危群體。馬來西亞流感疫情導致學校關閉,凸顯校園防疫挑戰,當局正採取積極措施應對。全球流感疫情同步升溫,各國需強化疫苗接種與公共衛生措施,以遏制病毒傳播。

長者染流感併發肺炎難控制 醫籲及早接種疫苗

一名70多歲老翁,長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律不整。前陣子他在家突然發燒,甚至喘到連走幾步都困難,家屬緊急將他送到光田綜合醫院,經胸腔內科簡格凌醫師檢查,確診為A型流感,且併發出肺炎,胸部X光片更顯示大片白霧,呼吸功能急遽惡化,需立刻安排住院治療。 簡格凌醫師指出,這名病患因慢性阻塞性肺病導致原本肺功能就差,此次流感使呼吸道症狀嚴重,更須依靠氧氣面罩維持呼吸。雖然積極投予抗病毒藥物與抗生素,但仍因併發症多,恢復相當緩慢,整整住院兩週才穩定出院(一般流感患者多為一週左右出院)。簡醫師表示:「這就是典型的流感重症案例,若再晚送醫,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流感並非僅是「咳嗽、發燒」的小毛病。部分患者會突然出現「喘到講不出話」的危險徵兆,往往代表呼吸道已有嚴重感染或肺炎。尤其是慢性病患、免疫功能低下者最容易急速惡化。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癌症治療中病人,甚至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肺病患者,一旦感染流感,重症與死亡風險都會顯著上升。 簡醫師補充,近期甚至收治過一名28歲年輕患者,確診流感後同樣因呼吸困難需要住院治療。「很多人以為只有長者或小孩會出現重症,但其實年輕族群若本身免疫力不佳,或延誤就醫,也可能一樣嚴重。」 簡格凌醫師強調,預防重症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種疫苗」。每年秋冬流感流行期,醫院都會收治不少因流感引發肺炎或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有些甚至必須插管進加護病房,對患者與家屬都是沉重負擔。打疫苗雖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感染,但能大幅降低重症風險,不僅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簡格凌醫師特別提醒,除了流感疫苗,COVID-19疫苗也不可忽視。近來門診中仍有民眾感染新冠病毒,當病毒侵犯呼吸道,等於強烈打擊,對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尤其危險。簡醫師建議民眾應儘早完成兩種疫苗接種,不僅能提升防護力,也能避免引發重症。 簡醫師也呼籲,65歲以上長者、6個月以上幼兒、孕婦及慢性病患者,都是政府公費疫苗的對象,應把握時間完成接種。千萬不要以為一點是小感冒撐一下就好,實際上流感、新冠肺炎可能像火燒房子般迅速蔓延,拖延常常釀成不可逆的後果。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子宮肌瘤阻受孕 海扶刀消融助孕降風險 巴金森氏症重獲新生 DBS晶片植入精準深部腦刺激

半數長者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  高頻熱凝療法精準止痛

根據台灣統計,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北慈濟醫院骨科李宜軒醫師指出,現今五十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診斷上,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李宜軒醫師說明:「此項技術過往多用於椎間盤突出、滑脫等脊椎神經壓迫造成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止痛治療,近來也運用至膝關節退化。執行方式是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以X光定位將電極導針導引至膝蓋的三個主要感覺神經叢,確認施行目標後,接上電源線輸出高頻電波,藉由熱能與電效應,使引起疼痛的神經失去傳導疼痛的能力,降低疼痛。」為確保施行過程中未傷及運動神經,治療前會進行不同電量測試,並請病人活動膝蓋,在確定不影響日後活動的情況下進行治療。一般而言,效果會在術後當下至一週內顯現,普遍可維持半年至一到兩年,因人而異。但若有急性感染、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即不適用此治療,需由醫師進行評估。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現今醫學發達,有多種止痛選項,害怕開刀的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子宮肌瘤阻受孕 海扶刀消融助孕降風險 巴金森氏症重獲新生 DBS晶片植入精準深部腦刺激

近十萬患者竟只有九位專科醫師 新病患看病要等三年

白蝕(斑)症(Vitiligo)與銀屑病(乾癬)(Psoriasis)均為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對患者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更因外觀有異於常人而造成患者面臨巨大的心理與社交壓力。估計白蝕症與銀屑病分別影響本港約0.5%至 1%及 0.3%人口,惟政府數據顯示,衞生署轄下 9 間皮膚科診所(下稱政府皮膚科)只有少於 9 名皮膚科專科醫生,不少皮膚病新症患者長期苦候求診,最長須等接近 3 年。患者遲遲未能獲得所需治療,不僅導致病情惡化,更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及情緒健康。 白蝕症與自身免疫有關 香港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指出,白蝕症的特徵是皮膚局部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受損或被破壞,導致皮膚出現不規則的白色斑塊。這種疾病全球發病率約 0.5%至 1%,估計香港約有 35,000 至70,000 名患者。 該病成因複雜,涉及遺傳、環境和自身免疫等多重因素。「最核心的成因,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自身的黑色素細胞;環境因素如壓力、曬傷或皮膚創傷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白蝕症對患者的影響不僅限於外觀。劉顏銘醫生強調,身上的白斑令患者經常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包括焦慮、抑鬱、自卑,甚至可能導致社交孤立。 近年白蝕症的治療取得新進展,蘆可替尼(Ruxolitinib)乳膏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首款 JAK 抑制劑外用藥膏,用於治療 12 歲以上非分節型白斑患者,並在臨床研究中證實有顯著的復色效果,尤其是在面部和頸部等外露部位,於 2024 年 11 月在香港衞生署註冊及使用。劉顏銘醫生解釋,JAK 抑制劑能針對性阻斷導致黑色素細胞破壞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恢復色素。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致銀屑病 皮膚科專科胡惠福醫生接著講解另一種皮膚病銀屑病(台灣稱為「乾癬」)。胡醫生指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兼復發性的炎症性皮膚病,發生與遺傳、環境因素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有關,其特徵是皮膚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紅色斑塊,覆蓋著銀白色鱗屑,令患者感到瘙癢、疼痛和皮膚脫屑,估計香港有超過 20,000 名患者。 胡惠福醫生特別強調,延遲治療對銀屑病患者會造成嚴重影響。「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治療難度和複雜性增加,或需要更強效藥物和更長的治療時間。 生物製劑有效治銀屑病 近年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為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帶來了革命性的治療選擇,包括生物製劑 -IL-17、IL-23、TNF- 及 TYK2 抑制劑等等。IL-17 和 IL-23抑制劑是現時比較普遍使用的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與生活品質。惟這些新型藥物在公營醫療系統中的可及性仍然有限。 漫長輪候源於人手短缺 白蝕症病人組織告白會代表陳均頤指出,香港衞生署轄下僅設有 9 間政府皮膚科診所,而公立醫院亦只有 2 間專科門診提供服務,資源有限卻要應對龐大的患者群體。香港每 10 萬人口中僅有約 0.27 位皮膚科醫生為他們服務,相比其他亞洲地區,如台灣(約 4.24 位)、內地(約2.11 位)和日本(約 5.55 位),香港的比例顯著低得多。新症患者的輪候時間最長可達 2 年 8 個月。 社區藥房藥物援助計劃補不足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配安心藥房」是其中一間提供藥物援助的非營利社區藥房。余卓禮藥劑師表示,最近基金推出了不同的銀屑病生物製劑援助計劃,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但其覆蓋範圍和資源仍然有限,無法惠及所有有需要的基層患者,呼籲政府加快將更多新型、有效的皮膚病藥物納入公營醫療系統的藥物名冊。 加快改革皮膚科服務 病人組織告白會代表陳均頤與銀屑護關會代表吳明輝共同指出,政府長期以來對皮膚科的忽視,導致輪候時間超長、皮膚科醫生人手不足且流失嚴重。兩位代表藉此機會,強烈呼籲政府盡快檢視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革,包括: 1. 增加皮膚科專科醫生的培訓與挽留,從根本上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2. 加快改革醫管局及衞生署的分工,盡快將皮膚科服務改由醫管局管理,以令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提升服務質量; 3. 加快新型藥物如 JAK 抑制劑、生物製劑納入公營醫療系統,調低新型藥物用藥門檻,確保患者能獲得最有效的治療; 4. 促進及增加「公私營」合作,分流醫療資源,藉此減輕公立醫療系統的壓力; 5. 加強對公眾人士及患者的疾病教育,減少誤會及歧視 半數長者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  高頻熱凝療法精準止痛 雷射針灸讓多年鼻塞噴嚏退散 心臟裝支架並非一勞永逸!醫:支架也可能會再阻塞 子宮肌瘤阻受孕 海扶刀消融助孕降風險 巴金森氏症重獲新生 DBS晶片植入精準深部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