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連續21年高居國人癌症死因榜首,有人會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釐清病因。但醫師提醒,若本身健康、無肺癌家族史,或長期吸菸習慣,無須主動做CT檢查。即使檢查發現微小肺結節,大多屬於良性,不必急於開刀,建議定期追蹤觀察。 LDCT是一種用於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方式,可以有效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並評估其良惡性,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肺癌。 衛生福利部統計,去年全台超過55萬人接受LDCT檢查,當中2萬8258人發現肺部結節或腫瘤,有1萬375人進一步接受手術。有78%確診為肺癌,22%為良性腫瘤,引發醫界、民眾對此的關注。 一名胸腔科醫師指出,LDCT能偵測直徑僅0.3公分的病灶,但臨床經驗顯示,九成以上的肺結節為良性組織,不建議僅根據一次檢查結果即安排手術。特別是部分小型「毛玻璃樣結節」沒有實性組織、邊緣清楚,屬於低風險病灶,可透過定期影像追蹤,不需立即處置。 部分民眾因健檢檢查發現異常,便急於手術,結果術後發現為良性病灶,反而承受身體創傷,甚至可能出現慢性胸痛、呼吸功能下降等後遺症。醫師提醒,若非高風險族群,無需將LDCT納入例行健檢,以免陷入「過度醫療」。 一名吳姓民眾表示,他曾因經常吐痰與咳嗽,家人安排加做CT,但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當時醫師就告訴他,「這類檢查一旦留有紀錄,未來若申請保險理賠,可能會成為爭議點,應多加留意」。 目前,健保署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LDCT,包括重度吸菸者與具家族史者,每兩年一次。不過,醫師也建議,公費篩檢之外的檢查應審慎行之,並由胸腔科醫師專業判讀與評估是否需要處置。
醫療
「先救命,沒錢我出!」一句樸實卻堅定的話語,挽救了一名38歲男子的性命。日前,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謝崗醫院一名年輕患者章明(化名)因罹患罕見且致命的「主動脈剝離第三型,也稱為Stanford B型」命懸一線,卻因無力支付手術費用選擇放棄治療。關鍵時刻,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郭素峽自掏腰包拿出3萬元人民幣,讓手術得以及時進行,成功挽救病患生命。此事在7月8日經《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後,引發社會轟動與感動。 根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2025年7月8日),章明在6月30日出現胸背撕裂樣疼痛,被緊急送往東莞市人民醫院謝崗醫院。經心血管神經內科主任吳澤奎、副主任盧炯斌診斷,確診為主動脈剝離第三型,病情極為危急,需即刻手術,否則一旦破裂恐導致失血性休克、猝死。 然而,儘管術後可報銷部分費用,患者仍需自費3萬元,對經濟拮据的章明而言,這筆錢無異於天文數字。他沉默地搖頭表示:「我想回家,死了就死了。」盧炯斌見狀無計可施,向郭素峽主任求助。 郭素峽聽完情況後毫不猶豫,當場轉帳3萬元給醫療團隊,堅定表示:「這麼年輕的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一定要想辦法救下來。」郭素峽受訪時表示:「我只是做了普通人該做的選擇」。 有了經費支持,章明最終同意接受手術。7月1日,由郭素峽主刀,聯同醫師盧炯斌與杜祖洋執行「主動脈造影術+胸主動脈支架植入術」,歷時66分鐘成功封堵動脈破口,保住章明性命。術後恢復情況良好,7月8日已能自行下床行走,預計數日內可出院。 章明的家人從陝西趕來探視,並表示願意償還費用,但郭素峽婉拒並叮囑:「他術後還需要調理、吃藥,也沒法馬上工作,錢你們留著幫他過這段難關」。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高致死率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尤其第三型多發生於主動脈遠端,一旦破裂,可在數分鐘內導致大量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據統計,若未在首24小時內手術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 台灣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資料指出,該病多見於高血壓病史患者,壓力大、熬夜、過度勞累均可能為誘因,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專家提醒,一旦出現突發性胸背撕裂樣劇痛、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即刻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搶救時機。 郭素峽的義舉不僅展現出一位醫師的醫德與溫情,也反映出當大陸前基層醫療體系面對緊急經濟難題時的脆弱處。雖然大陸各地已推行新城鄉居民醫保等制度,但因跨省報銷與緊急現金流等問題,仍可能造成患者「因貧棄療」的困境。 不少網友在事件報導下留言表示:「醫者仁心,令人動容」、「社會需要這樣的醫生,也需要制度補上漏洞」、「希望每個生命都不因金錢而被放棄」。
大陸國健委醫政司9日宣布,在治療阿茲海默症(AD)患者方面,有個別的醫療機構展開「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LVA),經過評估,認為此技術還在摸索階段,決定將此術式停用於AD患者的治療。 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是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將淋巴管或淋巴結與鄰近的靜脈做吻合的手術,主要用於治療頑固性淋巴水腫等;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是將頸部深層淋巴管或淋巴結與鄰近的靜脈做吻合的手術。2018年,大陸開始有醫師嘗試此手術治療阿茲海默症。 不過,醫政司說,依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組織對此術式做了評估、論證工作,考慮此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經綜合評估,認為此技術應用在治療AD上還缺乏相關的臨床前研究的直接證據,此技術還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禁忌證據尚不明確,缺乏安全、有效性,和經濟性的醫學與衛生經濟學證據支持。 據《中國新聞周刊》,大陸某知名三甲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醫師也表示,LVA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足夠的臨床證據來證明其安全性、有效性,「相關數據需要公開發表,不是自己通過幾例個案就說手術有效。」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某神經外科醫生指出,當前醫院進行的LVA屬於臨床試驗,且要收取3、4萬元人民幣的費用,也就是「收費的臨床試驗」;但按照相關規定,臨床試驗不應收費。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系副教授武成彪更直言,目前阿茲海默症的真正病因並未明晰,「據我了解,美國的同行應該沒有人在做LVA治療AD的臨床試驗。」 醫政司也指出,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做好履行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責任,督促指導轄區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加強監管。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也要按照要求,停用相關術式。組織將持續加強監管,加強健康教育和科普。
72歲的陳女士近一年來飽受失眠困擾,入睡困難、夜醒頻繁,清晨三四點即醒來後再難入睡,導致白天疲憊不堪、精神不濟,近半年甚至出現記憶力減退與重複問話等情形。經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診斷,確認為「睡眠障礙合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醫療團隊採用非藥物介入,建議陳女士調整生活作息,包括固定作息時間、白天多活動、多曬太陽及散步等。三個月後,她的睡眠與記憶狀況明顯改善,半年後追蹤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分數從25分進步至27分,顯示良好睡眠有助延緩認知退化。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淑花表示,睡眠與記憶功能密切相關,尤其對高齡者而言,維持良好睡眠品質不僅提升生活品質,還可能延緩失智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於2018年突破14.5%,進入「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底將達20.7%,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此背景下,如何延緩高齡者的功能退化與失智,成為社會迫切課題。 為此,王長庚公益信託自2019年啟動「健康老化研究計畫」,由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方基存教授主持,聯合長庚醫院、長庚大學及台塑醫學事業發展中心,針對失能、失智與睡眠障礙進行系統性研究,期望建立在地化的健康改善策略。 方基存教授指出,慢性失眠在高齡者族群中極為普遍,影響比例高達40%至70%,且與神經認知障礙、憂鬱症、自殺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密切相關。研究團隊納入72位66歲至88歲高齡者,透過磁振造影(MRI)、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與創新腦部影像技術——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DTI-ALPS),量化腦部淋巴系統的清除代謝功能。 研究發現,睡眠品質越差者,其腦部清除系統(即「腦淋巴系統」)功能指數越低,代表代謝廢物難以有效排除,記憶表現亦較差。反觀睡得好者,其大腦結構與功能的連結順暢,展現更佳的神經網絡協作能力。 影像診療部副主任杜振豐補充,大腦在深度睡眠期間啟動清除機制,將神經代謝產物如β類澱粉蛋白清除,若睡眠受阻,腦內廢物積累將加速神經退化進程,是失智的潛在誘因。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為高齡認知健康的預防策略提供嶄新方向,亦可作為未來公共衛生政策與醫療介入的重要參考。 台灣睡眠醫學會醫師劉耕豪指出,提升腦淋巴功能的首要之道,即是養成規律健康的睡眠習慣,包括維持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睡前攝取咖啡因、減少3C產品使用,以及營造良好睡眠環境等。 此外,研究也指出,適度補充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同樣有助促進腦部代謝與功能修復,從日常生活著手,有望為高齡者記憶力與認知力保健開啟新契機。
年薪千萬的竹科企業CEO,長年帶領上百人團隊在商場上衝刺,可是某日卻在一次簡報中突然忘詞,連公司的基本財報數字都說不出來。起初他以為是壓力太大,但幾個月內狀況愈來愈明顯,甚至在高鐵上忘了該在哪一站下車,經由腦波診斷模型與電腦化心理評估,發現其認知功能下降,進一步的A PET檢查,顯示他腦中出現大量類澱粉蛋白沉積,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原因,目前無法完全明瞭,但主要與腦部蛋白質異常、基因遺傳、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陳睿正指出,臨床經驗顯示,阿茲海默症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有早期就醫的趨勢,但學歷較高的患者做基本的神經心理評估,對他們來說太簡單,因此,可能出現測試正常,但其實是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況。 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清華大學教育學院許慧玉教授、姚在府教授與丁志堅教授團隊合作,開發早期診斷系統「腦波診斷模型」,透過非侵入性腦波儀分析記憶相關電位變化,找出尚未出現臨床症狀的早期阿茲海默症徵兆。神經科醫師陳睿正指出,亞健康的人如果想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可以先透過腦波診斷模型。腦波診斷模型工具已應用於研究與臨床測試,未來有望成為台灣社區型失智早篩的重要技術。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說明,「腦波診斷模型」比失智症檢測題目更深入,像是在玩遊戲打電動一樣,測試者認識圖像回答答案,接上腦波儀偵測測試者在空間上是否有缺損,經由腦波去偵測他的腦波有沒有異常。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提醒,阿茲海默初期的病人,可能會出現短期記憶力的喪失,比如說昨天吃什麼東西可能會想不起來,有些人會有空間感的喪失,比如說迷路,常去的地方會忘記怎麼走,建議即早就醫即早治療。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表示,傳統失智症藥物只能暫時改善記憶,但無法阻止病程惡化。新一代單株抗體藥物,如 Lecanemab 和 Donanemab,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真正的病因」──類澱粉蛋白沉積,進行免疫清除的標靶治療。研究顯示,這類藥物可顯著減少腦內病理蛋白,延緩認知惡化約30%以上,成為全球首批獲FDA核准、針對病因設計的阿茲海默症藥物。不過,這些藥物也需謹慎使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腦部局部水腫或出血,大多輕微可逆,但需定期MRI監測。 大姆哥常瘀青 檢查結果竟是罹癌 肝腫瘤12.6公分無法手術 SBRT縮小至5.8公分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眼球內的水晶體就像照相機鏡頭,負責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當透明水晶體因為老化、疾病、外傷等因素,逐漸變得混濁,光線就無法順利穿透,導致視力模糊,就是所謂的「白內障」,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正是老化,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會逐漸變性、混濁,因此,老年人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但近年來因3C物品使用頻繁,患者年齡層正逐漸下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林耿弘表示,如果發現看東西變得越來越模糊,彷彿隔了一層毛玻璃,或者晚上開車時,對向車燈特別刺眼,就得當心可能是白內障前兆,萬一沒有盡快介入治療,嚴重的話有可能會導致失明,但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依然可以重拾清晰的視界,改善生活品質。 林耿弘表示,一名七十多歲的患者,每日都要誦經,自述年輕時視力可達2.0,但近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看東西霧霧的,之後開始對光線特別敏感,甚至看東西的顏色變淡或偏黃,不如以往鮮明,以致於天天都得費勁低頭猛盯著經文,不時還得向佛祖懺悔「經文念錯了,請寬待一下」。 經安排視力檢查、眼底檢查以及裂隙燈檢查後,確認患者已經是嚴重白內障,透過手術才是唯一有效且徹底的治療方式,因此建議採用「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改善,利用超音波震碎混濁水晶體,再建議採用具有多焦點、散光矯正功能的人工水晶體,果然讓視野更加清晰、不費力,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讓她直說「現在屋內不用全部開燈就很亮了。」 林耿弘醫師提醒,除了年齡之外,若血糖控制不佳、長期使用類固醇、眼部曾受外傷、高度近視或長期暴露戶外紫外線、抽菸與飲酒等原因,也可能增加白內障的風險,務必提高警覺排除危險因子,同時如果出現短期近視度數加深、夜間視力不佳等症狀,建議安排眼部檢查,適當時機接受治療,就能擺脫「霧裡看花」的困擾,重新擁抱清晰明亮的世界。 大姆哥常瘀青 檢查結果竟是罹癌 肝腫瘤12.6公分無法手術 SBRT縮小至5.8公分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76歲的林先生五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指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原以為是先前兩次意外撞傷所致的瘀血,但一個月前黑色痕跡有擴大趨勢,至坊間診所求診也以為是瘀青未散。所幸林先生的女兒警覺,勸父親再去大醫院找皮膚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在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廖澤源醫師門診,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發現林先生患有肢端黑色素瘤,需透過廣泛切除病灶阻斷腫瘤生長以避免轉移,遂轉至整形外科進行截肢評估,術後林先生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 皮膚癌指的是由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根據其來源細胞的不同,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類型。其中,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常見於臉部、耳朵、脖子等陽光易曝曬處,生長緩慢、轉移風險低但可能會局部侵犯組織;鱗狀細胞癌次之,具一定轉移風險;而黑色素瘤雖然相對少見,卻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 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皮膚癌每年新增約2,000例,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一,發生率逐漸上升,廖澤源醫師說明:「若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一般會透過理學檢查、皮膚鏡檢查與皮膚切片病理檢查進行診斷。」 肢端黑色素瘤屬於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廖澤源醫師表示:「其發生原因與基因相關,發生位置主要在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受壓迫或撞擊所致的瘀血而輕忽。」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的範圍,目的在於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病人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並妥善進行傷口照護與肢體復健。 廖澤源醫師提醒,民眾對於黑色素瘤需存有警覺心,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高黑色素瘤的存活率。因此民眾平時應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若有異常變化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 看東西一層霧 白內障拖太久恐失明 肝腫瘤12.6公分無法手術 SBRT縮小至5.8公分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植入式電子耳可以大幅改善聽障者日常生活,但是每幅破百萬的價格就算有健保給付,還是得負擔不少的自付額,尤其是不符保補助標準但卻有實際需求的弱勢家庭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彰化基督教醫院電子耳基金會2023年成立,針對65歲以下、但未符合健保補助資格的病人,經過醫療團隊評估與社工諮詢後,協助其申請費用補助,讓患者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手術與復健,重返「聽見美好」的世界。 2025年台灣耳科醫學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日前於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培訓中心隆重登場。本次盛會集結來自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的傑出耳科專家,以及台灣近55位講師與座長以及聽力師共同探討耳科新知、耳部手術、人工電子耳及數位聽力照護等主題,引領電子耳照護與聽力醫學邁向新境界,為台灣耳科醫療注入嶄新動能。 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長陳穆寬教授表示,作為雲林、彰化、南投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彰基不僅肩負救人使命,也承擔醫學研究與教育重任。本次國際耳科研討會匯集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耳部疾病的多元面向,包括新生兒聽力篩檢、人工電子耳植入、暈眩症以及聽神經瘤等。陳總院長強調,彰基將持續致力於提升耳科診療技術,提供患者最優質的醫療服務,並推動相關研究發展,為民眾健康貢獻最大心力。 電子耳基金會補足醫療落差 照顧更多需要的人 2023年7月起,健保署開放補助18歲以下、雙耳極重度聽損(優耳聽力閾值 90分貝)兒童進行雙側電子耳植入手術,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不符資格或費用差額問題,難以獲得完整治療。因此,彰基於同年成立「彰基電子耳基金會」,緣起於一位罹患白血病、突發雙耳聽損的年輕患者,在總院長陳穆寬教授的關懷下,啟發出一項照顧更多族群的行動。該基金會針對65歲以下、但未符合健保補助資格的病人,經過醫療團隊評估與社工諮詢後,協助其申請費用補助,讓患者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手術與復健,重返「聽見美好」的世界。 耳科主任許慶輝醫師指出:彰基在陳穆寬總院長的帶領下,不僅成立了人工電子耳基金,並在過去兩年成功完成9例植入手術,醫院在耳科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他期盼未來能持續推動國內外的合作與創新,為患者帶來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名醫會客室/19歲少年車禍後心梗 竟是壓力太大引發心碎症候群 熟女取卵想圓媽媽夢 竟發現罹子宮內膜癌 婦人中風竟是心臟作怪 心房內黏液瘤引發血栓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隨著暑假來臨,台灣感染科專家警告,猩紅熱(Scarlet Fever)病例在國中小學童中顯著增加,部分病例甚至惡化為致命的毒性休克症候群,需送加護病房搶救。專家呼籲家長加強防疫措施,確保學童勤洗手、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 中央社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表示,猩紅熱由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好發於5至15歲學童。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全身紅疹及「草莓舌」,傳染力較強。過去猩紅熱多在春夏交替時流行,但今年夏季病例未減,邱政洵透露,近期診間每天可見2至3名猩紅熱患者,流行趨勢異於往年。 更令人憂心的是,邱政洵指出,日前該院收治一名8至9歲學童,初期僅有發燒及肌肉酸痛,卻在不到2天內出現血壓驟降、全身紅疹及休克,確診為毒性休克症候群,緊急送往加護病房,目前仍在住院治療。邱政洵解釋,A型鏈球菌依據M蛋白分型,台灣常見的M12型多為輕症,但毒性較強的M1型(特別是「M1 UK」菌株)易引發重症,如毒性休克症候群或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人菌感染」)。該菌株曾在英國引發多起嚴重病例,台灣雖未大流行,但已監測到相關蹤跡,需高度警惕。 日本猩紅熱疫情近年來持續升溫,近期也呈上升趨勢。根據日本衛生部門數據,2024年猩紅熱病例數創下近10年新高,東京及大阪等都會區尤為嚴重,M1型菌株的流行比例增加,導致重症案例上升。日本專家指出,疫情與學童群聚活動增加及防疫鬆懈有關,呼籲加強校園與社區防疫措施。而2022年底英國也曾爆發猩紅熱疫情,3個月內已造成94人死亡,其中21人是10歲以下的兒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方網站資料,A型鏈球菌引起之咽炎(pharyngitis)或扁桃腺炎(tonsillitis ) ,臨床上患者常是4至6歲的小孩,為學齡兒童常見之疾病,因此有「學齡兒童職業病」之稱,除此之外,還可引起像膿皰病、膿皮病、產後熱、敗血症、丹毒、蜂窩組織炎、風濕熱等疾病。當感染特殊型別(type-specific)的A型鏈球菌菌株釋放「發紅性毒素」(erythrogenio toxins ),導致患童皮膚出現典型的皮疹時則稱為「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抗生素發明之前,一直都是嬰幼兒最常見之死亡原因之一,但自1900年代以來則少見有嚴重病例,疾管署提醒,最近10年來在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等地病例又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 邱政洵強調,A型鏈球菌目前無疫苗可預防,但抗生素治療對輕症有效。若演變為重症,需立即住院,使用靜脈抗生素、升壓劑及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性療法搶救。暑假期間,學童參加營隊或室內活動頻繁,社區同時流行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疾病,家長應確保孩子落實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專家提醒,家長若發現學童出現發燒、喉嚨痛或紅疹等症狀,應盡早求醫,避免延誤治療。隨著暑假人流增加,社區防疫意識更顯重要,需共同努力遏制猩紅熱擴散。
58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細胞癌晚期,日前位於肝臟右葉的12.6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在他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以動脈栓塞術治療。由於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放射治療選項後,相較於傳統小劑量、五週的放射線治療,病人選擇兩週內接受五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5.8公分,準備轉回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能性。 肝癌常見於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病人以及長期飲酒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腫瘤即使已經生成,病人常無任何症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腫瘤變大或侵犯重要血管、器官,錯失開刀的黃金時機。而若是肝腫瘤增大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就必須以動脈栓塞術止血,以避免失血休克。常佑康醫師說明:「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除了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外,已有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過往,肝癌病人多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但因為病況已近晚期,肝功能狀態不佳,只能以連續20至30次的一般劑量(約每次2-2.5Gy)放射線照射,治療成效相對受限。常佑康醫師解釋,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由於肝臟本身的功能單位屬於平行排列,即便有部分正常肝組織接受高放射劑量,仍能保留足夠肝功能,不影響整體肝臟運作。 然而,肝臟會隨呼吸上下移動,為了精準定位腫瘤、避免傷及周圍正常肝臟與腸胃道器官,治療前會以儀器壓迫橫膈膜限制腫瘤的移動範圍,並進行三組電腦斷層掃描:包括一組標準速度、兩組慢切掃描,藉此觀察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中的位置與移動範圍。待描繪腫瘤與正常組織、完成劑量計算後,每次治療前搭配即時影像導引技術,使用3D電腦斷層比對腫瘤及軟組織位置,提高放射治療準確度。常佑康醫師提及,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由於放射劑量會一併影響鄰近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此病人正常肝臟體積必須足夠、肝功能相對良好才可安全施行。小腫瘤以SBRT治療有機會完全消失,另可應用於較大腫瘤的橋接治療,即先給予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國外研究指出,SBRT治療肝癌的五年局部控制率高達82%,5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除肝癌外,SBRT也被運用於肺癌的治療。 常佑康醫師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開刀的病人,可將SBRT 納入治療選項之一,建議盡早至放射腫瘤科讓醫師評估與討論,若可接受此類治療,將有機會使腫瘤縮小、消失,或達到銜接至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名醫會客室/耳朵常聽見熟悉的旋律?可能是失智前兆!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