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即時

MLB世界大賽第一戰 大谷開轟救不了道奇 藍鳥11比4拿下首勝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世界大賽第1戰,多倫多藍鳥(Toronto Blue Jays)在6局下一口氣連拿9分,包括世界大賽史上首支代打滿貫全壘打,藍鳥最終以11比4擊潰洛杉磯道奇(Los Angeles Dodgers),率先拿下系列賽首勝。極受矚目的大谷翔平今天也有一支二分全壘打的演出,只是杯水車薪,難扳頹勢。 這場比賽關鍵出現在第6局,當時雙方打成2比2。道奇先發史奈爾(Blake Snell)用球數近百顆時,先投保送後遭安打再以觸身球讓對手形成滿壘。道奇換投後,藍鳥以保送加安打自道奇中繼席恩(Emmet Sheehan)手中拿下3分將比數超前。仍攻占滿壘的藍鳥換代打巴傑(Addison Barger)上陣面對道奇第二任中繼班達(Anthony Banda),擊出第1支世界大賽代打滿貫砲,也決定這場比賽勝負。 藍鳥球迷在大谷翔平上場時大喊:「我們才不需要你咧(We don't need you)」。二局上半經典對決。兩出局滿壘,上一戰單場3轟的大谷翔平對上藍鳥新人投手耶薩維奇(Trey Yesavage)。耶薩維奇投出第一球,偏高偏內角,大谷「扛高球」的經典動作出現,結果球棒從白球下方掠過!揮空!最後大谷揮打耶薩維奇投出的偏低滑球,一壘滾地出局,藍鳥化解滿壘危機。 大谷翔平在7局上轟出兩分砲,9局上兩出局後面對藍鳥牛棚投手左投勞爾(Eric Lauer)選到保送,一度還差點牽制出局,重播挑戰維持原判,此戰大谷4打數1支全壘打,吞下2次三振,貢獻2打點、1得分。 藍鳥例行賽只投14局、年僅22歲的菜鳥,在最重要的舞台、最關鍵的時機,他展現了過人的控球與膽識!耶薩維奇4局失2分退場後,藍鳥在下個半局馬上以兩分砲追平比數。 六局下巴傑的代打滿貫砲在內,藍鳥打出9分大局,大勢底定。巴傑這支代打滿貫砲是世界大賽史上第一支,有年輕、初生之犢不畏虎的22歲先發投手耶薩維奇,代打滿貫砲的巴傑也才25歲。從落後到追平,超前,再到大勝,新世代的藍鳥值得鼓掌,贏得喝采。 明天早上8時將是兩大「快速指叉球」高手山本由伸與凱文·高斯曼(Kevin Gausman)的對決,在藍鳥在拿到第一勝之後,第二戰的結果更加讓人期待了。

【梅花專論】AI十大建設該做 但充滿挑戰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台灣政府近期提出「AI十大建設」,涵蓋晶片、算力、資料、人才、應用、安全、法規、倫理、治理與國際合作,試圖打造一個全方位的人工智慧發展架構。此一政策藍圖在願景層面具備前瞻性,展現對技術主權與制度創新的高度重視,但在執行層面卻暴露出技術落差、制度斷裂與治理模糊的多重挑戰。 AI十大建設搶占技術優勢 AI十大建設的核心在於技術自主,尤其在晶片與算力方面。政府強調要發展本土AI晶片設計能力與高效能運算平台,但台灣雖擁有晶圓代工優勢,在AI晶片架構、軟體堆疊與模型優化方面仍高度依賴美歐開源社群。若無法在基礎研究與開源生態上取得突破,晶片自主將淪為硬體複製而非技術創新。 算力建設亦面臨挑戰。政府雖投入資源建置AI雲端平台與國家級算力中心,但使用門檻高、資源分配不均、技術支援不足,使許多研究機構與新創團隊難以受益。算力不只是硬體堆疊,更是服務設計與社群治理的問題。若無法建立開放、可用、可持續的算力共享機制,AI算力建設將成為少數機構的特權,而非全民創新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矽光子與量子電腦的著墨仍屬初步。矽光子技術可望突破傳統電晶體的頻寬限制,成為AI晶片的下一代通訊架構;量子電腦則可能重塑AI模型的運算邏輯與資料結構。若十大建設未能納入這些前沿技術的研發與試點,台灣將在未來十年失去技術跳躍的機會。技術自主不只是現有架構的強化,更是對下一代架構的制度性投資。 AI十大建設挑戰很大 AI十大建設中最具制度挑戰性的部分,莫過於法規、安全與倫理三者的交錯設計。政府強調要建立AI法規沙盒、資安防護機制與倫理審查架構,以確保技術發展不脫離社會控制。然而,目前的法規設計仍停留在原則宣示,缺乏具體執行機制與跨部門協調。AI技術的快速演化,使得傳統法規制定流程難以跟上技術變化,導致監管空窗與責任模糊。 倫理審查亦面臨制度化困境。政府雖設立AI倫理委員會,但其組成多為學界與官員,缺乏民間社群、技術開發者與使用者的參與。倫理不只是抽象原則,更是具體情境的判斷。若無法建立多元參與的倫理審查機制,AI應用將面臨「合法但不合理」的風險,尤其在教育、醫療、金融等高敏感領域。 資安防護亦非單一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協調的挑戰。目前政府強調資料去識別化與模型安全性,但對於資料治理、平台責任、使用者權益等面向仍缺乏整合性設計。AI系統的風險不只是技術漏洞,更是制度設計的缺口。若無法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資安治理架構,AI安全將成為政策口號,而非實質防線。 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也是關鍵 AI十大建設的最後兩項——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看似輔助性項目,實則是整體政策能否落地的關鍵支柱。政府強調要與美、日、歐等科技強國建立合作關係,並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發展AI。然而,在現行制度下,台灣的國際合作仍受限於外交困境與法規障礙。外籍研究人員在簽證、居留、稅務等方面面臨繁瑣程序,導致人才流動受阻。 人才培育方面,政府雖投入資源推動AI課程、研究補助與產學合作,但教育體系內部仍面臨結構性瓶頸。大學課程設計與業界需求脫節,研究資源集中於少數頂尖學校,新創團隊難以取得技術支援與資金挹注。AI人才不只是博士與工程師,更包括資料標註員、模型測試員、倫理審查員等多元角色。若人才政策仍以「高階技術菁英」為主軸,將忽略AI生態系的多層次需求。 國際合作亦需制度支撐。台灣若要在AI標準制定、技術協議、資料互認等方面取得話語權,必須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平台,而非僅靠個別學者或企業的努力。目前政府對AI國際合作的支持多為短期計畫,缺乏長期策略與制度保障。若無法建立穩定的合作架構,台灣將難以在全球AI治理中取得制度位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台北仁濟院扶持銀髮 「重陽濃情」十五載

適逢10月重陽佳節,又到了長者年度的重要日子。台北仁濟院秉持陪伴長者的初衷,已連續15年舉辦與長者共度「重陽敬老餐會」活動,今年持續邀請萬華、大同、中正區長期關懷近三百名長者一同參與這場盛大的餐宴。仁濟院重陽敬老餐會,精心安排在1919藝文中心,不僅要帶各位長者相聚共餐,更希望長輩玩得盡興。 優雅樂聲開場 長輩齊歡釀濃情 長輩們不僅品嘗豐盛的宴席,台北仁濟院也在入席前安排了互動遊戲,不論是疊杯、記憶翻圖或快問快答,這些輕鬆趣味的遊戲,讓長輩躍躍欲試,大展身手。成功通過挑戰,就可以獲得豐富的獎品和伴手禮。 午宴在優雅的經典組曲管樂中熱鬧開場,除了長輩們熱情掌聲以外,也在現場見到不少老面孔開朗的笑容,是重陽餐會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台北仁濟院更特別邀請到陳隨意及謝宜君夫妻檔同台演唱經典歌曲,長輩們聽得入迷,沉醉在優美的歌聲中。席間也安排莊敬高中的同學們、帶來青春活力的舞蹈表演,藉由敬老活動、牽引世代交流。除此之外,董事長林明成也親自在席間向各位長輩致贈紅包,親切的寒暄讓許多長輩心中感受到溫暖。董事長林明成表示:台灣在今年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台北仁濟院長期致力於關懷獨居弱勢長者,如何幫助長者活得快樂健康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議題。每年在獨居長者關懷服務上,除了每月志工關心長輩日常以外,還定期辦理聚餐及活動,增加長輩社交機會,呼應長照3.0計畫中「在地安老、回歸社區」願景。 長遠規劃未間斷 預防性照顧落實 為使長者照顧更加完善,志工與長輩以配對編組的方式聯絡情感、定期關懷,減少獨居長輩的孤獨感,都讓重陽餐會或小型聚會等活動進行的更加完善。 仁濟院長期對長者的照顧理念已逾百年,總院長林水龍致詞時表示:重陽節活動辦理逾20個年頭,初期配合健康議題舉辦攤位進行有獎徵答,中期用園遊會健檢形式舉行,近年嘗試帶長者到不同地方聚餐,曾經走到淡水漁人碼頭回憶青春歲月,也曾走到台北花卉村拈花惹草,再再顯示本院致力於推動在地安老、健康人生的信念。 隨著醫學及時代的演進,許多長者即使到了70歲的高齡、還是擁有發展的潛力、創造不同的生活。精彩的銀髮生活必然會隨著社會的改變以及科技的進步得以落實。即使年紀越來越大,也將不再有「退休=老化」的刻板觀念。 重陽敬老餐會每年都精心策畫不同的活動內容及遊戲環節,為的是讓年年參加的長輩們不斷地保持新鮮感。除此活動外,仁濟院也長期實行高齡者學習成長示範中心的各類活動、未來發展的多元課程及高齡者完善醫療照顧。 長遠的安排以及落實規劃的行動力,仁濟院走過百年路程,將持續陪伴長者們不斷地揮灑人生色彩,豐富銀色未來。

【湯紹成專欄】臺灣光復八十周年感言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1958年牟宗三等人發表「中華文化宣言」,震撼各界。今(114)年12月25日適逢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個人深受當時哲人對文化重建與時代擔當的感召,更有感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劇變,區域衝突風險升高,台澎金馬身處關鍵樞紐,當需以文化之力化解危機,故以中華文化主體的中道思想,為兩岸、東亞與世界的和平和諧與互利共贏提出感言如下: 序章:承古納今,和平宏錨 時局板蕩,回首百年風雨,內外交迫。當前政治對立,耗損至極;兩岸零和,蔽於太平。揆諸天地之大,人道之艱,宜發博愛悲願,追尋和解共榮。 今以中道文化為宗,採多贏共存為經。誓鑄新共識,超乎政黨畛域,邁乎意識藩籬。期禮運大同之宏景,開太平之基,永垂於世。 一部:中道精粹,圓融基石 夫中道者,非苟且之折衷,實圓融之大智。 一則:正視殊異,廣納多元。當觀臺灣之多貌,亦察兩岸之異同。政體殊途,價值迥異,強求一致,徒增虛妄;尊重差異,當可和合。 二則:共謀福祉,共創雙贏。安定和平,繁榮經濟,世代永續,超乎私利,遠離黨爭,必以全民實益為歸。 三則:保障主體,尊崇各方。中和之要義,在各自主導,立於平等,合作無間;不失主體,尋求和解。 二部:內凝意志,息紛止耗 各黨共立《臺灣和平守則》,承諾「不啟釁端,不改現狀,積極對話」。以「和平發展」之計,超於政黨利害。 治國為先,善政競合,回歸民生,社會公義。轉化兩岸極端困境。 三部:兩岸和合,大同新局 台海和平發展,全球安危樞紐。宜以「和合共生」,替代零和對抗。 建設多贏架構,務實交流對話。尊重差異,民生合作,積累互信;創共同利益,達多贏美果。 文化為舟,人道為樑。拋卻政治僵局,積澱人道資產: 一則:力行王道,傳播仁愛。推廣東方智慧,以期天下為公,全球治理。以文化脈絡,築兩岸津梁。 二則:共建機制,專注非攻。化干戈為玉帛,共譜東亞和平。 四部:人工智慧,中道倫理 AI巨浪,能促發展,亦藏危機。或致資訊誤導,或啟軍備競賽,不可不察。 兩岸當以倫理規範與數據安全,展開對話合作,共創仁愛治理。以中道智慧,避技術極端,導和合共生,藉科技橋樑,助大同盛世。 結語:天下為公,文明承諾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臺灣當成為兩岸安和示範區,促進東亞與世界和平。 吾輩必以中道智慧,求得和解平衡;「和而不同,存異致諧」,乃全球永續發展之道。 待內部團結一體,兩岸和合可期,臺灣共識所照。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天下歸仁。 「若無抗日戰爭,則無台灣光復」,在此並向當時全國軍民同胞的犧牲奉獻,致上最高的敬意。在冷戰期間,政府戮力從公、慘澹經營,夯實了台灣完善的政經基礎,民眾才有當前的樂利生活,其功厥偉、績效斐然。如今,兩岸關係更是台灣賴以生存的核心關鍵,兩岸和諧,相得益彰;雙方爭鬥,兩敗俱傷。尤其台灣也已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必須審思慎決。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禪與科學】 實驗證明 禪定可有效降低焦慮 恢復平靜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人體在面對及適應壓力時,一般會透過3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這是存在於神經系統內的幾種化學小分子,其目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下一個神經元在進行訊號連結時,扮演神經元之間的溝通角色,可以造成大腦思考決策及行為等功能。 人體調控身心壓力的生理機制 第二種方式是利用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前面提到的神經系統,其反應及產生的結果是非常快速的,然而,人類在長期面對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大部分是由內分泌系統來調控,而其中最重要、也最被人們了解的,就是「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stress response; HPA axis stress response,見下圖,以下簡稱HPA軸)」的壓力反應路徑。 下視丘和腦下垂體的生理位置,位於大腦最深層的原始腦部分,下視丘的底部前方就是腦下垂體(見下圖)。當下視丘受到大腦其他區域的壓力時,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進入腦下垂體,讓腦下垂體前葉釋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icotropic hormone,ACTH)。 而被釋出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會透過血管輸送到腎上腺,促使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分泌糖皮質固酮(Glucocorticoid),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體松(Cortisol)。 在過度或長期面臨壓力時,過量的糖皮質固酮會讓人處於一種極度緊張、又焦慮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體。 從過去的經驗得知,「HPA軸失調」與許多情緒及官能性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失眠、慢性疲勞症候群、酗酒、肥胖、產後憂鬱症、經前症候群、骨質疏鬆等等。而量測血液中的「可體松」濃度,便成為測量壓力的一種侵入式生物感測指標。 第三種調控壓力的方式,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包含了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當情緒高漲或遇到緊急危難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大量活化,以便能夠成功戰勝危機或逃離。若需平靜,則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把生理狀況拉回至平衡狀態,以解除壓力,像是增加唾液分泌、瞳孔縮小、降低心跳速率及血壓等等。 非侵入式健康量測工具 更貼近民眾需求 由於目前科技的研發日新月異,生物感測器已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不論是食品安全、藥物開發、環境汙染監控、遠距離醫療照護,乃至生物醫學發展的研究,都已應用得非常普遍。 最近更因發展出穿戴式裝置結合智慧手機軟體介面,讓生理監控及健康量測的方式更貼近民眾需求。尤其是非侵入性的生理感測器,更讓一般民眾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如果能再結合生物醫學相關的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裝置,可以想見,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及檢測身心壓力的應用產品,都會出現在生活之中,而其中,藉由唾液澱粉酶來測定壓力指數,就是這類應用儀器之一。 唾液澱粉酶含量檢視壓力的間接指標 唾液腺的主要產物是唾液,其成分主要是由腺泡細胞所產生,並在神經刺激的控制下釋放出來。而大部分的酶,則是在腮腺合成(占總量80%)。 唾液澱粉酶是食物消化過程中,在口腔咀嚼階段的重要酵素之一,約占40%的總唾液蛋白質。澱粉酶,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中的澱粉,藉由澱粉酶的作用,將其水解成比較小片段的多醣體;所以在咀嚼饅頭類食物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口腔有甜味,就是唾液澱粉酶與澱粉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 在自律神經系統調控方面,還有另一種回饋機制,稱之為「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sympathetic adrenomedullary system,SAM system)」,尤其是在身心狀況呈現極度壓力時,交感神經會大量興奮、活化,並直接透過乙烯膽鹼(Acetylcholine,ACh)調控腎上腺髓質(Adrenal medulla)的細胞,開始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Epinephrine)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這兩種荷爾蒙會藉由血液運送到全身,以應付緊急危難的狀況,此時,口腔唾腺會大量分泌唾液澱粉酶及相關的蛋白質。但相反地,如果唾液澱粉酶的含量低,則會處於較平靜的狀態。 目前在台灣,檢測唾液澱粉酶的生物感測儀器,是運用於森林相關科系與臨床外科手術的術前與術後心理壓力指數的研究。由於量測方便,不需抽血,也被歸類為非侵入式生物感測的儀器之一。 禪定減壓實驗 一般說來,禪修初期會以練習腹式呼吸入門,藉由緩慢的呼吸,活化副交感神經,進而平緩紛亂的思緒。 從以往的測試經驗得知,初入門的修行人,在修行技巧、體悟及入定深度還未熟練之前,個體的差異影響及變化會比較大(數據未在此披露)。不過,雖然呈現降低壓力的幅度並未達統計意義,但或多或少都有降低壓力的趨勢。若是長期修行者,則實驗數據會呈現出情緒明顯穩定的狀況。 以下的實驗,是檢測禪定對紓解身心壓力的影響及評估: ◎受測對象:男性,49歲,公教人員,修行印心禪法10年以上。 ◎禪定前5分鐘,先量測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 ◎禪定1小時後,在5分鐘內再作一次唾液澱粉酶含量的量測。 經比對前後量測結果發現,受測者在禪定之前的唾液澱粉酶濃度約為每公升3萬6000單位,而禪定後的濃度則大幅下降為每公升8000單位。禪定後的唾液變化,比禪定前大約減少了78%的澱粉酶分泌(見下圖)。 由此可知,禪定是可以透過抑制「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迴路,而明顯減少或抑制壓力的產生。 雖然最近已發展出量測唾液可體松含量的檢測儀器,但其測量靈敏度並不如直接從血液偵測來得精準。概括來說,受到壓力影響涉及的生理器官相當多,而且會造成複雜的生理反應。 近年來,生理學的研究者也努力發展出可以量測壓力的生理反應,例如腦波測定、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心跳變異率的測定等等。而以非侵入性生理訊號的量測,也就是利用澱粉酶來偵測壓力指數,是一般民眾覺得方便、也較具接受度的方法之一。 從前面的實驗案例可知,禪定是可以有效降低焦慮、恢復平靜的方法,甚至可以減緩老化、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從改變生理調控路徑,進而減少壓力產生,證明禪定對於身心健康醫學,確實具有實質功效。長遠來看,推廣禪定,將有助於預防醫學與抗衰老醫學的發展,並可減少健康保險的支出成本。

光復節連假第2天北部濕涼 雙北宜蘭留意大雨

今天(25日)東北季風稍減弱,但水氣仍偏多,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宜蘭地區下雨時間仍較長,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桃竹苗、花東及恆春半島也有短暫陣雨,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則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 連日降雨,山區嚴防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外出務必小心路況,注意安全。 溫度方面,新竹以北及宜蘭整天濕涼,氣溫介於攝氏22至25度,其他地區早晚也偏涼,低溫約23、24度,高溫約28至32度,南北溫差大,南來北往請留意溫度變化。離島天氣部分,澎湖多雲時陰、氣溫25至26度;金門多雲時陰、23至27度;馬祖陰時多雲、20至24度。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臺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恆春半島局部地區更有平均風9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發生的機率。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及東部沿海有長浪發生的機率,海邊活動請注意安全。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東北季風稍減弱,環境風場為東北風,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稍易累積,午後臭氧濃度稍易上升;竹苗、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十一:關公五月十三磨刀雨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人們敬奉關帝為忠義的化身,也將他視作掌管風雨的「雨神」。 根據清乾隆年間的《江陵縣誌》、嘉慶《漢州志》、光緒年間《咸寧縣誌》,以及很多地方的地方認,均有記載,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天象往往有奇異的變化,這一天也被稱為「單刀會」。人們說,這日的降雨被稱為「磨刀雨」,正是關帝顯靈的象徵。 關於磨刀雨的傳說流傳甚廣。據說,在遙遠的天庭,關帝每到這一天,便會舉行單刀會,重溫當年他憑著一把青龍偃月刀在華容道上威震敵陣的英姿。而在舉辦會前,他會親自磨刀,以表慎重。神話中說,每當關帝磨刀之時,天庭都會飄起細雨,這雨水落入凡間,既滋潤萬物,也警示邪惡勢力不敢輕舉妄動。 《四川德陽縣新志》記載,有一年,四川的德陽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龜裂,河流乾涸,百姓苦不堪言。眼看莊稼無法成長,人們只得紛紛前往關帝廟祈求雨水。當地的村老告訴大家:「別急,農曆五月十三日快到了,那是關老爺的磨刀日。屆時,他必會降下雨水,解救我們於水火之中。」 果然,當五月十三日來臨時,天空陰雲密佈,隨即落下細細的春雨。這雨並不狂暴,卻連綿不絕,滋潤了田野,讓枯死的作物重新恢復生機。百姓們激動地跪拜在關帝廟前,感謝關老爺的恩德。 每到五月十三日,無論天氣如何變幻,百姓們總能見到或大或小的降雨。他們相信,這雨就是關帝在天庭磨刀時灑下的恩澤。從此,「磨刀雨」這一傳說便深深扎根於人們的心中。 在關帝廟所在的村莊,每年磨刀雨之日,人們都會敲鑼打鼓,演戲祭拜,感念關帝的護佑之恩。而這場細雨,成為了關帝守護人間的又一個美好象徵。 刀馬,即關帝的標誌性武器和坐騎: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的英雄風采,早已深入人心。明清兩個朝代,北平都會在五月十三於關帝廟進刀馬,以此紀念關帝。 福建雲霄縣雲陵鎮下關帝廟,每年五月十三都會舉行關帝出巡的民俗活動,這個活動起源於宋代,場面壯觀,熱鬧非凡,關帝出巡所到之處,民眾紛紛獻供禮拜。民眾以此祈求關帝保佑幸福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浙江省縉雲縣金竹村的五月十三「迎關公案」源於明隆慶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於201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五月十三祭拜關公,祈雨祭天習俗,是濟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托克托,每逢五月十三必辦關帝廟會。史料記載,關帝廟大戲台唱大戲一般要進行三到四天,時間最長過半月之久。彼時,關帝廟內外整飭一新,山門大開。人們紛紛湧進關廟,祈求關帝爺保佑全境風調雨順,消災禳福,國泰民安。 農曆五月十三紀念關公,舉辦關公磨刀節的民間習俗,在民間社會已傳承千年,廣大民眾自發、主動、自覺的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生活富足安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心靈呼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