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李敖曾經有個「理論」:才女與美女難以兼得,但在大陸被稱作「北斗女神」的中國科學院最年輕博士生導師徐穎卻打破李大師的斷言。
徐穎被大陸網民喊作「北斗女神」,是從2016年開始,那年她33歲,站在中科院主辦的科普活動「SELF格致論道」的講壇上;她高於一般科學家的顏值、柔順及肩的黑髮,加上輕柔又專業的語調,讓一般民眾在16分鐘的演講中了解到北斗導航系統的故事。2000萬的視頻播放量,一夜之間把徐穎從幕後推向台前。
2017年,徐穎和大陸首位太空人楊利偉、嫦娥探月計畫負責人歐陽自遠一起,被評選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從此成為,大陸最知名的女性科普專家;2022年,她又榮獲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1983年出生的徐穎,從小就是個學霸,因為母親是老師,爸爸是技術人員,父母高學歷、思想開明,在父母的影響下,徐穎4歲就上小學,而且,一直是班上最小的學生;高中時,她的理科成績特別拔尖,1999年,年僅16歲的徐穎就考上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
2003年,徐穎考上北京理工大學的碩博連讀,並繼續攻讀通信工程;跟著指導教授,2004年,她第一次接觸到北斗衛星導航專案,負責北斗二號一期接收機的課題;2020年,大陸成功發射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整整16年,徐穎一直參與北斗系統的研發,所以,日後,她才能在媒體前深入淺出地介紹北斗系統的研發歷史。
徐穎26歲博士畢業,32歲成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徐穎還主導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北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BD/GNSS)電離層監測接收機,支撐構建了當前大陸最大的電離層閃爍監測網路,填補了大陸氣象局電離層應急移動監測能力的空白。
即便如此,徐穎自謙稱,「我還不配稱為一名科學家,最多是一名工程師」,接著,她又套用「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的話自嘲,「那我大概連工程師也算不上吧」。
徐穎會成為大陸最知名的科普女科學家,其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做「來自星星的燈塔」的演講前,徐穎「只是接到了一個邀請,去參加一個中科院舉辦的活動」;結果,沒想到,她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一下就吸引到聽眾的注意。
「通常衛星發射只有延遲,沒有提前;但是,北斗試驗星必須提前發射,這在我國航太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雷電和恐怖片更配哦,那麼雷電和什麼不般配呢?不錯,就是衛星發射,北斗第9顆衛星發射時也是一個電閃雷鳴的天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北斗研發中的艱難與挑戰、北斗人的勇氣與智慧,就這樣透過徐穎的陳述,深植人心。
徐穎還擅長用舉例、類比的方式,讓普通民眾了解北斗的重要性:80%以上的智慧手機用北斗實現定位;拖拉機和收割機在北斗指引下開展精準耕耘;科考隊員用北斗定位跟蹤項圈追蹤藏羚羊的遷徙路徑;海洋牧場通過北斗的電子浮標即時監測水域的資源狀況;電力電網利用北斗的雙向通信功能,無須人工勘察,就能獲取各地的用電資訊等。
在徐穎看來,每個青年科學家都應該嘗試一下,把自己的工作講給不懂專業的大多數,「先講得正確,再講得通俗」、「少列個公式,多講個故事」是她從事科普的心得。
「通過科普,讓公眾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知道科學能為大家做些什麼,是科學家永不過期的社會使命。」她說,「哪怕只有一個小朋友,聽完後萌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哪怕只有一個人,聽完後覺得北斗未來可期,我就感到自己又貢獻了一點分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