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疾行船系列3】看盡樓起樓塌,歸於平淡的漳州首富後代——李俊渠

圖/李俊渠提供
圖/李俊渠提供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繁華看盡,悟得平淡是真。昔日漳州首富後代,李俊渠。

台北有條東起水源路口崁頂,西止於和平西路二段平交道的漳州街,日據時代通往練兵場,既像堤防也像萬里長城,在一次次的都市更新拆除中,如今已被摧毀殆盡而另築新廈。歲月更迭,人事盡變,風華經摧殘而破敗就如李俊渠自幼及長,在最近處所看見的家族盛衰。

漳州城所在的福建省,有座第一銀樓「天華銀樓」,是遷台第二代李俊渠家族所擁有。他打開文件說,祖母林冷是出身望族的名門閨秀,祖父李港水晚清創立銀樓後傳給父親李炳芬,這位大少爺十七歲就讀師範學校立志當教書先生,卻奉父母之命不得不棄文從商,在延安路創立「天寶銀樓」成了當家。開幕時名詩人徐飛遷曾贈賀聯一副:「天池所孕肥,遮莫珊瑚歸鐵網;寶婺其光閃,好將簪彌供香奩」,賀客盈門的風光,李俊渠從小聽到大。

獨愛麵和炊蛋家

再傳到第三代李俊渠時,不幸烽火已連天燒起,剝奪他安逸做銀樓少東的機會。「父親曾是漳州首富,坐享人間繁華。」無奈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讓不識人間愁滋味的富家公子從此嚐盡變故,愛別離苦。

雖然銀樓事業因戰爭停滯,但富三代李俊渠在台灣的生活還保有基本的優渥,民生西路200號華屋,出入黑頭轎車接送,吃的是山珍海味。李家長輩於新春時節總喜歡領著一大家子前往龍山寺、關聖廟祈安納福,燈燭熒煌,人流不息的盛況,總讓父親萬分思念家鄉漳州獨特的娛春會。

李俊渠回憶,父親長期胃口不佳,身形日漸瘦削,對食物興趣缺缺。唯獨母親烹調的上乘漳州滷麵和漳州炊蛋家鄉味,可連吃好幾碗。這兩道漳州人的靈魂菜餚是母親在大陸親獲祖母真傳的私房手藝,她又將道地烹飪秘訣傳授給李俊渠的客家妻子梁春華,兩代都未失傳。

李俊渠的祖母持家有方。圖/李俊渠提供

李俊渠的祖母持家有方。圖/李俊渠提供
李俊渠的媽媽秀外慧中。圖/李俊渠提供
李俊渠的媽媽秀外慧中。圖/李俊渠提供

一碗濃稠剔透的滷麵和耗時費工的家鄉味蒸蛋,散發著鮮甜的故鄉記憶,總讓滯台未歸的父親面露笑容,暫解思鄉之苦。

每逢佳節倍思親,童年情景宛然如昨,但一切再也回不去了。孝順就是陪在長輩身邊傾聽往事,講好多遍,重複又重複,但是,李俊渠都專心聽,也發問討老人家興致。「思親不得見、相憶空餘憾,彼岸的黃金屋已然淒冷,」親愛的家人日漸凋零,離合聚散成為後半輩子必須面對的課題……。

孱弱的李炳芬於一九九四年與世長辭,留下大量手書,滿紙皆思親之情。每逢忌日及節慶,妻子都會端碗漳州滷麵和蒸蛋祭拜,讓在極樂世界的故人品嚐回味。

李家銀樓首選,生意蒸蒸日上

思緒拉回一九三二年家鄉淪陷,舉家避亂廈門,兵災四十天,漳城財物被洗劫一空,祖父的天華銀樓自此走入歷史。剛滿十八歲的父親李炳芬奮發圖進,努力籌畫天寶銀樓,業績再度鼎盛,在商場恢復聲譽。無奈,命運再度試鍊,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戰烽火再起,漳城飽受日軍轟炸與蹂躪,李家只得慌忙舉家疏散到華安縣境,損失甚巨,直到盟國一九五三年參戰,天寶銀樓才得以重新再度復業。

戰爭之禍,一方面百業凋零,另一方面卻讓漳城地處沿海的內陸轉運中心各業繁榮,抗戰期間通貨膨脹、物價升高,常以黃金代替通貨,銀樓業務因此更為昌旺,第二間寶慶銀樓擴展,於漳城的熱鬧市井開業,高端買賣盛極一時。

雖然銀樓林立,但李家童叟無欺的誠信經營獲得鄰里支持,訂親、彌月、結婚等各種人生大事所需金飾,李家銀樓為首選,生意蒸蒸日上,「李家因此成為漳州首富。」李俊渠說。

撤至台北,大陸事業付諸東流

一九四五年,含著金湯匙的李俊渠出生之時,正是銀樓家業最輝煌之際,子孫中,他特別受到祖母寵愛,有次意外染上惡疾,祖母不計代價購買稀有的盤尼西林針劑,將在鬼門關前的金孫救活,從此更加呵護備至。

李炳芬事業有成,廈門總公司在各地拓點經營海內外國際貿易,一九四七年,經由特殊管道帶著五百兩黃金渡海來到台灣延平北路開設分公司,頻繁往返兩岸三地。兩年後,為樟腦滯銷問題取道香港轉赴台灣處理,原預定停留一、二個月事情即能完滿回程,不料一拖再延,竟拖延到七月,這時候,戰亂頻仍,上海淪陷,總公司全員只好匆匆撤至台北,大陸事業付諸東流。

祖母眼見時局艱困,暗用金條換來兩張珍貴的逃命機票,急遣媳婦郭玉笙帶著四歲的李俊渠搭機赴台避難,從漳州到廈門機場,顛簸了一小時的車程,沿路看到戰爭景象。

祖母親自送別最疼愛的金孫,一路上淌眼抹淚,萬般不捨,到了機場,祖母小心翼翼將一大籃五十顆生鮮雞蛋託付給母親收好,叮囑到台灣後要每天給愛孫吃一顆,補充營養。

明知雞蛋易破,可能無法如願帶上飛機,母親仍收下了一整籃祖母疼愛孫子的心意,並遵循祖母指示,用胸帶偷縛著幾塊金條,帶著四歲的李俊渠,搶搭最後一班飛往松山機場的飛機,自此與故鄉道別。

時局更加紊亂,事母至孝的李炳芬替妻兒申辦旅行臨時證明,設法將滯留大陸的母親接到第三地團聚,當時一家子已取得外交部核發的旅行證,但正要啟程時,卻無法出境,家鄉最熟悉的一切關進了鐵幕,從此與親人兩地分隔,生死茫茫。

無可避免淪對象

一九五一年,大陸開始慘絕人寰的鬥爭運動,資產階級須在三個月內繳納所有黃金美鈔,曾為漳州首富的李家,金銀財寶滿室,無可避免地淪為批鬥對象,即使將黃金私藏糞坑、土牆和水溝下,仍被一一挖出充公,李炳芬五妹李月還因不堪受審折磨而精神崩潰,上吊自殺,悲劇傳到台灣,親人們不禁掩面痛泣。

縱使局勢險惡,李炳芬也未放棄與大陸親人聯繫,透過香港友人林贊水每個月轉寄三千港幣接濟家人,但求平安無災。一九五八年,掙得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的台灣代理權,成為永康公司董事長,但創業維艱,生意數度瀕危,幸得朋友增資度過難關。

一九六二年,對岸傳來母親死訊,滯台無法奔喪的李炳芬萬念俱灰,沉迷於京戲、武俠小說和麻將,為方城之戰揮霍萬貫家財,也因始終認為能夠反攻大陸,從沒在台置產,一家子居無定所,前後搬家八次,幸而賢良的妻子不離不棄,用愛感化懷憂喪志的夫婿。

看著年幼的孩子,李炳芬力圖振作,再造銀樓事業二春。「人生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子承父業的李俊渠悠悠說,長短與苦樂其實都是如夢泡影,寬心看待。

含著金湯匙的李俊渠出生時,正是銀樓家業最輝煌之際,可時過境遷,人事皆非。圖/李俊渠提供

含著金湯匙的李俊渠出生時,正是銀樓家業最輝煌之際,可時過境遷,人事皆非。圖/李俊渠提供

返鄉祭祖,李俊渠為先人掬一把土。圖/李俊渠提供

返鄉祭祖,李俊渠為先人掬一把土。圖/李俊渠提供

本文取自《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專書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