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名盤幕後:指揮家小克萊巴與DG的分手之作

指揮家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他父親Erich Kleiber也是指揮家,一般樂迷稱兒子Carlos為小克萊巴)為 DG唱片公司錄製的最後一套唱片是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這套錄製過程極為坎坷的唱片成了小克萊巴與DG的「分手之作」。

對唱片公司而言,小克萊巴以難搞出名,這位律己甚嚴的指揮要求整部歌劇錄音前,需進行不下於十次的管弦樂排練,以及二十次的測試錄音。在選角方面他也與旁人呈現分歧。當時有人認為選擇威爾斯女高音瑪格麗特·普萊絲(Margaret Price)唱伊索德可能會疏遠許多樂迷,但最終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毫無疑問,這是整個錄音史上唱得最優美的伊索德,音色年輕,演出令人難以抗拒。德國歌劇男高音雷內·柯羅(René Kollo)也對自己唱的崔斯坦感到滿意。然而,對自己、對錄音龜毛又嚴苛的小克萊巴並不滿意,讓整個錄音過程波折不斷。

這套唱片在德勒斯登錄製,過程持續了好幾個月,參與錄音工作的人員和歌手在小克萊巴的「惡整」下,每天都精疲力盡。當時東德的酒店和餐飲業都很簡單樸素,每次當一段錄音或排練完成後,工作人員無處可去,整天的疲憊無從排解,那種沮喪可想而知。

問題來了,當錄到《崔斯坦與伊索德》第三幕第二景時,唱男主角崔斯坦的歌手柯羅病了,隔天,當他的聲音稍微恢復後趕緊上工,錄音在緊繃的氣氛下開始,結果音樂到中途,柯羅的歌聲開始與樂團對不上,指揮台的小克萊巴看到柯羅只盯著樂譜,不看指揮的手勢,非常不高興,柯羅則毫不服輸地槓了回去,兩人從前台吵到後台,盛怒下的小克萊巴坐上自己的車揚長而去,此後再也沒回到錄音室。

後來,DG安排柯羅單獨錄了未完成的片段,據說,有兩幕的前奏曲也沒有完成正式錄音,還是用彩排時錄下的片段進行剪輯。唱片初步完成後,小克萊巴拒絕批准發行。已經砸了大把鈔票的DG趕緊展開勸說,據說還出動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當和事佬。最後,小克萊巴勉強參加在漢諾威錄音室的後製,整套唱片終於正式底定。

這套《崔斯坦與伊索德》唱片是在指揮家的指示下進行第二次後製,初期發行的黑膠唱片有多處結尾是以淡出做結,聽起來很不自然。CD化之前,DG製作人和錄音師找小克萊巴再度進行重製,最後獲得批准發售,而第一版黑膠唱片的母帶則直接廢棄。擁有最初黑膠唱片的樂迷,不妨聽聽兩種版本的差異。

然而此去,極有個性的小克萊巴不再進錄音室,與DG的賓主關係也走到盡頭。1989年、1992年,小克萊巴兩度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標準程序錄音應由DG發售,小克萊巴得知後大怒,直接翻臉離開談判桌,最終改由當時才起步的唱片公司Sony拿下發行權。

據說,當錄音師彼得·吉爾克(Peter Gülke說服小克萊巴同意發行《崔斯坦與伊索德》時,這位脾氣古怪的指揮回說:「今天,你讓我成為全世界最不快樂的人。」但這套被指揮自己嫌棄的歌劇唱片,至今仍是《崔斯坦與伊索德》名盤中的名盤,我超愛這套極為優雅的唱片,對小克萊巴的自我嫌棄完全無法理解。

我看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用這段話來做文章的結尾:「如果說,漢斯·克納帕特斯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像雙目直視前方、汗流浹背跑得氣喘吁吁的馬,那小克萊巴的演奏,就是聰明、美麗又優雅的駿馬。」

註:克納帕特斯布許是20世紀初偉大的華格納指揮。

blue97:《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