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王華南》番石榴臺灣話應該寫成「桲也」及現代臺語與廈門話之差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廈門話」稱「海鷗」為「海雞母」。

杜鵑花在「廈門話」稱為「映山紅」、臺語則稱為「滿山紅」。

吃冰在「廈門話」稱為「嚼霜」(chiàh-sŋㄐㄧㄚㄏˇㄙㄥ)、臺語則稱為「嚼冰」(chiàh-pieŋㄐㄧㄚㄏˇㄅㄧㄝㄥ)。

刨冰在「廈門話」稱為「攃霜」(tsuà-sŋㄘㄨㄚˋ ㄙㄥ)、臺語則稱為「攃冰」(tsuà-pieŋㄘㄨㄚˋ ㄅㄧㄝㄥ)。

冰棒在「早期廈門話」和「早期臺灣話」稱為「霜枝」(sŋ̄–kiㄙㄥ–ㄍㄧ)、  「現今廈門話」稱為「冰條」、「現今臺灣話」稱為「枝也冰」。

冰糖,在「廈門話」稱為「糖霜」,冰箱在「廈門話」稱為「霜櫥」。

番茄,在「廈門話」稱為「西紅柿」、「現今臺灣話」稱為「tomato」,源自日語之外來語「トマト」、北部廈門腔臺語稱為「臭柿也」、南部臺語稱為「柑也蜜」。

有兩把刷子,在「廈門話」稱為「有二步八」(二步匐ㄅㄝ˙〔爬之意〕之諧音)、臺語則稱為「有二步七」(二步拭之諧音)。

笑話:有廈門人曾對臺灣人講:「我等廈門人有二步八比你等臺灣人二步七厲害,加一招」。有臺灣人不甘示弱回話:「我等臺灣人真正厲害、只要二步七就可以,比你等廈門人的二步八省工夫」。

媽媽在「廈門話」稱為「娘嬭」【niū-né】、「早期臺灣話」稱為「娘嬭」【niū-lé】。

棒球,在「廈門話」亦稱為「棒球」、「現今臺灣話」受日語影響稱為「野球」。

「軍艦、艦隊」在「廈門話」發音為【kūn-lām、làm-dūi】,「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ūn-kàm、kám-dūi】,沒聽過者以為筆者烏白講,其實在1990年代之前在台北發音之中國廣播電台於所謂「閩南語」節目中播音員就是發廈門話【kūn-lām、làm-dūi】,當時一般聽眾就感覺怪怪、以為講什麼碗糕。

香蕉在「廈門話」稱為「弓蕉」發音為【kiēŋ-chio】,「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īn-chio】或金蕉【kīm-chio】。

番石榴在「廈門話」稱為「ㄋ桲也」發音為【na-pūt-á】,「現今臺灣話」(漳州腔)發音為【na-pāt-á】、簡稱「桲也」發音為【pāt-á】。

註:「桲」字在中古漢音屬於「月」韻,「月」之中古漢音發【guāt】,「桲」在中古漢音發【puāt】,至唐末分流出現【pūt】、【pāt】不同口語音。

廁所,在「廈門話」稱為「廁池」、「現今臺灣話」受日語影響、稱為「便所」。

糞坑、茅房在「早期廈門話」和「早期臺灣話」皆稱為「屎礐」【sai-hàk】。現代抽水馬桶在「廈門話」和「臺灣話」皆稱為「化礐」【huá-hàk】,但是在「現今臺灣話」已少用。

「廈門話」俗諺:「屎緊開礐」【sái kín khūi-hàk】通「臨渴掘井」之意,「臺灣話」則講得較白:「屎緊掘屎礐」【sái kín kùt-sai-hàk】。

土包子在「廈門話」稱為「土倯」【tɔ-sˆɔŋ】、「山倯」【suāñ-sˆɔŋ】,「早期臺灣話」稱為「莊跤倯」【chŋ̄–khā- sˆɔŋ】,「現今臺灣話」又稱做「土包也」【tɔ-pāu-á】。

手套在「廈門話」稱為「手束」【tsiu-sɔ́k】,「現今臺灣話」稱做「手套」【tsiu-tò】。

大炮,在「廈門話」稱為「大熕」【tuà-kɔ̀ŋ】。附輪子的火炮在「廈門話」則稱為「車也熕」【tsiā-a-kɔ̀ŋ】。

強盜「廈門話」稱為「強摃」【kiɔ̄ŋ-kɔ̀ŋ】。

「廈門話」稱為「品捧」係炫耀、自吹自擂之意,「現今臺灣話」稱做「譟誕」,不知正字者以「臭彈」代之。

唱片在「廈門話」、「臺灣話」皆稱為曲盤,「現今臺灣話」多用唱片一詞。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了解書籍

 

●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