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在腦機介面領域取得多項新突破,相關技術實現從跟隨、追趕邁向並跑。海南大學聯合北京天壇醫院首次提出一種基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腦脊介面(brain-spine interface)實現了人通過意圖控制麻醉狀態獼猴的左右下肢小幅邁步運動,為脊髓損傷患者提供一種新興的有前景的技術途徑。
腦機介面企業明視腦機最近也發佈最新成果,該團隊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成功實現了複雜圖形與多種顏色的視覺重建功能化交互驗證,這將為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致盲、視神經損傷等各種致盲患者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後續將全力推進技術的臨床轉化。
2025年是人工智慧爆發之年,相對於解決機器如何「替代」人去思考的人工智慧,腦機介面要解決的,則是機器如何「翻譯」人的思考,進而讓機器直接「影響」人的思考。腦機介面技術的核心在於解碼大腦產生的複雜電信號,將其轉換為可操作的命令,而人腦產生的信號極其複雜,現有技術難以完全精確解讀大腦的意圖和思維。
腦機介面技術打開了未來科技的大門,讓「心想事成」具象化。穿上外骨骼,戴上腦電帽等設備,借助螢幕畫面意念控制可實現外骨骼輔助下邁步行走;太空人在太空中借助腦控系統,直接通過大腦信號操控設備。這些聽起來像科幻小說與電影中的「意念操控」場景,正逐漸變成現實。
腦機介面目前正在多個領域鋪開應用,其中醫療健康無疑是最具活力的應用場景之一。今年3月,一位因漸凍症導致言語障礙的患者在北京宣武醫院完成手術植入半侵入式腦機介面「北腦一號」。術後不久,患者就能解碼輸出近百個常用語句,例如「我想吃飯」「請幫我找醫生」等。
不久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完成全國產自主研發腦機介面晶片“漢產”首例臨床植入手術,成功採集到了患者大腦中感覺運動區域的神經信號。術後經過一個多月的系統訓練,患者原本無法活動的大拇指功能明顯改善,並能完成抓握水瓶、將瓶口對準嘴巴喝水的連續動作。
腦機介面這一「橋樑」連接的不僅是人腦與設備,更有望打開萬億級規模的大市場。業內人士指出,在醫療康復方向,腦機介面產品已進入康復訓練、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試驗階段;在消費級市場,腦控檢測、睡眠監測與改善、康復訓練類產品陸續上市;在工業領域,疲勞監測、專注度評估系統也開始在特殊行業試點應用。
今年以來,大陸官方出台多個政策支援腦機介面領域的發展。8月,大陸工信部、發改委、衛健委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腦機介面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將腦機介面納入戰略佈局,並明確提出到2027年與2030年的發展目標。大陸日前推出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也將腦機介面列入未來產業,提出推動腦機介面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大陸初步構建了從電極、晶片等上游,到演算法、軟體等中游,再到醫療、康養、娛樂等下游的產業鏈雛形,為「十五五」時期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