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碧涵專欄】美 是在人生的難處 釀造努力突破的甜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右)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人李凱琳(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右)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人李凱琳(左)。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人李凱琳。

一腳跨進藝術創作的 視障柔道選手李凱琳,出身柔道世家,爺爺、叔叔、父親以及哥哥都是柔道選手,她自然而然的也走入柔道競技之路。無論是尋常比賽,帕拉林匹克和倫敦帕運奪銀,每一次上場都是與自己身體極限的對話。視覺模糊、聽力退化、身體痛楚……這些都沒有令她退縮,反而讓她在武道的禮節與規訓中長出勇敢。柔道教會她專注、尊重、也教會她在混亂中保持沉穩。她說,說柔道是一種武術技藝,更是一種內在的修行。

東京帕運之後,她迎來人生的另一場翻轉:踏進藝術創作的世界,從視障非視覺藝術課程開始,在有限的視覺下,一點一滴摸索線條、光影與情緒的重量。人生初次離開運動員的環境,這讓她感到極度的焦慮,但很快的發現:藝術能讓她找到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當身體無法再進行激烈訓練時,在顏料與觸覺感知裡,她可以重新與自己相遇,可以找到另一種自由和快樂。短短三年中,她舉辦了四場個展,與觀眾的互動中,理解到作品能溫柔地伸出手,陪伴他人也療癒自己。

李凱琳身為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者和運動人平台專欄作者,將運動員精神、生命的重量與光芒,用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李凱琳身為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者和運動人平台專欄作者,將運動員精神、生命的重量與光芒,用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美,對李凱琳而言就是「夢想」的本質與本體!身為視障柔道選手、藝術創作者和運動人平台專欄作者,她透過藝術創作、文字書寫,將運動員精神、生命的重量與光芒,用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在夢想成真的過程中釀出了甜和美。她深信:運動員不應只被定義在賽場上,只要主動擴大探索的觸角,使出突破難處的決心,夢想將隨著信念逐漸具體,展現才華和抱負的舞台也會因此而升起。

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事,在願意嘗試時就能逐步靠近。那些曾被認為不可能的夢想,也會在堅持與創意中化為可能。只要願意相信,人就能在生命的難處裡找到新的路,走向屬於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