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年輕人紛抱怨職場「內卷」之際,一名原本赴日研讀動畫的90後中國大陸留學生,卻因語言誤會取得日本獵人資格,最終成為大阪獵友會的全職獵人。
據陸媒「每日人物」報導,這名化名「道一」的青年,在山林與城市邊界反覆穿梭,親身迎戰日本2025年創下紀錄的「熊災」——全年通報熊出沒事件高達2萬起,至少造成13人死亡,北海道、東北、北陸等地相繼發布封山管制,甚至連東京多摩地區都出現75年來罕見的熊影。
道一的意外轉職,更折射日本獵人老齡化、政策調適遲滯與生態壓力交織下的治理困局。
誤將紀錄片當娛樂節目 陸留學生陰差陽錯成職業獵人
道一於2016年赴日留學,因語言能力不足,嘗試從電視節目學習日語,不料誤把一部獵友會紀錄片當作「戶外活動介紹」。他依照節目畫面上的地址前往諮詢,在互相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被要求繳費、上課,並接受包含動物辨識、陷阱製作、法律與槍械使用等半年的專業訓練。
直到通過考試領到工號,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正式獵人」。由於是首名加入獵友會的外國籍學員且年紀最輕,會方也協助處理多項手續,使這場誤會一步步變成職業選擇。
日本環境省數據顯示,2025年4月至9月,全日本熊出沒通報達2萬792起,寫下5年來新高。近期多地公園張貼警示公告、限制遊客進入,秋田、山形、北陸農村更傳出熊敲門、侵入庭院等事件。北海道滑雪場入冬後客量驟降,當地超市甚至出現價格偏低的熊肉與罐頭。地方政府紛紛祭出獵熊補貼,希望藉獵人控制數量。然而人力迅速萎縮,使政策效果有限。

日本獵人老齡化與制度矛盾 防線崩解的核心問題
日本獵人平均65歲,五年內人數腰斬,疫情期間,多名高齡獵人因染疫去世。從業者已由五年前的約4000人減至僅2000餘人。高風險、低收入也使年輕世代望而卻步。道一形容:「我氣喘如牛,七八十歲的前輩卻像散步一樣上山」。
在日本因為政策限制,城市與保護區普遍禁槍,獵人若在住宅區周邊「反殺」襲人熊可能遭吊銷執照。就連自衛隊多被限制設陷阱、不得開槍。警察步槍殺熊使用許可遲至2025年11月才放寬。日本政府獵熊補貼僅約5000日圓(約新台幣1150元)一頭熊,往往不足以支付交通、申報與裝備成本,獵人常需「倒貼」上山。
熊越來越多?專家指向「保育反噬」與「行為異化」
多名生態研究者指出,日本過度偏重保育政策,使熊的野生恐懼記憶逐漸消失。過往闖村熊多被麻醉後送回深山,導致新生代熊數量連年增加(推估全日本約5.4萬頭),甚至出現「主動進城覓食」的行為變化。
2025年,岩手縣通報130年來首起「疑似以捕食人類為目的」的熊襲事件;群馬縣也發生熊「裝死」反攻致獵人重傷的案例。此外,高溫導致山毛櫸堅果大幅減產、山林過度開發驚擾動物棲息地、農村荒地增加,也使熊更易接近人類生活圈。
疫情後,道一原在旅行社的工作因公司倒閉而落空。他輾轉接觸底層勞務,直到獵友會再次聯繫收取年費與罰金,才意識到「不如重新把這份工作當正職」。與日本企業文化中嚴格階層相比,獵人的自主性、無KPI、無須打卡,使他直言:「帶槍比帶求生工具實際」。
面對網路上諸如「中國人獵熊取膽」「中國企業破壞棲息地」等陰謀論,他也公開反駁,並指相關指控未見實證,部分日媒亦批評其屬「轉移治理問題」。
未來,道一計畫合資購山,打造固定獵場,甚至開設以獵獲物為特色的料理店,探索新生計模式。而道一的選擇,也映照出年輕世代在制度壓力外探索生活可能性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