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錶、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故宮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際,回顧往事,故宮文物南遷,無疑是院慶系列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10月1日起,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對觀眾開放,展出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向世人呈現那段歷史。
從1933年2月起,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珍貴文物自北平(北京舊稱北平)啓運,拉開了南遷的序幕。這批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國寶,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在1937年日軍對華侵略全面爆發後,又緊急疏散至四川、貴州、湖南等地,輾轉於西南、陝北的崇山峻嶺之間,直至1947年才東歸南京。參與護送的故宮博物院職員牛德明曾回憶:「明月峽等處鑿山為棧道,左逼山崖,右臨深谷,百步九折,其險峻驚心動魄」。
這段歷時20餘年的文物「遷徙」之路,行程數萬里,從故宮皇家的殿宇樓閣移往華洋共處的租界洋房,從現代庫房移入山間洞穴和鄉野祠堂。而後因時局形勢之變,國民黨當局將部分故宮文物分三批運至台灣。最終,1萬餘箱文物留存大陸,2900多箱運往台灣。從此,故宮文物及其守護人不得不分隔於海峽兩岸。
在這場文物「遷徙」中,無數文化守護者用智慧與生命守護國寶。據歷史記載,1939年,80箱1022件故宮珍品為避戰火,秘密轉移至貴州安順的華嚴洞,並在此秘藏近六年。面對喀斯特地貌的潮濕環境,為解決文物防潮問題,守護者們建造乾欄式木屋,用心隔離濕氣。天氣好時,故宮博物院職員莊嚴和同事會把存放在鐵箱裡的善本圖書和歷代名畫,小心地搬到洞外空場,鋪在地面或木架上,攤掛曬晾。
這段歷史不僅留存在文獻中,更延續在當代學者的研究裡。2010年6月,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婉玲和莊嚴的後人、台灣攝影家莊靈等兩岸學者一起,共同考察此地。洞內泉水叮咚,她們一起辨識洞壁上的馬衡題記,丈量洞口處的面積,想象著當年文物箱件的安放位置。
文物藏於華嚴洞時期,莊靈出生在貴州,6歲前基本生活在安順,後又一路輾轉到台灣。儘管父親晚年最大的心願「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歸」未能實現,但莊靈選擇用鏡頭,追尋文物南遷的「足跡」,讓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成為兩岸文化血脈的另一種回歸和延續。近期,故宮南遷文物特展在貴州安順舉行。莊靈向貴州捐贈了珍貴影像文獻。
文物雖分隔兩岸,但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合作早已展開。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讓彼時分隔兩岸60餘年的傳世名畫聚首;今年4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率台灣師生,與北京八中師生共同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頻頻。
徐婉玲說,兩岸故宮藏品之間的內在聯繫,是藏在故宮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最為生動的表達。以《九州如意圖》與《百福繁生圖》為例,它們都是乾隆時期詞臣汪承霈所繪。兩幅畫的構圖取勢如書法中的「龍門對」,形成空間與器物的完整敘事。日軍侵華時期,《九州如意圖》留北平保管,《百福繁生圖》南遷保存。現如今,前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者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幅畫作,分存兩地,卻記錄著中華文化藝術的基本脈絡,這是故宮文物互補性在兩岸館藏中的具體例證之一。
徐婉玲說,「我們本來就在一個體系裡。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太和,是和的至高境界。在文化的根脈上,兩岸就是一個整體,這是不可磨滅的。」莊靈說,「希望上一代人的遺憾,不再成為下一代人的遺憾。」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系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