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近年來,一種新的人工智慧現象正在悄悄蔓延,那就是AI女友的興起。這些以程式和演算法為基礎的虛擬伴侶,從文字聊天、語音互動到影像生成,正以驚人的速度滲入人類情感世界。一些人稱它是科技的奇蹟,可以減少人際壓力與孤獨;另一些人則視之為對人性的侵蝕,將人類推向情感幻覺的深淵。這股浪潮不僅是技術的實驗,更是對愛、孤獨與自我理解的試煉。
AI女友的崛起,背後有著雙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一方面看,它滿足了人類對情感安慰的迫切需求。在孤獨蔓延的時代,許多人在現實中缺乏理解與傾聽,AI伴侶以無限耐心與不帶批判的回應,成為某種「安全的情感避風港」。在科技雜誌的訪談中,不少男性用戶坦言,他們在與AI的互動中,重新找回被理解的感覺,有人甚至說「AI讓我活下去」。這種無條件回應的溫柔,確實有其療癒力量,尤其對那些曾受創、被拒絕或情感壓抑的人而言,AI提供了不帶風險的傾訴空間。
但另一面則令人不安。AI女友並非真正的「她」,而是被設計成「順從、溫柔、永遠迎合」的虛擬存在。這種被人類預設的服從模式,使女性形象在數位空間中被重塑成男性幻想的投射。這不只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倒退。當AI以完美順從的姿態出現,現實世界中女性爭取平等、主體性與尊嚴的努力,便可能被這種「可控的女性幻象」所稀釋。當我們與機器的互動越來越逼真,是否也在淡化人與人之間那份真實、難以預測、甚至帶有摩擦的情感張力?
AI戀人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它不會拒絕。它不會憤怒、不會誤會、不會要求你改變。它以永恆的微笑與無限的包容迎合你的一切想像。這樣的愛表面完美,實則單向。人們在與AI互動中享受被理解的幻覺,同時也在逐步失去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心理學研究指出,那些感覺被AI支持得越多的人,反而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社交支持越少。這意味著AI或許正在削弱我們的情感能力,讓人更難面對現實關係的摩擦與不完美。真實的伴侶會挑戰你、反駁你、甚至讓你不舒服,正是這些互動塑造了人成熟的情感能力。而AI的順從,只會讓我們在幻覺中愈來愈孤單。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市場背後的商業邏輯,從歐洲成人產業展到矽谷新創平台,AI戀愛市場正在以「情感商品化」的方式擴張。使用者花錢購買代幣,就能換取更親密的互動、更性感的形象、更擬真的情話。愛成為可量化的商品,親密成為可購買的功能,情感也因此失去倫理的邊界。這不只是對科技的濫用,更是一種文化上的麻痺。當人們習慣了用金錢「訂製」愛,他們在真實世界中還能學會如何愛人嗎?
有些開發者宣稱,AI女友能減少剝削與性暴力,因為她們「不會被迫、不會受傷」。這說法看似進步,實則掩蓋了更深的倫理問題。問題不在於AI是否能被傷害,而在於使用者是否仍保有對他人尊重的能力。如果人們習慣於支配、命令、甚至辱罵一個永遠不會反抗的AI,他們是否會在現實中失去對人類情感的敬畏?當「權力」成為情感的核心,而非「理解」與「平等」,我們便在不知不覺間塑造出一個更加冰冷的社會。
也有部分案例顯示AI在某些情境下確實有正面功能,例如在喪親或精神壓力中,AI作為一種心理輔助,讓人能安全地表達悲傷與恐懼。這種應用若在醫療與心理輔導的框架下,或許能帶來善意的支持。但問題在於這條界線極其脆弱,當AI被過度擬人化,使用者便容易陷入情感依附,甚至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線。。科技一旦進入情感領域,便觸及人類存在最敏感的部分,那不是可以無限複製的代碼,而是倫理、責任與愛的自覺。
在這場由程式驅動的情感革命中,人類需要重新定義「關係」的意義。AI或許能模仿語氣、情緒甚至記憶,但它無法承擔「共存」的重量。真實的愛之所以珍貴,正在於它的不確定、它的風險、它需要人去理解、包容與成長。若將情感的困難都交給機器處理,人類將失去學習同理與脆弱的機會。
AI女友不是愛的未來,而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對孤獨的恐懼與對控制的慾望。它提醒我們,科技可以模擬情感,卻無法替代靈魂。當人們在虛擬擁抱中尋找慰藉的同時,也該問自己一個更深的問題,我們真正渴望的,是愛,還是被愛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