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長輩習慣把心悸、頭暈或走路會喘,歸咎於年紀大、體力差,卻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時機。三年前,68 歲的吳先生經常感到心悸與頭暈,但並未在意。直到某天突然中風,他才發現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也差點因此喪失行動能力。
65 歲的李女士則因手麻長年困擾,甚至接受過「腕隧道症候群手術」,後來卻逐漸出現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經亞東醫院團隊深入檢查並搭配基因檢測,才確診為「成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沈積症造成的心肌病變(ATTR-CM)」。李女士分享,原本以為只是手部問題,沒想到真正病因在心臟,真的感謝亞東醫院幫忙找出問題。
這些個案都顯示心血管疾病的隱藏危機。為提升民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亞東醫院今(10/2)日響應世界心臟日,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衛教講座,由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團隊分享「心房顫動」與「認識 ATTR-CM」,提醒民眾掌握早期警訊、降低延誤診斷風險。
心臟潛在危機 ATTR-CM不容忽視
講座中,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張藝耀指出,ATTR-CM 是少見但嚴重的心臟疾病,由異常蛋白質沉積於心肌所致,會導致心臟肥厚、心律不整及心衰竭。典型徵兆包括「三心」: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肌肥厚與「兩異」:神經病變、腎功能異常。雖然病程無法逆轉,但若及早診斷並配合藥物治療,不僅能延緩病情惡化,也可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維持心臟功能穩定,降低併發症風險。
新一代口服抗凝劑 守護心房顫動患者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林恆旭醫師指出,當心跳忽快忽慢時,血液容易滯留於心房內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跑到腦部將會引起腦血管栓塞,會大幅增加中風風險。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以上,且多數中風後難以完全恢復,易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能積極控制心律搭配使用新一代口服抗凝血劑,將可有效降低血栓與中風風險,維持心臟功能穩定。
掌握早期警訊 守護心臟每一天
心臟疾病並非遙不可及,早期可能僅出現輕微疲倦、心悸、頭暈或走路易喘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年紀大、體力差」而忽略。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許榮城提醒,唯有正視症狀、主動檢查,包括定期量血壓、心電圖及必要的心臟影像,才能有效預防病情惡化,守護心臟健康,降低中風或心衰竭風險。
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不適,背後可能潛藏致命風險。副院長林子玉提醒,民眾應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以及戒菸限酒等,並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檢查。及早察覺問題並及時治療,往往能大幅降低心臟疾病帶來的嚴重後果,提升生活品質。
亞東醫院將持續透過衛教推廣、健康講座及線上資源,陪伴民眾掌握早期警訊、正確就醫與治療,協助建立全面的心臟健康管理觀念,確保心臟長期穩定,生活更安心。
- 烤肉配酒、胰臟殺手!醫籲避開地獄大餐
- 八旬翁行動認知突退化如失智 竟是大腦動靜脈畸形作祟
- 38歲輕熟女捷運站內突暈倒 這因素讓冠狀動脈全部堵塞
- 韌帶損傷不理會 手腕提前退化合併關節炎
- 基隆長庚研究:燙傷植皮最佳時機「穩定後11天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