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超強磁體的傳統核融合技術上,獲得大突破,今年1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這一進展被西方業內人士稱為「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即1957年10月4日,蘇聯搶先美國成功發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但對於美國來說,「惡夢」才剛開始。
比核分裂能量更大、更清潔的核融合(大陸稱核聚變)發電被各國視為下一波能源革命,但由於技術及資金的高門檻,目前僅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研發。大陸「參考消息」網27日轉載英國媒體的報導稱,中國正以閃電般的速度加強對核融合工業供應鏈的控制,目的是在該技術從理論科學邁向實際供電之際超越美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23日報導,中國發起了相當於「曼哈頓計劃」的行動來主導下一階段的核融合,它有望比廣泛理解的更快開始顛覆現有能源秩序;美國新創企業太平洋融合(Pacific Fusion)公司創始人雷根(Will Regan)說,中國在核融合方面的崛起,對美國的能源主導地位構成了生存威脅,中國自2023年以來加大投入,想要系統性搶佔專業領域,為大規模建設核融合電廠奠定基礎。
西方商用核融合公司CFS執行長穆姆加德(Bob Mumgaard)更驚嘆中國的速度:「他們的設施規模太大了,從太空中都能看到」,這是一場由國家組織的協調一致的行動,旨在贏得核融合競賽,這是價值數兆美元的高風險競賽,「中國有能力獲勝,美國卻沒有」。
穆姆加德指出,中國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活絡核融合產業的所有基礎結構中,而美國根本沒有這樣的計劃,「我們的核融合專案看起來還和十年前一樣,支離破碎、資金不足、設備落後,仍然只專注於科學研究」。
報導指出,日前,穆姆加德在美國國會關於核融合競賽會議上,做了以上警告,但出席者寥寥無幾,這種低迷氣氛與幾乎同一時間在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與會者
那種令人興奮的必勝心態,形成鮮明對比。
在浦江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說,中國正在快速開發一種雷射融合技術,其加熱效率比美國競爭對手高30倍,並有望以每兆瓦時25美元左右的價格提供動力。
報導指出,中國這種核融合效能如果實現,將打敗全球能源領域的所有競爭,並確立中國作為電力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就像張傑說的,核融合能帶來的工業革命將超越迄今為止所有三次工業革命影響的總和。
今年1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這一測試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實現核融合發電併網的時間可能比幾乎所有人認為的要快,更重要的一點是,一旦中國實現這一點,它將以西方無法企及的速度大規模建設核融合電廠,除非西方也全力投入核融合的「再武裝」。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的一項研究結論指出,中國已經主導了六個支撐核融合大規模商業化的關鍵產業中的三個,並接近主導另外兩個。
由於高速鐵路網路和可再生微電網的大規模擴張,中國占據電力電子領域的一席之地,報導稱,西方開始窺見美國長期固守傳統化石燃料技術將付出潛在代價,而同時中國正全力押注新的電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