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豬隻悲歌4-3】屠體評級跳票!嘉義示範場計畫停擺 農業部:若變動有一定挑戰

示意圖。農業部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認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要變動有一定程度的挑戰。圖/取自Unsplash,Phoenix Han攝
示意圖。農業部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認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要變動有一定程度的挑戰。圖/取自Unsplash,Phoenix Han攝

台灣廢除豬隻活體拍賣的轉型計畫,經過十年依舊停留在口號階段。農業部雖多次宣示將推動屠體評級制度,取代充滿爭議的活體拍賣,但至今未見實質進展。從中央政策推動,到地方執行落實,處處卡關,農業部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紛紛認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要變動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使得這場標榜改革的轉型之路,似乎仍遙遙無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6年公布豬隻活體拍賣調查結果,將國內豬產銷過程中的殘酷實況攤在陽光下。當時,農委會承諾推動「屠體評級」取代活體拍賣,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更宣示投入20億元,將嘉義縣朴子肉品市場改建為全國首座轉型示範場。

然而,10年過去,承諾一一落空,屠體評級制度毫無進展,嘉義縣肉品市場雖被拆除,卻遲遲未重建,活體拍賣依舊如常進行,改善跡象全無。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年再度發起連署,呼籲農業部立即廢除活體拍賣,與國際接軌,並提升食品安全。

動社當年公布調查報告後,農委會承諾推動屠體評級制度,2020年11月,農委會編列130億元啟動「養豬產業全面轉型4年計畫(110-113年)」,主軸包括屠宰場現代化與肉品冷鏈升級,並將屠體評級制度列為重點政策。

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夏季高溫下,屠宰完後的豬肉運到全國1萬多家肉攤,往往需時5、6小時,存在生菌數過高風險;若導入冷鏈,可將豬肉在送至市場時維持16至17度低溫,提升食安。同時,他也強調「在地飼養、在地屠宰、屠體拍賣」才是更符合產業未來的模式,也更符合年青豬農對改革產業的想像。

計畫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工程,是改建嘉義縣朴子肉品市場,導入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系統制度)驗證與屠體評級,成為全台首例示範場並與國際接軌。2020年12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下令2年內完工,並同步推動人員訓練、改善包裝與通路改善。然而,4年過去,嘉義縣肉品市場拆除後至今未重建,屠體評級與現代化冷鏈作業也毫無進展。

動社今年再度調查發現,活體拍賣現場依舊充斥電擊、拖行等暴力,甚至比十年前更惡劣。儘管農業部多年來不斷重申改革願景、編列預算,實際作為卻停留原地,反而持續強調「台灣溫體豬最好吃」的口號。動社批評,只要活體拍賣制度不廢除,肉品產業轉型就永遠只是空談。

農業部多年來不斷重申改革願景、編列預算,實際作為卻停留原地,反而持續強調「台灣溫體豬最好吃」的口號。圖/記者黃楚甯攝

農業部多年來不斷重申改革願景、編列預算,實際作為卻停留原地,反而持續強調「台灣溫體豬最好吃」的口號。圖/記者黃楚甯攝

 
農業部認改革有挑戰 稱肉品市場獲產業高度認同

不過,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表示,每年上市屠宰毛豬約750萬頭,所有上市豬隻均需送至屠宰場屠宰,顯示豬隻的運輸是無可避免的。另外,周文玲也說,毛豬拍賣後就會直接送屠宰,肉品市場亦落實場區消毒。目前全台有85%的肉豬交易採活體拍賣制度,肉品市場也是產業長期以來高度認同、具公平性的競價平台,若要變動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挑戰。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周志勳則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改為先屠宰、再拍賣,將涉及屠體的預冷與冷藏環境拍賣等作業,與現行市場機制有所落差,因此改革需審慎評估。

面對動物團體的抗議,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陳宜姿6月被媒體詢問「是否知道真相、是否曾前往拍賣場監督」時,僅接下動保團體的抗議書,並回應「會再研議、處理」。一個月後,農業部回函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改革牽涉多元利害關係人、產業仍在共識凝聚階段,並宣稱已邀請學者收集屠體評級數據,將在累積經驗後逐步推動,屠體評級需能與現行產銷制度連結。

針對動物社會研究所檢舉各肉品市場人員虐待豬隻的調查影像,農業部已於7月3日及7月14日發函各縣市動保機關,要求加強查核、進行宣導,並規劃肉品市場動物驅趕人員參加經濟動物屠宰及運送人員訓練。

農業部亦明確指出:豬隻運輸、拍賣、繫留均應遵守《動保法》第5、6條,動物管領之人,應避免動物遭受騷擾、虐待、傷害,若因不當驅趕,導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或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最高2年徒刑和最高200萬元罰金、若未達上述情況之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則為1.5萬至7.5萬元罰鍰。

示意圖。農業部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改為先屠宰、再拍賣,將涉及屠體的預冷與冷藏環境拍賣等作業,與現行市場機制有所落差。圖/記者黃楚甯攝

示意圖。農業部表示,活體拍賣制度行之有年,反映國人對溫體豬的偏好。若改為先屠宰、再拍賣,將涉及屠體的預冷與冷藏環境拍賣等作業,與現行市場機制有所落差。圖/記者黃楚甯攝

養豬協會駁訴求 籲勿放大少數案例

不過,面對動保團體的撻伐,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6月底曾表示,對動保團體的訴求並不認同,豬到最後還是會上到餐桌,活體拍賣和屠體評級兩者並沒有差別,豬農愛自己的豬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允許被虐待?現在都是用拍打而已,很少會用電擊,除非這頭豬到拍賣市場的現場沒辦法移動而影響拍賣,這些豬都是極少數的。

潘連周指出,屠體評級和活豬拍賣都需要經過獸醫師檢驗,活體拍賣只是現場承銷人可以透過豬的情況來看出豬值多少錢,養豬百億基金也已經補助市場很多冷鏈設備,古時候吃到現在不也是溫體豬?如果動保團體不滿意的話,自己可以上電視來辯論,會奉陪到底。

雲林縣肉品市場總經理黃加安表示,由活體拍賣轉型成屠體評級也是會有驅趕的過程,應該要求的是驅趕過程不要有極端的驅趕行為,然而活體很難控制,毛豬情緒不穩定時,作業人員其實有一定的隱藏風險,然而這是經濟動物的一環,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減少其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