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漢族賣菜買菜的地方;牛(榴)街,石榴樹很多、回族賣牛肉的地方。雖然在天子腳下,卻是庶民聚集之所,屬於庶民的天下。
以前,死刑犯就是被推到菜市口行刑,叫「棄市」,但在菜市口被斬的可不一定都是罪人,他們當中甚至還有不少不見容於當朝的民族英雄,如文天祥、于謙;近代最有名的代表性人物則屬戊戌六君子,特別是據傳刑前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更被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氣節的典範。
譚嗣同在所著《仁學》一書提到:「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更被視為重塑原始儒家(孟子)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重要論述,史學家余英時在所著《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一文中曾引這段話作為結論。
譚嗣同——這位近代中國的大儒,赴義前就住在菜市口、牛街。
中國佛教徒曾被視為「只會打坐和念阿彌陀佛的木魚」,但是唐代僧人可不是這樣的,他們有人遠渡沙漠、惡水到印度取經,有人為了國家勇敢殺敵。北京法源寺建於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為征遼東(衛國戰爭)陣亡將士而建,寺中原本收藏唐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可惜1949年後被盜;現在則是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
法源寺憫忠閣的對聯寫道:「憫公難憶神州昔日總塵劫」、「忠臣常頌華夏今朝盡和諧」,道盡中國佛教徒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
中國佛教聖地——法源寺也在菜市口、牛街。
建於遼朝的牛街禮拜寺目前正在維修,是北京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著名清真寺之一。
譚嗣同故居、法源寺、牛街禮拜寺近在咫尺,據門衛說,譚嗣同故居「只剩幾間破房子,什麼也沒有」,但除非得到有關單位批准,一般遊客不讓進;離開法源寺不過百步距離,就聞到烤牛羊肉的香氣,接著就是一整條街的牛羊肉攤;建於金代天會年間(1123至1135年)的聖安寺是金代帝后為佛覺、晦堂兩位佛教大師建的,緊靠著宣武區回民幼兒園。
不同的信仰卻一起生活,剛開始一定不和諧,但現在看起來卻相安無事,就像政府在牛街禮拜寺外牆上寫的標語:「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