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四個月大女嬰心臟衰竭 醫師巧手動脈導管手術救命

圖說:出生四個多月的陳小妹,因滿月時醫師聽診發現心雜音,於門診檢查心臟超音波/大林醫院提供
圖說:出生四個多月的陳小妹,因滿月時醫師聽診發現心雜音,於門診檢查心臟超音波/大林醫院提供

出生四個多月的陳小妹,因滿月時醫師聽診發現心雜音,於門診檢查心臟超音波,確診為動脈導管未閉的狀況,因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故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經兒童心臟科劉瑋莉醫師診治後進行經心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術後陳小妹恢復良好,喝奶量明顯提升,隔天就能在床上翻身玩耍,持續追蹤後,體重也回復到正常狀態。

陳媽媽表示當時在月子中心時,醫師巡診中檢查到陳小妹心律偏快及血壓偏高,進一步檢查發現動脈導管未閉的症狀,因為是夫妻倆的第一胎小孩,陳媽媽擔心到差點得產後憂鬱症。經上網查詢後,搜尋到劉瑋莉醫師有相關治療經驗,因此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陳媽媽表示,由於當初小孩月齡還小,且動脈導管尚不大,也無明顯心臟衰竭症狀,先採吃藥預防心臟衰竭,看是否能夠自動關閉,但在追蹤過程中,開放幸動脈導管一直未關閉,且在四個多月時,托嬰中心老師察覺到陳小妹喝奶量遞減、活動量減少且相當沒精神,於是趕緊帶回醫院複檢。劉醫師發現動脈導管管徑不僅沒有縮小,還持續擴大可能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夫妻倆雖然心疼女兒小小年紀就要動手術,但為了健康著想,因此決定做手術。

劉瑋莉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在每一個胎兒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動脈導管就會逐漸收縮關閉,如果出生一段時間後仍未自然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約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10%,隨著超音波檢查技術越來越普及,無心雜音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的診斷也隨之增加,因此,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盛行率也有增加趨勢。

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心雜音、心內膜炎感染等,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也可能出現餵食困難、生長遲緩、呼吸喘促等心臟衰竭症狀,若沒及時處理,最終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劉瑋莉醫師指出,此心導管手術是讓小朋友在深度鎮靜的狀態下睡著,並在過程中監測孩子的生命徵象,術中僅需在鼠蹊部開兩個微小的血管穿刺傷口,並在主動脈施打顯影劑攝影,測量開放性動脈導管大小,測量後再選擇適當大小的關閉器進行封堵,放上關閉器後,會再次在主動脈施打顯影劑確認放置位置良好穩固,也無阻礙其他血管血流,包含麻醉及準備時間,手術在1-2小時內完成,術後隔天病童即順利出院。